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各分离种的耐低温性研究

旋毛虫各分离种的耐低温性研究

一、旋毛虫各隔离种对低温耐受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小晴[1](2021)在《冷应激对Ts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旋毛虫抗氧化能力上的研究》文中认为

赵祥[2](2017)在《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酰胺依赖型抗酸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旋毛虫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宿主因食用生的或未熟的含有感染性包囊的肉类食品而感染,人感染严重时可致死亡。旋毛虫在感染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胃部的极酸性环境,旋毛虫体内可能具有像大肠杆菌一样的抗酸机制来抵抗酸性环境对自身的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谷氨酰胺依赖型抗酸系统是大肠杆菌体内最重要的抗酸系统,在酸性培养基中(p H 2.5)添加谷氨酰胺就可以维持细菌的抗酸性,谷氨酰胺抗酸系统在细菌体内普遍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在酸性条件下(p H 2.5)培养旋毛虫3 h,旋毛虫仍有较高的存活率,谷氨酰胺酶作为重要的抗酸物质是否在旋毛虫抗酸过程中发挥作用仍未可知,本实验对此展开研究。实验根据NCBI上已发表的旋毛虫谷氨酰胺酶基因设计引物,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旋毛虫谷氨酰胺酶基因。克隆到的片段与p MD-18T载体连接后转化入克隆感受态细胞DH5α中,经菌液测序后对克隆所得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在序列中有稀有密码子存在,因此实验选择Rosetta(DE3)菌株作为表达菌。将测序正确序列与表达载体p ET-32a经双酶切处理后连接,并转化入表达感受态Rosetta(DE3)。表达菌株经扩大培养后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质粒PCR和测序验证后开始诱导表达。经过对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在37℃时0.4 mmol/L IPTG诱导5 h得到最大表达量。表达所得蛋白经切胶纯化后与弗氏佐剂混合,皮下及四肢多点注射免疫家兔,制备谷氨酰胺酶抗体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抗体效价达到1.024×106。将血清作为一抗与旋毛虫肌幼虫全蛋白及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均得到特异性条带。免疫学实验证明,纯化后的重组谷氨酰胺酶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免疫荧光定位显示,谷氨酰胺酶主要分布于旋毛虫肌幼虫表皮组织。为研究酸性条件下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酰胺酶表达量的变化,本实验将小鼠肌肉绞碎后挑取旋毛虫在p H 2.5、p H 4.0、p H 6.6和pH 9.0条件下培养。在相同条件下培养0.5 h、1 h、3 h后,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旋毛虫谷氨酰胺酶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除p H 9.0组外,各组旋毛虫谷氨酰胺酶m RNA相对表达量均有升高;各时间段旋毛虫谷氨酰胺酶的mRNA表达量均随着p H的降低而升高;p H 2.5条件下,旋毛虫谷氨酰胺酶mRNA表达量在各个培养时期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着(p<0.01)。这表明酸性条件会显着诱导旋毛虫肌幼虫体内谷氨酰胺酶的表达。哺乳动物胃液不仅是一个极酸性环境,且含有大量的胃蛋白酶。本研究为阐明胃蛋白酶是否对旋毛虫谷氨酰胺酶表达量有影响,用p H 2.5的人工胃液处理旋毛虫3 h后同样进行了荧光定量PCR检测。将其与p H 2.5生理盐水3 h组和p H 6.6生理盐水3 h组对比分析后发现,pH 2.5人工胃液组与pH 2.5生理盐水组相比p H 6.6生理盐水组表达量明显升高,都表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但p H 2.5生理盐水3 h组和p H 2.5人工胃液3 h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变化并不明显,差异不显着(p>0.05)。此外,对三组的旋毛虫进行免疫荧光分析,将获得的荧光图片用Image J选取有荧光的旋毛虫区域分析光密度,并计算各组平均光密度。结果显示:三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1679、0.01860和0.00630 pixel;p H 2.5生理盐水组和p H2.5人工胃液组荧光信号都明显强于pH 6.6生理盐水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而pH 2.5生理盐水组和pH2.5人工胃液两组较为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的存在对谷氨酰胺酶的表达量并无影响。旋毛虫的耐酸性对其入侵宿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证明极酸性条件下旋毛虫体内谷氨酰胺酶表达量会明显升高,旋毛虫体内存在谷氨酰胺依赖型抗酸系统,这为进一步阐明旋毛虫抗酸机制提供了线索。

秦啸鸣,宋辉,傅皓,张军,王国英,白慧玲[3](2014)在《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方法 20只雌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根据温度不同分3组,共4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实验组①组(低温1h组):肉样置于-18℃、1h;②组(低温4h组):肉样置于-18℃、4h;③组(低温24h组):肉样置于-18℃、24h;经低温处理的3组鼠肉取出后,室温下(16℃)彻底融化,磁力搅拌法(消化2h)收集幼虫。然后分别人工灌胃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所有小鼠感染后28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肌幼虫、计数。结果对照组、低温1h组、低温4h组和低温24h组的肌幼虫均数分别为:5 490.40、2 397.60、319.60、0;低温1h组和低温4h组2组的肌幼虫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低温4h组的肌幼虫均数低于低温1h组(P<0.05)。结论低温(18℃)对旋毛虫具有杀伤作用,旋毛虫囊内幼虫的活力和感染性与冷冻时间和肉样厚度均有直接关系。

李成,魏颖,袁金钱,宋铭忻[4](2011)在《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文中提出为了探讨所采集旋毛虫的分类,利用PCR方法克隆了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核糖体28S rRNA序列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与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的进化关系较近,确定为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为传统的分类学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赵宇[5](2011)在《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重症患者主要因心肌炎、恶病质和毒血症等原因而死亡。因此,研究旋毛虫的致病机制,对防制旋毛虫感染及研制新型抗寄生虫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着重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中的瘦素、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和相关炎性因子的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对心肌抗氧化能力以及心肌脂肪酸代谢水平等指标进行动态检测,以此来研究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损伤的机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瘦素(Leptin)、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半胱天冬酶-9(Caspase9)、Bax、Aapfa-1、PKB和管家基因(β-actin)等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TRIzol法提取心肌组织中的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同时分析各目的基因在心肌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前后,β-actin mRNA的表达比较稳定,表达量较高,感染前后无明显差异;感染后第9 d,Lep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于感染后19 d24 d出现峰值,42 d后呈下降趋势;Bax mRNA、Apaf-1 mRNA、Caspase9 mRNA和PKB 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瘦素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小鼠后,心肌中Leptin与TNF-α相互促进,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致使细胞凋亡,引起心肌损伤。本研究发现,Bax mRNA、Apaf-1 mRNA、Caspase9 mRNA和PKB mRNA的表达与Leptin mRNA表达成正比。因此,心肌中Leptin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调节炎症反应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通过对旋毛虫感染而引起心肌损伤的小鼠肌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各相关因子的表达,提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达到保护心肌的效果。本研究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过程中心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包括对感染过程中小鼠心肌T-Sod、NO和ATP(Na+-K+-AT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通过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对比明确糖皮质激素在抗炎症与抗氧化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T-SOD含量在最初的9 d表达略有增加,14 d时T-SOD表达明显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NO含量至19 d出现峰值,ATP酶含量在第9 d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持续低剂量表达,29 d后略有回升。而地塞米松治疗组与感染组结果相似,但各项指标表达量均不及感染组。本研究还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过程中心肌能量代谢相关激素进行检测,包括对感染过程中小鼠心肌PPAR-α、AngII和胰岛素含量,同时通过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对比明确糖皮质激素在脂肪代谢方面所起的负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AngII、PPARα和胰岛素均呈现相似趋势,至19 d24 d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地塞米松治疗组也有相似的趋势,但个指标表达量有明显的下调,抑制效果明显。本研究通过关于Leptin和MIF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证实Leptin和MIF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引起脂代谢紊乱,致使心肌抗氧化能力失衡造成心肌损伤。通过对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对比,揭示了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多重保护作用,对深入研究旋毛虫致病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李婷婷,毛福荣,崔晶,李楠,王中全[6](2009)在《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冷冻耐力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方法将7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每组分别感染-18℃保存不同时间的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及乡土旋毛虫,每只小鼠经口接种300条肌幼虫。感染后42d剖杀,将全身骨骼肌消化后收集肌幼虫,测定其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RCI)。结果旋毛虫河南株-18℃保存0、6、12 h后的RCI分别为91.4、0.03及0(χ2=26.453,P<0.05),云南株-18℃保存0、6、12、24 h后的RCI分别为235.6、0.04、0.01及0(χ2=21.115,P<0.05);乡土旋毛虫-18℃保存0、6、12、24、48h后的RCI分别为34.6、26.8、21.9、10.8及7.4(F=8.505,P<0.05)。结论旋毛虫河南株与云南株对低温的抵抗力较低,-18℃分别保存12、24 h感染性已完全丧失;乡土旋毛虫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8℃保存48 h仍有较强的感染性。

李京阳,陈洁,沈玥,张娟娟,戚超君[7](2009)在《不同储存方法对鼠肉内旋毛虫幼虫感染性影响》文中指出旋毛虫阳性小鼠的肌肉经不同方法储存后,为观察其对小鼠感染性的变化,取健康小白鼠20只随即分作4组,每组分别喂食新鲜、4℃冷藏、及-18℃冷冻,及腌制+冷藏一定时间的旋毛虫阳性的小鼠腿肌肉约1g。饲养1~2周,剖杀,取其膈肌、腿肌镜下观察是否呈旋毛虫囊包阳性。结果显示,喂食新鲜旋毛虫阳性鼠肉的小鼠和喂食经过冷藏的阳性鼠肉的小鼠都感染了旋毛虫,而喂食经冷冻的和经腌制+冷藏的鼠肉的小鼠均未感染旋毛虫,可见,将肉类冷冻或严格冷藏储存一定时间可杀死其中的旋毛虫,减弱其致病性,降低因食用疫肉而患病的风险。

李婷婷[8](2008)在《旋毛虫肌幼虫冷冻耐力与同工酶分析及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100万人体感染者,现已被列入再度肆虐的疾病(re-emerging disease)。由于旋毛虫属不同种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冰冻耐力、对宿主的感染性与致病性及宿主对不同虫种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异,故旋毛虫属分类的研究对旋毛虫病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及预防等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推荐应用的肉类中旋毛虫检疫的方法是消化法,我国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规定对屠宰猪肉中的旋毛虫检疫方法亦是消化法。一般认为旋毛虫感染宿主后约1个月在幼虫周围形成囊包,但成囊前期幼虫对新宿主是否具有感染性以及能否用消化法进行检疫,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我国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与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并对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及消化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1.旋毛虫虫种与地理株本实验所用虫种为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及纳氏旋毛虫(T7);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来自湖北、天津、哈尔滨、同江、云南(大理)及河南(南阳)。2.实验动物与肌幼虫收集4周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每只体重18g~20g,购自郑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将不同种和地理株旋毛虫感染小鼠后42天拉颈处死,全身肌肉人工消化后收集纯净的旋毛虫肌幼虫。3.冷冻耐力试验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将分别感染T2、河南株与云南株肌幼虫的小鼠在感染后42天剖杀,制备肉样,每份重约5克,约50mm×6mm×6mm,置于5ml EP管中-18℃分别保存6h、12h、24h、48h。肉样室温解冻后压片镜检,每组小鼠感染300条冰冻保存不同时间的幼虫。另取10只小鼠分为2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感染T2与河南株的正常肌幼虫。所有感染小鼠均在感染后42天后剖杀,全身肌肉消化后贝氏法收集肌幼虫,计算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RCI),观察T2、河南株与云南株肌幼虫的冷冻耐力。生殖力指数(RCI)=实验动物感染后42天回收的肌幼虫数/接种的肌幼虫数。4.同工酶试验将旋毛虫不同种与地理株的纯净肌幼虫加酶稳定剂后制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作为粗酶液。将粗酶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染色,用GeneGenius凝胶图像分析仪对酶谱进行分析。5.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21天3种方法的检测将80只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10只),每组感染旋毛虫河南株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天每天采血后剖杀1组,分别用镜检法(膈肌压片)与贝氏法(小鼠肌肉剪碎)观察成囊前期幼虫的检出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6.不同日龄成囊前期幼虫对小鼠感染性的观察①将感染旋毛虫后14~21天的小鼠膈肌(即含8~15日龄的成囊前期幼虫)压片镜检,将含幼虫的膈肌喂饲小鼠,42天后剖杀,肌肉消化后观察收集的幼虫数。②将贝氏法收集的8~15日龄成囊前期幼虫灌胃感染小鼠(每只300条),42天后剖杀,肌肉消化后观察收集的幼虫数。③另取10只小鼠作为对照,每只经口感染300条成囊期(肌)幼虫,42天后剖杀,肌肉消化后观察收集的幼虫数。7.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水平观察将12只健康昆明小鼠每只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1-28天ELISA观察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1.冷冻耐力试验含有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和T2肌幼虫的小鼠肉样-18℃保存不同时间后感染小鼠,河南株-18℃保存6h及12h后的RCI分别为0.03和0;云南株-18℃保存6h、12h及24h后的RCI分别为0.04、0.01和0;T2-18℃保存6h、12h、24h、48h后的RCI分别为26.8、21.9、10.8和7。经方差分析,T2的RCI总体差异显着(F=6.763,P<0.05),在6h与12h以及24与48h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12h与24h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提示T2肌幼虫-18℃保存12h后感染性有明显下降。2.同工酶试验超氧化物岐化酶在6个地理株的酶带迁移率与T1和T4相同,与T2、T3及T7明显不同;苹果酸酶的酶带迁移率在黑龙江株和同江株与其他4个地理株稍有不同,6个地理株与T3均明显不同;酯酶的酶带迁移率在6个地理株与5种旋毛虫之间无明显差别;谷氨酸脱氢酶的酶带迁移率在6个地理株与T4、T7明显不同,与其他虫种无明显差异。3.小鼠感染旋毛虫14~21天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15天,镜检法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检出率分别为50%(4/8)和89%(8/9),感染后16~21天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天,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天,ELISA检测的小鼠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5%(1/8)、11.1%(1/9)、11.1%(1/9)、25%(2/8)、22.2%(2/9)、22.2%(2/9)、40%(4/10)及40%(4/10)。感染后14天镜检法和贝氏法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X2=5.333,P<0.05);感染后15天两者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9/9)(X2=1.059,P>0.05)。旋毛虫感染后18天及21天,ELISA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X2=18.9,P<0.05;X2=18.9,P<0.05)。4.不同日龄成囊前期幼虫对小鼠的感染性8~11日龄成囊前期幼虫经喂饲膈肌和灌胃接种小鼠后42天,剖杀小鼠全身肌肉消化后均未检获幼虫,表明11日龄之前的幼虫无感染性。含12~15日龄幼虫膈肌分别喂饲9、9、10、10只小鼠,42天后小鼠的感染成功率均为100%,每只小鼠平均检获幼虫数分别为101.38±110.45、367.43±728.32、15448.67±6178.35及27433.30±11733.24;12~15日龄幼虫分别灌胃接种10只小鼠,42天后小鼠的感染成功率分别为33%(3/10)、33%(3/10)、40%(4/10)及40%(4/10),检获的幼虫数分别为5、6、12及92条。12、13日龄幼虫喂饲膈肌和灌胃2种方法的感染成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X2=9.975,P<0.05),14、15日龄两种感染方法阳性率亦有显着差异(X2=10.769,P<0.05)。结果表明12日龄幼虫开始具有感染性,且幼虫日龄与喂饲膈肌感染小鼠后检获的虫数呈相关性(r=0.939,P<0.05),幼虫日龄与灌胃接种小鼠后的感染成功率亦呈相关性(r=0.926,P<0.05),表明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随着日龄延长而增加。含11~13日龄幼虫的小鼠肌肉消化30min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6.9%(16/231)、54.6%(136/249)及67.2%(199/296),60min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43.4%(148/341)、57.3%(142/248)及89.6%(267/298),240min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6.4%(20/314)、25.1%(77/307)、58.1%(462/795)。含11~13日龄幼虫的小鼠肌肉消化30、60及240min的幼虫存活率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X230min=203.50,X260min=149.78,X2240min=286.24,P<0.05)。表明肌肉消化后幼虫的存活率随幼虫日龄的延长而增加。5.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水平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1天开始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1/12),此后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天阳性率达100%;感染后11~28天的血清吸光度(A492)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10.731,P<0.05)。结论1.旋毛虫河南株和云南株肌幼虫对冰冻的抵抗力较弱,两者经-18℃分别保存12h和24h已无感染性。乡土旋毛虫肌幼虫对冰冻抵抗力较强,经-18℃保存48h仍有感染性。2.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4种同工酶酶谱相似,均与旋毛虫国际参考株的酶谱一致。3.旋毛虫感染小鼠后18天的成囊前期幼虫(12日龄)开始具有感染性,感染性随幼虫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对旋毛虫感染动物后的早期检疫贝氏法优于镜检法与ELISA。

肖治军,张改平,邓瑞广,李学伍,杨艳艳,柴书军,赵东,邢广旭,杨继飞[9](2008)在《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测了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形态大小,测定了其在小鼠和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的能力和对低温的耐受性。测得该虫株雄成虫、雌成虫和发育充分的肌幼虫的长宽度分别为(1.415±0.164)mm×(0.048±0.014)mm,(2.627±0.246)mm×(0.056±0.018)mm和(1.112±0.185)mm×(0.038±0.013)mm;其在昆明小白鼠和三元杂交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分别为(112.0±59.65)和142.5;平均每条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56.76±5.13)条;在猪肉中的感染性肌幼虫置-32℃36 h或-22℃60 h即全部死亡。结果表明,该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上述生物学特性与猪旋毛虫(T.spiralis)的特性相似。

路义鑫,韩彩霞,马广鹏,宋铭忻,邹丽[10](2007)在《猪犬旋毛虫在豚鼠体内的低温耐受性试验》文中提出

二、旋毛虫各隔离种对低温耐受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毛虫各隔离种对低温耐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酰胺依赖型抗酸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旋毛虫简介
        1.1.1 旋毛虫和旋毛虫病
        1.1.2 旋毛虫生活史
    1.2 谷氨酰胺概述
        1.2.1 谷氨酰胺的合成代谢
        1.2.2 谷氨酰胺的分解代谢
        1.2.3 谷氨酰胺的应用
    1.3 谷氨酰胺酶概述
        1.3.1 肾型谷氨酰胺酶
        1.3.2 肝型谷氨酰胺酶
    1.4 大肠杆菌抗酸机制研究进展
        1.4.1 谷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
        1.4.2 精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
        1.4.3 谷氨酰胺依赖型抗酸系统
        1.4.4 其他氨基酸的抗酸机制
        1.4.5 伴侣蛋白的抗酸作用
    1.5 旋毛虫抗酸机制的探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4 旋毛虫虫种
        2.1.5 主要应用软件
    2.2 方法
        2.2.1 TsGLS的基因克隆
        2.2.2 TsGLS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TsGLS的稀有密码子分析
        2.2.4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2.2.5 TsGLS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2.6 TsGLS蛋白的抗原性检测
        2.2.7 TsGLS蛋白免疫荧光定位
        2.2.8 酸性条件对TsGL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2.9 胃蛋白酶对TsGL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 结果
    3.1 Ts GLS基因克隆结果
        3.1.1 TsGLS的扩增
        3.1.2 重组克隆质粒p MD18-T-Ts GLS的鉴定
    3.2 扩增序列TsGL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TsGLS序列翻译比对
        3.2.2 TsGLS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3.2.3 TsGLS跨膜区预测
        3.2.4 TsGLS信号肽分析
        3.2.5 不同来源GLS基因序列分析
    3.3 GLS基因序列的稀有密码子预测
    3.4 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TsGLS的鉴定
        3.4.1 质粒PCR鉴定
        3.4.2 质粒双酶切鉴定
    3.5 诱导表达结果
        3.5.1 rTsGLS SDS-PAGE分析
        3.5.2 IPTG诱导浓度的优化
        3.5.3 rTsGLS的可溶性分析及纯化
    3.6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3.7 Western blot分析
    3.8 TsGLS蛋白免疫荧光定位
    3.9 酸性条件对TsGLS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9.1 RT-Ts GLS基因和内参RT-TsGAPDH基因片段的扩增
        3.9.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9.3 不同p H对TsGLS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9.4 不同培养时间对TsGLS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0 胃蛋白酶对TsGL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0.1 荧光定量PCR分析
        3.10.2 免疫荧光信号分析
4 讨论
    4.1 旋毛虫GLS基因的原核表达
    4.2 TsGLS蛋白荧光免疫定位
    4.3 酸性条件对旋毛虫肌幼虫GLS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4.4 本实验创新之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旋毛虫虫种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实验组
    1.3 肌幼虫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膈肌压片镜检
    2.2 人工消化全部肌肉镜检
3 讨论

(4)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种与试剂
    1.2 引物设计
    1.3 虫体总RNA的提取
    1.4 RNA的反转录和28S 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猪旋毛虫28S rRNA电泳特征
    2.2 序列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5)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旋毛虫病
    1.2 旋毛虫的生活史
    1.3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及宿主病理变化
        1.3.1 肠道期
        1.3.2 急性期
        1.3.3 恢复期
    1.4 瘦素(Leptin)和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1.4.1 瘦素及其受体
        1.4.2 Leptin 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1.5 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
        1.5.1 MIF 与心肌炎的关系
        1.5.2 MIF 与旋毛虫感染
    1.6 心肌脂肪酸代谢
        1.6.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1.6.2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1.6.3 胰岛素
    1.7 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
        1.7.1 地塞米松与细胞凋亡
        1.7.2 地塞米松与脂肪代谢
        1.7.3 地塞米松与抗氧化损伤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虫种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1.5 引物
    2.2 方法
        2.2.1 旋毛形线虫肌幼虫的收集
        2.2.2 动物感染试验
        2.2.3 小鼠血清及心肌组织标本制备
        2.2.4 小鼠心肌组织匀浆的制备
        2.2.5 小鼠心肌组织中Leptin mRNA 和MIF mRNA 表达量的变化
        2.2.6 小鼠心肌线粒体凋亡及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2.2.7 小鼠心肌中脂肪酸代谢的动态变化
        2.2.8 小鼠心肌中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动态变化
        2.2.9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心肌组织总RNA 提取结果
    3.2 心肌组织中Leptin、MIF 及β-actin 基因表达结果
        3.2.1 MIF 及β-actin 基因的扩增结果
        3.2.2 心肌组织中Leptin 与MIF 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3 心肌细胞凋亡的分析结果
        3.3.1 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基因的表达结果
    3.4 地塞米松治疗组心肌组织中Leptin、MIF 及β-actin 基因表达结果
        3.4.1 地塞米松治疗组MIF 及β-actin 基因的扩增结果
        3.4.2 心肌组织中Leptin 与MIF 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5 地塞米松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的分析结果
        3.5.1 地塞米松治疗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基因的表达结果
    3.6 心肌抗氧化能力动态检测结果
        3.6.1 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组织T-SOD、NO、ATP 酶含量的检测结果
        3.6.2 地塞米松治疗组小鼠心肌组织T-SOD、NO、ATP 酶含量的检测结果
    3.7 心肌能量代谢动态检查结果
        3.7.1 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组织AngII、PPARα、胰岛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3.7.2 地塞米松治疗组小鼠心肌组织AngII、PPARα、胰岛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Leptin 与心肌损伤
    4.2 MIF 与心肌损伤
    4.3 AngⅡ,PPARα,胰岛素与心肌能量代谢
        4.3.1 AngⅡ,PPARα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4.3.2 胰岛素与心肌损伤
    4.4 氧自由基与旋毛虫病
        4.4.1 一氧化氮与心肌损伤
        4.4.2 心肌SOD 含量与旋毛虫生活史
    4.5 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
    4.6 心肌病变与旋毛虫生活史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冷冻耐力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旋毛虫地理株
    1.2 实验动物与肉样制备
    1.3 冷冻耐力试验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旋毛虫肌幼虫冷冻耐力与同工酶分析及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旋毛虫病的简介
    1.2 旋毛虫属的分类
    1.3 旋毛虫的冷冻耐力及同工酶分析
    1.4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动物
    2.4 旋毛虫虫株
    2.5 旋毛虫感染动物
    2.6 消化液的配制
    2.7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2.8 冷冻耐力试验
    2.9 同工酶实验
    2.10 旋毛虫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研究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冷冻耐力试验结果
    3.2 同工酶实验结果
    3.3 旋毛虫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旋毛虫肌幼虫的冷冻耐力
    4.2 同工酶试验
    4.3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同工酶技术在旋毛虫属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索引
致谢

(9)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旋毛虫分离株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肌幼虫的收集及其长宽度的测量
    1.5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成虫的收集及其长宽度的测量
    1.6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的测定
    1.7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在小鼠中的繁殖力指数测定
    1.8 旋毛虫南阳分离株在猪体中繁殖力指数的估测
    1.9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肌幼虫对低温的耐受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观测结果
    2.2 旋毛虫南阳分离株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的测定
    2.3 旋毛虫南阳分离株在小鼠中的繁殖力指数测定
    2.4 旋毛虫南阳分离株在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估测
    2.5 旋毛虫南阳分离株肌幼虫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测定
3 讨论

四、旋毛虫各隔离种对低温耐受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冷应激对Ts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旋毛虫抗氧化能力上的研究[D]. 孟小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酰胺依赖型抗酸机制的研究[D]. 赵祥.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3]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的实验研究[J]. 秦啸鸣,宋辉,傅皓,张军,王国英,白慧玲.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4]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J]. 李成,魏颖,袁金钱,宋铭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9)
  • [5]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D]. 赵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6]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冷冻耐力的观察[J]. 李婷婷,毛福荣,崔晶,李楠,王中全. 中国热带医学, 2009(09)
  • [7]不同储存方法对鼠肉内旋毛虫幼虫感染性影响[J]. 李京阳,陈洁,沈玥,张娟娟,戚超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09(01)
  • [8]旋毛虫肌幼虫冷冻耐力与同工酶分析及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的研究[D]. 李婷婷. 郑州大学, 2008(03)
  • [9]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肖治军,张改平,邓瑞广,李学伍,杨艳艳,柴书军,赵东,邢广旭,杨继飞. 华北农学报, 2008(02)
  • [10]猪犬旋毛虫在豚鼠体内的低温耐受性试验[J]. 路义鑫,韩彩霞,马广鹏,宋铭忻,邹丽. 中国兽医杂志, 2007(09)

标签:;  ;  ;  ;  ;  

旋毛虫各分离种的耐低温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