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溶血性链球菌病初步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天丽,张向东[1](2021)在《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链球菌病”》文中指出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该病是由链球菌属中的2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2型溶血性链球菌不仅可以感染猪,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且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均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对猪链球菌病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防控猪链球菌病在人与家畜中的流行提供参考。
张丹[2](2019)在《新疆北屯垦区羊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种细菌性传染病调查及绵羊链球菌病原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北屯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四县一市周边,地理位置特殊,下设八个农牧团场,其中三个边境团场,畜牧业发展以养羊为主,截止2017年年底羊存栏量31.25万只,占牲畜总存栏量56.83%。近几年随着政府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棚圈基础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多方面鼓励农牧民成立养殖合作社,羊存栏量急剧上升,但由于养殖水平落后,养殖技术欠缺等因素,造成羊的各种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北屯垦区羊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目的:自2015年至2017年,对北屯垦区主要饲养团场181团、182团、187团和188团的羊进行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现状调查,并对发病率较高的绵羊链球菌病原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能为北屯垦区羊养殖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也能为治疗北屯垦区羊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2017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解剖的方法对新疆北屯垦区羊主要饲养团场181团、182团、187团、188团共计372户养殖户的羊展开细菌性传染病系统的调查和统计;采集疑似链球菌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分群试验确定发病羊为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结果:(1)新疆北屯垦区羊主要饲养的四个团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绵羊细菌性传染病发生,三年中绵羊链球菌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绵羊肺炎支原体发病率次之,2017年与2015年相比,绵羊链球菌发病率上升了2.2%,绵羊支原体肺炎上升了1.9%,羊梭菌病下降1.0%。疫病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春季、冬季。疫病的发病与性别差异不大,年龄上有差别,绵羊链球菌病发病多为成年羊,品种上阿勒泰大尾羊易得绵羊链球菌病及肺炎支原体,小尾寒羊易得绵羊肺炎支原体。(2)从疑似链球菌病病羊的心、肝、肺等组织器官中分离出7个菌株,通过分离培养、镜检、分群实验可得出为C型羊败血性链球菌;生化试验结定结果符合链球菌特性。分离出的菌株对头孢曲松、林可霉素和诺氟沙星等药物高敏感,对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敏感性较低。结论:北屯垦区主要饲养团场181团、182团、187团和188团羊的常发细菌性传染病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绵羊链球菌病、羊梭菌病,呈散发性爆发,其中绵羊链球菌发病率第一且死亡率较高,对该地区羊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从病羊组织器官分离出的链球菌通过分离鉴定、分群实验、生化鉴定可得本地区链球菌属于C型羊败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经药物敏感性实验可知此菌对头孢类等药物敏感。
唐维英[3](2013)在《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及消毒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环境控制成为疫病预防的重要手段,消毒是环境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试验通过研究陕西省某猪场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猪源致病菌的消毒效果,为生产使用兽用消毒剂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一、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发病情况调查在实习期间,通过座谈、查阅防疫生产记录、实验室诊断等方法,统计了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所发生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其中以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以及猪葡萄球菌病等6种疾病病例偏高,为该场猪只较为常见细菌性疾病,分析这6种细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为使用消毒剂预防猪场常见细菌性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二、陕西省某猪场猪舍外围环境消毒效果评价本试验目地在于评价该场车辆、人员活动频繁的猪舍外围区域的消毒效果。选择8处区域进行消毒前后采样,培养细菌,统计菌落数,计算菌落标准偏差,分析消毒前后菌落数降少率,发现该场猪舍外围大部分区域消毒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区域消毒效果不理想,这与消毒前的清除工作有关,提出合理的消毒建议,为评价整个猪场消毒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三、第三代季铵盐消毒剂对猪源致病菌的杀菌效果研究为了研究第三代季铵盐消毒剂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猪场常见致病菌的杀灭效果,并测定该消毒剂对上述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按照GB15981-1995规定的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进行试验研究。该消毒剂与上述常见致病菌作用13min后,全量培养,杀菌率能达到100%,以及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均为200mg/L,对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均为20mg/L,表明该消毒剂对猪场常见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该消毒剂在兽医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金俊杰[4](2010)在《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猪高热病”是以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发红为特征的一种猪的传染病,该病病因未明,已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自2001年以来在温州部分县市区零星发生,以后相继增多。该病在2006年7月份开始在温州地区呈现流行趋势,2007~2008年相对趋缓,2009年又有所反复,严重影响我市养猪业。在“猪高热病”的影响下,2007~2009年猪价飞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养猪业,期间温州市养猪业迅猛发展,已建成(在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14个,总投资3.5亿元,建设用地面积3000多亩,新改扩建栏舍20万多平方米,温州市养猪业呈现出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猪高热病”的发病范围广、病情复杂、病原多样,为了弄清温州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对采集与部分病例的病料送国内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PCR、病毒分离等病原检测分析,发现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的检出率为100%,猪瘟检出率为65%以上,猪伪狂犬和猪流感为阴性,表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为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同时运用ELISA试剂盒和间接血凝检测试剂盒对2004~2009年间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2004~2006期间,猪圆环病毒2型、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逐年升高,猪瘟抗体合格率却一直下降、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也一直在下降,猪流感的抗体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进一步证实了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为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而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与我市的“猪高热病”关系不大;通过运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对部分病例进行细菌学分析,从9家猪场分离到的13株细菌中,其中5株链球菌、6株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1株大肠杆菌;并将分离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进行动物试验,发现分离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能引起兔子和小白鼠发烧和死亡,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表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新一代头孢类高敏,而青、链霉素耐药。通过显微镜检查、血细胞分析发现弓形体是参与我市“猪高热病”的继发病原,附红细胞体与我市的“猪高热病”关系不大。根据我市“猪高热病”的病因,我们提出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各种应激、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实行药物保健、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注意饲料卫生等六大防治原则和消毒杀虫技术、药物保健技术、合理的免疫方案三大实用技术,能有效控制温州市的“猪高热病”,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李玉偿[5](2004)在《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文中研究指明1820-1953年江南地区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缓慢变化、较大变化和剧烈变化三种。环境的缓慢变化使得病原体与人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环境的较大变化和剧烈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原体和宿主各自的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使通常情况下原本相离的生态因子互相靠近。另一种是自然力量或者社会力量对生态系统中各个原本相关的因子的强烈干扰,促使其发生剧烈的变动。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病原体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关系。有的病原体在1820年之前已经与江南地区的人达成一种平衡,有的在1820-1953年间由不平衡完成了平衡,有的在这一段时间里这种转换正在进行当中。1953年前传染病对人口死亡、人口生育和人口身体健康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促使江南民众采取措施,减轻或者消弭这种影响。从清末开始,公共卫生机构不断由主要城市、一般城市、市镇和乡村扩张,在1950年代完成。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是消除传染病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患者进行治疗。这样,环境、病原体与人之间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其表征就是传染病逐渐被控制在一个相当低的发病率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江南的历史,既是环境、病原体与人相互影响的历史,也是环境、病原体与人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卫生成为国家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病原体与人的关系也因此达成新的平衡。尽管如此,由于人与微生物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危机始终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对于人类将来的历程持乐观的态度。
盛佩良,陈家祥,李孟潮,李国平,吴发明[6](1984)在《猪链球菌C135弱毒株的培育》文中提出本试验用强迫猪链球菌反复通过不易感的鸡体继代的生物学方法,选育出一株弱毒猪链球菌。测定结果表明,其培养、生长、染色、形态和生化反应等基本上保持了原型菌的特性,免疫原性强,安全性与稳定性好。
福建省龙溪地区猪链球菌病研究小组[7](1977)在《猪溶血性链球菌病初步调查报告》文中提出 七月底由龙溪地区畜牧兽医站和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在龙海县角尾公社召开猪溶血性链球菌病第一次科研协作会。参加会议的有龙海县、角尾公社、同安县、厦门市郊办、长泰县、漳州市、龙岩地区牧医站及省农学院牧医系等代表、现将各地对该病初步调查材料,综合整理报告如下:
刘镇明,欧守杼,欧秀华[8](1981)在《猪链球菌弱毒菌株106的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报道了猪链球菌弱毒菌株106的培育研究。从败血型猪链球菌病死亡的猪只病料中分离出猪链球菌强毒菌种。通过高温诱变的方法,培育成本弱毒菌株。这株活的弱毒菌株,可以直接制成弱毒菌苗。经室内试验和生产应用,证明此菌苗安全、有效、经济、制备简便和稳定性良好,免疫持续期约7个月。菌苗可供肌肉注射或口服免疫。在安全区使用,能有效地预防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流行;对正在发病的疫区和受威胁区,用作紧急预防接种,能迅速获得控制疫情的效果。
刘雨,李艳艳,张伟,杨凤梅,刘权,李咏洁,靳玮华,段素琴,王俊斌,陈丽雄,徐鸿界,赵远,和占龙[9](2021)在《人工繁育恒河猴的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调查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人工繁育的恒河猴群体中肺炎链球菌的自然感染状况,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恒河猴猴群中随机采集20只婴猴、30只成年猴和30只老年猴的鼻拭子和咽拭子样本,采用细菌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筛查样本中肺炎链球菌的携带情况,并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婴猴的亲代母猴进行肺炎链球菌筛查。再结合革兰染色法、奥普托欣药敏试验、胆汁溶解试验、菊糖发酵试验和PCR扩增测序对样本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恒河猴婴猴携带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为20%(4/20),而这4只阳性婴猴的亲代母猴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成年恒河猴和老年恒河猴中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均为0%。细菌培养物在形态学上观测显示,该菌为灰白色凸起状,周围草绿色溶血环,呈脐窝状,为典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特征。革兰染色结果显示为阳性,胆汁溶解试验和菊糖发酵试验结果均呈阳性,并且该菌对奥普托欣敏感;以上结果表明本次从婴猴鼻咽拭子分离到的4株菌落均为肺炎链球菌。结论本调查发现在恒河猴中肺炎链球菌自然感染群体主要为婴猴,婴猴携带率约为20%,其鼻、咽部均为该菌寄住场所,且未发现母婴垂直传播情况。
谭新[10](2017)在《银消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成药银消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选成功的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给予银消丸口服,1丸/次,3次/日,该组称为治疗组,另一组给予丹青胶囊口服,4粒/次,3次/日,该组称为对照组。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各项指标及疗效,通过选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PASI评分和瘙痒程度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2.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PASI评分和瘙痒程度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3.治疗2个疗程后,以PASI评分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显着差异。结论:银消丸组和丹青胶囊组相比,前者在降低PASI评分和缓解瘙痒程度方面优于后者,且临床疗效显着。
二、猪溶血性链球菌病初步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溶血性链球菌病初步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链球菌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特点 |
2 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情况 |
3 临床表现 |
3.1 猪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4] |
3.1.1 急性败血型。 |
3.1.2 脑膜脑炎型。 |
3.1.3 关节炎型。 |
3.1.4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
3.2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5] |
3.2.1 普通型。 |
3.2.2 休克型。 |
3.2.3 脑膜炎型。 |
3.2.4 混合型。 |
4 诊断 |
4.1 猪感染猪链球菌病的诊断 |
4.2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诊断 |
5 防治 |
5.1 猪感染猪链球菌病的防治[6] |
5.2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防治[7-9] |
5.2.1 治疗。 |
5.2.2 防控。 |
(2)新疆北屯垦区羊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种细菌性传染病调查及绵羊链球菌病原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
1 绵羊肺炎支原体 |
2 羊梭菌性疾病 |
2.1 羊快疫及羊猝狙流行特征 |
2.2 羊肠毒血症流行特征 |
2.3 羊黑疫病流行特征 |
2.4 羔羊痢疾病流行特征 |
3 绵羊链球菌病 |
3.1 绵羊链球菌流行特点 |
3.2 病原特征 |
3.3 致病机制 |
3.4 临床特征 |
3.5 病理变化 |
3.6 实验室检测方法 |
4 临床鉴别诊断 |
4.1 绵羊肺炎支原体鉴别诊断 |
4.2 羊梭菌病鉴别诊断 |
4.3 绵羊链球菌病鉴别诊断 |
5 预防与控制 |
5.1 预防措施 |
5.2 改善饲养环境 |
5.3 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 |
第二篇 实验部分 |
试验一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1.1.2 调查地点自然概况 |
1.1.3 调查地气候概况 |
1.1.4 调查地牲畜存栏量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疾病发病户数情况 |
2.2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疾病发病季节情况 |
2.3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疾病发病品种、性别年龄情况 |
2.4 新疆北屯垦区181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
2.5 新疆北屯垦区182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
2.6 新疆北屯垦区187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
2.7 新疆北屯垦区188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
2.8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特征 |
2.9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病理解剖情况 |
3 讨论 |
3.1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特点 |
3.2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解剖特点 |
3.3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4 小结 |
试验二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链球菌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病料的采集 |
1.2.2 菌株的分离 |
1.2.3 分群试验 |
1.2.4 生化测定 |
1.2.5 药物敏感性测定 |
2 结果 |
2.1 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
2.2 兰氏分群鉴定结果 |
2.3 生化测定结果 |
2.4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绵羊链球菌的培养特征 |
3.2 绵羊链球菌病治疗策略 |
3.3 绵羊链球菌病防控措施 |
4 小结 |
第三篇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及消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场环境消毒研究进展 |
1.1 猪场消毒概况 |
1.1.1 猪场消毒现状 |
1.1.2 猪场消毒存在误区 |
1.1.3 消毒建议 |
1.2 猪场常见细菌病及其消毒概况 |
1.2.1 副猪嗜血杆菌病 |
1.2.2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
1.2.3 猪支原体肺炎 |
1.2.4 猪链球菌病 |
1.2.5 猪大肠杆菌病 |
1.2.6 仔猪副伤寒 |
1.3 兽用消毒剂研究进展 |
1.3.1 兽用消毒剂发展历程 |
1.3.2 兽用消毒剂作用过程 |
1.3.3 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 |
1.3.4 兽用消毒剂协同杀菌作用 |
1.3.5 检测消毒剂效果方法 |
1.3.6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因素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
2.1 材料 |
2.1.1 调查背景 |
2.1.2 主要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试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临床调查法 |
2.2.2 实验室检测法 |
2.3 结果 |
2.3.1 临床调查结果 |
2.3.2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4.1 陕西省某猪场细菌性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
2.4.2 发病原因 |
2.4.3 防治措施 |
2.5 小结 |
第三章 陕西省某猪场猪舍外围环境消毒效果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主要培养基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 |
3.1.5 方法 |
3.2 结果 |
3.2.1 消毒室(气雾室、鞋底踩踏消毒池)消毒前后结果 |
3.2.2 饲料车车轮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
3.2.3 空气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
3.2.4 地磅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
3.2.5 营业室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
3.2.6 生猪展览室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
3.2.7 大门消毒池更换消毒液前后的菌落计数结果 |
3.2.8 各区域菌落减少率结果 |
3.3 讨论 |
3.3.1 消毒效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第三代季铵盐消毒剂对猪源致病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
4.1 材料 |
4.1.1 试验菌 |
4.1.2 主要培养基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1.5 消毒剂 |
4.2 方法 |
4.2.1 菌落总数测定 |
4.2.2 菌悬液制备 |
4.2.3 中和剂配制 |
4.2.4 消毒剂浓度选择试验 |
4.2.5 中和剂选择试验 |
4.2.6 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 |
4.3 结果 |
4.3.1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
4.3.2 消毒剂杀菌浓度选择结果 |
4.3.3 中和剂选择结果 |
4.3.4 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4.1 菌落总数测定 |
4.4.2 消毒剂杀菌浓度选择试验 |
4.4.3 中和剂选择试验 |
4.4.4 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高热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 |
2、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
3、威胁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
4、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
5、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 |
三、研究的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猪高热病"研究进展 |
1.1 流行特点 |
1.2 临床症状 |
1.3 病理剖检特征 |
1.4 病原学 |
1.4.1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 |
1.4.2 猪瘟(HC) |
1.4.3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
1.4.4 伪狂犬 |
1.4.5 弓形体 |
1.4.6 附红细胞 |
1.4.7 链球菌 |
1.4.8 副猪嗜血杆菌 |
1.4.9 肠杆菌 |
1.5 防治 |
第二章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
2.1 温州市生猪饲养动态 |
2.1.1 1949~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生猪存栏量 |
2.1.2 1997~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母猪存栏量 |
2.1.3 1997~2009年间温州地区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的情况 |
2.2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
2.3 温州市生猪生产的发展情况 |
第三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
3.1 温州市"猪高热病"流行情况调查 |
3.1.1 总体发病情况 |
3.1.2 发病特点 |
3.2 临床症状 |
3.3 剖检病理变化 |
第四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的病因分析 |
4.1 "猪高热病"相关病原血清流行病学的分析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2 细菌性病原分析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结果 |
4.3 病毒性病原的分析 |
4.3.1 蓝耳病检测 |
4.3.2 圆环病毒检测 |
4.3.3 猪瘟检测 |
4.3.4 流感检测 |
4.3.5 伪狂犬病检测 |
4.4 寄生虫检查 |
4.4.1 弓形体 |
4.4.2 附红细胞体病相关检查 |
4.5 讨论 |
4.6 病因分析 |
4.7 结论 |
第五章 "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5.1 "猪高热病"的防治原则 |
5.1.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
5.1.2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
5.1.3 充分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
5.1.4 实行药物药物保健制度 |
5.1.5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
5.1.6 注意饲料卫生 |
5.2 "猪高热病"的防治技术 |
5.2.1 消毒杀虫技术 |
5.2.2 药物保健技术 |
5.2.3 合理免疫方案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医史学和历史学对传染病史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三节 研究资料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的生态背景 |
第一节 乡村环境与传染病 |
第二节 城市环境与传染病 |
第三节 贫民、难民与传染病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1820-1912 年的传染病 |
第一节 1820-1912年江南县志疫情辨析 29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嘉庆至宣统年间江南县志疫情辨析 |
第二节 县级以下单位疫病:以乡镇志为资料 |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江南通商口岸地区的传染病 |
一 宁波 |
二 镇江 |
三 苏州 |
四 上海和杭州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1912-1953 年的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转型 |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特征和病种 |
一 苏州 |
二 湖州 |
三 江南其他地区 |
第二节 城市和乡村传染病及人口死亡 |
一 南京 |
二 上海市区及郊县 |
三 苏州 |
四 奉化和鄞县 |
五 江阴峭岐镇 |
第三节 1951-1954年的传染病及人口死亡 |
一 南京市区和郊区 |
二 上海市区和杭州市区 |
三 一般城镇和乡村:1951-1952年的嘉定城厢和郊区 |
四 1954年嘉兴专区各县市全年传染病患病及死亡人数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1870-194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传染病(上) |
第一节 死亡记录、人口数据与传染病的含义 |
一 人口死亡记录 |
二 人口数据和死亡记录的统计口径 |
第二节 传染病死亡人口在死因构成中所占的比例 |
第三节 影响公共租界传染病的人口因素 |
一 人口年龄构成 |
二 人口生活程度和人口密度 |
第四节 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动与传染病的关系 |
第五节 预防医学与传染病波动 |
第六节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1870-194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传染病(下) |
第一节 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和死亡季节 |
一 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及比重 |
二 各类传染病死亡季节 |
第二节 烈性传染病死亡人数所占的比重 |
第三节 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长时段特征和影响 |
一 天花 |
二 肺结核与其他结核 |
三 麻疹 |
四 猩红热 |
五 白喉 |
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
七 百日咳 |
第四节 各种肠道传染病死亡人数 |
一 霍乱 |
二 伤寒 |
三 痢疾 |
第五节 各种动物源性传染病死亡人数 |
一 鼠疫 |
二 其他动物源性传染病 |
第六节 其他种类传染病死亡人数 |
一 虫媒传染病 |
二 各种性传播疾病和蠕虫病死亡人数 |
第七节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战争中的传染病问题:以太平天国时期为例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传染病对战争和军队的影响 |
第三节 传染病对战区民众的影响 |
第四节 鼠疫、霍乱与战区人口 |
第五节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江南城市霍乱病史研究(上)-- 上海城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上海城区霍乱流行史 |
第三节 “地方病”还是“外来病” |
第四节 上海霍乱弧菌之演化 |
第五节 上海城区霍乱发生或流行的背景 |
第六节 华界、租界对霍乱的不同预防措施 |
第七节 本章结论 |
第九章 江南城市霍乱病史研究(下)-其他城市与霍乱对公共卫生的触动 |
第一节 江南其他城市霍发生或流行机制 |
一 霍乱传播途径 |
二 江南其他城市霍乱发生或者流行机制 |
第二节 霍乱对公共卫生的触动 |
一 霍乱的治疗 |
二 霍乱与防疫机关的设立 |
第三节 本章结论 |
第十章 地理环境与江南地区的血吸虫病和钩虫病 |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江南地区的血吸虫病 |
一 江南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史 |
二 血吸虫病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 |
三 水系、植被与钉螺的分布 |
四 水源之污染与疫水之接触 |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江南地区的钩虫病 |
一 江南地区钩虫病流行史 |
二 钩虫病对于健康的危害 |
三 江南地区钩虫病的传播途径 |
四 粪便管理与上海城乡之间的钩虫病流动 |
第三节 本章结论 |
第十一章 清代以来苏州城市的公共卫生-- 以环境卫生和防疫为中心 |
第一节 清代苏州城区的环境卫生与防疫 |
第二节 1912-1937年的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 |
一 “救疫”与“防疫”:政府在1918年和1926年疫病中的角色 |
二 “救疫”医院:慈善事业中的国家力量 |
三 环境卫生整饬 |
第三节 1937-1949年的防疫与环境卫生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江南公共卫生的扩张 |
第一节 1912-1937年间公共卫生的扩张 |
一 烈性传染病对于卫生机构建立的触动 |
二 中西医论争及对医者和民众的不同影响 |
三 1912-1937年的卫生机构的扩张与公共卫生 |
第二节 城乡之别:1945-1949年浙北地区的公共卫生 |
一 嘉兴 |
二 吴兴 |
三 硖石镇 |
第三节 本章结论 |
第十三章 结论:环境、病原体与人 |
一 “结构”:环境对传染病的影响 |
二 剧烈变化:环境异常变动对传染病的影响 |
三 不适应与适应:病原体及其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
四 病种及长时段流行特征 |
五 传染病对于人的影响 |
六 公共卫生:人对病原体的认识和对环境的改造 |
七 疾病生态:平衡与不平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人工繁育恒河猴的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样品采集 |
1.4 肺炎链球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12] |
1.5 肺炎链球菌核酸检测 |
1.6 PCR扩增和测序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肺炎链球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
2.2 肺炎链球菌的生化特性 |
2.3 肺炎链球菌实时荧光定量PCR筛查结果 |
2.4 肺炎链球菌PCR扩增与测序结果 |
2.5 不同年龄组恒河猴的肺炎链球菌携带情况 |
3 讨论 |
(10)银消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初步认识 |
1.1 病名及症状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3 治疗方法探讨 |
2. 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探讨 |
2.2 治疗方法探讨 |
3. 西医对银屑病的研究 |
3.1 流行病学 |
3.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3 治疗 |
第二部分 银消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热型)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标准 |
3.3 评分标准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皮损情况分析 |
4.3 瘙痒程度分析 |
4.4 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银消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立法依据 |
2. 方药组成与配伍意义 |
2.1 银消丸组成 |
2.2 配伍意义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猪溶血性链球菌病初步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链球菌病”[J]. 徐天丽,张向东. 现代农业, 2021(02)
- [2]新疆北屯垦区羊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种细菌性传染病调查及绵羊链球菌病原特征分析[D]. 张丹.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及消毒效果研究[D]. 唐维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4]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D]. 金俊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D]. 李玉偿. 复旦大学, 2004(01)
- [6]猪链球菌C135弱毒株的培育[J]. 盛佩良,陈家祥,李孟潮,李国平,吴发明.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4(03)
- [7]猪溶血性链球菌病初步调查报告[J]. 福建省龙溪地区猪链球菌病研究小组. 四川畜牧兽医, 1977(01)
- [8]猪链球菌弱毒菌株106的培育研究[J]. 刘镇明,欧守杼,欧秀华. 华南农学院学报, 1981(01)
- [9]人工繁育恒河猴的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调查及分析[J]. 刘雨,李艳艳,张伟,杨凤梅,刘权,李咏洁,靳玮华,段素琴,王俊斌,陈丽雄,徐鸿界,赵远,和占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3)
- [10]银消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谭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