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气》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广西天气》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一、《广西气象》是我的良师益友(论文文献综述)

农芒[1](2021)在《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季节性和昼夜性的变化而太阳光线入射角度周期性变化,进而影响了光伏发电量的输出。因此,本论文基于太阳相对运动轨迹,采用理论分析、实验与模拟计算等研究方法,开展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首先,基于太阳相对运动轨迹,构建与其相对运动的光伏发电系统位置数据,并利用传动电机与位移信号控制器,设计出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系统。并基于上述开发系统,开展单/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系统发电量对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增益最大为0.733kwh/kwp,比单面光伏组件多出9.3%,夏季增益功率最大为38.91 kwh/kwp,比单面光伏组件多出8.73%。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单轴跟踪光伏发电数学模型,通过研究不同参数对光伏发电量输出的变化规律。并将遗传算法引入模型中,对跟踪系统的最佳倾斜角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年度最佳倾斜角的斜单轴跟踪系统年发电量比常规单轴跟踪系统的多出1.86%;按季节调节最佳倾斜角的系统年发电量比平单轴跟踪系统的年发电量多出3.26%。最后,建立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LCOE经济模型,开展优化后的斜单轴跟踪系统与其他光伏支架系统的LCOE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斜单轴跟踪系统的LCOE最低为0.4415元/k Wh,初始投资成本占总成本的68.6%,后期维护成本占总成本的31.4%。此外,对斜单轴跟踪系统的LCOE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光伏电池价格、跟踪器、通货膨胀率和折现率对LCOE的影响较为敏感。

蒙啸[2](2021)在《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民用飞行控制系统的不断成熟,民用无人机成本得到极大降低的同时可靠性不断提高,无人机产业因此得到普及并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一大热点。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应用人才缺口,为了填补这个缺口,国家相继出台大批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无人机专业培养人才,这是笔者所在的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的发展契机。而无人机植保是当前无人机应用中发展前景最好的领域,选取该领域进行研究,依托笔者所在H中职学校构建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可以为地方培养无人机植保专业人才,扶助弱势群体、助力地方扶贫攻坚。以上为本研究展开的背景。本论文从无人机产业中选取了目前需求最大最有应用前景的无人机植保作为研究对象,研发H中职学校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当前中职无人机植保课题的研究现状,借鉴课程开发理论,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步骤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基础为依据进行教案设计,并通过案例实践分析理论研究的不足,研发校本无人机植保课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参与学生进行调查,确定各方需求与可利用的资源,构建合理的校本课程目标。此外,以合理的评价手段进行检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始终紧跟行业的发展。研发的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学生学情,课程内容关注工作岗位的需求、合理利用H学校的资源,引导学生构建无人机植保的知识体系,实现中职无人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本研究丰富了H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探索出一套无人机课程开发模式,形成无人机植保的典型教学案例,为其他学校无人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

刘云鹤[3](2021)在《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牧区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畜牧业繁荣、维系地区生态安全和保护国家绿色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甘肃省肃南县和青海省乌兰县作为三种典型气候研究区域,针对当前西部牧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从气象、土壤、植被、水资源、牲畜和社会经济六个关键要素入于,对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生态典型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基于单指标评价法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压力-状态-响应”两种综合模型评价法,研究西部典型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三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劣状况,并划分其生态环境等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西部典型牧区的土壤生态问题,从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风蚀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土壤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部牧区土壤容重整体偏大,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鄂托克旗、肃南县和乌兰县的土壤平均容重分别为1.58 g/cm3、1.38 g/cm3和1.42 g/cm3。牧区土壤多为碱性砂土,其土壤盐渍化程度均有所减轻,三个地区土壤表层的含盐量分别降低了 24.1 6%、32.93%和32.41%。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牧区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时段内,各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鄂托克旗增加了165.17%,肃南县增加了 35.10%,乌兰县增加了 79.02%;但各研究区的土壤养分含量仍较低,三个地区的平均土壤有机质分别为7.03 g/kg、7.94g/kg和11.22 g/kg。从空间分布来看,鄂托克旗各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布多呈斑块状;肃南县多从中部偏北地区向四周递增或递减,呈带状分布;乌兰县不同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同一指标不同土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也略有不同。三个研究区中鄂托克旗的风蚀威胁最大,乌兰县最小,肃南县居中。(2)研究了西部典型牧区的气象、植被、水资源、牲畜和社会经济五种因素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部典型牧区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近年来,各典型研究区的光热资源减少,鄂托克旗的年活动积温降低了 24.55%,肃南县降低了 4.05%,乌兰县降低了 10.03%。鄂托克旗的干旱程度恶化,当地干燥度指数降低了 17.16%,肃南县和乌兰县则分别增大了 21.00%和32.43%。2016~2019年,肃南县和乌兰县的降水距平为正值,潜在蒸散量均为下降趋势,鄂托克旗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因此鄂托克旗的气候条件最为恶劣。各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牧区草地、林地以及农田面积占比逐渐增加,但研究时段内,鄂托克旗和乌兰县的植被年平均成产率分别降低了 8.37%和12.69%,肃南县则升高了 17.21%。从水资源指标来看,乌兰县的水资源状况最不佳,当地水生态压力指数增大了 0.32%,用水效益和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分别降低了 17.22%和14.81%,其余两地的水文敏感程度均较低。鄂托克旗和肃南县的放牧压力明显降低,实际载畜量分别降低了 0.87%和4.14%,而乌兰县的实际载畜量仍以线性趋势持续增长。西部典型牧区的社会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三个地区中,鄂托克旗的经济状况最佳。(3)西部典型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鄂托克旗、肃南县和乌兰县的表层土壤综合质量分别提升了 57.3%、41.8%和11.4%,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指标及养分的空间分布类似,鄂托克旗北部、肃南县西南和东南部以及乌兰县东北部的土壤质量相对较高。“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指数均大于0.60,社会生态指数介于0.18~0.42之间,且均处于上升趋势;三个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均大于0.80,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其中鄂托克旗的协调程度最高,乌兰县最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鄂托克旗、肃南县和乌兰县的响应健康综合值分别为属于极优、差、良生态健康等级,其压力健康综合值和状态健康综合值均属于优良生态健康的范畴,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综合值均大于0.60,属于高生态健康等级。两种综合模型的评价结果均表明西部典型牧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表明,水资源是限制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同样表明鄂托克旗和乌兰县须重点关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肃南县则应以提升土壤质量为首要目标。

陈晨[4](2021)在《基于流域尺度的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探究流域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对流域干旱的监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1982-2018年CRU TS 4.03数据集中的月降水、月平均气温、潜在蒸散发等数据为基础,计算了自校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数作为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来衡量中国干旱程度的量化指标,从全国流域尺度出发,首先对全国十大流域37年的干旱趋势、干旱覆盖面积占比、干旱重心迁移、干旱频率等干旱事件特征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其次选取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代表性流域,对两个流域干旱的气候因素与下垫面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研究了两个流域干旱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CRU数据集,计算了表征气象-农业干旱的修正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利用干旱趋势、干旱面积占比等方法分析全国尺度及各流域尺度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8年中国整体区域呈现微弱的干旱化趋势,而各流域上,西北诸河sc-PDSI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减缓,松花江、辽河sc-PDSI呈明显下降趋势。辽河、海河和黄河整体上年际受旱面积占比较高,在2000-2003年干旱最严重;年内受旱面积在8-12月占比较高,5-6月占比较低,其中长江、西北诸河年内受旱面积占比变化不明显。(2)运用Sen+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重心迁移模型、游程理论、干旱频率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各流域干旱的空间演变特征,并构建了干旱致灾因子评价各流域干旱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1982-2018年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干旱重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区域,迁移趋势总体东西向大于南北向,重心迁移距离随着干旱等级越高而越大。干旱趋势上,长江西北部、西北诸河东部等地显着变湿,松花江大部、辽河西北部、长江北部和西北诸河局部等地显着变干。干旱频率在2000年以前,易干区主要在西北诸河和黄河流域,2000年以后,极干区主要在松辽海流域。辽河北部、黄河西中部和西北诸河南部等地平均历时较高,辽河西北部、海河北部、西北诸河南部的局部干旱强度较强且烈度峰值较大。中国大部分区域干旱致灾危险性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低或中等风险性等级,而辽河和海河中等及以上等级危险性所占比例较高。(3)选取黄河、珠江为两个代表性流域,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从流域、像元尺度分别定性探究了两河流域的不同驱动因子与sc-PDSI的时空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降水量、土壤湿润度和sc-PDSI在流域、像元尺度均为显着的正相关性,珠江降水量、平均水汽压和sc-PDSI在流域、像元尺度均为显着的正相关性,两个流域的sc-PDSI与潜在蒸散发、干燥度均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性,与气温均呈不显着负相关性,且相关性呈明显的空间差异性。(4)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从因子、生态、风险、交互探测四个方面,进一步定量研究了不同驱动因子对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量对sc-PDSI的解释力最高,是影响黄河流域干旱的首要因素,平均气温、海拔和潜在蒸散发分别次之;珠江流域潜在蒸散发对sc-PDSI的解释力最高,是影响珠江流域干旱的首要因素,降水量、平均气压和海拔分别次之。此外,相对于其他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对黄河流域干旱最为明显;潜在蒸散发和干燥度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对珠江流域干旱的影响最为明显。

杨昌明[5](2021)在《广西永福县国土空间安全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斯怡[6](2021)在《邵傅《杜律集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许家慧[7](2021)在《论《石涛画语录》之“蒙养”“生活”及其对我创作的启示》文中指出

邓卓怡[8](2021)在《呼和浩特城区花粉及气象因素与变应性鼻炎就诊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崔艺[9](2021)在《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梦禧[10](2021)在《从广播收音网到有线广播网 ——中国农村广播网转型研究(1950-1966)》文中研究说明

二、《广西气象》是我的良师益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气象》是我的良师益友(论文提纲范文)

(1)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面光伏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1.3.2 光伏发电跟踪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与双面光伏组件数学模型研究
    2.1 光伏发电工作原理
    2.2 双面光伏电池类型介绍
        2.2.1 双面光伏电池的分类
        2.2.2 双面光伏电池的优点
    2.3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2.3.1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图介绍
        2.3.2 化简法求解参数
        2.3.3 非STC条件下五参数修正
    2.4 双面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研究
    2.5 双面光伏组件辐照模型
        2.5.1 正面辐照模型
        2.5.2 背面辐照模型
    2.6 双面光伏组件温度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面光伏单轴跟踪系统设计及实验
    3.1 光伏跟踪系统类型阐述
        3.1.1 被动式光伏跟踪技术
        3.1.2 主动式光伏跟踪系统
    3.2 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
    3.3 单/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对比分析
        3.3.1 单/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实验分析
        3.3.2 单/双面组件跟踪发电量对比分析
    3.4 反射率对双面光伏单轴跟踪系统发电量的影响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斜单轴跟踪系统的优化
    4.1 双面光伏组件输出功率
    4.2 优化倾斜角算法设计
    4.3 气象资料分析
    4.4 最佳倾斜角结果研究
        4.4.1 年度最佳倾斜角度
        4.4.2 季节性最佳倾斜角度
        4.4.3 按月调节最佳倾斜角度
    4.5 不同倾斜角斜单轴跟踪光伏系统能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面光伏斜单轴跟踪系统经济分析
    5.1 经济分析数学模型
    5.2 不同跟踪方式的LCOE比较
    5.3 斜单轴跟踪双面光伏系统总成本分析
    5.4 不同成本参数对系统LCOE的敏感性分析
        5.4.1 系统设备成本
        5.4.2 折现率与通货膨胀率
        5.4.3 土地租用成本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
    附录1 光伏组件V-I和V-P的特征曲线仿真
    附录2 遗传算法优化斜单轴跟踪系统倾斜角过程

(2)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文献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1.填补了中职无人机植保课程研究的空白
        2.设计了基于真实工作流程的无人机植保综合实训项目
二、无人机植保的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无人机植保
        2.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开发
        4.工作过程系统化
    (二)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4.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5.环境模式课程开发理论
        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三、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法规角度
        2.学校所处地区的环境分析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1.学校硬件资源
        2.师资力量
    (三)访谈情况分析
        1.教师访谈
        2.专家访谈
        3.企业访谈
    (四)学生需求分析
        1.问卷调查的设计过程
        2.调查过程
        3.调查结果分析
        4.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四、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
    (一)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
        1.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依据
        2.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专业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综合性的原则
        6.发展性原则
    (三)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无人机植保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界定
        2.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
        3.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实施设计
        4.无人机植保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
        5.无人机植保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6.无人机植保课程开发的流程图与使用计划
五、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案例
    (一)典型课程单元教学案例——无人机组装
        1.教学设计与实施
        2.教学评价
        3.教学反思
    (二)综合实训教学案例——飞防施药前的准备
        1.教学设计与实施
        2.教学评价
        3.教学反思
六、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不足
        1.研究结论
        2.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及内容
    附录3:专家访谈提纲及内容
    附录4:企业人员访谈提纲及内容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牧区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1.2.2 牧区自然生态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3 牧区社会经济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4 牧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水文
        2.1.3 土壤、植被与草地面积
        2.1.4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3 典型气候研究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2.3.1 气象指标
        2.3.2 土壤水气热传输动力指标和侵蚀估计指标
        2.3.3 植被指标
        2.3.4 水资源指标
        2.3.5 牲畜指标
        2.3.6 社会经济指标
    2.4 西部牧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2.4.1 单指标评价
        2.4.2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评价
        2.4.3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
3 典型研究区土壤因子时空变化特征
    3.1 典型研究区土壤理化指标变化特征
        3.1.1 土壤容重变化特征
        3.1.2 土壤机械组成变化特征
        3.1.3 土壤pH变化特征
        3.1.4 土壤含盐量变化特征
        3.1.5 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化特征
        3.1.6 土壤导气率变化特征
        3.1.7 土壤导温率变化特征
        3.1.8 土壤Zeta电位变化特征
        3.1.9 土壤基质敏感性指数变化特征
    3.2 典型研究区土壤养分指标变化特征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特征
        3.2.2 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特征
        3.2.3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
        3.2.4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
        3.2.5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3.3 典型研究区风蚀情况变化特征
        3.3.1 土壤可蚀性指数变化特征
        3.3.2 土壤风蚀量变化特征
        3.3.3 土壤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研究区气象、植被、水资源、牲畜和社会经济年际变化特征
    4.1 典型研究区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4.1.1 年活动积温变化特征
        4.1.2 干燥度指数变化特征
        4.1.3 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特征
        4.1.4 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
    4.2 典型研究区植被因子变化特征
        4.2.1 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4.2.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
        4.2.3 植被年平均生产率变化特征
        4.2.4 植被敏感性指数变化特征
        4.2.5 紫花苜蓿归一化生物量对比分析
    4.3 典型研究区水资源因子变化特征
        4.3.1 水生态压力指数变化特征
        4.3.2 水生态盈余量变化特征
        4.3.3 水资源负载指数变化特征
        4.3.4 用水效益变化特征
        4.3.5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变化特征
        4.3.6 水文敏感性指数变化特征
    4.4 典型研究区牲畜因子变化特征
    4.5 典型研究区社会经济因子变化特征
        4.5.1 人均GDP变化特征
        4.5.2 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特征
        4.5.3 经济密度变化特征
        4.5.4 人口密度变化特征
        4.5.5 旅游人次变化特征
        4.5.6 垦殖指数变化特征
        4.5.7 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典型研究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5.1 典型研究区生态环境单指标评价
        5.1.1 土壤单指标评价
        5.1.2 气象单指标评价
        5.1.3 植被单指标评价
        5.1.4 水资源单指标评价
        5.1.5 牲畜单指标评价
        5.1.6 社会经济单指标评价
    5.2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综合评价
        5.2.1 自然生态指数变化分析
        5.2.2 社会生态指数变化分析
        5.2.3 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变化分析
    5.3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
        5.3.1 压力健康综合值变化分析
        5.3.2 状态健康综合值变化分析
        5.3.3 响应健康综合值变化分析
        5.3.4 生态环境健康值变化分析
    5.4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4.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对比
        5.4.2 生态环境关键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流域尺度的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2.2 干旱时空演变研究进展
        1.2.3 干旱驱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收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流域划分
        2.1.4 研究区域历史灾害情况
    2.2 数据资料收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修正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
        2.3.2 Sen+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
        2.3.3 干旱指标计算
        2.3.4 重心迁移模型
        2.3.5 游程理论
        2.3.6 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2.3.7 相关系数分析
        2.3.8 地理探测器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尺度上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3.1 干旱指数适用性对比
    3.2 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时间演变特征
        3.2.1 1982-2018年中国月尺度sc-PDSI变化
        3.2.2 1982-2018年中国不同流域月尺度scPDSI变化
        3.2.3 1982-2018年不同流域干旱面积变化
    3.3 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空间演变特征
        3.3.1 干旱重心迁移过程
        3.3.2 干旱趋势空间变化
        3.3.3 干旱频率空间变化
        3.3.4 干旱次数、历时、强度、烈度峰值空间变化
    3.4 流域尺度上干旱灾害危险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干旱与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以黄河、珠江流域为例
    4.1 黄河流域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1.1 流域尺度上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1.2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4.1.3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下垫面因子相关性
    4.2 珠江流域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2.1 流域尺度上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2.2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4.2.3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下垫面因子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5 驱动因子对干旱的定量识别—以黄河、珠江流域为例
    5.1 黄河流域驱动因子对干旱的定量识别
        5.1.1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分类结果
        5.1.2 因子探测分析
        5.1.3 风险探测分析
        5.1.4 交互作用分析
    5.2 珠江流域驱动因子对干旱的定量识别
        5.2.1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分类结果
        5.2.2 因子探测分析
        5.2.3 风险探测分析
        5.2.4 交互作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广西气象》是我的良师益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农芒. 广西大学, 2021(12)
  • [2]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蒙啸.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D]. 刘云鹤.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流域尺度的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D]. 陈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广西永福县国土空间安全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杨昌明.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6]邵傅《杜律集解》研究[D]. 王斯怡. 广西大学, 2021
  • [7]论《石涛画语录》之“蒙养”“生活”及其对我创作的启示[D]. 许家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呼和浩特城区花粉及气象因素与变应性鼻炎就诊情况的相关性研究[D]. 邓卓怡.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9]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研究[D]. 崔艺. 江南大学, 2021
  • [10]从广播收音网到有线广播网 ——中国农村广播网转型研究(1950-1966)[D]. 刘梦禧. 广西大学, 2021

标签:;  ;  ;  ;  ;  

《广西天气》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