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联轴器惯性缺陷

第二联轴器惯性缺陷

一、二号车钩的惯性缺陷(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孟[1](1979)在《对列车分离事故的几点初步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列车分离事故,是当前我们铁路车辆部门常见的惯性事故之一。其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车钩技术状态不良而引起的。每年发生的车钩分离事故件数,约占行车事故件数的15~20%。列车分离是由于脱钩而引起的,据多年来实际调查分析,基本上属于下述几个方面。

池茂儒[2](2003)在《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铁路运营以来,铁道机车车辆的轮对基本上都采用两个车轮紧固在一根车轴两端的形式,这种传统固定轮对的优点在于它具有纵向蠕滑力产生的偏转力矩从而使轮对具有自导向功能,但是在纵向蠕滑力矩的作用下,当车辆运行速度较高时就可能产生蛇行失稳。因此,近年来独立回转车轮日益受到重视,与传统轮对相比,独立回转车轮不存在纵向蠕滑力产生的偏转力矩,因而不产生蛇行运动,对提高稳定性有好处。但这一优点也同时是它的缺点,因为独立回转车轮失去了纵向蠕滑力矩的导向作用,因而降低了轮对的直线复位性能和曲线通过性能。鉴于此,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又提出了耦合轮对的设想,即轮对的左右车轮通过某种形式进行适当的耦合,这样便可产生适量的纵向蠕滑力,从而使轮对既具有导向功能,又能保证车辆具有较高的临界速度。国外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而国内关于耦合轮对的研究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为了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也为了促进列车的高速化进程,很有必要对这一新技术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国外对耦合轮对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耦合轮对——磁流变耦合轮对,进而对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根据磁流变流体的流变特点,首次设计出了磁流变耦合轮对的结构方案,分析了磁流变耦合轮对的工作原理,然后建立了包含38个自由度的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编制了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系统动力学的计算仿真软件。 根据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系统动力学计算程序的仿真结果,对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的直线平稳性、稳定性和动态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找出了轮对耦合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为了考察线路条件(特别是曲线半径R)的变化对轮对耦合度取值大小的影响,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对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通过不同半径曲线时转向架前后轮对耦合度的匹配关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经过遗传算法的优化分析,找出了转向架前后轮对的耦合度的取值随曲线半径的变化规律。 本文还从列车动力学的角度对磁流变耦合轮对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计算列车动力学的新方法——循环变量法,建立了基于循环变量法的列车动力学模型,编制了列车动力学计算软件。通过对传统固定轮对、独立回转车轮和磁流变耦合轮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分析比较进一步论证 西南在回大学槽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黝I页了用流变耦合轮对的优越性。 回流变耦合轮对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其耦合程度从而使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在各种工况下都可保持最优,但是这种优越性的发挥还需要相关的检测、控制等配套技术的支持,而本文对用流变耦合轮对动力学性能的研究恰好为下一步磁流变耦合轮对控制系统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于润华[3](1967)在《二号车钩的惯性缺陷》文中指出 目前,我国货车使用的车钩大部分为2号车鈎。根据实际检修情况来看,2号车鈎在结构强度上以及组装工艺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就个人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来供参考。一、裂纹根据长期修车分解检查、电磁探伤的统计,鈎头和鈎舌的裂纹绝大部分产生在下方。 1.鈎头裂纹调查600个车鈎,裂纹情况见表1。

二、二号车钩的惯性缺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号车钩的惯性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2)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轮对导向原理
    1.3 耦合轮对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磁流变技术在铁道车辆耦合轮对中的应用
    2.1 磁流变技术概况
        2.1.1 磁流变液体的成分
        2.1.2 磁流变效应的机理
        2.1.3 磁流变效应的特点及工程用途
    2.2 磁流变耦合轮对的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2.2.1 磁流变耦合轮对的结构设计
        2.2.2 磁流变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2.2.3 磁流变耦合器的等效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车辆轮轨系统各坐标系的定义
    3.2 车辆系统多刚体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3.3 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的描述
        3.3.2 模型的处理
        3.3.3 车辆系统动力学方程
        3.3.4 数值求解方法与动力学程序流程图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分析
    4.1 车辆动力学计算内容
        4.1.1 车辆运行平稳性计算
        4.1.2 车辆运行稳定性计算
        4.1.3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计算
    4.2 磁流变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4.2.1 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
        4.2.2 车辆运行稳定性分析
        4.2.3 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流变耦合轮对耦合度优化研究
    5.1 遗传算法的概念及特点
    5.2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5.3 遗传算法的数学背景
    5.4 遗传算法优化方案设计
    5.5 转向架前后轮对耦合特性的定性分析
    5.6 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分析
        5.6.1 400m半径曲线上轮对耦合度的优化
        5.6.2 优化前后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比较
        5.6.3 遗传算法优化结果的验证
        5.6.4 转向架前后轮对耦合度随曲线半径的变化关系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磁流变耦合轮对列车动力学初探
    6.1 一种新的列车动力学计算方法的提出
    6.2 列车动力学模型
        6.2.1 纵向车钩力的计算
        6.2.2 横向车钩力的计算
        6.2.3 垂向车钩力的计算
    6.3 磁流变耦合轮对列车动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6.3.1 列车中前后车动力学仿真结果的比较
        6.3.2 列车与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比较
        6.3.3 三种轮对的列车曲线通过性能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SY97846试验车参数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二号车钩的惯性缺陷(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列车分离事故的几点初步看法[J]. 张学孟. 铁道车辆, 1979(08)
  • [2]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研究[D]. 池茂儒.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3)
  • [3]二号车钩的惯性缺陷[J]. 于润华. 铁道车辆, 1967(07)

标签:;  ;  

第二联轴器惯性缺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