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促进旅游发展的导游

论促进旅游发展的导游

一、试论导游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蒙[1](2021)在《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以郑汴洛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和后疫情时代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导游,作为旅游业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在职培训是提高导游整体素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际的在职培训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忽视导游员的学习倾向性、角色独特性和工作差异性等问题,使得培训活动的时效性欠佳,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在职导游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培训组织者了解导游的真实培训需求,做到按需实训;另一方面,有利于导游明确自身的能力水平,激发在职学习的动机。本研究以系统培训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对在职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在了解培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导游在职培训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培训现状的问题上,首先,导游参加过的最高层次的培训以旅游培训机构和所在单位的培训为主,参加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少;导游参加培训的频率较低。其次,导游对在职培训的满意度不高,但认为培训对自身工作的帮助程度较大。最后,大多数导游参加培训源于内部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工作任务繁重、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和培训名额有限是阻碍导游参加培训的三大因素。在培训需求的问题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发现导游的培训需求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导游普遍倾向于在非工作日培训、渴望互动性强的培训形式、青睐实战型和专家型教师、期望无考核或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偏爱实用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的培训内容。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工作年限的导游在培训的形式、师资和考核方式上无显着差异,而在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上具有差异。根据本次培训需求的调研,在分析当前导游在职培训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主体层面提出了优化在职培训的有效对策:(1)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2)培训组织者要做好调研,按需施训;(3)所在单位要提供平台,加强管理;(4)导游自身要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加强学习与反思。

贾文聪[2](2021)在《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美美[3](2021)在《中泰旅游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其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人愿意走出去旅游。自素可泰王国以来,泰国就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合作,中泰两国的旅游合作与发展问题是两国密切关系的问题。为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泰国政府还出台了同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理念和目标高度契合的《泰国4.0》战略和EEC东部经济走廊投资计划。这也为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影响。但从两国的旅游贸易现状看来,两国的旅游贸易额存在较大的差距,中泰两国的旅游合作不仅受两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更受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制约,并且在两国的旅游合作中仍然存在低价甚至零团费,游客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两国合作内容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因此,笔者通希望通过对两国旅游合作的开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其影响因素,明确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两国之间的旅游合作策略,希望能为两国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李治兵[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李如跃[5](2020)在《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中国政府关于消除贫困的目标是坚定的,一贯的。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大面积的贫困状况已经基本得到消除,这就要求今后的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下沉到村、精确到户。传统的以区域性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宏观扶贫思路,暴露出不少问题,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还不足够全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基层细节和具体落实轨迹,科学分析其中的减贫路径,探索实现旅游扶贫中精准对焦村寨中的目标主体的有效途径。贵州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探索减贫效果、培育地方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本文选取了贵州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民族村寨为案例地,分析了他们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历程、经验及问题,对于探索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次研究的思路。首先,提出研究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案例地进行选择和调研计划。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和分析理论,掌握贫困、旅游扶贫的内容和特点,并确定反贫困理论、分配正义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精准扶贫理论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研究开展提供理论指引。第三,对贵州省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状况,从贫困现状、资源禀赋到民族村寨特点都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了贵州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并梳理了其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历程。第四,调查了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案例地的社区概况、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社区旅游扶贫的发展情况,以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村寨居民在旅游扶贫的多方面感知,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对旅游扶贫政策满意度不高,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第五,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中存在的经验以及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三个村寨的实际调查情况归纳并发现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着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活动中受益不足、社区参与不足且贫困人口发展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合理、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等现实问题,并梳理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六,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实现长效发展的机制,重点明确了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并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为了实现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多元合作,须对六大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在旅游扶贫中进行清晰的定位,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构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合适的旅游扶贫动力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旅游收益分配机制要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方便贫困人口表达观点、融入旅游扶贫发展的参与机制;从金融、产权等制度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通过系统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黔东南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二,虽然目前在民族村寨开发旅游之后,当地获得了客观上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真正的贫困居民往往无法有效从旅游开发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他们没有成为旅游扶贫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旅游扶贫的靶向性不足。第三,作为当地公共利益的重要代言人,基层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四,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核心主体,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本,使其具备起码的参与旅游接待或相关产业链的专业技能和服务常识;并增加各类扶贫贷款或专项资金投入,强化民族地区社区和贫困居民的旅游经营能力。第五,围绕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中贫困人口如何获得公平的参与机会,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完成自身能力提升,最终获得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要构建起来一套完整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活动在未来较长时期中的健康、稳定发展。

邹成成[6](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蒋丹[7](2020)在《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农家乐经营实务》为例》文中认为新世纪的旅游业已经转向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的旅游模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认同,生态旅游产业得以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独具特色的地方生态旅游建设的需要和人才需求的激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地方旅游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深入挖掘地方生态元素,树立学校办学特色,从而维持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已成为中职学校办学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校本课程为中职学校寻求特色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新方向。但是,目前面向生态旅游产业视角的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却不多,这与生态旅游业良好发展态势不相匹配。为此,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着眼于“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通过个案研究法对安吉某中等职业学校《农家乐经营实务》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开展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搜集一线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述在安吉某中职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素。其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具体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设置、学习资源设计、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的设计过程。再次,对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开展分析,呈现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采用二次问卷与访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开展课程实施成效评价。最后,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求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并提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展望。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依托中职名校“两山”学院建设,借力“校政企”多方协同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由旅游专业和跨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开发工作;(2)根据课程开发的目标和理念,制定课程标准,挖掘安吉本地生态资源,汇编校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设立项目任务——以梅园农家乐改造为实训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生态旅游产业下农家乐经营知识与技能,提升专业素养;(4)建立课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相关课程实施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形成客观的成效评估结论,以此促进校本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与改进,提高课程的复用率。为更深入挖掘生态旅游元素以促进《农家乐经营实务》校本课程的实行,从而为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学生专业成长实际拓宽专业适用范围、拓展校本课程内容;(2)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多维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率;(3)改进考核方式,在目前考核基础上,适当地将企业岗位和行规要求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做到与实际岗位标准接轨;(4)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实训机会。由于在校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活动轨迹、课程时间的限制,建议开发便捷的实训模拟小游戏,降低实训成本的同时增强实训体验。

库德热提·艾合买提[8](2020)在《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吐鲁番市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缺水、高温等气候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05年以来,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吐鲁番市累计接待游客1606.83万人次,同比增加60.1%,国内旅游1594.06万人次,同比增长60.6%,国外旅游1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消费150.04亿元,同比增长71.4%。旅游业的兴起极大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针对吐鲁番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发展研究尚不充分,缺少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度的定量评估。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梳理统计分析法,将吐鲁番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理论、耦合协调理论,构建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5年-2017年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1292上升至2017年的0.9688,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前后经过失调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其中失调阶段包括了严重、中度、轻度失调阶段;协调阶段包括了勉强、初级、中级、良好、优质协调阶段。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2)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构建了旅游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显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值从2005年的0.1136上升至2017年的0.5302,达到勉强协调阶段,呈逐年提升趋势。(3)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影响因子无显着差异,其对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旅游收入>三产从业人员>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人数>涉旅企业导游人员。区域经济系统中各指标对发展水平的影响关联度依次为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全社会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邮电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总值>税收收入。(4)2005年-2017年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2005年-2007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08年-2017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过相关性分析,旅游产业与一产、二产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5)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着促进作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推动GDP增加1.661元,旅游产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总量提升等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同时,吐鲁番市经济发展将带动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提升,并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乐格尔玛(Batdorj Dolgormaa)[9](2020)在《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蒙中两国全面合作战略伙伴的关系确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蒙中的合作愈发密切,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都有着一系列合作。蒙古国有着许多自然景观,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比邻中国的地理优势都给蒙古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商机。与其他国家相比,蒙古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蒙古国最初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对旅游业进行一些政策倾斜,从而对旅游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业。蒙古国从2014年开始实施“草原之路”计划战略,该战略主要是基于蒙古国在欧亚地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振兴贸易、旅游以及运输行业等来促进蒙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蒙古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外旅游环境的影响,蒙古国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得到国民及政府的重视,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国民收入不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提高。而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很强,出国旅游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旅游的一个趋势,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市场。蒙古国“草原之路”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很深的内涵,两国拥有在贸易、投资、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旅游合作。本文通过对蒙古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外部环境重点分析蒙古国的旅游资源环境分析和旅游产业环境,内部环境重点分析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市场开拓的现状进行说明。发现蒙古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候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蒙古旅游企业在中国开拓市场策略的情况以及问题,在借鉴了中国的有关成功案例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产品价格、促销与渠道以及推广角度上提出了蒙古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相关策略。并提出蒙古国应当采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新旅游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中蒙合作机制等措施来保障相关策略的实施。

马莉[10](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西部特昭盆地的特克斯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山区县。近年来,特克斯县以全域旅游、全域绿色为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速度及质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并入选2016年11月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创建名单,特克斯县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特克斯县旅游业发展势头好,但在2019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中未能入围。这说明,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与全域旅游理念要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此契机下,文章基于当前大众旅游和“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背景,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发展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从宏观层面梳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阐述县域经济、县域旅游、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对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进行分类及评价,并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支持,游客感知及经济贡献五个方面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分析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承上启下,从全局出发分析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原则引领后续旅游开发工作。第六章通过上述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整体把握,针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和“全领域”联动两条开发路径及其具体实施措施。第七章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为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基础。第八章结论与展望。经调研得知,特克斯县具有优质而丰富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涵盖8个主类,26个亚类,49个基本类型,约120个代表资源,全域旅游发展潜力大。旅游产品集聚,政府、企业、居民的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均较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全域旅游发展是大势所趋。由于特克斯县域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其旅游开发存在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为解决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及“全领域”联动两条县域旅游开发路径,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和政策因素,加强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业围绕旅游创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商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提质量”的全产业融合开发态势,未来要积极实现“融合共生”,将旅游融入不同的产业形成新业态,走“旅游+”的发展之路,并列举了“旅游+农牧业、文化业、工业、康养、环保、体育、互联网”等融合开发途径,进而提出通过县际政府联动、旅游企业联动、景区资源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共生式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并从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人才与营销、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旅游安全与监管四个层面完善旅游开发保障体系。研究对于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试论导游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导游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以郑汴洛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
    (四)本章小结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理论基础
        1.系统培训理论
        2.成人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本章小结
三、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重要性原则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调查研究的实施
        1.问卷的实施
        2.访谈的实施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问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本章小结
四、导游在职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导游参加培训现状的调查
        1.参加培训的级别与频率
        2.对目前在职培训的评价
        3.影响导游参加培训的因素
    (二)对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分析
        1.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
        2.培训形式的需求分析
        3.培训师资的需求分析
        4.培训考核方式的需求分析
        5.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6.其他培训需求分析
    (三)研究结论
        1.对导游参培现状的调查
        2.对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分析
    (四)本章小结
五、优化导游在职培训的对策
    (一)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
        1.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构建在职培训制度
        2.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保障参培机会平等
    (二)培训组织者:做好调研,按需施训
        1.关注导游在职培训的需求
        2.合理安排时间,缓解工学矛盾
        3.优化培训形式,强化互动交流
        4.丰富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5.整合师资力量,重视教师培育
        6.及时更新内容,重点突出主题
    (三)所在单位:提供平台,加强管理
        1.建立培训的激励机制
        2.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3.健全职业生涯培训体系
    (四)导游自身: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加强学习与反思
    (五)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中泰旅游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方面的相关研究
        (二)中国方面的相关研究
        (三)泰国方面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服务贸易的概念
        二、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二、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三、需求分层理论
        四、共生理论与利益共同体理论
第二章 中泰旅游合作概况
    第一节 中泰旅游合作的背景
        一、中泰旅游合作情况
        二、中泰旅游合作的主体与内容
        三、中泰旅游合作的意义
    第二节 中泰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现状
        二、泰国游客赴中国旅游现状
        三、中泰旅游的合作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泰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泰自然环境因素
        一、中国自然旅游环境
        二、泰国的自然旅游环境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政府的支持
        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三、泰国4.0 战略
    第三节 经济因素
        一、辅助性产业的推动与发展
        二、中泰泛亚铁路合作项目
        三、电商媒体行业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人文因素
        一、人口与旅游需求
        二、宗教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泰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贸易失衡问题
        一、中泰旅游人数失衡
        二、中泰旅游消费水平失衡
    第二节 消费与安全问题
        一、消费安全问题
        二、自然环境安全问题
        三、人为原因引发的安全问题
    第三节 环境破坏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文物资源的破坏问题
    第四节 经济文化发展差异问题
        一、文化差异问题
        二、社会经济差异
    第五节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规制与管理混乱
        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三、政府合作力度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决中泰旅游合作问题的策略
    第一节 加强政府的合作和管理
        一、加大政府的合作与宣传力度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三、提高旅游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节 重视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制定生态旅游政策
        二、制定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三节 完善安全监管与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全自驾游管理服务体系
        二、健全自驾游交通管理服务
        三、完善旅游安保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二、培养旅游人才
        三、缩小文化差异
    第五节 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宣传和推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5)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旅游扶贫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田野调查地点的选择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贫困的类型
        2.1.3 贫困线
        2.1.4 绝对贫困的衡量方法
        2.1.5 旅游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分配正义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社区参与理论
        2.2.5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精准扶贫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3.1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概况
        3.1.1 贵州贫困状况较严峻
        3.1.2 扶贫工作难度大
    3.2 贵州民族村寨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
        3.2.1 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
        3.2.2 可开发旅游资源丰富
        3.2.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广泛
        3.2.4 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3.3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3.3.1 探索起步阶段
        3.3.2 初步发展阶段
        3.3.3 快速发展阶段
        3.3.4 攻坚阶段
    本章小结
第4章 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案例调查
    4.1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1.1 西江苗寨概况
        4.1.2 西江苗寨旅游资源概况
        4.1.3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历程
        4.1.4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2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2.1 郎德上寨概况
        4.2.2 郎德上寨旅游资源概况
        4.2.3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历程
        4.2.4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3.1 肇兴侗寨概况
        4.3.2 肇兴侗寨旅游资源概况
        4.3.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4.3.4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4 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和肇兴侗寨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调查研究
        4.4.1 研究设计
        4.4.2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4.4.3 量表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
    5.1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5.1.1 探索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5.1.2 旅游扶贫效果显着,产业带动能力强
        5.1.3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5.1.4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
        5.1.5 社区居民维权意识和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5.2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5.2.1 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中受益不足
        5.2.2 贫困人口社区参与不足
        5.2.3 旅游扶贫开发利益分配不合理
        5.2.4 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6.1 对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认识
        6.1.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应该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6.1.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应有利于贫困居民发展
        6.1.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应适度向贫困居民倾斜
        6.1.4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应持续有力
    6.2 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6.2.1 政府主导原则
        6.2.2 协同发展的原则
        6.2.3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6.2.4 居民主体的原则
        6.2.5 因地制宜的原则
    6.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
        6.3.1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6.3.2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参与机制
        6.3.3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
        6.3.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6.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施
        6.4.1 政府要发挥关键性作用
        6.4.2 贫困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根本
        6.4.3 利益分配是核心
        6.4.4 制度建设是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访谈纪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农家乐经营实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政策背景
        1.1.2 行业发展需求
        1.1.3 学校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案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要素分析
    2.3 旅游相关专业课程实施现状问卷设计与调查
        2.3.1 问卷调查目的
        2.3.2 问卷调查方法和对象
        2.3.3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2.3.4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2.4 旅游相关部门行业和学校访谈情况分析
        2.4.1 访谈目的
        2.4.2 访谈对象
        2.4.3 访谈情况分析
    2.5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5.1 地方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2.5.2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
        2.5.3 教师“旅游+”专业复合型发展的需要
        2.5.4 学生创新个性发展的需要
        2.5.5 企业本土旅游人才岗位的需要
    2.6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2.6.1 地方生态经济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开辟了空间
        2.6.2 政府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导向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2.6.3 学校”两山“文化建设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思路
        2.6.4 旅游专业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2.6.5 师生本土特色专业元素发展需求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3.1.1 适应性原则
        3.1.2 职业性原则
        3.1.3 实践性原则
        3.1.4 合作性原则
        3.1.5 科学性原则
    3.2 《农家乐经营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
        3.2.1 课程标准开发的理念
        3.2.2 课程标准的制定
    3.3 《农家乐经营实务》教学资源的开发
        3.3.1 校本教材的开发
        3.3.2 活页学材的开发
        3.3.3 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
    3.4 《农家乐经营实务》教学环境的开发
        3.4.1 校内教学环境
        3.4.2 校外教学环境
第四章 校本课程实施与反思
    4.1 校本课程实施
        4.1.1 实施对象选择
        4.1.2 实施策略选定
        4.1.3 课程实施案例
    4.2 课程实施反思
        4.2.1 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4.2.2 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
第五章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评价
    5.1 评价原则
        5.1.1 多元性原则
        5.1.2 发展性原则
        5.1.3 广泛性评价
    5.2 教师层面
        5.2.1 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5.2.2 教师教学内容得以充盈
        5.2.3 教师教学方法得以丰富
        5.2.4 教师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5.2.5 其他意见
    5.3 学生层面
        5.3.1 学生主观评价
        5.3.2 学生学业评价
        5.3.3 学生能力的评价
    5.4 企业层面
        5.4.1 企业需求贴合度评价
        5.4.2 企业实习考核效果评价
        5.4.3 存在的不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课程开发需多部门协调配合
        6.1.2 课程开发需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6.1.3 课程开发需符合岗位实际需求
        6.1.4 课程评估应实现规范化
    6.2 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话题
        6.2.1 教师负担和能力问题
        6.2.2 学生参与度和到课率问题
        6.2.3 课程内容量和专业覆盖问题
    6.3 研究展望
        6.3.1 拓展课程内容
        6.3.2 优化师资队伍
        6.3.3 改进考核方式
        6.3.4 丰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与理论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方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4.4 创新点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2.1 吐鲁番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2.1.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现状
        2.1.2 吐鲁番市经济发展现状
    2.2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
        2.2.1 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2.2 区域经济对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模型的构建与指标的选取
    3.1 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1.1 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1.2 耦合度模型
    3.2 指标的选取
    3.3 熵值赋权法
    3.4 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四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4.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
    4.2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分析
    4.3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水平
    4.4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一产、二产耦合协调度
        4.4.1 综合发展水平
        4.4.2 耦合协调度
        4.4.3 相关性分析
    4.5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旅游发展不均衡
        4.5.2 旅游季节性问题严重
        4.5.3 旅游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4.5.4 旅游产品研发不足
        4.5.5 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4.5.6 全民参与不足
        4.5.7 旅游统计工作滞后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政府主导,挖掘旅游资源潜力
        5.2.2 多元化发展,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
        5.2.3 加强区域合作、优化疆内旅游线路
        5.2.4 完善旅游服务能力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蒙古国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1.2.3 其他国家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旅游经济理论
    2.2 旅游市场开拓策略相关理论
        2.2.1 4P理论
        2.2.2 PEST分析理论
        2.2.3 SWOT分析理论
第3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蒙古国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3.2 蒙古国旅游产业环境分析
        3.2.1 蒙古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蒙古国旅游产业PEST分析
    3.3 蒙古国旅游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3.3.1 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现状分析
    3.4 蒙古国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SWOT分析
第4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4.2 旅游产品价存在的问题
    4.3 旅游产品促销与渠道存在的问题
    4.4 针对中国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的经验借鉴
    5.1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
        5.1.1 北海市开拓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
        5.1.2 广西开拓东盟旅游市场
    5.2 中国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借鉴
        5.2.1 与国外旅游企业合力开拓市场
        5.2.2 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市场
        5.2.3 加强自身宣传
        5.2.4 改善服务环境
第6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6.1 旅游产品策略
    6.2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6.3 旅游产品促销与渠道策略
        6.3.1 旅游产品促销策略
        6.3.2 旅游产品渠道策略
    6.4 中国市场推广策略
第7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旅游市场开拓策略实施的保障
    7.1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7.2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7.3 开发新旅游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7.4 建立中蒙旅游合作机制
    7.5 加强政府机构的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旅游
        2.1.3 全域旅游
        2.1.4 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联
    2.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现状
    3.1 特克斯县概况
    3.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评价
        3.2.1 以草原、湖泊、山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3.2.2 以周易文化、乌孙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2.3 以社会环境、节事活动为主的社会旅游资源
        3.2.4 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评价
    3.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
        3.3.1 政府主导
        3.3.2 企业参与
        3.3.3 居民支持
        3.3.4 游客感知
        3.3.5 经济贡献
第四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产品具备特色吸引力,但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
        4.1.2 县域旅游经济效益显着,但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1.3 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但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1.4 重视旅游改革与创新,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
    4.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4.2.1 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发展结构失衡
        4.2.2 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导致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2.3 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2.4 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旅游执行力水平不足
第五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开发原则
    5.1 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1 是推动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5.1.2 是推进特克斯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5.1.3 是增强特克斯县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5.2.1 总体定位
        5.2.2 分期目标
        5.2.3 形象定位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原则
        5.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2 党政统筹原则
        5.3.3 融合共享原则
        5.3.4 特色发展原则
第六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路径
    6.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产业”融合开发路径
        6.1.1 旅游+农牧业,打造景区周边休闲业态
        6.1.2 旅游+文化业,突出特色旅游元素
        6.1.3 旅游+工业,强化产业链延伸
        6.1.4 旅游+康养,打造高端康养旅游目的地
        6.1.5 旅游+环保,促进旅游与环保共赢
        6.1.6 旅游+体育,构建竞技休闲旅游方式
        6.1.7 旅游+互联网,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6.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领域”联动开发路径
        6.2.1 县际政府联动,打破行政壁垒
        6.2.2 旅游企业联动,增强内生动力
        6.2.3 景区资源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第七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
    7.1 旅游政策与法规保障
        7.1.1 旅游政策保障
        7.1.2 法律法规保障
    7.2 旅游人才与营销保障
        7.2.1 旅游人才保障
        7.2.2 市场营销保障
    7.3 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
        7.3.1 基础设施保障
        7.3.2 公共服务保障
    7.4 旅游安全与监管保障
        7.4.1 旅游安全保障
        7.4.2 旅游监管保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试论导游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以郑汴洛地区为例[D]. 刘慧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 贾文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中泰旅游合作问题研究[D]. 张美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5]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李如跃.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2)
  • [6]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7]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农家乐经营实务》为例[D]. 蒋丹.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8]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D]. 库德热提·艾合买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9]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德乐格尔玛(Batdorj Dolgormaa).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10]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D]. 马莉.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论促进旅游发展的导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