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黔、桂、鄂四省(区)金刚石矿床找矿前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陶平[1](2012)在《贵州东南部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找矿远景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钾镁煌斑岩是金刚石的成矿母岩、组成岩筒的基本物质。基于区内区域重磁异常分布特征,以北部镇远马坪及周边县域(施秉、三穗、雷山、剑河、麻江)出露的钾镁煌斑岩和南部从江一带镶嵌的基性-超基性岩为线索及岩体露头上的重磁场异常特征响应值为标尺,与地表出现的金刚石原生矿、砂矿、指示矿物、重砂异常分布为依据,圈定了数个基性-超基性岩体(带),结合物探资料推断的岩浆岩带、火山机构、板块结合带、深大断裂带以及地质矿产资料,共划分了6个金刚石找矿远景区。预测在台江-剑河-锦屏-黎平一线,出现的1处大型重磁(航磁环状异常)正异常分布区为区内金刚石找矿的重要靶区和找到具有工业价值金刚石原生矿的重点突破口,这里(G3异常区)极有可能是破解贵州原生金刚石找矿瓶颈的福地,是揭示金刚石矿床赋矿岩筒神秘面纱的有利地段。
章人骏[2](1985)在《论沅水流域及其邻区金刚石原生矿的前景》文中提出据民间传说,湘西金刚石的发现已有几百年历史。建国后,自1954年开展金刚石地质工作以来,普查面积已达15万平方公里。1954至1960年间,砂矿是唯一的工作对象;此后则把大量人力、财力投于寻找金伯利岩型原生矿。但直至目前,湘、黔、桂三省(区)尚未发现有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床。根据金刚石地质学原理、普查成果和大量的野外地质资料,已获得一些证据、见解及结论,现概括如下: 1.金刚石不仅较广地分布沅水流域各地,而且也零星散布于相邻地区,譬如澧水、资水、湘水、乌江、都柳江和红水河诸流域的一些地点,还有广西的大瑶山区。可见它的分布明显不受地貌控制,也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同时又高度分散于第四纪砂矿中。严格地说,本区并不存在名符其实的砂矿床,产于湖南常德、桃源两县的勺形砂矿(也称细谷砂矿),毕竟很小且贫。 2.镁铝榴石是金刚石在金伯利岩中密切共生的矿物,常作为寻找金刚石矿的指示性矿物。但在本区第四系或前第四系里都很难找着,唯一的例外是马坪小溪,那里的镁铝榴石在沉积物里的含量可达几百颗/立方米。 3.贵州镇远、三穗两县间,是一个偏碱性超基性岩岩区,可分出十三个岩带,共有岩墙、岩床几百个。主要岩类是橄辉云煌岩和斑状云母橄榄岩;镇远马坪的云母金伯利岩,可能是前二者的端员岩类。马坪1号、2号云母金伯利岩体都是小岩墙,产于晚寒武世的灰岩、白云质灰岩中,富含镁铝榴石,产极少量细粒级金刚石,平均粒重仅0.17毫克。这类岩墙都无工业利用价值。在镇远、三穗一带,固然有可能找到类似的岩墙或岩床,但不能指望找到可供利用的岩管。 4.金刚石次生源在本区的发现,是普查工作的重大成就。鉴别出来的五个次生源,都是属于不同时代、略含金刚石的碎屑岩地层。它们是:(1)早震旦世长安组里的冰碛层,分布于湘、黔、桂毗邻区;(2)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石英砂岩;(3)早泥盆世郁江组和中泥盆世邦寨组砂砾岩。(2)、(3)多见于桂中、桂北及黔南等地;(4)湖南靖县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长石砂岩、粉砂岩等;(5)广泛分布于沅水中、下游及滨湖地区的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红色岩层。五个次生源似乎是金刚石长途旅行中的“转运站”,金刚石不断地从各次生源解离出来, 并在第四系找到归宿,从而构成了一幅既复杂又难理解的金刚石扩散图。由此也可知道,采用淘选技术追溯河流找矿,为什么成效不显着的原因。 5.根据金刚石矿的成因学说,作者认为,在具有褶皱基底的大地构造单元,似乎不存在可供利用的金伯利岩岩管的前景。本区所在的扬子地台(尤其是江南台背斜),正是这样的单元。 6.长安组里的冰碛层无疑是本区金刚石的主要来源。作者也讨论了探索前震旦纪金刚石原生矿的可能性和途径。
郝用威[3](2009)在《中国金刚石史话》文中提出金刚石自古到今被视为"宝石之王"。公元前2450年,最先在今印度安得拉邦的戈尔康达王国的克里希纳河、彭纳河流域的砾石层中发现金刚石,到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大量从事钻石交易,对外广泛传播,大约在公元18世纪前这里是世界上仅有的金刚石产地。金刚石何时在中国发现和使用的呢?现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又有些什么现实意义呢?作者经多年发掘,孜孜以求,集前贤之大成,撰写《史话》。该《史话》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到推动中华文化技术的发展,进而在祖先巨大建业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其进一步开拓,发扬光大。
张培元[4](2001)在《论中国金刚石原生矿的找矿前景(下)》文中提出
范志杰,袁蔺平[5](1991)在《四川省金刚石找矿前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现代金刚石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结合扬子地台已知金刚石地质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扬子地台在它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曾有三个地质历史时期具备了金刚石矿床形成的环境,就四川而言,在川东、川南和攀西地区均有发现金刚石矿床的较大可能性。
刘智武[6](1987)在《沅水流域金刚石原生矿成矿条件与现代砂矿来源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沅水流域位于江南地轴西段的雪峰山脉北侧,属于杨子地台中南边缘隆起带。前震旦系基底由中、上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板溪群组成;因其固结程度不高,形成巨大爆破岩筒类型金伯利岩的古老地台条件不足,但存在地台边缘深断裂,仍可导致幔源岩浆上升形成如贵阳镇远一带之含矿金伯利岩,呈贯入岩床、岩脉状产出于寒武系中。在震旦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碎屑岩中均找到共约数颗微粒金刚石,而在沅水下游则富集有第四纪工业砂矿床。从已知贵州金伯利岩及古砂矿的含矿低微情况分析,尚应有未知岩体以补充沅水下游砂矿的来源。远景区仍属贵阳—怀化深断裂及其两侧,并向北东可延至辰溪、桃源县境。在继续寻找金伯利岩的同时,还可注意有无偏碱富镁煌斑岩类的含矿母岩。
段承敬,罗益清[7](1990)在《中国非金属矿产概况》文中指出地质勘查工作表明我国是一个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已对80余种非金属矿和5000余处矿产地进行过普查勘探工作并探明储量,有些矿种探明的储量居于世界前列,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对水泥、玻璃和陶瓷原料,冶金熔剂,耐火材料原料,化工原料的磷、硫和其它若干种大宗的非金属矿产,不仅基本上保证了以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同时也为本世纪发展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所需作了一定的准备。本文将我国主要非金属矿产划分为四类,即:(1)具有优势的非金属矿产;(2)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不多的非金属矿产;(3)有较好资源远景或潜在优势的非金属矿产;(4)资源一般,尚有短缺的非金属矿产。
李梦瑜[8](2012)在《基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目标与选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对非能源固体矿产资源需求也迅速增长,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缺口逐渐加大,供需关系日趋紧张,而商业性矿产勘查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滞后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本文以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托,通过对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供需形势,市场价格分析等方面,对我国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目标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我国16个重点成矿远景区带为基础,分析不同矿种在不同重点成矿远景区带上的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特征的分析,以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为依托,以铜矿为例,对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选区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对比研究。1.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保障能力以及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预测,结合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厘定了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的优选目标。2.以我国重点成矿区带研究成果为依托,对16个重点成矿区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及找矿潜力进行了系统论述,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目标和选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3.在我国重点成矿区带主要矿产成矿潜力和矿产经济区划特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以铜矿为例,对6个主要成矿远景区的矿床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模拟评价与对比研究。4.为促进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战略实施,研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和建议:加强基础建设与调整产业布局,完善勘查权益保障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冲破体制性障碍,鼓励企业与个人进行商业性矿产勘。
高慧丽,程忠富,武玲[9](2014)在《闪光的梦想》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金刚石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仅相当于世界的0.1% 我国金刚石保有储量的95%为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床 我国有金刚石储量的原生矿主要见于华北地台的沿郯庐断裂地区 新一轮金刚石找矿力争在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湖南、广西等地实现突破
田黎萍[10](2010)在《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化石沟铜矿区位于阿尔金与南祁连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晚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强烈,伴有Cu-Au矿及W-Sn矿化。长期以来,研究区内花岗岩类的成因及成矿作用一直未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找矿勘探难以取得突破的进展。本文在国内外花岗岩与成矿作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学术指导,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采用现代测试技术为手段,以研究区内花岗岩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过程及模式为研究目标,取得了新的认识和进展。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化石沟矿区应属南祁连构造带西端南缘,紧邻中阿尔金和北阿尔金构造带,其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受到阿尔金构造系统和南祁连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的共同控制;2)在花岗岩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重新对区内花岗岩类型进行划分,划分出花岗闪长岩(Ⅰ-型)、石英闪长岩(Ⅰ-型)、英云闪长(斑)岩(Ⅰ-型和S-型)、二长花岗岩(Ⅰ-型和S-型)以及蚀变岩(绢英岩);3)首次在研究区内开展高精度的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分布在F1断裂带西侧的花岗闪长岩(YQ-57)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68.7±3.5Ma;分布在F1、F3断裂带之间的花岗闪长岩(YQ-1)年龄为261.1±3.8Ma、二长花岗岩(YQ-25)年龄为252.0±2.1Ma、石英闪长岩(YQ-81)年龄为261.8±1.5Ma、英云闪长斑岩(YQ-89)年龄为262.2±1.4Ma,上述年龄均代表岩石结晶的时间。同时指出,在晚古生代研究区发生过两次重要的伸展构造-岩浆事件,分别为369Ma和262-252Ma,为构建区域地质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4)通过花岗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Nd-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1)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368.7±3.5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低Sr高Y(Yb),明显富集Rb、K、Th、Zr-Hf以及LREE,相对亏损Ba、Nb、Ta、Sr、P、Ti,δEu=0.64-0.89;极高的(87Sr/86Sr)I(0.712261-0.712614)和低的(143Nd/144Nd)I(0.511838-0.511825),负εNd(t)值(-6.74804—-6.98879)和(176Hf/177Hf)I=0.282487,εHf(t)=-2.3339,反映源岩为高度富集的地壳物质,岩浆分异程度较低,源区主要残留相为斜长石+角闪石+辉石;(2)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261.1±3.8Ma)具富钠贫钾,为钙碱性Ⅰ型花岗闪长岩;具高Sr低Y,富集Rb、Th、U、K、Sr、Zr-Hf及LREE,相对亏损Ba、Nb、Ta、P、Ti,δEu平均为0.83;(87Sr/86Sr)I为0.706963-0.706571,(143Nd/144Nd)I为0.512246-0.512266,εNd(t)=-1.23847和-0.84907, (176Hf/177Hf)I=0.282766,以及高的δ18Ov-SMOW值(12.1-12.5%o),指示为下地壳底侵玄武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残留矿物有角闪石+石榴子石,具Cu-Au矿的成矿潜力;(3)中二叠世石英闪长岩(261.8±1.5Ma)富Na贫K,拉斑-钙碱性系列,属Ⅰ型花岗岩;高Sr高Y、Yb,富集Ba、Rb、Th、U、K、La、Sr、Ce、Sm、Zr-Hf,相对亏损Nb、Ta、P、Ti,δEu=0.87,说明花岗岩浆源区可能具下地壳性质,残留矿物可能既有斜长石又有石榴子石,不具Cu-Au和W-Sn的成矿潜力;(4)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252.0±2.1Ma)富Na贫K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低Sr高Y,富集Rb、Th、U、K、Zr-Hf和LREE,相对亏损Ba、Nb、Ta、P、Ti,δEu平均为0.62,(87Sr/86Sr) I:0.705968-0.706571,(143Nd/144Nd)I=0.512393-0.512404,εNd(t)=+1.89479和+1.69254。总体特征显示花岗岩源岩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深度较浅,源区残留斜长石和角闪石,具有W-Sn成矿潜力;(5)中二叠世英云闪长斑岩(262.2±1.4Ma)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1(1.11-1.34)和A/CNK<1.1(0.99-1.06),分属S型和Ⅰ型,部分样品(Ga/Al)×104>2.6,为A型;低Sr低Yb,大多与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淡色花岗岩类似;富集Rb、Th、U、K、Zr-Hf和LREE,相对亏损Ba、Nb、Ta、Sr、P、Ti,δEu=0.42-0.89;Sr-Nd同位素组成可分为两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略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6211-0.706309,(143Nd/144Nd)I=0.512342-0.512344;二是高度富集的,(87Sr/86Sr)I达到0.729009-0.732882,(143Nd/144Nd)I=0.511861-0.511899,εNd(t)<0(-8.55910和-7.80714),表明源于不均一性的下地壳物质,应为含有斜长石-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的高压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利于Cu-Au矿成矿作用:5)通过对英云闪长斑岩与其蚀变形成的绢英岩地球化学和氧同位素对比研究认为,参与蚀变过程的流体(热液)为英云闪长岩浆晚期的热液,并非有其它的流体(热液)参与:6)在晚古生代中-晚期研究区发生两次重要的后造山挤压-伸展转换阶段及相应的花岗岩浆-成矿作用:晚泥盆世(369Ma)形成低Sr高Y型花岗闪长岩(YQ57-YQ63),源区深度较浅(<35Km),成矿潜力弱;中-晚二叠世花岗岩浆作用又可分为两个侵入次:在中二叠世(262Ma)形成了高Sr低Y型花岗闪长岩和低Sr低Y型英云闪长斑岩,源于加厚的下地壳(厚度>45Km)底侵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两者均具有Cu-Au矿的成矿潜力;晚二叠世由于地壳的持续伸展拉张、减薄,下地壳物质再次在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有W-Sn成矿潜力的二长花岗岩(252Ma)。并据此建立了研究区花岗岩成岩成矿模式,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标志。
二、湘、黔、桂、鄂四省(区)金刚石矿床找矿前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黔、桂、鄂四省(区)金刚石矿床找矿前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东南部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找矿远景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及贵州金刚石找矿现状 |
2 钾镁煌斑岩及金刚石区域分布概况 |
3 区域重磁异常反映的地质信息 |
3.1 金刚石矿床成矿条件 |
3.2 局部重磁异常分布特征 |
3.3 局部重磁异常 (G、T) 所处构造环境 |
4 金刚石找矿远景区预测 |
4.1 岩浆岩的圈定 |
4.2 金刚石找矿远景区划分 |
(1) 镇远马坪-凯里旁海-麻江隆昌 (区外) 找矿远景区 |
(2) 台江-剑河-锦屏-黎平找矿远景区 |
(3) 榕江-从江找矿远景区 |
(4) 雷山永乐-都江 (火烧寨) 找矿远景区 |
(5) 洪州-水口找矿远景区 |
(6) 天柱-白市找矿远景区 |
5 结论 |
(8)基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目标与选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商业性矿产勘查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方法概述 |
2.1 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
2.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概述 |
2.2.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概述 |
2.2.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
2.2.3 矿床技术评价制约因素 |
2.3 成矿区带与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概述 |
2.3.1 成矿区带的概念 |
2.3.2 成矿区带划分的原则 |
2.3.3 成矿区带划分的方法 |
2.3.4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概述 |
3 商业性矿产勘查现状与我国找矿战略 |
3.1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现状 |
3.2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趋势 |
3.3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 |
3.3.1 普遍存在的勘探开采双向体制性障碍 |
3.3.2. 矿产勘查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 |
3.3.3. 矿业勘查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
3.3.4 商业性矿产勘查目标不明确 |
3.3.5 商业性矿产勘查选区不明确 |
3.4 商业性矿产勘查与我国找矿战略的关系 |
4 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目标矿种分析 |
4.1 全球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保障程度 |
4.2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供需形势及市场价格分析 |
4.2.1 保障能力分析 |
4.2.2 供需形势分析 |
4.2.3 市场价格分析 |
4.3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目标矿种的选择 |
5 商业性矿产勘查选区研究 |
5.1 我国成矿区带的划分 |
5.2 主要矿种成矿潜力分析 |
5.3 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特征分析 |
5.4 基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商业性矿产勘查选区研究 |
5.4.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模型 |
5.4.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中成本的影响因素 |
5.4.3 对我国矿产资源成矿远景区的矿床技术经济对比分析—以铜矿为例 |
6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对策及建议 |
6.1 加强基础建设与调整产业布局 |
6.2 完善勘查权益保障体系 |
6.3 加强政策扶持 |
6.4 冲破“双轨制”体制性障碍 |
6.5 鼓励企业与个人进入商业性矿产勘查 |
7 结语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目标 |
1.3 取得主要的研究成果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概述 |
2.1.1 阿尔金山构造系统 |
2.1.2 柴北缘构造系统 |
2.2 化石沟矿床地质及研究沿革 |
2.2.1 化石沟矿床地质简况 |
2.2.2 化石沟矿床地质研究沿革 |
2.3 花岗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2.3.1 花岗岩分类 |
2.3.2 花岗岩浆源区性质 |
2.3.3 花岗岩成因机制 |
2.3.4 花岗岩与地壳演化 |
2.3.5 花岗岩与构造背景 |
2.3.6 中国花岗岩研究现状 |
2.3.7 花岗岩与成矿作用 |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古元古界 |
3.1.2 泥盆—石炭系阿木尼克组(DCa) |
3.1.3 上石炭统克鲁克组(Ck) |
3.1.4 第四系(Qh~(apl)) |
3.2 侵入岩 |
3.2.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3.2.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3.2.3 中生代侵入岩 |
3.2.4 脉岩 |
3.3 变质作用 |
3.3.1 区域变质作用 |
3.3.2 动力变质作用 |
3.4 区域构造格架 |
3.4.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
3.4.2 构造单元划分 |
3.4.3 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 |
3.5 板块构造演化过程 |
3.5.1 阿尔金山板块构造演化 |
3.5.2 祁连山板块构造演化 |
第四章 化石沟地质构造特征 |
4.1 断裂 |
4.2 褶皱 |
4.3 环形构造 |
第五章 化石沟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及花岗岩浆作用过程 |
5.1 化石沟花岗岩分布特征 |
5.2 化石沟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5.3 化石沟花岗岩地球化学 |
5.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5.3.2 花岗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3 花岗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4 化石沟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 化石沟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 |
5.5 化石沟花岗岩源岩性质及成岩过程 |
5.6 小结 |
第六章 化石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6.1 概述 |
6.2 化石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动力学体制 |
第七章 化石沟花岗质岩浆成矿作用 |
7.1 花岗岩成岩成矿的时空分布特征 |
7.2 化石沟CU矿(点)地质特征(蚀变带、矿相学) |
7.2.1 蚀变类型及特征 |
7.2.2 蚀变分带 |
7.2.3 蚀变带的岩石特征 |
7.2.4 矿化带特征 |
7.3 化石沟矿区成矿的地质条件 |
7.4 化石沟CU矿成矿的物质来源 |
7.5 化石沟矿床成矿模式 |
7.6 找矿标志 |
第八章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 |
8.3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项目及成果 |
图版及其说明 |
四、湘、黔、桂、鄂四省(区)金刚石矿床找矿前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东南部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找矿远景区预测[J]. 王亮,陶平. 地质与勘探, 2012(04)
- [2]论沅水流域及其邻区金刚石原生矿的前景[J]. 章人骏. 湖南地质, 1985(01)
- [3]中国金刚石史话[A]. 郝用威. 地质学史论丛(5), 2009
- [4]论中国金刚石原生矿的找矿前景(下)[J]. 张培元.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02)
- [5]四川省金刚石找矿前景探讨[J]. 范志杰,袁蔺平. 四川地质学报, 1991(01)
- [6]沅水流域金刚石原生矿成矿条件与现代砂矿来源问题[J]. 刘智武. 湖南地质, 1987(04)
- [7]中国非金属矿产概况[J]. 段承敬,罗益清. 硅酸盐学报, 1990(03)
- [8]基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目标与选区研究[D]. 李梦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9]闪光的梦想[N]. 高慧丽,程忠富,武玲.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4
- [10]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D]. 田黎萍. 兰州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