一、225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航[1](2018)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临床上的难题,以全身弥漫性疼痛并持续3个月以上为临床特征。现代医学对它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因此还未找到完全治愈它的方法。本病对于一般止痛药效果不明显,对于甾体类止痛药更无明显作用。近年西医常用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结合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治疗本病,病人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容易反跳且仍需要承受由于长期服用止痛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虽然近20年来国内外医学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西医文献不在少数,并且自古以来有许多中医文献曾经记载相关症状和其对应治疗方法,但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原则依旧模糊,因此本病依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对它作深入研究,以探讨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目的1.对FS相关中医文献进行较深入的系统分析,明确其研究现状和主要中医治疗方法。2.对近30年中医临床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其临床有效治疗方法、用药基本规律和组方原则,为临床中医认识和治疗FS提供有效的线索和客观的循证医学参考依据。3.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围绕着FS的治疗,从手法、针刺和中药角度,进一步探讨临床验方桂枝汤加减配合外治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本课题以国内外数据库为线索,先查阅近30年与FS有关的文献,收集整理并进行文献综述。2.数据挖掘: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把所有的文献有关辨证、处方、用药和用穴节录,并以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方法整理,以找出高频次的证型、药物和腧穴,然后使用关联分析找出高规则支持度百分比的药物与证型关联和药物的配伍关联。3.临床研究:a.回顾性研究:翻查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之间于马来西亚汉诚脑科中医诊所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例,并根据治疗方法分类成A,B和C三组,A组:单纯使用手法治疗组、B组:手法+针刺组、C组:手法+针刺+中药组。C组病例只纳入使用桂枝汤为基础方的案例。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睡眠、生活功能、整体情况、治疗1个月后病情复发情况、治疗3个月后的总体有效率。最后进行组间对比。b.前瞻性研究: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的诊断标准为病例纳入标准,并采用纤维肌痛综合征问卷(Revised Fibromyalgia Impact Questionnaire,FIQR)和视觉疼痛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从马来西亚汉诚中医脑科诊所收集于2017年5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就诊的初诊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门诊病例,由主要接诊医师进行诊断,手法、针刺和中药治疗。后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于每次治疗前和后都让患者填写VAS以对比其治疗效果,并于初诊和1个月后随访时使用FIQR以收集病人纤维肌痛积分。最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对疗效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以观察这一方案治疗后的临床结果,并分析此研究中的各药物使用频率和总量。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主要以遍身疼痛、僵硬、失眠、抑郁等为主要特点,古代虽然没有本病病名,但大多数医家皆按“痹证”或“周痹”进行治疗。其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经脉不通是其主要病机。临床上,中医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等。除了内治法以外,中医也经常在此基础上结合许多外治法进行治疗,包括针刺、艾灸、热敏灸、拔罐、走罐、针刀、银质针、推拿等。现代医学对于本病至今为止依然以对症治疗为主,亦鼓励病人通过运动来缓解病情。本病的病理机制至今依然存在许多假说和争议,对于诱发本病的主要病因依然不明。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a.常用的穴位: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穴位由高到低是阿是穴、足三里、关元、肾俞、三阴交、脾俞、肝俞、太溪、合谷、太冲、曲池、百会、阳陵泉和外关。b.常用中药的种类:使用频次超过20次的药物由高到低是白芍(59次)、其次是柴胡(47次)、当归(45次)、川芎(31次)、茯苓(31次)、桂枝(26次)、香附(25次)、甘草(24次)、黄芪(24次)、白术(22次)、枳壳(21次)、大枣(21次)。c.用药的基本规律:使用频次高于10次的药物分类比例,经聚类分析可见,补益药(占35%),解表药(占21%),行气药(占12%),活血药(占9%),安神药(占8%),清热药(占6%),利湿药(占5%),祛风湿药(占2%)和化痰药(占2%)。d.临床常见证型:证型的频数超过5次从高至低的排列为肝郁(18.22%)、血瘀(15.25%)、气滞(12.29%)、脾虚(9.32%)、脉络不通(8.05%)、气虚(5.08%)、血虚(4.66%)、阳虚(3.39%)、痰湿(3.39%)、寒凝(2.54%)、风湿痹阻(2.12%)。e.常见证型与用药关系:肝郁用白芍、柴胡、茯苓、白术、香附、川芎、酸枣仁、黄芪、枳壳、炙甘草;气滞用枳壳、桃仁、红花、郁金;血瘀用郁金、桃仁、红花。f.常用配伍:按规则支持度百分比从高至低排列,可以得到白芍-当归、白芍-柴胡、白芍-川芎、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白芍-茯苓、白芍-香附、柴胡-甘草、当归-白术、柴胡-香附、白芍-桂枝、白芍-甘草、茯苓-白术、柴胡-白术、当归-黄芪、白芍-酸枣仁、白芍-炙甘草、白芍-黄芪、白芍-大枣、柴胡-枳壳、白芍-枳壳、白芍-生姜、柴胡-郁金、白芍-防风、白芍-栀子。3.临床研究结果1)回顾性研究一共收集107个符合纳入标准的案例,按治疗方法分类,其中A组43例,B组32例和C组32例。3组中自身对照疼痛、睡眠、生活功能、整体情况四个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各指标均显着低于治疗前。疼痛、睡眠、生活功能、整体情况四个指标的改变值(治疗前值减去治疗后值)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四个指标改变值均显着高于A组与B组(p<0.01),C组生活功能改变值均高于B组(p<0.05),而B组生活功能改变值均高于A组(p<0.05)。从治疗后1个月复发情况来看,治疗效果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复发情况,治疗效果均显着高于A组与B组(p<0.01),B组复发情况,治疗效果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前瞻性研究一共收集33个案例,其中1位患者由于回国后而失联和2位患者治疗依从性欠佳而脱落,另外30名患者则顺利治疗完毕。随访并完成了问卷调查。30份病例进行自身治疗前后对照VAS和FIQR的各个指标在初诊和随诊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诊各指标均显着低于初诊。对照单纯的疼痛缓解和整体症状缓解的疗效:在单纯疼痛缓解(VAS)方面,显效65.5%,有效27.6%和无效6.9%,总有效率为93.1%。对于整体情况的缓解(FIQR),显效31%,有效58.6%,无效10.3%,总有效率为89.7%,在显效上,疼痛缓解高于整体缓解,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中,经过统计总共使用了 42种药物。用量最高的25种药物从最大量开始依次为桂枝汤、参苓白术散、黄芪、桃仁、肉桂、当归、四君子汤、川芎、四物汤、桑寄生、补阳还五汤、独活寄生汤、生姜、吴茱萸、茯苓、当归四逆汤、红花、薏苡仁、酸枣仁、枳壳、薄荷、逍遥散、狗脊、威灵仙和附子,一共占总用量约93%;另外最高频次的25种药物从最高频次开始依次为桂枝汤、桃仁、肉桂、黄芪、当归、川芎、桑寄生、参苓白术散、红花、吴茱萸、荆芥、薄荷、薏苡仁、四君子汤、附子、枳壳、四物汤、酸枣仁、路路通、知母、独活寄生汤、补阳还五汤、蒲黄、狗脊和威灵仙,占总频次约87%。其中桂枝汤用量占了总频次17.24%,用量则占了总量的34.04%。结论从近30年的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用药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以肝郁、气滞、血瘀、脾虚、络脉不通、气虚、血虚和阳虚等关系最密切。治疗以补虚药、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安神药、清热药和利湿药为主。用药多选择白芍、柴胡、当归、川芎、茯苓、桂枝、甘草、香附、黄芪、白术、大枣、枳壳、炙甘草、生姜、酸枣仁、合欢皮。穴位多采用阿是穴、足三里、关元、肾俞、三阴交、脾俞、肝俞、太溪、合谷、太冲、曲池、百会、阳陵泉和外关。它们是符合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在采用理肌手法和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桂枝汤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有明显的疗效和治疗意义。无论在疼痛的缓解、睡眠的改善、生活功能的恢复或整体情况的进步都有显着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加用中药后,患者的复发率得到明显的降低。说明调和营卫、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法在本病的重要治疗意义,而且桂枝汤经过加减化裁后,亦可以有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马晓彤[2](2003)在《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考察脏腑经络相关、经络实质和经络口诊疗技术三方面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进行了有关理论与方法学的论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即主张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参照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创造以实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转化。认为脏腑经络相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交会点,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强调采取整体制约原则下的信息化实证技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全程、小鼠肝脾肾三经腹段体表循行线和肝脾肾三脏进行了系统的导电性考察;用经络口诊疗仪沿心包经进行了经络口分布状况考察;对正常小鼠与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进行了经脏导电性对比考察;可喜地发现:①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位置与古典描述之心包经循行线基本一致,呈低阻抗特性;导电量值的三元组合,呈现反映个体差异的规律性。②正常小鼠三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与导电性特征与人体一致;三经与三脏之间存在伴随关系与因果关系交织的复杂关联。③白内障小鼠三经导电量略降,三脏导电量显增,导电量下降区集中于三经中部,且与肝经和肾脏密切关联。④正常时,双侧肝脾两经平衡,左肾经导电性略强于右肾经;中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扩大;晚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缩小;哺乳晚期两肾经导电量差值倒置。从丰富的实验结果中首次发现并初步归纳出“经络效应密码”系统及“经络运动节奏规律”、“经络缓冲调节规律”、“脏腑经络相关联动规律” “脏腑经络平衡规律”等四个规律,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和有机统一的。 本项研究首次运用信息化实证方法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关类型及数量关系;揭示了若干重要的活动规律,开辟了藏象与经络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其成果虽然是初步的,但极具开拓性和创造性。经检索,本项研究在同类研究工作中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高昆[3](2002)在《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运用针刺等方法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围绕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论述了感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周红,童稳圃,刘圣灵,张敏[4](2002)在《针刺麻醉应用于电视胸腔镜肺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使病人在浅麻醉状态下完成电视胸腔镜肺手术。方法 :手法针刺穴位加针刺增效药静脉复合麻醉在电视胸腔镜下 (VATS)作肺手术 33例为针药麻组 ,同时设全麻对照组 33例 ,两组作术中用静脉复合液量的比较及麻醉前、进胸前、进胸后血压的比较。结果 :针药麻组术中用杜冷丁复合液量与全麻组比较减少 4 3 5 % (P <0 0 0 1) ;针药麻组与全麻组在麻醉前血压无差异 (P >0 0 5 ) ,而在进胸前和进胸后有非常显着差异 (P <0 0 1)。 结论 :针药复合麻醉减少术中麻醉药量 ,针刺对机体有调整作用
徐承焘,严徽瑾,陈孟勤[5](1979)在《针刺诱导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通过针刺诱导前后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我们初步看到针刺诱导可以调整植物神经活动,使交感神经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表现为皮肤温度上升,皮肤电活动下降,手指血管容积脉搏波波幅增大以及心率减慢,这种变化对针麻手术的顺利完成是有利的。为了进一步了解针刺诱导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我们还测定了针刺诱导前后人体对疼痛及闪光刺激的反应,以进一步探讨针麻过程中植物神经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广西百色地区医院针麻组[6](1977)在《225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的测定》文中研究指明 我院自1974年12月至1976年12月,应用点电式刺激测痛方法进行针麻效果预测共340例,现在将条件比较一致的225例(即减去用直流电源的33例,女扎82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在225例中,男性125例,女性10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3岁,以30~49岁最多。工人63例,农民85例,干部58例,其他19例。胃大部切除术57例,兰尾切除术38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4例,甲状腺瘤、囊肿29例,
陈琛阶[7](1976)在《197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测定小结》文中研究指明 我院麻醉组自1974年12月27日起至1976年3月15日止,应用点电式刺激测痛方法进行针麻效果预测共312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条件比较一致的179例(即减去直流电源33例,女性结扎82例)例分析如下:
二、225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25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1. 病理研究 |
2. 诊断标准 |
3. 西医治疗 |
4. 中医认识 |
5. 中医药物治疗 |
5.1 疏肝解郁法 |
5.2 疏肝健脾法 |
5.3 祛风湿、温阳法 |
5.4 调和营卫、和解少阳法 |
5.5 活血、安神法 |
5.6 养血调肝,健脾利湿法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7. 其他治法 |
7.1 针灸 |
7.2 推拿 |
7.3 综合治疗 |
8. 总结 |
第二部 分数据分析研究 |
1. 文献资料 |
2. 分析方法 |
2.1 文献筛选 |
2.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3 数据库建立 |
3. 结果 |
3.1 频数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穴位频数分析 |
4.2 中药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
4.3 药物和证型的关联和配伍关系 |
第三部分理论探讨 |
1. 病因病机 |
1.1 疼痛 |
1.2 失眠 |
1.3 抑郁和焦虑 |
2. 治法治则 |
2.1 从营卫不和看纤维肌痛征 |
3. 治验举隅 |
3.1 病案1 |
3.2 病案2 |
3.3 病案3 |
第四部分临床研究 |
1. 回顾性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现状 |
3.2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效果 |
3.3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疼痛产生原因 |
3.4 病案分析引发的思考 |
3.5 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针刺原则、方法和针具 |
3.6 选穴的望诊与触诊 |
3.7 针灸治疗取效的原理探讨 |
3.8 中药的使用,温阳以开郁散结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纤维肌痛诊断标准-2016年修改版 |
附件2: 视觉疼痛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
附件3: 纤维肌痛综合征问卷(Revised Fibromyalgia Questionnaire,FIQR) |
附件4: 中医针刺和中药通过疏通经络的原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臆想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
前言 |
综述 |
一、 脏腑经络相关的研究概况 |
1. 问题的提出及演化 |
2. 传统中医对脏腑经脉司控关系的论述 |
3. 神经学派的工作 |
4. 经络学派的工作 |
5. 评述 |
二、 经络实质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
1. 经络实质研究的兴起与低落 |
2. 经络实质研究的入门向导:经络现象 |
3. 经络实质研究的基础:经络定位 |
4. 经络实质的尝试性说明:工作假说 |
5. 评述 |
三、 经络口理论与实践 |
1. 经络口概念的沿革与引伸 |
2. 与经络口相关的实验研究 |
3. 经络口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
4. 价值 |
理论探讨 |
一、 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 |
1. 中医学是科学,而非人文 |
2. 中医学是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所不同 |
3. 中医学主体上仍为传统科学,尚未实现现代转化 |
4. 中医学现代转化的意义 |
5. 中医学现代转化的突破口一脏腑经络相关 |
二、 脏腑经络相关的内涵与意义 |
1. 中医理论的三个划分 |
2. 三个学派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 |
3. 对脏腑经络相关内涵的理解 |
三、 脏腑经络相关实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 定位研究 |
2. 定性研究 |
3. 定量研究 |
四、 经脉的体表定位方法 |
1.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特点 |
2.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建立 |
3.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问题与完善 |
五、 脏腑状态的经络体现 |
1. 经与脏的关联 |
2. 经与脏关联的两个方面 |
3. 经络诊断 |
六、 经络干预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
1. 针灸治疗的过程分析 |
2. 经络治疗点的定位选择 |
3. 经络治疗信息的定性与定量选择 |
七、 信息医学构想 |
1. 基本概念 |
2. 两个支点 |
3. 藏象图与人体信息学 |
4. 中西医的双向对接 |
八、 医学的统一 |
实验研究 |
一、 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导电量测量 |
1. 材料与方法 |
① 受试者 |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
③ 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 |
④ 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导电性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① 关于方法学的探讨 |
② 经脉的整体性 |
③ 经脉的运动 |
④ 经脉脏腑关联 |
二、 人体心包经的经络口分布规律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① 受试者 |
② JJ-602经络口诊疗仪 |
③ 测量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① 经络口的特性 |
② 经络口概念的理论价值 |
③ 经络口概念的实用性 |
三、 小鼠肝脾肾三经与肝脾肾三脏的导电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① Balb/c近交系Ⅱ级小鼠 |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
③ 麻醉、剪毛与解剖 |
④ 经脉循行线的体表定位、导电量测量与器官导电量测量 |
2. 结果 |
3. 讨论 |
① 小鼠与人体经脉循行线的定位和导电性相似 |
② 经脉分布的对称性 |
③ 经脉脏腑联系的复杂性 |
四、 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肝脾肾三经与肝脾肾三脏的导电性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① BK遗传性白内障小鼠 |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
③ 麻醉、剪毛与解剖 |
④ 经脉循行线的体表定位、导电量测量与器官导电量测量 |
2. 结果 |
3. 讨论 |
① 经脏活动的综合性 |
② 经脏作用的平衡性 |
③ 经脏关联的非线性 |
结论、发现与创新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4)针刺麻醉应用于电视胸腔镜肺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麻醉方法 |
2.1 针药麻组 |
(1) 术前准备: |
(2) 选穴: |
(3) 操作方法: |
2.2 全麻组 |
3 结果 |
4 讨论 |
四、225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王智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2]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马晓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3]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J]. 高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2(01)
- [4]针刺麻醉应用于电视胸腔镜肺手术的临床研究[J]. 周红,童稳圃,刘圣灵,张敏. 中国针灸, 2002(02)
- [5]针刺诱导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J]. 徐承焘,严徽瑾,陈孟勤. 针刺研究, 1979(04)
- [6]225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的测定[J]. 广西百色地区医院针麻组. 针刺研究, 1977(04)
- [7]197例针麻手术病人皮肤耐痛阈测定小结[J]. 陈琛阶. 卫生简讯, 1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