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基金协会管理规定

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基金协会管理规定

一、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管理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道云[1](2017)在《我国民间金融存在形态的类型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间金融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根据民间金融活动开展是否符合现有法律规范,呈现为合法形态和非法形态的民间金融;根据民间金融活动是否有组织、有机构地开展,呈现为无组织无机构、有组织无机构和有组织有机构的民间金融;根据民间金融活动发展阶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简单(初级)形态、中间(成长)形态和专业(高级)形态的民间金融。从法律效力、组织机构形式和发展阶段三个维度对民间金融的存在形态进行类型化研究,在促进民间金融和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高灵芝,胡旭昌[2](2005)在《中国小额信贷扶贫实践模式的综述与反思》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逐渐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梳理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发展阶段,将其实践模式归纳为五种。在此基础上,对小额信贷扶贫活动的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小额信贷扶贫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应进行制度、政策、法律创新,培育非营利公司或者社会企业这类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小额信贷对中国扶贫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小额信贷对中国的扶贫政策与发展援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小额信贷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额信贷扶持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稳定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它不能替代其他扶贫方式。

刘道云[3](2013)在《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暴露出我国民间金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民间资本“投资难”、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难”、民间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民间金融体制亟待改革等,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成为当前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的重要热点问题。法律视野下的“民间金融”是指在官方、正规金融市场以外发生的,非基于国家或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缺乏金融监管的货币资金(为主的)融通活动。民间金融可从法律效力、组织机构形态、发展形态和法律性质上进行类型化区分。民间金融法律规制具有其深厚的合理性基础。从理论基础上来说,民间金融法律规制以国家干预下的金融自由主义思想、“市场失灵”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为思想理论支撑;从现实必要性角度来看,完成我国民间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任务离不开法律规制手段,包括完善民间金融法制和规范金融市场、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危机、满足市场投融资需求、促进良性民间金融体系的形成等。民间金融法律规制应以区别规制原则、重点规制原则和比例规制原则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追求经济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实现对民间金融最小程度、最经济、最合理的干预。我国民间借贷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防范民间借贷危机。民间借贷从法律效力上可区分为合法借贷与非法借贷。民间合法借贷可划分为民间民事借贷和商事信贷,非法借贷可划分为非法经营性借贷、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类借贷。建议我国根据民间借贷的法律类别,坚持区别规制、重点规制和比例规制原则,制定专门的“非银行信贷保护法”,辅以制定“利率限制法”和“非法金融整治法”,通过多重立法综合规制民间借贷。合会金融活动在中间形态的民间金融中最具社会现实性和影响力。合会是一种民间互惠式信用组织,合会金融活动的法律属性是民间自发的一种互惠式的集体金融合约安排。合会“倒会”风险的产生根源在于合会活动对民间信用(信任)的极度依赖,而非建立在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现代担保物权制度基础上。我国适宜综合借鉴台湾地区、香港地区规制合会的态度和策略,立足国内合会演变和发展现状区分规制合会,顺应国际趋势专门立法规制合会活动,维持合会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民间信贷和私募基金是专业形态的民间金融中最具社会影响力和亟待法律规制的两类。民间商事信贷是民间信贷规范的重点,民间隐性的经营性借贷是民间信贷规范的难点。我国应确立民间隐性的经营性借贷的法律认定标准和识别方法,对其进行阳光化、合法化和规范化改造,建构民间商事信贷监管机制,发挥政策在商事信贷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私募基金在我国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的出台宣告我国私募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我国私募基金规制立法的利弊,建议我国对公司型和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的运作作出必要规范,出台“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细则”或制定专门的“非公开募集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展私募基金参与期货市场的范围并加强对其参与期货市场的监管,适当调低专门从事非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的基金管理人从事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的进入门槛,通过行政和法律措施促使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成为我国私募基金主流发展方向。异常形态的民间金融以高利贷活动最为典型,它是简单形态、中间形态和专业形态的民间金融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我国尚无专门打击高利贷的法律和刑事罪名,由于高利贷活动社会危害严重、缺乏法律定义和认定标准、受到的监管薄弱、实践中能够独立成罪而刑事打击上却无法可依、导致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推高等原因,在比较分析境外高利贷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制定“反高利贷法”并将高利贷入罪,实现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全面规制高利贷活动。

张力之[4](1989)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述评》文中研究表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我国宪法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建国以来,在城市逐步建立起以高就业、高补贴为基础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了以国家救济和群众互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对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保障社会安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

张艳,欧阳光明[5](2010)在《农村小额信贷研究现状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小额信贷产生的历程、操作主体、以及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积极影响展开全面分析,认为当前只有非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下设的小额信贷专职机构能够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提供必须的条件。

黄艳林[6](1999)在《农村互助储金会缘何名存实亡》文中研究表明

雷明,潘昊天,姚昕言[7](2019)在《中国贫困治理实践(1978—2019)——基于瞄准机制演变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改善,中国农村正在逐步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基于中国贫困治理实践(1978—2019),以贫困治理的瞄准机制变化为划分依据,将改革开放至今的贫困治理实践分为救济式扶贫瞄准机制(1978—1985)、县级中心瞄准机制(1986—2000)、村级中心瞄准机制(2001—2012)、深度贫困对象中心瞄准机制(2013至今)四个阶段,依次对各阶段中国贫困治理的具体举措、成果和不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史观的角度回顾中国贫困治理实践,对中国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旸[8](2012)在《宜春市Y区小额贷款管理实践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额贷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其发源地孟加拉逐渐推广到全球,是扶贫和促进就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实践已逾三十年,为我国的扶贫和促进就业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在个体和私营经济活跃的当下,小额贷款项目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为许多小微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本文对目前我国小额贷款模式的特点、功能进行分析评述,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关联。本文选取江西省宜春市Y区的小额贷款运行管理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小额贷款的三个关键问题即资金渠道、服务模式、体制环境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同时,列举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小额贷款项目、发达国家的小企业创业项目以及我国的小额贷款项目的运营管理情况,将其经验作法与实践启示归纳整理。针对目前存在政府引导不足的情况,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策倾斜、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强化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社区信用的构建和发展、健全组织体系等多方面的对策措施。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工作必须坚持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和小额担保贷款方式相结合,政府资金支持与民间资本运作相结合,使各种模式之间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小额贷款体系。

陈彪[9](2010)在《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演化博弈理论为理论基础,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均衡分析、历史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应用经济增长模型、演化博弈模型等方法,沿着“阶段划分-因素分析-绩效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形成先总后分再总,先因后果的分析模式,力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综合研究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特征,揭示其变迁的内在规律及阶段性;总体研究影响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的关键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衡量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的方法,采用将有灾和无灾时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灾害管理制度绩效的方法;借助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构建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模型;以我国1989-2008年的国民经济数据和5.12地震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实证研究,深入分析灾害管理制度对全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较长时间尺度分析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对其基本规律进行识别并作出制度性解释;最后,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提升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对策研究四个部分。本文第一章详细分析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并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阐述。文章第二章、第三章是理论研究部分。第二章从灾害管理制度历史变迁的背景出发,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述了制度变迁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研究灾害管理制度中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灾害管理理论的含义、要素、原则和灾害管理制度重新进行了定义,并简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灾害管理制度现状,最后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灾害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以期能对我国的灾害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文中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定性研究部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第四章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古代救灾制度和救灾思想的演进进行了简单梳理,重点分析了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历程,将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变迁分为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年)、恢复与调整阶段(1978-1989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89-1998年)和科学管理阶段(1998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并对其阶段性特征和变迁特点进行了概述,最后指出了我国现行灾害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一章研究的基础上,第五章分析了影响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即经济基础、制度环境、非正式规则和技术因素,并指出我国灾害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博弈是推动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机制,最后分析了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演化机理。文中第六章是定量研究部分,也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本章首先分析了灾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研究灾害管理制度绩效可以从研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入手的新的研究思路,然后借助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灾害发生以后经济增长的变动情况说明灾害管理制度的绩效,最后选择1989-2008年这二十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在绝大部分年份,无灾时的经济增长率比实际经济增长率低的结论,即有灾害管理制度时的绩效高于没有灾害管理制度时的绩效。同时通过分析5.12地震对四川经济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在某些发生大灾、重灾时的年份,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无灾时的经济增长率,即灾害管理制度绩效为负。第七章是对策研究部分。根据第六章评价结果,本章提出了提升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的对策建议,即进行灾害管理制度创新,包括理念的创新、法律制度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体系创新、实施国家风险管理战略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等。第八章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创新:1、本文在哲学思辨、档案史志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目前经济学界比较热门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于灾害管理的研究中,对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的变迁,特别是现代灾害管理制度变迁进行了跨学科专题性研究,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同时,本选题的研究成果能够完善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拓宽其研究领域,巩固其研究理论基础。另外本人利用国内外的许多知名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文献。2、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研究灾害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找出变迁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评价制度绩效,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灾害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一是研究发现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1949至1978年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至1989年为恢复与调整阶段、1989至1998年为改革与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为科学管理阶段。二是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特点,表现为:从单一救灾政策向救助体系转变;从中央政府统包揽一切到分级管理;救灾工作不断社会化;救灾工作从混乱走向规范化;救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三是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与经济基础、政治事情息息相关,其中尤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最大。四是与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相关联的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包括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社会和灾民。五是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绝大多数年份里灾害管理制度能有效促进灾后经济的快速恢复,但是在一些大灾重灾年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为负。

宋蔼瑕[10](2013)在《江西省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在为消除贫困而努力。最近几十年,各国更是相继加快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步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消除贫困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深入贯彻国家的指导、政策和方针,城乡经济都有飞速增长,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较严重,而且变得更为复杂。实施扶贫政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穷人更有尊严,让更多的穷人能够精神脱贫。解决江西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有利于维护江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江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江西农村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找出贫困的内外部因素,做到解决方案的提出有的放矢。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引言,简要陈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贫困成因理论和反贫困理论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框架、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本文是基于贫困陷阱理论和森的贫困理论体系来分析贫困问题。第三章是贫困的界定与标准,详细阐明了贫困的定义、贫困的分类以及贫困的标准。第四章分析江西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首先概况说明了江西农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和分布,再主要通过按收入五等分分组的低收入农民查看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从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补助五个方面分析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从食品消费、文化教育、人均寿命和医疗保健四个方面分析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第五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造成江西农村居民贫困的原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贫困人口自身的素质、家庭负担以及贫困思想,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六章是国外反贫困实践和经验借鉴,分别介绍了韩国新农村运动和孟加拉小额信贷。韩国新农村运动和孟加拉小额信贷之于江西最主要的借鉴意义是,农村金融需要创新,农村扶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条件不同方案,扶贫资金需要更高的利用率,为“真正最穷的人”提供脱贫资金实现穷人自治。第七章是江西农村反贫困的实践和反贫困的建议对策。本文在提出反贫困建议前,先对江西近些年反贫困实践进行了一些回顾。江西深入贯彻国家扶贫政策方针,灵活采用各项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后结合省情提出,江西农村反贫困的实施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应该酌情加大移民搬迁工作的力度,其次是增加农民创收的渠道的同时增加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最后是江西应该发挥一定的区域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

二、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管理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管理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民间金融存在形态的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律效力视角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形态
     (一) 合法形态的民间金融
     (二) 非法形态的民间金融
二、组织机构形式视角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形态
     (一) 个体形态:无组织无机构的民间金融
     (二) 组织形态:有组织无机构的民间金融
     (三) 机构形态:有组织有机构的民间金融
三、发展阶段视角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形态
     (一) 简单 (初级) 形态的民间金融
     (二) 中间 (成长) 形态的民间金融
     (三) 专业 (高级) 形态的民间金融
四、部分已转化为正规金融的民间金融活动

(2)中国小额信贷扶贫实践模式的综述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1.准小额信贷扶贫阶段 (1982—1992年) 。
    2.完整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扶贫试验试点探索阶段 (1993—1997年) 。
    3.小额信贷扶贫进一步推广和发展阶段 (1998年以来) 。
二、实践模式
三、反思
    1.小额贷款作为中国一种扶贫方式的理论基础。
    2.关于小额信贷扶贫的性质和可持续性问题。
    3.关于小额信贷在中国扶贫事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3)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民间金融”的界定
第一章 法律视野下的民间金融
    第一节 民间金融存在形态的类型化研究
        一、以法律效力为类型化依据
        二、以组织机构形态为类型化依据
        三、以发展形态为类型化依据
    第二节 民间金融的法律性质区分
        一、民事互助性质的民间金融
        二、民事互助、营利双重性质的民间金融
        三、商事经营性质的民间金融
        四、非法性质的民间金融
第二章 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合理性基础
        一、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
        一、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指导思想
        二、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目标效果
第三章 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
    第一节 法律视野下“民间借贷”的界定
        一、“民间借贷”法律界定的澄清
        二、民间借贷的类型化分析
    第二节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民间借贷规制现状
        二、民间借贷规制中的问题与立法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综合立法规制民间借贷
        一、民间借贷规制立法模式
        二、“非银行信贷保护法”的立法设计
        三、辅助性规制立法设计
第四章 合会法律规制研究
    第一节 “合会”的界定及其金融活动的法律属性
        一、合会的名称与定义
        二、合会金融活动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境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合会的发展和规制
        一、日本合会的发展和规制
        二、印度合会的发展和规制
        三、台湾地区合会的发展和规制
        四、香港地区合会的发展和规制
    第三节 我国合会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我国合会法律规制的现状
        二、合会的内生性风险
        三、合会法律规制的境外经验启示及完善
第五章 民间信贷和私募基金法律规制研究
    第一节 民间信贷的法律规制
        一、民间信贷规制的难点
        二、民间信贷规制的法律路径
    第二节 私募基金的法律规制
        一、我国私募基金发展概况
        二、我国私募基金法律规制之完善
第六章 高利贷法律规制研究
    第一节 我国高利贷规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高利贷的规制现状
        二、我国高利贷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高利贷规制路径之一——立“反高利贷法”
        一、“反高利贷法”立法必要性分析
        二、比较法的视角:境外反高利贷相关立法
        三、“反高利贷法”立法设计
    第三节 高利贷规制路径之二——高利贷入罪
        一、高利贷入罪必要性分析
        二、高利贷入罪可行性分析:独立成罪的证成
        三、比较视野下高利贷入罪的基本构想
结语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简况
二、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保障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
    (二)社会改革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城市社会保障改革
    (一)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二)养老社会保险向基金积累制过渡
    (三)医疗保险改革
    (四)其它社会保险项目的建立
        1. 失业保险急需建立。
        2. 建立女职工生养基金统筹。
    (五)社会福利事业与社区服务。
四、农村社会保障改革
    (一)建立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
    (二)实行救灾合作保险
    (三)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四)五保供养实行乡镇统筹
    (五)建立社区型合作养老社会保险
        1. 保险范围小。
        2. 保险水平低。
        3. 保险费用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
    (六)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七)合作医疗保险
五、优待抚恤改革
结束语

(5)农村小额信贷研究现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1.1 小额信贷的概念
    1.2 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
2 小额信贷的操作主体
    2.1 民政部门在小额信贷中的作用
    2.2 扶贫经济合作社在小额信贷推广中的作用
    2.3 政府主导的扶贫办在小额信贷推广中的作用
    2.4 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推广过程中的作用
    2.5 妇联在小额信贷推广中的作用
    2.6 小结
3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
    3.1 小额信贷与农村脱贫致富
    3.2 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3.3 小额信贷与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
4 推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非政府组织的介入
    4.2 商业金融机构的介入

(7)中国贫困治理实践(1978—2019)——基于瞄准机制演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救济式扶贫瞄准机制(1978—1985)
    (一)贫困治理顶层设计
    (二)宏观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
        (3)乡镇企业的发展。
        (4)分配制度改革。
        2.城市改革
    (三)贫困治理具体措施
        1.以“三西”农业建设为主的区域性扶贫开发计划
        2.以工代赈
        3.惠民政策
二、县级中心瞄准机制(1986—2000)
    (一)贫困治理机制主体——公共部门
        1.顶层设计
        (1)扶贫机构的设置。
        (2)贫困标准的划分。
        (3)贫困县的划定(见表1)。
        (4)政策文件的颁布。
        2.政策措施
        (1)扶贫资金的安排。
        (2)建立东西协作机制。
        (3)推行定点扶贫政策。
        (4)改革社会公共政策。
        (5)加强扶贫开发监测工作。
    (二)贫困治理机制主体——第三部门
    (三)贫困治理机制主体——国际机构
三、村级中心瞄准机制(2001—2012)
    (一)专项贫困治理
        1.进一步瞄准贫困群体
        2.贫困治理专项实践
        (1)整村推进。
        (2)劳动力转移培训。
        (3)产业化扶贫。
        (4)移民扶贫搬迁。
        (5)完善扶贫资金管理。
    (二)区域发展政策
        1. 西部大开发战略
        2.振兴东北战略
    (三)行业部门贫困治理
四、深度贫困对象中心瞄准机制(2013至今)
    (一)健全精准扶贫政策机制
        1.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2.精准帮扶
        3.精准管理
        4.精准考核
    (二)精准扶贫实践内容
        1.五个一批
        2.新型精准扶贫模式
        (1)金融精准扶贫。
        (2)旅游精准扶贫。
        (3)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3.支持重点区域脱贫攻坚,重点关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4.特殊人群扶贫治理
        5.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合助精准扶贫

(8)宜春市Y区小额贷款管理实践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服务模式分析
    2.1 小额信用贷款
        2.1.1 小额信用贷款的概念
        2.1.2 小额信用贷款的特点
        2.1.3 小额信用贷款的类型
    2.2 小额担保贷款
        2.2.1 小额担保贷款的概念
        2.2.2 小额担保贷款服务对象
        2.2.3 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和贴息资金
    2.3 小额贷款模式的创新
        2.3.1 P2P网络信贷模式
        2.3.2 无担保贷款模式
第3章 宜春市Y区小额贷款运行、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Y区小额贷款运行、管理的情况
    3.2 Y区小额贷款运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3.2.1 贷款门槛较高
        3.2.2 贷款额度较低
        3.2.3 还款率较低
        3.2.4 以任务代替需求
    3.3 Y区小额担保贷款成本分析
        3.3.1 Y区小额担保贷款经济成本分析
        3.3.2 Y区小额担保贷款行政成本分析
第4章 国内外小额贷款服务的实践及其启示
    4.1 发展中国家小额贷款的实践及其启示
        4.1.1 发展中国家小额贷款实践情况
        4.1.2 小额贷款在发展中国家实践情况的启示
    4.2 西方发达国家小额贷款的实践及其启示
        4.2.1 发达国家小额贷款实践情况
        4.2.2 发达国家小额信贷实践启示
    4.3 国内其他地区小额贷款的实践及其启示
        4.3.1 我国国内的小额信贷实践情况
        4.3.2 国内小额信贷的实践启示
第5章 构建适于小额贷款健康发展的服务模式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1.1 制定小额信贷法律的依据与目的
        5.1.2 立法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5.1.3 立法模式的确立
    5.2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5.2.1 政策支持的原则性建议
        5.2.2 政策支持的具体建议
    5.3 促进政府角色转变,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5.4 强化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5.5 促进社区信用的构建和发展
        5.5.1 社区信用的构建基础
        5.5.2 促进社区信用健康发展
    5.6 构建立体的小额贷款服务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
附录二 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流程

(9)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逻辑结构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基本概念
        2.1.2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2.1.3 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
        2.1.4 制度变迁模型
    2.2 演化博弈理论
        2.2.1 演化博弈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2 演化博弈理论的理论分支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2 凯恩斯经济增长理论
        2.3.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4 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 灾害管理制度概述
    3.1 灾害
        3.1.1 灾害的定义
        3.1.2 灾害的分类
    3.2 灾害管理
        3.2.1 灾害管理的含义
        3.2.2 灾害管理的要素
        3.2.3 灾害管理的原则
    3.3 灾害管理制度
    3.4 中国灾害管理制度现状
        3.4.1 组织管理
        3.4.2 主要灾种管理
        3.4.3 各级政府的权责界定
        3.4.4 灾害管理应急队伍建设
    3.5 发达国家灾害管理制度现状
        3.5.1 美国灾害管理制度现状及特点
        3.5.2 日本灾害管理制度现状及特点
        3.5.3 美日两发达国家灾害管理体制现状的共同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4.1 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
        4.1.1 中国古代救灾思想的演进
        4.1.2 中国古代救灾政策的演变
    4.2 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4.2.1 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年)
        4.2.2 恢复与调整阶段(1978-1989年)
        4.2.3 改革与发展阶段(1989-1998年)
        4.2.4 科学管理阶段(1998年至今)
    4.3 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
        4.3.1 以中央政府为唯一责任主体的灾害管理模式(1949-1978年)
        4.3.2 确立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灾害管理模式(1978-1989年)
        4.3.3 建立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灾害管理模式(1989-1998年)
        4.3.4 确立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的灾害管理模式(1998年至今)
    4.4 我国现代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
        4.4.1 从单一救灾政策向救助体系转变
        4.4.2 从中央政府统包揽一切到分级管理
        4.4.3 救灾工作不断社会化
        4.4.4 救灾工作从混乱走向规范化
        4.4.5 救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
    4.5 我国现行灾害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防灾减灾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4.5.2 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还不成熟
        4.5.3 还处于灾后经验型救灾体系阶段
        4.5.4 国家财政用于救灾支出的资金不足
        4.5.5 市场风险应对缺乏能动性
        4.5.6 灾害管理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演化机理
    5.1 影响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
        5.1.1 经济基础
        5.1.2 制度环境
        5.1.3 非正式规则
        5.1.4 技术因素
    5.2 我国灾害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5.2.2 企业参与救灾效益凸现
        5.2.3 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
        5.2.4 灾民自救意识的增强
    5.3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演化机理
        5.3.1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
        5.3.2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
        5.3.3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分析
    6.1 灾害与灾害经济
        6.1.1 灾害的经济学解释
        6.1.2 灾害损失与减灾效益
        6.1.3 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2 模型说明
        6.2.1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6.2.2 基于索洛模型的灾后经济变动情况分析
        6.2.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6.2.4 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灾害损失计算
    6.3 实证分析
        6.3.1 数据来源
        6.3.2 计算结果
        6.3.3 数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我国灾害管理制度绩效的政策建议
    7.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7.2 优化灾害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7.2.1 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
        7.2.2 完善配套法规和制度
    7.3 构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体系
        7.3.1 国家层面
        7.3.2 地方层面
        7.3.3 科研层面
    7.4 加强全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7.4.1 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体系
        7.4.2 建立灾害志愿者组织体系
        7.4.3 建立社区防灾组织体系
    7.5 实施国家灾害风险管理战略
        7.5.1 开展更广范围和领域、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
        7.5.2 将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放置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7.5.3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7.5.4 加强风险监控的国内国际体系建设
        7.5.5 加强基层的风险分析和应对
    7.6 逐步建立综合性巨灾保险制度
        7.6.1 构建我国综合性巨灾保险制度的目标
        7.6.2 构建中国综合性巨灾保险制度的原则
        7.6.3 构建中国综合性巨灾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1 本文主要结论
        8.1.2 本文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江西省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总体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贫困理论借鉴
    2.1 贫困陷阱
    2.2 森的贫困理论
        2.2.1 权利贫困
        2.2.2 能力贫困
3. 贫困的界定与标准
    3.1 贫困的定义
    3.2 贫困的分类
    3.3 贫困标准
        3.3.1 贫困的标准
        3.3.2 贫困线的确定
        3.3.3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
4. 江西省农村居民贫困的现状
    4.1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4.1.1 农村贫困人口总量与波动情况
        4.1.2 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
        4.1.3 重点贫困县情况概述
    4.2 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状况
    4.3 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状况
        4.3.1 基本生活消费
        4.3.2 文化教育
        4.3.3 医疗保健
        4.3.4 交通和通讯
    4.4 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状况
        4.4.1 农村低保
        4.4.2 农村五保供养
        4.4.3 农村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4.4.4 农村医疗救助
        4.4.5 住房救助
5. 江西农村居民致贫因素分析
    5.1 内部因素
        5.1.1 因为穷,所以穷
        5.1.2 文化水平低,导致能力贫困
        5.1.3 贫困思想
    5.2 外部因素
        5.2.1 自然环境
        5.2.2 基础设施
        5.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2.4 社会保障制度
6. 国外反贫困经验
    6.1 韩国新村运动
    6.2 孟加拉小额信贷
7. 江西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对策建议
    7.1 江西农村反贫困实践
    7.2 江西农村反贫困对策建议
        7.2.1 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移民搬迁工作的力度
        7.2.2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工代赈”计划
        7.2.3 增加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7.2.4 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
        7.2.5 发挥区域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管理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民间金融存在形态的类型化研究[J]. 刘道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中国小额信贷扶贫实践模式的综述与反思[J]. 高灵芝,胡旭昌.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 [3]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研究[D]. 刘道云. 复旦大学, 2013(03)
  • [4]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述评[J]. 张力之. 社会学研究, 1989(04)
  • [5]农村小额信贷研究现状探析[J]. 张艳,欧阳光明. 台湾农业探索, 2010(05)
  • [6]农村互助储金会缘何名存实亡[J]. 黄艳林. 老区建设, 1999(11)
  • [7]中国贫困治理实践(1978—2019)——基于瞄准机制演变的分析[J]. 雷明,潘昊天,姚昕言.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8]宜春市Y区小额贷款管理实践调查与研究[D]. 李旸. 南昌大学, 2012(06)
  • [9]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 陈彪.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1)
  • [10]江西省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 宋蔼瑕.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江西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基金协会管理规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