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界赞成两岸悬崖谈判

台商界赞成两岸悬崖谈判

一、台民众工商界赞成两岸崖谈判(论文文献综述)

尚丽凡[1](2015)在《两岸经贸互动的政治效应》文中提出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经贸交流的政治效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两岸经贸交流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与层次同步扩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大陆坚持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持续推动两岸经贸交流的深化,夯实“反独促统”的物质基础,以期逐步改变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构筑两岸和平统一的心理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对于台湾地区而言,更关注两岸经贸交流的经济效应,执政当局与各政党都希望藉由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来带动岛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从台湾地区整体而言,他们希望通过加强与大陆的经贸交流以避免在国际社会中的“边缘化”。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始终影响着台湾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变迁。从蒋经国执政后期开放大陆探亲以来,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冲击着台湾当局较为封闭保守的大陆政策,推动其逐步走向积极开放。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扩大与深化,台湾民众对大陆政治认知更加友善,但对两岸经贸交流态度冷淡。而且并没有改变台湾民众的统独认同和国族认同。这表明两岸经贸交流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入,但是结构性政治冲突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短期效果来看,中国大陆政府的“让利”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改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以“理性自利”的视角来看,两岸经贸交流虽然从整体上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了正面影响,但并未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台湾社会内部公平正义问题的改善,台湾民众对两岸经贸交流存在疑虑心态;二、以“感性认同”来看,两岸长期的政治对立、台湾社会对所谓“国家安全”与“台湾主体性”流失的疑虑、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去中国化”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负面宣传,都使得台湾社会对于大陆政府仍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两岸应该立足于长远考虑,面向未来,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进一步改善相关政策与措施,需要注意两岸经贸交流的意见反馈,拓宽两岸关系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民间经贸交流使台湾普通民众能够受益。大陆方面的适度让利或可改善台湾民众对陆认知,减少“中国大陆威胁论”的支持者。

刘景岚[2](2006)在《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了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台湾政治转型的进程、转型对岛内政治生态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系统揭示了台湾政治转型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特别是对转型给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带来的冲击进行了系统探讨。 台湾政治转型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决定着台湾的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发展是密切关联的。转型的成因有哪些,转型给台湾岛内政局带来哪些影响,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更客观和准确,本论文将对这些问题作系统的阐述。 论文共分五章。 前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思路,从政治转型视角进行探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通过分析台湾实现政治转型的经济发展前提,民众政治评价体系变迁、中华民国“法统”危机和党外势力崛起等政治与社会内部因素,大陆开放与对台政策调整、美国施压等外部因素,以及国民党在台湾政治转型中的角色选择等不同维度,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台湾政治转型的成因。 第二章:通过对蒋经国“解严”“解禁”等“政治革新”举措、李登辉六次“修宪”的分析,阐释台湾政治转型的启动和推进过程;通过对民进党等政党的成立、国民党以竞争心态实现“体面再生”、政党政治生态初步生成、选举成为政治资源分配的程序化手段等问题的分析,阐释政治转型与台湾新型政治体制的构建。 第三章:通过分析台湾政治转型使得国民党政权结构“本土化”、台湾政治运作方式西方化、岛内政治矛盾复杂化等趋向,阐释了台湾政治转型引发的岛内政治生态的巨大衍变。 第四章:分两个层面分析台湾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一个层面分析转型中涉及两岸关系的政策,如终止“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成立“国统会”制定“国统纲领”,颁布“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客观上结束了两岸几十年高度对峙的状态,有利于两岸从隔绝到交流;另一层面从“修宪”后台湾当局以“分裂国家模式”处理两岸关系、从“宪法”层面落实“两个中国”、“对等实体”的法理依据、为“台独”主张创造生存空间等方面入手,分析台湾政治转型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消极影响。 第五章:通过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异化、选举中的恶质因素、“宪政体制”的制度性缺陷等方面分析,阐述政治转型后台湾“民主化”的劣质因素及其发展,并指出台湾“民

阮晓菁[3](2011)在《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内政,但其中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国际因素。经过60多年的发展,各种矛盾交织,各种思潮交锋,各种利益搏弈,使得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大,解决难度也加大。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党在新世纪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在半个世纪多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也是两岸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用更加有效和灵活的策略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持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是本文要着力研究的问题。首先,文章对策略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台湾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的对台工作战略经历了“武力解放”、“和平解放”(“文革”中又回到“武力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过程。本文在党和国家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战略下,根据当前的台海局势,努力提出切实可行、务实理性的工作策略。文章归纳了我们党在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建国后对台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台和平统一工作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党的对台工作总体战略部署,有利于分化瓦解“台独”势力,有利于最大限度争取台湾同胞,有利于争取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和平统一工作策略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策略的灵活性与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和平谈判与武力准备相结合;政党交流与民间往来相结合;对台工作与外交工作相结合;政治手段与经济文化手段相结合;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公开工作与隐蔽工作相结合。最后,文章重点从政治策略、经济策略、文化策略、外交策略、对台湾主要政党工作的策略、对台湾民众工作的策略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形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对策参考。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策略理论和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总结对台工作策略的经验教训,提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新思路,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建议。

黄绍臻[4](2005)在《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全文以海峡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分析为主轴,分为八章四个部分。认为,建设海峡经济区,是顺应国际经济潮流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具有海峡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的基础,又具有战略意义;海峡经济区的性质是同一主权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不同关税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属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海峡经济区要从改变现阶段的不对称贸易开始,逐步从“贸易正常化”推进到中层次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最后发展到高层次的“共同市场”模式;海峡经济区将带来巨大的区域合作效应,要在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海洋开发等方面建立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要通过建立产业合作、投资保护、劳务合作、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长期合作机制,来推动和保障海峡经济区的建设;推动方式上要采取民间层次上的推动和政府层次上的推动相结合,以民间层次上的推动为主。

杨亲华[5](1998)在《台湾各界关注“汪辜会晤”》文中研究指明

余克礼,谢郁,党朝胜[6](2001)在《民进党两岸政策发展演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2000年3月更换台湾领导人的选举中,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击败了国民党的候选人连战和独立参选人宋楚瑜,当选为台湾新的领导人,在台湾执政50年的国民党交出了政权,沦为在野党,民进党上台成为执政党。这一结

刘红[7](2002)在《2001年两岸关系观察》文中认为 一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和各种交流继续蓬勃发展,庞大的大陆市场为台商带来无数商机;两岸政治复谈没有实现,政治僵局依然如故。对于正在向前发展的两岸经贸和各种交流,祖国大陆态度明确,政策到位,措施积极;台湾当局开始松绑“戒急用忍”政策,改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方式,继续限制两岸经贸和交流的进行。对于政治僵局和政治复谈,两岸针锋相对,在坚持还是拒绝一个中国原则、接受还是否认“九二共识”问题上,缺乏交集点,民进党当局政治上“独”、经贸上“卡”、“外交”上“斗”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因此之下,由2000年度延续下来的“经贸热、政治冷和民间热、官方冷的两极局面”继续存在,给两岸关系带来高度不稳定。

高宏久[8](2005)在《21世纪台湾政党转换中的民进党“总统”竞选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缘起 2000年的台湾“总统”大选,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在1546万张选票中,以39.3%的得票率,在近五百万票的相对多数情况下获胜,成为台湾的新领导人。国民党这个台湾政坛上的庞然大物,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五十余年的执政历史,至此告一个段落。民进党人入主“总统府”,实现了台湾政党的轮换,台湾五十年的政治生态,瞬间解体重构。 2004年的台湾“总统”大选,3月20日晚在连宋抗议声中,执政业绩不佳的陈吕配,以6,471,970票对6,442,452票,不到三万票的微小差距,击败国亲联盟的连宋配,获得继续执政的机会。 民进党一次以相对多数取得了政权,一次以有争议的微弱优势获得连任,这只是一种巧合吗? 近年来,我在担任上海海峡交流公司董事长一职上有机会与台湾各界人士接触,使我萌生了研究民进党竞选策略的念头。 90年代以来全球“民主化”的浪潮对台湾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台湾“政治民主化”的标志始于1996年的“总统大选”,这是台湾地区第一次以“直选”的方式选出最高领导人。台湾“民主化”不但改变了台湾地区人民的政治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安全。伴随台湾“民主化”而形成的“台湾自主意识”与“国家认同”问题,严重冲撞着两岸关系,隐含着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 民进党自2000年执政以来,惯常利用选举动员的方式捞取政治资源。所有的政治作为,是以选举为核心,“胜选”成了民进党政治活动最大的诱因与动力。台湾的政党体系呈现极端庸俗化的现象,“政治市场”概念取代传统的政治理念;“市场区隔”取代了“政党区隔”(political cleavage);“意识形态”取代”经济”因素成为社会分歧的源头。以政党政治的发展来看,因为理想性的丧失,

张小娟[9](2011)在《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的提出“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一国两制”以及“和平统一”独具特色的对台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两岸关系要以“和平发展”为主题,是根据当前的国际环境和两岸发展新形势,以及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做的过渡性安排。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本着“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共识下在北京举行会谈,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这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正式打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是这次会谈的最大收获,也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新突破。本文紧紧围绕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设立。阐述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设立的背景和依据,通过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大陆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台湾岛内发展困境的分析,得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设立举办有其必要性。第二部分,首先回顾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运用横向比较分析法和纵向比较分析法得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取得的成效及现实意义,表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与和平发展的关系,根据前两部分对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深入剖析,总结得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是和平发展在两岸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然而和平发展是两岸实现和平统一这一终极目标之前所做的过渡性安排,是两岸目前的必然选择,也是两岸发展的现实需求。只有把握好两岸和平发展的步伐,才能向终极目标迈进,因此当前需要把握好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为切入点,以两岸民众为载体,以给两岸人民带来福祉为根本,将看得见、摸得着、深入民心的政策为关注点,将论坛中达成的各项建议梳理出来并运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把握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向,更加充实了和平发展的务实性,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将沿着和平发展的方向,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晓明[10](2011)在《“三通”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文中提出2008年12月25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的有关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的三项协议正式生效,两岸“三通”终于成为现实。“三通”的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它不仅为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拓展了空间,而且对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为起点,考察近两年来两岸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交流情况,进而分析出目前两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进一步阐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背景,即“三通”实现的原因及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2008年至2010年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事件,即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进而总结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第三部分,分析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两岸之间的分歧、台湾岛内的政局变化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在对前三部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政治上继续增进互信,经济上夯实交流基础,文化上加大交流力度,“外交”上维持和平发展环境等。

二、台民众工商界赞成两岸崖谈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民众工商界赞成两岸崖谈判(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经贸互动的政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岸经贸互动的过程分析
    1.1 经贸互动的历史过程
        1.1.1 早期经贸互动(1949-1987)
        1.1.2 开放交流以来的经贸互动(1987-)
    1.2 经贸互动的内容
        1.2.1 两岸贸易
        1.2.2 两岸投资
        1.2.3 两岸人员往来
第二章 两岸经贸互动的政治动机分析
    2.1 大陆方面的政治考虑
        2.1.1“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1.2 夯实“反独促统”的基础
    2.2 台湾方面的政治目的
        2.2.1 增加执政绩效
        2.2.2 避免“边缘化”
第三章 两岸经贸互动对台湾的政治影响
    3.1 对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的影响
        3.1.1 两蒋时期(1949-1988)的大陆政策走向
        3.1.2 李登辉时期(1988-2000)的大陆政策走向
        3.1.3 陈水扁时期(2000-2008)的大陆政策走向
        3.1.4 马英九时期(2008-)的大陆政策走向
    3.2 两岸经贸整合背景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变迁
        3.2.1 台湾民众对两岸经贸交流的态度
        3.2.2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政治认知
        3.2.3 台湾民众统独认同变迁
        3.2.4 台湾民众国族认同变迁
第四章 两岸经贸互动的政治效应评估与对策
    4.1 两岸经贸互动的政治效应评估
    4.2 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探析台湾民众政治态度
        4.2.1 以“理性自利”为视角,探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倾向
        4.2.2 以“感性认同”为视角,探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倾向
    4.3 改善两岸政治关系的对策建议
        4.3.1 有限而有效地“让利”,调整两岸关系中的利益传导机制
        4.3.2 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协商平台,扩宽两岸关系的信息传递机制
        4.3.3 扩大和加强两岸民众交流,构建两岸民众的情感共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观点
    二、台湾政治转型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三、从台湾政治转型视角考察两岸关系发展命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 台湾政治转型的成因
    一、政治转型的经济前提
        (一) 工商业发展和私营经济强盛: 经济结构转型
        (二) 中产阶级和市民社会崛起: 民主政治的民众基础
        (三) 都市化的加深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取向
    二、台湾政治转型的政治与社会因素
        (一) 民众政治评价体系的变迁
        (二) 中华民国的“法统”危机
        (三) 党外势力“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诉求
    三、台湾政治转型的外部因素
        (一)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二) 大陆改革开放对台湾威权体制的压力
        (三) 美国等国外因素
    四、国民党与台湾的政治转型
第二章 台湾政治转型进程与新政治体制的构建
    一、六次“修宪”: 政治转型进程的启动
        (一) “解严”、“解禁”等“政治革新”举措
        (二) “宪政改革”的推进
    二、从体制外抗争到体制内抗衡: 政党参与机制的萌生
        (一) 民进党“抢滩”成立并走向执政
        (二) 国民党的“本土化”与“体面的再生”
        (三) “政党政治”生态初步形成及其“在途”特征
    三、政治资源分配的程序化趋向: 选举文化的发育
        (一) 从县市长到“总统”直选
        (二) 选举催生政党政党介入选举
        (三) 公民的参与行为机制化取向
第三章 台湾政治转型引发的岛内政治生态衍变
    一、政权结构“本土化”
        (一) 国民党的“本土化”
        (二) 行政机构“本土化”
        (三) “中央民意机构”“本土化”
        (四) 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台湾中心化”
    二、政治运作西方化
        (一) 选举成为各政治势力角逐最权威、最通用的方式
        (二) “立法院”成为政治运作的重心
        (三) 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三、政治矛盾复杂化
        (一) 权力争夺与政策主张分歧的交织
        (二) “族群政治”、“省籍矛盾”与“统独之争”的纷扰
第四章 台湾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一、“宪改”中涉及两岸关系的政策:两岸从隔绝到交流
        (一) 终止“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
        (二) 成立“国统会”、“陆委会”和“海基会”制定“国统纲领”
        (三) 制定“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二、“修宪”后台湾以“分裂国家模式”处理两岸关系
        (一) “修宪”奠定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法律基础
        (二) 从“对等实体”到“两国论”的演变
    三、“宪改”为“台独”势力的日益膨胀创造了条件
        (一) 岛内高层权力机构中“台独”势力的增强
        (二) “台独”势力从地下到公开、从岛外到岛内的发展
        (三) 民进党从“住民自决”到“台湾独立”、“建立台湾共和国”
        (四) 民进党从“激进台独”到“隐性台独”的“渐进台独”阶段
        (五) 从法理和惯例看“台湾地位未定论”等“台独”言论的荒谬
第五章 台湾民主化的劣质因素及其发展观察
    一、“民主政治”的异化
        (一) “统独议题”转移台湾政治主题
        (二) “民粹政治”漠视台湾民生
        (三) “公平正义”的迷失
    二、台湾选举中的恶质因素
        (一) “选贤与能”变成“选钱选势”
        (二) “钞票换选票”贿选成风
        (三) 选举的高频率和“泛政治化”
        (四) 台湾选举的实质
    三、“宪政体制”的制度性缺陷
        (一) 各种宪政体制简介
        (二) 台湾的“宪政设计”
        (三) 台湾“宪政体制”的结构性矛盾成为社会乱源
        (四) 走出困境的多重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主要创新点
    五、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策略的基本内涵与重要作用
    第一节 策略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对台工作策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党的对台工作策略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经验
    第一节 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对当前对台工作的启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
第三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正确分析影响两岸关系变化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清醒认识两岸关系中的不利因素
第四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策略
    第二节 经济策略
    第三节 文化策略
    第四节 外交策略
    第五节 对台湾主要政党和民众的工作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理论追寻:建设海峡经济区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的区域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二节 区域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第四节 区位理论
第二章 建立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亚太地缘经济格局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三节 中国沿海经济带崛起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三章 海峡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融入海峡经济区:台湾经济非边缘化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四章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和性质
    第一节 经济区形成的一般过程和特征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构想的提出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和网络
    第四节 海峡经济区的性质
第五章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阶段性
    第三节 建设海峡经济区的主要障碍和着力点
第六章 海峡两岸竞争优势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的综合实力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产业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效应分析
第七章 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产业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的农业合作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的制造业合作
    第四节 海峡经济区的服务业合作
    第五节 海峡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第六节 海峡经济区的海洋开发合作
第八章 构建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
    第一节 建立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建设的重点领域
若干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2001年两岸关系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经贸和各种交流是无法阻挡的潮流
    (一)“一国两制”成为岛内各界思考的内容。
    (二)“官冷民热”成为政党不同立场的写照。
    (三)两岸经贸增长成为两岸关系的亮点。
    (四)台湾当局政策上被迫作出某些调整。
二、推行“去中国化”、扩大“台独”领域是“渐进式台独”的主要形式
    (一)“渐进式台独”的主要特点。
    (二)“戒急用忍政策”的存与废。
    (三)“务实外交”干扰两岸关系。
三、推动两岸交流、坚持一中原则是祖国大陆的基本立场和做法
    (一)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交流。
    (二)充分肯定“九二共识”的作用。

(8)21世纪台湾政党转换中的民进党“总统”竞选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台湾政党轮换的背景条件及一般特点
    第一节 主要理论工具与方法
    第二节 相关文献探讨与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方向
第一章 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政党竞争的背景条件与基本内容
    第一节 台湾“政治民主化”的背景条件
    第二节 台湾“政治民主化”与岛内选举竞争
    第三节 台湾政党竞争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台湾政党竞争的系统剖析
    第五节 民进党的政党移位个案研究—公投
第二章 民进党政党竞选策略之一:“总统”大选中政治行销策略
    第一节 政治行销的定义
    第二节 民进党与大众传媒的专业化运用
    第三节 民进党与大众传媒的非专业化运用—抗议运动
    第四节 民进党的广告创意者、专业组织者
    第五节 民进党的政治行销与政党机器
第三章 民进党政党竞选策略之二:“总统”大选中发挥执政优势策略
    第一节 执政优势的理论与实际
    第二节 民进党的政府预算编制与大选
    第三节 政治景气循环的理论与“政治绑桩”
    第四节 民进党政策“绑票”的陷阱(竞租的陷阱)
    第五节 民进党利用行政权利抢占资源
第四章 民进党政党竞选策略之三:“总统”大选中创制政治语汇策略
    第一节 台湾竞选过程中的政治术语
    第二节 民进党的政治符号与政治传播
    第三节 民进党的政治术语与选举效果
    第四节 个案研究—新中间路线
第五章 民进党政党竞选策略之四:“总统”大选中塑造政治偶像策略
    第一节 民进党塑造政治偶像
    第二节 陈水扁与“置入性行销”
    第三节 陈水扁与政党机器
第六章 台湾主要政党竞选策略比较与民进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有关理论工具的检验
    第二节 台湾其它主要政党(国、亲、台联)竞选策略极比较
    第三节 民进党的竞选策略之影响
    第四节 民进党未来的挑战:2008年大选(结束语)
附录:
    民进党相关资料
    已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9)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设立
    (一)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设立的背景
        1. 国际环境
        2. 大陆方面
        3. 台湾方面
    (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设立的依据
二、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进程和取得的成效及其现实意义
    (一)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1. 首届"两岸经贸论坛"
        2. 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3.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4. 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5.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6. 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7.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二)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取得的成效
        1. 论坛中大陆提出惠台政策扩大两岸贸易往来,增加两岸贸易额
        2. 论坛提出利民政策促进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与往来,交流与往来人数逐年增多
        3. 论坛结合国际环境逐步扩大两岸商讨的议题范围和合作领域,合作领域逐步拓宽
        4. 论坛以改善两岸关系为目的,逐步建立两岸合作长效机制
    (三)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现实意义
        1. 推进了两岸经贸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了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
        2. 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3. 坚持求同存异,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加深两岸和解
        4. 积极改善两岸关系,是和平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与和平发展的关系
    (一)有利于推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二)有利于增进两岸国际竞争力
    (三)有利于掣肘美国的插手干预
    (四)有利于促进两岸走向和平统一
        1. 台湾民众认知的复杂性分析
        2. 和平统一道路的复杂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通”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本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本题的理论意义
        2. 本题的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2. 台湾学者及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及论文重难点及创新
        1. 本题的研究方法
        2. 本题的重难点
一、两岸关系新背景:"三通"实现的原因及意义
    (一) "三通"实现的原因
        1. 两岸政治互动的必然结果
        2. 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两岸同根文化的历史渊源
    (二) 两岸"三通"正式实现的意义
        1. 为两岸的和平发展构筑坚实政治基础
        2. 为两岸的经贸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3. 为两岸民众间的交流搭建真实的平台
二、"三通"实现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
    (一) 两岸政治互信逐步建立
        1. 祖国大陆实行积极创新的两岸政策
        2. 台湾当局实行理性务实的大陆政策
        3. 两岸形成多种沟通机制
        4. 两岸两党高层互动增进
    (二) 两岸经贸往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1. 两岸经贸实现正常化、制度化
        2. 两岸经贸交流成果丰硕
        3. 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三) 两岸文化事业深入交流
        1. 两岸教育交流日趋活跃
        2. 两岸文化交流异彩纷呈
    (四) 两岸军事互动接触性运行
        1. 两岸军事探讨时机来临
        2. 两岸军事交流逐步展开
三、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两岸在敏感政治问题上仍有分歧
        1. "一个中国"及两岸关系定位的差异
        2. 两岸政治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
        3. 台湾国际生存空间问题
    (二) 台湾岛内政局发展及民意变化仍面临变数
        1. 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消极影响
        2. 台湾岛内政局变数仍在
        3. 台湾岛内主流民意走势复杂
    (三) 外部因素尤其美国与日本影响犹存
        1. 美国因素的影响
        2. 台日关系的影响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
    (一) 政治方面,继续增进政治互信
        1. 坚持共识暂时搁置争议
        2. 适时启动两岸政治对话
    (二) 经济方面,夯实两岸发展基础
        1. 深化两岸经济制度化发展
        2. 陆资入岛问题进入新阶段
    (三) 文化方面,继续加深相互了解
        1. 发扬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纽带作用
        2. 积极争取台湾民众民意
    (四) 外交方面,维持和平发展环境
        1. 妥善处理与美、日的关系
        2. 妥善解决台湾国际空间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台民众工商界赞成两岸崖谈判(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经贸互动的政治效应[D]. 尚丽凡. 河南师范大学, 2015(03)
  • [2]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D]. 刘景岚.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3]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D]. 阮晓菁.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4]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D]. 黄绍臻.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1)
  • [5]台湾各界关注“汪辜会晤”[J]. 杨亲华. 台声, 1998(12)
  • [6]民进党两岸政策发展演变初探[J]. 余克礼,谢郁,党朝胜. 台湾研究, 2001(02)
  • [7]2001年两岸关系观察[J]. 刘红. 台湾研究, 2002(01)
  • [8]21世纪台湾政党转换中的民进党“总统”竞选策略探析[D]. 高宏久.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D]. 张小娟.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10]“三通”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D]. 陈晓明.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台商界赞成两岸悬崖谈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