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合区域组合算法

一种联合区域组合算法

一、联合面积组合的一种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沈金松,衡海亮,魏帅帅[1](2021)在《基于路径形态学和正弦函数族匹配的电成像测井缝洞自动识别与分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含油储层,电成像测井方法可以探测得到高分辨率井壁缝洞分布图像,但由于岩性变化、井孔介质非均质性等的干扰以及裂缝间的互相缠绕、黏连使得对裂缝和溶蚀孔洞信息的有效提取仍存在较大阻碍。不完备路径开算法和容忍路径算子对直线或者轻微弯曲结构有良好的适应性,该适应性与结构元素形状的选取无关,而正弦函数族对弯曲结构的匹配度较好。文中将多尺度不完备路径形态学方法和正弦函数族、二阶矩椭圆拟合算法应用于电成像测井电导率图像的处理,提出采用不完备路径形态学算法和正弦函数族智能匹配的裂缝和溶蚀孔洞自动识别和分离方法。首先采用数学形态学中的开闭变换,消除电成像测井图像的干扰;其次,进行不完备路径形态学、密度聚类算法的公式推导和分析,并融合多方向的形态学路径算子、容忍路径算子、含噪的基于密度聚类方法追踪并提取连续或间断的弯曲线状结构;再次,对提取的弯曲线状结构进行改进的Hough变换和正弦函数族匹配,发现Hough变换仅对低角度裂缝的匹配效果较好,而正弦函数族对高角度裂缝及完整度较低的残缝有更高的精确度;还有,使用正弦函数族计算裂缝的相位、振幅和井壁的深度位置信息;最后,对于剩下的溶蚀孔洞,采用二阶矩等效椭圆函数方法进行拟合,获得了孔洞的纵横比。为验证文中提出的算法,对几个数值模型和某油田的碳酸盐岩井的电成像资料进行了处理,成功完成对缠绕的裂缝和孔洞的分离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为碳酸盐岩缝洞型含油储层的精细评价提供了实用方法,有助于提高对储层缝洞分布特点的认识水平。

唐宁[2](2021)在《边缘计算的物联网任务处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网络对任务提出了更低时延的要求,使得原有网络架构不能胜任。移动边缘计算(MEC)被提出并认为是解决网络时延要求的一种可行架构,该架构将计算资源布置在基站侧,相比于云计算,该架构实现更近服务,满足终端对计算资源的需求。热门资源的缓存是降低通信数据冗余的一类思想,在MEC中引入缓存可以将用户需要上传的资源提前预置,从而降低任务上传成本,进一步提高网络性能。终端将自身计算任务卸载至MEC服务器中,在自身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任务时延,节约终端能耗。在现实的网络中,计算通信等资源往往会被多个任务同时请求,如何选择卸载策略和资源分配策略对于整个网络性能有着关键影响。MEC中引入的缓存大小受限,不同的缓存方案带来的系统成本下降有着显着差异。因此论文主要研究如下。针对单一无缓存MEC服务器覆盖范围下多用户同时请求任务所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卸载策略和资源分配方案。该场景下MEC服务器不仅被新的任务所请求,同时自身旧的任务还在计算。任务的系统成本由时延和能耗加权求和,每个任务的时延能耗权重各不相同。考虑将服务器中已运行任务占用的资源纳入优化范围,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卸载策略包含新任务的上传与否及分配的资源,以及已运行的任务是否暂停以空置出部分资源。该问题的目标函数为NP问题,为解决该问题,论文中运用改进的鲸鱼算法将其优化,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策略可明显降低系统的成本。针对缓存增强的MEC场景,为发挥缓存增强的MEC服务器的优势,需要合理地将用户资源提前预置在基站侧。每个任务本身都有流行度和空间大小以及所需计算量三个基本属性,缓存的优化目标是提升命中率和命中本身带来的收益。网络中缓存方案的确定和计算任务的发起可以分为两个动作,在求解该场景下成本优化函数时也将其分拆为缓存方案设计和计算任务优化两个步骤。首先将缓存方案转化为背包问题,利用动态规划进行递归获得存储方案,之后在该存储方案的基础上利用鲸鱼算法优化计算任务,使其成本最低。仿真结果显示,在通信计算资源使用相同优化方案条件下,合理的缓存放置策略能将缓存带来的效益最大化。无缓存下使用优化方案和有缓存下随机分配资源所带来的算法收益和硬件收益比较,在不同参数下优势会发生变化。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将问题拓展到多MEC协作缓存与计算的场景,该场景中每个基站均有一定的计算和存储资源,不同小区内的用户密度不同。多个MEC协作缓存和计算资源,共同服务所有用户。本章中将问题分解为缓存放置、卸载策略和资源分配,设计了综合考虑文件流行度和丰富度的贪婪算法来解决存储问题,运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卸载决策与资源分配。仿真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协作带来的增益。

张伟光,钟靖涛,于建新,马涛,毛硕,石艺兰[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的路面裂缝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机器学习,设计路面裂缝的快速检测算法,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对沥青路面图像进行收集和处理,分析多层感知机和卷积神经网络两类神经网络模型在沥青路面状态识别的效果。采用高精度卷积神经网络识别算法提高图像识别效率,借助混淆矩阵对比分析2类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对比空间域滤波、阈值二值化以及形态学滤波3类裂缝图像的处理方法,进行裂缝形态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为99.75%,精度比多层感知机的高,能够对无裂缝、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以及龟裂4类裂缝图像进行高精度识别。中值滤波算法能够有效提取路面裂缝的长度、宽度和面积,研究成果可用于路面裂缝快速检测。

朱栋栋[4](2021)在《基于视觉检测与定位的快速路车辆异常行为识别》文中提出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的“大动脉”,在交通运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骤增,城市快速路所面临的交通压力和拥堵风险也与日俱增;针对该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人工实时地筛查交通监控视频,定位发生车祸等异常行为的车辆。但是随着道路监控覆盖率的提升,快速地在众多路监控摄像头中定位存在异常行为的车辆,这需要极大的人力成本投入。借助计算机视觉,辅助交管人员进行车辆异常行为识别,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设计了一种车辆端向点检测算法,用于解决行驶轨迹偏离车辆所在真实车道的问题;同时本文提出了基于轨迹信息的车辆异常行为识别算法,用于判断车辆是否发生异常停车、违规掉头、违规占道和超速。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车辆端向点检测的轨迹提取算法。当车辆位于监控视野边缘、偏离相机主光轴时,车辆几何中心点所绘制的轨迹会偏离车辆所在的车道,针对该问题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车辆端向点检测算法,端向点标注工具被开发用于数据集的构建。在测试集中,端向系数拟合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1289,平均偏离程度较小,算法能较准确地拟合车辆端向点的位置。(2)设计了一种基于轨迹信息的车辆异常行为识别算法。本文通过畸变校正还原出车辆行驶轨迹的物理信息,设计含隐状态的有限状态自动机对车辆的异常行为进行逻辑判断。经测试发现,本文设计的算法在异常停车相关的实验中,时间片段检测准确度为86.12%;在违规占道相关的实验中,车道信息识别精度为95.52%;在违规掉头相关的实验中,车辆行驶方向检测召回率为93.16%;在超速检测相关的实验中,测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4544m/s,实验证明,延时触发机制对系统提升检测效果具有促进作用。(3)本文开发了快速路场景下的车辆异常行为识别系统。该系统既能对输入的视频流在监控显示界面进行实时显示,也能对车辆轨迹提取模块以及异常行为识别模块进行可视化,能辅助后台值守人员对车辆异常行为进行判断,同时该系统具有异常车辆留证功能,直接将发生异常行为的车辆快照进行存储。本文围绕城市快速路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车辆端向点检测的轨迹提取算法,以及基于车辆轨迹的异常行为识别算法,并搭建系统平台对算法模型进行集成,通过在京通快速路项目中的实践,发现本文的工作符合预定的期望、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

班新林[5](2021)在《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运营里程占全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一半以上,我国高铁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桥梁占线路里程的比例高,平均大于50%,部分线路高达90%,其中标准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又占桥梁里程的90%以上。标准简支梁桥的设计理论、建造模式及运营性能控制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成为保障高速铁路线路高平顺性与高速列车长期平稳运行的关键控制环节。以32m简支箱梁为核心的我国高铁标准简支梁建造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但40m简支梁对我国长度约25m的动车组具有消振优势,并且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河流湖泊中桥梁下部基础造价较高等情况下可以节省大量工程投资,工程应用需求大。40m简支箱梁代表了高速铁路标准简支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40m简支梁设计理论创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速铁路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对象,研究内容涵盖动力学设计和静力学设计、容许应力法设计和极限强度理论设计、确定性分析和考虑参数随机性的可靠度分析,并且以实际工程应用目标打造一榀足尺试验梁,研究了系统的试验验证技术。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以动力系数和桥面加速度为控制指标,采用移动荷载列模型研究40m简支梁的竖向自振频率设计限值,研究结果论证了40m简支梁的消振效应,基频设计限值采用规范下限值即可。虽然混凝土结构本身较大的线质量,决定了桥面加速度不控制高铁简支梁的刚度设计,本文针对较小线质量40m简支梁基频限值的分析,可以为轻型桥梁结构和轨道结构的发展提供借鉴。另外,以车体加速度为控制指标,采用车桥耦合动力仿真模型,研究了40m简支梁的挠跨比、残余徐变变形和墩台不均匀沉降限值,根据是否为可调的工后变形,分别给出各自的研究原则,研究得到的挠跨比限值大于既有规范,不控制40m简支梁刚度设计。基于车体加速度随速度变化规律,采用运营速度给出单独考虑的残余徐变变形限值和墩台不均匀沉降限值,并给出工后变形变位的组合限值。(2)基于现行规范设计了一榀完全满足工程应用条件的高速铁路40m简支箱梁,设计考虑了运营状态设计指标、施工工况下混凝土应力以及横框结构的钢筋应力和裂缝宽度,设计结果满足规范要求。试验梁预制质量良好,基于研发的试验平台和加载系统,验证了40m简支梁抗弯性能、抗扭性能、抗裂安全系数、开裂荷载、预应力度和强度安全系数,结果满足设计要求。针对受力复杂的锚固区,试验验证了预应力张拉工况下结构受力安全。(3)使用桁架模型分析40m简支梁抗弯极限承载力,并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进行对比,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的简支梁在采用极限状态法验算时,抗弯能力有5.9%~10.7%的富裕。提出了采用莫尔协调转角桁架模型、转角软化桁架模型、固角软化桁架模型的抗剪设计方法,考虑了混凝土软化本构模型,以试验测试数据为分析起点,以试验梁配筋为基础,得到了抗剪钢筋的屈服顺序以及混凝土结构极限剪应力。采用转角软化桁架模型分析得到40m简支箱梁纯扭状态的破坏全过程,随着扭转角的增加,得到混凝土主压应变、剪力流区厚度发展规律和钢筋屈服顺序。研究表明40m简支梁抗扭延性比为15.8,具有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针对锚固区受力特征,基于拉压杆理论创立了三种腹板模型和两种底板模型,结果表明预应力筋的劈裂力不控制足尺试验梁端配筋设计。(4)考虑二期恒载引起的跨中挠度和二期恒载加载龄期的随机性,分别采用一次二阶矩法和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蒙特卡洛法计算残余徐变变形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增加二期恒载加载龄期可以有效控制残余徐变变形的发展。考虑截面抗弯刚度、线质量和阻尼比的随机性,研究了桥面加速度的可靠度;考虑轨道不平顺的高低幅值和残余徐变上拱幅值的随机性,研究了车体加速度的可靠度;加速度响应均符合极值I型分布规律。累积概率99%的加速度明显大于确定性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考指标。

姜煜[6](2021)在《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分析方法》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AD的早期阶段,该阶段患者呈现的病理信息并不明显,易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一旦病情恶化将难以逆转。因此,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该疾病早期研究使用单模态数据进行分析,效果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数据及数据融合方法在神经影像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常有较高的维度和复杂度,寻求高效的方法在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价值的特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针对以往疾病诊断分类方法存在生物意义不足、误差较大及疾病诊断准确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将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种图像数据融合技术的方法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分类。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点:(1)概述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流的数据融合方法,并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影像数据和数据来源,且由于脑影像数据独特的结构和原理,详细叙述其特定的预处理过程。(2)为验证相比于单模态数据,多模态数据具有可实现信息互补、误差较小等优点。将两种预处理过后的脑影像数据进行像素级数据融合,得到包含两种模态数据信息的新影像数据,将其与单模态数据提取各自的特征并分别输入分类器中,对比分类效果。此外,为了防止结果的偶然性,实验分别使用了三种特征提取方法和三个常用的分类器模型,对于多模态数据和单模态数据在相同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分类器中取得的分类效果进行多次对比。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多模态数据在AD诊断分类中的优越性。此外,分类器选择单分类器和集成分类器,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比两者的分类效果,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决策级融合策略的集成分类器分类效果更优。(3)研究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分类中应用。特征级融合常用到的方法有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然而,现有的基于CCA的融合方法在将成像数据重构为向量时存在高维、多重共线性、单模态特征选择、不对称以及空间信息丢失等问题。本文使用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稀疏典型相关分析(structured and spars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ss CCA)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设置三组实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特征融合方法,验证ss CCA特征融合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本课题中表现良好。

惠佳欣[7](2021)在《大气激光通信SISO/MIMO系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适应传输系统利用大气信道相干时间估计信道状态信息,根据信道条件及时调整发射端传输参数,在不牺牲误码率条件下提高系统吞吐量和频谱效率,有效抑制湍流衰落的影响。因此大气激光通信的信道估计是实现自适应传输的关键环节。本文分别针对大气激光 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系统以及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系统,进行了大气湍流信道衰落参数和信道传输矩阵估计方法的研究,并基于不同天气实测数据对大气激光SISO系统的信道估计性能进行了验证。具体内容包括:1、阐述了大气吸收、大气散射和大气湍流等因素对大气激光通信的影响。介绍了三种大气湍流 Gamma-Lognormal、Lognormal-Rician 以及 Gamma-Gamma 混合分布信道模型,对比分析了基于不同混合分布的湍流模型进行大气信道参数估计的优缺点。2、提出将Gamma-Gamma湍流分布信道作为一种混合分布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方法估计湍流信道衰落参数,推导了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计算未知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表达式,研究了牛顿迭代(Newton-Raphson,N-R)和广义阶矩(Generalized moment method,GMM)信道参数估计方法。基于大气湍流Gamma-Gamma信道模拟数据对比分析了期望最大化、牛顿迭代以及广义阶矩法三种估计算法的估计均方误差,并采用克拉美罗界(Cramer-Rao Bound,CRB)评价了三种参数估计方法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实验测量数据,通过估计均方误差和拟合度对比了三种估计算法的性能。大气湍流信道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基于Gamma-Gamma混合分布模型所提的EM估计算法可以获得最优的信道衰落参数估计性能。3、对大气激光MIMO系统下的信道衰落参数和传输矩阵进行了估计。对比分析了采用EM算法和N-R算法对MIMO信道参数进行估计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随着MIMO系统收发端孔径数量的增大,两种估计方法估计参数的均方误差均增大,当样本点数相同时,相比较于N-R算法,EM算法估计参数的均方误差更靠近于CRB,获得的估计性能更好。接着研究了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FSO)MIMO信道传输矩阵估计方法,推导了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迭代、改进的SVD迭代以及最大似然估计算法估计MIMO信道传输矩阵H的表达式。分析了训练序列长度、接收端信噪比以及发射接收孔径数量对MIMO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仿真实验表明较长训练序列、大信噪比以及较少的孔径数量能够提高信道矩阵H的估计精度,在三种信道估计算法中,改进的迭代SVD算法可获得最优的估计性能。

高鑫鹏[8](2021)在《高速移动毫米波信道下中继协作混合预编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需求的快速发展及密集型无线数据业务爆发式地增长,低能耗、高容量以及高可靠的弹性传输能力为高速移动无线通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满足高速移动毫米波网络的高质量链路通信及高能效传输的需求,混合预编码技术及中继协作技术在保证传输链路稳定和提高系统能效方面优势显着。通过利用中继辅助通信网络来额外构建信息链路以弥补毫米波衰落损耗,并结合混合预编码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容量及能量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聚焦于高速移动毫米波信道下中继协作混合预编码技术的研究。首先,为了提高高速移动毫米波信道下中继系统的波束成形增益,降低混合预编码架构中的硬件成本,研究已知信道状态条件下使用不同精度移相器的混合预编码对中继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最大化系统频谱效率为目的,通过解耦多节点复杂优化问题降低求解最优混合预编码矩阵的复杂度,并采用离散化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对中继混合预编码进行离散化联合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离散化混合预编码方案对中继发送端具有更低的量化损耗,且使用低量化精度移相器就能够达到接近全精度移相器时的频谱效率。其次,针对非完美毫米波信道条件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研究在中继接收端与中继发送端利用不同量化位数移相器时的混合预编码系统性能。考虑存在具有残余的自干扰噪声传输过程,将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下的优化函数转化为低复杂度范数最小化形式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化步长和交替方向乘子法的松弛优化算法,在任意量化精度的条件下,获得系统频谱效率与能量效率之间的权衡。数值结果表明,传输功率对量化损耗的补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过高的传输功率会导致能量效率的降低。最后,为了进一步降低毫米波通信系统的能耗并保证直视链路出现阻塞情况下的成功通信,研究在多级链路阻塞条件下的混合预编码方案设计与优化。首先以最大化频谱效率为目标,对于无阻塞情况提出利用正交匹配码本字典的算法方案设计基站混合预编码。其次针对轻度阻塞情况,通过额外优化波束范围内的辐射功率以补偿因阻塞造成的性能损耗,并通过更新的码本字典设计基站混合预编码。然后针对重度阻塞情况,利用智能反射表面重建通信链路,并提出了一种多块交替优化算法框架以联合优化基站端混合预编码码本字典、被动相移矩阵与功率分配因数。数值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够在保证用户所需最低服务质量前提下有效地处理随机阻塞,并表明为了获得更经济的系统性能,针对不同服务质量需求的用户需要提供具有差距的传输功率。

刘孝林[9](2021)在《基于模糊条件下的多品采配协同建模及遗传算法求解》文中认为

杨利楠[10](2021)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唾液及血液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已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牙周炎与糖尿病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唾液是一种具有独特诊断能力的生物体液,其内含有许多生物分子,包括DNA、m RNA、蛋白质、代谢物和微生物群等;唾液研究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血液里的成分也可在唾液中检测到,唾液可与血液一起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等。所以,本实验通过临床收集健康组、单纯牙周炎、单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唾液及血液,应用代谢组、转录组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法,筛选并鉴定4组患者血液、唾液里的代谢标志物以及相关的差异基因,探讨疾病可能涉及的相关代谢和信号通路,为唾液能否成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监测及预后的生物诊断工具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通过体外收集健康者、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牙周炎患者,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血液和唾液,使用LC-MS/MS、RNA-Seq研究方法进行检测。实验分组为:健康组(Z)、单纯牙周炎组(Y)、单纯糖尿病组(T)、糖尿病伴牙周炎组(TY);1、提取4组样本的血浆及唾液的代谢物,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唾液样本及血浆样本按照随机的顺序上机进行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样本之间及代谢物和代谢物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代谢通路等功能分析解释代谢物相关的生物学意义。2、唾液代谢组数据与血浆代谢组数据联合分析。3、提取4组患者血液中的总RNA,对四组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探究差异基因参与的功能和代谢通路。4、将全血转录组与唾液代谢组数据和血浆代谢组数据联合分析结果进行关联,寻找共有的代谢通路、共有的代谢物和上游调控的marker基因。5、使用q RT-PCR验证marker基因的转录组表达情况。结果:1、唾液代谢样本:健康组(Z_T)、单纯糖尿病组(T_T)、单纯牙周炎组(Y_T)、糖尿病伴牙周炎组(TY_T)检测结果显示在PLS-DA模型中,各组区分明显。在T_T和Z_T的比较中,正负两种模式条件下,共检测到5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涉及到糖酵解/糖异生、硫胺素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紊乱;在Y_T和Z_T的比较中,共检测到5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涉及胆汁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麻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在TY_T和Z_T的比较中,共检测到12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涉及到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亚麻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2、血浆代谢样本:健康组(Z_X)、单纯糖尿病组(T_X)、单纯牙周炎组(Y_X)、糖尿病伴牙周炎组(TY_X)血浆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在PLS-DA模型中,各组区分明显。在T_X和Z_X的比较中,正负两种模式条件下,共检测到15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涉及到组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在Y_X和Z_X的比较中,共检测到9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涉及到花生四烯酸代谢、磷脂酶D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紊乱;在TY_X和Z_X的比较中,共检测到5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涉及到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紊乱。3、唾液样本代谢数据与血浆样本代谢数据联合分析: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唾液与血浆样本共同富集到的通路有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维生素的消化吸收,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5条通路,其中共有特征代谢物为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神经酸、LPE 22:4及LPC18:1;4、全血转录组分析:单纯牙周炎组与健康对照相比,上调基因130个,下调基因248个;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相比,上调基因195个,下调基因726个;糖尿病伴牙周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上调基因1120个,下调基因2323个(阈值pvalue<0.05,|log2foldchange|>1);三组共有的差异基因有62个。5、通过全血转录组、血浆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了与糖尿病伴牙周炎高度相关的特征代谢物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以及marker基因ACTO2。6、q RT-PCR结果表明ACOT2在牙周炎和糖尿病中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在糖尿病伴牙周炎组中显着下降,转录组和q RT-PCR的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1.收集4组患者唾液、血浆进行非靶代谢组学检测,最终筛选出共有差异代谢物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神经酸、LPE 22:4及LPC18:1,上述5种代谢物或许可在临床上作为使用唾液检测进行牙周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其中神经酸、LPE 22:4及LPC18:1是糖尿病伴牙周炎特征代谢物,此3种物质可成为使用唾液检测替代血液检测诊断糖尿病伴牙周炎的特异性物质。2.收集4组患者唾液、血浆进行非靶代谢组学检测,最终筛选出共有的通路有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维生素的消化吸收,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为后续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3.通过全血转录组发现了marker基因ACTO2。ACTO2可作为血液中的基因标志物。这些特征性代谢物和marker基因在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体现了潜在的应用价值;针对筛选出来的共有通路以及上游的调控基因,为后续研究其具体调控机制做铺垫。4.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日后临床以唾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多组学的研究手段对疾病进行早期辅助诊断、监控和预后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二、联合面积组合的一种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面积组合的一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2)边缘计算的物联网任务处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联合优化新旧任务最优化系统收益
        1.3.2 缓存增强的边缘计算资源分配研究
        1.3.3 多MEC协作的边缘计算研究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边缘计算与缓存相关技术
    2.1 边缘计算技术
        2.1.1 边缘计算发展与架构
        2.1.2 边缘技术关键技术
        2.1.3 边缘计算应用实例
    2.2 边缘缓存技术
        2.2.1 边缘缓存关键技术
        2.2.2 边缘缓存性能评价指标
    2.3 边缘计算成本分析
        2.3.1 边缘计算时延成本分析
        2.3.2 边缘计算能耗成本分析
        2.3.3 基于权重的综合成本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成本最小化的边缘计算任务优化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通信子模型描述
        3.2.2 任务属性描述
        3.2.3 系统成本建模
    3.3 最小化成本的搜索优化算法
        3.3.1 传统的鲸鱼优化算法(WOA)
        3.3.2 种群划分的鲸鱼优化算法(GDWOA)
    3.4 仿真分析与结论
        3.4.1 仿真参数设置
        3.4.2 基于鲸鱼算法搜索优化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存增强的边缘计算任务优化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缓存增强MEC场景下的任务属性
        4.2.2 缓存增强MEC的系统成本分析
    4.3 收益最大化的缓存算法
        4.3.1 基于贪婪思想的存储算法
        4.3.2 基于背包问题的存储算法
    4.4 缓存增强场景下的计算成本优化
    4.5 仿真分析与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MEC协作的边缘计算卸载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多基站下的协作模型
        5.2.2 协作场景下的系统成本分析
    5.3 多基站文件缓存设计
        5.3.1 多基站场景下协作缓存收益
        5.3.2 文件丰富度改进的贪婪缓存方案设计
    5.4 最小化成本的MEC协作优化算法
        5.4.1 粒子群优化算法
        5.4.2 多群粒子群算法设计
    5.5 仿真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内容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的路面裂缝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卷积神经网络
    1.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1.2 激活函数的选取
    1.3 优化器的选取
2 裂缝识别算法设计
    2.1 数据收集及整理
        2.1.1 原始数据收集
        2.1.2 数据预处理
    2.2 多层感知机模型搭建
        2.2.1 模型参数
        2.2.2 训练结果
    2.3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搭建
        2.3.1 具体网络结构参数
        2.3.2 神经网络训练
        2.3.3 2种模型识别结果对比
3 路面裂缝几何特性
    3.1 图像处理
        3.1.1 二值化
        3.1.2 路面图像降噪
    3.2 裂缝几何特征提取
        3.2.1 裂缝宽度和面积计算
        3.2.2 裂缝长度计算
    3.3 多裂缝特征信息提取计算
4 结论

(4)基于视觉检测与定位的快速路车辆异常行为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轨迹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2 车辆异常行为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论文方案设计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方案设计
    2.2 基于视觉特征的车辆追踪技术
        2.2.1 车辆视觉特征描述器
        2.2.2 单阶与双阶车辆追踪器
    2.3 车辆位置等效点与轨迹滤波技术
        2.3.1 车辆位置等效点
        2.3.2 车辆轨迹滤波技术
    2.4 车辆异常行为识别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车辆端向点检测的轨迹提取算法
    3.1 算法结构
    3.2 基于交叠式裁剪技术的图像预处理算法
    3.3 车辆端向点检测算法
        3.3.1 基干网络
        3.3.2 车辆端向点拟合
    3.4 车辆轨迹提取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车辆轨迹的异常行为识别算法
    4.1 算法流程结构
    4.2 轨迹畸变校正
    4.3 基于拼接插值的轨迹滤波算法
    4.4 轨迹信息融合算法
    4.5 有限状态自动机与异常行为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快速路车辆异常行为识别系统及相关实验
    5.1 实验准备工作
        5.1.1 端向点标注工具
        5.1.2 训练集构建
        5.1.3 实验环境及模型训练
    5.2 车辆端向点检测相关实验
        5.2.1 评价指标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车辆异常行为检测相关实验
        5.3.1 车辆异常停车相关实验
        5.3.2 车辆违规占道相关实验
        5.3.3 车辆违规掉头相关实验
        5.3.4 车辆超速检测相关实验
    5.4 快速路车辆异常行为识别系统
        5.4.1 系统设计目标
        5.4.2 系统框架结构图
        5.4.3 系统各部分功能实现效果演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铁路标准简支梁发展
    1.3 铁路标准简支梁动力设计参数
        1.3.1 铁路桥梁动力学研究方法
        1.3.2 动力设计参数
    1.4 高速铁路32m简支箱梁结构设计
        1.4.1 设计指标
        1.4.2 高速铁路32m简支梁设计
    1.5 铁路桥梁基于可靠度的设计研究
    1.6 高速铁路40m简支箱梁研究意义
    1.7 本文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桥梁动力响应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研究
    2.1 车桥消振理论
    2.2 跨度32m、40m简支梁动力响应规律对比
    2.3 基于动力系数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
    2.4 基于桥面加速度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车体加速度的变形变位设计限值研究
    3.1 车桥耦合计算理论
    3.2 基于列车运行舒适度的变形变位分析原则
        3.2.1 挠跨比计算原则
        3.2.2 残余徐变变形计算原则
        3.2.3 墩台不均匀沉降计算原则
    3.3 挠跨比限值
    3.4 残余徐变变形限值
    3.5 不均匀沉降限值
    3.6 工后变形变位组合限值
    3.7 车体加速度峰值规律
    3.8 本章小结
4 足尺试验梁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结构设计
    4.3 结构计算
        4.3.1 运营阶段设计计算
        4.3.2 预应力工况实体有限元计算
        4.3.3 横框配筋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足尺试验梁试验
    5.1 试验梁预制
    5.2 试验加载系统
        5.2.1 台座系统
        5.2.2 七点加载模式
        5.2.3 静载试验自动控制系统
    5.3 整体受力性能测试
        5.3.1 设计荷载测试
        5.3.2 偏载试验
        5.3.3 抗裂安全性能测试
        5.3.4 预应力度及强度安全性能测试
    5.4 终张拉梁端应力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桁架模型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6.1 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分析理论
    6.2 抗弯承载力分析
        6.2.1 桁架模型
        6.2.2 基于规范的承载力计算
    6.3 抗剪承载力分析
        6.3.1 整体抗剪承载力
        6.3.2 基于弥散应力单元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6.4 抗扭承载力分析
        6.4.1 转角软化桁架模型
        6.4.2 基于规范的承载力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锚固区受力分析及配筋验算
    7.1 简支梁D区设计理论
    7.2 AASHTO规范计算
        7.2.1 锚固力效应计算
        7.2.2 腹板配筋验算
        7.2.3 底板配筋验算
    7.3 拉压杆模型计算
        7.3.1 腹板配筋验算
        7.3.2 底板配筋验算
    7.4 本章小结
8 徐变可靠度和车桥动力可靠度研究
    8.1 时变可靠度理论
    8.2 动力可靠度理论
        8.2.1 首次超越失效机制
        8.2.2 极值分布
    8.3 可靠度计算方法
        8.3.1 一次二阶矩法(FOSM法)
        8.3.2 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 Method)
        8.3.3 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
    8.4 残余徐变变形可靠度分析
        8.4.1 40m简支箱梁残余徐变变形设计计算
        8.4.2 徐变时变分析模型
        8.4.3 一次二阶矩法可靠度分析
        8.4.4 基于拉丁超立方的蒙特卡洛法可靠度分析
    8.5 桥面竖向加速度可靠度分析
        8.5.1 基本工况
        8.5.2 基于可靠度的桥面加速度计算
        8.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8.6 车体竖向加速度随机性分析
        8.6.1 基本工况
        8.6.2 基于可靠度的加速度计算
        8.6.3 参数灵敏度分析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模态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
        1.2.2 数据融合方法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技术
    2.1 医学成像技术原理
        2.1.1 核磁共振成像
        2.1.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
    2.2 分类器模型
        2.2.1 支持向量机
        2.2.2 BP神经网络
        2.2.3 XGBoost集成分类器
    2.3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像素级融合的AD分类模型
    3.1 实验数据
        3.1.1 ADNI数据集
        3.1.2 入组被试信息
    3.2 数据预处理
        3.2.1 sMRI数据的预处理
        3.2.2 PET数据的预处理
    3.3 PET和 sMRI数据像素级融合
    3.4 影像数据的特征提取
        3.4.1 基于自动解剖标记的特征提取
        3.4.2 基于显着性分析的特征提取
        3.4.3 基于三维稀疏自编码器的特征提取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对比
        3.5.2 单模态数据与多模态数据的对比
        3.5.3 不同分类器模型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态数据特征级融合方法
    4.1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融合方法
        4.1.1 算法原理
        4.1.2 算法流程
        4.1.3 实验结果
    4.2 基于核典型相关分析的融合方法
        4.2.1 算法原理
        4.2.2 算法流程
        4.2.3 实验结果
    4.3 基于结构化稀疏典型相关分析的融合方法
        4.3.1 算法原理
        4.3.2 算法流程
        4.3.3 实验结果
    4.4 三种特征融合方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气激光通信SISO/MIMO系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激光通信研究现状
        1.2.2 信道估计研究现状
        1.2.3 MIMO信道估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2 FSO系统大气信道研究与建模
    2.1 大气信道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2.1.1 大气吸收
        2.1.2 大气散射
        2.1.3 大气湍流
    2.2 大气湍流混合分布信道模型
        2.2.1 Gamma-Lognormal分布信道
        2.2.2 Lognormal-Rician分布信道
        2.2.3 Gamma-Gamma分布信道
        2.2.4 三种混合湍流分布信道估计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Gamma-Gamma混合分布SISO信道估计
    3.1 自适应传输系统中的信道估计
    3.2 Gamma-Gamma分布信道EM参数估计
        3.2.1 最大似然估计原理
        3.2.2 EM算法原理
        3.2.3 G-G分布信道的EM参数估计
    3.3 Gamma-Gamma分布信道N-R参数估计
        3.3.1 N-R算法原理
        3.3.2 G-G分布信道的N-R参数估计
    3.4 Gamma-Gamma分布信道GMM参数估计
        3.4.1 GMM算法原理
        3.4.2 G-G分布信道的GMM参数估计
    3.5 克拉美罗界
    3.6 实验仿真结果
        3.6.1 估计方法性能评判
        3.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7 实验验证
        3.7.1 实验设备及搭建
        3.7.2 实验验证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MIMO系统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
    4.1 MIMO系统下的湍流信道模型参数估计
        4.1.1 MIMO系统湍流信道模型
        4.1.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2 MIMO系统大气信道矩阵估计
        4.2.1 MIMO系统模型
        4.2.2 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高速移动毫米波信道下中继协作混合预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速移动下毫米波技术研究概况
        1.2.1 毫米波技术及特点
        1.2.2 高速移动毫米波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3 毫米波中继协作技术的研究概况
        1.3.1 毫米波场景下中继技术及其特点
        1.3.2 中继技术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4 高速移动下预编码技术研究概况
        1.4.1 预编码技术及其特点
        1.4.2 高速移动下预编码技术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毫米波中继通信系统及预编码技术
    2.1 毫米波中继系统结构
        2.1.1 毫米波通信中的中继技术
        2.1.2 高速场景的毫米波信道建模
    2.2 传统预编码技术研究
        2.2.1 MRT预编码
        2.2.2 ZF预编码
        2.2.3 MMSE预编码
        2.2.4 BD预编码
        2.2.5 SVD预编码
        2.2.6 仿真性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完美毫米波信道的离散中继混合预编码设计
    3.1 毫米波中继混合预编码系统结构
        3.1.1 信号传输模型
        3.1.2 毫米波信道模型
    3.2 频谱效率优先的离散中继混合预编码器设计
    3.3 数值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完美信道的全双工中继离散混合预编码设计
    4.1 全双工中继混合预编码系统结构
        4.1.1 非完美信道下信号传输模型
        4.1.2 非完美毫米波信道模型
    4.2 能效均衡的离散混合预编码设计
        4.2.1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优化目标转换
        4.2.2 离散中继节点混合预编码设计
        4.2.3 系统能效均衡分析
    4.3 仿真与分析
        4.3.1 均方误差比较
        4.3.2 完美信道下的性能比较
        4.3.3 非完美信道下的性能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链路阻塞下多级抗阻塞混合预编码设计
    5.1 阻塞信道下智能表面辅助系统结构
        5.1.1 基于智能表面辅助的信号传输模型
        5.1.2 IRS转发毫米波信道模型
    5.2 阻塞状态下多级混合预编码设计
    5.3 数值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唾液及血液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唾液作为生物标记物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病例汇报

四、联合面积组合的一种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路径形态学和正弦函数族匹配的电成像测井缝洞自动识别与分离方法研究[J]. 王磊,沈金松,衡海亮,魏帅帅. 石油科学通报, 2021(03)
  • [2]边缘计算的物联网任务处理策略研究[D]. 唐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的路面裂缝检测技术研究[J]. 张伟光,钟靖涛,于建新,马涛,毛硕,石艺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7)
  • [4]基于视觉检测与定位的快速路车辆异常行为识别[D]. 朱栋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D]. 班新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6]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分析方法[D]. 姜煜.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7]大气激光通信SISO/MIMO系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 惠佳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8]高速移动毫米波信道下中继协作混合预编码技术研究[D]. 高鑫鹏.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9]基于模糊条件下的多品采配协同建模及遗传算法求解[D]. 刘孝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10]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唾液及血液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D]. 杨利楠.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一种联合区域组合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