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计浮摆支撑间隙的选择

加速度计浮摆支撑间隙的选择

一、加速度表浮子摆支承间隙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刘毕炎[1](2017)在《三浮陀螺加速度计温度模型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用于测量载体相对于惯性空间的加速度,是惯性平台中的核心仪表。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精度跟温度场有关联,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温度梯度及其温度波动直接影响浮子的重浮力残差、浮油扰动力矩,以及浮油参数的稳定性,从而产生附加力矩,影响仪表精度,因此研究三浮陀螺加速度计内部的温度场分布尤为重要。通过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误差模型,分析了温度波动对三浮陀螺加速度计一次项误差系数的影响,分析了浮油径向温度梯度对三浮陀螺加速度计一次项误差系数的影响。分析了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结构组成和传热途径,为建立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温度场模型打下了基础。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三浮陀螺加速度计进行温度场仿真,得到了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稳态温度场分布情况,并对仿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根据仪表的结构特点合理的设置了测温点,提取了特征点的温度值,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为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热设计提供了基础参数。根据软件仿真和试验的结果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案,对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温度场进行了优化:通过提高大护线板端加热片的功率优化热源分配,减小了浮油的温度梯度,提高了浮油温度场的均匀性,对提高三浮陀螺加速度计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肖琦[2](2008)在《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回路的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动力调谐陀螺仪是惯性系统中敏感载体角速度的重要的测量元件。其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提高精度、动态性能和工作寿命,减少噪音与功耗,实现小型化和陀螺线路一体化。与此相适应,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由于模拟再平衡回路温度、非线性、后级数字采样误差大和调试不方便的缺点逐渐暴露。为了使再平衡回路具有更高的动静态品质指标、更好的抗干扰性、灵活的参数整定和数据采集方法,因此本文研究数字再平衡回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数学模型入手,研究陀螺仪的耦合情况,利用对角阵解耦法推导出控制、输出解耦阵。为了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设计了数字最小拍控制器。2.设计了基于NiosⅡ软核的高性能SOPC数字控制器,包括外围组件参数设定和Avalon总线转换IP,并在Cyclone系列FPGA上调试验证通过。3.结合数字再平衡回路的设计理论,根据动力调谐陀螺仪的力矩器进动特点和信号器信号的频带、动态范围、数据分辨率以及跳动干扰特性等约束条件,确定回路增益,设计了信号的放大、相敏解调、滤波、A/D和D/A电路。4.在硬件平台构架的基础上,设计了中断方式A/D采集数据程序和系统主程序流程,并调试通过。

梁萌[3](2007)在《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前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因体积小、响应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在我国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在武器研究领域,特别是短程导弹、运载火箭以及新式拦截武器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作为导航装置的核心部件,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多数仍然是仿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早期产品,且其中不少关键工艺都存在问题,产品性能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深入研究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对我国惯性导航技术的自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通过分析原有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对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整体结构、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并完成最终制作;对加速度计的伺服电路进行设计;组装样机,对样机进行功能性测试。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综述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背景,提出课题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第二章通过对课题研究目标和相关关键技术的具体分析,阐述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总体设计方案。第三章着重从挠性支承、平面线圈、磁极和磁芯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方案和加工工艺。第四章设计模拟伺服电路,并对最终电路的性能进行测试。第五章详细介绍加速度计样机的装配工艺,进行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对整个课题进行总结。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制作粘结型超顺磁磁芯,用于新型通电线圈磁场支承装置,可以有效增强磁场强度,并且没有磁滞;利用光刻工艺在摆片上制作平面螺旋线圈作为力矩线圈,不仅解决了原来粘接工艺复杂,粘接后易老化失效的问题,也有效的减小了摆片的质量。

陈意瑶[4](2007)在《基于ARM9的加速度计信号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液浮摆式力平衡加速度计是目前我国自行生产的高精度加速度计之一,广泛应用于惯性导航系统等要求高精度加速度测量的系统中。然而,其检测电路为传统的加速度计电路,由很多分立元件搭成的模拟电路,硬件规模较大。为了满足现代航空航海的发展需要,本文提出了嵌入式加速度计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对惯性导航加速度计智能化、小型化、固态化的目标。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加速度计的发展、现状、前景、分类等;介绍了液浮摆式力平衡加速度计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其信号检测电路的特点和分类。其次提出了基于嵌入式液浮摆加速度计信号检测系统方案。构建了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然后依次完成了信号检测电路的硬件设计,包括ARM处理器核心模块,信号放大滤波解调模块,高精度AD转换模块等。完成了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交叉开发环境的搭建、U-boot与嵌入式-Linux的移植以及硬件驱动程序的编写。编写了数据采集处理的应用程序。以及运用Labview软件编写了上位机接收采集数据的图形界面

黄俊钦[5](2000)在《力敏元件在航空测试中的应用(综述)》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介绍力敏元件在航空测试中的应用,包括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振动测量、角速度测量(陀螺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惯性导航系统(多传感器系统)。

张宗美[6](1991)在《浮球平台》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浮球平台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浮球平台的支承系统、电源与信号传输系统、温控系统、加矩系统、姿态读出系统、自对准与校准系统、电子系统及惯性测量系统。

林明邦,金萃芬,陆爱珍[7](1989)在《压电支承提高液浮摆式加速度计性能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研制要求高分辨力和动态性能的小过载加速度计时,传统的液浮摆式加速度计中采用了压电支承,用润滑和摩擦理论对在轴向正弦激励下支承转动方向的减摩机理进行分析,表明在支承的球枢轴和圆柱宝石眼之间存在着从流体动力油膜润滑为主的多种润滑状态。用雷诺方程和润滑理论计算了间隙油膜厚度和承载能力,并用专门设计的实验装置验证了润滑状态和测定了静、动摩擦力矩,从而确定了支承的工艺要求和最优参数,使研制成的加速度计性能较传统的提高1~2个数量级。

林明邦,邹桂根,孙伟[8](1988)在《压电支承减摩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研制要求高分辨力和动态性能的小过载加速度计时,在传统的液浮摆式基础上采用了压电支承。并用润滑和摩擦理论对在轴向正弦激励下支承转动方向的减摩机理进行分析,表明在支承的球枢轴和圆柱宝石眼之间存在着以流体动力油膜润滑为主的多种润滑状态。用雷诺方程和润滑理论的分析方法计算了间隙油膜厚度和承载能力,并用所设计的实验装置验证了润滑状态和测定了静、动摩擦力矩,从而确定了支承的工艺要求和最优参数,使所研制成的加速度计性能较传统的提高1~2个数量级。

张宗美[9](1983)在《浮球平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浮球平台是第三代平台,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当时,在发射井内的弹道导弹重新更换目标比较困难,必须将导弹从地下井内升到地面,才能旋转一个方位角,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仪表实验室(现名德雷伯实验室)开始研究高精度的浮球平台,以解决弹道导弹的更换目标问题。

汪勤光[10](1977)在《加速度表浮子摆支承间隙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 液浮摆式加速度表由于精度要求高,工艺比较复杂,对装配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除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外,在装配前必须对另部件要进行仔细的计量、选择和修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选择浮子摆支承间隙有如下的看法,在另部件确定以后,装配就是影响加速度表质量的关键一环。为什么有的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什么有的表就迟钝、

二、加速度表浮子摆支承间隙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速度表浮子摆支承间隙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三浮陀螺加速度计温度模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三浮PIGA发展历程
        1.2.2 惯性仪表温度场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研究步骤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章节编排
2.三浮PIGA的原理和误差模型的机理分析
    2.1 三浮PIGA基本工作原理
    2.2 三浮PIGA的运动方程
    2.3 三浮PIGA的系统方块图
    2.4 三浮PIGA误差模型的机理分析
        2.4.1 温度波动对零次项误差系数的影响
        2.4.2 温度波动对一次项误差系数的影响
        2.4.3 浮油径向温度梯度对一次项误差系数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温度场分析理论基础
    3.1 传热学基础
    3.2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
    3.3 ANSYS软件介绍
    3.4 本章小结
4.三浮PIGA有限元计算仿真
    4.1 三浮PIGA的结构组成与传热途径
    4.2 三浮PIGA温度模型的基本假设
    4.3 三浮PIGA温度模型的建立
        4.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4.3.2 材料的物理参数
        4.3.3 三浮PIGA内部的功耗分析
        4.3.4 环境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4.3.5 氦气和空气当量导热系数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4.1 整表温度场分布
        4.4.2 部分零件温度场分布
        4.4.3 浮油温度场分布
    4.5 本章小结
5.三浮PIGA温度场仿真的验证试验
    5.1 试验方案的确定
        5.1.1 测温元件的选择
        5.1.2 测温位置的选择
        5.1.3 测温试验硬件配置
    5.2 三浮PIGA温度场试验
        5.2.1 陀螺摆组件温度场测试
        5.2.2 外环温度场测试
    5.3 仿真结果的验证
    5.4 误差分析
    5.5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三浮PIGA温度场的优化
    6.1 优化方案的分析
    6.2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性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回路的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再平衡回路发展及现状
        1.2.1 脉冲数字再平衡技术的发展
        1.2.2 模拟再平衡技术的发展
        1.2.3 直接数字式控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2.1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特点
    2.2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结构
    2.3 动力调谐陀螺仪工作原理
        2.3.1 平衡环的扭摆运动
        2.3.2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运动方程
        2.3.3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再平衡回路解耦研究
    3.1 再平衡回路概述
    3.2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数学模型
    3.3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解耦研究
        3.3.1 耦合解耦理论
        3.3.2 应用对角阵法对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控制解耦设计
        3.3.3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输出解耦
    3.4 校正环节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平衡回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 再平衡回路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1 SOPC及NiosⅡ简介
        4.1.2 控制芯片的选择
        4.1.3 再平衡回路处理器NiosⅡ系统
        4.1.4 数字再平衡回路最小数字系统的构成
        4.1.5 再平衡回路的通讯接口
    4.2 再平衡回路模拟电路的设计实现
        4.2.1 整体设计介绍
        4.2.2 信号预处理电路
        4.2.3 A/D转换电路
        4.2.4 D/A与V/I转换电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再平衡回路的软件设计与仿真
    5.1 NiosⅡ IDE简介
    5.2 控制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3 系统仿真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见加速度计介绍
    1.3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1.3.1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1.3.2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优点
    1.4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4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总体设计
    2.1 传统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工作原理
    2.2 传统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自身设计的不足
    2.3 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工作原理
    2.4 通电线圈磁场支承装置设计原理
    2.5 电容位移传感装置检测原理
    2.6 总体设计
        2.6.1 结构部分
        2.6.2 电路部分
3. 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
    3.1 敏感质量摆片的挠性支承设计及制作
        3.1.1 挠性梁的动力学特性及分析设计
        3.1.2 挠性梁的参数确定
        3.1.3 挠性梁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仿真
        3.1.4 挠性梁的加工工艺
    3.2 平面螺旋线圈印制工艺设计及制作
        3.2.1 真空镀膜工艺
        3.2.2 光刻工艺
        3.2.3 平面螺旋线圈制作的光刻工艺参数
        3.2.4 平面螺旋线圈制作的双面光刻对准工艺
    3.3 磁极的加工工艺设计及制作
        3.3.1 载流铜带的制作工艺
        3.3.2 磁极的制作工艺
    3.4 磁芯的加工工艺设计及制作
        3.4.1 磁芯材料的选择
        3.4.2 磁芯的加工工艺设计
        3.4.3 磁芯特性
4. 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伺服电路设计
    4.1 伺服电路原理设计
        4.1.1 电容检测电路
        4.1.2 反馈电路
        4.1.3 电容检测电路的数学模型
    4.2 集成模拟伺服电路
        4.2.1 电路设计
        4.2.2 电路测试
    4.3 分立元件模拟伺服电路
        4.3.1 电路设计
        4.3.2 电路测试
5. 系统总装与测试
    5.1 系统总装
        5.1.1 结构连接
        5.1.2 导线连接
    5.2 系统测试
        5.2.1 磁钢方案加速度计测试
        5.2.2 通电线圈方案加速度计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ARM9的加速度计信号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加速度计的现状与发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加速度计信号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基于ARM9 的信号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 加速度计信号调理方案设计
    2.3 嵌入式系统综述
    2.4 基于ARM9 系统的开发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实现
    3.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 A/D 转换电路的设计
    3.3 基于AT91RM9200 的外围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平台的实现
    4.1 系统软件的基本原理
    4.2 AT91RM9200 的启动程序
    4.3 引导加载程序 U-boot程序移植
    4.4 嵌入式 Linux 内核修改剪裁
    4.5 Linux 下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
    4.6 应用软件设计
    4.7 基于LABVIEW 的上位机监控处理程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速度计测试结果和误差补偿
    5.1 测试平台的构建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步骤
    5.4 系统的精度计算和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加速度表浮子摆支承间隙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浮陀螺加速度计温度模型的分析与研究[D]. 刘毕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017(02)
  • [2]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回路的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D]. 肖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3]平面线圈式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前期研究[D]. 梁萌. 浙江大学, 2007(06)
  • [4]基于ARM9的加速度计信号检测系统设计[D]. 陈意瑶.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5]力敏元件在航空测试中的应用(综述)[A]. 黄俊钦. 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0
  • [6]浮球平台[J]. 张宗美. 国外导弹与航天运载器, 1991(Z1)
  • [7]压电支承提高液浮摆式加速度计性能的机理研究[J]. 林明邦,金萃芬,陆爱珍.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1989(00)
  • [8]压电支承减摩机理研究[J]. 林明邦,邹桂根,孙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88(05)
  • [9]浮球平台[J]. 张宗美. 国外导弹技术, 1983(11)
  • [10]加速度表浮子摆支承间隙的选择[J]. 汪勤光. 船工科技, 1977(04)

标签:;  ;  ;  ;  ;  

加速度计浮摆支撑间隙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