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

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

一、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崔喆[1](2018)在《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特长公路隧道建设数量逐年增加,行车密度逐渐增大,隧道火灾成为公路隧道最大的灾害之一。为降低隧道内火灾危害程度、保证交通安全,必须对隧道运营期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以及对隧道火灾烟雾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以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为依托,研究其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以及火灾烟雾控制。本文在定性分析公路隧道交通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突出长大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特性,以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和西汉高速公路隧道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其不同年份的事故资料,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研究长大公路隧道的事故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事故形态分布、事故车型分布;结合相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特长公路隧道的事故原因;针对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其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原因等相关指标,归纳总结特长公路隧道事故致灾机理。其次,通过对常用评价方法的分析对比确定了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方法基本模型,基于对隧道火灾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系统的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专家调查对米溪梁隧道运营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该隧道火灾安全状态良好的结论。在介绍隧道火灾的基础上,从火灾的表现、烟气运动现象,再到理论模型分析比较,总结不同通风方式的特点,统计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式。结合米溪梁隧道实际工程,借助Pyro Sim软件平台,建立米溪梁隧道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场景,对临界风速的影响因素(火源功率、纵坡、阻塞比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而确定了米溪梁隧道特长公路隧道的临界风速,并且对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的烟气特征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分析,从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坡度对温度分布影响、纵向通风风速对温度分布影响、通风和坡度共同作用对温度分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特长公路隧道的烟气分布特征。最后,以隧道通风网络为理论基础,借助隧道通风网络计算程序,对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阶段的运营通风进行了模拟分析,确定了不同交通条件下的通风方案。

杨治攀[2](2014)在《公路特长隧道安全运营节能与智能联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多地形复杂多山地区:如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公路隧道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到2011年年底,国内已运营的公路隧道有8522座,长625.34万延米,其中特长隧道就有326座,长143.32万延米。虽然公路隧道具有改变路线线性、缩短历程、节约时间、节约土地、提高运输效率等优势而被广泛的采用,但其大规模运营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能耗压力,在具大的能耗压力下,传统的通风、照明节能方法(单独的通风节能和照明节能)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基于节能理念和思路,本文对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运营节能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围绕着智能联动运营节能,论文主要从联动节能指标、联动运营方案、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试验模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成果:①从特长隧道运营安全出发进行研究,确定了影响特长隧道运营安全的通风、照明指标,并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从这些影响指标中选出了影响特长隧道运营安全的控制指标;②通过对隧道通风照明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了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节能的指标“通透率”,并分析了特长隧道运营安全控制指标与联动节能指标之间的关系;③对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安全运营状态下的特长隧道通风节能方案、照明节能方案和各种工况下的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运营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智能联动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④对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的试验模型进行了研究,在考虑了各种状态下智能联动运营方案的基础上对试验模型的通风、照明器械的安全位置进行了设计。最后在相似性、经济性和模块化设计的指导思想下对试验模型的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赵红莉[4](2013)在《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网络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我国公路隧道近年来向长大化方向发展,正常运营时污染物在隧道内累积达到较高浓度的可能性和火灾事故的危险性呈上升趋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技术是隧道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对公路隧道的各种通风排烟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模型的公路隧道的通风排烟计算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工程中,通风排烟网络解算结果得到了火灾模型试验的验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引入通风网络理论,系统的研究了纵向通风模式、半横向通风模式、横向通风模式和组合通风模式下隧道正常运营通风的风流特点和风压组成,绘制出了各通风系统的通风网络图,建立了公路隧道各种通风模式下的正常营运通风网络解算模型,提出了风机配置方法。(2)建立了公路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网络解算模型,给出了不同隧道通风排烟模式下主要技术参数、所需风机风量、风压的计算方法。(3)编制了基于质量描述的隧道网络通风模拟计算程序,该程序可完成分支风量、风压、风速、通风阻力、风机数量等参数的求解计算。(4)对集中排烟模式下排烟阀和排烟道所在分支的风阻系数随不同排烟阀设置方案的动态性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排烟阀设置方案下,行车道和排烟道内烟气温度分布、排烟道内和排烟阀处烟气流速分布,确定了分支密度和风阻系数这两个关键参数。(5)将研编的通风网络计算程序应用于苍岭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火灾通风排烟技术研究。获得了排烟阀设置方案、排烟方式、排烟量和漏风量对排烟道内和排烟阀处烟气流速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好的排烟阀设置方案。最后,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火灾通风网络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证实了网络程序的可靠性。(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逻辑,建立了通风排烟系统设备正常工作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分别获得了通风排烟系统设备正常工作和失效的概率计算公式。通过对隧道通风排烟模式的系统研究,建立了正常营运工况、火灾工况的通风网络解算模型,实现了风量、风压、风速、通风阻力、风机数量等参数的求解,为以后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和计算提供了参考。

严涛[5](2016)在《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隧道有向“特高、特长”发展的趋势,西部藏区涌现了一大批海拔高度超过3000m的低等级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伴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升高,该类隧道出现了一系列通风技术难题,施工阶段严重制约工程进度及危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运营阶段经济压力较大。随着高海拔低等级特长公路隧道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通风技术难题显得刻不容缓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省道303上海拔3850m且全长7954m的单洞双向公路隧道-巴朗山隧道为依托工程,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值计算等手段,对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及运营节能技术展开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建立了海拔2400m以上的混合车型烟雾海拔高度系数计算方法和海拔2200m以上的混合车型CO海拔高度系数计算方法。2、建立了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平导压入式三横通道减阻通风节能技术;另外根据交通量的不同建立了风机精细化控制模式下通风节能技术。3、通过对隧道风机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风机效率的海拔高度修正方法。4、理论推导了高海拔公路隧道无斜井自然风风速计算公式,建立气象站进行为期一年现场测试,确定了一年各个时刻的自然风风速;结合隧道机械通风方式,建立了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有效利用自然风节能技术。

吴德兴[6](2011)在《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独立排烟道点式排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类特长公路隧道的大量涌现,隧道内火灾事故的危险性亦呈上升趋势,论文在充分调研分析国内外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特长公路隧道的具体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等手段对火灾条件下有独立排烟道的点式通风排烟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基于对世界范围内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资料的分析及对不同通风排烟模式的综合比较研究,根据现今纵向通风模式下三种独立排烟道系统的各自特点,结合浙江省境内特长公路隧道坡度长、交通量大、行车组织复杂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火灾发生频率等具体特征,经过经济、技术及安全等各方面综合比较后,在山岭隧道中提出了火灾条件下开启有独立排烟通道的点式排烟系统,正常运营时竖井送排式与射流风机相结合的纵向通风模式的设计理念。2、通过对特长公路隧道有无排烟道火灾时通风排烟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对比了上述两种不同通风排烟模式下火灾发生时温度场分布及火灾烟气蔓延规律,验证了在有独立排烟道点式通风排烟模式下火灾发生时,火灾烟气的影响范围可控制在较小区域内;能有效解决单洞双向交通火灾、二次事故火灾、“烟囱效应”不利影响,可有效控制烟气蔓延及沉降,提高防灾救援安全性等优点。同时从火灾时的“烟囱效应”的影响分析来看,有独立排烟道时,火灾时“烟囱效应”引起的烟雾基本在排烟道内流动,人员及车辆可安全撤离。且能有效降低二次衬砌的拱顶最高温度值,对于二衬营运期间火灾条件下的安全性起到保护性作用。对于特长公路隧道采用该通风排烟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3、通过模型试验手段对有独立排烟道点式排烟模式下不同工况时温度场分布特征、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合理诱导风速的深入研究,探明了该通风排烟模式下坡度对高温区分布范围及烟气蔓延的影响特点,进一步对比了火灾发生时单双向排烟在烟气控制效果方面的优劣性,并根据研究成果,修正了坡度条件下的“临界风速”理论计算公式,揭示了坡度变化对合理诱导风速的影响特征,提出了不同坡度下火源位于排烟阀不同位置处的合理诱导风速值及风向选择,试验成果在进一步补充完善数值分析结论的基础上,验证了其准确性,对于后期将此通风排烟设计理念应用于特长公路隧道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通过模型试验手段对点式排烟模式下隧道排烟道内及排烟阀处的烟流分布规律、排热效果及排烟系统合理设置方式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隧道排烟道内及排烟阀处烟气流速按照距离排烟风机由近至远呈递减趋势,双向排烟时排烟道内及排烟阀处最高烟气流速要小于单向排烟,排烟阀最高流速与排烟阀开口总面积、单个排烟阀开口面积以及排烟阀开启间距等因素有关;建立了独立排烟道系统的流速与压强理论预测模型;排烟阀排热效率因排烟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总体而言,双向排烟方式下排烟风机排热效率高于单向排烟方式,并进一步探明了影响排烟系统设置的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了独立排烟道点式排烟模式下排烟系统合理设置方案,细化了排烟组织设计,为后期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了关键性指标参数。

师虹[7](2019)在《基于CFD的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长公路隧道因其窄小狭长的建筑结构,使得隧道内污染物长时间聚集难以有效排出,从而影响隧道人员健康安全。隧道火灾虽然不是常发事件,但是一旦发生,对隧道人员安全和社会经济,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一方面,火灾产生的有毒烟气会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另一方面,火灾产生聚集的高温热量会破坏隧道众多附属机电设施,严重时会破坏壁面衬砌结构,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采用有效合理的通风排烟方式,不仅可以改善通风排烟效果,增加隧道人员的安全性、舒适度,还能大幅度的节约电能,减少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这对公路隧道通风排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通风排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特长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设有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情况下的隧道通风排烟特性。主要通过CFD软件,建立隧道通风排烟三维模型,进行隧道通风排烟数值模拟,并对其加以分析。在通风方面,利用CFD软件求解器的标准湍流模型和SIMPLE求解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在隧道内升压的作用规律,排烟道系统下自然风对风机作用范围的影响研究,并且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在设有排烟道时隧道风机通风效果的优势;在火灾排烟方面,利用CFD的火灾求解模型首先对设有独立排烟道的隧道火灾排烟特性进行模拟研究,分析探讨其在横纵断面火灾温度烟气分布规律,然后模拟对比探讨在火灾自由蔓延和临界排烟风速作用下,设排烟道与不设排烟道的排烟效果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有排烟道的特长隧道火灾排烟控制策略。结果表明,特长公路隧道在新的通风排烟方式下,即顶部设有排烟道集中排烟的纵向通风,在通风排烟方面与隧道传统的单一纵向通风方式相比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这为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救援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及可能性。

曹魏杨[8](2017)在《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及风险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隧道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从平原地带转移到山岭地带,而大断面隧道在穿越山地区域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隧道穿越既有煤层及赋存瓦斯的区域,而瓦斯是隧道工程安全施工的重大隐患,通常需要采取设计合理的通风方案和风险管理体系来降低。本文以重庆市梁忠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礼让隧道工程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和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对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目的和通风原则研究分析基础上,得出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的设计依据、常用的通风方式和通风方法,并结合重庆礼让隧道工程实际,通过施工通风量和风压的计算,对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进行设计。(2)运用Fluent建立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数值计算分析模型,揭示了瓦斯隧道风流流场的分布和扩散规律及瓦斯浓度场的分布和扩散规律。(3)分别以瓦斯涌出量大小、施工通风量大小、风筒直径、风筒悬挂位置、风筒出风口距掌子面距离为变量,通过数值计算,揭示高瓦斯隧道(标准工况瓦斯涌出量为13m/min)各影响因素对隧道瓦斯浓度场的影响规律。(4)以隧道内瓦斯浓度场稳定后掌子面中心处的瓦斯浓度为表征因子,通过以风筒直径、风筒悬挂位置、风筒出风口距掌子面距离为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获得了最优化的风筒布设方案。(5)基于大断面瓦斯隧道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角度识别可能导致大断面瓦斯隧道爆炸事故发生的基本风险因素,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得出可能导致瓦斯隧道爆炸事故发生的最主要风险因素,并通过通风优化手段进行相应的风险响应及风险控制。

赵胜中[9](2019)在《纵向通风作用下隧道火灾烟气输运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隧道不断涌现出来。隧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其消防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隧道火灾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隧道火灾,火灾扑救和烟气控制将十分困难,容易造成不可估量且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由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烟气是导致隧道火灾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纵向通风是目前最常用的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式。因此,纵向通风作用下的烟气输运规律研究对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及控制、火灾救援和疏散策略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烟气输运规律的影响为主线,从不同的隧道结构特征出发,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开展小尺寸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纵向通风对倾斜隧道烟气流动方向的影响,即倾斜隧道烟气流向突变现象(Re-d现象)。Re-d现象是指倾斜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由于热压或外界风压发生变化,或者由于风机启停等原因造成的烟气流向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该现象的发生,会给火灾救援及人员的安全疏散带来危险。基于一维管网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倾斜隧道内平均纵向风速的预测模型,提出并分析了火源下游平均烟气温度的两种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基于传统一维模型的计算方法对风速大小较为敏感,风速较小时,预测结果容易出现偏差。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烟气的流动方向。当风速较大时,气体流动呈现出较好的一维特性,两种计算方法的预测结果类似,都是可行的。论文基于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对影响Re-d现象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如何利用外界正压预防Re-d现象发生的相关建议。影响Re-d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外界正压、火源热释放速率、隧道坡度、隧道长度、隧道断面积和火源位置。开展小尺寸实验研究了纵向通风及竖井设置对竖井内烟气的质量流率以及隧道内温度分层的影响。考虑竖井下部烟气层厚度、烟气层下部的压力状况以及竖井入口处的局部阻力损失,建立了不同通风条件下竖井内烟气质量流率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竖井入口处的局部阻力系数的取值。研究发现,竖井入口处的局部阻力损失系数不是一个定值,其平均值大约为1.0。在实际工程中的,矩形竖井的工程估算和设计可参考该平均值。随着竖井数量、高度以及面积的增加,竖井内烟气的质量流率明显增加。竖井内的总质量流率随纵向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幅度有限,但增加较为线性。此外,竖井的存在有利于维持隧道内,尤其是竖井下游区域的烟气层稳定性,并增加烟气层高度。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较长隧道内有无纵向通风两种火灾场景下的隧道火灾烟气分层和纵向沉降现象。没有纵向通风时,基于不同假设,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两个纵向烟气层深度的预测模型。充分考虑纵向通风的影响时,修正了模型中火羽流卷吸量、最高温升、衰减系数等一系列关键参数。开展了一系列FDS数值模拟,详细讨论和分析了不同纵向风速下火源下游的烟气分层形态,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预测模型,确定了不同通风条件下合适的卷吸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烟气层温度的纵向衰减、烟气层交界面处的空气卷吸以及烟气层下部空间的压力状况是造成和影响烟气层沉降的主要因素。隧道内的温度分布和烟灰颗粒分布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基于能见度分布得出的烟气层高度要更加保守。纵向通风作用时,根据不同纵向风速对火源下游烟气分层的影响大小,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或区域,即浮力主导区域,过渡区域,通风主导区域。此外,基于烟气的纵向沉降现象,本文还分析和探讨了烟气层沉降到人员高度时不同的纵向位置。开展小尺寸实验研究了较大断面隧道内强纵向通风诱导产生的烟气分岔现象,分析了烟气顶棚撞击区域、侧壁撞击区域和分岔流汇合区域出现的位置。研究表明,当隧道内的纵向通风速度超过一定数值时,烟气顶棚射流会出现分岔流动现象,并在隧道顶棚出现一个烟气层凹陷的低温区域。随着风速的增加,羽流顶棚撞击区域、侧壁撞击区域、分岔流汇合区域会不断向更下游的位置偏移,分岔现象会更加明显。最后,论文提出了顶棚最高温升点偏移距离和分岔低温区域长度的预测模型。

冷小秋[10](2019)在《地铁轨顶风道排烟效果与替代方式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屏蔽门制式地铁车站,国内地下车站隧道几乎全部按半横向通风设计,即设置轨顶排风系统,对轨行区进行正常运营通风和火灾排烟,然而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轨顶风道存在着工期紧张、实施难度大及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从其功能性出发,若取消轨顶风道后,其所负担的排烟作用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轨顶风道则无设置的必要性。本文选取某标准地下二层侧式地铁站,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有、无轨顶风道时轨行区列车火灾烟气特性及疏散通道安全性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应用国内外相关地铁设计标准制定了轨行区火灾时的烟气参数控制标准,根据标准屏蔽门制式地铁站的一般结构,利用PyroSim软件建立侧式车站三维模型,在现有设计条件下对设置轨顶风道排烟时列车不同着火位置下的烟气扩散特性及疏散通道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来评估轨顶风道的烟气控制效果。取消轨顶风道后,本文提出了采用隧道风机双向排烟的排烟方案,火灾发生时关闭离火源最近三扇屏蔽门,其余屏蔽门开启。选取不同列车速度对应下的轨行区断面及不同火源产烟率进行研究,分析了新排烟方式下轨行区列车火灾时的疏散通道安全性。文章最后采用一维模拟方法建立了无轨顶风道的标准地铁线路,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通风方式下的隧道口风量进行计算,结合上文计算结果得出了不同轨行区断面下的隧道通风系统配置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轨行区列车不同位置火灾,现有设置轨顶风道排烟时的烟气控制效果具有很大差异,当列车外部发生火灾时,现有排烟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烟气扩散,疏散通道不受火灾影响,当列车内部发生火灾时,站台近火源区域不满足人员安全疏散条件,烟气控制效果不佳。火源位于列车中部时,轨顶风道起到主要的排烟作用,火源位于列车端部时,隧道风机排烟作用更明显。(2)取消轨顶风道后,新排烟方式下当隧道口排烟量达到一定值时逃生通道内即可满足安全疏散条件。当火源产烟率为0.042kg/kg时,各断面下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时的隧道口最小排烟量应大于28m3/s;火源产烟率为0.1kg/kg时,不同轨行区断面下的隧道口最小排烟量范围为30m3/s45m3/s。(3)轨行区列车火灾工况下,为了获取不同断面下的隧道口设计最小排烟量,可通过选取合适风量的隧道风机、开启相邻区间隧道风机及加装射流风机辅助排烟等方式,同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站台结构、列车类型以及隧道结构等对通风系统的影响,合理选择通风配置方式。

二、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隧道事故方面
        1.2.2 火灾风险评价
        1.2.3 隧道火灾规律
        1.2.4 隧道通风控制研究方面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征及致灾机理
    2.1 公路隧道特性
        2.1.1 隧道行车环境特性
        2.1.2 隧道交通特性
    2.2 典型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征
        2.2.1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
        2.2.2 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事故特征
        2.2.3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原因
    2.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特征
        2.3.1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调查
        2.3.2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2.3.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车型及严重程度分布特点
    2.4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致灾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
    3.1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1 公路隧道火灾安全影响因素
        3.1.2 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初建
        3.1.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2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方法选取
        3.2.1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
        3.2.2 评价方法选取
        3.2.3 评价流程
        3.2.4 评价过程
    3.3 米溪梁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
        3.3.1 米溪梁隧道项目概况
        3.3.2 指标权重计算
        3.3.3 指标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烟气运动及烟雾控制方式
    4.1 隧道火灾的热动力现象
        4.1.1 烟囱效应
        4.1.2 节流效应
        4.1.3 烟气逆流层效应
        4.1.4 着火隧道的风流逆转
    4.2 隧道火灾烟气运动理论基础
        4.2.1 火灾热释放速率
        4.2.2 隧道火灾过程的理论模型
        4.2.3 隧道火灾模型比较
    4.3 特长公路隧道烟气控制方式
        4.3.1 隧道通风方式
        4.3.2 国内外特长公路隧道排烟方式
        4.3.3 特长公路隧道排烟方式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
    5.1 公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基础
        5.1.1 模拟条件设定
        5.1.2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5.1.3 隧道模型的建立
    5.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临界风速数值模拟分析
        5.2.1 平坡临界风速的确定
        5.2.2 火源功率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2.3 不同坡度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2.4 不同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温度特征数值模拟
        5.3.1 无机械通风条件下火灾烟雾温度随时间变化
        5.3.2 坡度对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
        5.3.3 纵向通风风速对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的隧道运营通风模拟
    6.1 公路隧道通风理论基础
        6.1.1 隧道通风网络理论
        6.1.2 竖(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6.1.3 公路隧道网络通风解算
    6.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网络通风模拟基础参数
        6.2.1 通风参数设定
        6.2.2 需风量计算
    6.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运营通风模拟分析
        6.3.1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运营通风网络图
        6.3.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不同机组工作通风模拟计算
        6.3.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通风方案
    6.4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运营通风模拟分析
        6.4.1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运营通风网络图
        6.4.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不同机组工作通风模拟计算
        6.4.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通风方案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2)公路特长隧道安全运营节能与智能联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公路特长隧道运营节能研究现状
        1.2.1 隧道通风运营节能研究现状
        1.2.2 隧道照明运营节能研究现状
        1.2.3 传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特长隧道运营状况调查和评价
    2.1 重庆地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的运营状况调查
        2.1.1 重庆地区高速公路营运隧道概况
        2.1.2 重庆地区特长隧道运营状态调查
    2.2 公路特长隧道运营评价
        2.2.1 资源配置和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2.2.2 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2.2.3 安全运营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2.3 小结
第三章 公路特长隧道安全运营条件下的联动节能指标研究
    3.1 公路特长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指标及分析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3.2 公路特长隧道运营安全控制指标与联动节能指标的关系研究
        3.2.1 基于通风照明的特长隧道运营安全控制指标的确定
        3.2.2 运营安全控制指标与联动节能指标的关系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及运营方案研究
    4.1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原理及组成架构
        4.1.1 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4.1.2 联动系统的组成及架构
    4.2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的通风子系统节能方案研究
        4.2.1 隧道通风方式比较
        4.2.2 隧道通风机比较
        4.2.3 隧道通风机的控制方法比较
        4.2.4 隧道通风机的变频调节
        4.2.5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子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4.3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的照明子系统节能方案研究
        4.3.1 隧道照明灯具参数比较
        4.3.2 隧道内饰材料特性比较
        4.3.3 隧道照明控制方式比较
        4.3.4 隧道照明灯具调光技术比较
        4.3.5 隧道照明设计参数特点比较
        4.3.6 公路特长隧道照明子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4.4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4.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原则
        4.4.2 控制系统的功能
        4.4.3 控制系统的组成架构及各模块功能
    4.5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联动运营方案研究
        4.5.1 根据交通流量的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节能运营方案
        4.5.2 极端天气情况下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运营方案
        4.5.3 事故状态下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运营方案
    4.6 小结
第五章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模型研究
    5.1 正常交通下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节能运营原理
    5.2 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联动系统试验模型设计
        5.2.1 模型试验的目的
        5.2.2 隧道模型及模型中通风、照明器械安装位置设计
    5.3 试验模型控制系统设计
        5.3.1 试验模型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5.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4 试验场景模拟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4)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网络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隧道通风研究
        1.2.2 贝叶斯网络理论应用
        1.2.3 风险分析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隧道通风网络理论
    2.1 隧道通风网络图
        2.1.1 网络图论的概念
        2.1.2 隧道通风网络图的绘制
        2.1.3 隧道通风网络图的简化
    2.2 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定律
        2.2.1 节点质量守恒定律
        2.2.2 阻力定律
        2.2.3 风压平衡定律
    2.3 回路风量法基本原理
        2.3.1 回路风量
        2.3.2 分支风量和回路风量的关系
        2.3.3 基本回路方程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通风网络计算模型建立
    3.1 隧道通风压力模型
        3.1.1 隧道通风阻力模型
        3.1.2 风机风压模型
        3.1.3 射流风机升压模型
        3.1.4 交通风压模型
        3.1.5 自然风压模型
        3.1.6 火灾烟流阻力模型
        3.1.7 送排风口升压模型
    3.2 纵向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3.2.1 全射流纵向通风
        3.2.2 竖井排出式通风
        3.2.3 竖井送入式通风
        3.2.4 竖井送排式通风
        3.2.5 静电吸尘通风
    3.3 半横向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3.3.1 排风型半横向通风
        3.3.2 送风型半横向通风
    3.4 全横向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3.5 组合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3.5.1 竖井与射流风机组合通风方式
        3.5.2 纵向通风与集中排烟混合方式
        3.5.3 利用服务隧道通风排烟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通风计算程序设计
    4.1 公路隧道通风网络风量迭代系数求解
        4.1.1 风机风压迭代系数
        4.1.2 射流风机升压迭代系数
        4.1.3 交通风压迭代系数
        4.1.4 自然风压迭代系数
        4.1.5 火灾烟流阻力迭代系数
        4.1.6 送排风口升压迭代系数
    4.2 斯考德—恒斯雷迭代系数求解法
    4.3 程序功能
    4.4 程序的组成与流程
    4.5 程序说明
    4.6 本章小结
5 集中排烟模式下火灾网络通风解算
    5.1 网络通风计算参数研究
        5.1.1 研究方法
        5.1.2 分支密度
        5.1.3 分支风阻系数
        5.1.4 风机分支风量
    5.2 火灾工况网络通风计算
        5.2.1 排烟阀间距的影响
        5.2.2 排烟阀开口面积的影响
        5.2.3 排烟阀开启个数的影响
        5.2.4 排烟量的影响
        5.2.5 排烟阀漏风的影响
    5.3 网络通风的有效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通风排烟系统设备可靠性分析
    6.1 贝叶斯网络理论
    6.2 通风排烟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6.2.1 贝叶斯网络的建立
        6.2.2 贝叶斯网络推理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考虑混合车型海拔高度系数研究
        1.2.2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模式及控制技术研究
        1.2.3 高海拔公路隧道风机效率研究
        1.2.4 基于自然风有效利用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节能通风技术研究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考虑混合车型海拔高度系数研究
    2.1 汽车尾气排放机理研究
        2.1.1 柴油车排放机理
        2.1.2 汽油车排放机理
    2.2 考虑混合车型烟雾海拔高度系数研究
        2.2.1 考虑烟雾海拔高度系数理论计算方法
        2.2.2 考虑烟雾海拔高度系数现场测试
        2.2.3 考虑混合车型烟雾海拔高度系数与规范值对比分析
    2.3 考虑混合车型CO海拔高度系数研究
        2.3.1 考虑CO海拔高度系数理论计算方法
        2.3.2 考虑CO海拔高度系数现场测试
        2.3.3 考虑混合车型CO海拔高度系数与规范值对比分析
    2.4 考虑修正海拔高度系数需风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模式及控制技术研究
    3.1 平导压入式多横通道分段纵向正常运营通风模式研究
        3.1.1 单洞双向公路隧道通风方式调研
        3.1.2 平导压入式多横通道分段纵向式通风适用性研究
        3.1.3 平导压入式三横通道分段纵向式通风方式优化研究
        3.1.4 平导压入式三横通道正常运营通风设计
    3.2 平导压入式多横通道分段纵向通风防灾救援技术研究
        3.2.1 高海拔公路隧道火灾工况烟雾扩散及温度规律
        3.2.2 高海拔人员逃生速度计算方法
        3.2.3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防灾救援技术研究
        3.2.4 高海拔公路隧道临界风速
    3.3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控制技术研究
        3.3.1 高海拔地区车流量分布规律
        3.3.2 巴朗山隧道最优通风方案控制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海拔公路隧道风机效率研究
    4.1 高海拔公路隧道轴流风机效率研究
        4.1.1 相似理论
        4.1.2 非海拔高度因素对轴流风机效率影响规律
        4.1.3 海拔高度因素对轴流风机效率影响规律
    4.2 高海拔公路隧道射流风机性能研究
        4.2.1 相似理论
        4.2.2 海拔高度对射流风机性能影响研究
    4.3 高海拔公路隧道风机选型
        4.3.1 高海拔公路隧道轴流风机选型
        4.3.2 高海拔公路隧道射流风机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然风有效利用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节能通风技术研究
    5.1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自然风节能适用方案研究
        5.1.1 平导压入式分段纵向通风方案自然风节能适用性研究
        5.1.2 全纵向射流通风方案自然风节能适用性研究
        5.1.3 平导压入式加节能风道纵向式通风自然风节能适用性研究
        5.1.4 平导送排式加节能风道纵向式通风自然风节能适用性研究
    5.2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自然风风速及风向规律研究
        5.2.1 无斜井高海拔公路隧道自然风风速计算方法
        5.2.2 巴朗山隧道气象参数现场测试及自然风风速计算
        5.2.3 自然风计算方法验证
        5.2.4 巴朗山隧道自然风小时设计风速确定
    5.3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自然风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5.3.1 自然风节能原则及设计方法
        5.3.2 各工况自然风风速风机开启模式
        5.3.3 风机控制时段划分
        5.3.4 风机控制模式确定
    5.4 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利用自然风节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得的成果与奖励

(6)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独立排烟道点式排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隧道火灾的原因、特点及危害
        1.2.1 隧道火灾发生的原因
        1.2.2 隧道火灾的特点及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运营通风方式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隧道火灾通风的研究现状
        1.3.3 国外公路隧道火灾案例调研
        1.3.4 国内公路隧道火灾案例调研
        1.3.5 国内隧道火灾发生频率
        1.3.6 公路隧道火灾的启示
    1.4 正常工况需风量及火灾工况排烟量的发展趋势分析
    1.5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创新理念与研究思路
    2.1 国内外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概况
        2.1.1 国外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
        2.1.2 国内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
        2.1.3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时通风排烟设计理念小结
    2.2 不同通风排烟模式的工作原理及其比较研究
        2.2.1 纵向通风排烟系统
        2.2.2 全横向、半横向通风排烟方式
        2.2.3 纵向通风与点式排烟混合方式
        2.2.4 不同排烟设计方案的综合比较分析
    2.3 纵向通风模式下不同独立排烟道系统比较研究
        2.3.1 顶部独立排烟道系统
        2.3.2 车道下部独立排烟道系统
        2.3.3 分离式的独立排烟道系统
        2.3.4 三种独立排烟道设置方式比较研究
        2.3.5 不同排烟道设置方式排烟道合理断面尺寸研究
        2.3.6 顶部独立排烟道系统的断面经济性分析
    2.4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理念及模型试验研究思路
        2.4.1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的指导原则
        2.4.2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研究依托工程概况及特点
        2.4.3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理念及研究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长公路隧道不同火灾通风排烟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隧道火源的燃烧特征
        3.1.1 火源的分类
        3.1.2 火灾热释放速率
    3.2 隧道火灾数值模拟方法的基本理论
        3.2.1 火灾烟气扩散的模拟方法
        3.2.2 FDS数值模拟方法的基本理论
    3.3 计算模拟条件设置
    3.4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研究
        3.4.1 隧道火灾规模及排烟量的确定
        3.4.2 无独立排烟道隧道内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研究
        3.4.3 有独立排烟道隧道内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研究
    3.5 山岭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时“烟囱效应”研究
        3.5.1 国内外山岭隧道“烟囱效应”的研究现状
        3.5.2 山岭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时“烟囱效应”问题的提出
        3.5.3 有独立排烟道的“烟囱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3.5.4 无独立排烟道的“烟囱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3.6 有无独立排烟道系统通风排烟模式下的综合对比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点式通风排烟模式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4.1 相似基本原理
    4.2 模型试验依托隧道
    4.3 试验相似比的确定
    4.4 试验中模型隧道尺寸的确定
    4.5 火源方案的设置
    4.6 风机系统的确定
    4.7 数据采集系统
    4.8 隧道模型试验参数的确定
        4.8.1 火源功率的标定
        4.8.2 风速的标定
    4.9 隧道模型试验方案的确定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点式排烟模式下火灾烟气控制规律及合理诱导风速试验研究
    5.1 排烟阀关闭时火灾烟气自由蔓延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5.1.1 试验工况的确定
        5.1.2 火灾烟气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5.1.3 顶隔板下方高温区域范围研究
        5.1.4 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
    5.2 无纵向诱导风速排烟阀开启时温度场分布及烟气控制规律研究
        5.2.1 0%坡度下温度场分布及烟气控制规律试验研究
        5.2.2 不同坡度下温度场分布及烟气控制效果试验研究
        5.2.3 温度场分布及烟控范围试验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2.4 试验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差别原因分析
    5.3 合理纵向诱导风速的选择性试验研究
        5.3.1 几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5.3.2 点式排烟模式下不同诱导风速下温度场分布
        5.3.3 不同坡度下烟气控制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点式排烟模式下排烟道系统流速分布规律及排热效率的试验研究
    6.1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6.2 排烟道流速、排烟阀流速与压强理论预测分析
        6.2.1 点式排烟模式理论预测模型的简化
        6.2.2 基本方程的建立
        6.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6.2.4 方程中各参数的确定
        6.2.5 方程求解
    6.3 排烟道内流速分布模型试验研究
        6.3.1 单向排烟方式下排烟道内烟气流速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6.3.2 双向排烟方式下排烟道内烟气流速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6.4 排烟阀处流速分布模型试验研究
        6.4.1 单向排烟方式下排烟阀处烟气流速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6.4.2 双向排烟方式下排烟阀处烟气流速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6.5 理论计算、数值分析与试验测试结果的对比研究
    6.6 隧道火灾下点式排烟模式排热效率试验研究
        6.6.1 排烟阀排热效率研究
        6.6.2 排烟风机排热效率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点式排烟模式下排烟系统合理设置方案研究
    7.1 点式排烟模式下排烟系统设置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7.1.1 排烟道流速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1.2 排烟阀流速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1.3 点式排烟模式下排烟风机所需全压值影响因素分析
    7.2 点式排烟模式下排烟系统合理设置方案研究
        7.2.1 排烟阀设置方案设计
        7.2.2 排烟道横截面面积设计
        7.2.3 合理排烟量的选择
        7.2.4 排烟风机所需全压值的计算
    7.3 独立排烟道系统排烟组织方案研究
        7.3.1 不同火灾位置的排烟形式的选择
        7.3.2 不同火源位置不同排烟方式的合理纵向诱导风速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中国专利申请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基于CFD的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长隧道纵向通风特性研究现状
        1.2.2 特长隧道火灾温度烟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
    2.1 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理论基础
        2.1.1 公路隧道空气质量模型
        2.1.2 流体连续性方程
        2.1.3 隧道动力学假设模型
    2.2 隧道空气动力学平衡方程
    2.3 隧道火灾烟气运动理论
        2.3.1 火灾规模及羽流模型
        2.3.2 隧道火灾沿程温度分析
        2.3.3 隧道火灾浮力烟流阻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D技术及通风排烟方式
    3.1 CFD流体力学
        3.1.1 湍流模型
        3.1.2 燃烧模型
        3.1.3 CFD技术特点及优势
    3.2 通风排烟方式选择
    3.3 隧道独立排烟道系统
    3.4 依托工程
        3.4.1 工程背景简介
        3.4.2 模拟工况
    3.5 隧道通风排烟简要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模拟分析
    4.1 通风模型建立
    4.2 风机升压数值模拟
    4.3 自然风对排烟道隧道风机射流作用研究
    4.4 排烟道隧道与普通隧道通风特性比较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模拟分析
    5.1 火灾模型建立
        5.1.1 几何模型构建
        5.1.2 火灾规模及释放模型选取
        5.1.3 工况模拟
    5.2 纵断面烟气扩散分布规律研究
    5.3 横断面烟气扩散分布规律研究
    5.4 排烟道隧道与普通隧道分析比较
        5.4.1 自由蔓延工况对比分析
        5.4.2 临界排烟风速工况对比分析
    5.5 排烟道隧道火灾排烟控制策略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及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渗流、分布及扩散规律研究现状
        1.2.2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研究现状
        1.2.3 瓦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计算及通风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隧道施工通风的目的及原则
        2.2.1 通风目的和通风原则
        2.2.2 隧道施工通风设计依据
    2.3 隧道施工的通风方式和方法
        2.3.1 通风方式
        2.3.2 通风方法
        2.3.3 通风设施
        2.3.4 隧道的通风网路
        2.3.5 通风法处理瓦斯超限
        2.3.6 通风方式和通风方法确定依据
    2.4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量计算
    2.5 通风风压计算及通风设施的选择
        2.5.1 隧道实际风量计算
        2.5.2 风压计算
        2.5.3 通风设备的选用
    2.6 某公路瓦斯隧道施工通风设计
        2.6.1 依托隧道工程概况
        2.6.2 通风方案的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流场及瓦斯浓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3.1 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理论
        3.1.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基本理论
        3.1.2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气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3.1.3 压入式施工通风计算模型
    3.2 某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数值模型设计
        3.2.1 Fluent软件介绍
        3.2.2 计算模型
        3.2.3 数学模型
        3.2.4 求解参数设置
    3.3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风流流场分析
        3.3.1 不同通风时间X-Z和X-Y面上瓦斯浓度分析
        3.3.2 稳定状态不同X-Z平面风流矢量对比分析
        3.3.3 稳定状态不同Y-Z平面风流矢量对比分析
        3.3.4 不同X-Z平面风流速度对比分析
        3.3.5 不同Y-Z平面风流速度对比分析
    3.4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瓦斯浓度场分析
        3.4.1 不同通风时刻掌子面上瓦斯浓度对比分析
        3.4.2 不同通风时刻,y=2.22 平面上瓦斯浓度分析
        3.4.3 稳定状态,不同Y-Z平面瓦斯浓度对比分析
        3.4.4 稳定时刻,不同X-Z平面瓦斯浓度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影响因素下隧道瓦斯浓度场分布规律及风筒参数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隧道瓦斯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4.2.1 瓦斯涌出量
        4.2.2 通风量
        4.2.3 风筒悬挂位置
        4.2.4 风筒直径
        4.2.5 风筒出风口距离开挖掌子面距离
    4.3 不同影响因素下隧道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研究
        4.3.1 瓦斯涌出量对隧道瓦斯浓度影响研究
        4.3.2 施工通风量对隧道瓦斯浓度影响研究
        4.3.3 风筒直径对隧道瓦斯浓度影响研究
        4.3.4 风筒悬挂位置对隧道瓦斯浓度影响研究
        4.3.5 风筒出风口距离开挖掌子面距离对隧道瓦斯浓度影响研究
    4.4 特定工况风筒最优化正交实验
        4.4.1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原理
        4.4.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4 风筒最优化方案论证
    4.5 本章小结
5 大断面瓦斯隧道瓦斯风险管理及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大断面瓦斯隧道瓦斯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5.2.1 大断面瓦斯隧道瓦斯风险管理流程
        5.2.2 大断面瓦斯隧道风险识别
        5.2.3 大断面瓦斯隧道风险评估
        5.2.4 大断面瓦斯隧道风险响应
        5.2.5 大断面瓦斯隧道风险控制
    5.3 礼让隧道瓦斯风险识别
        5.3.1 人为因素
        5.3.2 自然因素
        5.3.3 物的因素
        5.3.4 管理因素
    5.4 礼让隧道瓦斯风险评估
        5.4.1 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瓦斯爆炸风险评估
        5.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瓦斯爆炸风险评估
    5.5 礼让隧道瓦斯风险响应及控制
        5.5.1 瓦斯隧道通风设计优化
        5.5.2 瓦斯隧道通风管理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纵向通风作用下隧道火灾烟气输运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隧道的发展及隧道火灾事故
        1.1.2 隧道火灾的特点及危害
        1.1.3 隧道通风形式
        1.1.4 隧道火灾的研究方法
    1.2 研究现状
        1.2.1 逆流长度与临界风速
        1.2.2 隧道顶棚最高温度及纵向温度分布
        1.2.3 竖井自然排烟
        1.2.4 烟气分层与沉降
        1.2.5 倾斜隧道烟气蔓延及控制
        1.2.6 强纵向通风诱导产生的烟气分岔现象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隧道火灾实验及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小尺寸隧道火灾实验
        2.2.1 相似准则
        2.2.2 实验台
        2.2.3 火源设置及主要实验仪器
    2.3 数值模拟
        2.3.1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2.3.2 模拟火源设定
        2.3.3 网格分析
        2.3.4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倾斜隧道烟气流向突变现象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步骤
    3.4 模拟设置与验证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烟气流动方向和火焰倾斜角度
        3.5.2 火源下坡方向隧道断面的垂直温度分布
        3.5.3 理论模型验证
        3.5.4 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设有竖井的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2.1 竖井内的质量流率
        4.2.2 温度(烟气)分层
    4.3 小尺寸实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质量燃烧速率
        4.4.2 竖井内的质量流率
        4.4.3 隧道内的纵向温度分布
        4.4.4 温度(烟气)分层
    4.5 本章小结
5 烟气分层及纵向沉降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无纵向通风
        5.2.2 纵向通风
    5.3 模拟研究
        5.3.1 无纵向通风
        5.3.2 纵向通风
    5.4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无纵向通风
        5.4.2 纵向通风
    5.5 本章小结
6 烟气分岔现象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2.1 分岔现象的形成
        6.2.2 最高温升点偏移距离和低温区域长度
    6.3 实验设置
    6.4 结果分析
        6.4.1 实验现象
        6.4.2 火源下游垂直温度分布
        6.4.3 顶棚温度分布
        6.4.4 实验结果拟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地铁轨顶风道排烟效果与替代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地铁发展状况
        1.1.2 地铁火灾事故及特点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1 轨行区通风系统设置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问题提出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铁火灾研究方法与控制指标
    2.1 地铁火灾烟气特性
        2.1.1 烟气扩散特性
        2.1.2 烟气回流现象
    2.2 地铁火灾计算方法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燃烧模型
        2.2.4 辐射模型
        2.2.5 火源热释放速率
    2.3 火灾安全性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车站轨行区火灾模拟
    3.1 轨行区烟气控制策略
        3.1.1 工况设计
        3.1.2 隧道通风排烟系统
        3.1.3 排烟模式分析
    3.2 PyroSim模型建立
        3.2.1 车站物理模型
        3.2.2 火源模拟参数
        3.2.3 模型网格划分
        3.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3 无活塞风影响
        3.3.1 列车中部火灾
        3.3.2 列车端部火灾
    3.4 综合活塞风影响
        3.4.1 列车中部火灾
        3.4.2 列车端部火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顶风道排烟替代方式模拟研究
    4.1 轨顶排烟替代方式可行性探讨
        4.1.1 国内地铁排烟设计
        4.1.2 日本地铁排烟设计
        4.1.3 轨顶风道排烟替代方案
    4.2 模拟方案设计
        4.2.1 物理模型建立
        4.2.2 模拟工况设计
        4.2.3 最不利火灾位置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烟气扩散过程分析
        4.3.2 排烟量对人员高度处温度的影响
        4.3.3 排烟量对人员高度CO浓度的影响
        4.3.4 排烟量对人员可见度的影响
    4.4 无轨顶风道时排烟方式总结
第5章 无轨顶风道隧道通风系统设置
    5.1 系统配置及模型建立
        5.1.1 系统配置方式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型建立
    5.2 轨行区列车火灾
        5.2.1 开启两端隧道风机
        5.2.2 开启相邻区间隧道风机
        5.2.3 加装射流风机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D]. 崔喆. 长安大学, 2018(01)
  • [2]公路特长隧道安全运营节能与智能联动研究[D]. 杨治攀.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3]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4]公路隧道通风排烟网络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D]. 赵红莉. 中南大学, 2013(02)
  • [5]高海拔单洞双向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关键技术研究[D]. 严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6]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独立排烟道点式排烟系统研究[D]. 吴德兴.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7]基于CFD的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排烟数值模拟研究[D]. 师虹. 长安大学, 2019(01)
  • [8]大断面瓦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及风险管理[D]. 曹魏杨. 重庆大学, 2017(06)
  • [9]纵向通风作用下隧道火灾烟气输运规律研究[D]. 赵胜中.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地铁轨顶风道排烟效果与替代方式研究[D]. 冷小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降低隧道通风功率可能性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