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旱病虫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

江西省水旱病虫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

一、江西省水、旱、病虫灾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伊林[1](2021)在《H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刘鑫[2](2021)在《联系数伴随函数方法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水资源系统分析问题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结合联系数伴随函数的改进创新来开展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三方面应用研究:通过改进联系数伴随函数中的联系熵构建了基于联系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提出引力减法集对势这一联系数新的伴随函数,据此建立了基于引力减法集对势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构建了引力减法集对势与风险矩阵等相结合的旱灾风险评价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准确界定联系熵的概念内涵和数学表达形式,反映联系熵不确定信息分布的含义,采用联系数与信息熵、联系熵相结合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反映集对事件的内部不确定性状态和有序性发展的改进联系熵,并应用于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与现有的联系熵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联系熵方法计算的各年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等级评价结果与平均联系数评价、减法集对势、效应全偏联系数评价结果比较一致,相关系数非常接近1.0;改进的联系熵法计算简便、适用性强、结果合理,可为集对事件的有序性发展判断提供新途径。(2)为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状况、有效识别脆弱性指标,进一步增强减法集对势的物理含义,借鉴中万有引力和阻尼系数思想,构造了用以反映集对事件联系程度及发展态势的引力减法集对势。将引力减法集对势用于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评价中,并与现有减法集对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引力减法集对势对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及态势判断的结果与现有的减法集对势结果相一致,这两种集对势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1.0;引力减法集对势诊断出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入河污水排放达标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生态用水率是2005-2015年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脆弱性指标,需重点调控。(3)为合理判别区域旱灾风险动态状态和脆弱性指标,提出了用引力减法集对势与风险矩阵、属性识别和级别特征值方法相结合构建旱灾风险动态分析评价方法,应用于山东省旱灾风险动态分析评价中,与现有的指数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方法在山东省旱灾风险系统中的应用结果是一致的;引力减法集对势和级别特征值法的结合对各指标分析更具解释性、更精细,结果符合实际;建立在属性识别法基础上的风险矩阵合成旱灾风险等级简便直观、结果符合实际,但在评价等级仅有3级时结果易显粗略;引力减法集对势诊断出森林覆盖率、第三产业产值比率、污水达标排放率和降水量是需重点调控与监测的指标;综合应用这4种方法可为评估区域旱灾风险及发展趋势、识别脆弱性指标提供有效途径。

唐家凯[3](2021)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各行各业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剧增,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情复杂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我国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区域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特征不同,导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因素和特征不尽相同,多维度综合评价和精准识别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得越来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多维度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精准识别水资源困境的前提,也是制定差别化区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基础。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了沿黄河九省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际现状,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2004-2018年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模型理论,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及两两子系统承载力之间耦合协调性,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利用障碍度函数,定量研究了影响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系统、全面揭示了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成因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向协调、健康方向不断推进,但整体水体仍处于发展欠佳水平。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朝有序良好方向发展。2004-2018年九省区四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逐年提高态势,但不难看出,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增速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四倍,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型地位,水资源、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逐年稳步提升趋势,但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区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总体来看,沿黄河九省区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异性呈现逐年变小趋势。(2)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整体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初步协调阶段,空间差异性明显,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为稳步降低趋势,但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2004-2018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性从勉强协调过渡到初步协调。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内部耦合指数范围在[0.8674,0.9903];2004-2018年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向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但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3)通过运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水资源准则层是影响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上游四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城市化率、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当年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效灌溉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中游三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程度、产水模数。下游两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化肥施用强度、当年造林面积、产水模数。(4)水资源系统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流域水资源协同治理。具体建议包括:(1)建立健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治理体制机制,总体上形成文化引领、以水定需的协同治理原则以及“生态、经济、资源、民生、文化”的“五大要素”、“多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3)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社会经济系统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改进农业用水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调整产业结构,缩小上中下游经济社会水平差距;(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建议包括:(1)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河长制”,激励“民间河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独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环境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深度参与的公众参与新机制;(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跨省补偿、跨流域补偿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等精准补偿机制;(3)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目标,监测评估沿黄九省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程度,探索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及税收激励等综合治理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制度基础。

谢国栋[4](2020)在《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重,南方地区干旱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吉泰盆地是江西干旱的高发区域,也是江西省按农业人口平均拥有耕地最多的地区。于是本文以吉安市为例,通过分析降水、气温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时空分布,结合近60年的历史旱情资料进行验证,揭示吉安市农业干旱的特征和成灾机制,构建了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估体系,对吉安市的农业干旱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且从灌区、县、市,对吉安市抗旱提出对策。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使用M-K趋势检验法和Sen’s斜率估计法对气温、降水和SPEI值进行趋势分析,得出1960~2018年降水、气温和SPEI值都是呈上升的趋势,并且都不显着。使用小波分析得出降水的周期为22a和16a。使用M-K检验法得出降水突变年份为上世纪70及80年代,气温突变年份为2012年。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得出,降水较多区域为西部以及东北部。吉泰盆地气温在17.8~18.9℃之间,井冈山气温在14.5~16.5℃之间。将由SPEI值评估得出的干旱频率和干旱站次比与历史旱情进行对比验证,有较好的匹配度,表明SPEI值适用于吉安市干旱特征分析。吉安市干旱强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干旱频率在25.4%~37.3%之间,干旱频率较高的地区为遂川、吉州、吉水、永丰。夏季和秋季干旱站次比较高,多为全域性干旱。根据历史旱情的验证,干旱易发区域与气温高区域相重合,为吉泰盆地,所以干旱主要原因是气温较高,其次是降雨量较少。(2)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因子层和指标层,因子层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底层为指标层。致灾因子选用降水量、蒸发量;孕灾环境脆弱性选用地表水径流量、地下水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高程、坡度;承灾体暴露性选择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面积占比、农田用水占比、农作物单产;防灾减灾能力选用抗旱设备数量、有效灌溉率、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数量、水库供水能力。使用专家打分法对各指标层进行打分后,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自然特性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和孕灾环境脆弱性。将指标层归一化后,使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区域的评分,最后使用ArcGIS中的自然断点法进行等级划分。吉安市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分为5个区,高危险区为泰和、青原、万安和遂川东部,其他地区处于中高危险区以下,致灾因子危险性空间上呈南部向东北部和西部降低的趋势,分布特点与降水量空间分布有巨大的关系。吉安市孕灾环境脆弱性的评价结果为:中高脆弱区、高脆弱区为吉安县、泰和、遂川、万安、吉水东南部、青原东南部、井冈山、永新,这几个地区地表水径流量较少土壤含水量较低,其他地区在中脆弱性以下。孕灾环境脆弱性西部、南部、东部较高,北部以及东部较低。(4)社会特性包括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分析方法与自然特性相同。吉安市承灾体暴露性评价结果为:暴露性分为5级,中高暴露性为泰和、吉安县、峡江、新干、永丰;由于吉水四个指标值都较高,高暴露性为吉水,其他地区为中暴露性以下。承灾体暴露性呈由西南向东部逐渐增大的趋势。吉安市防灾减灾能力结果为:中高能力和高能力为安福、吉安县、泰和、青原、万安。其他地区为中防灾减灾能力以下。防灾减灾能力中部地区较高,东北部和西南部较低,最低的为吉州区。(5)吉安市干旱风险区划的分布特点是:吉泰盆地的干旱风险较高,西部以及西南部的干旱风险较低。高风险区为泰和和吉水;其中泰和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吉水主要受承灾体暴露性和孕灾环境脆弱性影响,该地区地表水径流量较少,作物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粮食作物面积占比都较高。中高风险为遂川东部、万安、吉安县、永丰、新干;中风险区为永新、安福、遂川西部、峡江;中低风险和低风险为井冈山、吉州、青原。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区划与历史干旱情况相符,表明本文建立的干旱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区划是有效的。(6)根据干旱风险图以及实地考察的结果,分别从灌区、县、市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1)强化水资源利用、完善灌区管理制度、加强灌区日常养护、完善抗旱设施、正确水库调度2)采用节水灌溉措施,节约农业用水、增加抗旱服务组织3)增加土壤墒情站点,以补充土壤墒情站网、建设抗旱预案体系。

周立洋[5](2020)在《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区域干旱危险性量化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干旱是当今全球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及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区域干旱危险性量化分析中,选取合适的干旱指数和干旱频率分析是两个关键点。干旱指数是干旱研究的基础,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综合干旱指数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干旱监测和干旱风险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每类干旱均有单因素干旱指数提出,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干旱指数有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I)等。但单因素干旱指数大多仅能反应一方面因素对干旱的影响,未能全面的反映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区域干旱的特点。为此,采用基于云模型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综合降水距平百分率(Pa)和土壤含水量距平百分率(SMAPI)两指数,构造了一种能够将以上两种指数识别特征同时兼顾的综合干旱指数DI,并将其用于安徽省1960-2007年干旱特征的识别与分析中。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规范》中规定的皮尔逊III(P-III)型曲线和图解法是一种常用的推求指定频率水文值的方法,该方法中对经验频率的计算多沿用数学期望公式加以确定,但该公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且对选择正确的经验频率公式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也存在争议和混乱。降水量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和更新的方式,降水缺乏是引发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少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等相关干旱指数的频率分析研究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云变换的新型经验频率计算方法,对皖北地区5个观测站年降水量序列加以分析,以完成对该种方法合理性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综合干旱指数的皖北地区干旱频率分析研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干旱指数DI在干旱过程识别中兼含气象干旱及农业干旱指数的共同优势,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适用性;(2)安徽省年内干旱以轻、中旱为主,季节干旱中秋季干旱发生频繁、等级高,且受灾范围广,冬季次之,春季存在发生重、特干旱的可能,夏季干旱程度最弱;(3)安徽省中南部地区轻旱发生相对较多,北部地区中、重、特旱相对较多,干旱风险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干旱重心自60年代到90年代从中部向西北方向移动,2000-2007年向南转移,形成环形逆时针路线;(4)采用Mann-Kendall趋势非线性检验方法对安徽省综合干旱指数DI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年尺度检验值Z为-0.0756,呈下降趋势,其中春、秋两季为上升趋势,夏、冬两季为下降趋势;安徽省北部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中南部大部分区域呈下降趋势;安徽省综合干旱指数DI变化第一主周期为25a,四季干旱指数变化第一主周期依次为6a、32a、20a、7a;(5)针对皖北地区5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序列,可基于云变换的新型经验频率得出设计频率的降水值,结果与采用原期望公式得出的降水值较接近,其中一个站点处得到设计值较后者稍偏大,其余均为小于原期望公式所得设计频率降水值;(6)基于综合干旱指数对皖北地区干旱频率进行分析,得到各地市不同等级干旱强度发生概率,其结果与通过干旱发生频次统计得到概率值存在部分差异,但整体保持一致,皖北6地市秋季干旱危险性指数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渐增大的趋势。

张浩宇[6](2020)在《联系数伴随函数及其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命,支撑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利用,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由于水资源系统自身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是研究水资源系统的重点,联系数伴随函数是解决复杂不确定性问题的新颖研究方法。论文在充分研究联系数伴随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减法集对势、效应全偏联系数和全偏确定度三种新颖的伴随函数,并应用于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运用灰关联和联系数耦合的方法改进了差异度系数的计算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元减法集对势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方法,并应用于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结果表明: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等级从2001-2003年的超3级降到2004-2010年的3级,农业旱灾脆弱性呈减弱趋势,农业系统对干旱的承受能力逐步提升;诊断识别出影响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的主要指标为单位农业增加值耗水量。(2)采用偏正联系数与偏负联系数相互比较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提出了效应全偏联系数,与已有偏联系数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中,得出了效应全偏联系数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并对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在2006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最高、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差,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最低、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好;2005-2015年水资源承载状况在缓慢的变化且逐年趋好,相邻年份水资源承载状况波动较小。(3)为动态评价农业旱灾脆弱性,通过构造联系数的变化增量函数同时借助联系数各分量动态变化的性质改进差异度系数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全偏确定度这一新颖的伴随函数,并用于蚌埠市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其中2001-2003年农业旱灾脆弱性等级为4级水平,2004-2010年间均为3级水平,全市的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业系统抵御干旱的能力逐渐提高。综上所述,联系数伴随函数可以深入研究水资源系统中存在的不确性问题,在水资源承载力、农业旱灾等领域有较好的适用性,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可为水资源系统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基础。联系数伴随函数拓展了分析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的研究思路,对推动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朱圣男[7](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及预估研究》文中提出干旱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是气候变化众多不利影响的一个方面。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干旱不断加剧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鄱阳湖流域是我国多雨地区之一,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事件更是频繁发生,流域的干旱程度不断加剧。本研究以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在鄱阳湖流域的适用性,基于气象数据、气候模式数据、大气环流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分析了1961~2018年鄱阳湖流域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年际和四季干旱指数、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干旱与鄱阳湖流域农业生产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的干旱成因;预估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2019~2100年的干旱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2℃/10a的速率呈现显着上升趋势,1980s到1990s增温幅度最快。四季气温呈现增温趋势,增温速率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流域年降水量以30.44mm/10a的速率呈现增加趋势,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且年降水分布不均,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四季降水变化速率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通过分析SPI和SPEI对鄱阳湖流域代表短、中和长期尺度的干旱特征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统计数据对比,SPEI表征的干旱状况与实际平均吻合率为71.58%,能够较为准确的表征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年际和季节变化、时空分布、干旱指标评估等特征。(2)在过去的58年里,鄱阳湖流域年SPEI呈0.03/10a的速率增大,近十年干旱与湿润交替,且波动较大,四季中仅春季干旱指数呈减少趋势。流域平均干旱频率为34.08%,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频率随之减小;四季平均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32.76%、33.16%、34.35%和29.71%,年以及季节干旱均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年尺度干旱频率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就四季而言,干旱主要发生在流域东北和西南部地区。流域历年干旱站次比为0%~100%之间,以0.33%/10a呈增加趋势,五种类型干旱的年数分别为23a、11a、0a、6a、18a,主要以全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为主。春季和秋季、夏季和冬季干旱站次比分别呈现增加和下降趋势。在年代际上,年尺度和春季在2000S干旱影响范围最大,夏、秋、冬季则分别在1980S、1970S和1960S干旱影响范围最大。流域多年干旱强度为0.71,年尺度干旱强度以0.02/10a呈增加趋势;有15年未发生干旱,干旱强度在0.54~1.90之间,1998年干旱强度最大,为1.90。鄱阳湖流域四个季节的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分别为0.68、0.83、0.68和0.59。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年代际上,1960S、2000S干旱程度较为严重,在1980S较轻。鄱阳湖流域SPEI12与因旱灾引起的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的相关系数最大出现在12月份,分别为-0.703、-0.604和-0.559,SPEI12能够很好反映鄱阳湖流域干旱面积的变化。(3)鄱阳湖流域年平均和四季气温升高幅度更大;四季未来气温中,夏季在RCP8.5情景下增温5.62℃。年降水量也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即21世纪初期<中期<末期,四季降水量变化为在RCP4.5>RCP8.5>RCP2.6。四季降水量增幅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鄱阳湖流域2019~2100年的干旱指数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以-0.099/10a和-0.329/10a的速率显着下降,减小趋势从流域东北部向西南部变大。三种排放情景下的鄱阳湖流域年尺度干旱主要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发生频率越小。三种排放情景下的四季干旱主要发生在21世纪中后期。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大,鄱阳湖流域2019~2100年干旱烈度和干旱强度也随着增大。(4)从地理环境看,鄱阳湖流域地处中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具有显着的季节性、地域性,年际变化大,从而导致鄱阳湖流域干旱现象频繁发生。从大气环流因子看,北极涛动(AO)、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对SPEI指数相关性更高,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的影响较大。SPEI与NAO、PDO指数之间呈明显的负、正相关关系,而AO指数与EASM指数与SPEI之间的相关性在鄱阳湖流域西南部、东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关系。AO与SPEI在四个时段分别存在4a、7~9a、17a和1~3a的共振周期。从1961~2018年ENSO冷暖事件发生时间、强度和发生时间和鄱阳湖流域SPEI平均值得出,发生暖事件(厄尔尼诺事件)时,鄱阳湖流域更容易发生干旱。从人类活动看,1980-2015年鄱阳湖流域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面积最大,为2241.01 km2,居耕地的面积减少的最多,为1227.96km2,主要转化成了林地和水体,林地减少的面积次之,为1010.45km2,主要转化为了耕地和草地。鄱阳湖流域近35年来林地、草地减少,为干旱事件的发生提供条件。

白光志[8](2016)在《江西省早稻生产气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0%。近年来,江西早稻生长期间,连阴雨、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频发,已经成为制约江西早稻持续丰产的主要因子之一。本项研究利用江西省1965-2012年12个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江西早稻生长季气候资源特征,评估了早稻不同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并在开展早稻生长季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江西早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西早稻生长季(4-7月)平均气温、≥12℃积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226℃/10a、14.38℃·d/10a和0.3d/lOa。日最低气温≤20℃的日数、日照时数、降水量升降趋势均不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0d/10a、1.35h/10a、0.569mm/10a。生长季平均气温、≥12℃积温和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递减。(2)江西早稻全生育期降水、温度和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减趋势,日照适宜度则表现为南、北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地理分布特征。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明显高于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度。各生育期之间比较,气候适宜度拔节孕穗期最高而秧苗期最低,而灌浆成熟期的日照适宜度最高。近50年来,全生育期降水、温度和气候适宜度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增趋势,递增速率分别为0.012/10a、0.013/10a和0.006/10a,日照适宜度2005年前存在明显降低趋势,2005年之后明显回升,但整体上仍为-0.006/10a的下降趋势。根据早稻气候适宜度分区指标和早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的计算结果,将江西省划分为适宜区即赣西南地区、次适宜区即赣中及赣西北地区、适宜性较差区即赣东北地区等三个早稻生产适宜度区域。(3)江西省早稻生长季春季连阴雨单站平均发生频次为7.3次/10a;空间分布为自东向西逐渐增加,多发区主要包括修水、南昌、樟树、吉安、宜春和遂川等地。小满寒单站平均发生频次仅为2.2次/10a,即每5年发生1次;整体表现为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多发区为西北部的修水和东北部的玉山。高温逼熟发生频繁,单站平均发生频次高达8.9次/10a;地理分布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多发区域为西南部的赣州、遂川、吉安和东北部的贵溪。(4)江西省早稻连阴雨灾害的高风险区为宜春、南昌和玉山;小满寒灾害的高风险区包括中北部的南昌、樟树、宜春、吉安;高温逼熟灾害的高风险区分布于东北部的贵溪、玉山和西南部的遂川、赣州。江西中北部的南昌、樟树、宜春及玉山等局部地区属于早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赣北的景德镇、修水、贵溪,赣中的南城及赣南的赣州,属于早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低风险区,其它区域属于中等风险区;江西省早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为中度。

杨国强[9](2014)在《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村级灾害应对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以江西省村级、农户调查数据为例》文中认为内容摘要: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如果农业出现问题,粮食供应不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江西省不断推进“发展升级绿色崛起”战略,加快“四化”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这也使得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灾害、退耕还林和还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减少等因素制约使江西省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有限的耕地资源、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灾害与日益增长的的粮食需求三者之间矛盾的问题,使江西省粮食安全受到挑战。而现代农业粮食产量提升主要依靠粮食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本研究以江西省村级、农户层面调查数据,运用经济学和气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首先对江西省早晚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探讨季节性气候灾害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早晚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并侧重分析了村级灾害应对对早晚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高江西省水稻技术效率,增加水稻产量,保证粮食安全提供实证支持。最终获得以下结论:(1)早稻洪涝年、晚稻旱灾年的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均低于正常年,极端气候灾害将增加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2)早稻洪涝年、晚稻旱灾年生产技术效率村庄间的差异和农户间的差异均高于正常年,早稻正常年17.4%、早稻洪涝年21.5%、晚稻正常年11.9%、晚稻旱灾年24.4%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异由村级灾害应对差异决定。(3)农户特征是影响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村级灾害应对因素通过对农户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作用。(4)地块特征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且不同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表现为不同的作用程度。依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与气候资源相配合;提升稻农素质,提高稻农极端气候正确应对策略反应能力;维持地块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村级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预警等政策建议。

郭瑞鸽[10](2013)在《江西省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病虫害是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其中稻瘟病以其突发性、暴发性、致灾性强的特点,成为江西省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及为害受气象因子影响显着。本项研究基于1981-2010年江西省部分县(市)稻瘟病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江西省双季稻苗瘟、叶瘟、穗瘟病的发生特点,研究了不同时期稻瘟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季稻苗瘟、叶瘟、穗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西省稻瘟病呈现“山区重于丘陵,丘陵重于平原;赣南和赣中重于赣北;早稻重于晚稻”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始,稻瘟病成为江西省水稻的常发性病害,2000年后稻瘟病作为江西水稻流行病害,危害加重,个别年份造成严重减产。江西省偏重级稻瘟病发生的频率以早稻穗期最高,以早、晚稻苗期最低;稻瘟病发生高峰期早稻一般赣南早于赣北赣中,晚稻一般赣北赣中早于赣南。(2)江西省双季稻生长季适温、多雨、高湿是稻瘟病发生流行适宜的气象条件;早稻生长季内气温高值区、日照低值区与早稻稻瘟病偏重发生的区域较为一致;晚稻生长季内气温低值区、降水高值区、日照低值区与晚稻稻瘟病偏重发生的区域较为一致。(3)江西省双季稻的苗瘟、叶瘟、穗瘟病等因发生时期、所处环境不同,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不同。气温与早稻苗瘟呈正相关关系,与晚稻穗瘟的关系不明确,与其余类型的稻瘟病呈负相关关系;降水与早稻叶瘟病呈负相关关系,与晚稻穗瘟关系不明确,与其余类型的稻瘟病呈正相关关系:湿度与早稻苗瘟呈负相关关系,与晚稻叶瘟的关系不明确,与其余类型稻瘟病呈正相关关系;日照与早稻苗瘟呈正相关关系,与晚稻穗瘟病之间关系不明确,与其余类型稻瘟病呈负相关关系。(4)基于温度、降水、湿度、光照等要素距平,建立了江西省双季稻不同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为60%~75%;对于各类稻瘟病偏重级别的准确率高于偏轻级别,说明模型对偏重级别病害的指示效果优于偏轻级别。

二、江西省水、旱、病虫灾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水、旱、病虫灾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联系数伴随函数方法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联系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联系数伴随函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1 联系熵
        1.2.2.2 集对势
        1.2.3 联系数伴随函数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联系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2.1 概述
    2.2 基于联系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2.2.1 联系熵的改进
        2.2.2 基于联系熵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
    2.3 安徽省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引力减法集对势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与诊断分析方法及应用
    3.1 概述
    3.2 基于引力减法集对势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3.2.1 构建引力减法集对势
        3.2.2 基于引力减法集对势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评价方法构建
    3.3 安徽省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引力减法集对势和风险矩阵的旱灾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及应用
    4.1 概述
    4.2 基于引力减法集对势和风险矩阵的旱灾风险分析评价方法
        4.2.1 引力减法集对势和风险矩阵
        4.2.2 区域旱灾风险动态分析评价方法构建
    4.3 山东省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地域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状况
    3.2 地形地貌状况
    3.3 气候水文状况
        3.3.1 气候条件
        3.3.2 水文条件
    3.4 水资源状况
    3.5 社会经济状况
        3.5.1 人口数量
        3.5.2 城市化进程
        3.5.3 经济发展水平
        3.5.4 科学技术水平
    3.6 生态环境状况
        3.6.1 生态环境质量
        3.6.2 污染排放
        3.6.3 环境保护治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关系
        4.1.1.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4.1.1.2 社会子系统分析
        4.1.1.3 经济子系统分析
        4.1.1.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4.1.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1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选取
        4.1.3.2 社会系子统指标选取
        4.1.3.3 经济子系统选取
        4.1.3.4 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
        4.1.4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
        4.1.4.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1.4.2 KMO与 Bartlett球形检验
        4.1.4.3 主成分结果分析
        4.1.5 评价指标体系二次优化
        4.1.6 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分析
        4.1.7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7.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3 指标综合权重
        4.1.8 综合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
    4.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
        4.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4.2.1.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1.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3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3.1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3.2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4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4.1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4.2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5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5.1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5.2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
        5.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演化分析
    5.3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3.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序变化
        5.3.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化分析
    5.4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度时空分异格局
        5.4.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4.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分异特征
    5.5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5.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5.5.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6.1 模型构建
    6.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度诊断
        6.2.1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6.2.2 沿黄河流域上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3 沿黄河流域中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4 沿黄河流域下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3 提升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6.3.1 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2 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3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4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5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6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7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8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9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及农业干旱
        1.2.2 干旱指标
        1.2.3 干旱风险评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吉安市农业干旱特征
    2.1 区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土壤类型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资源
        2.1.5 社会经济
        2.1.6 水利基础设施
        2.1.7 农用地现状
    2.2 抗旱现状
        2.2.1 非工程措施抗旱现状
        2.2.2 工程措施抗旱现状
    2.3 基于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降水时空特征
        2.3.3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2.4 基于SPEI指数的吉安市干旱时空特征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干旱强度时空变化特征
        2.4.3 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2.4.4 干旱站次比变化特征
    2.5 历史旱情旱灾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
        3.1.1 致灾因子危险性
        3.1.2 承灾体暴露性
        3.1.3 孕灾环境脆弱性
        3.1.4 防灾减灾能力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选取原则
        3.2.2 指标选取
    3.3 数据来源及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研究方法
    3.4 评价指标建立
    3.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5.1 构建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3.5.2 指标权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影响因子评价
    4.1 研究方法
        4.1.1 指标归一化
        4.1.2 综合评价法
    4.2 致灾因子危险性因子评价
        4.2.1 危险性因子的指标评价
        4.2.2 危险性因子评价
    4.3 承灾体暴露性因子评价
        4.3.1 暴露性因子的指标评价
        4.3.2 暴露性因子评价
    4.4 孕灾环境脆弱性因子评价
        4.4.1 脆弱性因子的指标评价
        4.4.2 脆弱性因子评价
    4.5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4.5.1 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评价
        4.5.2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
    5.1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5.2 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价
        5.2.1 区划结果分析
        5.2.2 各分区分析
    5.3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检验
        5.3.1 基于历史干旱情况分析
        5.3.2 基于粮食减产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安市农业干旱防控对策
    6.1 灌区干旱防控对策
    6.2 县干旱防控对策
    6.3 市干旱防控对策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区域干旱危险性量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干旱及干旱危险性研究进展
        1.3.2 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3.3 水文变量频率分析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安徽省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状况
        2.1.2 水资源概况
        2.1.3 经济发展概况
        2.1.4 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2.2 云模型
        2.2.1 正态云算法
        2.2.2 云推理算法
        2.2.3 云变换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云推理算法的综合干旱指数构建
    3.1 概述
    3.2 基于云推理算法的综合干旱指数构建方法
        3.2.1 干旱指数选取
        3.2.1.1 降水距平百分率
        3.2.1.2 土壤含水量距平百分率
        3.2.2 综合干旱指数构建方法
        3.2.3 综合干旱指数等级划分
    3.3 基于综合干旱指数的安徽省干旱过程识别与演变特征分析
        3.3.1 安徽省历史干旱过程识别分析
        3.3.2 安徽省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综合干旱指数的安徽省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4.1 概述
    4.2 研究方法
        4.2.1 Mann-Kendall方法
        4.2.2 小波分析
        4.2.3 干旱重心
    4.3 安徽省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3.1 基于综合干旱指数的安徽省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3.2 基于M-K检验法的安徽省干旱演变趋势及突变分析
        4.3.3 基于小波理论的安徽省干旱演变周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变换算法的区域干旱频率分析
    5.1 概述
    5.2 区域概述及研究方法
        5.2.1 皖北地区概述
        5.2.2 基于云变化算法的干旱指数曲线拟合方法
    5.3 基于云变换算法的干旱频率分析方法
    5.4 基于综合干旱指数的皖北地区干旱频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联系数伴随函数及其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联系数伴随函数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研究进展
        1.2.3 联系数伴随函数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4 联系数伴随函数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应用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元减法集对势及其在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评价和诊断模型的构建
        2.2.1 确立指标体系与权重
        2.2.2 确立评价等级标准
        2.2.3 基于灰关联和减法集对势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与诊断分析
        2.2.4 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和诊断过程
    2.3 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效应全偏联系数及其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3.1 概述
    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确立指标体系与权重
        3.2.2 确立评价等级标准
        3.2.3 基于效应全偏联系数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
    3.3 实例分析
        3.3.1 实例对比分析
        3.3.2 实例应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偏确定度及其在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4.1 概述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确立指标体系与权重
        4.2.2 确立评价等级标准
        4.2.3 基于动态联系数与全偏确定度相耦合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方法
    4.3 实例分析
        4.3.1 算例分析
        4.3.2 实例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及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1.2.3 干旱特征和预估研究进展
        1.2.4 干旱成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项目来源与资助
2.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植被
        2.1.4 水文气候
        2.1.5 河流水系
        2.1.6 自然灾害
        2.1.7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气象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气候模式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大气环流数据来源与处理
        2.2.4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与处理
        2.2.5 其他数据资料
    2.3 干旱指数计算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2.4.2 气候倾向率
        2.4.3 游程理论
        2.4.4 相关分析法
        2.4.5 交叉小波变换
        2.4.6 干旱评估指标
3.鄱阳湖流域干旱指数适用性研究
    3.1 鄱阳湖流域1961~2018年气温变化特征
        3.1.1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3.1.2 气温季节变化特征
    3.2 鄱阳湖流域1961~2018年降水量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3.2.2 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
    3.3 干旱指数在气象站点的状况
    3.4 两种干旱指数与实测资料对比
    3.5 本章小结
4.鄱阳湖流域1961~2018年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4.1 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4.1.1 时间变化特征
        4.1.2 空间分布特征
    4.2 干旱频率
        4.2.1 时间变化特征
        4.2.2 空间变化特征
    4.3 干旱站次比
        4.3.1 年尺度特征
        4.3.2 季节变化特征
        4.3.3 年代变化特征
    4.4 干旱强度
        4.4.1 年尺度特征
        4.4.2 季节变化特征
        4.4.3 年代变化特征
    4.5 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预估
    5.1 气候模式模拟能力评估
        5.1.1 模拟能力评价指标
        5.1.2 气温模拟能力评估
        5.1.3 降水模拟能力评估
    5.2 气候模式数据偏差修正
    5.3 CMIP5多模式集合
        5.3.1 加权消除偏差集合(WEM)
        5.3.2 权重系数的确定
    5.4 气候要素变化的预估
        5.4.1 气温
        5.4.2 降水
    5.5 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干旱特征研究
        5.5.1 RCP2.6情景下干旱特征预估
        5.5.2 RCP4.5情景下干旱特征预估
        5.5.3 RCP8.5情景下干旱特征预估
    5.6 本章小结
6.鄱阳湖流域干旱成因分析
    6.1 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6.2 大气环流的影响
        6.2.1 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与大气环流因子时间相关性
        6.2.2 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与大气环流因子空间相关性
        6.2.3 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共振关系
    6.3 ENSO事件与鄱阳湖流域干旱
    6.4 人类活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硕士学习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简介

(8)江西省早稻生产气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反距离权重法(IDW)
        2.2.2 气候资源分析方法
        2.2.3 气候适宜度模型
        2.2.4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第三章 江西早稻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3.1 江西省气候概况
    3.2 江西早稻农业气候资源特征
        3.2.1 江西早稻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时间变化趋势
        3.2.2 江西早稻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西早稻气候适宜度分析
    4.1 江西早稻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评价
    4.2 江西早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评价
    4.3 江西早稻气候适宜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4.3.1 年内变化特征
        4.3.2 年际变化特征
    4.4 江西早稻气候适宜度分区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西早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5.1 江西早稻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
        5.1.1 早稻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变化特征
        5.1.2 早稻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
    5.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参数确定
    5.3 三种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5.3.1 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
        5.3.2 小满寒灾害风险区划
        5.3.3 高温逼熟灾害风险区划
    5.4 江西早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9)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村级灾害应对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以江西省村级、农户调查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描述分析法
        1.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1.3.4 阶层线性模型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
        2.1.2 水稻生产
        2.1.3 生产技术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研究
        2.2.2 农作物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
        2.2.3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与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差异
    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3.2 数据来源与统计结果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描述统计结果
    3.3 模型估计结果
        3.3.1 早稻分析
        3.3.2 晚稻分析
    3.4 早晚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及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差异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4.1.1 变量的选取和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早稻分析
        4.2.2 晚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与气候资源相配合
        5.2.2 提升稻农素质,提高稻农极端气候正确应对策略反应能力
        5.2.3 维持地块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5.2.4 加强村级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预警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西省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资料来源及处理
        2.2.1 地面气象资料
        2.2.2 双季稻物候期资料
        2.2.3 稻瘟病资料
        2.2.4 稻瘟病历史资料库的建立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江西省稻瘟病发生特征分析
    3.1 江西省稻瘟病发生特点
        3.1.1 江西省稻瘟病总体特征
        3.1.2 江西省稻瘟病历史回顾
        3.1.3 不同时期稻瘟病发生特点
    3.2 典型区域稻瘟病发生特点
    3.3 稻瘟病发生期气候特点
        3.3.1 稻瘟病主要发生期气候概况
        3.3.2 区域气候条件及与稻瘟病区域分布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
    4.1 相关分析方法的选择
    4.2 稻瘟病发生适宜气象条件分析
        4.2.1 早稻稻瘟病与气象条件关系
        4.2.2 晚稻稻瘟病与气象条件关系
    4.3 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
        4.3.1 早稻苗瘟、叶瘟、穗瘟,晚稻叶瘟、穗瘟
        4.3.2 晚稻苗瘟
    4.4 模型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5.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四、江西省水、旱、病虫灾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H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伊林. 南昌大学, 2021
  • [2]联系数伴随函数方法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D]. 刘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D]. 唐家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4]吉安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D]. 谢国栋. 南昌大学, 2020(01)
  • [5]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区域干旱危险性量化分析研究[D]. 周立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6]联系数伴随函数及其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D]. 张浩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7]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及预估研究[D]. 朱圣男. 南昌工程学院, 2019
  • [8]江西省早稻生产气候分析[D]. 白光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9]季节性极端气候灾害、村级灾害应对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以江西省村级、农户调查数据为例[D]. 杨国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10]江西省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D]. 郭瑞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标签:;  ;  ;  

江西省水旱病虫害趋势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