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耐磨铸铁中钒和钛的比色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武登高[1](1968)在《耐磨铸铁中钒和钛的比色测定》文中指出 我厂为提高机床导轨的耐磨性,对钒钛合金耐磨铸铁进行试验,钒和钛的含量均在0.1~0.3%。一般采用的过氧化氢比色测定钒和钛的方法,由于钒、钛互相干扰,因此不能应用。二苯胺比色法虽然灵敏度较高,但不易掌握。钒盐与磷酸、钨酸钠生成磷钨钒杂多酸,溶液呈黄色,可用异丁醇萃取。根据文献介绍在目视比色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条件试验和补充,钛不干扰钒的测定。并使用一份试样溶液用变色酸钠比色法进行钛的测定。
宋绪丁[2](2008)在《高硼铁基系列铸造耐磨合金研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耐磨材料都是以合金碳化物为抗磨骨架,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以硬度更高、稳定性更高的硼化物和硼碳化合物为抗磨骨架,以高强韧性马氏体为基体的高硼铁基系列铸造耐磨合金。高硼铁基系列铸造耐磨合金以我国富有的硼、铬、钛为主要合金元素,不含有镍、钼、钨、钒等合金元素,具有低成本、高硬度、良好耐磨性和强韧性,同时,铸态硬度低,成型工艺性好,容易切削加工,克服了高铬铸铁和高锰钢铸态难以加工的问题,适用制造尺寸精度要求高的耐磨零件。因此,高硼铁基系列耐磨合金是一种新型的耐磨材料,可以部分替代高铬铸铁和高锰钢材料。本学位论文依托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在论文中,将高硼铁基系列耐磨合金分为低碳低硼系列(0.2~0.4%C、1.0%B左右)、中碳硼变化系列(0.3~0.45%C固定, 0.5~3.0%B)和高碳高硼系列(0.5~1.0%C, 2%B左右)三个系列,对其合金的熔炼方法、合金的净化精炼工艺、铸造凝固过程和组织、热处理工艺和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合金在二体磨损和三体动载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及工业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铝、钛脱氧和定氮、冲入法稀土变质处理的熔炼工艺,并开发了钢包底部安装透气塞吹入氩气工艺,通过陶瓷透气塞向钢液中吹入氩气净化钢液。吹氩净化后钢液中的夹杂物明显减少,有利于改善高硼铸钢的强韧性能。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衍射和Leica图像分析仪等手段,研究了高硼铁基系列耐磨合金的铸态组织、热处理后的组织及合金元素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低碳低硼系列合金的铸态组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珠光体和铁素体基体+鱼骨状的共晶硼化物和晶界分布的硼碳化合物。中碳、硼变系列合金铸态组织受含硼量影响很大,随着含硼量的增加,共晶硼化物和二次硼碳化合物的体积分数明显增加。当硼含量超过2%时,铸态组织中会出现(γ+Fe2B+ Fe3(B,C))三元包晶组织,而硼含量对基体组织没有影响;高碳高硼系列的合金铸态组织除了有大量的共晶组织外,还会出现(γ+Fe2B+ Fe3(B,C))三元包晶组织,随着含碳量增加,三元包晶组织有所增加。②在950~1100℃奥氏体化淬火+200℃回火后,合金的鱼骨状共晶硼化物和菊花状的包晶组织变化不大,部分网状二次硼碳化合物有断网现象,基体组织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低碳低硼系列合金的基体主要由宽度约0.1~0.2μm的板条马氏体组成,当奥氏体化温度超过1050℃时,合金基体中会出现部分针状马氏体;中碳和高碳高硼系列合金的基体主要由混合马氏体组成。③含碳量和含硼量对高硼铁基合金中硼化物和硼碳化合物体积分数的影响为:在硼量一定的情况下,碳含量的增加使硼碳化合物的体积分数增加,根据实验数据,含碳量每增加0.1%,硼碳化合物的体积分数增加1%左右,说明碳量的变化对硼碳化合物的体积分数的影响比较小;在含碳量一定情况下,硼含量对硼碳化合物的体积分数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呈y = 7.078e0.822x指数曲线变化,其中y-硼碳化合物,x-含硼量。④X射线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当高硼铁基合金奥氏体化温度超过1000℃时,合金内部的二次Fe23(C,B)6相消失,有利于消除“硼脆”现象,提高合金的韧性。借助于洛氏硬度试验、一次摆锤冲击试验、断裂韧性试验、ML-10销盘式和MLD-10冲击磨损试验,三个系列合金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试验结果为:①低碳低硼系列合金的硬度低、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较高;中碳硼变化系列合金含硼量的变化对其热处理后的宏观硬度、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有明显的影响;高碳高硼系列合金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明显增加,而碳量变化对合金的冲击韧性的影响较小,高碳高硼系列的冲击韧性在7.510 J/cm2范围。②在二体磨粒磨损的条件下,无论低载荷还是高载荷,低碳低硼系列合金的磨损性能相对于高铬铸铁要低;中碳硼变化系列合金当硼含量小于1.5%时,高硼铁基合金的耐磨性与高铬铸铁相当,当硼含量超过1.5%时,高硼铁基合金的耐磨性明显大于高铬铸铁,含硼量越高,高硼铁基合金的耐磨性越高;高碳高硼系列合金的耐磨性都明显的优于高铬铸铁,耐磨性最好的合金接近于高铬铸铁的3倍。③在三体动载磨粒磨损的条件下,低碳低硼系列合金的三体磨粒磨损的耐磨性比高铬铸铁稍好;中碳硼变化系列合金硼含量低于2.0%的高硼铁基合金的耐磨性优于高铬铸铁,而硼含量大于2.0%的高硼铁基合金的耐磨性比高铬铸铁差;高碳高硼系列合金的三体磨粒磨损的耐磨性明显低于高铬铸铁,且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耐磨性下降。低碳高硼铁基合金在磨球机磨球上的工业应用效果表明:低碳高硼铁基合金磨球比高铬铸铁磨球的耐磨性稍好,但低碳高硼铁基合金中合金元素加入量少,不含有镍、钼、钴等合金元素,生产成本比高铬铸铁降低30%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高碳高硼铁基合金在泥浆泵上的应用效果正在实际试验过程。
姜晓霞,张桂岭[3](1979)在《钨系白口耐磨铸铁组织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耐磨材料大量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关单位正在开展钨系白口耐磨铸铁的研究.但是,对其组织结构还了解不多,对钨含量变化时铸铁中碳化物含量、结构、形态、分布等变化规律与耐磨性能间的关系还缺乏研究.
钱昌明[4](2002)在《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提高TiC基金属陶瓷的切削性能着手,在制备刀片时,添加纳米粉以细化和均化晶粒,从而提高其强度和硬度和韧性;然后分别检测金属陶瓷和WC基硬质合金(YT15)的摩擦系数,从切削过程基本理论的角度来说明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磨损特性。 在大量单因素切削实验的基础上,求出了纳米金属陶瓷刀具使用寿命与切削用量关系的Taylor公式,并分析了切削用量与刀具几何参数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根据连续切削45钢后刀具的磨损形态和特征,探讨了纳米金属陶瓷切削45钢时的磨损机理; 在断续切削45钢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刀具刃区的负倒棱对刀具破损寿命的影响。 最后利用正交实验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刀具使用寿命的数学模型,优化了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为纳米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耐磨铸铁中钒和钛的比色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磨铸铁中钒和钛的比色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高硼铁基系列铸造耐磨合金研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耐磨材料的现状 |
1.2.1 锰系耐磨合金钢 |
1.2.2 铬系耐磨合金钢 |
1.2.3 抗磨白口铸铁 |
1.3 磨粒磨损及其磨损机理 |
1.3.1 磨料磨损的定义 |
1.3.2 磨粒磨损的简化模型 |
1.3.3 磨粒磨损的机制 |
1.3.4 影响磨粒磨损的因素 |
1.4 加硼铁基铸造耐磨材料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材料的熔炼及试验方法 |
2.1 合金成分的设计 |
2.1.1 Fe-B 和Fe-B-C 相图分析 |
2.1.2 硼对 Fe-Fe_3C 二元相图的影响 |
2.1.3 硼在铁和钢中的存在形式 |
2.1.4 硼在钢中的主要作用 |
2.1.5 高硼铁基耐磨材料的成分设计 |
2.2 合金的熔炼和试样制备工艺 |
2.2.1 原材料的化学成分 |
2.2.2 高硼合金铸钢熔炼和纯净化处理 |
2.3 合金的试验内容和方法 |
2.3.1 合金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
2.3.2 合金的组织观察和物相分析方法 |
2.3.3 合金的性能检测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凝固过程及铸态组织性能 |
3.1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凝固过程分析 |
3.1.1 熔炼后合金的化学成分 |
3.1.2 Fe-B-C 三元系相图及典型合金凝固过程分析 |
3.2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铸态凝固组织 |
3.2.1 低碳低硼系列的铸态凝固组织 |
3.2.2 中碳硼量变化系列的铸态凝固组织 |
3.2.3 高碳高硼系列的铸态凝固组织 |
3.3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铸态物相及成分分析 |
3.3.1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铸态物相分析 |
3.3.2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铸态成分分布 |
3.4 硼、碳含量对硼碳化合物体积分数的影响 |
3.4.1 硼碳化合物体积分数测定结果 |
3.4.2 碳含量对硼碳化合物体积分数的影响 |
3.4.3 硼含量的变化对硼碳化合物体积分数的影响 |
3.4.4 硼碳化合物的立体形貌 |
3.5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铸态性能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对高硼铁基耐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热差分析法和热膨胀法联合测定合金的相变温度和CCT 图 |
4.1.1 差热分析法测定合金的相变温度 |
4.1.2 热膨胀法测定合金的相变点 |
4.1.3 硼推迟合金相变的机理 |
4.2 热处理工艺的制定 |
4.2.1 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选择 |
4.2.2 冷却方式的选择 |
4.2.3 热处理后试样的代号 |
4.3 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及分析 |
4.3.1 低碳低硼系列的高硼铁基合金组织观察及分析 |
4.3.2 中碳硼变化系列的高硼铁基合金组织观察及分析 |
4.3.3 高碳高硼系列的高硼铁基合金的组织观察及其分析 |
4.4 热处理对高硼铁基合金物相的影响 |
4.5 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4.5.1 低碳低硼系列高硼铁基合金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4.5.2 中碳硼变化系列高硼铁基合金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4.5.3 高碳高硼系列高硼铁基合金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4.5.4 高硼铁基合金的断裂韧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硼铁基合金的耐磨性及其磨损机理探讨 |
5.1 耐磨性的实验方法 |
5.1.1 金属材料耐磨性能的评定 |
5.1.2 实验所采用的对比试样 |
5.1.3 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及实验过程 |
5.2 耐磨性的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2.1 二体磨粒磨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2 三体磨粒磨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磨损面形貌观察及磨损机理探讨 |
5.3.1 二体磨粒磨损的磨损面形貌及磨损机制探讨 |
5.3.2 三体磨粒磨损的磨损面形貌及磨损机制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硼铁基耐磨合金工业制备和应用研究 |
6.1 低碳高硼铁基合金在磨球机磨球上的工业应用 |
6.1.1 低碳高硼铁基合金的特点 |
6.1.2 低碳高硼铁基合金在磨球机磨球上的应用 |
6.2 高碳高硼铁基合金在泥浆泵上的工业应用 |
6.2.1 高碳高硼铁基合金的特点 |
6.2.2 高碳高硼铁基合金在泥浆泵上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刀具材料概述 |
1.1 刀具材料的发展简史 |
1.2 常用刀具材料简介及主要发展方向 |
1.3 金属陶瓷刀具的发展现状 |
1.3.1 金属陶瓷简介 |
1.3.2 金属陶瓷的制作原理及工艺 |
1.3.3 金属陶瓷的结构、性能特点 |
第二章 纳米金属陶瓷刀片的制备 |
2.1 纳米材料及纳米改性材料 |
2.2 纳米金属陶瓷刀片的制造工艺 |
2.2.1 制造工艺概述 |
2.2.2 纳米TiN的分散 |
2.2.2.1 实验设计 |
2.2.2.2 超声作用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 纳米TiN对TiC基金属陶瓷性能的影响 |
2.3.1 纳米TiN最优添加量的实验 |
2.3.2 纳米TiN添加量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
2.3.3 添加纳米TiN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三章 切削加工中的摩擦机理和摩擦系数的测量 |
3.1 金属切削过程 |
3.2 刀具-切屑摩擦 |
3.2.1 刀具-切屑的摩擦机理 |
3.2.2 滞流层 |
3.3 刀具-工件摩擦 |
3.4 摩擦系数的测量 |
第四章 纳米金属陶瓷刀具切削实验 |
4.1 切削用量与刀具使用寿命的关系 |
4.1.1 实验装置、条件及方法 |
4.1.2 单因素实验及刀具使用寿命Taylor公式 |
4.1.2.1 单因素实验数据及结果 |
4.1.2.2 一元线性回归及刀具使用寿命Taylor公式 |
4.1.2.3 切削用量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
4.1.3 纳米金属陶瓷刀具切削45钢时的磨损机理探讨 |
4.1.3.1 刀具磨损 |
4.1.3.2 干式高速切削时纳米金属陶瓷刀具磨损机理探讨 |
4.2 刀具几何角度与刀具使用寿命的关系 |
4.2.1 前角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
4.2.2 后角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
4.2.3 负倒棱对刀具破损的影响 |
4.2.3.1 刀具破损 |
4.2.3.2 纳米金属陶瓷负倒棱车刀间断性干切削实验 |
第五章 纳米陶瓷刀具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的优化 |
5.1 切削45钢的正交实验 |
5.1.1 正交实验概述 |
5.1.2 正交实验的方案设计 |
5.1.3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5.2 刀具使用寿命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1 多元回归分析 |
5.2.1.1 逐步回归分析基本概念 |
5.2.1.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 |
5.2.1.3 逐步回归的计算步骤 |
5.2.2 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
5.2.3 回归分析的数据准备 |
5.2.4 回归方程分析及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四、耐磨铸铁中钒和钛的比色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耐磨铸铁中钒和钛的比色测定[J]. 武登高. 理化检验通讯, 1968(02)
- [2]高硼铁基系列铸造耐磨合金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 宋绪丁. 长安大学, 2008(08)
- [3]钨系白口耐磨铸铁组织结构研究[J]. 姜晓霞,张桂岭. 铸工, 1979(06)
- [4]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优化[D]. 钱昌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