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流河道不稳定流量的计算

小支流河道不稳定流量的计算

一、具有小支流河道中不稳定流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才,詹令甲[1](1977)在《具有小支流河道中不稳定流的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文[1]讨论了关于分岔河道中不稳定流的差分解法。然而,天然河道都是有支流的,其中特别多的是小支流。但通常都缺乏小支流的比较完整的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故难于应用[1]中关于分岔河道的差分方法来计算。为了求得有小支流河道(或称干流)中的不稳定流,本文讨论了它应满足的水力学方程组,并选用[1]中的不等距差分格式来求解。此外,本文将用线性插值来处理地形资料;用统计方法来确定Chezy系数。实际计算表明:以上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应用于黄浦江获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

李子才,詹令甲,王慧莉[2](1977)在《关于分岔河道中不稳定流的差分解法》文中研究说明 河道的分岔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学大寨以来水利建设蓬勃发展,经常需要计算出分岔河道中的不稳定流动。关于河道分岔处不稳定流动的计算方法,目前沿用的还是Stoker早在1957年提出的方法(我们称它为Stoker方法)。对于分岔点(即水流一分为二的分水点)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用Stoker方

顾元棪,王尚毅,郭传镇[3](1985)在《具有岔道支流的明渠不恒定计算》文中提出关于分岔河道,潮汐网河以及具有小支流的河道等不恒定流的计算问题已有不少文章作过专门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一些计算方法。本文综合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针对岔道支流的特殊性,对具有岔道支流的潮汐河道的不恒定流问题,应用李子才等同志建立的不等距差分格式并结合司托克分岔条件,构造了一种连续计算的格式。文中还根据实际工程问题中岔道支流往往由于水文资料不足,无法确定潮区界的位置,而提出了移动上游断面的概念。此外,对于复式河床,考虑到水流漫滩后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利用调整面积比系数的办法,比较合理地处理了流量的滩槽分配问题。初步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薛天柱[4](2013)在《洪水演算方法在白龙江河段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及暴洪灾害广泛存在,而水电、水资源开发工程沿干支流密集分布,对流域水文影响日益加深,建立一个防洪决策支持系统非常重要。本文运用马斯京根法和MIKE11HD模型分别在该河流部分河段建立模型,研究河道洪水的演进过程,进行洪水预报。选定白龙江立节水文站至武都水文站河段及其区间支流为洪水演算的建模区域,本文先应用马斯京根法建立河道洪水演算的水文学模型,采用水力学和经验试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参数率定,并分析流量对参数的影响情况,给出不同流量下的模型参数,完成模型验证。在相同河段运用MIKE11HD模型,结合ArcGIS等工具组织数据,建立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分析确定符合实际、模拟精度高的主要参数糙率n值。并对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够用于预报模拟河段的洪水过程;但MIKE11模型有明确定的物理意义,能够很好地反映模拟河段的河道特征,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山区河流的河道洪水预报。目前,白龙江流域规划建设了数以百计的水电站,研究河段干流建设引水式电站13座,渠首拦河坝对河道行洪能力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采用已建立的MIKE11模型,在河网数据中根据电站设计参数设置过水建筑物溢流堰,研究在设计洪水条件下,下游出口断面以及河道的特定断面的水位或流量的过程变化,解决了梯级电站影响下的河道洪水预报。

黄仁勇[5](2016)在《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输移与泥沙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沙淤积问题是影响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长期运用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梯级水库联合运用条件下水库泥沙输移、库区淤积及泥沙调度等问题研究,可为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理论分析和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三峡水库泥沙输移特性研究。沙峰输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沙峰传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入库沙峰含沙量和洪水滞留系数,沙峰传播时间可近似采用以入库沙峰含沙量和洪水滞留系数为自变量的公式来表达;三峡水库沙峰出库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洪水滞留系数,沙峰输沙率可近似采用以洪水滞留系数为单一自变量的公式来表达。研究构建了可用于指导实时调度的三峡水库沙峰传播时间公式和沙峰出库率公式。以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场次洪水排沙比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回归建立了三峡水库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比公式,并开展了三峡水库蓄水期及消落期排沙比变化规律研究。(2)考虑水沙输移过程中的非恒定性及库区更多支流库容的影响,基于三级解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并在恢复饱和系数、区间流量、库容闭合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3~2013年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计算的水位流量过程、输沙量、淤积量及排沙比等与实测值符合较好,改进后的模型可用于三峡水库泥沙问题模拟研究。(3)以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为基础,研究建立了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数学模型,模型干流计算范围从乌东德库尾攀枝花至三峡坝址长约1800km,计算范围内包含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5座大型水库。采用平衡坡降法进行了金沙江中游梯级、雅砻江梯级、岷江梯级、嘉陵江梯级、乌江梯级共27座水库的拦沙计算,干支流梯级拦沙计算成果通过改变模型进口水沙边界的方式参与梯级水库泥沙冲淤计算。(4)采用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数学模型开展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泥沙冲淤500年长期预测计算。基于1991~2000年水沙系列的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龙盘梯级时,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库区淤积初步平衡时间分别约为140年、230年、260年、270年、340年;考虑龙盘梯级时,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库区淤积初步平衡时间分别约为180年、270年、290年、300年、370年。各水库淤积平衡时间都远长于原设计预期,这为梯级水库开展优化调度提供了有利条件。(5)开展了三峡水库入出库水沙变化分析、长江上游实测水沙变化分析、三峡及长江上游梯级水库优化调度分析,从水沙条件变化和水库优化调度的角度,论证了长江上游梯级水库开展汛期沙峰调度和汛期“蓄清排浑”动态使用调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可行性。(6)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汛期泥沙调度初步研究。在三峡水库汛期泥沙调度方面,研究提出了兼顾排沙的三峡水库沙峰调度方案和三峡水库汛期“蓄清排浑”动态使用的泥沙调度方案;在长江上游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汛期联合排沙调度方面,研究提出了基于沙峰调度的梯级水库联合排沙调度方案和基于汛期“蓄清排浑”动态使用的梯级水库联合排沙调度方案。

范继辉[6](2007)在《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上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流域水电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一直是水文学与水资源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而大型流域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长江上游为对象,开展了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的水库群模拟调度研究;同时,长江上游水库群合理调度对于维护三峡水安全和保障三峡工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也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下三峡梯级水库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论文在掌握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域水库联合调度以及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综述;对长江上游梯级开发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掌握了该区域水库建设的现状与布局;将河网汇流模型与水库调度进行耦合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拟系统;利用该模型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了各种调度方式下三峡梯级水库的响应、河流径流变化情况等;并初步对流域水库群调度后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对调度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长江上游水电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水库参数与水文站历史流量数据,并进行了分析调查了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现状及已有的水电规划,收集了大型水库特征参数,对未来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工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收集和整理长江上游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历史流量数据,分析了径流变化趋势。2、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利用长河段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采用“演-合-演”或“合-演-合”的方法,对长江上游河网进行汇流计算模拟,并用历史数据对其参数进行了率定,建立了河网汇流模型;根据各水库的设计目标和特征参数,拟合了各水库的库容曲线,提出了一种水库调度图的制定方法,建立了水库调度模型;将水库调度模型与河网汇流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3、利用模型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利用模型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组合、不同蓄水时间等调度方式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了对径流过程和三峡水库蓄水发电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水库群蓄水将减少三峡水库的年径流总量,汛后蓄水时间减少尤为明显,但却增加三峡枯季的入库流量,从而保证三峡总弃水量减少,高水头发电时间增加,有利于三峡蓄水发电;此外错开汛后上游水库群与三峡梯级的蓄水时间,也将有利于三峡水库效益的发挥。4、对三峡提前汛后蓄水时间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三峡来沙量减少,为三峡提前汛后蓄水提供了可能;长江上游降雨量与径流量的降低,尤其是汛后,有必要提前三峡汛后蓄水时间;利用模型对改变三峡汛后提前蓄水时间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提前三峡汛后蓄水时间可以更好的保证三峡蓄水到正常高水位,有利于发挥三峡梯级效益,同时又没有增加三峡防洪风险,因此提前三峡汛后蓄水时间是可行的。5、对水库群不同调度规则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对长江上游各河段的生态基流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模型对水库群不同调度规则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增加了河流的枯季径流量,从而能更好的保证下游河道的生态基流。此外,本论文还对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周杨[7](2020)在《辉发河流域(梅河口市)地表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增长导致水污染加重,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水污染问题,为落实国家政策,改善辉发河流域水质,开展本次辉发河流域(梅河口市)地表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的研究工作。本文结合辉发河流域(梅河口市)的水情数据,结合实际水文水质特征,采用河流一维水质模型构建污染排放关系,预测分析辉发河流域(梅河口段)各控制单元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结合流域内污染物排放特征及现状,分析辉发河各控制单元水质超标原因,提出流域水质达标的污染治理措施及长效管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梅河口市主要入河污染源COD、氨氮主要来自于种植面源、畜禽养殖源和城镇生活源,种植面源为该流域现阶段主要污染物,其次为畜禽养殖污染和城镇生活源。(2)在丰水期平均浓度条件下,氨氮浓度满足Ⅲ类水体的目标,COD要达到Ⅲ类水体的目标,大柳河大桥断面上游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707.4t,双胜断面上游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809.1t;在平水期平均浓度条件下,要达到Ⅲ类水体的目标,大柳河大桥断面上游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452.62t,氨氮15.86t,双胜断面上游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为366t/a,氨氮4.88t;在枯水期平均浓度条件下,大柳河大桥断面COD浓度满足Ⅲ类水体的目标,要达到Ⅲ类水体的目标,大柳河大桥断面上游控制单元需要削减氨氮12.08t,双胜断面上游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为70.97t/a,氨氮30.2t。(3)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包括: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工程。完善市区管网收集、建设中水回用及乡镇污水处理厂,使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和处理能力,可使流域内生活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污染防治工程。规模化养殖场应建立规范的污染防治设施,散养区修建集中贮存场,配置转运车将粪污统一收集至贮存场,转运至有机肥厂;水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对河道进行清理、清淤,建设农田缓冲带、河滨带植被恢复、河口净化湿地,削减面源污染负荷,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促进河流水生态恢复。在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各控制断面消减的污染物量可满足流域削减计划,达到流域水质控制目标的要求,对地表水环境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万毅[8](2008)在《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优化调度的理论基础、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优化决策的实现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梯级水库群的功能评价、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问题、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问题、水库排沙调度问题、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评价体系。明确了指标权重的获取以及指标量化方法,主要就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分析,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流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水库对调度运行的贡献和自身的调度运行趋势,为宏观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通过对黄河水量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的特点、水量调度的特点、调度工作的历史发展和调度决策过程。通过介绍目前黄河水量调度主要采用的自适应模型,提出为使水调工作和电调工作不发生大的矛盾,应在自适应模型的求解环节中加入发电指标的改进决策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能利用概况,结合水能的可储备、随机性、灵活性的突出特点,介绍了黄河水能开发的历史以及目前黄河干流己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水能指标。对于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运行问题作了展开分析,介绍了主要的优化调度问题和优化准则。基于水电站最优运行的原则和黄河上重点水电站的特性,本文以黄河上的李家峡电站和万家寨电站为例,主要研究了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运行问题。本文根据工程实际需求,提出并建立定水量调峰和分时电价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并优化求解。提出了梯级调峰适应度指标,通过分析影响梯级调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判断梯级调峰适应性的概化模型。本文通过总结并综合分析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处于不同淤积阶段的青铜峡、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四座大型工程,说明多泥沙河流不同淤积阶段的排沙调度运行方式,引入适用的模型和方法对这些水库进行排沙优化调度研究,对多沙河流的大型水利枢纽综合优化运行调度总结出一套较为全面的研究理论和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了“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概念,分析了日常所用“一体化”概念的主要特点,针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的理论和实践,从主体(即调度者)和客体(即调度对象)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一体化”概念在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内涵和外延。重点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涉及的流域机构、电网、发电企业、用水部门等作了主体关系分析,对“水”“电”“沙”三项主要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提出实现一体化调度需要应用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了黄河梯级电站实行一体化调度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最后,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从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群、西北电网和流域机构的日常调度业务出发,研究了一体化调度系统的概念和意义,根据西北电网在黄河上游水调工作中的地位,分析了建设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现实需求。本章对黄河上游水电沙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结构设计,包括优化模型设计等重要内容,提出了系统建设方案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后并对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作了阐述。

王军霞[9](2015)在《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分布广泛,地下水埋深浅,地表水-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区内有长江、汉江、湘资沅澧等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有洞庭湖、洪湖等330个左右大小不等的湖泊,有包括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江济汉等大型水利工程,加上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使得该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频繁、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并相互影响、湖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正确构建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定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换,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首先针对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的一般规律,结合江汉-洞庭平原区域特点,分析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在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地下水循环及资源评价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方法,将研究区气象、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和监测数据输入所建模型,通过地表实测径流量和长观孔地下水位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最后对研究区水资源进行评价,通过设置不同气候和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江汉-洞庭平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变化进行了预测。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基于SWAT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模型。将地表水模型的水文响应单元和地下水模型的网格单元进行对应,通过这个对应关系可以将地表水模拟计算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蒸发量、河流和地下水的交换量等水文要素对应传递给地下水相应的计算单元。鉴于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原则,对于同一个水文响应单元可能对应不同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区,本文提出采用水文地质参数加权平均方法把水文响应单元上的降雨入渗、蒸发排泄等物理量对应到地下水数值模型网格上,从而改变过去平均分配处理方法的不足。以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的源代码为基础,用FORTRAN90语言编写了耦合模型的程序,实现了地表水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计算过程的完全耦合,从而克服了过去利用GIS对中间结果进行转换的麻烦。(2)采用耦合数值模型及软件,构建了江汉-洞庭平原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模型。利用GIS、RS技术提取流域内水文气象、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模型所需的参数,采用50km2作为子流域面积阈值,将流域分为105个子流域,676个水文响应单元。以流域内多个站点的降雨、气温日监测数据作为输入,对流域2010.1.1-2013.12.31的日径流量进行模拟,并对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需要率定的参数。以202号子流域所在主河道的水文站2011.7-2013.8年出口流量实测数据作为参考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结果表明,各个站点验证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5,模型确定性(纳什)系数均大于0.5,模拟效果比较理想。(3)利用所建耦合数值模型,对江汉-洞庭平原水资源进行了评价。运用识别和验证后的模型模拟研究流域2010-2013年的水文过程,输出月平均径流成分,并分析了江汉-洞庭平原的各径流成分比重。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与基流所占比例相当,侧向流量(壤中流)所占比重十分微小。从年径流成分来说,基流成分比较稳定,全年波动不大,只在丰水期有缓和的起伏,在枯水期基流占总径流的绝大部分。利用耦合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10-2013年水文过程,得到这4年的月平均水量平衡分析结果:月平均降雨量为99.32 mm;地表径流量为26.88 mm,占降雨量的27.06%;土壤对地下水补给量为14.91 mm,占降雨量的15.01%;侧向流量为0.20 mm,占降雨量的0.21%;实际蒸散发量为55.53 mm,占降雨量的55.91%;土壤水存储量变化量为1.79 mm,占降雨量的1.81%。蒸散发是研究区水量的主要输出项,其次为地表径流。对地下水系统而言,从长观孔水位过程拟合来看,大多数观测井的水位计算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模拟结果不理想的少数观测孔,主要因为这些观测孔本身就是开采井或靠近开采井造成的。从水均衡表中可以看出,模型识别与验证阶段各时期的总流入量和流出量基本相等,符合水均衡要求,各均衡项模拟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不超过6%,说明所建模型比较合理。进一步分析2013年的水均衡得知,研究区模拟期内的地下水系统补给量中,降雨入渗量最大,占到总补给量的85.67%,其次是地表水体的渗漏补给,所占比例为13.9%,有少量的侧向补给。而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蒸发排泄和河湖排泄,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4.98%和38.69%,人工开采占14.59%。这进一步说明研究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联系密切、交换频繁。所建模型也基本反映了研究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及动态变化趋势,能够反应研究区实际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4)利用建立的耦合数值模型,对不同气候和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江汉-洞庭平原河道径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预测,得到了不同降雨保障率下的地下水均衡结果。根据近30年的降雨数据,取发生频率为90%、70%和50%三个情形的降雨值,保持其它参数不变,对江汉-洞庭平原区域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月平均水量平衡分析结果及月平均河道总径流量平衡结果。利用ENVI软件处理2013年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更改部分区域的分类结果设置了两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以2010-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为基础,对9种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组合进行径流量的模拟,得出各年平均河道总径流量、平均河道总径流变化量及变化率。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的径流量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降水量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比气温的影响大。具体来讲,降水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气温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应该是降水量的增加相对增加了地表产流量,从而使径流量增加;气温的增加使流域内蒸发量增加,从而相对减少了径流量。论文主要创新点是:(1)结合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地下水循环特征,指出了SWAT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在该地区应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了将地表水文响应单元的降雨入渗、蒸发排泄等信息加权平均到地下水数值模型网格中的方法。建立了基于SWAT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SWAT模型源代码和数值模型源代码,采用FORTRAN90编写了相应的程序。(2)构建了江汉-洞庭平原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模型,为该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徐光来[10](2012)在《太湖平原水系结构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流域下垫面及河流水系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是当前水文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太湖流域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区域,近50a来伴随着城市化为代表的剧烈人类活动,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水系格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等极端事件日益频发。研究太湖流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河流水系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对流域防洪减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杭嘉湖平原区地处太湖流域南部,约占整个流域面积1/5,是太湖流域最大的平原。由于地形与水系条件的限制,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而城市化下水系快速衰减以及水系连通受阻引起的洪、涝宣泄不畅等又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因此,城市化下水系格局、连通变化及其水文效应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杭嘉湖平原河网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应用GIS空间分析,水文时间序列分析、弹性贡献率分析、水文变异指标分析、以及多种水系特征参数比较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研究区不同阶段水系结构/格局特征、近代人类活动干扰下水系变化规律、水系变化对特征水位的影响、水系与水位变化对区域水量调蓄和连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为区域水系管理、修复、规划和变化环境下的防洪排涝等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提供理论研究参考和数据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1)太湖流域水系结构特点以及历史演化背景从不同历史时期太湖流域水系形成、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特点角度,分析了太湖水系的发育特点和水文特征,为近代以城市化发展为标志的人类活动对水系的影响分析提供背景分析的基础资料。(2)杭嘉湖地区近代水系结构变化以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河流面积长度比、盒维数、河型曲度等为参数,对杭嘉湖地区近50a水系特征和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按照不同分区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将研究区分成城市区、河网区和多湖区几类典型区进行具体分析,分别阐述其变化特点;对水系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近50a来,杭嘉湖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分维数下降,水系呈主干化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在加剧。水系变化的地区差异明显,河网密集区水系衰减更为严重。典型城市区水面率较其他地区小,1980s后出现较重要的城市防洪疏浚、新挖河道工程。典型河网区河网密集,下降明显,河网主干化,大型水利工程主引水系格局。典型湖区水面率较大,下降不明显。各水系特征参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3)杭嘉湖地区近代水系连通变化基于杭嘉湖河网地区水位相邻站点水文变化的响应关系,提出一种水文连通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杭嘉湖地区水文连通性变化受水系格局影响,与主干河道相连的站点水位连通性增大,无主干河道的站点水位连通性降低。基于水力阻力和图论提出一种河网连通性评价方法,并评价了杭嘉湖南排工程实施后河网连通性变化,结果表明,河网连通性增加了56%,本文提出的河网连通性方法有效可行。(4)城市化下水系变化对水位的影响采用Spearman检验、克里金插值、变动范围法(RVA)等多种方法对城镇化背景下河网水位过程进行不同时间尺度分析,并对比了城市和郊区站点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近50a来,杭嘉湖水位呈增加趋势,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和年最低水位增率分别为0.03m/10a、0.05m/10a和0.09m/10a;月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序列分析结果,超过90%的序列城市化后的水位平均值高于城市化前。郊区地区,平均值增加、Cv增加,城市地区平均值增加、Cv减小;各站点日均水位城市化后中位数均增加,水位异常值较城市化前增多;城市站点水文变异以中低变异度为主,水文变异指标(IHA)有集中于RVA目标的趋势,郊区站点以中高变异度为主,水文变异指标有离散于RVA目标的趋势。(5)水系结构与连通变化对调蓄和洪涝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对杭嘉湖地区水位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杭嘉湖地区水系结构与连通变化对调蓄和洪涝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水位变化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最高水位、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变化的贡献值分别为39.0%、56.2%和82.9%。降水与城市化对水位影响的双变量弹性分析显示,降水是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城市化对水位的影响逐渐增大。水位变化的贡献率中,最高水位:降水>人类活动>城市化;平均水位:人类活动>降水>城市化;最低水位:人类活动>降水>城市化。河网水系调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区总体上槽蓄能力、可调蓄能力下降,二级支流和一级支流下降更为明显。研究区洪涝分析表明:致灾暴雨天数缩短,其中水系的蓄泄能力降低是重要原因。水面率越大的地区、河网越稠密的地区,河道水位上涨越慢。

二、具有小支流河道中不稳定流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小支流河道中不稳定流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4)洪水演算方法在白龙江河段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道洪水演进方法的发展
        1.2.1 水文水力学方法
        1.2.2 系统理论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河道洪水演算的基本原理
    2.1 马斯京根法
        2.1.1 洪水波运动的基本方程
        2.1.2 河道洪水演算水文学方法
        2.1.3 马斯京根法求解方法
    2.2 MIKE11模型
        2.2.1 MIKE11模型简介
        2.2.2 MIKE11 HD模块的基本原理
        2.2.3 MIKE11 HD求解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白龙江流域概况
    3.2 降雨径流特征
        3.2.1 降水及暴雨
        3.2.2 径流
        3.2.3 泥沙
    3.3 水文基本资料
第四章 模型构建
    4.1 马斯京根法
        4.1.1 模型构建
        4.1.2 模型验证
        4.1.3 小结
    4.2 MIKE11模型构建
        4.2.1 MIKE11 HD模块数据构成
        4.2.2 MIKE11模型构建
        4.2.3 参数率定
        4.2.4 模型验证
    4.3 马斯京根法与MIKE11模型对比分析
        4.3.1 模型原理和解法对比分析
        4.3.2 模拟结果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水电建设对设计洪水的影响研究
    5.1 设计洪水
        5.1.1 洪水资料的三性审查及其插补延长
        5.1.2 洪水设计
    5.2 水工建筑物对洪水的阻滞作用
        5.2.1 水电站建设情况
        5.2.2 水工建筑物布置
        5.2.3 MIKE11模型对堰流的模拟
    5.3 模拟成果的可视化显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输移与泥沙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库泥沙输移规律
        1.2.2 水库泥沙冲淤数值模拟
        1.2.3 水库泥沙调度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泥沙输移特性研究
    2.1 三峡水库河道概况
        2.1.1 三峡水库天然河道概况
        2.1.2 三峡水库干流库区形态特征
        2.1.3 三峡水库来水来沙特征
        2.1.4 三峡水库蓄水后泥沙淤积
    2.2 三峡水库沙峰输移特性研究
        2.2.1 研究意义
        2.2.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水沙输移特性变化分析
        2.2.3 沙峰输移特性理论分析及三峡库区沙峰输移实测资料选取
        2.2.4 三峡库区沙峰传播时间公式研究
        2.2.5 三峡库区沙峰出库率公式研究
    2.3 三峡水库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比研究
        2.3.1 汛期场次洪水资料的选取
        2.3.2 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比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2.3.3 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比公式研究
        2.3.4 考虑实时调度的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比公式
        2.3.5 考虑实时调度的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比公式应用
    2.4 三峡水库蓄水期及消落期排沙比研究
        2.4.1 三峡水库蓄水期排沙比分析
        2.4.2 三峡水库消落期排沙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3.1 模型方程及求解
        3.1.1 数学模型方程组
        3.1.2 模型求解
    3.2 模型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
        3.2.1 床沙交换及级配调整
        3.2.2 水流挟沙力计算
        3.2.3 恢复饱和系数α
        3.2.4 糙率系数n的确定
        3.2.5 节点分沙
        3.2.6 区间流量
    3.3 模型验证
        3.3.1 验证计算条件
        3.3.2 验证时段内三峡水库运用情况概述
        3.3.3 水位流量验证
        3.3.4 输沙量验证
        3.3.5 淤积量及排沙比验证
    3.4 模型改进对模拟结果影响
        3.4.1 恢复饱和系数计算改进对提高库区冲淤模拟精度影响分析
        3.4.2 区间流量计算改进对提高库区冲淤模拟精度影响分析
        3.4.3 库容闭合计算改进对提高库区冲淤模拟精度影响分析
        3.4.4 综合考虑恢复饱和系数、库容闭合和区间流量计算改进后对提高库区冲淤模拟精度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4.1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概况
        4.1.1 长江上游干支流防洪和开发规划简述
        4.1.2 主要控制性水库概况
        4.1.3 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简介
    4.2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数学模型
        4.2.1 模型系统组成框架及原理
        4.2.2 模型功能
    4.3 长江上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数学模型边界条件
        4.3.1 河床边界
        4.3.2 进口水沙边界及干支流梯级拦沙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冲淤长期预测计算
    5.1 乌东德水库泥沙冲淤预测分析
        5.1.1 乌东德水库概况
        5.1.2 计算结果分析
    5.2 白鹤滩水库泥沙冲淤预测分析
        5.2.1 白鹤滩水库概况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溪洛渡水库泥沙冲淤预测分析
        5.3.1 溪洛渡水库概况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向家坝水库泥沙冲淤预测分析
        5.4.1 向家坝水库概况
        5.4.2 计算结果分析
    5.5 向家坝水库坝址至朱沱段干流泥沙冲淤预测分析
        5.5.1 河段概况
        5.5.2 计算结果分析
    5.6 三峡水库泥沙冲淤预测分析
        5.6.1 三峡水库概况
        5.6.2 计算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汛期泥沙调度初步研究
    6.1 三峡及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调度分析
        6.1.1 三峡水库泥沙调度分析
        6.1.2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调度分析
    6.2 三峡水库汛期泥沙调度方式初步研究
        6.2.1 兼顾排沙的三峡水库沙峰调度方式研究
        6.2.2 三峡水库汛期“蓄清排浑”动态使用的泥沙调度方式研究
    6.3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汛期联合排沙调度方式初步研究
        6.3.1 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汛期联合排沙调度方式探讨
        6.3.2 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汛期联合排沙调度方式计算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上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能源危机,电力紧张
        1.1.2 绿色能源——水电
        1.1.3 我国梯级开发局面已经形成
        1.1.4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5 梯级统一调度,有利于提高水能利用率
    1.2 研究区选择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研究综述
        2.1.1 水电能资源及水电开发概述
        2.1.2 国内外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现状
    2.2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综述
        2.2.1 水库群联合调度概述
        2.2.2 水库群联合调度的重要性
        2.2.3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2.2.4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小结
    2.3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2.3.1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概述
        2.3.2 水电开发对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2.3.3 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3.4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研究趋势
        2.3.5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水电梯级开发情况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1.1 地质条件
        3.1.2 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自然资源
        3.1.6 水文
        3.1.7 自然灾害
        3.1.8 社会经济状况
    3.2 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3.3 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
        3.3.1 金沙江流域
        3.3.2 雅砻江流域
        3.3.3 大渡河流域
        3.3.4 长江上游(宜宾至宜昌河段)
        3.3.5 嘉陵江流域(含渠江、涪江)
        3.3.6 岷沱江流域
        3.3.7 乌江流域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2.1 梯级规划调查与资料收集
        4.2.2 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的建立
        4.2.3 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规则对三峡梯级水库蓄水发电的影响
        4.2.4 三峡梯级水库不同汛后蓄水时间对发电的影响
        4.2.5 不同调度方式下梯级水库对水环境的影响
    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4 研究思路
    4.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5.1 研究方法
        4.5.2 技术路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料收集与整理
    5.1 资料收集
        5.1.1 水文控制站
        5.1.2 主要大型水库
        5.1.3 河流分段情况
        5.1.4 长江上游河道汇流时间
        5.1.5 中型水库
        5.1.6 降雨资料
    5.2 资料整理
        5.2.1 水文资料插补
        5.2.2 格式化数据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拟系统设计
    6.1 河网汇流计算模型
        6.1.1 河网汇流概述
        6.1.2 模型基本原理
        6.1.3 模型的结构
    6.2 水库调度模型
        6.2.1 模型原理
        6.2.2 调度计算公式
        6.2.3 库容曲线拟定与调度规则的制定
        6.2.4 三峡梯级调度要求及调度规则
        6.2.5 调度模型建立
    6.3 水库群调度模拟
        6.3.1 水库群调度模型
        6.3.2 大中型水库处理
        6.3.3 初步规划阶段大型水库调度模式
        6.3.4 梯级水库的蓄放水顺序
        6.3.5 预见期内上游水库群的蓄水调度计算方法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长江上游水库群对三峡梯级水库蓄水发电的影响研究
    7.1 上游水库群组合对三峡来水发电的影响
        7.1.1 模拟设置
        7.1.2 模拟结果
        7.1.3 结果分析
    7.2 上游水库群蓄水时机对三峡来水发电的影响
        7.2.1 模拟设置
        7.2.2 模拟结果
        7.2.3 结果分析
    7.3 上游来水预测及其三峡调度计划的制定
        7.3.1 上游来水预测对三峡梯级水库调度制定的意义
        7.3.2 不同降雨预报方法下三峡梯级发电情况
    7.4 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峡梯级水库汛后提前蓄水的研究
    8.1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可能性分析
        8.1.1 上游主要干支流泥沙量变化趋势
        8.1.2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的拦沙作用
    8.2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必要性分析
        8.2.1 长江上游降雨量变化
        8.2.2 长江上游河川径流变化
        8.2.3 长江上游水库群建设及蓄水
    8.3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可行性分析
        8.3.1 三峡水库蓄水时机对三峡发电影响
        8.3.2 三峡水库蓄水时机对三峡防洪影响
        8.3.3 三峡提前蓄水的可行性分析
    8.4 结论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河流生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9.1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现状
    9.2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制约因素
    9.3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9.3.1 梯级水库对生境的影响
        9.3.2 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
    9.4 对策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梯级水库对河流径流变化及河道生态需水量的影响
    10.1 生态需水量的含义与研究方法
        10.1.1 生态需水量的含义
        10.1.2 生态需水研究方法
    10.2 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估算
    10.3 不同调度方式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
    10.4 不同调度方式对河流枯季径流量的影响
    10.5 讨论
    10.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1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1 缺乏流域总体规划,综合利用、统筹开发程度较低
        11.1.2 开发混乱,多龙治水
        11.1.3 缺乏龙头水库
        11.1.4 水库调度方式存在不足
    11.2 对策
        11.2.1 加强流域统一规划与管理
        11.2.2 加强流域梯级滚动开发建立河流梯级调度中心
        11.2.3 加强水电梯级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11.2.4 探索并实施水库生态调度充分发挥水库的生态功能
    11.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总结
    12.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12.3 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12.4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奖情况
致谢

(7)辉发河流域(梅河口市)地表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辉发河流域(梅河口段)地表水体现状调查
    2.1 梅河口市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河流水系
    2.2 梅河口市社会概况
    2.3 控制单元划分
    2.4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2.4.1 国(省)控断面
        2.4.2 例行监测断面
    2.5 污染源排放现状分析
        2.5.1 入河排污口调查
        2.5.2 生活污染源入河负荷分析
        2.5.3 种植面源污染入河负荷分析
        2.5.4 畜禽养殖污染源入河负荷分析
        2.5.5 工业污染源入河负荷分析
        2.5.6 小结
    2.6 各污染源入河负荷分析
    2.7 辉发河流域(梅河口段)现存问题
    2.8 辉发河流域(梅河口段)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第3章 辉发河流域水体达标研究理论基础及模型预测
    3.1 河流预测模型选择
    3.2 河流的一维模拟
    3.3 消减量预测
        3.3.1 计算公式
        3.3.2 参数选择
        3.3.3 消减量预测
第4章 辉发河流域水体达标整治方案及长效管理机制
    4.1 整治方案
        4.1.1 污染防治措施原则
        4.1.2 主要建设方案
    4.2 目标可达性分析
    4.3 长效管理机制
        4.3.1 建立考核机制
        4.3.2 强化政策支持
        4.3.3 强化科技支撑
        4.3.4 创新环保服务
        4.3.5 促进多远融资
        4.3.6 加强宣传监督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第二章 黄河梯级水库群的功能研究
    2.1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概况
    2.2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模糊识别方法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研究
    3.1 黄河水量调度的特点
    3.2 流域水量调度的自适应模型
    3.3 基于水电系统发电概算的改进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研究
    4.1 黄河水能利用和梯级电站发电调度
    4.2 水电站短期发电调度模型
    4.3 定水量调峰与分时电价组合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梯级水库排沙调度研究
    5.1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概况
    5.2 放空水库拉沙的排沙调度
    5.3 “蓄清排浑”方式的排沙调度
    5.4 采用异重流排沙的水库调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
    6.1 水电沙一体化调度概念的提出
    6.2 实现一体化调度的关键技术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实现
    7.1 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7.2 梯级水库群一体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 士 期 间 发 表 论 文 及 参 加 科 研 情 况
致谢

(9)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2 地表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4 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的研究现状
        1.2.5 江汉-洞庭平原的研究现状
    §1.3 用耦合模型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地理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 气象水文
    §2.4 地质概况
        2.4.1 地形地貌
        2.4.2 地层及其分布
        2.4.3 地质构造背景
    §2.5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5.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类型
        2.5.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5.3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第三章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方法
    §3.1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及局限性
        3.1.1 SWAT模型的结构
        3.1.2 SWAT模型基本理论方法
        3.1.3 SWAT模型局限性
    §3.2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原理及局限性
        3.2.1 地下水流的控制方程
        3.2.2 地下水流的数值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3.2.3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局限性
    §3.3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方法
        3.3.1 SWATMOD模型
        3.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
        3.3.3 耦合模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
第四章 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
    §4.1 概念模型
        4.1.1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4.1.2 含水层分层的概化
        4.1.3 流域水文过程及地下水流动概念模型
    §4.2 模型建立
        4.2.1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参数
        4.2.2 子流域划分及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4.2.3 地下水数值模型网格划分及参数
        4.2.4 地下水数值模型参数分区及参数值
    §4.3 模型参数识别及验证
        4.3.1 水文过程拟合及参数率定
        4.3.2 地下水水位动态及流场模拟
第五章 水资源评价及模拟预测
    §5.1 不同降雨条件下水文过程预测及水资源评价
        5.1.1 地表水文过程模拟预测
        5.1.2 地下水资源评价
    §5.2 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径流模拟研究
        5.2.1 土地利用情景设计
        5.2.2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3 气候变化下的径流模拟研究
        5.3.1 气候变化情景设计
        5.3.2 模拟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太湖平原水系结构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河网水系演变理论研究
        1.2.2 河网水系演变定量方法研究
        1.2.3 人类活动对水系演变的作用研究
        1.2.4 水系连通性研究
    1.3 研究工作基础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数据与资料来源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水系特点
    2.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2.1.1 研究区选择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系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不同历史阶段水系格局
        2.2.1 太湖形成的主要学说
        2.2.2 太湖流域不同阶段水系格局分析
    2.3 研究区水系演化规律与特点
        2.3.1 太湖流域水系格局变化规律
        2.3.2 太湖平原水系特点
第三章 杭嘉湖地区近代水系结构变化
    3.1 水系数据与参数
        3.1.1 水系数据获取
        3.1.2 水系分级
        3.1.3 水系特征和水系结构参数
    3.2 近50a水系变化
        3.2.1 全区水系变化
        3.2.2 水系变化的空间分异
    3.3 水系变化特征分析
        3.3.1 城市地区
        3.3.2 河网密集地区
        3.3.3 湖泊面积较大地区
    3.4 水系变化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杭嘉湖地区近代水系连通变化
    4.1 水文连通变化
        4.1.1 水文连通性概念
        4.1.2 水系变化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
    4.2 基于水力阻力和图论的杭嘉湖南排工程后河网连通性评价
        4.2.1 河网加权连通性分析方法
        4.2.2 杭嘉湖南排工程后的河网连通性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嘉湖地区水系变化对水位的影响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数据
        5.1.2 研究方法
    5.2 近50a杭嘉湖地区水位变化时空分析
        5.2.1 年代际水位变化
        5.2.2 年尺度水位变化
        5.2.3 月尺度水位变化
        5.2.4 水位的日尺度变化
    5.3 杭嘉湖地区水文(水位)变异分析
        5.3.1 RVA水文变异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杭嘉湖地区水系变化对调蓄与洪涝的影响
    6.1 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6.2 降水与人类活动对水文变化影响定量分析
    6.3 基于弹性系数的降水与城市化对水位变化影响贡献率
        6.3.1 水位变化的降水、城市化弹性贡献率
        6.3.2 水位-降水-城市化关系
        6.3.3 不确定性分析
        6.3.4 人类活动、降水、城市化对水位影响的贡献率分析
    6.4 水系变化对调蓄的影响
        6.4.1 河网调蓄的参数指标
        6.4.2 水系槽蓄能力
        6.4.3 水系可调蓄能力
    6.5 水系变化对洪涝的影响
        6.5.1 杭嘉湖洪涝灾害
        6.5.2 水系变化对洪涝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具有小支流河道中不稳定流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小支流河道中不稳定流的计算[J]. 李子才,詹令甲. 应用数学学报, 1977(04)
  • [2]关于分岔河道中不稳定流的差分解法[J]. 李子才,詹令甲,王慧莉. 应用数学学报, 1977(01)
  • [3]具有岔道支流的明渠不恒定计算[J]. 顾元棪,王尚毅,郭传镇. 天津大学学报, 1985(01)
  • [4]洪水演算方法在白龙江河段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 薛天柱. 兰州大学, 2013(11)
  • [5]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泥沙输移与泥沙调度研究[D]. 黄仁勇. 武汉大学, 2016(06)
  • [6]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上游为例[D]. 范继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07(06)
  • [7]辉发河流域(梅河口市)地表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研究[D]. 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8]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D]. 万毅. 天津大学, 2008(01)
  • [9]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D]. 王军霞.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10]太湖平原水系结构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D]. 徐光来. 南京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小支流河道不稳定流量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