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传染性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旭[1](2017)在《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干扰素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目前已应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生物治疗药物之一。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αvirus,PEDV)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原,属于冠状病毒,2011年出现新型变异毒株,并迅速呈现全国性大流行,造成我国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经典株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养猪生产中急切需要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以解临床防控的当务之急。猪α-干扰素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具有较好抗病毒效果。本研究以重组猪α-干扰素(rPoIFN-α)产业化为目标,对产业化发酵工艺生产、产品冻干保护剂、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rPoIFN-α在体内外PEDV感染有较好抗病毒效果,并优化了临床上产品使用方案,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毕赤酵母表达rPoIFN-α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为了建立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GS115/pPIK9K-PoIFN-α产业化的发酵工艺,我们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100L的发酵罐摸索了分批发酵和补料发酵(以溶氧为信号进行控制)的生产工艺,研究比对了不同发酵工艺对工程菌生长以及重组蛋白分泌表达的影响。结果为:分批发酵方式下培养16h,蛋白表达量达到高峰为1.15mg/mL,蛋白活性8.69×106U/mL,之后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在补料发酵方式下培养20h,蛋白表达量达高峰1.89mg/mL,蛋白活性5.29×107U/mL。补料发酵方式能够显着提高菌体密度及蛋白表达量,缩短发酵周期且蛋白活性优于分批发酵,具有很好应用价值。2.rPoIFN-α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本试验通过对冻干保护剂配方、配苗比例及冻干曲线的对比研究,摸索rPoIFN-α冻干制剂的最佳的冻干工艺。结果显示,两种保护剂按照1:1的配苗比例分装,冻干曲线设定-40℃预冻5h,-40℃~-10℃升华10h,-10℃~2℃二次升华5 h,2℃~26℃解析干燥6 h,均可获得冻型稳定且剩余水分、真空度理想的rPoIFN-α冻干制剂。在冻干前后rPoIFN-α含量损失率方面,抗原活力稳定剂组冻干后含量降低0.13~0.89%,牛奶蔗糖保护剂组含量降低1.34~2.91%,显示在冻干过程中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此外通过对各试验组rPoIFN-α在2~8℃和37℃条件下进行保存期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牛奶蔗糖保护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分别下降3~6%和2.5%~6%,蛋白活性平均下降约1~2个滴度;而抗原活力稳定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下降小于1%,蛋白活性无变化。因此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的保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牛奶蔗糖保护剂。因此,选定抗原活力稳定剂作为该产品的冻干保护剂。3.rPoIFN-α冻干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作用本研究制备3批rPoIFN-α冻干制品,采用牛肾细胞(MDBK)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测定rPoIFN-此生物学活性为1×107U/mL。该产品冻干后性状、剩余水分、真空度、纯粹性、安全性检验均符合《中国兽药典》相关制品质量检验要求。采用rPoIFN-α制品,测定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活性效果,采用2015012批次rPoIFN-α制品,测定其对PEDV的体外抑制效果,表明:(1)该批次rPoIFN-α在细胞上感作24h,对EBVAC15的阻断作用最明显,1个活性单位(107稀释)即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如果感作1h,则100个活性单位(105稀释)才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2)rPoIFN-α和EBVAC15预混1 h后共感染细胞,1000个活性单位(104稀释)才可以完全抑制病毒增殖。(3)PEDV先感染细胞1h后,rPoIFN-α对病毒几乎无抑制作用。4.rPoIFN-α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本研究选择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猪场,应用rPoIFN-α开展初生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rPoIFN-α对初生仔猪PED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存活率可达50%~70%,比未处理病猪提高20%~40%。通过临床应用跟踪,对rPoIFN-α使用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为:(1)rPoIFN-α用于发病早期紧急预防及治疗PEDV效果理想;(2)肌肉注射与口服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肌肉注射方式较口服便捷;(3)母猪和仔猪联用(母猪产前10 d和3d分别注射2.5头份rPoIFN-α,仔猪出生当天及第二天口服/注射1头份rPoIFN-α)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母猪/仔猪单独使用;(4)PED发病中晚期时使用rPoIFN-α治疗效果不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仔猪发生PED中后期肠道已严重损伤,持续的腹泻引起机体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仅用rPoIFN-α难以缓解脱水和酸中毒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rPoIFN-α产业化生产工艺及体外效力检验方法,临床应用结果证明其对仔猪PED有较好治疗效果,并制定了本产品的猪场应用方案,为临床防治流行性腹泻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
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猪传染性水泡病的蔓延,保障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出口援外的迫切需要,我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吴兴县食品公司、平湖县食品公司、嘉兴地区食品公司等兄弟单位大力协助下,自1972年5月开始,对猪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几年来,先后培养成东阳系和杭州系两株弱毒。东阳系弱毒45代(D45)的免疫原性,较杭州系弱毒36代(H36)为好;但由于冷藏设备发生故障,东阳系于1975年初丢失。现将杭州系弱毒的培育、制苗和免疫等室内外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3](1975)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与科赛奇B5病毒在猪体交互免疫试验》文中研究表明 我国流行的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简称水泡病病毒)具有人类肠道病毒中科赛奇病毒(Coxsackie virus)相类似的特征——能引起新生乳鼠麻痹致死。这曾促使我们通过交互中和实验,证实了我国流行的水泡病病毒与科赛奇B5病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曾用以上两种病毒分别测定了同一份血清的中和效价,说明它们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抗原结构。我们还从电镜比较观察中,发现两种病毒颗粒的大小与形态基本相同,病毒在细
崔忠道[4](1990)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引起猪发生水泡症状的传染病,有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以及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这四种病以在猪的蹄及口鼻等部位引起水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在症状上难以区别。重要差别是感染对象范围不同:口蹄疫传染牛、羊、猪等偶蹄动物,水泡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传染马;猪水泡疹及猪水泡病则仅传染猪,不传染其
田宏[5](2006)在《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水疱病和猪瘟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及其它水疱性疾病相似,难以区分,从而妨碍了猪及猪产品的流通和国际贸易;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致病力强,危害严重。猪瘟弱毒疫苗对于控制猪瘟大流行虽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使用弱毒疫苗后,难以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动物,不利于鉴别病猪。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预防猪水疱病的疫苗。研制安全高效并具有潜在标记的基因工程疫苗,将为控制猪水疱病和猪瘟探索新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了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其免疫效果,为猪水疱病和猪瘟新型疫苗的研究探索一条可供参考之路。1.构建了猪水疱病结构蛋白P1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 puro-P1),并与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pVSV-G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获得了包装完整的假病毒,测定滴度。假病毒经polybrene(8μg/mL)的介导使该假病毒感染靶细胞PK-15,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间接免疫荧光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P1衣壳前体蛋白能被猪水疱病病毒(SVD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从不同代次(分别选取第1,8,16代和30代)的阳性细胞中扩增到SVDV的P1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2.大量收获阳性细胞培养物,用弗氏佐剂乳化并免疫豚鼠。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和细胞中和试验,对制备的疫苗效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豚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阻断ELISA结果表明,免疫组4号豚鼠从首免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特异性SVDV抗体,而其他的免疫组豚鼠也从免疫后的第4周开始的全面出现SVDV抗体;应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免疫接种后第4周、第6周及第8周采集的豚鼠血清中和抗体的滴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接种4周时,免疫接种组2号豚鼠的中和抗体为1∶8,其余均小于1∶8;免疫接种组从第6周开始,中和抗体滴度均达到1∶8,甚至超过1∶8,而空白对照组血清中和抗体始终全部小于1∶4。3.采用与猪水疱病类似的方法建立了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的细胞株。免疫荧光和ELISA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E2蛋白能被CSF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扩增到不同代次(本次试验分别选取第1,10,20代和30代)阳性细胞基因中的E2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4.大量收获表达产物,乳化并免疫家兔。通过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6](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研制总结》文中研究说明 猪传染性水泡病于十年前开始发生,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目前不仅在欧洲大量流行,而且也波及日本。但现在国外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生产。 本病在我国也有广泛流行,给生猪生产、肉食供应和出口援外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研制出安全有效并宜于工厂化大量生产的特异性疫苗,以期迅速控制和扑灭本病,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林旭埜[7](2009)在《猪瘟活疫苗全新工艺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认为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猪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本研究培育了猪睾丸传代细胞(Swine Testis Cell,ST细胞)应用于猪瘟活疫苗,建立了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的生产规程和质量标准,批量生产猪瘟活疫苗,并在我国八省30余个猪场推广应用,获得良好效果。为猪瘟疫病的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T细胞培育:选用ST细胞系作为繁殖猪瘟兔化弱毒病毒液的细胞基质,将ST细胞传3代增殖至适量建立基础细胞库;将基础细胞传4代增殖至适量建立工作细胞库,对基础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细胞进行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外源病毒检验,确认无任何污染。对ST细胞进行了细胞使用最高代次的研究,工作细胞库复苏的细胞传25代仍能生长良好,并保持细胞的纯净性和良好的病毒增殖能力。将基础细胞库的第3代细胞、最高限制代次细胞(工作细胞库复苏传至20代)和超过最高代次5代细胞(工作细胞库复苏传至25代细胞)进行细胞软琼脂集落试验、裸鼠肿瘤形成试验、染色体数检查等试验,未发现异常。没有致瘤、致癌、致畸性,符合弱毒活疫苗生产用细胞的各项特性,该细胞可用于猪瘟疫苗的生产。猪瘟种毒:对猪瘟兔化弱毒进行纯净性、安全性、免疫原性等多项检验,建立的生产用细胞毒种种子批经全面鉴定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中相关标准。疫苗研制:应用生物反应器进行了猪睾丸传代细胞的高密度培养和猪瘟病毒的高密度培养。对不同代次细胞产毒情况、不同接毒量、接毒后不同时间收获、病毒液于不同温度保存期等工艺进行研究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当脾毒种病毒含量≥105RID/ml时,接种含0..2-0.3%脾毒种的维持液,当细胞毒种病毒含量≥5×105RID/ml时,接种含3-5%的细胞毒种的维持液,于接种后5天作第1次收获换液,以后每隔4天收获换液1次最为合适,此时收获的病毒液病毒滴度最高且稳定;收获的病毒液在-15℃以下保存3个月,病毒液效价基本保持不变。建立了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猪瘟活疫苗的生产工艺;制定了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的生产规程和质量标准。安全与效力检验:ST传代细胞源猪瘟活疫苗每头份的病毒含量比原代牛睾丸细胞苗的规程标准高了10倍,安全和效力检验试验结果证明:传代细胞源猪瘟活疫苗(7500RID/头份)30头份接种猪,3批实验室疫苗的安检猪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猪安全。以1/7500头份接种家兔,所有效力指标合格;以1/5000头份接种猪,攻毒后均100%保护。疫苗对猪能产生良好免疫保护力。与同类产品的比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5年版)猪瘟活疫苗(细胞源)成品检验方法检验,将研制开发的的用ST传代细胞生产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与同类产品用牛睾丸原代细胞生产的猪瘟活疫苗(细胞源)的各项指标的比较试验表明用ST细胞生产的3批猪瘟活疫苗1/5000头份免疫猪能100%产生免疫保护;1/7500头份接种家兔均能符合规程兔体反应热的要求,全部合格。比较疫苗的病毒含量、效力和安全检验结果,该疫苗的病毒滴度和免疫保护效力高于现有BT原代细胞活疫苗规程标准的10倍,用ST细胞生产的3批猪瘟活疫苗以30倍剂量进行安全检验,全部合格。通过对ST、BT细胞疫苗毒株E2基因所编码的gp55抗原蛋白的核甘酸、氨基酸序列比较及抗原结构和中和抗原决定簇上的差异分析,发现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在经ST和BT细胞培养后,其保护性抗原基因E2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所研究的猪瘟细胞疫苗毒在遗传上表现高度的稳定性。推广应用:在获得农业部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生产许可后,严格按照农业部发布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制造及检验暂行规程、暂行质量标准的规定组织生产和检验,2008年共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5批,517万头份。2009年生产了22批,经检验合格20批,2462万头份。至2009年7月31日为止,在规定的8省共销售使用了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7批733万头份,参照各猪场免疫程序对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和种猪进行免疫接种,未有不良反应以及免疫猪发生猪瘟临床感染和亚临床感染的反馈。在规定的广东、湖南、河南、四川、江苏、山东、辽宁和福建等8省选择了30多个规范化猪场使用,按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规定的使用说明,结合各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并进行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田间免疫效果等情况的跟踪调查工作,经过7批次389万头份疫苗使用观察,对经产母猪、种公猪、后备种猪、商品肉猪一次与多次免疫接种,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免疫效果确切。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8](1974)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第二报》文中研究指明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水泡病,下同)上海北新泾系地鼠肾组织培养弱毒疫苗,室内外安全与效力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对猪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安全性不够稳定,细胞毒某些代数对猪的反应率较大并发生同居感染。为解决弱毒苗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水泡病秦皇岛系猪蹄部水泡皮毒适应2~3日龄小白鼠,连续传代致弱,待鼠毒对猪失去致病力后,再将鼠毒在仔猪肾上皮细胞中传代,试制组织培养弱毒疫苗。
何希苗,刘楠楠[9](2008)在《猪病毒病诊断识别与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猪病毒病的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10](1974)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第一报》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猪传染性水泡病在一些地区的不断扩大蔓延,给国民经济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损失。提供安全有效并宜于大量生产的特异性疫苗,以期迅速控制和扑灭本病,乃是当前保障出口援外和发展养猪业的迫切需要。
二、猪传染性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传染性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干扰素特性与应用概述 |
1 干扰素的分类 |
1.1 Ⅰ型干扰素 |
1.2 Ⅱ 型干扰素 |
2 生物学活性 |
2.1 抗病毒活性 |
2.2 抗肿瘤活性 |
2.3 免疫调节作用 |
2.4 基因工程表达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
3 干扰素的应用 |
3.1 干扰素在人医上的应用 |
3.2 干扰素在临床兽医上的应用 |
4 PoIFN-A研究进展 |
4.1 PoIFN-α分子结构 |
4.2 PoIFN-α作用机制 |
4.3 PoIFN-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5 干扰素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冷冻干燥保护剂应用概述 |
1 冷冻干燥对蛋白质的损伤 |
1.1 低温 |
1.2 pH值 |
1.3 失水 |
1.4 冷冻干燥保护剂 |
2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分类 |
2.1 小分子物质 |
2.2 大分子物质 |
2.3 其他类型保护剂 |
3 冻干保护剂的保护机理 |
3.1 冷冻保护机理 |
3.2 干燥中的保护机理 |
4 冻干保护剂的制备 |
4.1 配制 |
4.2 灭菌 |
5 应用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述 |
1 病原学特征 |
2 流行病学 |
3 致病机理 |
4 诊断方法 |
4.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2 实验室诊断 |
5 预防与控制 |
5.1 灭活疫苗 |
5.2 弱毒活疫苗 |
5.3 基因工程疫苗 |
5.4 返饲 |
6 PEDV变异毒株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毕赤酵母表达RPOIFN-A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补料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生长密度情况 |
2.2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密度生长情况 |
2.3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蛋白动态监测情况 |
2.4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PoIFN-α蛋白浓度及活性情况 |
2.5 PoIFN-α浓缩工艺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RPOIFN-A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材料和设备 |
2 方法 |
2.1 rPoIFN-α冻干品制备 |
2.2 rPoIFN-α冻干品检测 |
2.3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试验 |
3 结果 |
3.1 rPoIFN-α冻干品检测结果 |
3.2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POIFN-A冻干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
1 试剂与材料 |
1.1 试剂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物理性状 |
2.2 剩余水分测定 |
2.3 真空度测定 |
2.4 纯粹性检验 |
2.5 安全性检验 |
2.6 干扰素活性测定 |
2.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
3 结果 |
3.1 物理性状 |
3.2 剩余水分 |
3.3 真空度 |
3.4 纯粹性检验 |
3.5 安全性检验 |
3.6 干扰素活性测定 |
3.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RPOIFN-A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试验猪场PED诊断结果 |
2.2 1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3 2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4 3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5 rPoIFN-α防治仔猪PED临床使用方案优化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水疱病及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1 猪水疱病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 |
1.1.3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
1.1.4 诊断 |
1.1.5 猪水疱病的防控策略 |
1.2 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2.1 猪水疱病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
1.2.2 SVDV 基因组结构 |
1.2.3 SVDV 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1.2.3.1 结构蛋白 |
1.2.3.2 非结构蛋白 |
1.3 猪水疱病疫苗研究进展 |
1.3.1 弱毒疫苗 |
1.3.2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
1.3.3 基因工程疫苗 |
1.3.3.1 基因缺失毒力致弱疫苗 |
1.3.3.2 亚单位疫苗 |
1.3.3.3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
1.3.4 合成肽疫苗 |
1.4 小结 |
第二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CSFV 的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 |
2.2.1 CSFV 的病原学 |
2.2.1.1 CSFV 病毒粒子结构 |
2.2.1.2 CSFV 的理化特性 |
2.2.2 CSFV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2.2.2.1 抗原性 |
2.2.2.2 病原性及病理特性 |
2.2.2.3 遗传特性 |
2.3 CSFV 致病机制的研究 |
2.3.1 CSFV 的免疫病理学 |
2.3.2 CSFV 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
2.3.3 猪瘟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影响 |
2.4 CSFV 的分子免疫学 |
2.5 猪瘟防制策略与防制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6 结束语 |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研究 |
3.1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 |
3.1.1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1.1 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 |
3.1.1.2 不需要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3 广寄主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4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2 包装细胞系 |
3.1.3 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 |
3.2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基本原理 |
3.3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
3.4 影响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效率的影响因素 |
3.5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在基因治疗及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3.5.1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3.5.2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表达反面的应用 |
3.6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缺陷 |
3.7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标记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细胞及种毒 |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4.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4.1.6.1 构建策略 |
4.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即克隆方法 |
4.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4.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4.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4.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4.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1.6.3 重组SCDV HK/70 P1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4.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4.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4.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4.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4.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4.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4.1.12 P1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4.1.12.1 P1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4.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1 基因的表达 |
4.1.12.3 P1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鉴定 |
4.2 结果 |
4.2.1 SVDV HK/70 P1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4.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P1 的鉴定结果 |
4.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P1 基因的整合结果 |
4.2.4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P1 基因的表达 |
4.2.5 P1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疫苗的豚鼠免疫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免疫原与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免疫用抗原的制备 |
5.1.4 重组抗原对豚鼠的免疫程序 |
5.1.5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1.5.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5.1.5.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5.1.5.3 淋巴细胞的增殖实验 |
5.1.6 双夹心ELISA 检测免疫豚鼠的SVDV 特异性抗体 |
5.1.7 SVDV HK/70 的复壮及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
5.1.8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血清SVDV 抗体效价 |
5.2 结果 |
5.2.1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2.2 免疫豚鼠SVD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5.2.3 SVDV 半数感染剂量的测定结果 |
5.2.4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中和抗体 |
5.3 讨论 |
第六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细胞 |
6.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6.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6.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6.1.6.1 构建策略 |
6.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克隆的基本方法 |
6.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6.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6.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6.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6.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6.1.6.3 重组CSFV Shimen E2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6.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6.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6.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6.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6.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6.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6.1.12 E2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6.1.12.1 E2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6.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E2 基因的表达 |
6.1.12.3 夹心 ELISA 检测 E2 蛋白的活性 |
6.1.12.4 E2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整合鉴定 |
6.2 结果 |
6.2.1 CSFV Shimen E2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6.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E2 的鉴定结果 |
6.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E2 基因的整合结果 |
6.2.4 E2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6.2.5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E2 基因的表达 |
6.2.6 ELISA 检测细胞培养物中E2 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6.3 讨论 |
第七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兔免疫保护实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主要试剂 |
7.1.2 免疫用的抗原的制备 |
7.1.3 重组抗原对家兔的免疫实验 |
7.1.4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4.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7.1.4.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7.1.4.3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5 阻断ELISA 检测免疫家兔的CSFV 特异性抗体 |
7.1.6 实验兔子的病毒攻击保护实验 |
7.2 结果 |
7.2.1 T 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
7.2.2 免疫兔子CSF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7.2.3 攻毒兔子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
7.2.3.1 兔子体温变化 |
7.2.3.2 攻毒兔子脾脏变化 |
7.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猪瘟活疫苗全新工艺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猪瘟及猪瘟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猪瘟的概况 |
1.1 猪瘟的流行病学 |
1.2 临床症状和致病机理 |
1.3 猪瘟的诊断 |
1.4 猪瘟的防控 |
1.5 猪瘟的疫苗 |
2 猪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
2.1 猪瘟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
2.2 猪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研究进展 |
2.3 猪瘟病毒E2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4 猪瘟病毒E2基因的研究进展 |
3 猪瘟病毒的增殖及细胞培养 |
3.1 猪瘟病毒的入侵及增殖 |
3.2 猪瘟病毒的细胞培养 |
综述二:细胞及病毒高密度培养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1 高密度培养的细胞特性研究及改造 |
2 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 |
3 生物反应器 |
3.1 机械搅拌式 |
3.2 气升式 |
3.3 中空纤维 |
3.4 空间生物反应器 |
3.5 其它生物反应器 |
4 生物反应器的相关技术 |
4.1 细胞培养工艺技术研究 |
4.2 微载体的选择 |
4.3 培养过程的在线监控 |
5 结语 |
第二章 生产用猪睾丸传代细胞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和种毒 |
1.2 培养基及溶液 |
1.3 试验动物 |
1.4 荧光抗体 |
2 方法 |
2.1 冻存细胞的复苏 |
2.2 细胞传代 |
2.3 细胞的冻存 |
2.4 基础细胞库建立 |
2.5 工作细胞库建立 |
2.6 细胞库细胞的检验 |
2.7 基础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的病毒检验 |
2.8 ST细胞最高代次范围确定 |
2.9 细胞系转化、恶性程度及细胞核学检验 |
2 结果 |
2.1 各级细胞库建立结果 |
2.2 最高代次细胞研究结果 |
2.3 细胞三致试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3.1 ST细胞的确定及细胞库的建立 |
3.2 细胞最高代次的确定 |
3.3 细胞系转化、恶性程度及细胞核学检查试验 |
第三章 生产用毒种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毒种 |
1.3 培养基及试剂 |
1.4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生产用毒种种子批的建立(猪瘟脾毒的增殖与鉴定) |
2.2 生产种子制备及全面鉴定(细胞毒的增殖和鉴定) |
2.3 生产用毒种最高代次范围的研究 |
3 结果 |
3.1 生产种子批建立的结果(猪瘟脾毒种毒的增殖及鉴定结果) |
3.2 生产种子的鉴定结果(猪瘟细胞种毒的增殖及鉴定结果) |
3.3 生产用毒种最高代次范围的研究结果 |
4 本部分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用阴性猪的筛选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猪瘟(CSF)抗原的检测 |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抗原的检测 |
2.3 猪瘟(CSF)抗体检测 |
2.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抗体检测 |
2.5 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抗体酶免检测 |
2.6 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pI抗体检测 |
3 结果 |
3.1 不同日龄猪PRRSV及CSFV抗原检测结果 |
3.2 ELISA检测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猪瘟活疫苗(ST传代细胞源)的研制 |
1 材料 |
1.1 毒种与细胞 |
1.2 培养基 |
1.3 试验动物 |
1.4 生物反应器及载体 |
1.5 猪瘟活疫苗(细胞源)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生产用种毒制备 |
2.3 用不同代次细胞培养猪瘟弱毒产毒情况比较试验 |
2.4 不同接毒量比较试验 |
2.5 接毒后不同时间收获比较试验 |
2.6 病毒液于不同温度保存期试验 |
2.7 病毒的繁殖与收获 |
2.8 半成品检验 |
2.9 配苗、分装和冻干 |
2.10 成品检验方法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用不同代次细胞培养猪瘟弱毒产毒情况比较试验结果 |
3.2 不同接毒量比较试验结果 |
3.3 接毒后不同时间收获比较试验结果 |
3.4 病毒液于不同温度保存期试验结果 |
3.5 新型疫苗制备结果 |
3.6 成品检验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5.1 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
5.2 疫苗的成品检验 |
第六章 新型疫苗与同类产品的比较试验 |
第一部分 新型疫苗与猪瘟活疫苗(牛睾丸细胞源)的安全、效力等比较试验 |
1 材料 |
1.1 疫苗 |
1.2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物理性状检验 |
2.2 无菌检验 |
2.3 支原体检验 |
2.4 鉴别检验 |
2.5 外源病毒检验 |
2.6 安全检验 |
2.7 效力检验 |
2.8 剩余水份测定 |
2.9 真空度测定 |
3 结果 |
3.1 物理性状检验结果 |
3.2 无菌检验结果 |
3.3 支原体检验结果 |
3.4 鉴别检验结果 |
3.5 外源病毒检验结果 |
3.6 安全检验结果 |
3.7 效力检验结果 |
3.8 剩余水份、真空度测定结果 |
第二部分 猪瘟兔化弱疫苗株不同细胞源E2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猪瘟(ST-BT细胞源)病毒核酸的提取 |
2.2 RT-PCR |
3 结果与分析 |
3.1 E2基因RT-PCR鉴定 |
3.2 菌落PCR筛选E2基因重组质粒初步鉴定 |
3.3 E2基因重组质粒初步鉴定 |
3.4 E2基因重组质粒PCR鉴定 |
3.5 E2基因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3.6 E2基因序列测定与结果 |
4 讨论 |
4.1 病毒在猪睾丸细胞和牛睾丸细胞上培养的讨论 |
4.2 E2基因的序列分析 |
5 本部分小结 |
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猪瘟活疫苗(ST传代细胞源)临床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用疫苗 |
1.2 试验猪场 |
1.3 疫苗免疫 |
1.4 临床应用观察 |
1.5 血清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应用观察 |
2.2 免疫效果观察 |
3 分析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猪传染性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D]. 赵永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猪传染性水泡病仔猪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研究[J]. 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3]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与科赛奇B5病毒在猪体交互免疫试验[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5(02)
- [4]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研究[J]. 崔忠道.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 1990(02)
- [5]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田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猪传染性水泡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研制总结[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7]猪瘟活疫苗全新工艺的研制与应用[D]. 林旭埜.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8)
- [8]猪传染性水泡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第二报[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4(01)
- [9]猪病毒病诊断识别与综合防治[J]. 何希苗,刘楠楠. 农技服务, 2008(09)
- [10]猪传染性水泡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第一报[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