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分裂中国战略活动初探

近代日本分裂中国战略活动初探

一、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曾景忠[1](1993)在《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文中指出 日本对华侵略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本质内容。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除了采取军事手段外,还在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施展挑拨离间伎俩,进行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一、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支持“官”“革”互斗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曾试图武力干涉,因列强掣肘,乃施展政治谋略,采用两面手法,同时支持“官”“革”双方互斗,并策动宗社党和内蒙古王公叛乱,妄图使中国保存和复辟封建帝制,长久地处于分裂局面。这一谋略的本质在于,反对中国民主革命,阻挠中国实现共和统一,乘中国政局混乱之机,在华攫

曾景忠[2](1993)在《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文中认为日本对华侵略是中日关系史的本质内容。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除了采取军事的、经济的手段外,还在政治外交方面,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施展挑拨离间伎俩,进行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本文试就此作初步探讨,尚属粗浅,敬祈指正。

陈龙[3](2012)在《毛泽东实践智慧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一样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哲学,而“改变世界”或改变中国就必须考虑实践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即考虑中国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需要一种关于实践或行为的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实践智慧。毛泽东实践哲学最集中的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殊而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付诸实践所需要的实践智慧,以及对这种实践智慧的理论自觉与反思。历史表明,毛泽东的这种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取得成功以及实现中国化的重要因素。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实践主要是政治革命和军事斗争,因而与此相应,毛泽东的实践智慧也就集中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的活动及其着作中。就毛泽东的政治实践智慧来说,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道路、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等问题上的智慧。在中国革命性质问题上,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具体的实际环境出发,认为这场革命既不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上,毛泽东突破了传统的议会斗争道路和城市起义模式,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殊道路;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毛泽东匠心独运地提出了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具体的革命现实环境出发,十分注重从思想上建党,采取了加强道德修养和整风运动以达到思想上建党的独特方式;在革命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上,毛泽东独具智慧地将其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制定了相应的既具有资本主义特色又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泽东的实践智慧还尤为突出的体现在他的军事智慧中。毛泽东的这种军事实践智慧,是对中国传统兵家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它以冷静理性的态度、任智巧夺的精神和对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为其运思特征,运思的焦点是夺利避害,争取主动,在总体上集中体现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强调积极防御、主观能动性和人民战争的一整套弱者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实践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与军事等实践活动及其相关论着中,而且更深刻的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与反思,形成政治、军事等方面实践智慧的哲学升华与表达。这种反思与表达,建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之上,既是客观上的理论需要,也是主观上的兴趣使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系统、集中地批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着作之后,毛泽东的实践智慧升华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经典哲学表达,进而指向和凝练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核心命题——实事求是,并进一步转化为矛盾分析、调查研究等“改变世界”的具体方法,实现了由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变。毛泽东实践智慧是我们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它所蕴含的实践的思维方式、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关系等在当代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汤浩[4](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滕希望[5](2020)在《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基于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多文化类别都是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融合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即是文化融合的典型现象。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其以多种形式存在、发展,呈现拳种繁多、地域分布广泛的特征,与中华文明同源同步,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样态。武术拳种呈现出地域特征的同时,也与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融合。为了探究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起源与形成,推进武术历史与文化研究,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并选择兼具地方民俗特色和武术特征的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进行研究。海阳大秧歌是典型的武术与民俗活动融合的文化样式,但已有研究侧重其舞蹈、娱乐、表演功能及其在族群交往中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忽略了对海阳大秧歌中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学术探寻,而这种文化溯源,可提供武术文化的形成历史和学术依据。海阳大秧歌既属于民俗同时也具有武术活动的典型特征,其中“斗秧歌”是其武术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斗秧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主要动因就是武术技术的融入。研究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现象,对于揭示武术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武术文化起源和多元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均具有学术价值。本文是以海阳大秧歌中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及仪式展演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志报告。本研究从仪式展演入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口述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身体动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阳大秧歌中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现象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具体而言,主要从海阳大秧歌中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历史、拳坊在其中的作用、斗秧歌仪式三个方面对其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问题进行探究,以寻求武术融入民俗文化活动的原因与价值,并由此提出文化人类学解释,为武术文化形成提供学理依据。本文通过深度调研海阳大秧歌中的武舞融合与巫术祭祀仪式,证实海阳大秧歌是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武舞融合与巫术的交融样态,其本质上是具有巫术祭祀功能的武舞。从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两个维度发现,海阳大秧歌的巫术祭祀仪式由祭祖与祭海仪式组成,武舞融合则包括对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融合两部分。其中,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象征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民间下移,即推广礼乐以教化百姓、民间演武以保境安民。其一方面源于国家层面的“祀”与“戎”向下的强力推行,另一方面是民间地方对“祀”与“戎”的主动模仿,形成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武舞融合是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巫术交融的重要形式,也是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延至当代仍是武术的活态文化样式。拳坊是海阳地区特有的地域武术文化景观,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海阳地域武术拳种如螳螂拳等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具有行业兼商业双重属性。以流传于海阳乡间的俗语“不喝两冬油,不能唱秧歌”为线索,研究发现,拳坊是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空间。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是武术文化转换的结果,从融合机制来看,是一种文化的涵化现象。拳坊具有一定的权力表征,带有权力的隐喻。根据“权力——知识”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权力——武术知识”的框架来解释师徒关系中的权力内容。拳坊的权力隐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货卖帝王家:向国家权力的主动依附;二是游离于庙堂与江湖:民间权力的在野;三是侠以武犯禁:压迫与反抗权力的隐喻。拳坊的权力隐喻也映射进海阳大秧歌中,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角色赋予的权力、制胜对方的权力、权力的复利效应。对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武术活动“斗秧歌”仪式进行考察,通过对“斗秧歌”的过程及民俗语境的分析。认为:海阳大秧歌吸收了古代军事武术中的兵法谋略与民间武术如螳螂拳、八卦掌等拳种的技术动作,族群生存斗争与比武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术元素的重要动因,其逻辑形式表现为礼法约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递进。“文斗”体现兵法谋略智慧,武术是“武斗”的主要支撑力量。“斗秧歌”受到礼法约束,以强化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语境发现,“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同时也是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斗秧歌表现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即由斗秧歌必动武到不动武的变化;偶发的冲突仅限于集体情绪的宣泄,具有一定的限制性;避免了肢体的暴力对抗。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对当代武术传承的启示:第一,民俗活动是武术展演的平台,是武术民间与社会传播的路径。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的现场直接展示武术文化,可以使观众近距离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在仪式性节日庆典中,民间武术不断呈现于观众面前,强化了武术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象。这种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的关系,推动了二者彼此的交相辉映。第二,乡土社会是武术孕育的文化生境,是武术文化保护的基点。文化生境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海阳大秧歌就是在多重文化要素作用下的文化生境中形成的。以武术基本功为表演秧歌前提的规定,强调了武术与海阳大秧歌的密切关系。海阳乡土社会是二者融合的土壤,也是武术孕育的土壤和文化生境。第三,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是武术文化的显着特点,诸多传统文化事象从武术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分,造就其艺术风格。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也是武术与多元文化共生及融合的典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诠释,可揭示武术的多元价值与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了解民间武术在乡土社会的真实生存状态,也可为地域武术及村落武术研究等提供借鉴,并丰富武术文化理论体系。总之,深挖武术的民俗文化根源,将民俗武术活动展演作为弘扬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对武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鑫[6](2018)在《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是以史学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相结合,探索和分析隋唐宋金元时期墨学发展的情况,同时考察这几个朝代墨学与其他学说的关系。绪论部分主要交代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然后理清民国以来墨学研究的概况,搜寻其中墨学断代研究涉及隋唐宋金元的相关成果,同时将隋唐宋金元这几段处于墨学衰微期的因果关系作出简析。论文主体共分为三章:隋唐墨学接受研究、宋代墨学接受研究、金元墨学接受研究。以下各章皆先概述墨学发展背景,目的在于考察不同朝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墨学发展演变的轨迹,然后再分别论述不同时期文人学士对墨学的接受,同时探索墨学同几段朝代各自时下主流思潮产生的融合或碰撞。第一章,隋唐墨学接受研究设立八节。首先归纳分析隋唐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辑录《墨子》文本和引用墨家思想的特点;然后考察唐代儒墨关系较之前代发生的重要转变;最后解析唐代文人着作中的墨学引用和摘录情况,魏征《群书治要·墨子》、赵蕤《长短经》、马总《意林》较为典型,分别设专节专论;对于没有形成着述、无法系统考察其墨学思想的文人学士,则是采取收集分析其论及墨学的文论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墨学观,比如韩愈《读墨子》和其他文论中对墨学的取舍、柳宗元文论中的斥墨识墨论等。第二章,宋代墨学接受研究设立十节。第二节承接隋唐类书对墨学的考察方法,细致分析宋代三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辑录《墨子》条文的特点,并总结出其与隋唐类书吸收墨学的不同特征。第三节开始专论两宋文人学士的墨学观,北宋时期的文人学士接受墨学少有形成着述,但不乏专篇专论以及散见在文论、史着、注疏等作品中的观点,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的墨学观,即是以此法归纳和分析。从程颢、程颐论墨学,到南宋以后文人学士的墨学接受,则是着重于考察理学兴盛之后理学家们对墨学的批判,朱熹最为典型。最后补充以南宋文人笔记对墨学的接受,即洪迈《容斋随笔》和黄震《黄氏日抄》。第三章,金元墨学接受设立四节。先是考察道教转型、新旧交替中对墨学的吸收,然后列出南宋遗民文人作品对墨学的接受,马端临《文献通考》颇为独特。此章末尾则是将元末文人陶宗仪《说郛》中收录的《墨子节抄》和《读墨子随识》作具体分析,阐明其于元代保存《墨子》文献之功。

张国良[7](2020)在《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文中指出尚武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之中,深深影响武术人的技艺提升、武德修为、人生态度等,是与“崇文”相对的客观性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尚武不仅是近代中国摆脱羸弱、实现强健的动力源泉,而且也是当下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力量之源。源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韩非子以“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进行了概括。轴心时代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三种文化形态不仅成为后世基本范畴和文化母题,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尚武意识形态和文化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以尚武为对象,运用文化史研究方法,从“竞德”、“争力”、“逐智”三个维度,对应于“武”之“止戈”、“持戈”及其“持/止”张力的智慧化调适,提炼内在逻辑、行为特征和互动关系,梳理其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以此回应社会尚武认知的单维性,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第一,轴心时代“武”的“德、智、力”文化内涵,蕴含着后世“武”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在文武逻辑辩证的框架中,于学理上将“武”演绎为“武力”的“张”、“弛”而尽显“智慧”,渗透于中国政治、军事实践之中。例如,国家治理的“外儒内法”特征,其“儒”是“德”,其“法”是“力”,其“内”“外”组合体现为“智”。军事实践的“兵儒合流”特征,以“兵”体现“力”,以“儒”彰显“德”,以“合”追求“智”。另一方面,将尚武具体化为文化新系统。“德”对“师出有名”的注重、表现为“象征性打击、有限度打击”等,“智”以“以破求全”而实现胜利成果转化的“代价最小化”、追求“强己弱敌”之效及其优劣强弱态势的转化,“力”则注重“武备”“武风”“武艺”等战备物质基础的建设。第二,尚武具有“竞德、逐智、争力”三个维度的文化结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文化基因,被武术细化为人与人的伦理、技术互动关系后,不仅以“竞德”方向性伦理的规定、“逐智”优化性策略的倡导、“争力”提升性技术的基础,型构了“力技术+德伦理+智策略”三维一体的尚武文化实践新系统,而且还将三维一体的尚武深入到“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之中,形成了由德之竞、技之争、双修之逐智组成的“德技双修”文化特征,交织为“武德与功夫”两大主题,变奏为“武”之“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第三,“竞德”更多是对强者“止戈”的期待。它的内在逻辑既规定了“武”的方向,也从“动作方式、力度、速度、幅度”对武术技术文化进行了多元化规制、在攻防效果上实现由打人而“放人、制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确立由打败人到服人的新目标,还将商周敬祖之德改造以祖师信仰而为“武”之方向性提供正当性来源,最终形成了祖师信仰、制度安排、武技践行组成的三维一体的暴力治理文化形态。第四,“逐智”既是弱者智慧也是强者的艺术。它以兵家思维策略和道家智慧生成了“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逻辑;其技术表征既表现为强者和弱者的方法之“巧”、动作视觉效果的“诈”,也将尚武“逐智”外显为强者和弱者的“指东打西”以及“拳打人不知”和“以小打大”三重技术境界,内隐于暴力冲突情境中“打”与“不打”的适度转换、“打”之良性结果的控制及其“打而不伤”所获得的“象征资本”;其冲突互动是对看似不可调和的“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进行平衡和调适。第五,“争力”更多是弱者“持戈”的追求。其内在逻辑是实力的提升;其技术文化系统是以劲力训练为主线,内化为提高打击力、追求周身一家的完整性,外化为提高抗击打力、提高对手劲力感知力和敏感性;其冲突互动是身心二元的同时“争力”过程,是在暴力情境“有人/无人”的预设中克服冲突性紧张与恐惧、锻炼“敢打性胆气”和“必胜性胆气”。第六,在“竞德、逐智、争力”中,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是保持“德/力”的合理张力。尚武的“德/力”张力,一方面形成了武术“力实践、德话语”文化系统,并以“竞德”统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家族相似性”,保持武术文化的统一性、传承性,以不同的“逐智”、“争力”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的百花齐放,使武术文化呈现为个体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德/力”张力也影响了尚武的方向性规定、优化性配置、实力性提升,决定其强者更为注重“竞德”、弱者更为倾向“争力”、强弱者均有或止戈与持戈智慧性运用的发展方向,对武术人“消费武术”的方式、“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练以成人”发挥了助力作用。

吕春月[8](2020)在《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邮政检查制度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日本也于一战期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邮政检查。及至九一八事变,为统一东北舆论及阻断“不利”信息传播,日本关东军便如法炮制在东北各沦陷区实施邮政检查制度,并由关东宪兵队具体执行。关东宪兵队根据形势不断强化检查的力度、加大检查的范围,对东北在住所有人实施侵犯通信秘密的邮政检查活动,“有效”防止了伪满洲国实态的传播、日本侵略野心的传播,并在关东军的“消极”防谍、“积极”防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乃至在东北生活的其他国人的苦难。

刘明福,王忠远[9](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王云翠[10](2011)在《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文中提出在战前日本的对外扩张进程中,其侵略阵营内部尚存分歧,特别是在日本陆军内部,更是呈现派阀林立的态势,这对日本的内外战略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本论文将依托国内外学界的既有研究成果,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来梳理日本陆军派阀的发展演进历程,由此将陆军派阀对战略抉择的影响真实地揭示出来。日本陆军创建之初,“乡党性”色彩浓厚,伴随“长州阀”与“非长州阀”的力量消长,“改革派”与“信念派”的矛盾冲突开始逐渐展开,“改革派”迅速居于优势,“横断阀”逐渐形成。此后,随着青年将校“革新”运动的高涨,以及“幕僚革新派”内部的分化重组,“皇道派”与“统制派”进而形成,为争夺对陆军的主导权,加之内外战略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纷争,“统制派”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另外,围绕侵略策略的选择,“统制派”逐渐分化为持全面扩大侵华、急速“南进”主张的“扩大派”、“南进派”,以及主张对华“不扩大”、实施“先北后南”战略的“不扩大派”,“扩大派”态势强硬,“不扩大派”的战略构想未能付诸实施,并迅速失势。在战略抉择的演进中,“统制派”、“扩大派”和“南进派”作为日本陆军派阀的主流势力,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从总体上决定战略抉择与演进。“统制派”制霸陆军,不仅使日本的法西斯体制初步确立,更推进了“总体战”体制的构筑,以及以“南北并进”为核心的对外战略抉择;“扩大派”、“南进派”将英、美视为首要假想敌,谋求迅速称霸远东,进而将侵略势力延伸至太平洋地区,推行“对华一击”、急速“南进”的强硬扩张战略,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先后爆发。同时,“皇道派”、“不扩大派”和“北进派”居于非主流地位,虽最终目标与主流派趋于一致,但却以不同的战略顺序和策略手段将其向前推进。“皇道派”的“国家革新”运动、对苏备战和对华“提携”构想,为军部独裁体制最终确立和日后的战略演进奠定了基础;“不扩大派”谋求以怀柔方式控制中国,战争、谋和的路线并存于日本侵华战略中,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中国的抗日营垒;另外,“不扩大派”作为“统制派”内部的“北进派”,主张全力建设“满洲国”,谋求“北进”苏联的战略胜算,压服苏联,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但“北进”尝试接连受挫,使“北进”战略暂缓,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南进”战略的全面实施。可见,在实现最终战略目标的方式手段上,陆军派阀的主流与非主流势力存在巨大分歧。主流势力握有对战略抉择的主导权和决策权,对战争全局予以整体上的规划和运筹,并进而对战略演进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非主流势力的战略构想最终虽未能实施,但其构想中的怀柔方式和渐进、策略因素不仅更具谋略性,而且在日本内外战略的具体演进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谓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日本陆军内部各派阀的战略构想,均以确立军部的领导地位、侵略控制中国为前提,并以各自的方式途径,从多个侧面,对当时日本的战略抉择与总体的战略演进发挥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

二、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毛泽东实践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
        2.1.1 马克思对理论哲学的批判
        2.1.2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2.1 十月革命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2.2.2 十月革命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2.2.3 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实践智慧
        2.3.1 实践与实践智慧
        2.3.2 毛泽东实践智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因素
第3章 毛泽东的政治实践智慧
    3.1 特殊的革命性质
        3.1.1 “二次革命论”
        3.1.2 “一次革命论”
        3.1.3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3.1.4 “两个阶段”和“两种性质”
    3.2 独特的革命道路
        3.2.1 议会斗争道路
        3.2.2 城市起义模式
        3.2.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3 革命的统一战线
        3.3.1 放弃领导权与“关门主义”
        3.3.2 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3.3.3 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
    3.4 思想上建党
        3.4.1 政党建设中的诸种问题
        3.4.2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
        3.4.3 加强道德修养
        3.4.4 整风运动
    3.5 兼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3.5.1 政治纲领
        3.5.2 经济纲领
        3.5.3 文化纲领
第4章 毛泽东的军事实践智慧
    4.1 中国传统谋略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4.2 夺利避害,争取主动
        4.2.1 夺利避害的重要性
        4.2.2 夺利避害的条件
        4.2.3 两条作战原则
    4.3 冷静理性的态度
        4.3.1 冷静理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4.3.2 冷静理性的具体表现
    4.4 任智精神的发挥
        4.4.1 兵家的任智传统
        4.4.2 毛泽东军事指挥中的任智精神
    4.5 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
        4.5.1 兵家传统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4.5.2 毛泽东军事论着中辩证思维方式的表现
        4.5.3 毛泽东军事指挥中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
    4.6 弱者的战略战术
        4.6.1 积极防御
        4.6.2 强调主观能动性
        4.6.3 人民战争
第5章 毛泽东实践智慧的哲学升华
    5.1 客观的理论需要与主观的兴趣
        5.1.1 反机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5.1.2 主观上的兴趣
    5.2 哲学升华的传统资源与历史积淀
        5.2.1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
        5.2.2 “两论”主题的端倪与雏形
    5.3 批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
        5.3.1 关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
        5.3.2 重视“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等问题
        5.3.3 留意“特性”、“质”等哲学概念
        5.3.4 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经验与实际
    5.4 《实践论》与《矛盾论》
    5.5 实事求是
        5.5.1 考据学的治学方法与面向书本的“实事求是”
        5.5.2 湘学的经世务实传统与面向现实的“实事求是”
        5.5.3 湘学经世务实的文化氛围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5.5.4 “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轨迹与旨趣
    5.6 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转化
        5.6.1 矛盾分析法
        5.6.2 调查研究法
第6章 余论:毛泽东实践智慧的时代意义
    6.1 实践的思维方式
    6.2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6.3 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基于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海阳大秧歌研究
        (二)民俗武术研究
        (三)人类学与武术文化研究
        (四)文化融合研究
    四、研究对象、方法与说明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民族志报告与田野调查说明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海阳大秧歌的文化生境
    第一节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人文背景
        一、海阳的历史文化追溯
        二、海阳的传统文化习俗
    第二节 海阳大秧歌的自然地理背景
        一、海阳市自然地理环境
        二、田野调查村落的背景
    第三节 海阳大秧歌的武舞文化土壤
        一、祭祀乐舞
        二、民间武术
    小结
第二章 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
    第一节 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田野调查记录
        一、没有秧歌不叫年
        二、春节邂逅大秧歌
        三、逗秧歌展演
        四、海阳大秧歌的身体动作分析
    第二节 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一、武舞与巫术交融: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文化解读
        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民间下移: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与武舞融合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小结
第三章 拳坊:海阳大秧歌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空间
    第一节 拳坊的地域武术文化阐释
        一、拳坊的历史变迁
        二、拳坊是海阳大秧歌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空间
    第二节 拳坊的权力隐喻及其在海阳大秧歌中的映射
        一、权力理论分析
        二、权力——知识结构中的武术
        三、拳坊的权力隐喻
        四、拳坊的权力隐喻在海阳大秧歌中的映射
    小结
第四章 斗秧歌:武术仪式展演的民俗舞台
    第一节 从文斗到武斗:礼法约束下斗秧歌的逻辑阐释
        一、斗秧歌之文斗:兵法谋虑运用的民间舞台
        二、斗秧歌之武斗:礼法制约下的克制性交手
    第二节 海阳大秧歌地方性知识:斗秧歌的民俗语境解读
        一、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
        二、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
        三、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
        四、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
    第三节 由野蛮走向文明:时代变迁中的斗秧歌叙事
        一、斗秧歌必动武:关于斗秧歌的历史记忆
        二、斗秧歌不动武: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趋向
        三、集体情绪宣泄:斗秧歌中的限制性冲突
    小结
第五章 海阳大秧歌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对民间武术发展启示
    一、民俗活动是武术展演的平台,是武术民间与社会传播的路径
    二、乡土社会是武术孕育的文化生境,是武术文化保护的切入点
    三、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致谢

(6)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墨学的“中绝”
第一章 隋唐墨学接受研究
    第一节 隋唐墨学接受概述
        一、隋唐墨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隋唐墨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墨子》及特点
        一、《北堂书钞》辑录《墨子》及特点
        二、《艺文类聚》辑录《墨子》及特点
        三、《初学记》辑录《墨子》及特点
        四、《白氏六帖事类集》辑录《墨子》及特点
    第三节 隋唐墨学发展与儒学
        一、儒墨并举观念延续
        二、儒墨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墨子治要》及魏徵的墨学观
        一、从善择取、专为王治——《墨子治要》节录《墨子》文本
        二、助成帝王之术——魏徵史论、政论和疏表类文章中的墨学观
    第五节 赵蕤《长短经》引墨用墨
        一、儒墨并举
        二、推崇墨学
    第六节 韩愈《读墨子》及其墨学观
        一、从“崇儒排墨”到“儒墨相用”
        二、韩愈对墨家思想的取舍
    第七节 柳宗元的墨学观
        一、斥墨
        二、识墨
    第八节 马总《意林》引墨用墨
        一、收录《墨子》及墨家书
        二、马总的墨学观
第二章 宋代墨学接受研究
    第一节 宋代墨学接受概述
        一、宋代墨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宋代墨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宋代三大类书辑录《墨子》及特征
        一、《太平广记》辑录《墨子》及特征
        二、《太平御览》辑录《墨子》及特征
        三、《册府元龟》辑录《墨子》及特征
    第三节 欧阳修、曾巩论墨学
        一、欧阳修斥墨之论
        二、曾巩斥墨之论
    第四节 司马光论墨学
        一、史学着作引墨论墨
        二、文学作品引墨用墨
        三、注疏之作引墨注墨
    第五节 王安石《杨墨》论墨及其墨学观
        一、墨子之道非圣人之道
        二、对墨家学说的批判
    第六节 程颢、程颐论墨学
        一、墨学之害
        二、批判墨子之“兼爱”
    第七节 苏轼、苏辙论墨学
        一、苏轼斥墨
        二、苏辙斥墨
    第八节 朱熹论墨学
        一、评孟子辟墨
        二、非难韩愈之墨论
        三、辩护张载《西铭》非墨
        四、论墨学流弊
    第九节 洪迈《容斋随笔》引墨论墨
        一、专论墨子及墨学
        二、征《墨子》用以考证
        三、引墨子其人为例证
    第十节 黄震《黄氏日抄》引墨论墨
        一、论墨子及其学说
        二、论孟墨之辩及墨学之弊
第三章 金元墨学接受研究
    第一节 金元墨学接受概述
        一、金元墨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金元墨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金元新兴道教对墨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极苦:发扬墨家自苦精神
        二、极俭:继承墨家“节用”思想
        三、平等、非战:继承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墨论墨
        一、辑录《墨子》及墨家书
        二、马端临的墨学观
    第四节 陶宗仪《说郛》辑录《墨子》
        一、《墨子节抄》
        二、《读墨子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墨学的“复兴”
后记
科研成果

(7)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尚武”、“尚武精神”内涵的研究
        1.2.2 “尚武”历史传承脉络的研究
        1.2.3 断代“尚武”研究
        1.2.4 “尚武”其它方面的研究
        1.2.5 武术中涉及“竞德、逐智、争力”的相关研究述评
        1.2.6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基本概念厘定
        1.3.1 尚武
        1.3.2 竞德
        1.3.3 逐智
        1.3.4 争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尚武之“竞德”
    2.1 逻辑生成:“止戈”对方向的规定
        2.1.1 轴心时代“竞德”文化基因的呈现
        2.1.2 以儒家为主的“德”本位王道思想规制
        2.1.3 “武”的方向规定性:尚武“竞德”的内在逻辑
    2.2 技术表征:技击原点旨趣中的“竞德”立场
        2.2.1 “进攻”的多元取径表现“德”之功效
        2.2.2 “防守”的多重表达凸显“德”之意象
        2.2.3 “控制”的境界追求表现“德”之愿景
        2.2.4 “展示”的功力注重寻绎“德”之路径
        2.2.5 器械的“柔化”取向表征“德”之理念
    2.3 冲突互动:尚武“竞德”的暴力规训
        2.3.1 祖师信仰为“竞德”方向规定性提供正当性来源
        2.3.2 制度安排为“竞德”方向规定性奠定合法性基础
        2.3.3 武技践行为“竞德”方向规定性进行实体化建构
3 尚武之“逐智”
    3.1 逻辑生成:“持戈/止戈”二元对立下配置的优化和向内求证
        3.1.1 轴心时代“逐智”文化基因的呈现
        3.1.2 兵家、道家“逐智”思维策略的文化植入
        3.1.3 “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尚武“逐智”的内在逻辑
    3.2 技术表征:技法内容特色中的“逐智”呈现
        3.2.1 动作内容设计时的“尚智求巧”
        3.2.2 外在风格特色上的“诡诈迷惑”
        3.2.3 内在劲力处理中的“明暗刚柔”
    3.3 冲突互动:尚武“逐智”的暴力优化
        3.3.1 外显层面:以“打”为价值旨归的“逐智”过程
        3.3.2 内隐层面:积累“象征资本”的“逐智”目标
        3.3.3 向内求证:对“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
4 尚武之“争力”
    4.1 逻辑生成:“持戈”对实力的提升
        4.1.1 轴心时代“争力”文化基因的呈现
        4.1.2 墨家、法家尚武文化中“争力”的历史影响
        4.1.3 “武”的实力提升性:尚武“争力”的内在逻辑
    4.2 技术表征:技术目标表现中的“争力”维度
        4.2.1 “争力”表现出由“力量”到“劲力”的探求理路
        4.2.2 “争力”表现出由“敏感”到“迅速”的攻守惯习
        4.2.3 “争力”表现为“击打”与“抗击打”的功力竞逐
    4.3 冲突互动:尚武“争力”的暴力适应
        4.3.1 冲突前:多维度适应暴力互动情境
        4.3.2 冲突中:深度认知暴力互动情境
        4.3.3 冲突后:延续暴力互动情境形成应对“惯习”
5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与文化作用
    5.1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
        5.1.1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一致的根本理路
        5.1.2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2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文化作用
        5.2.1 “竞德、逐智、争力”微观上促成武术文化元素特性
        5.2.2 “竞德、逐智、争力”宏观上型塑武术文化共同体
        5.2.3 “竞德、逐智、争力”影响武术人个体生命
6 主要结论
7 主要参考文献
8 附件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8)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国研究现状
        2.日本研究现状
        3.总体评价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的创新点
第1章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与实施机构
    1.1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1.1 世界邮政检查制度的肇始
        1.1.2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2 邮政检查活动的实施机构
        1.2.1 执行者的变迁——从递信省到日本宪兵
        1.2.2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组织机构
    1.3 小结
第2章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几个阶段
    2.1 东北沦陷初期的邮政检查
        2.1.1 关东军对东北邮政大权的侵夺
        2.1.2 邮政检查的实施
    2.2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2.1 关东宪兵队的邮政检查活动
        2.2.2 秘密组织伪保安局的邮政检查活动
        2.2.3 多元邮政检查机关的有机运营
    2.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3.1 强化对外国邮件的统制
        2.3.2 强化对军事邮件的统制
        2.3.3 防卫状态下邮政检查的全面强化
        2.3.4“合法化”的邮政检查活动
        2.3.5 对英美战俘邮件实施检查
    2.4 小结
第3章 为封锁消息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3.1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侵略野心
        3.1.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意欲侵略全中国的信息传播
        3.1.2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移民”国策的侵略本质
    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有损关东军形象的信息传播
        3.2.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战败的信息传播
        3.2.2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军纪涣散的消息传播
        3.2.3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士兵厌战的消息传播
    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王道乐土”的实态
        3.3.1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抨击“五族协和”的言论
        3.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民众生活困苦的实态
        3.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劳工的悲惨境遇
    3.4 小结
第4章 为防谍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4.1 通过处置日军及相关人员书信防止军事机密泄露
        4.1.1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部队编成装备等信息泄露
        4.1.2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军事部署的信息泄露
        4.1.3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军事工程信息泄露
    4.2 邮政检查在防范中国抗日情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4.2.1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抗日动向
        4.2.2 将邮政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破坏抗日组织
    4.3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苏联情报活动
        4.3.1 通过邮政检查掌握“满”苏边境苏联基层情报人员动向
        4.3.2 通过邮政检查搜查无线谍报网K2L
        4.3.3 通过邮政检查调查白俄动向
    4.4 小结
第5章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及影响
    5.1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
        5.1.1 邮政检查制度的性质
        5.1.2 邮政检查制度的实施特点
    5.2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影响
        5.2.1 钳制思想自由压制民族自决
        5.2.2 削弱了通信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1、习近平论挑战
        2、六大矛盾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1、习近平论“赶考”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志”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路”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1、中国梦与“强军梦”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1、中国梦与“和平梦”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1、中国梦与“安全梦”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1、中国梦与“法治梦”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魂”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风”
        2、神州大地起新风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3、天下兴亡看风气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官”
        2、习近平论“反腐败”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6、破除“官本位”思想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力”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1、中国梦与“经济梦”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1、中国梦与“生态梦”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才”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声”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书”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1、打铁还需自身硬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10)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二、研究现状、学术价值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日本陆军派阀纷争之缘起与渐趋升级
    第一节 日本陆军派阀之缘起
        一、阀族的传统
        二、毕业学校之差异
        三、策略分歧与派阀观念
    第二节 藩阀之争主导下的明治陆军派阀
        一、近代日本陆军的创设
        二、“长州阀”与“萨摩阀”之矛盾
        三、“长州阀”之权威
    第三节 大正期陆军派阀的矛盾冲突
        一、“长州阀”的衰落
        二、“改革派”与“信念派”之矛盾冲突
        三、“改革派”优势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大正末昭和初期日本陆军派阀的分化重组
    第一节 “驱长”运动之高涨
        一、“横断阀”的结成
        二、“体验派”与“概念派”之冲突
        三、“幕僚革新派”与“基层将校革新派”的策略分歧
    第二节 “革新”理论的行动化
        一、“一夕会”和“樱会”
        二、军内外“革新”势力渐趋联合
        三、“昭和维新”
    第三节 “满蒙问题”的解决
        一、“国家改造先行论”与“确保满蒙先行论”
        二、“石原构想”
        三、陆军中央与关东军之策略分歧
第三章 “皇道派”与“统制派”矛盾纷争
    第一节 “皇道派”的全盛时代
        一、“荒木人事”
        二、“皇道”理念
        三、荒木的国策要纲与继任掌门人真崎
    第二节 “统制派”的崛起之途
        一、“幕僚革新派”的分化
        二、渐进的“国家革新”方案
        三、“统制派”与“皇道派”决裂
    第三节 力量消长与矛盾激化
        一、“永田人事”
        二、“士官学校事件”与罢免真崎
        三、“皇道派”的反击
    第四节 纷争之白热化
        一、“二·二六事件”
        二、处理意见之分歧
        三、“统制派”制霸陆军
第四章 “扩大”与“不扩大”之争
    第一节 “不扩大派”的登场
        一、石原莞尔“不扩大”思想之出笼
        二、“不扩大派”渐趋形成
        三、“不扩大”之实质
    第二节 “扩大派”的强硬态势
        一、“不扩大派”与“扩大派”的矛盾分歧
        二、出兵华北
        三、增兵问题的争执
        四、“不扩大派”与“扩大派”纷争之实质
    第三节 “不扩大”之后续
        一、反对战局全面扩大
        二、石原莞尔的“东亚联盟论”
        三、“不扩大”战略未付诸实施之原因
    第四节 对华“和平”谋略
        一、推进对蒋“和平”工作
        二、对汪工作
        三、谋划“蒋汪合流”
第五章 “南进”与“北进”之抉择
    第一节 “北进”图谋
        一、“满洲国”建设计划
        二、“北进”战略之强化
        三、“对苏开战论”
    第二节 全面“南进”
        一、“南进”国策的正式确立
        二、三国同盟的缔结
        三、“南进”战略的推进
    第三节“战”、“和”之争
        一、石原莞尔与东条英机的矛盾纷争
        二、“反东条运动”高涨
        三、战败前的“和平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J]. 曾景忠. 广西社会科学, 1993(05)
  • [2]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A]. 曾景忠.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3]毛泽东实践智慧研究[D]. 陈龙. 湘潭大学, 2012(02)
  • [4]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5]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基于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D]. 滕希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D]. 金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7]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D]. 吕春月. 吉林大学, 2020(03)
  • [9]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
  • [10]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 王云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近代日本分裂中国战略活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