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脱碳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

MEA脱碳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

一、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廷缙[1](1990)在《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述了国内外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的观状;着重论述了新的尾气净化途径的基本原理、流程和试验结果;展示了新途径与其它途径相比的明显优越性。

杨超越[2](2016)在《适用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的空间位阻胺合成及性能评价》文中提出天然气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天然气净化工业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国在天然气脱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天然气脱硫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在各类天然气脱硫工艺中,应用最多的是胺法脱硫技术,其中,MDEA因为具有酸气负荷高、对H2S有较好的选择性、腐蚀性低、不易发泡等优点成为胺法脱硫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硫溶剂。但工业上需要进行脱硫脱碳处理的原料气类型复杂,常规的MDEA水溶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原料气中H2S和CO2含量均不太高,CO2含量低于商品天然气国家标准(GB 17820-2012)规定的2%,但CO2/H2S甚高(超过10),此时对脱硫溶剂的要求是在保证H2S净化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强溶剂的选吸功能以降低能耗,并改善进入硫黄回收装置的酸气质量。本论文针对这类高碳硫比的原料气,研究对H2S具有高选择性的脱硫剂,为此,本论文合成了五种空间位阻胺,并评价其脱硫性能、再生性能、腐蚀性、发泡性等。主要成果如下:1.空间位阻胺的合成。本文设计合成1,3-二(二甲基胺)-2-丙醇(简称BMAP),1,3-二(二乙基胺)-2-丙醇(简称BEAP),1,3-二(叔丁胺基)-2-丙醇(简称BTAP),叔丁氨基乙氧基乙醇(简称TBEE),二叔丁胺基二乙醚(简称TBDE)的实验方法,并研究了合成TBEE的新合成方法,优化了相关实验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BMAP、BEAP、 BTAP、TBDE和TBEE五种空间位阻胺。其中BMAP、BEAP、BTAP、TBDE是新型空间位阻胺,至今未见文献报道,TBEE是已工业化的空间位阻胺。2.空间位阻胺脱硫效果评价。以H2S和CO2的脱除效率,酸气负荷等指标来评价溶剂的脱硫效果,分别测试了合成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在温度分别为20℃、30℃、40℃、50℃、60℃,胺液浓度为10%、20%、30%、40%、50%的条件下对原料气(C02:H2S=10)的脱硫效果,并与同等条件下的MDEA溶液脱硫效果做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温度同浓度条件下五种空间位阻胺溶液和MDEA溶液的脱硫选择性S大小顺序为:S(TBDE)>S(BEAP)>S(BTAP)>S(TBEE)>S(BMAP)>S(MDEA);六种胺液的酸气负荷大小顺序为:L(TBDE)>L(BTAP)>L(TBEE)>L(BEAP)>L(BMAP)>L(MDEA)。3.空间位阻胺再生性能评价。将质量浓度为40%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分别进行再生实验,实验温度为120℃,再生时间为20min。经过对再生后溶液中H2S和C02含量检测表明,再生的贫液中酸气含量很少,再生较完全。再生后溶液用于二次脱硫脱碳后溶液中H2S含量与一次脱硫相比降低2%~8,CO2的含量降低3%~20%。在相同条件下,所合成的位阻胺溶液再生后用于二次脱硫的碳容下降率和硫容下降率均低于MDEA,表明位阻胺溶液较之MDEA溶液再生效果更好。4.空间位阻胺腐蚀性评价。采用EDS、XRD和SEM分析20#钢在含有饱和H2S和CO2的MDEA溶液中的腐蚀产物,可知腐蚀主要是由于醇胺中溶解的H2S和CO2造成的,腐蚀产物主要有FeS、Fe2S和FeCO3。通过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分析浓度为40%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对20#钢的腐蚀情况。失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30℃~50℃)时,20#钢在浓度为40%的MDEA和五种空间位阻胺液中的失重腐蚀速率十分接近并且都比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均增大,当温度大于70℃时腐蚀速率迅速增大。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饱和H2S/CO2的浓度为40%的MDEA和五种空间位阻胺溶液中,20#钢的腐蚀速率都受到电荷转移电阻控制,金属阳极表面离子吸附对金属阳极表面活化溶解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升高,20#钢在醇胺溶液中的腐蚀电位负移,电荷转移电阻减小,金属阳极活化溶解速度明显加快,腐蚀速率大大增加。对比电化学实验结果,含有饱和酸气的浓度为40%的六种胺液对20#钢都有一定的腐蚀性,腐蚀速率大小顺序为TBDE>BTAP>TBEE>BEAP>BMAP>MDEA。实验结果与失重实验结果相符合。5.空间位阻胺发泡性评价。根据行业标准SY/T 6538-2002《配方型选择性脱硫溶剂》中测试溶剂发泡性的方法,对合成的五种空间位阻胺进行发泡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空间位阻胺消泡时间均低于35s,说明BMAP、BEAP、TBEE、BTAP以及TBDE均不易发泡。本文所合成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对H2S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且酸气负荷高,再生能耗低,在低温条件下对20#钢腐蚀性弱,不易发泡且合成原料易得、合成路线简单,具有工业化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对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项东[3](2016)在《煤制烯烃过程技术经济分析与生命周期评价》文中认为以乙烯和丙烯为代表的烯烃是重要的平台化学品,其产能规模是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烯烃生产原料主要有石脑油和天然气,世界石油储量越来越少,发展非石油路线烯烃生产技术迫在眉睫。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和少气的国家,大型煤制烯烃项目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采用了DMTO技术,是全球较早成功商业化运营的煤制烯烃工业化装置。目前中国煤经甲醇制烯烃和甲醇制烯烃已有约1000万吨烯烃产能投入商业化运行,煤制烯烃技术有望成为烯烃生产的一项重要的替代路线。然而,未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对煤制烯烃项目有多大冲击?煤路线的产品成本成为项目决策的关键所在,不同情景下煤和石油制烯烃技术经济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影响的研究和定量化的评价也非常匮乏。为此,本文对煤制烯烃主要技术进行调研,并从中选取一条较为典型的工艺路线作为案例研究。将其全流程主要过程单元建立相应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并将其与石油制烯烃、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焦炉气经甲醇制烯烃和外购甲醇制烯烃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发现在工艺技术性能方面,煤经甲醇制烯烃工艺路线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在当前原料价格下,煤经甲醇制烯烃路线的单位烯烃产品成本比石油制烯烃高9%左右,而在2012年高油价时期,煤经甲醇制烯烃成本仅为石油制烯烃的70%。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得到煤经甲醇制烯烃具有竞争力下的煤价和油价的关系,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煤经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和公用工程都还有很大的技术改进和集成优化的空间,装置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煤经甲醇制烯烃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具有CCS的煤经甲醇制烯烃过程模型。增加了CCS的煤经甲醇制烯烃路线可大幅降低CO2排放,但随着二氧化碳捕集率的提高,电耗显着增加,减排成本与当前国际碳税基本持平。本研究建立了烯烃生产过程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成本评价模型。环境性能方面,煤经甲醇制烯烃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严重,尤其是CO2和PM排放。从内部成本角度看,在当前原料价格下,替代石油路线中煤经甲醇制烯烃产品成本最低,焦炉气经甲醇制烯烃成本分别比煤经甲醇制烯烃高12%左右,因国内天然气价格较高使得天然气制烯烃成本显着高于其他烯烃生产路线。而煤经甲醇制烯烃由环境惩罚所造成的外部成本高,使其生命周期成本为石油制烯烃的1.4倍。针对煤经甲醇制烯烃路线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开发应用具有适度二氧化碳捕集的煤经甲醇制烯烃过程,煤与天然气或焦炉气联供制烯烃过程,有望推进富碳原料和富氢原料元素互补和能量集成的过程创新,实现CO2和PM减排,同时提高能量资源利用效率。升级现有的煤粉碎与除尘设备,可减少固体颗粒物环境治理成本,提高其生命周期经济性能。本研究建立了烯烃生产过程的生命周期水耗模型,分析发现煤经甲醇制烯烃和焦炉气经甲醇制烯烃水耗高,而外购甲醇制烯烃发生在中国的水耗仅为煤经甲醇制烯烃的17%左右,但其生命周期水耗为煤经甲醇制烯烃的62%左右。中国的煤经甲醇制烯烃水耗高而又主要分布在北方缺水的区域。针对这一困境,本文提出3条产业发展建议:(1)调整水价体系调动煤制烯烃企业的节水节能的积极性;(2)在富煤富气区域提倡煤气联供烯烃工艺;(3)在沿海区域适度增加进口甲醇制烯烃的产能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海外较廉价的甲醇资源。

邓军[4](2018)在《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普光天然气净化厂是国内首座百亿方级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处理的原料天然气含有大量H2S、CO2等酸性介质,腐蚀环境恶劣,易导致设备穿孔、破裂,从而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其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无法估量。普光天然气净化厂采用BV工艺包,主要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在腐蚀控制指标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而且我国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腐蚀防护方面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自投产以来,设备和管道存在的较多腐蚀泄漏问题,特别是随着设备运行至中后期,腐蚀问题将成为影响天然气净化装置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主要研究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净化装置的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通过收集分析普光净化厂净化装置相关工艺技术、在线腐蚀监测数据等相关资料,以装置内腐蚀介质为主线,开展了净化装置各单元腐蚀类型分析,确定了净化装置重点腐蚀部位及腐蚀类型。通过在检修期间对腐蚀设备进行现场腐蚀调查,同时采集腐蚀垢污、失效残片进行理化检验、分析,开展了相应的腐蚀行为研究,得出了主要腐蚀部位的腐蚀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腐蚀控制策略。根据腐蚀控制策略,开展净化装置的腐蚀控制技术研究。结合腐蚀影响因素,对现有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针对塔器易腐蚀、腐蚀后后危险性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塔器腐蚀修复专题研究。针对部分设备、管线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开展设备、管线更新改造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净化装置关键腐蚀部位及其腐蚀类型,总结了胺液系统、硫磺回收、尾气处理、酸水汽提等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净化装置腐蚀监测和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提出了普光净化厂净化装置腐蚀控制技术,从调整工艺参数、缺陷设备修复、材质升级等方面综合采取腐蚀控制措施,有效提升了净化装置的腐蚀控制水平,确保了高含硫净化装置长期安全高效运行,对国内同类装置的腐蚀控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张旭[5](2014)在《化学溶剂DETA吸收二氧化碳的解吸过程能耗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由二氧化碳(CO2)气体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关注。因此,怎样快速有效地减少CO2排放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化学吸收法是回收燃煤电厂烟道尾气中CO2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溶剂再生所需要的再沸器热负荷非常高,约占整体运营成本的70%。通过采用新型高效溶剂和优化操作条件,可以有效降低再沸器的热负荷。二乙烯三胺(DETA)因具有较好的吸收性能,所以本文针对其解吸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是填装有Dixon环散堆料的实验室规模单独解吸塔,该塔的直径为28mm,填料高度为0.5米。通过考察MEA体系解吸的再沸器热负荷,得到的结果与文献值相吻合,说明装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然后对吸收了CO2的DETA溶液进行解吸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三个参数富液浓度C(1.0-4.0mo l/L)、富液流量L(2.92-11.69m3/m2·h)和CO2吸收容量a(0.21–0.79mo l/mo l),以及参数间交互作用对再沸器热负荷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三个操作参数对DETA解吸的再沸器热负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相同总CO2循环量下的DETA溶液和MEA溶液解吸的再沸器热负荷,并分析了再沸器热负荷及其三个部分,即显热、潜热和反应热。根据实验结果和三部分能耗的分析可知,在总CO2循环量相同的情况下,DETA溶液解吸的再沸器热负荷占MEA的79%,且DETA有进一步降低再沸器热负荷的趋势。因此DETA溶液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CO2捕获剂。

于干[6](2013)在《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脱除沼气中CO2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以缓解全球能源危机。但天然沼气因含有较多C02,使其热值较低、利用受限。因此,对沼气纯化以提高其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采用变压吸附法和化学吸收法脱除沼气中的C02。其中变压吸附实验以5A分子筛为吸附剂,在吸附柱(Φ68x10×600)内进行了吸附/脱附模拟沼气中C02的实验研究。考察吸附压力(0.2-0.8MPa)、原料气空塔气速(11.1~44.2m3/(m2·h))、真空脱附压力(-0.02MPa)等因素对吸附/脱附效果的影响。化学吸收法以DEA/无机碱水溶液为吸收液,在填料塔(Φ35×1000)内进行吸收脱除模拟沼气中C02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吸收液浓度(0.5~3.0mol/L)、吸收液组成(总浓度2.0mol/L)、空塔气速(0.0236~0.0393m3/(m2·s))、喷淋密度(0.849~4.246m3/(m2·h)、温度(10~40℃)等因素对C02吸收效果的影响。变压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变压吸附过程中,尾气甲烷的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存在一个时间点其甲烷含量最高。随吸附压力升高,最高甲烷含量和最高C02去除率先升高后下降,在0.4MPa的压力下吸附效果较佳。随着原料气空塔气速增加,吸附速度会有一定增加,但最高甲烷含量和最高C02去除率会下降,在22.1m3/(m2·h)的原料气空塔气速下吸附效果较佳。在较佳吸附条件下,变压吸附的最高甲烷含量和最高C02去除率能分别达到89.3%和80.9%。饱和吸附的5A分子筛真空脱附效果不佳,再生率只有43%左右,难以循环利用。化学吸收实验结果表明:在DEA吸收液中添加Na2C03或K2C03能促进其对CO2的吸收,且低浓度无机碱促进效果明显。含钾碱混合吸收液对CO2的吸收效果要优于含钠碱的混合吸收液,DEA与钾碱对于脱除模拟沼气中的CO2有一定协同作用。无机碱的含量较高有利于吸收液再生。随着吸收液总浓度的增加,CO2吸收量和吸收速率都会随之上升,但上升幅度会有一定下降。较佳的吸收液条件为:总浓度2.0mol/L,其中DEA浓度1.9mol/L。随着空塔气速的增加,CO2去除率迅速下降,而传质系数和吸收速率上升。较大的吸收剂喷淋密度和较高的温度均有利于CO2吸收。在较佳实验条件下,DEA/Na2CO3吸收液吸收效果(其CO2饱和吸收量、CO2去除率、再生率能分别达到1.969mol/L、82.45%、81.58%)与同浓度的DEA/MDEA相当。

缪明富,彭子成,钟国利[7](2005)在《利用二氧化碳资源提高气田开发效益》文中指出酸性气田开发中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CO2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CO2可应用于食品、焊接、消防、农业、油气开采、清洗、化工生产等许多行业。我国CO2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高酸性气田巨量的CO2资源若是妥善利用,可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CO2排放权交易”所潜含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在分析CO2利用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方案对比,建议采用MEA提浓+液化处理的工艺同时生产3×104t食品级和5×104t工业级液体CO2。

嵇艳[8](2011)在《膜基CO2捕集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此,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中和法和置换法合成了三种新型吸收剂离子液体[bmim][Gly]、[bmim][Ala]和[bmim][Lys],对其进行物性表征,讨论了不同合成条件下,反应物的产率,发现温度,合成时间及配料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较大。并对合成的三种氨基酸离子液体进行C02吸收及再生性能评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Bmin]Br的合成条件可控制在,合成温度为:50-90℃,合成时间为8-24h,配料比在1:1-1:1.1之间。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合成时间在12-24h之间最佳。氨基酸酸离子液体对C02的吸收产生明显的影响,吸收负荷,吸收速率均远远大于氨基酸盐吸收剂。再生效率均达到100%。将无机盐硼酸钾和哌嗪(PZ)作为活化剂添加于氨基乙酸盐溶液中,形成活化复合吸收剂,采用膜接触器装置,评价和比较了氨基乙酸盐和活化复合吸收剂捕集CO2的性能,对活化剂浓度、气液流速和操作温度等因素对总体积传质系数、传质通量和捕集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传质通量的模型,对模型值和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活化复合吸收剂对CO2的捕集产生明显的影响,活化复合吸收剂的总体积传质系数高于氨基酸盐吸收剂,大约是氨基酸盐的1.3倍;活化剂浓度对传质通量的影响表明,少量活化剂的作用远比多量的活化作用大;活化复合吸收剂的捕集率远大于氨基酸盐吸收剂;模型模拟与实验数据趋势吻合,可以证实模型生效。模型模拟与实验数据的平均误差在16.5%以内。最大的误差低于2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无机钾盐,钠盐,有机胺和三种离子液体[bmim][Gly]、[bmim][Ala]和[bmim][Lys],作为活化剂添加于二乙醇胺溶液中,形成活化复合吸收剂,采用膜接触器装置,评价和比较了二乙醇胺溶液和活化复合吸收剂捕集C02的性能,对活化剂浓度、气液流速等因素对总体积传质系数和捕集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活化复合吸收剂对CO2的捕集产生明显的影响,活化复合吸收剂的总体积传质系数高于二乙醇胺吸收剂;活化复合吸收剂的捕集率远大于二乙醇胺吸收剂。并且钾盐的活化效果要高于钠盐的活化效果。氨基酸离子液体的活化效果非常明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吸收剂膜兼容性参数-离子强度。推导出离子强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式。提出兼容性吸收剂改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与高分子聚丙烯膜兼容的吸收剂组分。

杨绪甲[9](2014)在《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脱除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原料气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酸气,如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等,以及有机硫,如二硫化碳(CS2)、羰基硫(COS)、硫醇(RSH)、硫醚(R-S-R’)等。在输送和加工之前必须将酸气和有机硫清除干净,即将其中的CO2、H2S和有机硫进行脱除。中国石化集团开发的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含有很高的H2S、CO2,同时还含有较高的COS、CS2, RSH,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原料气中H2S达到了18%(vol), CO2达到了10%(vol)左右,其有机硫的含量则高达300-500mg/m3。本研究针对高酸气、高有机硫的天然气原料气的净化进行了研究,开发了新型位阻胺HA配方溶剂,进行了实验室小试、模试和普光侧线试验,并与叔胺甲基二乙醇胺溶剂(MDEA)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比较,考察对比了位阻胺HA溶剂在气液比、吸收温度、填料高度的性质以及位阻胺HA溶剂的理化性质等,综合考虑小试、模试和侧线试验的结果,实验表明:(1)位阻胺HA溶剂具有更好的酸气脱除能力。在相同的溶剂浓度、溶剂循环量以及填料高度的条件下,在同一装置上,位阻胺HA配方溶剂与MDEA溶液相比,位阻胺HA溶液在脱除酸性气方面可以提高30%的能力。(2)位阻胺HA溶剂能够很好地脱除原料气中的有机硫。与MDEA溶剂相比,位阻胺HA溶剂在脱除高酸性气体的同时,对有机硫包括COS、RSH、 R-S-R等的脱除效果非常好,又可以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工艺操作难度。(3)位阻胺HA溶剂在发泡性和腐蚀性方面都优于MDEA溶剂,都具有较低的发泡性和腐蚀性。因此,在MDEA原有装置上,位阻胺HA配方溶剂即可替代MDEA溶剂,不需要进行设备和装置的改造。

关威[10](2007)在《城市煤气低温甲醇洗净化工艺模拟与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煤加压气化技术生产的城市粗煤气中含有一定量的轻烃物质、二氧化碳、硫的氧化物、氨气以及苯等有害杂质,必须在并入城市煤气管网前脱除。低温甲醇洗净化法是一种典型的物理吸收净化气体中酸性组分的方法。它利用了甲醇在低温下对H2S,CO2等气体的吸收量大、选择性高等特点,能很好地净化粗煤气。目前国内引进的大型煤气化装置中采用低温甲醇洗方法净化的已有多套。多数装置由于扩产或原料改变都面临着改造,其中低温甲醇洗净化系统的工艺设备改造是最繁杂的任务。采用通用模拟软件实现低温甲醇洗工艺全流程模拟更是鲜有报道,在软件平台上对低温甲醇洗净化系统进行全流程模拟,有利于弄清原有系统工艺原理,进而实现改造工况各个工艺参数的研究开发,从而显着缩短方案设计时间,并达到工艺优化、节能降耗目的,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某气化厂低温甲醇洗工艺在生产中发现净化气硫含量大于1ppm,且由于原料气组成发生变化,新增加的氨气和苯对工艺影响很大,必须对现有装置及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同时,工厂希望对低温甲醇洗工艺进行扩产改造,使生产能力提高10%。由此,本文利用通用模拟软件强大的流程模拟功能和准确的物性库,采用改进的PSRK热力学模型成功完成设计工况的全流程模拟,分析了导致净化气含硫的原因,对各个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提出了合理的工艺改造方案和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增加水洗塔和共沸塔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在低温甲醇洗系统内部脱除氨气和苯的问题;采用增加氮气气提塔的方法,解决了多功能吸收塔吸收能力瓶颈和H2S浓缩塔塔顶硫含量过高问题,为工厂装置的扩产改造提供了依据。

二、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适用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的空间位阻胺合成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气酸性组分的脱除
        1.1.1 天然气酸性组分脱除的意义
        1.1.2 天然气产品中酸性组分含量的要求
    1.2 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
        1.2.1 脱硫脱碳方法分类
        1.2.2 常用脱硫脱碳方法介绍
    1.3 天然气脱硫脱碳技术进展
        1.3.1 国外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研究现状
        1.3.3 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发展趋势
    1.4 选题背景和意义
        1.4.1 醇胺法脱硫技术背景
        1.4.2 开发选择性脱硫溶剂的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空间位阻胺的研究方法
    2.1 空间位阻常数和空间位阻胺
        2.1.1 空间位阻常数(-Es)
        2.1.2 空间位阻胺
    2.2 选择性吸收的理论依据
        2.2.1 质子化平衡常数(pK_a)和平衡常数(K_s)
        2.2.2 醇胺与酸气反应机理
        2.2.3 热力学选择性与动力学选择性
    2.3 空间位阻胺性能评价方法
        2.3.1 脱硫性能
        2.3.2 再生性能
        2.3.3 腐蚀性
        2.3.4 发泡性
第3章 空间位阻胺的合成及表征
    3.1 空间位阻胺分子结构及空间位阻能
    3.2 中间产物二氯丙醇合成实验
        3.2.1 二氯丙醇的性质
        3.2.2 反应机理及反应过程
        3.2.3 二氯丙醇的合成及表征
    3.3 位阻胺的合成实验及结构表征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2 BMAP的合成及表征
        3.3.3 BEAP的合成及表征
        3.3.4 BTAP的合成及表征
        3.3.5 TBEE的合成及表征
        3.3.6 TBDE的合成及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位阻胺的脱硫性能研究
    4.1 液相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分析实验
        4.1.1 实验试剂
        4.1.2 分析方法
    4.2 空间位阻胺的脱硫评价实验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位阻胺的再生性能、腐蚀性与发泡性研究
    5.1 空间位阻胺再生性能研究
        5.1.1 实验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空间位阻胺腐蚀性研究
        5.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空间位阻胺的发泡研究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3)煤制烯烃过程技术经济分析与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烯烃产业现状
    1.2 煤制烯烃技术评述
        1.2.1 煤气化技术
        1.2.2 甲醇合成技术
        1.2.3 甲醇制烯烃技术
        1.2.4 费托合成烯烃技术
    1.3 煤制烯烃研究现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案和内容
第二章 煤制烯烃过程建模和模拟
    2.1 空分单元
    2.2 煤预处理和气化单元
    2.3 水煤气变换单元
    2.4 酸性气体净化单元
    2.5 甲醇合成单元
    2.6 甲醇制烯烃单元
    2.7 费托合成烯烃单元
    2.8 小结
第三章 煤制烯烃技术经济分析
    3.1 化工技术经济研究方法
    3.2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要素
    3.3 煤经甲醇制烯烃分析
        3.3.1 流程分析
        3.3.2 技术性能分析
        3.3.3 经济性能比较
    3.4 煤基费托合成烯烃分析
        3.4.1 煤基费托合成烯烃流程合成
        3.4.2 烯烃选择性对煤基费托合成烯烃的影响
        3.4.3 二氧化碳选择性对煤基费托合成烯烃的影响
    3.5 碳税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3.6 数据来源及论证
    3.7 小结
第四章 煤经甲醇制烯烃减排分析
    4.1 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和封存过程
    4.2 二氧化碳捕集率和减排成本
    4.3 技术性能分析
    4.4 经济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成本分析
    5.1 生命周期评价概况
    5.2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5.2.1 生命周期边界和功能单位
        5.2.2 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数据来源及计算模型
        5.2.3 生命周期成本计算
    5.3 生命周期清单
    5.4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5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生命周期水资源消耗分析
    6.1 生命周期水耗数据来源及计算模型
    6.2 烯烃生产过程的水耗分析
    6.3 解决煤经甲醇制烯烃高耗水的路径选择
        6.3.1 政策导向促进煤经甲醇制烯烃企业节水
        6.3.2 在沿海区域适度增建外购甲醇制烯烃
        6.3.3 煤经甲醇制烯烃企业内部节水方案
        6.3.4 调节南北区域优势资源
    6.4 替代路线制烯烃水耗情景分析
    6.5 小结和建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4)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艺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类型与重点腐蚀部位
    2.1 腐蚀介质调查
    2.2 在线监测数据
    2.3 确定净化装置重点腐蚀部位、腐蚀类型
        2.3.1 脱硫装置
        2.3.2 脱水装置
        2.3.3 硫磺回收装置
        2.3.4 尾气处理装置
        2.3.5 酸性水汽提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
    3.1 净化装置腐蚀现状调查
        3.1.1 设备腐蚀现状
        3.1.2 管道腐蚀现状
    3.2 腐蚀产物分析
        3.2.1 采用的手段方法
        3.2.2 净化设备腐蚀垢物分析
        3.2.3 管道腐蚀分析
    3.3 净化装置腐蚀行为研究
        3.3.1 湿H_2S腐蚀行为研究
        3.3.2 H_2S/CO_2共存条件下腐蚀研究
        3.3.3 胺液系统腐蚀行为研究
        3.3.4 高温硫化腐蚀行为研究
        3.3.5 露点腐蚀行为研究
        3.3.6 甘醇腐蚀行为研究
    3.4 净化装置腐蚀主要的影响因素
        3.4.1 胺液系统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3.4.2 硫磺回收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3.4.3 尾气处理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3.4.4 酸水汽提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控制技术研究
    4.1 生产运行参数优化技术
        4.1.1 脱硫装置操作的优化
        4.1.2 硫磺回收装置参数优化
        4.1.3 尾气吸收装置参数优化
        4.1.4 酸水汽提装置优化
    4.2 设备腐蚀修复技术
        4.2.1 类激光高能脉冲冷焊修补
        4.2.2 表面超音速冷喷涂
    4.3 设备更新改造技术
        4.3.1 硫磺冷却器改造
        4.3.2 中间胺液冷却器改造
        4.3.3 管线改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化学溶剂DETA吸收二氧化碳的解吸过程能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
    1.2 CO_2的排放和利用
    1.3 CO_2的捕集与储存
        1.3.1 生物法
        1.3.2 物理吸附法
        1.3.3 膜吸收法
        1.3.4 吸收法
    1.4 CO_2化学吸收剂
        1.4.1 MEA 法
        1.4.2 DEA 法
        1.4.3 MDEA 法
        1.4.4 烯胺法
    1.5 有机胺吸收 CO_2反应
第2章 胺溶液捕获 CO_2过程的节能和解吸
    2.1 胺法捕获烟道气 CO_2的传统流程
    2.2 化工节能方法
        2.2.1 过程技术节能
        2.2.2 精馏工艺优化节能
    2.3 CO_2吸收剂的解吸能耗研究
        2.3.1 国内外解吸能耗研究
        2.3.2 酸对胺类溶剂解吸性能影响
        2.3.3 溶剂解吸能耗计算
    2.4 立题依据和技术局限
    2.5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3章 MEA 吸收 CO_2工艺系统模拟研究
    3.1 模拟软件 ProMa x 简介
    3.2 CO_2工艺模拟论文概述
    3.3 单独解吸塔 CO_2工艺模拟
        3.3.1 主要设备
        3.3.2 本文模拟条件的假设
        3.3.3 模拟的基本参数
        3.3.4 模拟结果
        3.3.5 贫液负载对能耗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装置和仪器
    4.2 实验药品
    4.3 实验过程
    4.4 样品分析和数据计算
        4.4.1 样品滴定
        4.4.2 胺溶液浓度计算
        4.4.3 胺溶液负载计算
        4.4.4 数据计算
    4.5 实验研究体系
第5章 DETA 体系解吸实验研究
    5.1 装置验证
    5.2 再沸器热负荷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单一操作参数对再沸器热负荷的影响
        5.2.2 L、C 和Δa 参数间交互作用对再沸器热负荷的影响
    5.3 DETA 体系和 MEA 体系热负荷比较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脱除沼气中CO2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变压吸附法
        1.2.2 以DEA/无机碱为吸收液的化学吸收法
    1.3 实验难点与创新点
        1.3.1 实验难点
        1.3.2 实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沼气简介
        2.1.1 沼气的发酵原料简介
        2.1.2 沼气的综合利用
    2.2 沼气中CO_2的去除方法
        2.2.1 吸收法
        2.2.2 吸附法
        2.2.3 膜法
        2.2.4 生物法
        2.2.5 深冷分离法
        2.2.6 小结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设备及药品
        3.1.1 变压吸附法实验原料和药品
        3.1.2 DEA/无机碱化学吸收法实验原料和药品
    3.2 实验装置及流程说明
        3.2.1 变压吸附的装置图及工艺流程说明
        3.2.2 DEA/无机碱化学吸收法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3.3 实验影响因素及条件控制
        3.3.1 变压吸附法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3.3.2 DEA/无机碱化学吸收法实验影响因素分析与确定
    3.4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3.4.1 变压吸附法分析方法
        3.4.2 DEA/无机碱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第四章 变压吸附法脱除模拟沼气中CO_2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吸附压力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2 原料气空塔气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3 吸附剂的真空脱附效果
    4.3 小结
第五章 DEA与无机碱水溶液吸收脱除沼气中CO_2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DEA与钠碱混合吸收液的吸收效果
        5.2.2 DEA与Na_2CO_3混合吸收液组成对再生率的影响
        5.2.3 DEA与钾碱混合吸收液的吸收、再生效果
        5.2.4 DEA与无机碱的相互作用
        5.2.5 空塔气速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5.2.6 喷淋密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5.2.7 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5.2.8 同浓度DEA/Na_2CO_3吸收液与DEA/MDEA吸收液吸收效果对比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利用二氧化碳资源提高气田开发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1.1 CO2用作化工原料
    1.2 已工业化的CO2物理应用途径
        1.2.1 用作饮料添加剂
        1.2.2 用于食品保鲜和贮存
        1.2.3 干冰清洗
        1.2.4 用作焊接保护气
        1.2.5 用作灭火剂
        1.2.6 用作烟丝膨胀剂
        1.2.7 用作植物气肥
        1.2.8 用于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1.2.9 其它已应用的技术
2 正在开拓的新利用途径
    2.1 超临界CO2的应用
    2.2 CO2驱气技术
    2.3 CO2化工利用新途径
        2.3.1 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醇
        2.3.2 CO2催化加氢合成甲烷
        2.3.3 CH4和CO2重整制合成气
        2.3.4 合成低碳烯烃
        2.3.5 CO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 (DME)
        2.3.6 合成碳酸二甲酯 (DMC)
        2.3.7 CO2与H2O合成烃、醇燃料
        2.3.8 催化还原制碳
        2.3.9 合成高分子材料
        2.3.10 其他产品
3 二氧化碳产品市场
    3.1 国外市场
    3.2 国内市场
4 二氧化碳利用的经济评价
    4.1 CO2部分利用途径效益评估
    4.2 高酸性气田CO2利用方案及经济评价
        4.2.1 方案一——吸收法
        4.2.2 方案二——变压吸附法
        4.2.3 CO2回收利用方案比较
5 排放权交易
    5.1 全球CO2排放权交易现状
    5.2 CO2利用与排放权交易的关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 论
    6.2 关于高酸性天然气中CO2回收利用的建议

(8)膜基CO2捕集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温室效应和CO_2的排放现状
    1.2 主要的CO_2回收分离技术
        1.2.1 液相吸收法
        1.2.2 膜法
        1.2.3 吸附分离法
        1.2.4 低温蒸馏法
        1.2.5 富氧燃烧技术
        1.2.6 化学链燃烧技术
    1.3 膜吸收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膜吸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技术难点
        1.3.2 吸收剂的发展过程
    1.4 离子液体分离固定CO_2的研究进展
        1.4.1 功能型氨基离子液体
        1.4.2 吸收剂的组配
        1.4.3 固载化离子液体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1.1 直接合成法
        2.1.2 两步合成法
    2.2 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3.2 实验步骤
        2.3.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本物性数据
        2.4.2 离子液体的表征
        2.4.3 合成条件对中间产物和离子液体产率的影响
    2.5 离子液体合成的新方法探讨
        2.5.1 合成原理
        2.5.2 合成方法
        2.5.3 两种合成方法的产率比较
    2.6 结论
第三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吸收CO_2及其再生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原理
        3.2.1 CO_2吸收过程原理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原料
        3.3.2 实验装置与操作
        3.3.3 分析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气速变化对氨基酸盐吸收性能的影响
        3.4.2 pH与CO_2体积负荷的关系
        3.4.3 离子液体吸收性能评价
        3.4.4 吸收剂吸收速率比较
        3.4.5 离子液体解吸性能评价
        3.4.6 吸收剂再生速率及再生效率比较
    3.5 结论
第四章 膜基复合氨基酸盐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原理
        4.2.1 反应机理
        4.2.2 传质机理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原料与膜接触器特性参数
        4.3.2 实验装置与操作
        4.3.3 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气液相流速对CO_2分离效果的影响
        4.4.2 操作温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4.4.3 活化哌嗪对液相CO_2负载的影响
        4.4.4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4.4.5 硼酸盐活化性能的评价
        4.4.6 硼酸盐活化剂浓度对传质通量的影响
        4.4.7 活化复合吸收剂对捕集率的影响
    4.5 结论
第五章 膜基有机胺复合吸收剂分离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原理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原料与膜接触器特性参数
        5.3.2 实验装置
        5.3.3 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吸收剂浓度对CO_2分离效果的影响
        5.4.2 液相流速对CO_2分离效果的影响
        5.4.3 气相流速对CO_2分离效果的影响
        5.4.4 复合吸收剂对CO_2分离效果的影响
    5.5 结论
第六章 CO_2捕集剂膜兼容性参数的初步讨论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原料
        6.3.2 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溶液表面张力的比较
        6.4.2 不同溶液浓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6.4.3 表面张力和离子强度的关系
    6.5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作者简介

(9)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脱除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气资源及利用
        1.1.1 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
        1.1.2 天然气的消费结构和利用
    1.2 有机硫的脱除机理
        1.2.1 羰基硫COS的脱除
        1.2.2 二硫化碳CS_2的脱除
        1.2.3 硫醇的脱除
        1.2.4 硫醚的脱除
    1.3 国内外天然气脱有机硫现状
        1.3.1 醇胺法
        1.3.2 物理溶剂法
        1.3.3 化学—物理溶剂法
        1.3.4 位阻胺法
第2章 实验准备与方案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试验原料气
        2.1.2 实验试剂
    2.2 试验技术方案
        2.2.1 酸性组分在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2.2 常压下高酸性天然气吸收净化
        2.2.3 实验室高酸性天然气净化实验
        2.2.4 模拟流程下高酸性天然气净化试验
        2.2.5 侧线高酸性天然气净化试验
    2.3 分析及测试方法
        2.3.1 溶剂的物性测定
        2.3.2 原料气中硫化氢H_2S含量的测定
        2.3.3 净化气中硫化氢H_2S含量的测定
        2.3.4 溶液中硫化氢H_2S含量的测定
        2.3.5 溶液中二氧化碳CO_2含量的测定
        2.3.6 硫氮分析仪总硫分析
        2.3.7 GC气相色谱有机硫组分分析
    2.4 吸收净化效果的评价
        2.4.1 原料气中酸性组分脱除率
        2.4.2 溶液吸收选择性
第3章 位阻胺HA吸收性能的评价与理化性质的测定
    3.1 位阻胺HA溶剂常压脱硫特性试验
        3.1.1 动态位阻胺HA酸气吸收性能测定
        3.1.2 阻胺HA溶液再生性能测定
    3.2 实验室吸收性能的评价
        3.2.1 低压下位阻胺HA溶剂对有机硫的脱除效果
        3.2.2 不同压力下位阻胺HA脱有机硫条件试验
    3.3 位阻胺HA溶剂性质的测定与比较
        3.3.1 位阻胺HA理化数据
        3.3.2 位阻胺HA比热的测定
        3.3.3 位阻胺HA溶液发泡性能的测定
        3.3.4 位阻胺HA溶液腐蚀性能的测定
第4章 位阻胺HA溶剂模拟流程脱硫试验
    4.1 位阻胺HA溶剂模试净化效果的评价
        4.1.1 低含有机硫净化比较试验
        4.1.2 高含有机硫净化溶剂评选试验
    4.2 位阻胺HA对有机硫脱除评价试验
        4.2.1 不同气液比下低有机硫天然气脱硫试验
        4.2.2 不同气液比下高有机硫天然气脱硫试验
        4.2.3 不同填料高度下高含有机硫天然气的净化试验
    4.3 模拟净化厂流程的模试试验
    4.4 模拟高含硫醇天然气气源的模试试验
第5章 净化厂侧线试验的研究
    5.1 试验工艺条件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第6章 位阻胺HA溶剂天然气净化经济性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城市煤气低温甲醇洗净化工艺模拟与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煤气生产现状
        1.1.1 城市煤气简介及其应用
        1.1.2 煤气化生产工艺
        1.1.3 煤气净化方法
    1.2 低温甲醇洗工艺
        1.2.1 低温甲醇洗工艺原理
        1.2.2 低温甲醇洗工艺简介
        1.2.3 低温甲醇洗工艺模拟技术的发展
    1.3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1.3.1 稳态过程系统模拟
        1.3.2 动态过程系统模拟
        1.3.3 化工模拟软件介绍
2 低温甲醇洗装置设计工况模拟与分析
    2.1 低温甲醇洗装置工艺流程说明
    2.2 热力学方法与物性方法的选择
    2.3 低温甲醇洗装置单元操作模型的选择
    2.4 低温甲醇洗装置设计工况单元设备操作模拟
        2.4.1 低温甲醇洗系统塔设备设计工况的模拟
        2.4.2 低温甲醇洗系统换热器单元设备工况的模拟
        2.4.3 低温甲醇洗系统其它单元设备工况的模拟
    2.5 低温甲醇洗装置设计工况全流程模拟
        2.5.1 低温甲醇洗系统全流程模拟流程收敛及收敛方法选择
        2.5.2 低温甲醇洗系统全流程模拟计算结果
3 低温甲醇洗装置扩产改造工况模拟与分析
    3.1 改造工况模拟分析与计算
        3.1.1 净煤气及尾气H_2S含量超标改造方案
        3.1.2 原料气中新增氨气组分的改造方案
        3.1.3 原料气中新增苯组分的改造方案
        3.1.4 尾气中甲醇含量超标的改造方案
    3.2 扩产改造模拟分析与计算
        3.2.1 限制扩产改造的因素
        3.2.2 扩产改造方案
    3.3 扩产改造最终方案流程图及说明
        3.3.1 扩产改造方案工艺流程信息图
        3.3.2 扩产改造方案工艺流程说明
    3.4 扩产改造方案计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MEA二氧化碳清除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J]. 王廷缙. 舰船科学技术, 1990(01)
  • [2]适用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的空间位阻胺合成及性能评价[D]. 杨超越.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3]煤制烯烃过程技术经济分析与生命周期评价[D]. 项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4]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D]. 邓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化学溶剂DETA吸收二氧化碳的解吸过程能耗研究[D]. 张旭. 湖南大学, 2014(04)
  • [6]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脱除沼气中CO2的实验研究[D]. 于干.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7]利用二氧化碳资源提高气田开发效益[J]. 缪明富,彭子成,钟国利.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5(06)
  • [8]膜基CO2捕集剂及其性能研究[D]. 嵇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9]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脱除技术的研究[D]. 杨绪甲.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5)
  • [10]城市煤气低温甲醇洗净化工艺模拟与改造研究[D]. 关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1)

标签:;  ;  ;  ;  

MEA脱碳装置尾气净化新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