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程乃山新小说《望天涯》

浅谈程乃山新小说《望天涯》

一、简论程乃珊的长篇新作“望尽天涯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1](2010)在《“上海梦”的契合与差异 ——论程乃珊与丹燕的“上海怀旧”书写》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怀旧热”涉及文化、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上海社会文化图景中的重要一幕,至今余波未平。在文学领域,程乃珊与陈丹燕二人共同书写“旧上海”,将老上海已消逝的人与物,时空与场景,以文字的形式复活再现于纸端,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二人虽然属于同一时代的新海派女作家,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她们对于“上海怀旧”的书写和表现形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上海怀旧”的角度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程乃珊和陈丹燕的“上海怀旧”书写进行比较分析,对二人怀旧创作中所呈现的“上海梦”的契合与差异作尽可能详细的梳理与论述,在此基础上挖掘二人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文化内涵以及局限性,从而指出她们的怀旧书写对于海派文化发展的价值。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的创新点,介绍研究方法,并分析程乃珊、陈丹燕以及“上海怀旧”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论述程乃珊与陈丹燕“上海怀旧”书写的契合之处。首先介绍“上海怀旧”和“上海怀旧”书写的相关内容,然后从两位作家“怀旧书写”的共同内容——怀旧空间环境、遗留物象、都会丽人、精致生活情趣和“怀旧书写”的共同表现形式——文字与影像的交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根据第二章所阐述的两位作家“上海怀旧”书写的“契合”之处,将她们的创作进行横向、静态比较分析,从怀旧空间、优雅女性的描摹、世俗人生的刻画和图文交融的呈现特征四个方面分析她们“怀旧书写”的“差异”,并探究其差异存在的原因:与作家各自的家庭背景、生活成长经历的迥异密不可分。第四章对两位作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下的创作进行分析,根据她们创作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轨迹进行纵向、动态比较,对她们创作中“上海梦”的动态呈现加以分析,从而全方位把握程、陈二人的“上海怀旧”书写。结语部分对程乃珊和陈丹燕“上海怀旧”书写的契合与差异、二人怀旧创作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总结,既肯定两位作家的“上海怀旧”书写是对老上海文化内涵的再挖掘,也指出她们的创作没有挣脱出上海历史文化重构单一性和片面性的束缚,进而呼唤海派作家对社会应该有整体、深刻的认识,对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更深层思考。

郑鹏馨[2](2018)在《论程乃珊笔下的中产阶级书写》文中指出程乃珊因1983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蓝屋》而在中国当代文坛崭露头角。她是文革之后最早关注并描写中产阶级的作家。程乃珊八十年代的小说展现了中产阶级子女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生活现状,九十年代开始直至去世,她则一直致力于以老上海中产阶级为描写对象的纪实散文的写作。老上海金融家族的出身更为她的上海中产阶级书写增添了一种独特性。本文将从中产阶级书写的角度切入研究程乃珊文学创作,分析程乃珊文学创作的文本表现,并对程乃珊中产阶级书写当代文学价值与存在的局限性作出客观评析。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界定论文关键词“中产阶级”的内涵以及概念。中产阶级是指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要谋生方式,工作体面稳定,对工作对象拥有一定支配权的,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具有较高品位与修养的,消费水平中等偏上的,社会地位处于中间的群体。紧接着分析程乃珊文学创作中呈现的中产阶级文化特征:中产阶级重视教育,重视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第二章探讨程乃珊作品中的中产阶级形象,因其前后期创作体裁与创作心态的不同,又分成两个小节进行叙述。第一节论述程乃珊前期小说创作中所呈现的新时期中产阶级形象,程乃珊热情赞美勤恳工作,自立自强的人物,批判虚伪冷漠自私的负面人物。第二节论述程乃珊后期纪实写作中所呈现的老上海中产阶级形象,分别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两方面进行论述。老上海中产阶级女性形象可分为名媛女性、欢场女性、公馆女性、弄堂女性四类。她们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有具有文化修养与优雅气质。老上海中产阶级男性形象可分为社会精英和中高级职员两类,他们都爱护家人、重视文化教育、讲究生活品质。第三章分析程乃珊所展现的中产阶级生活图景。中产阶级的居住空间、吃穿日常、娱乐消费都体现出他们对中产阶级文化的认同。第四章对程乃珊中产阶级书写的文学价值进行解析。中产阶级群体是程乃珊文学创作独特的书写题材,拓展了海派文学的表现领域。她的写作呈现出浓郁的海派趣味,也是女性写作的典型样本。第五章对程乃珊中产阶级书写的局限性进行解读。程乃珊的中产阶级书写存在自我重复,缺乏理性审视,优越感难掩等几方面问题。

戴翊[3](1991)在《简论程乃珊的长篇新作“望尽天涯路”》文中提出 《望尽天涯路》是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完成的、继《子夜》和《上海的早晨》之后,又一部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长篇力作。“望尽天涯路”,生动地揭示了处于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双重压迫下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近现代历史时期行路难的痛苦心态。但是,作为这个阶级的具体成员,却并非真的都无路可走,或者都是历史上不留痕迹的过客。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正如小说中一位人物所说的:“其实一个个在社会上做人,一言一行,皆在众人眼中,为众人做过好事的,大家会永远记住。”

孙乐[4](2018)在《程乃珊的上海叙事与怀旧书写》文中指出作为“老上海”写作的重要作家之一,程乃珊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作家。她的小说曾经以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情的笔触,以及迥异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抒写角度广受关注与好评。纵观程乃珊的作品,以其移居香港后创作的长篇小说《金融家》的姊妹篇《山水有相逢》为分界点,大致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期。评论界与研究界对程乃珊前一时期的创作基本上保持着赞赏的态度,肯定其创作精神和创作价值;但对后一时期的创作大抵上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其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均呈现下降退化的趋势。本论文以程乃珊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海怀旧”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小说作品的研究,梳理其“上海怀旧”的创作脉络,探讨其“上海怀旧”的文本内容,探求其“上海怀旧”的文本形式,分析其在进行“上海怀旧”书写时的选择与创新,尽可能挖掘其在进行“上海怀旧”书写时隐含的文化内涵。程乃珊小说创作以老上海的故事为起点,通过对老上海花园洋房中的传奇人物,街角弄堂里的平凡人物的艺术再现,向无法触碰那个神秘老上海的读者诉说“她”的精彩。其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怀旧色彩符合消费主义文化观下,大众对充满魔幻色彩的老上海的求知欲望,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广受读者与评论者的追捧。遗憾的是,其小说过于执着于对积极正面故事的讲述,而忽略现实生活中消极负面故事的表达,致使其很难塑造出深刻复杂的人物形象,其作品受限如此,很难达到较深的文学层次。此外,虽然程乃珊一直否认自己是一个怀旧作家,但是其对小说结构的设置与小说内容的选择无不带有浓厚的老上海怀旧色彩。不可否认的是,程乃珊三十余年笔耕不辍的创作热情,以及她对其创作初心的坚守是令人钦佩的。最后,她对上海这座城市故去记忆的不断追诉和挖掘,展现了她作为上海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读者了解老上海的故事提供了新的角度。

孙冰洁[5](2014)在《论程乃珊八十年代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文学中的都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已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而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与传统的乡土书写相比,围绕都市展开、表现现代都市“城与人”的复杂关系、审美体验、生产方式的“都市文学”则一直相对薄弱。上海作为与传统中国社会相对立的开放的现代都市空间,以其独有的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架构、自由博弈的社会形态具有诸多可以言说的话题。本文以程乃珊八十年代的小说文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八十年代宏阔的历史背景作为观照,试图将程乃珊的作品纳入文学史中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同时也借鉴文化学、符号学、文艺学以及女性文学等研究方法,对于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形象进行探究。序的部分主要就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地位、发展过程以及程乃珊在整个八十年代的上海书写中的价值做一个总体的定位。第一章重点论述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形象的体现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品格。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对现当代作家文本中出现的上海形象以时间为大致脉络进行了梳理与考察;其次重点分析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形象”的内涵,将景观意象与建筑空间营造的“大都市”以及作为主体参与的城中之人——“小市民”作为上海形象的“两翼”,使上海形象具象化。在具象的提炼之后,深入到城市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品格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将作者此一时期对于上海形象的塑造纳入到此时上海所处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观照,挖掘出其上海形象的丰富性。在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上海形象”进行了提炼与分析之后,第二章主要是从审美层面出发,来研究程乃珊作品中上海形象的叙写方式。她的写作一方面沿袭了四十年代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女作家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特点,用细腻精致的细节、“俗白”的语言以及传达的世俗精神来勾勒了一个八十年代复杂而多义的上海,同时又在对于叙事方式的探索中形成了的具有典型“程氏”风格的对比模式。最后一章整体概括了程乃珊八十年代对于上海形象的塑造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存在的局限。她的写作使一个在50—70年代特殊历史语境中被遮蔽的“都市上海”重新在纸上复活,而又以其特有的本土人视角提供了独特的个人经验,并渗入了其对历史的反思以及重述的努力。而个人视域的局限、琐碎细节中形象的破碎等诸多因素也不可避免地限制着其笔下上海形象的丰富性。

二、简论程乃珊的长篇新作“望尽天涯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程乃珊的长篇新作“望尽天涯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梦”的契合与差异 ——论程乃珊与丹燕的“上海怀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创新点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老上海的想象与复现
    第一节 关于"上海怀旧"及"上海怀旧"书写
    第二节 怀旧的可感具象
        (一) 怀旧空间环境的细腻叙述
        (二) 历史遗留物象的大力渲染
        (三) 优雅都会丽人的精心摹画
        (四) 精致生活情趣的浓笔描绘
    第三节 文字与影像的水乳交融
第三章 "上海梦"的不同书写
    第一节 不尽相同的怀旧空间
        (一) 建筑空间
        (二) 娱乐消费空间
    第二节 同样的优雅 不同的描摹侧重
        (一) 高贵显赫兼具灵慧之美:以《上海LADY》为中心
        (二) 饱经磨难依旧坚韧纯净:以《上海的金枝玉叶》为中心
    第三节 同样的世俗人生 不同的精神追求
        (一) 上流社会的贵族气息
        (二) 中等阶层的小资情调
    第四节 同样的图文交融 不同的呈现特征
第四章 "上海梦"的动态呈现
    第一节 时间变换轨迹
        (一) 程乃珊:从"隐秘"到"炫耀"
        (二) 陈丹燕:从"隐形"到"显形"
    第二节 空间转换轨迹
        (一) 程乃珊的"双城之恋"
        (二) 陈丹燕的"异域情缘"
结语
附录一:程乃珊、陈丹燕文学大事记
附录二:程乃珊、陈丹燕主要创作目录
附录三:程乃珊、陈丹燕及"上海怀旧"部分相关研究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论程乃珊笔下的中产阶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程乃珊生平与创作简介
    二、程乃珊创作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关于中产阶级的两点说明
    第一节 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关于中产阶级的文化特征
第二章 程乃珊笔下的中产阶级形象
    第一节 新时期中产阶级形象
    第二节 老上海中产阶级形象
    第三节 其他人物形象
第三章 程乃珊笔下的中产阶级生活图景
    第一节 居住空间
    第二节 吃穿日常
    第三节 娱乐消费
第四章 程乃珊中产阶级书写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独特的书写题材
    第二节 浓郁的海派趣味
    第三节 女性写作的典型样本
第五章 程乃珊中产阶级书写的局限性
    第一节 自我重复
    第二节 缺少理性审视
    第三节 难掩的优越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程乃珊的上海叙事与怀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上海书写的文本内容构成
    1.1 上海书写的小说主题
        1.1.1 与成长相关的主题
        1.1.2 与爱情相关的主题
    1.2 上海书写的人物形象研究
        1.2.1 无悔付出的父母形象
        1.2.2 善良无私的他者形象
        1.2.3 果敢有为的青年形象
        1.2.4 怯懦无为的青年形象
第2章 上海书写的文本形式构成
    2.1 怀旧的意象选择
        2.1.1 街景
        2.1.2 大饭店
        2.1.3 花园洋房
        2.1.4 弄堂
    2.2 委婉的语言风格
        2.2.1 方言的使用
        2.2.2 怀旧的倒叙
    2.3 缜密的结构安排
        2.3.1 双重、多重视角的完整叙述
        2.3.2 独特的创作形式
第3章 怀旧书写的文化内涵
    3.1 上海怀旧的意义
        3.1.1 延续上海城市文化流脉
        3.1.2 特殊时代的文学风尚
    3.2 程乃珊的怀旧选择与创新
        3.2.1 碎片化的怀旧选择
        3.2.2 怀旧之中的创新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论程乃珊八十年代作品中的上海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文化的上海:“上海形象”的呈现及其背后的文化品格
    1.1 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与变迁
    1.2 上海形象的“两翼”:大都市与小市民
        1.2.1 “我城”的本土意识与体验
        1.2.2 外在之城:景观意象与建筑空间中的形象建构
        1.2.3 城中之人:上海人的“罗曼史”
    1.3 上海形象的文化品格与城市精神
2“审美的上海”:上海形象的叙写世界
    2.1 叙写策略:对日常生活的再发现
        2.1.1 接续海派书写的“日常”传统
        2.1.2 女性阴柔之气的细部刻画
        2.1.3 “俗白”沪语下对世俗精神的承继
    2.2 叙事手段:在对比中呈现上海形象
3“上海形象”的独特与局限
    3.1 “上海形象”的独特性
        3.1.1 反思视角下对历史的重释
        3.1.2 本土视域下的个人经验提供
    3.2 上海形象的局限性
        3.2.1 中产阶级话语下形象的单一
        3.2.2 琐碎细节之中形象的破碎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简论程乃珊的长篇新作“望尽天涯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梦”的契合与差异 ——论程乃珊与丹燕的“上海怀旧”书写[D]. 赵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6)
  • [2]论程乃珊笔下的中产阶级书写[D]. 郑鹏馨. 扬州大学, 2018(01)
  • [3]简论程乃珊的长篇新作“望尽天涯路”[J]. 戴翊. 当代文坛, 1991(01)
  • [4]程乃珊的上海叙事与怀旧书写[D]. 孙乐. 吉林大学, 2018(01)
  • [5]论程乃珊八十年代作品中的上海形象[D]. 孙冰洁.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浅谈程乃山新小说《望天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