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阔步走向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1](2019)在《C919,飞向蓝天》文中研究指明出国访问坐别国的飞机,让外国记者戏称"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这事曾令周恩来总理难堪。作为大国的标志性工业,制造大飞机的技术一直为英法美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中国早年也有着追求制造大飞机的梦想,但步履维艰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C919的出现,不仅让中国大飞机的梦想变成现实,也必将打破
李懋友[2](1995)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阔步走向世界》文中认为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创建于1956年,直属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领导,肩负着为民航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民航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和其他技术人才的任务。学院院部驻“天府之国”的腹地四川省广汉市,下设4个分院、2个
周晓瑾[3](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王源[4](2020)在《《导演人生》(第五至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更加融入世界市场。中国有许多像马云和王健林一样成功的企业家对全球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家传记的对外宣传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播企业文化,加强竞争力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平台。对于译者而言,准确地传达文意,重现原文表达效果,加强读者对企业的了解至关重要。本报告基于成都天智影院管理有限公司CEO张涛的个人传记《导演人生》(第五至第九章)而成,原文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本报告采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从语言的功能和读者的反应两个方面出发,探究企业家传记材料英译过程中适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本报告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实践过程。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翻译任务来源和背景,以及文本内容和翻译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并从词汇和句式层面分析了源文本的特点。第二章详细记录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描述、译后事项。第三章是案例分析,原文“意合”色彩明显,尤其是无主句、排比句、长难句等典型中文句型的使用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为提高翻译质量,报告者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该类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方法进行翻译,并通过具体案例证明上述方法在企业家传记材料英译中确实可行。第四章是总结,包括了在翻译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企业家传记翻译工作的建议。总而言之,采用正确的翻译理论和适用的翻译理论、技巧有助于优化翻译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
陈芳,余晓洁[5](2017)在《中国创新之问》文中研究指明今日中国,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更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还有已经领先全球的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高精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出现。一轮新的科技创新热潮为何能如火如荼席卷神州大地?
娄杰[6](1998)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及在其主导作用下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进行系统性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困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对策。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束语组成。 引言:说明研究“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课题的现实意义、研究基础、国内研究现状、薄弱环节及本文研究的着力点。 第一章: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理论评估。论证“一国两制”基本国镱是对“一纲四目”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经历基本形成、系统化、法制化和由理论变为现实等四个发展阶段。它以马列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及“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依据,具有国家主权与治权统一等本质特征。香港回归和澳门即将回归的示范作用已充分证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它是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选择。 第二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地论述自1979年至1998年初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主导作用下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实践。其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施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为促成国共两党和谈与蒋经国秘密接触,同台湾当局隔岸对话,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间会谈,使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在陆续放宽海峡两岸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又借口“台湾安全”和“台湾利益”限制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在艰难曲折中向前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困挫与发展并存。海峡两岸同胞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难以阻挡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潮流。 第三章:客观分析困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症结并揭示其根源。主要论点为:台湾当局坚持“两个中国”立场,谋求国际社会“双重承认”,搞台湾“实质独立”,对抗“一国两制”,是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民进党在“中华民国政治体制”中推行“台独路线”,“建国党”等推行“独立建国”路线,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投下阴影,尤其是民进党已成为国民党的政治对手,使台湾未来政局变化将更加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虽承认“一个中国”,但一直坚持对华双轨政策,维持美台实质关系,扩大对台军售以维护美国亚太战略利益,牵制中国以保持海峡两岸均衡局面,中国若在未来特殊情况下对台诉诸武力,美国将是最大的外部障碍。日本一直觊觎台湾,虽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从经济上加紧控制台湾,密切日台政治关系,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以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亦将是中国在特殊情况下对台诉诸武力的另一个潜在对手。中国要实现海峡两岸统一,必须克服上述障碍。
徐卫华[7](2002)在《为了中国的飞跃——党的“十六大”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的创业传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第一篇日出东方台州市,这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北连宁波,南接温州,为中国海岸带的中心地段,被先人誉为山水神秀,人杰地灵。它历史悠久,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唐高祖武德5年(公元622年)改为台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它辖有2市3区4县,其中有6个县、市、区临海,是一个面向海洋的新兴城市。那辽阔的海域,肥沃的平川,锦秀的山峦,密集的港湾,星罗棋布的岛屿,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文天祥曾称其为“海上
蔡赛赛[8](2013)在《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研究 ——以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各个城市开始了城市营销的探索,与此同时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形象片秀”。本文驾驭着一根缰绳上的马车,这辆马车是城市形象片,这根缰绳是叙事学理论,试图从叙事演变的角度对城市形象片进行分析。本文搜集了1999年以来见诸媒体的上千部城市形象片,从中选取得到人们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的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200多部城市形象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全面阐释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经过归纳和总结,主要是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四个维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第一章是叙事语言的演变,从抽象概述的听觉语言到形象描述的视觉语言、从理性告知到感性诉求、从模糊定位到强调个性。第二章是从客观色彩的第三人称到主观色彩的第一人称、从权威视角到平民视角、从宣传视角到营销视角来阐释城市形象片在叙事视角方面的演变。第三章是分析叙事时间的演变,主要包括叙事节奏、叙事频率、叙事顺序的变化。第四章着眼于叙事空间,从可见空间到可感空间、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从显性空间到隐性故事空间这三个方面来呈现。本文对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试图分析促使演变发生的原因,比如视觉文化的流行、广告定位的运用、叙事观念人性化的趋势、城市品牌理念的打造、城市营销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叙事内在属性的需求等。本文的逻辑结构就是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的演变对城市形象片进行阐释,并且挖掘背后隐含的深层次原因,希望能够捕捉到城市形象片发展的一些新理念,力求创作出更有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影响力的优秀形象片。
薛红洋[9](2019)在《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新闻奖对编辑记者个人而言意味着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关于中国新闻奖的研究纷繁杂多,理论和方法都比较纯熟,但从地域性的角度去探索该奖项及获奖作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梳理出自1991年该奖设立以来共28届的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并对福建省的新闻报道重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统计出全国性媒体与各地方媒体28年来的获奖情况,并针对十八大召开以来共五年的获奖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索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二是梳理出中国新闻奖福建省28年来的获奖作品,来分析福建省在全国性的评奖中,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更容易获奖;三是对福建省获奖作品进行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这些作品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出其中的涉台新闻报道做进一步的分析;四是通过对获奖作品作者的访谈,为媒体及记者提供实践经验;五是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获奖作品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探索福建省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占据了高等级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全国性媒体偏重于视角宏大的叙事,而地方媒体则更加注重以小见大,更注重抓取细节,或从微观中体现宏观,或将宏观寓于微观。另一方面,地方媒体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媒体比西部地区的媒体荣誉机会更多,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地方媒体可以从本地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经济现实、人物事件等着手,结合宏观的政策背景来报道新闻,也可以利用创新,通过本地记者对重大新闻的敏锐察觉第一时间做出一些更深远主题的报道。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等级上,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很少,三等奖最多,发展空间大;体裁上,广播类、报纸通讯类明显领先于电视类;题材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相对较多;在语气上多为肯定性报道,否定性报道中又以评论性文章居多。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浓厚的特色是,涉台新闻占比较大。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发现,获奖作品具有时效性极强、擅长以小见大、叙事故事化、负面语气的作品通常也深藏正面价值观、注重“短、实、新”的文风等特征。在涉台新闻报道中,获奖作品呈现出紧扣时代及政策环境、强调共同共通叙事、善借历史材料、善取他人之言、话题有针对性、内容有宣传导向性、情感积淀深厚等特征。通过与全国性媒体及其他地方媒体获奖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媒体可以借鉴省外媒体获奖作品的经验,利用本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资源及经济特色来进行报道。作品获奖,还在于它在媒体之间,以及社会上、经济上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新闻写作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报道的传播效果。
崔宏图[10](2020)在《中国主流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阔步走向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阔步走向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导演人生》(第五至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Client Company |
1.2.2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1.3.1 Lexical Features |
1.3.2 Syntactic Features |
1.4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Translation Task Assignment |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Auxiliary Tools and Glossary |
2.1.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
2.1.4 Text Reading |
2.1.5 Reference Preparation |
2.1.6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
2.2 Translation Schedule |
2.2.1 The Formul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lan |
2.2.2 The Adjustment of the Translation Attitude |
2.3 Post-translating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ype of Problems,Theoretical Thinking,and Solutions |
3.1.1 Problem Type One:the Translation of Subjectless Sentences |
3.1.2 Problem Type Two:the Translation of Parallel Sentences |
3.1.3 Problem Type Three:the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3.2 Summary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Experiences and Gain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3 Sugges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trepreneur Biograph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1:Authorization |
Appendix2:Evaluation Certificate |
Appendix3: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4:The Target Text |
Appendix5:Glossary |
Appendix6:Translation Aid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6)“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形成及理论评估 |
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由来 |
1、“一国两制”与“一纲四目”的关系 |
2、“一国两制”的确立及法制化 |
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科学性 |
1、“一国两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2、“一国两制”的本质特征 |
三、“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可行性 |
1、香港回归的示范作用 |
2、“一国两制”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
一、缓和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的举措 |
1、化解敌意政策的实施 |
2、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双向交往 |
3、国共两党秘密接触与隔岸政治对话 |
4、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间会谈 |
5、海峡两岸政治关系新危机与遏制“台独”的断然举措 |
二、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与实践 |
1、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演变 |
2、海峡两岸经贸政策的互动 |
3、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特点 |
三、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政策与实践 |
1、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状况 |
2、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政策的互动 |
3、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困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症结 |
一、台湾当局“国统纲领”与“一国两制”的对立 |
1、虚化“一个中国”,坚持“两个中国” |
2、谋求台湾“实质独立”与“德国模式” |
3、争取国际社会“双重承认”,挑战中国国际地位 |
二、民进党“台独路线”与台湾政局发展的不确定性 |
三、美国对华双轨政策评析 |
1、美台实质关系是“两个中国”的变种 |
2、扩大对台军售与确保美国亚太战略利益 |
3、美国将是中国武力遏制“台湾独立”的主要外部障碍 |
四、日本一直觊觎台湾 |
1、日本加紧从经济上控制台湾 |
2、日台政治关系与“日美安保条约”体系 |
3、牵制中国以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
第四章 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根本措施 |
一、做好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统战工作 |
1、确实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和团结台湾同胞工作 |
2、争取台湾当局,尽快实现海峡两岸政治谈判 |
二、加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
1、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2、加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对策 |
三、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
1、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
2、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对策 |
四、大力封杀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 |
1、运用两手策略制约美国对华双轨政策 |
2、加强中日关系,反对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 |
3、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战略 |
五、增强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 |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2、增强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缩小海峡两岸人民生活水平差距 |
3、提高祖国大陆遏制“台湾独立”的军事实力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
后记 |
(8)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研究 ——以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分类与样本选取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形象片叙事语言的演变 |
第一节 从侧重听觉到注重视觉 |
一、 侧重听觉——抽象概述的文字语言 |
二、 注重视觉——形象描述的图像语言 |
三、 视觉文化要求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的相得益彰 |
第二节 从理性告知到感性诉求 |
一、 晓之以理——理性叙事为主 |
二、 动之以情——感性叙事为主 |
三、 深层次的叙事诉求促进理性叙事到感性叙事的转变 |
第三节 从模糊定位到强调个性 |
一、 城市形象片广告语的模糊与雷同 |
二、 城市形象片广告语的个性化和独特化 |
三、 广告定位理论下叙事语言差异化的寻求 |
第二章 城市形象片叙事视角的演变 |
第一节 从第三人称视角到第一人称视角 |
一、 客观色彩的第三人称视角 |
二、 主观表达的第一人称视角 |
三、 多元化的视角融合 |
第二节 从权威视角到平民视角 |
一、 政治色彩的权威视角 |
二、 人文关怀的平民视角 |
三、 人性化叙事观念下权威视角到平民视角的演变 |
第三节 从宣传视角到营销视角 |
一、 单一宣传城市形象 |
二、 整合营销城市品牌 |
三、 城市品牌理念下城市形象片的要素探析 |
第三章 城市形象片叙事时间的演变 |
第一节 叙事节奏的变化 |
一、 慢节奏叙事与全景式构图 |
二、 快节奏叙事与特写式构图 |
三、 叙事节奏的融合 |
第二节 叙事顺序的变化 |
一、 平铺直叙的顺序——偏重记录性 |
二、 波澜起伏的顺序——偏重艺术性 |
三、 蒙太奇叙事对叙事顺序的影响 |
第三节 叙事频率的变化 |
一、 实景元素的单次出现 |
二、 象征性元素的反复出现 |
三、 叙事频率变化背后隐藏的隐喻和转喻 |
第四章 城市形象片叙事空间的变化 |
第一节 从可见空间到可感空间 |
一、 可见的实体空间 |
二、 可感的文化空间 |
三、 城市营销不同阶段力推可见空间到可感空间 |
第二节 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 |
一、 从具象到抽象:符号类城市形象片的兴起 |
二、 从真实到虚拟:动画类城市形象片的兴起 |
三、 现代数码科技助力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 |
第三节 从显性空间到隐形空间 |
一、 城市标志性景观的显性呈现 |
二、 城市空间内隐为故事背景空间 |
三、 叙事的内在属性要求从显性空间到内在故事空间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36 个城市形象片列表 |
(9)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概况 |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 |
二、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文献探讨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荣誉机会比较 |
一、全国性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
二、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
三、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之比较 |
第二节 不同体裁之下的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比较 |
第三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 |
一、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关键词提炼 |
二、2013年-2017年全国性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
三、2013年-2017年地方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
四、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分析 |
五、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报道主题的对比分析 |
第三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作品分析 |
第一节 获奖作品的内容分析 |
一、样本采集 |
二、类目建构 |
第二节 获奖作品的文本分析 |
一、把握时间主动性 |
二、负面报道中存在正面意义 |
三、新闻报道表达的故事化 |
四、擅长从小处着眼 |
五、注重短、时、新 |
第三节 获奖作品的涉台特色 |
一、涉台新闻的主要特质 |
二、涉台新闻主题分析 |
三、涉台新闻报道的生产 |
第四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与其他省份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地理特征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
一、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分析 |
二、涉台新闻视域下的分析 |
三、临海位置视域下的分析 |
第二节 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之历史挖掘 |
一、扶贫类作品的文本分析 |
二、重要节庆日报道的文本分析 |
三、总书记讲话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三节 经济报道分野下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
第四节 本地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的福建与他省之报道差异 |
一、报道角度选取巧妙 |
二、时间跨度长,制作规模宏大 |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
四、福建媒体相关报送作品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名单 |
附录2: 全国性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统计表 |
附录3: 多家媒体联合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统计表 |
附录4: 纠错 |
附录5: 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分类表 |
致谢 |
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阔步走向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C919,飞向蓝天[J]. 陈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03)
- [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阔步走向世界[J]. 李懋友. 国际航空, 1995(01)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导演人生》(第五至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源. 西华大学, 2020(01)
- [5]中国创新之问[J]. 陈芳,余晓洁.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7(11)
- [6]“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研究[D]. 娄杰. 中共中央党校, 1998(01)
- [7]为了中国的飞跃——党的“十六大”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的创业传奇[J]. 徐卫华. 中国作家, 2002(11)
- [8]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研究 ——以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D]. 蔡赛赛. 吉首大学, 2013(03)
- [9]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D]. 薛红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10]中国主流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传播研究[D]. 崔宏图. 天津工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