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进行曲

义工进行曲

一、义勇军进行曲 The Volunteers' March Song(论文文献综述)

黎博[1](2019)在《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在抗击日本入侵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为争取抗战胜利而谱写的歌曲。抗战歌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号召广大民众参军作战、宣传中国共产党全民族一致抗日的主张、歌颂领袖与抗日英雄、展现地方民俗文化与生产建设精神面貌等。歌曲风格多样,种类繁多,其涵盖范围之广、影响之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竭动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文艺思想武器,抗战歌曲歌颂了人民奋勇反抗的无畏精神,激昂的旋律背后是千千万人民的呼唤与呐喊。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非决定于物。因此,抗战歌曲对人民群众的动员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根本上看,动员是对人的动员,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动员群众实质就是动员社会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即人的因素是决定一切社会实践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是抗战歌曲的动员细化所得。抗战歌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联性,爱国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崇高情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抗战歌曲不仅是爱国志士谱写的宏伟乐章,更是鼓舞广大民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时代号角。重温抗战歌曲的同时开展抗战歌曲动员研究,概述抗战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其内涵和特征,把握抗战歌曲的发展历史,厘清爱国主义的含义、内涵与特点,探究抗战歌曲对广大群众爱国之情的培养与激励,并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抗战歌曲的爱国元素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以此为抓手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共八章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在此部分中,对抗战歌曲动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将目前对抗战歌曲,社会动员和文艺动员等关键词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文的研究写作。第二部分分析抗战歌曲启蒙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对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动员进行概述及对抗战歌曲背景与内涵的历史发展与阶段性特征,包括论文的第二、三章。该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从基础理论、思想渊源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着手,总结抗战歌曲启蒙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对抗战歌曲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战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许多人民心底的爱国情感,激励无数先烈为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一生。本部分分析总结了抗战歌曲蕴含的文艺风格与丰富爱国主义元素,重点探讨了爱国主义在众多抗战歌曲的具体表现,深层次把握爱国主义和抗战歌曲的紧密联系。有理有据地提出了抗战歌曲中的动员因素和其所特有的动员功能,并联系歌词与曲调的内容进一步论证了抗战歌曲的动员功能。第三部分探讨《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这两首歌曲的特色,与它们所呈现出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民族精神等联系起来,包括论文的第四、五章。该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主要对《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进行个案分析,将歌词和旋律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予以把握。在研究和探讨各根据地中歌曲的传唱与激励情况时,始终坚持历史分析法,按照史论结合的要求,力求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前文初步分析抗战歌曲词曲特色基础上着重分析具体案例,从中提取动员和激励因素,探析歌曲特色对于动员军民抗日有何意义。本部分从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联系基础上深度分析总结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特别是对抗战时期人民的激励动员作用,把握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表现。第四部分研究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彰显和其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包括论文的第六、七章。该部分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抗战歌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和把握历史社会现象,从中寻找相关联系与史实证明。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在整体把握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突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进一步挖掘抗战歌曲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为迈入新时代的我们提供精神引领,让我们更好地肩负起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重任,使抗战歌曲成为激发抗战精神力量的活动载体。本部分归纳提出抗战歌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文艺创作方向应该坚守文艺作品的时代属性、人民属性,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弘扬抗战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第八章即研究结论与展望。本部分进一步对全文重要结论进行凝练总结,并今后深入的研究进行展望。针对此次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分析,以期在之后能够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继续丰富抗战歌曲的动员研究。抗战歌曲展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战歌曲的传唱、发展与文艺动员无不透露着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抗战歌曲独特的音乐感染力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抗战时期众多的动员方式中独具特色的一项宣传动员手段。抗战救亡歌曲的广泛传播,在抗战动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逐渐扩大了早期共产党的实力和影响力,为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的我们,歌唱着往日的经典革命歌曲,激励着我们宽阔胸膛内的那一颗中国心。抗战歌曲作为开展爱国教育的载体,作为蕴含丰富情感的时代经典,必然需要在新时代以崭新姿态驻足于人民的脑海一角。爱国主义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精神纽带联系着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更以一种继往开来之势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在弘扬和歌颂抗战歌曲过程中不断为其注入的时代内涵,谱写新时代新篇章,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祖国伟大复兴。

罗靓[2](2013)在《先锋与国歌》文中研究说明《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流行歌曲到国歌的转变既使民族主义通过身体表演和大众参与得以彰显,又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先锋主义合力的产物。《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强调了审美先锋主义与政治先锋队之间的密切联系:民族政治如何使先锋大众化,而流行性又是如何保证歌曲作为宣传品的成功。在《义勇军进行曲》现象里,不但先锋主义获得了流行性,而且民族主义成为时尚,社会主义革命文艺获得了充分说服力。这一过程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先锋主义与流行性、技术创新与政治宣传、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错综联系与制度化张力。

王亮[3](2016)在《《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研究(1935-1949)》文中研究指明《义勇军进行曲》原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也是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尽管该歌曲后来的影响力远大于作为其母体的电影,但是却不能忽略这部电影而谈这首歌曲。没有电通公司的诞生,就没有《风云儿女》的摄制;没有《风云儿女》的摄制,就不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上海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娱产业为这首歌曲的诞生提供必要的产业基础。特殊的政治生态则为左翼文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环境。文章首先着眼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结合九一八事变之后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对近代上海所独有的政治生态、产业基础、文化氛围的分析,阐释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社会背景和创作基础,力图揭示这首抗战歌曲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和其诞生的特定时空背景。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源头也存在不少争议,创作过程中也有不少疑点尚未落实。文中第二章采用历史考证、实地勘察、采访口述的研究方法,全方位还原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全过程。考证了包括田汉歌词创作地、聂耳领取歌词地点、聂耳谱曲地点、聂耳修改曲谱地点等关键地点。此外也确认了这首歌曲初期传播过程的首次歌唱地点、首次广播地点等。尝试性的回答了目前学术界存有争议的若干问题,并初步绘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分布图》此外文章还重点论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通过对其诞生之后在上海城市的迅速传播以及日后在漫长抗战岁月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考察,诠释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全民族抗战中的角色与地位。从而最终缕清了《义勇军进行曲》如何从一首普通的抗日救亡歌曲一步一步的成为整个国家的记忆符号和全民族的精神象征的复杂过程和内在理路。纵观全文,文章主旨可以从《义勇军进行曲》与上海,《义勇军进行曲》与义勇军,《义勇军进行曲》与大众传播三个维度去把握。

吴山青[4](2015)在《歌声中的抗战和中国》文中提出在抗日战争胜利70年的今天,回顾那些慷慨嘹亮、悲壮激越的,抑或凄苦哀婉的抗战歌曲,依然可以感觉到它们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人民誓死保卫家园、渴望和平幸福、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强大而浴血奋战的精神。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抗战期间,中国产生了无数抗战歌曲,流传下来的至少有500多首,其中以《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为代表。

林丹枫[5](2016)在《任光:从越乡走出的“民族的号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优美的旋律,真切的情感,在革命年代风靡一时的《渔光曲》把人们带回到那峥嵘的岁月,缅怀这首歌曲的作者任光。在越剧之乡的音乐沃土中成长1900年,任光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城关镇东前街。在他的孩提时代,嵊县民间百姓的吹拉弹唱、民歌小调以及后来发展成越剧的"的笃班"已十分流行,浓厚的民间越音氛围和乡间先贤的影响,给了他最早的音乐熏陶。他入读嵊县中学时,已擅长拉二胡、吹铜号、弹风琴,

金婷[6](2021)在《《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中国电影的历史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事业发展和电影人的创作有重要的意义。此次项目由导师介绍,受外文出版社委托,对丁亚平先生的书籍《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的第二章节进行初次翻译。根据知网数据,虽然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电影发展的书籍和文章,但目前与该类相关的翻译作品较少。随着中国国际力量的明显提升,翻译该书籍能够让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次翻译报告梳理和总结了笔译工作的全部过程。通过列举实例,分析修改过程,重点论述了在“泰特勒三原则”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词语,长难句,篇章风格三个方面所运用到的技巧与方法。除了一些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此次原文本还包含了中国早期电影人在艰难抗战岁月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由于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情感认知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做到“译文应完整复写出原作的思想”是最大的翻译难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得出结论: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杂”在于需要译者查阅积累专业知识,人物背景,文化差异;同时在翻译技巧的运用方面,鉴于1932到1937这段历史的独特性,在语言上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杂的情况,这种多变性需要译者根据原文的上下语境,包括故事发展,人物情感等,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此次翻译作品对研究相关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冲突,社会进程乃至国际电影史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对翻译相同题材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探索此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可以拓展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新篇章,电影历史类的翻译也将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周琳[7](2020)在《《申报》黎锦晖音乐史料研究》文中认为《申报》是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创刊于上海,发行至1949年停刊,一共历时77年之久。《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堪称是近代史的一座“史料宝库”及一部“百科全书”。《申报》中还刊登了大量电影、音乐类节目的相关演出信息,除此之外,创建了言论自由的专门的刊登栏,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娱乐消遣的需要以及言语发表,其中所蕴含的与音乐相关的历史资料非常的丰富。刊登到《申报》页面上的各种各样的图片、乐谱、政策文件、评论、音乐新闻,还有每天数量庞大的演出广告,完整的展示了当时上海的音乐活动面貌。从《申报》中的史料可以看出,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主要以儿童歌舞剧、家庭爱情歌曲和爱国歌曲三大类。黎锦晖所作的儿童歌舞类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儿童生活而展开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以儿童最喜欢、最能够接受的神话或者是童话故事为主。《申报》中黎锦晖家庭爱情歌曲的相关史料,主要是他为无声电影及有声电影创作主题曲。《申报》中关于黎锦晖参加爱国运动及爱国歌曲的创作也有几十篇报道。从《申报》中黎锦晖1926年9月至1928年11月的儿童歌舞剧史料中可以看出,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发展节点是在上海俭德运动期间,在这期间,关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与俭德储蓄会相关的报道有36篇。俭德储蓄会聘请黎锦晖指导歌舞剧,并为演出排练,由于经费充足,黎锦晖对于演出的各项要求越来越严格,得到的群众反响越来越好,自此奠定了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领域的地位。从《申报》中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史料中可以看出,黎锦晖先生流行音乐歌曲创作的实践探索对于城市里的大众音乐来说,是非常创新的一种形式。黎锦晖创作的流行歌曲非常多,具体的品类也相对较多、较杂,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作品《毛毛雨》的创作时间备受争议,但从《申报》最早关于《毛毛雨》的报道中,可得出创作时间是在1926年11月12日之前的。黎锦晖的音乐作品既有庄重、正义的《义勇军进行曲》《勇健的青年》以及《总理纪念歌》等,还有饱含人性中悲悯和同情的《寒衣曲》《可怜的秋香》等等,除此之外,占据更大比例的是后期长期遭人诟病的,被大众叫做“靡靡之音”的“时代曲”或者“家庭爱情歌曲”。《申报》中报道黎锦晖参加爱国运动及爱国歌曲创作的史料有62条。从这些史料的内容可见,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创作,无论是在体裁还是在题材上,都是非常丰富的,不得不承认,他的爱国歌曲创作是影响了一些音乐家,影响了一代人的。“流行歌曲”是音乐体裁的其中一种,但“爱国歌曲”属于创作题材的一种,“流行歌曲”属于形式范畴,而“爱国歌曲”则归于内容范畴,这两种之间并不是相互违和的。黎锦晖恰好通过“流行歌曲”这种体裁,以“从生活中出发,以小见大式的抒情性爱国”以及“直接性号召爱国”这两种主要的表达形式,对其深深的爱国情怀展开叙述。

陈博[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色文化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红色歌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在思政教育视域中探讨红色歌舞的当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红色歌舞在这方面呈现出最为典型的历史形态和思政教育意义,因此值得专门予以深入研究。延安时期红色歌舞所体现出的种种历史性价值,从一个侧面说明,红色歌舞所内涵的红色基因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具有永恒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濡染意义。宏观地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具有革命性与时代性、地域性和民间性、群众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服务革命使命、推动社会变迁、传承创造历史、创新歌舞艺术、文艺发展镜鉴、以及高雅文化审美等价值。延安时期的红色歌舞历经延安之前的孕育、抗战时期的兴起发展繁荣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传播拓展这三个发展阶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中,像《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经典歌舞发挥了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极大促进了革命事业。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在微观上取得了激发爱国意识、强化革命斗志、凝聚民心民意的思政教育效果,宏观上起到了团结爱国力量、汇聚群众共识、推动革命胜利的思政教育效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延安时期的红色歌舞通过演绎宣传,推动了革命共识的形成、增强了革命感召力、激发了群众的革命斗志。鉴于当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文化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缺乏趣味性、教材单调枯燥,我们借鉴延安时期红色歌舞,适当采用其形式、更多发挥其红色内容及其革命价值观的作用,或许可以弥补目前思政教育的一些缺陷,在这方面有不少高校也做了积极尝试,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Juno[9](2021)在《国歌》文中研究指明10月1日凌晨,数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等待升旗仪式,一起为祖国母亲庆生。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切让人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The National 1)Anth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s titled,"2)March of the Volunteers".It was written in 1935,with 3)lyrics by the noted poet and playwriter Tian Han and music by the famous 4)composer Nie Er.

杨佳玉[10](2021)在《《悬铃木下的记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摘取了2009年出版的《悬铃木下的记忆》的部分内容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源语文本,希望为其他同类型的翻译提供参考。笔者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只有进入读者视野才产生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达到视野融合。该报告将接受美学理论与人文历史类书籍翻译实践相结合,从语言、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层面的读者期待性满足三个层面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对应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本实践报告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翻译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翻译文本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描述了翻译的译前、译中和译后过程。第三部分是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的案例分析。在这部分,笔者从语言层面的读者期待性满足、思维方式层面的读者期待性满足及文化背景层面的读者期待性满足三个层面分析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探讨了该理论的具体运用。第四部分是笔者对于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包括本次翻译的主要发现、不足之处和新的研究方向。

二、义勇军进行曲 The Volunteers' March So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义勇军进行曲 The Volunteers' March Song(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社会动员
        2.1.1 爱国教育动员
        2.1.2 抗战歌曲的爱国教育动员
        2.1.3 爱国教育动员形式
        2.1.4 爱国教育动员效果
    2.2 文艺动员
        2.2.1 文艺思想理论
        2.2.2 抗战文艺
        2.2.3 文艺动员形式
        2.2.4 文艺动员效果
    2.3 相关理论
        2.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3.2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3 价值观的作用原理
第三章 抗战歌曲的主要内容
    3.1 抗战歌曲背景与内涵
        3.1.1 抗战歌曲背景
        3.1.2 抗战歌曲内涵
    3.2 抗战歌曲历史发展与阶段性特征
        3.2.1 抗战歌曲萌芽阶段
        3.2.2 抗战歌曲发展阶段
        3.2.3 抗战歌曲繁荣阶段
    3.3 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关系
        3.3.1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3.3.2 富有时代性
        3.3.3 传播共同理想坚定道德信念
        3.3.4 宣传党的政策
第四章 经典抗战歌曲的个案研究
    4.1 抗战时期进行曲——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例
        4.1.1 创作背景
        4.1.2 词曲特色
        4.1.3 爱国主义动员的体现
    4.2 抗战时期大合唱——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4.2.1 创作背景
        4.2.2 词曲特色
        4.2.3 爱国主义动员的体现
第五章 抗战歌曲在根据地和国统区的传播和激励作用
    5.1 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的传播与激励
        5.1.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文艺状况
        5.1.2 在抗日根据地的传播
        5.1.3 革命根据地的爱国主义动员
    5.2 在国统区的传播与激励
        5.2.1 国民党统治区的音乐文艺状况
        5.2.2 在国统区的传播
        5.2.3 国民党统治区的宣传动员
第六章 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与价值彰显
    6.1 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
        6.1.1 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激励依据
        6.1.2 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激励必要性
    6.2 爱国主义精神效应
        6.2.1 传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6.2.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 爱国情怀的历史体现
        6.3.1 心系国运
        6.3.2 魂牵族群
        6.3.3 体悟民生
第七章 抗战歌曲在民族复兴中的价值
    7.1 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7.1.1 促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7.1.2 创新革命精神的内容
        7.1.3 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7.2 熔铸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7.2.1 传承抗战精神,创新时代歌曲
        7.2.2 传扬革命文化,发展新时代文化
    7.3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复兴
        7.3.1 传承民族音调
        7.3.2 再现抗战歌声精神,助力民族文化复兴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先锋与国歌(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一歌多唱:田汉、伊文思、罗伯逊
二一国两歌
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四推广《义勇军进行曲》
五演出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六大众歌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七结束语

(3)《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研究(193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和评述
    三、史料与理论方法
    四、思路框架
第一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
    第一节民族危机与觉醒
        一、日本侵略加剧
        二、国民党的文艺政策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三、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1930年代的上海:繁荣下的“危”与“机”
        一、繁荣的经济与特殊的政治生态
        二、文娱产业的初步繁荣和文艺人才聚集
        三、抗日救亡的中心
    小结
第二章《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源头再探
        一、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上海义勇军
        三、《义勇军进行曲》与东北义勇军战歌
    第二节 民族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诞生
        一、1930年代田汉的“转向”
        二、歌词创作过程
    第三节 生命的绝响:《义勇军进行曲》曲谱的创作
        一、聂耳的成长与革命音乐的开拓
        二、聂耳谱曲过程
    小结
第三章《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抗战前《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以上海为中心考察(1935——1937)
        一、传播的起点:《义勇军进行曲》走向大众
        二、快速扩散:媒介与《义勇军进行曲》
        三、上海群体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传播
    第二节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1937——1945)
        一、从上海传向全国
        二、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各地传唱情况
        三、成为最“红”的一首战歌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1946——1949)
        一、“禁”与“唱”——国共两党围绕《义勇军进行曲》的斗争
        二、代行国歌——众望所归与实至名归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上海义勇军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田汉、聂耳合作歌曲一览表
附录三 《义勇军进行曲》在传播过程中的衍变体汇总
附录四 抗战时期主要流行抗战歌曲统计表
附录五
附录六 部分亲历者口述或回忆实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2 Parallel Text Reading
    2.3 Translation Tools
    2.4 Translation Theory Adopted as a Guidance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Skills Adopted in Translation
    3.1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3.1.2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Phrases
    3.2 Analysi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Addition and Omission
        3.2.2 Rearrangement
        3.2.3 Conversion
        3.2.4 Negation
        3.2.5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tive Voice
        3.2.6 Creative Translation
    3.3 Analysis at Textual Level
Chapter Four After-Translation
    4.1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4.2 Evalu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es

(7)《申报》黎锦晖音乐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申报》中黎锦晖音乐史料的辑录与整理
    第一节 广告史料
        一、文字演出广告
        二、节目单演出广告
        三、图文结合类节目单广告
        四、出版类广告
    第二节 文论类史料
        一、专业剧评赞扬类
        二、专业剧评批评类
        三、市民观剧反响
    第三节 新闻类史料
        一、中华歌舞团时期
        二、明月歌舞团时期
        三、联华歌舞班时期
        四、新月歌剧社时期
        五、清风舞乐队时期
第二章 儿童歌舞剧音乐史料
    第一节 推广国语-初露锋芒
        一、《麻雀与小孩》
        二、《葡萄仙子》
    第二节 俭德扶持-走向成熟
        一、《三蝴蝶》
        二、《春天的快乐》《七姊妹游花园》《小小画家》
第三章 家庭爱情歌曲音乐史料
    第一节 探索爱情歌曲大众化
    第二节 电影歌曲创作
        一、为无声电影创作开幕歌曲
        二、为有声电影创作歌曲
第四章 爱国歌曲音乐史料
    第一节 爱国运动时期
        一、黎锦晖的爱国情怀
        二、反帝爱国时期歌曲创作
    第二节 抗日救亡时期
        一、《追悼被难同胞》
        二、《义勇军进行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困难
一、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 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内涵与特征
    (二) 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实际价值
二、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发展脉络与经典作品
    (一) 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发展历程
    (二) 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经典作品例析
三、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经验
    (一) 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 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四、延安时期红色歌舞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当代借鉴
    (一) 当代高校借鉴延安时期红色歌舞思政经验的必要性
    (二) 借鉴延安经验提高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悬铃木下的记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ex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the Transl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Schedule
        2.2.2 Translation Assistant Tools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3 Case Analysis
    3.1 Satisfying Reader’s Expectation on Language
        3.1.1 Literal Translation
        3.1.2 Liberal Translation
    3.2 Satisfying Reader’s Expectation on Thinking Pattern
        3.2.1 Transform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s
        3.2.2 Negation
        3.2.3 Amplification
        3.2.4 Omission
    3.3 Satisfying Reader’s Expectation on Cultural Background
        3.3.1 Foreignization
        3.3.2 Domestication
        3.3.3 Parti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
Chapter4 Conclusion
    4.1 A Refle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Enlightenments and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Work
References
Appendices
Acknowledgements

四、义勇军进行曲 The Volunteers' March Song(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D]. 黎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2]先锋与国歌[J]. 罗靓. 文化研究, 2013(02)
  • [3]《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研究(1935-1949)[D]. 王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4]歌声中的抗战和中国[J]. 吴山青. 文化交流, 2015(08)
  • [5]任光:从越乡走出的“民族的号手”[J]. 林丹枫. 文化交流, 2016(03)
  • [6]《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金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申报》黎锦晖音乐史料研究[D]. 周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研究[D]. 陈博. 山东大学, 2019(03)
  • [9]国歌[J]. Juno. 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2021(10)
  • [10]《悬铃木下的记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杨佳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义工进行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