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经验体会(附7例病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萌[1](2021)在《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与整理,总结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复位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手工检索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中医骨伤相关文献与各流派书籍、医案等相关资料,总结并描述闭合复位的操作、功效及学术思想,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复位进行梳理与总结。(2)收集天津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法闭合复位组和手术组。手法闭合复位组(29例)采用旋转端挤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29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收集并整理二组伤肢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8周伤肢肱骨远端Baumann角及前倾角;收集二组术后8周肘关节活动情况并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收集并记录临床愈合时间。采用SPSS25.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石膏、夹板固定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在临床中易于推广。尺骨鹰嘴牵引固定需防止感染,较石膏、夹板固定步骤复杂,皮牵引在临床中极少使用。(2)(1)手术组较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侧构成比)以及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术前前倾角、Baumann角),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Baumann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术后8周时,闭合复位组矫正值与手术组矫正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倾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组内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组前倾角不满足球形对称条件(P<0.05),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的方差分析结果F=6.896,P=0.001,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有区别。不同治疗方法的前倾角方差分析结果F=2.113,P=0.152,说明不同治疗方式不存在组间差别。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类似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不同时间前倾角两两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组与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愈合时间:手术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5.56±2.21,手法闭合复位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3.28±2.05,手法闭合复位组低于手术组(P<0.05);(5)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组间比较:术后8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畸形率:前倾角对比:术后8周时,手法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20.7%,手术组畸形率为17.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aumann角比较: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17.2%,手术组畸形率为3.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Gartland Ⅱ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对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Baumann角均有矫正,8周时两种治疗方式的Baumann角、前倾角畸形率均较低,但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在临床愈合时间上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贾德政[2](2021)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使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股骨远端骨折的逆行交锁髓内钉(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GSH)治疗方式以及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方式的疗效,来探究现如今较为流行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以求指导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手术选择。方法:对我院创伤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且手术方式为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方案手术或微创内固定系统方案手术的4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前基础信息比较,各因素差别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基线可比。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种方式的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案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疗效。结果: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分析GSH组具有出血量较少、手术进行时间较短、愈合时间短的特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一致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LISS组较GSH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GSH和LISS治疗股骨远端除外B型及C3型骨折的疗效均较满意。但GS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愈合时间短等优势。LISS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有一定优势。在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
杜青凤[3](2020)在《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和分析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经MIPO技术治疗后联合使用中药方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MIPO技术后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加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肿胀、疼痛的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指标:术后2天,两组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均呈升高趋势,FIB均呈下降趋势,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PT、APTT、TT明显升高,FIB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Johner-wruhs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疗效评分,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显着,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患肢的肿胀和疼痛情况;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孙毅然[4](2020)在《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及治疗探究》文中认为骨折,特别是长骨骨折是犬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发病时往往伴随剧痛,骨形态改变,患部肿胀,患处运动异常和骨摩擦音等症状,轻者导致运动障碍,重者丧失运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宠物犬饲养规模增大及饲养环境改变,犬长骨骨折的发生呈增高趋势。长骨骨折的发生原因分为疾病性与机械性暴力,临床病例当中机械性暴力骨折所占比例较大,但对于机械性暴力骨折发病状况的报道,因不同地域饲养犬规模不同、犬种不同结果差异性较大,对地区性长骨骨折诊治的帮助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长骨骨折治疗在哈尔滨市地区开展的时间较短,临床中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手术内固定,固定方案主要为加压骨板固定和桥接骨板固定。为了对哈尔滨市地区犬骨折诊疗提供帮助,有必要对犬长骨骨折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细致的研究,因此通过对哈尔滨市部分宠物医院临床骨折病例进行统计,获得犬长骨骨折的发病情况,总结手术治疗的效果,为当地宠物医院有效诊治犬长骨骨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是,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门诊共收到病例3565例,机械性暴力骨折病例为203例(5.69%),其中长骨骨折为102例。得出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的发病情况为,临床发病率为2.86%,占骨折病例的50.24%。患犬平均年龄为1.91±1.93岁(4月龄-10岁)。小于1岁35例(34.31%)、1-8岁(含8岁)65例(63.73%)9岁以上(含9岁)犬2例(1.96%),可见幼犬与成年犬的发病率较高;而老年犬长骨骨折发生较少。骨折发生原因与发病部位关系为,高处跌落病例39例,其中前肢骨折29例,占74.35%,后肢骨折10例,占25.64%;车辆撞击病例31例,其中前肢骨折7例,占22.58%,后肢骨折24例,占77.41%;其他暴力因素导致病例32例,其中前肢骨折13例,占40.62%,后肢骨折19例,占59.37%。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骨折类型之间关系为,高处跌落39例中,横骨折24例,占61.53%;斜骨折12例,占30.76%;粉碎性骨折3例,占7.69%。车辆撞击导致的骨折的病例31例,其中横骨折10例,占32.25%;斜骨折8例,占25.80%;粉碎性骨折13例,占41.93%。其他暴力因素导致骨折的病例32例,其中横骨折14例,占43.75%;斜骨折13例,占40.62%;粉碎性骨折5例,占15.62%。对于长骨骨折发生的原因与犬体型之间关系为,高处跌落39例病例,小型犬36例,占92.30%,中型犬3例,占7.69%;车辆撞击31例,小型犬20例,占64.51%,中型犬8例,占32.00%,大型犬3例,占9.37%;其他暴力因素32例当中,小型犬24例,占75.00%,中型犬8例,占25.00%。长骨骨折治疗结果为,28例横骨折分别采用加压骨板固定(14例)和桥接骨板固定(14例),加压骨板固定术后恢复正常行走的平均时间10.85±1.29天,桥接骨板固定术后恢复正常行走平均时间为11.92±1.38天,加压骨板固定术后恢复时间短于桥接骨板固定。运动机能恢复方面加压骨板固定优略优于桥接骨板固定,但桥接骨板固定不仅能恢复运动机能,并且还可基本完成骨折骨组织的结构重建。12例粉碎性骨折皆采用桥接骨板固定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尚冉冉[5](2020)在《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整体观是古人研究人体奥秘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之一。在认识人体时注重人体自身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髋骨作为整体,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通过骶髂关节与髋关节连接躯干与下肢,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这与整体观不谋而合。取象比类法是借助某种直观的事物或现象能更加方便认识与了解研究对象。整体观与取象比类均为中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提供方法。髋臼是髂骨、坐骨、耻骨共同融合而成,是容纳股骨头的重要结构,髋臼内侧即坐骨体内侧的四边形区域,是组成真性骨盆外侧缘的骨性平面,构成髋臼的内侧壁,具有防止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作用,学者们将此区域称为方形区。但解剖学研究发现,方形区骨质菲薄区域并不仅仅局限在方形区,还包括其与骨盆界限间的骨质;而且临床上髋臼骨折常涉及的范围也与之对应。因此,王正坤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方形区定义,将髂骨、坐骨和耻骨在髋臼内侧壁组成的相对平整的区域统称为广义的方形区(即本研究所称的方形区),包括骨盆界线(arcuate line of pelvis,ALP)以下、坐骨棘水平以上(指过坐骨棘顶点与界线平行的线)、前至闭孔(obturator formamen,OF)后缘、后至坐骨大切迹。并在此基础上,将半骨盆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部分。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的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也随之增高,由于该处骨折多呈粉碎性,加上髋臼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毗邻,直接进行内固定极为困难,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螺钉误入关节腔,引起严重后果。为解决这类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我科蔡贤华教授在前期临床经验基础上发现沿耻骨联合上方开始沿耻骨梳外侧缘经弓状线至坐骨大切迹在弓状线上投影稍偏外侧处向上再经过骶髂关节前缘外侧10mm处直至髂嵴处的一段整体呈“S”形弧线放置内固定物可有效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第一代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在方形区表面应用35枚螺钉经骨表面固定,改变了沿钢板长轴进行加压固定的传统内固定体系,将传统的螺钉与钉孔间纵向动力设计变成了钛板塑形-复形与钉孔-螺钉间联动而产生持续侧向动力加压,创造性地实现了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解决了传统常需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梦想。第一代DAPSQ钛板在可重建钛板基础上做了形态上的改进,将DAPSQ钛板轨迹按照半骨盆分区也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部分,临床应用中也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在临床应用第一代DAPSQ钛板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第一代DAPSQ钛板并非解剖板,实际应用时存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过长或者过短的问题,仍需要在特殊塑形上消耗时间,这种手工操作与日益增长的髋臼骨折发生率不相符。尽管第一代DAPSQ钛板并非解剖型,但其固定完成后的轨迹“蔡氏线”与半骨盆表面呈解剖接触,因此使测定其轨迹长度成为可能。收集骨盆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尤其是关注DAPSQ钛板轨迹的骨质情况,并寻找相关骨性标志,寻求合适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搜集来自国内不同地域的正常人群骨盆髋臼CT加三维重建资料,结合数字骨科软件分析获取解剖学参数,为制备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将制作出标准化DAPSQ钛板应用于临床并随访,与第一代DAPSQ钛板临床疗效做对比,以评估两代DAPSQ的疗效差异。第一章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探讨目的基于整体观念,将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钛板轨迹看做整体。将DAPSQ钛板轨迹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个部分,进行DAPSQ钛板轨迹各分区长度及总长度数字化测量,探讨其可行性,并为大数据数字化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及各分区比例提供方法。方法搜集无畸形或骨缺损的成年人骨盆标本共14具,其中6具半骨盆,在骨盆标本上画出DAPSQ钛板安装完成后的轨迹,再用普迪思缝合线(Polydioxanone Suture,PDS)沿DAPSQ钛板轨迹做好各分区的标记,用游标卡尺在标记后的PDS缝合线上分别测量DAPSQ钛板轨迹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整个轨迹的标本实测长度。再将测量后的骨盆标本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得到Dicom格式数据,再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20.0中,将各分区看作圆的一部分,分别测出各圆的直径及各分区对应的弦长,根据公式再算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DAPSQ钛板轨迹数字化测量长度值,并根据每个骨盆标本各区长度算出该标本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测量过程采用双人双随机测量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所得测量值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总长度的标本实测结果分别为:(60.38±3.90)mm、(66.08±3.19)mm、(89.19±4.38)mm、(215.65±8.23)mm;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总长度的数字化测量结果分别为:(60.60±3.79)mm、(67.48±4.63)mm、(88.20±6.03)mm、(216.23±11.41)mm。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测量方法下耻骨区长度之间、方形区长度之间、髂骨区长度之间、总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测量者组内相关系数均>0.8,均为优。Bland-Altman检验分析显示,除髂骨区两种测量方法有4.5%(1/22)的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其余差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一致性较好(P值均>0.05)。结论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数字化测量DAPSQ轨迹长度方法可靠,可为大数据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提供可行性的测量方法,进而为标准化DAPSQ钛板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支持。第二章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分析目的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按照第一章的测量方法,通过对正常成人完整骨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数字化测量,获得正常成年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的长度,并得到各分区比例,为设计符合国人的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搜集了来自中国南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中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西北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北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正常骨盆三维正常成人骨盆DICOM格式数据,共504例(834侧)正常成人骨盆三维重建的骨盆断层扫描图像。其中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34例(55侧),21例完整骨盆,6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1887岁,平均45.9岁,女性共24例(38侧),12例完整骨盆,6例左侧骨盆,6例右侧骨盆,年龄1877岁,平均53.5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男48例(95侧),47例完整骨盆,1例右侧骨盆,年龄2056岁,平均30.3岁,女性共42例(82侧),40例完整骨盆,1例左侧骨盆,1例右侧骨盆,年龄2064岁,平均38.7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0例(11侧),1例完整骨盆,4例左侧骨盆,5例右侧骨盆,年龄1869岁,平均37.8岁,女性共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43.3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男208例(329侧),121例完整骨盆,45例左侧骨盆,42例右侧骨盆,年龄1889岁,平均43.4岁,女性共134例(220侧),86例完整骨盆,23例左侧骨盆,25例右侧骨盆,年龄1990岁,平均48.6岁。将以上数据导入Mimics20.0软件并行骨盆三维重建,按照第一章测量方法对各地区及国人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长度行数字化测量。根据测量骨盆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比例对DAPSQ钛板进行标准化分型,计算出符合正常成年国人的DAPSQ钛板轨迹型号及其占比,并且比较东北部、南部、中部地区DAPSQ轨迹的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以及总长度之间的解剖学差异。结果东北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1.89±4.55)mm、方形区长度为(71.19±5.48)mm、髂骨区长度为(84.94±6.55)mm、总长度为(218.03±10.14)mm;中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1.18±5.29)mm、方形区长度为(69.12±5.25)mm、髂骨区长度为(84.77±6.62)mm、总长度为(215.07±9.86)mm;南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0.03±5.78)mm、方形区长度为(67.94±4.98)mm、髂骨区长度为(83.10±5.56)mm、总长度为(211.07±9.93)mm。正常成年国人DAPSQ钛板轨迹的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以及总长度分别为:(60.96±5.39)mm、(69.11±5.28)mm、(84.40±6.41mm)mm、(214.46±10.15)mm,其中三地区耻骨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地区方形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地区髂骨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SQ轨迹总长度之间比较,三地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APSQ总长度及钛板误差接受范围设为(±10mm),将钛板分为小号194mm、中号214mm、大号234mm三种类型。再根据各分区不同比例在小号、中号、大号下分别分为再分两个型号,即小号下为A型、B型,中号下为C型、D型,大号下为E型、F型,A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55mm、61mm和78 mm;B型钛板分别为51mm、66mm和77mm;C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61mm、67mm和86mm;D型钛板分别为56mm、73mm和84mm;E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66mm、74mm和94mm;F型钛板分别为62mm、80mm和92mm。对834例患者进行型号匹配,符合A、B、C、D、E、F型钛板数量分别为112例、104例、501例、424例、102例、79例。其中A型、B型通用病例87例,小号共可纳入129(15.47%)例;C型和D型通用病例378例,中号共可纳入546(65.47%)例;E型和F型通用病例69例,大号共可纳入112(13.43%)例。A、B、C、D、E、F六型钛板总共可适用787例,占总纳入病例的94.36%。结论1.整体观念为解剖学测量提供理论依据,简化了测量方法,同时数字化骨科软件具有可重复性、节约时间、精确度高的优点,为解剖学测量提供了新方法,值得推广;2.通过对DAPSQ钛板轨迹长度的测量,测得正常成年国人DAPSQ轨迹长度为(214.46±10.15)mm,弥补了骨盆上该部位解剖学参数;3.不同地区耻骨区、髂骨区长度比较中,三地区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方形区轨迹长度、总长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总体呈东北部>中部>南部的趋势。4.根据数字化测量结果可将DAPSQ钛板分为A、B、C、D、E、F六种型号,可基本满足临床需求,标准化DAPSQ钛板的设计可为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提供新理念与新方法。第三章标准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整体观,复杂髋臼骨折时整个骨盆或半骨盆在维持骨折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第二章国人钛板轨迹数据设计出的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将其应用于治疗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手术,与第一代DAPSQ临床疗效对比,初步探讨标准化DAPSQ与第一代DAPSQ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就诊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54例患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23岁65岁,平均46.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34例,摔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6d,平均12.5d。双柱骨折30例,T型骨折6例,横行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型骨折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标准化DAPSQ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采用第一代DAPSQ钛板治疗,27例患者采用标准化DAPSQ治疗。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6月,平均18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患髋功能,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在评定骨折复位优良率。结果本研究54例患者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标准化DAPSQ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7.1±50.3)min、(1102.3±480.7)ml;第一代DAPSQ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5.8±56.6)min、(1420.5±504.8)ml。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结果显示,第一代DAPSQ组:优15例,良8例,差4例;标准化DAPSQ组:优17例,良7例,差3例。两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等情况,依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显示第一代DAPSQ组骨折复位优16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1.5%;标准化DAPSQ组骨折复位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2%。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准化DAPSQ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明显,跛行伴活动受限,无法参加日常生活及活动,后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第一代DAPSQ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1年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骨盆的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在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时要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可指导折复位;在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标准化DAPSQ弥补了第一代DAPSQ的不足,明确了钛板的标准化分型,优化了DAPSQ各分区的比例,避免了内固定塑形操作过程,在临床应用中标准化DAPSQ保持了第一代DAPSQ钛板稳定、可靠的优点,同时标准化DAPSQ较第一代DAPSQ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并发症的优势,为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
杨辉,孙永奎,刘彩霞[6](1983)在《外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下颌骨骨折较为常见,单纯性下颌骨折常用钢丝颌间结扎等简便方法治疗,而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折则往往需要复位内固定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下颌骨折内
张继庆[7](1976)在《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经验体会(附7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颜面部骨折中,下颌骨折最常见,其中最严重者为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折。它不仅有颜面软硬组织广泛的创伤性破坏和缺损,而且由于大量的失血、创伤、骨折片受肌肉牵拉移位等造成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颅脑外伤、骨折片移位引起的呼吸道梗
宋成璟[8](2020)在《基于整体观的中国部分地区髂骨解剖参数的数字化测量与初步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中医整体观念是对人、事物及自然完整性与统一性的认识。《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言:“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将人与自然视为整体。中医整体观同时也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整体与局部间存在辩证统一。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局部构成的整体。某一局部可以作为整体由其他“局部”构成,而该局部和其他局部有机结合又构成另一个整体。局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整体的结构改变亦可反映出局部的异常。在整体观念的认识下,髂骨作为一个整体,由髂嵴、髂骨翼、髂骨体等三个“局部”组成;而如果将髋骨看作整体,那髂骨又将会以“局部”存在。每个部分有不同的结构形态与功能,它们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整体的和谐稳定体现。如骨盆髋臼骨折常由髋臼延伸至髂骨翼,按复位原则,复位时我们先复位髂骨,良好复位的髂骨作为局部参照可为后续的髋臼复位提供模板,良好的髋臼复位才能够保证日后恢复髋关节的良好功能。这很好得诠释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关系。随着工业及交通的高速发展,高能量骨盆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损伤的严重性及复杂性也更为棘手。单纯髂骨骨折较少见,只占骨盆骨折发生率的2.2%,常常与髋臼骨折和骨盆环骨折合并存在。临床上复位复杂骨盆骨折时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即先复位髋臼区域以外的髂骨骨折再复位髋臼骨折。但往往在复位复杂骨盆骨折时仅重视髋臼骨折的复位情况,对髂骨骨折的复位质量要求较低。这从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Matta评价标准的差异不难看出。而且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不满意的髂骨复位会放大髋臼骨折块的移位、旋转程度,而髂骨得到解剖复位将有助于提高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目前临床使用广泛的骨盆骨折Matta评价标准根据复位后骨折的残存移位距离来评判优良差,强调了局部对位却无法评价骨折块的旋转移位。这忽视了骨盆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往往会影响整体功能的恢复。但髂骨形态特殊,常规方法难以进行解剖学测量,使得相关数据不多。为此,徐应朋通过定义并初步测量了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及髂嵴弧度,为髂骨翼的解剖复位提供解剖数据参考。鉴于髂骨骨折解剖复位如此重要,该系列解剖参数可为术中复位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带来积极意义,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将地域情况纳入考虑范围则可能使相关解剖学数据更趋于准确义。因此,我们在既往研究的经验基础上,选取中国部分地区(中部地区:中部战区总医院;北部地区:北部战区总医院;南部地区: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西部地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宝鸡解放军九八七医院)行骨盆CT扫描的健康成人的原始图像,借助数字化医学软件建立骨盆CT三维模型并对髂骨的各项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初步建立国人髂骨解剖数据库,为临床髂骨骨折的解剖复位提供数据支持。第一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度的数字化测量及意义目的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人、事物与自然的完整性,构成人体及每个局部间相互协调,局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整体的结构改变亦可反映出局部的异常。正常的髂骨结构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前提,且髂骨的良好复位能为髋臼骨折的解剖复位提供正确的骨性参考。徐应朋提出的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度很有意义,但该研究因样本量较少,且人体髂骨变异较大,其结果很难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在徐应朋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并将地域纳入分组范围,通过对中国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人体骨盆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及国人总体相关解剖参数的测量,初步建立国人髂骨水平面解剖数据库,为临床提高髂骨骨折复位质量提供解剖数据支持。方法收集于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部地区的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南部地区的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西部地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北部地区的北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检查的健康成人(≥18岁)骨盆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共计313例(602侧)并以DICOM格式导出,其中中部战区总医院男89例(178侧),年龄1888岁,平均40.90岁;女58例(116侧),年龄1985岁,平均46.48岁,均为完整骨盆;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29例(58侧),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00岁;女12例(24侧),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4.15岁,均为完整骨盆;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男46例(92侧),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0.52岁;女39例(78侧),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9.15岁,均为完整骨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4例(16侧),2例完整,5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0.62岁;女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3.25岁;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男12例(19侧),7例完整,1例左侧骨盆,4例右侧骨盆;女10例(17侧),7例完整,0例左侧骨盆,3例右侧骨盆。应用Mmics20.0及Geomagic Studio12.0软件对所有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投影,对髂嵴水平面偏转角进行测量,初步建立国人该项解剖参数数据库,并尝试做地区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测量地区的骨盆在髂嵴水平面的“S”形弯曲不对称,国人总体情况:前中部偏转角,(132.45±8.87)°(102.44157.54)°,中后部偏转角,(145.62±7.05)°(121.71166.80)°。其中中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0.92±9.90)°(102.44°153.49°),女:(132.07±8.77)°(109.51°148.86°);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3.44±7.04)°(129.83°159.11°),女:(144.08±7.32)°(127.70°157.73°);南部地区测量结果: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3.69±7.39)°(116.88°146.52°),女:(133.42±7.32)°(113.26°146.56°);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8.51±5.52)°(134.89°160.86°),女:(148.05±5.83)°(138.80°162.53°);北部地区测量结果: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4.28±8.58)°(121.64°157.54°),女:(136.17±8.75)°(121.42°152.10°);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6.68±7.80)°(125.81°163.56°),女:(149.20±6.55)°(141.46°166.80°);西部地区测量结果:新疆地区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4.41±9.86)°,女:(140.24±6.74)°;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4.77±7.97)°,女:(152.35±2.56)°;宝鸡地区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28.61±8.71°,女:129.04±8.30°;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5.03±4.87)°,女:(143.19±6.50)°。前中部偏转角度(132.45°)明显小于中后部偏转角度(1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P<0.05)。同性别左、右侧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P>0.05)。髂嵴前中部偏转角度与中后部偏转角度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P>0.05)。中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131.37±9.47)°;中后部偏转角度(143.69±7.15)°;南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133.57±7.34)°;中后部偏转角度(148.30±5.65)°;北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134.83±8.62)°;中后部偏转角度(147.42±7.51)°;中部、南部与北部地区的数据对比中,前中部及中后部偏转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中部偏转角及后部偏转角差异均为:南部与北部地区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参数可为国人骨盆髂嵴水平面的髂骨形态进行精确描述,弥补之前髂骨翼形态数据描述的空缺,可为临床髂骨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的塑形提供数据参考,可为评价术后髂骨骨折旋转移位提供数据支持,弥补骨盆Matta标准之不足。结论成人髂嵴水平面呈“S”形弯曲,前中部偏转角(132.45°)明显小于中后部偏转角(145.62°)。髂嵴偏转角的量化,使整个髂嵴“S”形弯曲量化,有力地诠释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符合中医整体观。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成人骨盆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同性别左、右侧之间及男、女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前中部偏转角度,国人总计平均为132.45°,中部地区平均为131.37°,南部地区平均为133.57°,北部地区平均为134.83°,南部与北部地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中部地区结果与其他两个地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中后部偏转角度,国人总体平均为145.62°,中部地区平均为143.69°,南部地区平均为148.30°,北部地区平均为147.42°,南部与北部地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中部地区结果与其他两个地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该参数可为国人骨盆髂嵴水平面的髂骨形态进行精确描述,弥补之前髂骨翼形态数据描述的空缺,可为临床髂骨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的塑形提供数据参考,可为评价术后髂骨骨折旋转移位提供数据支持,弥补骨盆Matta标准之不足。第二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及髂嵴弧度的测量与意义目的基于整体观念,髂骨作为髋骨的局部体现,具有其自身解剖特点,髂骨与髋臼方形区亦存在相应解剖关系,我们不应将二者割裂看待,应在重视髂骨的同时视二者为整体中的两个局部,以整体观的角度看待该解剖关系。第一章得到了国人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度,在这一章中我们则继续对髂骨的内外侧面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明确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成人骨盆的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髂方倾斜角)及髂嵴弧度,获得国人总的相关解剖参数,初步建立国人髂骨内外侧面的解剖参数数据库,这样我们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国人骨盆髂骨解剖形态,体现整体观的价值,为提高髂骨及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提供较为准确的解剖参数。方法收集于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部地区的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南部地区的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西部地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北部地区的北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检查的健康成人(≥18岁)骨盆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共计313例(602侧)并以DICOM格式导出,其中中部战区总医院男89例(178侧),年龄1888岁,平均40.90岁;女58例(116侧),年龄1985岁,平均46.48岁,均为完整骨盆;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29例(58侧),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00岁;女12例(24侧),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4.15岁,均为完整骨盆;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男46例(92侧),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0.52岁;女39例(78侧),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9.15岁,均为完整骨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4例(16侧),2例完整,5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0.62岁;女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3.25岁;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男12例(19侧),7例完整,1例左侧骨盆,4例右侧骨盆;女10例(17侧),7例完整,0例左侧骨盆,3例右侧骨盆。应用Mmics20.0及Geomagic Studio12.0软件对所有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投影,对成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及髂嵴弧度进行测量,初步建立国人该两项解剖参数数据库,并尝试做地区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髂方倾斜角:国人总体情况:前部倾斜角:(141.68±5.52)°(125.72156.75)°,中:(129.26±6.03)°(107.85146.18)°,后:(101.33±4.95)°(85.11116.25)°。中部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42.78±5.89)°(133.16°155.12°),女:(141.78±5.07)°(132.20°154.42°);中部倾斜角,男:(131.19±5.95)°(115.68°143.35°),女:(127.04±5.80)°(111.90°141.69°);后部倾斜角,男:(102.00±5.26)°(86.70°113.95°),女:(101.25±5.05)°(87.31°111.67°)。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41.30±4.50)°(133.65°152.74°),女:(140.41±3.83)°(133.00°150.66°);中部倾斜角,男:(131.06±4.21)°(121.34°136.91°),女:(127.25±5.38)°(110.60°139.81°);髂方倾斜角,男:(101.36±3.94)°(93.91°111.20°),女:(101.13±4.88)°(88.09°109.20°)。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42.29±6.66)°(129.48°155.82°),女:(142.09±5.00)°(130.48°150.98°);中部倾斜角,男:(130.19±6.19)°(115.51°141.75°),女:(129.51±4.25)°(121.09°137.50°);后部倾斜角,男:(101.25±4.68)°(88.43°111.16°),女:(104.87±4.12)°(96.52°109.62°)。西部地区:新疆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36.42±6.49)°(128.78°148.77°),女:(137.25±7.35)°(129.38°146.74°);中部倾斜角,男:(124.11±9.02)°(107.85°141.51°),女:(123.37±7.78)°(114.50°133.23°);后部倾斜角,男:(96.97±6.64)°(85.11°110.95°),女:(101.59±5.78)°(95.71°109.55°);宝鸡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39.99±7.05)°(130.76°155.93°),女:(142.70±5.35)°(133.97°150.78°);中部倾斜角,男:(127.77±6.47)°(116.83°140.64°),女:(127.91±5.97)°(120.40°140.73°);后部倾斜角,男:(98.13±4.90)°(89.35°106.72°),女:(99.53±3.29)°(96.17°105.43°)。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宝鸡地区)同性左、右侧的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两性的倾斜角由前至后均逐渐减小,前、中、后三区倾斜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前部及后部倾斜角男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性在中部倾斜角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部倾斜角男性>女性;北部地区前部及中部倾斜角两性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部倾斜角两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小于女性。因地区间前、中、后倾斜角在两性间差异不同,故做地区间对比时将两性分开对比(各地区髂嵴弧度比较亦是如此,下略)。各地区结果:男性:中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2.78±5.89)°,中部倾斜角:(131.20±5.95)°,后部倾斜角:(102.00±5.26)°;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1.30±4.50)°,中部倾斜角:(131.06±4.21)°,后部倾斜角:(101.36±3.94)°;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2.29±6.66)°,中部倾斜角:(130.19±6.19)°,后部倾斜角:(101.69±4.82)°。女性:中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1.78±5.07)°,中部倾斜角:(127.04±5.80)°,后部倾斜角:(101.25±5.05)°;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0.41±3.83)°,中部倾斜角:(127.25±5.38)°,后部倾斜角:(101.13±4.88)°;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2.10±5.00)°,中部倾斜角:(129.51±4.25)°,后部倾斜角:(104.87±4.12)°。男性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部倾斜角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部倾斜角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部倾斜角,三个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嵴弧度方面,国人总体情况:全髂嵴弧度(rad):3.01±0.16(2.283.39),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7±0.19(1.482.75),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1.50±0.29(0.532.22);中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男:3.06±0.15(2.653.38),女:2.89±0.13(2.663.23);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男:2.26±0.19(1.882.71),女:2.10±0.18(1.692.47);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男:1.43±0.29(0.601.81),女:1.44±0.28(0.621.86);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男:3.10±0.11(2.853.33),女:2.90±0.14(2.543.27);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男:2.13±0.14(1.832.45),女:2.04±0.18(1.652.40);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男:1.47±0.25(0.951.94),女:1.62±0.28(0.802.20)。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宝鸡地区)同性左、右侧的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及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与北部地区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两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两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大于女性;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及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三者于两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各地区结果:男性:中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3.06±0.15;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26±0.19;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43±0.29。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3.10±0.11;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4±0.14;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47±0.25。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3.10±0.11;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22±0.19;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61±0.23。女性:中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2.89±0.13;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0±0.18;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44±0.28。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2.90±0.14;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04±0.18;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62±0.28。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2.93±0.14;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2±0.17;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58±0.28。地区间对比结果,男性方面:男性全髂嵴弧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嵴前中部内唇弧度均值,中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12 rad,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08 rad;髂嵴中后部外唇弧度均值,北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大0.18 rad,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15 rad。女性方面:女性全髂嵴弧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嵴前中部内唇弧度均值,中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06 rad;髂嵴中后部外唇弧度均值,南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大0.18 rad。本研究初步建立髂骨矢状面的解剖参数数据库,该参数可为国人髂骨矢状面的形态进行精确描述,与第一部分的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度一起弥补之前髂骨形态数据描述的空缺,可为临床髂骨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的塑形提供数据参考。结论成人髂骨翼内板呈外倾状态,髂方倾斜角(前:(141.68±5.52)°,中:(129.26±6.03)°,后:(101.33±4.95)°),初步定量了其倾斜程度,前部倾斜角>中部倾斜角>后部倾斜角。各地区成人骨盆同性左、右侧的倾斜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髂方倾斜角将髂骨翼内板与方形区的倾斜程度量化,有力地诠释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符合中医整体观。全髂嵴、前中部髂嵴内唇及中后部髂嵴外唇皆呈弧形弯曲,但其各自曲度不同,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宝鸡地区)同性左、右侧的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及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些数据为髂骨复位与内固定提供了解剖学数据,初步建立了相关数据库。第三章 髂方倾斜角评价髋臼双柱骨折术后髂骨复位质量的初步应用目的基于中医整体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局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整体的结构改变亦可反映出局部的异常。髋臼骨折往往还累及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其他部位骨折的复位质量会影响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因此我们不能仅重视髋臼骨折的复位而忽视髋臼之外的骨折复位质量。正如本研究第二章显示的髂方倾斜角,髂骨与之相连的方形区也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故本研究通过骨盆Matta评价标准与骨盆Matta评价标准+髂方倾斜角分别评价双柱骨折中髂骨骨折的复位质量及其与术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在优、良、差的分布,探讨髂方倾斜角用于波及髂骨的髋臼骨折术后髂骨复位质量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手术的89例患者资料;男51例,女38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7.3岁;其中男性左侧24例,右侧27例;女性左侧18例,右侧2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2例,高处坠落伤18例,重物挤压伤9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高位双柱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1天,平均8.2天。所有患者均取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切开复位DAPSQ联合髂骨翼内侧钢板固定,术后复查骨盆CT三维重建。分别对髂骨及髋臼进行相应Matta标准评价,对不同等级的评价结果分别行髂方倾斜角测量,了解单一骨盆Matta标准和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评价术后髋臼复位质量优、良、差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骨盆Matta标准评价髂骨骨折复位质量为优者68例,良15例,差6例;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中优者22例,良53例,差14例。骨盆Matta标准优者68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28例,良31例,差9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86.76%;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优者22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7例,良4例,差1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95.45%。骨盆Matta标准良者15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3例,良5例,差7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53.33%;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优者53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4例,良34例,差5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92.45%。骨盆Matta标准差者6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例,良3例,差2例,欠佳率为33.33%;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优者14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例,良1例,差12例,欠佳率为85.71%。髋臼复位质量优、良的病例在骨盆Matta标准评价的优、良、差的病例中散在分布,而集中分布在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评价的优、良病例中;髋臼复位质量欠佳的病例在骨盆Matta标准评价的优、良、差的病例中散在分布,且集中分布在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评价为差的病例中。两者髋臼复位质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方倾斜角结合骨盆Matta标准可明显提高单纯使用Matta评价标准对髋臼骨折及髂骨骨折复位的准确率,弥补了Matta标准无法评价髂骨骨折复位后旋转移位的不足。该结果应证了中医整体观的科学性,提示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相对关系。同时也证明,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是髂骨解剖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应提高在髋臼骨折治疗过程中对髂骨复位重要性的认识。
牛锋[9](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提出改良设计方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成人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共计10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其中保守组28例均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正骨八法”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桥接组38例患者(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采用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38例(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患者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手术相关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点及不足。采用聚甲醛骨折模型作为极限测试和破坏性试验对象,测试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和解剖锁定钢板之间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的区别。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与保守组相比,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12月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12月三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锁定钢板组相比,桥接组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保守组和桥接组均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内固定取出后骨折部位再断裂。(5)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解剖锁定钢板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结论:中医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锁骨骨折方面疗效相当,但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更有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可以作为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值得骨科医师推广应用。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可作为未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产品进一步改良设计的参考依据。
黄昭华[10](2020)在《Masquelet与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骨科的难题和热点,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方法是Masquelet技术和骨搬运技术。单边骨搬运支架是实施骨搬运技术较为新颖的工具,其优势逐渐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来。通过回顾Masquelet技术和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资料,总结骨感染临床特征并对比两种技术对于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以及两者的优劣性,丰富两者技术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佛山市中医院修复重建外科2014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下肢骨缺损患者共66例,其中男56例,女10例。32例患者使用Masquelet技术治疗(A组),34例患者使用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B组)。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的X光片以及肢体功能情况、并发症情况等,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受伤部位、致伤原因、骨髓炎Cierny-Mader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组成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感染指标(WBC、CRP、ESR)、检出致病菌比例、清创手术次数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检出多重致病菌患者比例与软组织修复情况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修复骨缺损长度平均为8.91cm,B组平均为8.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性愈合时间长于B组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骨性愈合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骨愈合优秀率分别为75%、82%,骨愈合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肢体功能总的优秀率高于B组(81%vs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并发症为骨吸收、髂骨区不适、诱导膜形成不良、骨不愈合、感染复发,B组并发症为针道感染、会师端不愈合、固定钉松动、垂足畸形、感染复发、矿化区骨不连、力线畸形;A、B两组“问题”类、“障碍”类、“真正并发症”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3.3%、6.7%和39.4%、40.9%、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修复长度平均为8cm~9cm的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Masquelet技术和单边支架骨搬运支架技术均能获得较高的骨愈合优良率,且两者在治疗时间上的效能是相近的。2.Masquelet技术能获得相对更好的肢体功能,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术后并发症较多。3.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多重耐药菌可能是两组技术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年纪高者和女性患者更倾向于选择Masquelet技术,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更有可能选择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
二、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经验体会(附7例病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经验体会(附7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 |
1.文献研究内容与方法 |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历史沿革 |
3.骨折的整复原则 |
4.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 |
5 复位与固定 |
6.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
7 康复方法 |
8.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诊断标准(参照第九版外科学)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入院处理及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2.1 麻醉与体位 |
2.2.2 GSH钉手术方法 |
2.2.3 LISS钢板手术方法 |
2.3 术后管理及康复治疗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骨折愈合标准(参照第九版外科学) |
3.3 膝关节功能评价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膝关节HSS评分标准 |
附录2 典型病例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比较 |
4.2 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
4.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4.4 Johner-wruhs疗效评价比较 |
4.5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中医关于胫骨骨折的认识 |
2 复元活血汤的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2.1 组成及理法方药分析 |
2.2 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 |
3 关于BO理念与MIPO技术 |
3.1 生物学内固定理念 |
3.2 微创接骨板接骨术 |
4 胫骨中下段骨折 |
4.1 应用解剖 |
4.2 血运特点 |
4.3 受伤机制 |
4.4 MIPO技术结合LCP接骨板 |
4.5 应用MIPO治疗后的并发症 |
4.6 关于腓骨的处理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附录三:Johner-wruhs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四:患者病例观察表 |
附录五:典型病例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及治疗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骨及长骨组成与特性 |
1.1.1 骨的组成与特性 |
1.1.2 长骨组成与解剖结构 |
1.2 长骨骨折定义与分类 |
1.3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发病情况 |
1.3.1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 |
1.3.2 长骨骨折发病情况 |
1.4 长骨骨折症状与诊断 |
1.4.1 临床症状 |
1.4.2 骨折诊断 |
1.5 临床治疗 |
1.5.1 治疗原则 |
1.5.2 骨折固定AO原则与BO原则 |
1.5.3 长骨骨折的治疗 |
1.6 长骨骨折愈合 |
1.6.1 愈合的过程与分期 |
1.6.2 临床愈合标准 |
1.6.3 影响愈合因素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实验器械及耗材 |
2.2.3 主要实验药品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病情况调查 |
2.3.2 手术治疗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3.1.1 长骨骨折发病率及发病原因结果 |
3.1.2 长骨骨折患犬年龄分布 |
3.1.3 长骨骨折患犬体型分布 |
3.1.4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骨折类型 |
3.1.5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部位 |
3.1.6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体型 |
3.2 临床治疗效果指标测定 |
3.2.1 横骨折临床指标观察 |
3.2.2 粉碎性骨折临床指标观察 |
4 讨论 |
4.1 长骨骨折发病情况 |
4.1.1 长骨骨折与患犬年龄关系 |
4.1.2 长骨骨折与患犬体型关系 |
4.1.3 长骨骨折发病原因与骨折类型关系 |
4.1.4 长骨骨折发病原因与部位之间关系 |
4.2 治疗效果 |
4.2.1 术后患处按压痛持续时间 |
4.2.2 术后患肢跛行持续时间 |
4.2.3 术后患处肿胀持续时间 |
4.2.4 术后X线指标意义 |
4.2.5 术后愈合时期ALP监测意义 |
4.3 横骨折加压骨板与桥接骨板比较分析 |
4.4 桥接骨板与粉碎性骨折 |
4.5 本地区犬长骨骨折防治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本的选择标准 |
1.2.2 一般资料 |
1.2.3 骨盆标本的直接测量 |
1.2.4 骨盆标本的数字化测量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测量者之间一致性检验 |
2.2 各分区长度测量结果 |
2.3 两种测量方法的Bland-Altman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对骨盆髋臼及DAPSQ钛板轨迹的认识 |
3.2 数字化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分析 |
3.3 DAPSQ设计原理 |
3.4 DAPSQ钛板轨迹解剖学特点 |
3.5 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数字化解剖学测量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2 一般资料 |
1.2.3 不同地区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长度测量 |
1.2.4 钛板型号设计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地区DAPSQ钛板轨迹长度测量情况 |
2.2 国人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分布情况 |
2.3 标准化DAPSQ钛板设计 |
3 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在DAPSQ钛板轨迹测量中的应用 |
3.2 DAPSQ钛板轨迹 |
3.3 DAPSQ钛板各分区轨迹长度的地区差异 |
3.4 标准化DAPSQ钛板分型及意义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标准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
1.3 术前准备 |
1.4 手术方法 |
1.4.1 术野的显露及骨折复位 |
1.4.2 DAPSQ内固定 |
1.4.3 透视及关闭切口 |
1.5 术后处理及康复计划 |
1.6 术后随访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7.1 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 |
1.7.2 骨折复位质量 |
1.7.3 髋关节功能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
2.2 骨折复位质量 |
2.3 髋关节功能 |
3 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对DAPSQ钛板轨迹各分区的解剖学认识 |
3.2 标准化DAPSQ治疗方形区骨折的临床疗效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课题资助情况 |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基于整体观的中国部分地区髂骨解剖参数的数字化测量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度的数字化测量及意义 |
1.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主要应用软件与工具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中部地区测量结果 |
2.2 南部地区测量结果 |
2.3 北部地区测量结果 |
2.4 西部地区测量结果 |
2.5 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测量结果 |
3.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念对髂骨结构的认识 |
3.2 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度的测量及其意义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及髂嵴弧度的测量与意义 |
1.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主要应用软件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髂方倾斜角测量结果 |
2.2 髂嵴弧度的测量结果 |
3.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对波及髂骨的复杂髋臼骨折的认识 |
3.2 目前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中存在的问题 |
3.3 测量髂方倾斜角及髂嵴弧度及其意义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评价髋臼双柱骨折术后髂骨复位质量的初步应用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术前处理与检查 |
1.4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念在“髂骨-髋臼-骨盆”关系上的体现 |
3.2 髂骨的解剖特点及其对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性 |
3.3 CT三维重建下髂方倾斜角在波及髂骨的骨盆髋臼骨折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综述 髋骨应用解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研究背景和进展 |
一、研究背景 |
1. 目前在用的骨折内固定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发过程和研发思路 |
2.1 研发过程 |
2.2 研发思路 |
2.3 结构组成 |
2.4 结构特点 |
2.5 固定机制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 |
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
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动物实验系列研究 |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
3.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
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
3.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和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对比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选择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手术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标准 |
2.3 内固定种类的选择 |
2.4 术前准备 |
2.5 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 |
2.5.1 保守治疗组 |
2.5.2 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 |
2.5.3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对照组 |
2.6 术后处理及中药方剂 |
2.7 疗效观察 |
2.7.1 观察指标 |
2.7.2 疗效评价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2.9 结果 |
2.9.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
2.9.2 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
2.9.3 保守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5 解剖锁定钢板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6 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 |
2.9.7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 |
2.9.8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9.9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比较 |
2.10 典型病例 |
2.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典型病例 |
2.10.2 解剖锁定钢板组典型病例 |
2.11 并发症病例 |
2.11.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骨不连病例 |
2.11.2 解剖锁定钢板取出术后再骨折病例 |
2.11.3 固定棒脱落(脱棒)病例 |
2.12 结论 |
3. 讨论 |
3.1 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目前存在的部分不足 |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体会及优势(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 |
3.3 借助专用工具“正骨八法”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的应用 |
3.3.1 中医正骨手法的渊源 |
3.3.2 目前四肢骨骨折术中复位存在的问题 |
3.3.3 解剖锁定钢板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的区别 |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之处 |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
3.5.1 四肢骨折固定理念的演变 |
3.5.2 骨折固定方式的演变 |
3.5.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其临床使用缺陷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
1.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背景 |
2.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 |
2.1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
2.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凹槽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
3. 改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
3.1 测试材料 |
3.2 测试设备 |
3.2.1 抗扭转试验设备:采用长春科新ND-200扭转试验机,中国长春生产。 |
3.2.2 抗压缩试验设备:采用ProAgi I ity MC4拉压扭疲劳试验机,由美国Accutek Test ingLaboratory 生产 |
3.3 测试方法 |
3.3.1 组合方法 |
3.3.2 轴向压缩试验 |
3.3.3 径向扭转试验 |
3.3.4 主要观察指标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测试过程 |
3.4.1 解剖锁定钢板生物力学测试 |
3.4.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1.0(圆形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4.3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4.4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形凹槽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5 测试结果 |
3.5.1 轴向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
3.5.2 径向扭转性能测试结果 |
3.6 结论 |
4. 讨论 |
4.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学特点 |
4.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和缺陷 |
4.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现阶段生物力学研究 |
4.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4.5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
附录二 Johner-Wruh评分标准 |
附录三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标准 |
附录四 病例观察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Masquelet与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研究进展 |
1.1 骨感染病因及诊断 |
1.2 清创与控制感染 |
1.3 骨缺损的修复 |
1.3.1 Masquelet技术 |
1.3.2 Ilizarov技术 |
1.3.3 显微外科技术 |
1.3.4 新型生物材料 |
1.4 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病例的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案 |
2.2.1 手术方法 |
2.2.2 术后治疗及随访 |
2.3 结果评价 |
2.3.1 一般资料 |
2.3.2 骨性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指数 |
2.3.3 Paley评分 |
2.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2.4.1 样本量估计 |
2.4.2 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3.1 两组间病位、病因及疾病分型比较 |
3.2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3.3 两组患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对比 |
3.4 两组患者致病菌、耐药性、软组织修复方面和清创手术次数的对比 |
3.5 两组患者骨缺损长度、骨性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指数对比 |
3.6 两组患者骨愈合和肢体功能PALEY评分情况对比 |
3.7 两组患者并发症PALEY评分情况对比 |
3.8 典型病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基础 |
4.2 损伤与骨感染的关系 |
4.3 感染指标、致病菌与骨感染的关系 |
4.4 MAsQUELET技术与单边骨搬运技术临床选择策略的趋向性 |
4.5 MASQUELET技术与单边骨搬运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愈合质量评价 |
4.6 MASQUELET技术与单边骨搬运技术修复骨缺损的肢体功能与并发症评价 |
4.7 本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附件 |
致谢 |
四、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经验体会(附7例病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D]. 贾德政.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杜青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及治疗探究[D]. 孙毅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D]. 尚冉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外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 杨辉,孙永奎,刘彩霞. 蚌埠医药, 1983(01)
- [7]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经验体会(附7例病例分析)[J]. 张继庆. 陕西新医药, 1976(S1)
- [8]基于整体观的中国部分地区髂骨解剖参数的数字化测量与初步应用[D]. 宋成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D]. 牛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Masquelet与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D]. 黄昭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