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园内半驯养猕猴与生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蔚东英,张强,张景元,李晓南[1](2021)在《三江源国家公园 世界的三江源》文中研究指明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摇篮,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进行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也是中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中面积最大的,它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期盼。
王妍[2](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朱宜君[3](2021)在《海南坡鹿的运动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海南坡鹿(Cervus eldii hainan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级保护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附录一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海南坡鹿历史上曾在海南岛广泛分布,但如今其野生种群仅栖息于海南省东方市的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当前,保护区内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在200~300只左右。2019年3月到2020年9月,我们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GPS项圈监测技术开展海南坡鹿的运动生态学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坡鹿佩戴GPS项圈,记录坡鹿的位点信息等数据。然后利用Arc Gis软件计算海南坡鹿的运动距离,分析其在释放早期的运动特征,旱季和雨季的运动能力的差异;还通过与降雨天气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分析坡鹿运动与天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比圈养个体更强。本研究为释放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头海南坡鹿佩戴GPS项圈,研究分析野生个体(3头)和圈养个体(2头)释放早期对新环境适应的运动差异。释放早期定义为海南坡鹿释放后的旱季内(3至6月份)。释放后每30 d作为一个时期,比较坡鹿每个时期的运动速率、扩散距离和累积利用面积,以及每天的活动节律。圈养坡鹿的运动速率和扩散距离到第四个时期都显着增加,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持续增加的,说明圈养坡鹿释放后持续进行扩散探索。野生坡鹿的运动速率释放后没有显着变化,扩散距离到第三个时期显着减少,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减少的,说明野生坡鹿经过最初扩散以后返回到原初释放地。圈养坡鹿释放后每天的活动节律由开始的白昼活动高峰模式转变到晨昏活动高峰模式;野生坡鹿释放后的活动节律一直是晨昏活动高峰模式。(2)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运动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坡鹿在不同时期的运动能力也显示明显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1头坡鹿佩戴项圈,研究分析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差异,以及坡鹿个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能力。佩戴项圈的坡鹿有7头的分析结果显示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运动速率有显着性差异;而且坡鹿的运动速率也存在个体差异,坡鹿在旱季的运动速率最大能达到每小时运动130米,最小每小时运动30米;在雨季的运动速率最大能达到100米,在雨季最小能运动27米。(3)海南坡鹿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即在早晨和黄昏活动,中午休息的活动节律。我们的研究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原因,在对其他有蹄类的活动节律研究中显示有蹄类的活动节律受温度和觅食风险影响形成了晨昏活动的节律,而在大田地区的海南坡鹿基本不受大型食肉动物的影响,但是大田地区地处热带,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的原因促使坡鹿形成了晨昏活动节律。在我们的研究中,坡鹿表现出了一定的夜间活动能力,这可能也与白天温度较高的原因有关,白天坡鹿为了躲避高温,觅食活动不足,所以会在夜间进行活动以补充白天觅食不足的情况。(4)海南坡鹿的运动能力受降雨影响较小,坡鹿在降雨天气的运动能力要略小于未降雨天气的运动能力。降雨会打断坡鹿的觅食活动,有研究表明坡鹿在降雨天气会躲避在灌木和乔木下避雨,而在未降雨天气坡鹿进行正常的觅食和其他生命活动,所以坡鹿在降雨和未降雨天气会显示出轻微的的运动差异,这也是坡鹿为了适应环境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坡鹿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其运动能力也显示出个体差异。
丁佳颖[4](2020)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野生动物是指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野生动物,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包括了城市野生动物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环境资源,被誉为城市的“免疫系统”。而城市化的进程造成城市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环和丧失。本研究以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切入点,旨在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类型划分,详细研究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计量方法和计算指标,而且选择两类典型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应用研究,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适用性。本研究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动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学、生态学等理论和方法,选取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依据理论研究和数据调查的进行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进展:(1)划分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为:城市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城市防护绿化带、综合公园(包括社区公园、历史名园、植物园、花园)、城市动物园、城市居民区、城市水域。(2)构建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体系。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北京市实际,本研究得出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包括栖息要素价值、栖息地内珍稀物种保育价值、栖息地的形象价值、栖息地就业机会价值、栖息地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和意愿支付价值等8类,其中栖息要素价值又分为食源价值、水资源价值和隐蔽场所价值。(3)设计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方法和指标。根据市场价值法、成本法、替代花费法、旅行费用法、费用支出法和意愿调查法等,设计出计量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4)选择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展典型案例应用研究。计量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为110868.70万元,单位面积年综合价值为391.209万元,所有价值分类都计算出详细结果;2019年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为257660万元,单位面积年综合价值为378.912万元,除了科普教育价值缺乏数据,其它都算出结果。两个典型案例的计算中包括了森林、灌木林、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既有针对性,又验证了计量方法的普遍适用性与合理性。
王方[5](2020)在《野生绿孔雀活动节律及其与伴生鸟兽联结关系分析》文中指出绿孔雀Pavo muticus在中国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在我国两广(广东、广西)、两湖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历史上曾有绿孔雀广泛分布,目前只有云南省还有绿孔雀的残存分布。在过去二十年间,云南省野生绿孔雀分布区急剧缩减,种群数量由8001100只减少至不足500只。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是我国野生绿孔雀相对集中的地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采用访问调查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法对新平县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出新平县绿孔雀栖息地类型及面积;同时利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一整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通过Bio photo软件提取红外相机拍摄图像的日期和时间,以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计算绿孔雀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并与三种同域分布的雉类: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又以列联表法计算绿孔雀与伴生物种(鸟类、兽类)的联结关系(x2—种间联结指数、PCC—点相关系数、PC—成对物种匹配系数)。研究结果如下:(1)新平县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为126只,分布于者竜乡腰村、者竜乡向阳村、老厂乡转马都村、新化乡代味村、扬武镇马鹿寨、桂山街道双龙桥村六个区域。栖息地包括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灌丛及灌草丛和暖温性针叶林三种类型,总面积为14511hm2。(2)绿孔雀日活动时间为6:0021:00,其日活动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活动高峰出现在7:009:00和17:0018:00,呈现出双峰模式,7:00和18:00是相对活动强度最大值,12:0015:00时段为活动低谷。绿孔雀的年活动节律也表现为不明显的双峰模式,其中,24月活动强度较大,5月份有所减弱,67月活动强度又增加,8月份至次年1月活动强度均较小。(3)绿孔雀与3种同域分布的雉类:原鸡、白鹇、白腹锦鸡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雉类均为昼行性,其中,绿孔雀、原鸡和白鹇3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活动模式,而白腹锦鸡出现多个日活动高峰;四种雉类虽为同域分布物种,生活习性和食性等相似,种间为竞争关系,但这几个物种之间的活动高峰有所偏差,它们是通过错开各自的活动高峰时间达到生态位的分离,以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4)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分析结果显示:(1)x2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绿孔雀与原鸡生态联结性极显着,表明绿孔雀与原鸡生活空间和对栖息地选择利用相似,遇见率和生态重叠率较高;绿孔雀与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白腹锦鸡和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的生态联结性显着,遇见率高;绿孔雀与其他鸟兽生态联结性不强,遇见率低。(2)PCC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绿孔雀与原鸡正关联性最强,与野猪Sus scrofa无关联性,与山斑鸠负关联性最强。(3)PC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绿孔雀与原鸡关联性最紧密,与山斑鸠、蓝喉拟啄木鸟Megalaima asiatica、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灰林鸮Strix aluco、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无关联性。
栾春凤,喻小钗,穆占强,曹垚[6](2020)在《基于RS环境质量评价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策略——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提出文章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环境气候、土壤裸露、地形山体、森林植被等4种环境现状问题基础上,选取湿度分量、土壤指数、坡度、植被覆盖度指数4类生态指标构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基于Landset8遥感影像环境监测结果,提出自然保护地建设策略。研究结论:(1)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9%,一般的区域占38%,环境质量差的区域占3%,总体保护效果佳,但保护工作任重道远;(2)生态环境质量和保护区功能分区没有明显正相关关系,核心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一定优于缓冲区甚至实验区,保护区建设需梳理分区管理关键点,促进资源与服务合理分配;(3)研究区的地形因素、植被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需重点加强育林固山保护与修复。
耿中耀[7](2019)在《文化的演替与作物的盛衰 ——桄榔类物种式微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认为在民族学史上,学者们围绕着二元对立的学术思想展开的争论从未休止过。到了当代,学科内的学术思想分离更为凸显,理论的主张从对话走向对立,方法的选用从共同的标准走向各行其是,民族志的书写也在持续的批判与反思之中步入了“表述的危机”。于是,学者们又不得不对批判进行批判,对反思进行反思,再次呼吁坚持跨学科结合的研究思路,践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随着“人类史”、“人新世”、“一万年尺度”等概念提出后,预示着宏大叙事的民族志书写再次回归。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学家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兼顾,实践主体与结构系统的互动等角度入手,对“人类史”上作物的驯化、农业的起源、国家的诞生、饮食结构的改变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研究,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热带、亚热带地区桄榔类植物,仅是地球上的一类普通物种,但被人类驯化以后却由此而发生一个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背后正是人类社会文化演替的集中体现。具体而言,在距今一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获野生动物为食的狩猎采集生计类型,转而选种有限的几个物种进行驯化,以此产出粮食。桄榔类植物,也在这一时期被驯化成了粮食作物。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以桄榔类作物产出“主食”的农业生产体系得以成形,相关的人群还以此建构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形态、经济行为、宗教信仰、艺术活动、饮食习俗等文化类型。纪元前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桄榔农业民族”开始进入了国家的统治,桄榔类作物由于得不到国家的接纳和认可,从而在与其它粮食作物的争地过程中一步步隐退,最终退出了相关民族的文化利用范围。基于此,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将桄榔类物种式微的过程分为前后相互连接的三个阶段:兴起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繁盛于五千年左右,隐退始于被纳入国家统辖之后。桄榔类作物的由盛转衰的过程,正好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的起源、国家的发展、航海贸易的兴起等文化演替直接关联。对该类物种式微的三个阶段探讨,分别对应文章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旨在分析和回应从第二章至第五章提出和面对的问题。第七章,则是立足于当代的生态建设和扶贫行动目标,提出桄榔类作物当代复兴的策略。通过对桄榔类物种追本溯源后,可以回应当前民族学中悬而未决的现实难题:其一,从长时段的时间序列中,以物种的盛衰为载体,澄清符号与象征的起源,及其背后权力和意义运行中相互制造的辩证关系,可望能够打通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壁垒;其二,对物种盛衰过程的因果关系,作出能够被证实或证伪的解释,以此表明民族学的文化分析依然需要回归到“实证”研究的学科属性;其三、对桄榔类物种提出的当代复兴策略表明,民族学可以在当代的社会行动中贡献出学科的力量。文章的从大尺度的时空视角,检视桄榔类作物式微的历程及其原因与机制,并提出当代的复兴策略,不仅回应了当代民族学理论中争议的焦点,还期望能够对民族志的书写作出一些新的尝试,撰写出一种有新的“实验民族志”。
张嘉欣[8](2019)在《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发育的研究》文中指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喀斯特石山所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属于我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在动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灵长类动物的运动行为研究并不透彻,黑叶猴运动行为研究尚不完全,因此,本文采用焦点动物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法(All occurences sampling),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广西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选取31只36月龄及以下的笼养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月龄组和性别组的运动行为差异,探讨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的特点以及运动行为发育阶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笼养黑叶猴的运动行为主要包括依靠母亲、爬行、坐立、站立、行走、奔跑、跳跃、攀爬、悬吊、躺、趴和抓挠。其中,坐立时间(rs=0.756,P<0.001)、行走时间(rs=0.843,P<0.001)及跳跃频次(rs=0.520,P=0.001)与黑叶猴月龄呈正相关;依靠母亲的时间(rs=-0.737,P<0.001)、爬行时间(rs=-0.450,P=0.006)、奔跑时间(rs=-0.325,P=0.053)、攀爬时间(rs=-0.710,P<0.001)及抓挠时间(rs=-0.658,P<0.001)与黑叶猴月龄呈负相关;站立时间(rs=-0.270,P=0.111)、悬吊时间(rs=-0.125,P=0.466)、躺时间(rs=0.112,P=0.515)及趴时间(rs=-0.181,P=0.292)与黑叶猴月龄不相关。2、在不能独立行动的阶段,婴幼猴需要依靠母亲来进行一系列活动,依靠母亲行为在婴幼猴阶段显着存在。其中我们定义的依靠母亲行为里面,倚靠母亲坐立的持续时间最高,占了总时间的63.11%,至30月龄还会有倚靠母亲坐立行为的出现;抱紧母亲主要集中在1-4月龄,也占了较高比例,因为婴幼猴这时需要母亲的保护;在不能独立行动阶段,也会出现抓母亲腹毛、母亲怀内抓握树枝笼网、跳到母亲身上、坐母亲身上、扶母身侧站立等行为。3、坐立行为持续时间在笼养黑叶猴亚成年阶段占最高比例,高达90%左右,雌性与雄性黑叶猴在4月龄(p=0.046,t=-2.64,n=35)、12月龄(p=0.015,t=3.21,n=35)、24月龄(p=0.038,t=-2.66,n=35)和29月龄(p=0.014,t=-3.21,n=35)的坐姿持续时间存在显着差异,黑叶猴在进食和理毛时,最偏好的运动行为也是坐立,这与黑叶猴群内所存在的等级关系和觅食策略的选择有关。但本文研究阶段在婴幼猴及亚成年时期,黑叶猴还未完全成熟,性别差异各方面本身并不明显。4、1月龄的移动距离最短,同时运动多样性指数在婴幼猴阶段最低,这与婴猴大部分行为都需要依靠母亲一致,刚出生后的婴幼猴自主活动能力较弱;2月龄运动多样性指数突然升高,4月龄达到36月龄内的最高点,为2.1371;至6月龄开始,运动多样性指数逐渐下降,婴幼猴阶段黑叶猴个性活泼好动,因此此阶段的运动特点是单次移动距离短,频率高;15-36月龄,运动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31月龄达到整个3周岁阶段移动距离的最高点,亚成年阶段的运动特点是频率较低,但单次移动距离较长。环境丰容大大增加了黑叶猴运动的距离,使黑叶猴的跳跃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从而笼养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最主要运动方式为跳跃。5、本文大致划分了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阶段运动行为发育的4个时期,0-1月龄为依赖期,此阶段婴猴不能独立运动,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爬行;2-6月龄为发育关键期,幼猴各项运动行为在迅速发育;7-16月龄我们称为稳定期,幼猴的各项运动行为发育趋于稳定,与亚成体并无明显差别;17-36月龄的亚成体阶段为运动行为发育的成熟期。
郭艳清[9](2019)在《黔灵山公园猕猴(Macaca mulatta)种群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黔灵山公园是贵阳市内一个典型的“城市岛屿”,黔灵山公园猕猴(Macaca mulatta)种群是已被隔离了60年的,由1958年从贵阳市防疫站和贵阳医学院逃逸到黔灵山公园内的6-8只猕猴形成的小种群发展而来,1985年猕猴种群数量为30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人工投喂猴群食物,在此之后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2017年野外调查结果显示,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数量达1123只。近30年来,虽然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数量得到明显的恢复,但是其遗传背景,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状况没有相关研究进行过准确评估。因此,本研究旨在对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群动态等内容进行探讨。得到主要结果:1)本研究根据自从2011年9月开始对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进行长期观察的数据发现,目前黔灵山公园现存猕猴种群数量为1123只,分为6个小群。从80年代末黔灵山公园内开始人工投食后,共记录到人工投食的食物种类29种,各猴群的日均投食总量超过20kg,已基本能够满足猴群的生存需要。2)采集108号新鲜粪便样品,成功扩增出了104份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的特异性产物,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分子标记水平,检测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发现: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为0.614,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617,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104个猕猴个体共检测到7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3是最先形成的单倍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蒙特卡洛方法,贝叶斯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04个黔灵山公园猕猴个体在遗传上聚为3个支系,这与从Genebank上下载的来自中国267条猕猴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和104黔灵山公园猕猴序列共同构建的ML系统发育树结果一致,表明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的遗传背景极可能来自3个地理单元;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在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黔灵山公园猕猴现存种群的遗传结构稳定,没有出现遗传分化现象,各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现象,基因流值在(0.91458-6.66900)之间。3)本研究成功筛选出6个高多态性(PIC>0.5)微卫星位点,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水平对黔灵山公园现存猕猴种群遗传学检测显示:6对微卫星引物在108个猕猴个体中共检测到77个等位基因,平均种群观察杂合度值为0.644,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黔灵山公园猕猴一直生活在黔灵山公园“城市岛屿”生境中,整个种群存在低到中度的近亲交配现象,这极可能是由于长达60余年的隔离,导致无外来个体的迁入,同时也缺乏扩散机会和途径;而且弥猴的社会结构是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猴王优先具有交配权,导致其它雄猴交配机会少。现存有效种群数量为177,满足保护生物学中哺乳动物较高概率的中期或长期存活目标。
李晓飞[10](2019)在《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第81条有悖于《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司法实践中业已形成的饲养动物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曰严格责任)的思维习惯,将动物园作为特殊的侵权主体,规定其动物侵权适用过错推定规则(或曰过错推定方法),仍归入过错责任原则范畴,这种归责原则规定没有特别关注动物园内异常危险动物(或曰凶猛动物)侵权的高度危险性。凶猛动物侵权损害极难防止,受害人一方在因动物攻击而伤残或死亡时维权决心坚定,动物园却又有优势地位举证证明其没有过错,因此《侵权责任法》第81条过错推定的规定容易在实践中造成凶猛动物侵权纠纷案件久拖不决。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通过对动物园动物侵权的两类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侵权责任法》关于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规定的质疑。考虑到动物危险性的差异,建议构建动物园动物侵权责任的二元化归责原则:对危险性小的动物侵权适用过错推定规则(仍属过错责任原则),对危险性大的动物(凶猛动物)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辅之以免责事由的多元化配置,以平衡入园被侵权人与动物园双方的合法权利。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目的及意义,提出问题,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分别对动物园危险性小的动物、危险性大的动物(异常危险动物或曰凶猛动物)侵权纠纷案件的侵权归责结果进行分析、反思,聚焦动物园动物危险性的差异,分析《侵权责任法》第81条适用于动物园动物侵权纠纷案件时存在的问题;第三节对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未区分动物危险性进行反思,提出对现行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规定的质疑,进而提出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立法选择的探索方向。第二章从价值取向、功能目标、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论证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二元化立法的正当性。第一节通过介绍侵权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分析不同价值取向下的归责原则,进而探索动物园不同危险性的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第二节借助分析侵权法功能目标的多元化,论证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二元化有助于预防损害,强化入园相对人(游客)人身安全保护并助力动物园实现设园目的。第三节进一步论述二元归责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建议就危险性小的动物管理配置注意义务以预防损害发生;就危险性大的动物(凶猛动物)侵权引入强制保险以分散风险,论证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二元化有利于进行风险控制。当然,就侵权责任,无论动物本身危险性大小,均可由动物园另外自愿投保商业保险。第三章第一节对决定归责原则的动物天性(或曰危险性大小)进行界定;同时对影响免责事由的动物园安全保护隔离设施、安全警示等因素进行分析。第二节探索构建二元化的归责原则:危险性小的动物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范畴内的过错推定规则(或曰过错推定方法),危险性大的动物(凶猛动物)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曰严格责任);第三节基于归责原则与免责事由的对应关系,分析动物园动物侵权责任中多元化免责事由的正当性,继而提出动物园动物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二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免责事由制度配置。结语部分重申动物的危险性类型是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基于动物园动物危险类型建立二元化归责原则并辅之以配套的免责事由,对危险性小的动物适用过错推定规则;对危险性大的动物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准确适用免责或减轻责任事由,以平衡入园相对人人身安全保护和动物园合法权益保障。最后呼吁社会多方合作、多力共举,进而有效预防动物园动物侵权事件的发生。
二、公园内半驯养猕猴与生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园内半驯养猕猴与生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国家公园 世界的三江源(论文提纲范文)
三江源国家公园 |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量” |
前世今生三江源 |
山宗水源三江源 |
百神所在昆仑山 |
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 |
李白的心头山巴颜喀拉 |
孔雀翎上的雪峰阿尼玛卿 |
冰雪奇缘三江源 |
高山深谷三江源 |
“中华水塔”三江源 |
奔腾不息的河流 |
璀璨的湖泊群 |
生机盎然的湿地 |
人间净土三江源 |
绿色高地三江源 |
生生不息三江源 |
奇花异草三江源 |
天人合一三江源 |
(3)海南坡鹿的运动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坡鹿 |
1.2 运动生态学 |
1.2.1 运动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
1.2.2 运动生态学的研究内涵 |
1.2.3 运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1.2.4 运动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1.3 坡鹿的生态学研究 |
1.3.1 形态特征 |
1.3.2 生活习性 |
1.3.3 海南坡鹿的生境选择 |
1.3.4 种群发展动态和环境容纳量 |
1.3.5 就地和迁地保护现状 |
1.3.6 坡鹿种群恢复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的必要性 |
第2章 研究地区和对象 |
2.1 研究地区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资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 |
第3章 圈养和迁地坡鹿释放早期的空间行为比较研究 |
引言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释放后坡鹿的生存情况 |
3.2.2 坡鹿的运动强度 |
3.2.3 活动节律 |
3.2.4 坡鹿距离释放点的距离 |
3.3 讨论 |
第4章 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运动特征研究 |
引言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2.1 佩戴项圈坡鹿的生存情况 |
4.2.2 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运动速率 |
4.2.3 坡鹿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运动能力 |
4.3 讨论 |
第5章 降雨对坡鹿运动的影响 |
引言 |
5.1 研究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2.1 坡鹿在降雨前、降雨和降雨后的运动能力 |
5.2.2 坡鹿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的运动能力 |
5.3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野生动物的内涵 |
2.1.2 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内涵 |
2.1.3 价值计量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2.1 价值分类研究 |
2.2.2 价值计量方法研究 |
2.2.3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研究 |
2.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
3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研究 |
3.1 北京市自然条件现状 |
3.2 北京市分布的野生动物 |
3.3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基础 |
3.3.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原则 |
3.3.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依据和具体划分 |
4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 |
4.1 北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理论基础 |
4.1.1 北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的原则 |
4.1.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构建的标准 |
4.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的构建与价值内涵 |
4.2.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分类框架 |
4.2.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分类内涵说明 |
5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5.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
5.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的具体计量方法和说明 |
5.2.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栖息要素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珍稀物种保育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3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形象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4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就业机会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5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游憩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6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科学研究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7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普教育价值的计量方法 |
5.2.8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愿支付价值的计量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应用 |
6.1 案例选取依据和数据的获得 |
6.2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
6.2.1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
6.2.2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栖息要素价值 |
6.2.3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珍稀物种保育价值 |
6.2.4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栖息地形象价值分析 |
6.2.5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就业机会价值 |
6.2.6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游憩价值 |
6.2.7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学研究价值 |
6.2.8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普教育价值 |
6.2.9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愿支付价值 |
6.2.10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栖息地综合价值 |
6.3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案例研究 |
6.3.1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概况 |
6.3.2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栖息要素价值 |
6.3.3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珍稀物种保育价值 |
6.3.4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栖息地形象价值 |
6.3.5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就业机会价值 |
6.3.6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游憩机会价值 |
6.3.7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学研究价值 |
6.3.8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普教育价值 |
6.3.9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愿支付价值 |
6.3.10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栖息地综合价值 |
6.4 案例的比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特色点 |
7.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Ⅰ |
调查问卷Ⅱ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野生绿孔雀活动节律及其与伴生鸟兽联结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中国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研究 |
1.2.2 绿孔雀行为节律研究 |
1.2.3 绿孔雀种间关系研究 |
1.2.4 绿孔雀栖息地及种群研究 |
1.2.5 绿孔雀受威胁因素及保护管理现状 |
1.2.6 绿孔雀其他研究 |
1.2.7 活动节律研究 |
1.2.8 种间联结关系研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域及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种群数量及分布研究方法 |
2.2.2 活动节律研究方法 |
2.2.3 种间联结关系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平县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 |
3.1.1 访问调查结果 |
3.1.2 样线法调查结果 |
3.1.3 红外相机调查结果 |
3.1.4 新平县绿孔雀分布范围 |
3.1.5 新平县绿孔雀种群数量 |
3.2 绿孔雀活动节律 |
3.2.1 日活动节律 |
3.2.2 年活动节律 |
3.2.3 绿孔雀与原鸡、白鹇、白腹锦鸡的日活动节律 |
3.3 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关系 |
3.3.1 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度 |
3.3.2 点相关系数 |
3.3.3 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于新平县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 |
4.1.2 关于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研究方法 |
4.1.3 关于绿孔雀活动节律 |
4.1.4 四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分析 |
4.1.5 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关系 |
4.2 结论 |
5 展望 |
附表1 |
附表2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RS环境质量评价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策略——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评价指标 |
2.2.1 植被覆盖度指数(NDVI) |
2.2.2 湿度分量指标(WET) |
2.2.3 裸土植被指数(GRABS) |
2.2.4 坡度指标(SLOPE) |
2.3 指标归一化 |
2.4 指标权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被覆盖度评价 |
3.2 环境湿度评价 |
3.3 土壤裸露评价 |
3.4 地形坡度评价 |
3.5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4 结论与策略 |
(7)文化的演替与作物的盛衰 ——桄榔类物种式微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与预设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时空范畴 |
一、“桄榔”的界定 |
二、本研究的时空范畴 |
第三节 桄榔相关的前期研究 |
一、关于史前桄榔类植物的研究 |
二、关于历史时期内桄榔类作物演替的研究 |
三、桄榔类作物的民族志研究 |
四、当代开发价值的研究 |
第四节 田野点选择 |
第二章 学理回顾:文化视角下的物种研究 |
第一节 结构、象征与符号:结构主义 |
一、结构主义与“烹饪三角” |
二、《利未记》的可憎之物 |
第二节 生态、适应与功能:文化生态学 |
一、印度圣牛的唯物论 |
二、生态系统与猪 |
第三节 历史、权力与意义:政治经济学与实践论 |
一、实践论:以家畜与牛肉为研究对象 |
二、政治经济学派笔下的作物 |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方法与应用 |
一、当代的争论 |
二、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三、民族学的应用与贫困问题 |
第三章 作物起源与狩猎采集者的桄榔利用 |
第一节 生物属性利用与文化属性利用 |
一、生物属性的利用 |
二、文化属性的利用 |
第二节 狩猎采集者的桄榔利用 |
一、丰裕与匮乏 |
二、最早的桄榔文化遗址 |
三、采集桄榔的“机会主义”者 |
第三节 桄榔类作物的起源 |
一、作物起源的神话 |
二、驯化的起源 |
三、驯化的操作规程 |
第四章 桄榔农业及其生产实践 |
第一节 采集食物与生产食物 |
一、野生与栽培 |
二、采集食物与生产食物 |
第二节 早期桄榔食物生产实践 |
一、采伐与收获 |
二、加工与利用 |
三、栽培与管护 |
第三节 桄榔农业的起源及其文化圈 |
一、桄榔农业的认定 |
二、桄榔农业文化的起源 |
三、桄榔农业文化圈 |
第五章 作物的扩张与桄榔的隐退 |
第一节 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 |
一、旱作农业的推广 |
二、东南亚的早期国家与农业 |
三、桄榔类主粮作物延续 |
第二节 从桄榔类作物向稻类作物的过渡 |
一、“不敢食谷”的国王 |
二、水稻的国家作物地位确立 |
三、桄榔类作物主粮地位的跌落 |
第三节 西方殖民扩张与作物 |
一、水稻的资本化 |
二、沦为救荒之物的桄榔 |
第六章 桄榔类作物盛衰的动因及机制 |
第一节 桄榔农业起源的动力 |
第二节 桄榔农业民族及其政权 |
一、政权的出现及其动力 |
二、桄榔农业民族的政治形态 |
三、作物的力量 |
第三节 桄榔农业衰落的原因 |
一、主因认定 |
二、国家作物的特征 |
三、主粮政策的正负效应辨析 |
第七章 当代的复兴 |
第一节 粮食安全的维护 |
第二节 多样性利用 |
第三节 生态维护价值 |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1:桄榔类植物生长环境调查报告 |
附录2:各族乡民对桄榔类植物的认知与利用 |
附录3:沧源勐来乡董棕群落伴生植物物种(简表) |
附录4:个旧斗卡房镇棉花山董棕林伴生动物名录(简表) |
附录5:附图 |
(8)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物行为的定义 |
1.2 灵长类的运动方式 |
1.3 灵长类的运动行为类型 |
1.4 灵长类的运动与生境 |
1.5 个体大小对灵长类运动的影响 |
1.6 不同性别年龄对灵长类运动的影响 |
1.7 黑叶猴行为学研究现状 |
1.8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地点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预观察 |
2.3.2 行为取样方法 |
2.3.3 运动行为定义与分类 |
2.3.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运动行为概况 |
3.1.1 运动行为首次出现的日龄 |
3.1.2 不同月龄组各运动行为持续时间比较 |
3.1.3 不同月龄组各运动行为移动距离比较 |
3.2 依靠母亲各种行为比较 |
3.3 黑叶猴进食所采取的运动行为偏好 |
3.4 黑叶猴理毛所采取的运动行为偏好 |
3.5 运动行为的季节变化规律 |
3.6 运动多样性 |
3.7 雄性与雌性运动行为比较 |
3.8 其他运动行为 |
第四章 讨论 |
4.1 笼养黑叶猴运动行为特点 |
4.2 母婴关系与黑叶猴运动行为 |
4.3 食物对运动行为的影响 |
4.4 个体间的理毛关系对运动行为的影响 |
4.5 黑叶猴行为对笼舍环境的适应 |
4.6 黑叶猴运动行为季节性 |
4.7 黑叶猴运动行为发育阶段 |
4.8 发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黔灵山公园猕猴(Macaca mulatta)种群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stract |
1 前言 |
1.1 栖息地片段化及破碎化的影响 |
1.1.1 生境片段化对野生哺乳动物自然种群的影响 |
1.1.2 岛屿化生境对灵长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1.2 哺乳类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 |
1.3 灵长类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 |
1.4 猕猴属种群遗传学研究 |
1.5 种群遗传学分子标记的选择 |
1.5.1 线粒体D-loop区分子标记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
1.5.2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结构及人工投食情况 |
2.1 黔灵山公园自然地理概况 |
2.2 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结构及分布情况 |
2.3 人工投食情况 |
3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研究对象及样品采集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样品保存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3.2.2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
3.2.3 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扩增 |
3.2.4 测序 |
3.3 数据分析 |
3.3.1 遗传多样性及变异分析 |
3.3.2 遗传结构分析 |
3.4 结果 |
3.4.1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3.4.2 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序列扩增 |
3.4.3 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遗传变异与多样性 |
3.4.4 初始群体遗传背景 |
3.4.5 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3.4.6 群体遗传结构 |
3.5 讨论 |
3.5.1 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3.5.2 奠基者效应 |
3.5.3 种群遗传结构 |
4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检测 |
4.1 研究对象及样品采集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微卫星引物初步筛选 |
4.2.3 微卫星位点二次筛选与扩增 |
4.2.4 毛细管电泳检测 |
4.2.5 位点分析和筛选 |
4.2.6 基因型的确定 |
4.3 数据分析 |
4.3.1 微卫星有效性检测 |
4.3.2 基因型错误 |
4.3.3 亲缘关系检测 |
4.3.4 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 |
4.3.5 有效种群规模 |
4.4 研究结果 |
4.4.1 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选择 |
4.4.2 多态信息含量(PIC)检测 |
4.4.3 连锁不平衡检测 |
4.4.4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4.4.5 无效等位基因检测 |
4.4.6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7 近交分析 |
4.4.8 亲缘关系分析 |
4.4.9 群体历史结构检测 |
4.4.10 黔灵山公园猕猴有效种群规模估计 |
4.5 讨论 |
4.5.1 样本抽样情况 |
4.5.2 粪便样品DNA质量 |
4.5.3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
4.5.4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4.5.5 遗传多样性 |
4.5.6 有效种群数量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问题归纳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本文内容及创新 |
第一章 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危险性小的动物侵权归责原则剖析 |
一、上海动物园猴子伤人案 |
二、朝阳观生态观光园猕猴伤人案 |
三、本溪市动植物园猴子伤人案 |
第二节 异常危险动物侵权适用过错推定的弊端 |
一、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案久拖不决 |
二、如皋市人民公园狗熊伤人案判决说理困难 |
三、喀什市动物园狗熊伤人案拔高义务标准 |
四、东方生态博览动物园狼狗伤人案法律冲突 |
五、牙克石市林城凤凰动物园黑熊伤人案难点解决 |
第三节 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未区分动物危险性的反思 |
一、动物园动物危险性对归责原则的影响 |
二、对现有法律规定的质疑 |
三、对立法选择的探索方向 |
第二章 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二元化的正当性 |
第一节 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二元化的价值取向 |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
二、不同价值取向下归责原则的多元化 |
三、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的选择 |
第二节 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二元化的功能目标 |
一、功能目标的多元化 |
二、二元归责助力预防损害 |
三、二元归责助力动物园实现设园目的 |
第三节 归责原则二元化有利于动物园风险控制 |
一、危险性小的动物管理配置注意义务可预防损害 |
二、就凶猛动物侵权引入强制保险可分散风险 |
第三章 我国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二元化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动物园动物侵权危险性分析 |
一、比较法考察 |
二、比较法的借鉴意义 |
三、侵权危险性界定 |
第二节 二元归责原则的具体分工 |
一、动物园动物侵权特性 |
二、就危险性小的动物侵权适用过错推定规则 |
三、就凶猛动物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三节 免责事由多元化配置 |
一、设置免责事由的必要性 |
二、动物园动物侵权免责事由多元化的必然性 |
三、二元化归责原则下的多元化免责事由设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公园内半驯养猕猴与生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国家公园 世界的三江源[J]. 蔚东英,张强,张景元,李晓南. 森林与人类, 2021(11)
- [2]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海南坡鹿的运动生态学研究[D]. 朱宜君.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与应用研究[D]. 丁佳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野生绿孔雀活动节律及其与伴生鸟兽联结关系分析[D]. 王方. 云南大学, 2020(08)
- [6]基于RS环境质量评价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策略——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栾春凤,喻小钗,穆占强,曹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07)
- [7]文化的演替与作物的盛衰 ——桄榔类物种式微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耿中耀. 吉首大学, 2019(02)
- [8]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发育的研究[D]. 张嘉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黔灵山公园猕猴(Macaca mulatta)种群遗传学研究[D]. 郭艳清.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10]动物园动物侵权归责原则研究[D]. 李晓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