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齐玎,张晓红[1](2022)在《国家治理视野下公证参与检察公益诉讼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项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制度,近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制约其治理效能发挥的现实短板。在国家治理视野下,可以通过挖掘检察制度和公证制度的制度潜力,探索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与公证机构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职能相互叠加赋能,同时充分发挥公证机构在保全证据、预防纠纷、承接辅助性工作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公益保护合力,进一步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国家治理效能中的制度优势。

杨文革[2](2022)在《《正当防卫指导意见》中的程序问题评析》文中研究说明《正当防卫指导意见》中关于程序问题的若干规范对于正确办理涉正当防卫案件意义重大。侦查机关在取证工作中,应当着重注意对于能够证明不法侵害行为存在证据的及时收集。公检法机关在依法公正处理涉正当防卫案件时,尤其应当认真听取辩护方意见,及时披露案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对属于正当防卫的案件应当及时作出不予追究决定。但对于防卫过当案件均应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要求似乎不妥。对于陪审制的运用应扬长避短。在案件办理的不同环节均应注意释法析理,尤其应当注意在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件中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释法析理。在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既要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更要教育公民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行使防卫权利。

赵景川[3](2021)在《控申部门办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监督案件论要》文中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办案机关对被监视居住但没有固定住处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定临时居所,从而在指定的居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措施执行方式。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控申部门应当对本院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案件的决定和执行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要依法积极开展该项新增业务,及时受理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辩护人提出的控告或者举报,加强和改进办理工作,切实纠正司法实务中的各种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朱良[4](2021)在《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发展轨迹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发展以刑事诉讼法、法律解释和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和修订为结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与确立阶段(1949—1979)、适应与发展阶段(1980—1996)、反思与完善阶段(1997—2013)和变革与创新阶段(2014至今)。其实现了刑事案件的有序分流和诉讼效率的有效提高,在保障人权、控制权力、评估治安和预防犯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发展,我国刑事立案制度在法律解释、立案标准、立案程序、刑事初查和立案监督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创新,在宏观层面,应当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为导向,遵循法治规律,推进刑事立案体制改革;在中观层面,应当解决刑事立案制度突出问题,提升制度运行实效。在微观层面,应当完善刑事立案规范,推进制度设计的精细化。

高景峰[5](2021)在《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建构与完善》文中指出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中职务犯罪侦查权力结构配置,职务犯罪侦查职权运行结构与体系,以及两者有机统一的样式。《刑事诉讼法》第19条所规范的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建构与完善,要从立法授权要义出发,把握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职权在刑事司法治理体系中的结构位阶,将衔接贯通作为模式建构与完善的首要考量因素。侦查模式的建构要积极适应司法治理权力结构的变化,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制度优势,对照借鉴司法惩戒统筹内生外生侦查需求的制度建构逻辑,立足运用侦查规律,完善侦查机制,科学整合职务犯罪侦查职权要素。侦查模式的完善要贯彻落实以证据为中心、大数据化侦查办案、依法公正行使职权的模式优化思路;坚持以检察一体为主导;推动立案审查的规范与完善,探索移案环节的多向衔接,强化撤案司法人权保障;通过保障职务犯罪被追诉人的诉讼权益和系统建构被害人合法权益防御体系,健全职务犯罪侦查权益保障机制。

梁展欣[6](2019)在《论追缴》文中指出我国《刑法》第64条是关于因犯罪事实而须追究行为人的财产责任的规定,但其中所列追缴、没收和责令退赔、返还财产等措施的性质及各自关系难谓清晰,且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缺乏衔接。追缴违法所得是一项实体性的准刑罚措施;没收应区分特别没收和作为附加刑的一般没收。《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追缴""没收",系作为两个指示实体性措施且可以相互换用的术语,宜予修正。责令退赔、返还财产的性质均为刑事附带处理的民事责任方式,不宜具有相对于其他民事债务的优先性。追缴不是被害人针对占有型犯罪的唯一救济途径,应允许被害人就未被退赔的财产提起单独的民事诉讼。对赃物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宜区分是否基于原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分别处理;对赃款虽一般可以适用善意取得,但应注意区分特殊情况。

蔡长春,杨佳艺[7](2021)在《推进检察工作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文中研究表明1988年至1993年,检察机关突出开展了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和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加强了查办侵犯公民民主权力、渎职犯罪的工作,推进了各项业务建设与队伍建设,有步骤地对检察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监督职能,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刘婷婷[8](2021)在《风雨九十年,人民检察制度走向成熟》文中指出关于人民检察制度,近期又有一份重磅文件出炉。2021年8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建党百年、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专门印发此《意见》,体现了党对检察工作、检察制度的重视与加强。风雨九十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检察制度的大厦已然矗立东方,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祺国[9](2021)在《试论构建科学完备的检察监督体系——以浙江省实践为视野》文中指出加快推进规范高效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探索构建科学完备的检察监督体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有效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监督体系的内在要求、奋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客观要求。要坚持法治原则、开放共赢原则、系统观念原则,构建完善的检察监督法治保障体系、检察监督权运行科学体系、检察监督案件标准体系。

石贤平[10](2021)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司法部虽然制定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但评估标准未能涵盖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刑事审判、死刑复核等全部环节,且相应的评估配套机制和法律保障措施尚未建立,因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尚未构建完成。探讨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一套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是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面临的首要问题。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但能够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也能够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与此同时,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正当性的主要体现是评估指标体系既是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法治评估的拓展与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评估指标体系还能够促使政府履行好刑事法律援助义务、增加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合法性以及增强政府对决策的调控能力。可行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包括宪法、国际公约、政策法律等法源依据,尤其是《法律援助法》的颁布实施,同时还具有评估试点工作的实践基础,在国家评估标准、评估组织和评估人员保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构建条件。考察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现状后发现,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几个阶段,2019年司法部出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及其评估说明是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里程碑事件,从此中国有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国家标准。尽管这一标准离评估指标体系尚有距离,但至少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标准的出台也使得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增加为两种:一种是司法行政部门主导的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司法裁判评估的的运行模式。两种模式下的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区别。此外,从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试点工作的运行现状看,其自行制定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在评估试点运行中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仍存在诸多障碍,其中理念障碍是首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理念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对评估指标体系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评估标准制定时民事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指标设置不仅合理,指标体系运用上也较为随意,对评估结果基本不用等。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独立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遴选机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尚未建立评估异议审查制度和评估结果运用制度,评估经费未纳入专门经费序列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等。通过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外评估指标既具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两者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等。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等。因此,中国在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要注意借鉴吸收域外经验,探索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和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和平等保护原则的指引下,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和技术构造性原则,满足全部评估指标构建要素的前提下,解决由谁来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哪些阶段、在哪里评估等评估适用问题,构建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保证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确保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理念转型的前提下,首先对指标体系提供运行机制保障,多措并举地推进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不断完善运行配套制度。此外,要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提供法律保障,要在中国法律援助立法中正确定位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将保障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作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视野下公证参与检察公益诉讼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检察公益诉讼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线索来源有限
    (二)调查取证难
    (三)非诉手段运用不足
    (四)检务力量有限及专业储备薄弱
    (五)公益诉讼裁判结果履行难
二、公证参与检察公益诉讼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制度层面的合理性
        1.顺应检察体制改革要求,满足多元司法需要。
        2.丰富公证制度内涵外延,发挥社会治理效能。
    (二)实践层面的可行性
        1.公证参与司法辅助工作的创新经验。
        2.公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经验。
三、公益诉讼中检察与公证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协同补充公益诉讼线索发现机制
    (二)协同打造公益诉讼调查取证配套机制
    (三)协同完善公益诉讼非诉化解机制
    (四)协同探索建立公益诉讼辅助人机制
    (五)协同解决公益诉讼执行问题
四、结语

(2)《正当防卫指导意见》中的程序问题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做好侦查取证工作”
二、关于依法公正处理案件
三、关于强化释法析理工作
    1.立案阶段对于不立案原因的释法析理。
    2.侦查阶段对于不批准逮捕的释法析理。
    3.侦查过程中对于撤销案件的释法析理。
    4.审查起诉阶段作出不起诉的释法析理。
    5.审理结束后作出无罪判决的释法析理。
四、关于做好法治宣传工作

(3)控申部门办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监督案件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办案机关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定情形
二、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实行检察监督
    (一)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
    (二)对检察机关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
三、控申部门办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监督案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监督程序的启动
    (二)关于监督的方式
    (三)关于需要监督纠正的违法情形
    (四)关于提出监督意见

(4)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发展轨迹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发展轨迹
    (一)初创与确立:刑事立案制度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49—1979)
        1.法律草案助推刑事立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标志着刑事立案制度的正式确立
        3.党的政策为刑事立案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适应与发展:刑事立案制度法律体系逐渐完善(1980—1996)
        1.法律解释为刑事立案制度提供配套
        2.司法实践推动刑事立案标准个罪化
        3.《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巩固有益成果
    (三)反思与完善:刑事立案制度精细化调适(1997—2013)
        1.法院刑事立案模式的二元分设
        2.刑事初查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
        3.刑事立案监督科学化和体系化
    (四)变革与创新:刑事立案制度创新性改革(2014至今)
        1.立案登记制实施,网上立案逐渐兴起
        2.刑事追诉二元分设,立案主体九足鼎立
        3.强化权力控制,多元化立案监督体系建构
        4.职务犯罪立案职能转隶,调查核实替代刑事初查
二、我国刑事立案制度变革的成就与价值
    (一)实现案件分流,提高诉讼效率
    (二)防止权力乱用,控制强制措施
    (三)保障人身权利,强化程序意识
    (四)评估社会治安,助力犯罪预防
三、当前刑事立案制度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一)法律解释主体多元,系统性缺乏有效整合
    (二)刑事立案标准未变,违法立案问题依旧存在
    (三)立案阶段相对封闭,法律监督效果有待改进
    (四)调查核实重新确立,刑事初查有待立法回应
四、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未来展望
    (一)宏观层面:深化刑事立案体制改革
        1.契合司法改革理念
        2.遵循刑事法治规律
        3.提炼司法实践经验
    (二)中观层面:完善刑事立案法律体系
        1.降低刑事立案标准
        2.推广信息共享平台
        3.完善立案救济机制
    (三)微观层面:优化刑事立案权力配置
        1.强化立案监督效果
        2.明确刑事初查措施
        3.减少行政审批环节
五、结语:迈向更加良善的刑事立案制度

(5)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建构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衔接贯通: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治理逻辑
    (一)职务犯罪侦查与纪检监察的衔接贯通
    (二)职务犯罪侦查与司法惩戒的衔接贯通
三、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职权要素及系统整合
    (一)检察官惩戒制度模式建构的横向比照
    (二)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的职权要素
    (三)职权要素的系统整合
四、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优化
    (一)模式优化的基本思路
    (二)坚持以检察一体为主导
    (三)程序优化的具体建议
    (四)强化权益保障机制
五、结语

(7)推进检察工作强化法律监督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成立首个反贪污受贿工作局
首次聘请特约检察员
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

(8)风雨九十年,人民检察制度走向成熟(论文提纲范文)

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
    ◆在硝烟中诞生——人民检察制度的初创
    ◆在曲折中坚守——人民检察制度的成长
    ◆在实践中创新——人民检察制度的改革
    ◆在深化中超越——人民检察制度的成熟
找寻人民检察制度奋进的活水源泉
让特色制度为人民检察工作护航

(9)试论构建科学完备的检察监督体系——以浙江省实践为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理由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有效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监督体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这是奋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客观要求。
二、主要原则
    (一)共性问题
        1.监督理念上的不对称是主要认识障碍。
        2.监督标准上的不统一是主要内在障碍。
        3.监督信息上的不对称是主要客观障碍。
    (二)主要原则
        1.坚持法治原则。
        2.坚持开放共赢原则。
        3.坚持系统观念原则。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检察监督的法治保障体系
    (二)完善检察监督权运行的科学体系
    (三)完善检察监督案件标准体系

(10)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
        (二)实证检验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评析
        一、概念解读
        二、相关概念界分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法治指数理论
        二、有效辩护理论
        三、控辩平衡理论
        四、指定辩护理论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司法正义价值分析
        一、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
        二、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正当性分析
        一、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
        二、法治评估的拓展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
        三、行政管理模式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一、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法源依据
        二、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
        三、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条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沿革
        一、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评述
        三、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述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
        二、司法裁判评估的运行模式
        三、两种模式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理论的异同
    第三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现状:以H省试点工作为例
        一、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基本概况及其评估指标
        二、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基本数据样态及主要指标评估得分情况
        三、对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结果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障碍及其成因
    第一节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障碍
        一、理念障碍
        二、机制障碍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障碍成因分析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目标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
        三、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
        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中外评估指标相似性分析
        一、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
        二、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
        三、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
        四、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
    第二节 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分析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
    第三节 域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二、探索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三、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
        四、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机理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要素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范畴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一级指标设置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设置:以一审审判阶段为研究对象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一、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和运行能力现代化的理念转型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的法律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中文专着(含外文译着)
        (二)中文论文类(含案例,报刊,文件)
    二、外文文献
        (一)英文专着
        (二)英文文献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稿)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视野下公证参与检察公益诉讼路径探索[J]. 齐玎,张晓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2(01)
  • [2]《正当防卫指导意见》中的程序问题评析[J]. 杨文革. 河北法学, 2022(02)
  • [3]控申部门办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监督案件论要[J]. 赵景川. 中国检察官, 2021(21)
  • [4]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发展轨迹与未来展望[J]. 朱良. 河北法学, 2021(12)
  • [5]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建构与完善[J]. 高景峰.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1(05)
  • [6]论追缴[J]. 梁展欣. 刑事法评论, 2019(01)
  • [7]推进检察工作强化法律监督职能[N]. 蔡长春,杨佳艺. 法治日报, 2021
  • [8]风雨九十年,人民检察制度走向成熟[J]. 刘婷婷. 检察风云, 2021(18)
  • [9]试论构建科学完备的检察监督体系——以浙江省实践为视野[J]. 王祺国. 中国检察官, 2021(17)
  • [10]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石贤平.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