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测试项目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乳胶研究所[1](1970)在《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测试项目说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专輯常常涉及到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性能,为了便于讀者了解其物理意义、測試方法及測試的目的,特作如下簡要說明,以供参考。 1、扯断力:表示制品試片的抗张强力性能。其測試方法是:将胶乳制品裁成哑鈴状試片,在抗张强力試驗机上以一定的拉伸速度进行拉伸,测定試片断裂时的拉伸負荷,然后計算試片单位横断面积的强力。計量单位是:公斤/厘米2。
崔宝平[2](2016)在《填料对天然橡胶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天然橡胶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炭黑粒径和结构度、白炭黑粒径、炭黑和白炭黑并用、茶多酚改性白炭黑和硫化体系对硫化胶基本性能及疲劳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上述因素对硫化胶高温(100℃)疲劳性能的影响,并与常温(25℃)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胶料在高温下有较长的疲劳寿命,而且常温疲劳破坏后的胶料交联密度降低,高温疲劳破坏后的胶料交联密度升高。胶料在高温下的裂纹增长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炭黑粒径越小,结构度越高,NR硫化胶的疲劳寿命越高,疲劳裂纹的增长速率对温度的依赖性越明显。炭黑粒径越大,常温下疲劳破坏出现越早,高温下疲劳破坏出现越晚;炭黑结构度对初始破坏的影响不明显。加入茶多酚后,两种白炭黑填充的NR硫化胶在常温和高温下疲劳寿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高温下效果更加明显;常温下NR硫化胶的裂纹增长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高温下NR硫化胶的裂纹增长则是先慢后快的趋势;高温下NR胶料的初始破坏时间延迟,并且对1165MP效果较明显。在炭黑和白炭黑并用体系中,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增加,胶料在常温和高温下的疲劳寿命增加。当炭黑/白炭黑比例为40/10时,胶料的高温疲劳寿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裂纹增长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硫化时间为t90的硫化胶,常温疲劳时,CV体系的疲劳寿命最高,高温下疲劳时,SEV体系的疲劳寿命最高;硫化时间为t100的硫化胶,两种温度下CV体系硫化胶的疲劳寿命较高。常温疲劳时,t100硫化胶疲劳寿命较长;高温疲劳时,t90硫化胶疲劳寿命较长。经过老化后,胶料在常温和高温下的疲劳寿缩短,并且从CV体系到SEV体系胶料的疲劳寿命依次增加。
王帅[3](2021)在《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SEBS/EVA共混材料、SEBS/LDPE/SiO2气凝胶共混材料、SEBS/石蜡油共混材料,然后以超临界氮气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发泡工艺制备了SEBS/EVA发泡材料、SEBS/LDPE/SiO2气凝胶发泡材料、SEBS/石蜡油发泡材料。研究不同的共混比例对SEBS/EVA共混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往复压缩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SiO2气凝胶用量对SEBS/LDPE共混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SEBS/LDPE共混发泡材料的发泡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充油SEBS发泡密度的影响以及石蜡油的用量对于发泡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不同的共混比例对SEBS/EVA共混材料的影响表明,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硫化速度越来越慢,整个SEBS/EVA的体系的硫化程度也相应的降低,所以体系的硫化程度呈现降低的势态。对于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来说,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逐渐降低,共混发泡材料的力学强度介于纯EVA发泡材料和纯SEBS发泡材料之间,但是断裂伸长率却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EBS本身柔软性和弹性较好,与EVA材料共混发泡后,发泡材料的弹性得到了改善,而且SEBS/EVA发泡材料的泡孔有着逐渐变大的趋势,与纯EVA材料相比,共混发泡材料的最大应力、压缩强度显著下降但是发泡材料的弹性却变得越来越高。不同SiO2气凝胶含量对SEBS/LDPE共混材料的影响表明,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共混材料的硫化速度得到了较高提升,硫化程度得到提高。SEBS/LDPE/SiO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逐渐上升,但是断裂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SiO2气凝胶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是也使得共混发泡材料的伸长率下降,以及降低了发泡材料的弹性。SiO2气凝胶在发泡过程中变成成核点,这就使得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数量大大增加,而且SiO2气凝胶颗粒会限制发泡体系的发展,所以泡孔尺寸会变大。SiO2气凝胶的加入增大了SEBS/LDPE共混发泡材料的平均刚度和平均模量,增强了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颗粒均匀分布在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壁上,导热系数明显下降,可以有效应用在保温隔热领域。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发泡密度的影响以及石蜡油的含量对于发泡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表明,SEBS与石蜡油的共混发泡材料随着在充油量的增加,扭矩逐渐降低,硫化速度越来越慢,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通过对不同充油量且密度一致的SEBS发泡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发现,随着充油量的增大,SEBS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降低,回弹性先增大后降低,硬度降低,断裂伸长率也随着充油量的增大而下降,说明充油量的增加会降低整个发泡材料的强度。但是泡孔尺寸却随着充油量的增加而变大,温度和充油量对SEBS发泡材料的压缩性能影响较大,充油量和温度增大都会导致SEBS发泡材料的压变变大。
王晟[4](2018)在《大体积恒温系统的精确控制》文中指出烘干工序是乳胶手套生产的关键一环,乳胶手套经过烘干箱后,其表面处理液和添加剂得到干燥处理,温度是影响乳胶手套干燥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乳胶手套的干燥效果又会对最终的乳胶手套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实现对乳胶手套烘干箱的恒温控制是具有很强的工程意义的,不仅可以提高乳胶手套的质量,而且可以减少废品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文以乳胶手套烘干箱恒温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温度检测和温度控制技术,组态技术,对乳胶手套烘干箱恒温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究。结合当前国内温度控制系统技术,对乳胶手套烘干箱恒温控制系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因为烘箱的尺寸过大,长度为72米,宽度为1.2米,高度为1.2米,结合温控能力和工艺需要,把烘箱划分为6个长为12米,宽1.2米,高1.2米的温度控制区域。首先对温度控制区域内的加热管进行了尺寸设计和材料选型,并通过ANSYS温度场仿真试验,得出管道的温度场分布。又因为温度控制区进风口和出风口受外部气流影响较大,故选择温控区中部布置温度监测点,选取中部区域进行ANSYS温度场分析和流体场分析,通过得出的中部区域烘箱顶部温度场仿真结果和烘箱中部流体场结果确定温度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并结合现代智能控制理论,提出新的温控策略。在恒温烘箱温控过程中,利用温度检测技术读取实时温度,采用PID温度控制策略对恒温烘箱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烘箱温度恒定。烘箱恒温控制系统包括对烘箱的温度控制和实时监控,采用S7-1200、SM1231 AI模块及SM1232 AO模块对恒温烘箱及相关辅助设备进行控制,上位机昆仑通泰组态屏对温控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结合乳胶手套烘干箱的工艺要求,对乳胶手套恒温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控制器,上位机,温度监测装置和温度控制设备的选择。软件设计包括TIA温控程序的编写,MCGS温控组态的设计和设备间的通讯设计。并对恒温系统在实验室现有环境下进行了调试,达到了满意的温控效果。本文通过对乳胶手套烘干箱恒温控制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对乳胶手套烘干箱恒温系统的精确控制。
二、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测试项目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测试项目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2)填料对天然橡胶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天然橡胶(NR) |
1.2.1 天然橡胶的性质 |
1.2.2 天然橡胶的应用 |
1.3 橡胶用补强填充体系 |
1.3.1 炭黑 |
1.3.1.1 炭黑的基本性质 |
1.3.1.2 炭黑的补强机理 |
1.3.2 白炭黑 |
1.3.2.1 白炭黑的基本性质 |
1.3.2.2 白炭黑的补强机理 |
1.3.3 植物多酚类 |
1.3.3.1 植物多酚的简介 |
1.3.3.2 植物多酚的化学性质 |
1.3.3.3 植物多酚的应用 |
1.4 橡胶疲劳 |
1.4.1 橡胶疲劳破坏理论 |
1.4.1.1 胶料的机械破坏理论 |
1.4.1.2 胶料的力化学破坏理论 |
1.4.2 橡胶动态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 |
1.4.2.1 裂纹成核法 |
1.4.2.2 裂纹扩展法 |
1.4.2.3 疲劳寿命曲线法 |
1.4.3 影响橡胶材料疲劳寿命的因素 |
1.4.3.1 橡胶类型 |
1.4.3.2 补强填充体系 |
1.4.3.3 硫化体系 |
1.4.3.4 应力应变和频率 |
1.4.3.5 实验环境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炭黑性质对NR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材料 |
2.2.2 实验配方 |
2.2.3 实验设备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测试分析 |
2.2.5.1 硫化特性 |
2.2.5.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2.5.3 加工性能 |
2.2.5.4 交联密度测试 |
2.2.5.5 疲劳性能测试 |
2.2.5.6 动态性能测试 |
2.2.5.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炭黑性质对硫化特性的影响 |
2.3.2 炭黑性质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2.3.3 炭黑性质对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
2.3.4 炭黑性质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
2.3.5 炭黑性质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2.3.5.1 炭黑性质对硫化胶疲劳寿命曲线的影响 |
2.3.5.2 炭黑性质对硫化胶初始破坏的影响 |
2.3.5.3 炭黑性质对硫化胶疲劳寿命的影响 |
2.3.5.4 疲劳前后交联密度的变化与炭黑性质的关系 |
2.3.5.5 NR硫化胶疲劳性能与硫化程度的关系 |
2.3.6 NR硫化胶的疲劳寿命与硫化时间和疲劳温度的关系 |
2.3.6.1 25℃下的疲劳寿命与硫化时间的关系 |
2.3.6.2 100℃下的疲劳寿命与硫化时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茶多酚对不同白炭黑填充NR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 |
3.2.2 实验配方 |
3.2.3 实验设备 |
3.2.4 试样制备 |
3.2.5 测试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茶多酚对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2 茶多酚对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
3.3.3 茶多酚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4 茶多酚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3.3.4.1 不同温度下胶料的疲劳寿命曲线 |
3.3.4.2 不同温度下胶料的初始破坏 |
3.3.4.3 不同温度下胶料的疲劳寿命 |
3.3.5 茶多酚对交联密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炭黑/白炭黑并用对NR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 |
4.2.2 实验配方 |
4.2.3 实验设备 |
4.2.4 试样制备 |
4.2.5 测试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炭黑/白炭黑并用对硫化特性的影响 |
4.3.2 炭黑/白炭黑并用对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
4.3.3 炭黑/白炭黑并用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4 炭黑/白炭黑并用对疲劳特性的影响 |
4.3.4.1 不同温度下胶料的疲劳寿命曲线 |
4.3.4.2 不同温度下胶料的疲劳寿命 |
4.3.5 炭黑/白炭黑对交联密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硫化体系对NR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材料 |
5.2.2 实验配方 |
5.2.3 实验设备 |
5.2.4 试样制备 |
5.2.5 测试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硫化体系对硫化特性的影响 |
5.3.2 不同硫化体系对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
5.3.3 不同硫化体系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5.3.3.1 工艺正硫化时间(t90)硫化 |
5.3.3.2 理论正硫化时间(t100)硫化 |
5.3.4 不同硫化体系对动态疲劳特性的影响 |
5.3.4.1 工艺正硫化时间(t90)硫化 |
5.3.4.2 理论正硫化时间(t100)硫化 |
5.3.5 疲劳寿命与硫化时间和疲劳温度的关系 |
5.3.5.1 25℃下的疲劳寿命与硫化时间的关系 |
5.3.5.2 100℃下的疲劳寿命与硫化时间的关系 |
5.3.6 疲劳寿命与老化程度和疲劳温度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
1.1.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介绍 |
1.1.2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 |
1.1.3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应用 |
1.1.4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
1.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
1.2.1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介绍 |
1.2.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
1.2.3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发展与应用 |
1.3 低密度聚乙烯 |
1.3.1 低密度聚乙烯的介绍 |
1.3.2 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
1.3.3 低密度聚乙烯的应用研究 |
1.4 高分子发泡材料 |
1.4.1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简介 |
1.4.2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3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应用 |
1.4.4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超临界发泡技术 |
1.5.1 超临界流体的介绍 |
1.5.2 超临界发泡的原理 |
1.5.3 超临界发泡的成型方法 |
1.5.4 超临界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的目的与内容 |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 |
2.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EBS/EVA共混材料的硫化性能分析 |
2.3.2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2.3.3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
2.3.4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往复压缩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SEBS/LDPE/SiO_2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 |
3.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发泡条件对SEBS/LDPE密度的影响 |
3.3.2 SEBS/LDPE/SiO_2气凝胶的硫化性能 |
3.3.3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4 SEBS/LDPE/SiO_2气凝胶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
3.3.5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压缩性 |
3.3.6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绝热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EBS/石蜡油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充油SEBS发泡材料的制备 |
4.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石蜡油对SEBS硫化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交联剂用量SEBS的发泡性能 |
4.3.3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4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微观形貌影响 |
4.3.5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大体积恒温系统的精确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
1.2.1 我国乳胶手套烘干箱的市场前景 |
1.2.2 国外乳胶手套烘干箱的市场前景 |
1.2.3 精密温度控制装置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4 恒温烘箱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5 温度测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6 温度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烘箱温度场及流体场仿真 |
2.1 引言 |
2.2 烘箱温度场及流体场分析理论基础 |
2.2.1 热量传递的基本形式 |
2.2.2 层流与湍流 |
2.2.3 瑞利数 |
2.2.4 黏性流体与非黏性流体 |
2.2.5 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 |
2.2.6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2.3 本设计中烘干箱介绍 |
2.4 本设计中烘干箱的分区域控制 |
2.5 本设计中加热管道介绍 |
2.6 温度场及流体场仿真分析软件的选用 |
2.7 FLUENT求解流程 |
2.8 加热管道温度场分析 |
2.8.1 加热管道三维模型 |
2.8.2 加热管道网格划分 |
2.8.3 加热管道温度场分析边界条件的设置 |
2.8.4 加热管道温度场分析结果 |
2.9 烘干箱温度场及流体场分析 |
2.9.1 烘干箱温度场及流体场分析三维模型 |
2.9.2 烘干箱温度场及流体场分析网格划分 |
2.9.3 烘干箱温度场及流体场分析边界条件的设置 |
2.9.4 烘干箱温度场及流体场分析结果 |
2.10 烘箱温度监测点的布局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
3.4 控制系统硬件工作机理 |
3.5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扩展模块选型 |
3.5.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选型的基本原则 |
3.5.2 本设计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扩展模块选型 |
3.5.3 模拟量输入模块SM1231AI4′13Bit |
3.5.4 模拟量输出模块SM1232AO4′14Bit |
3.6 温度检测装置 |
3.7 电动蒸汽阀的选型 |
3.8 辅助电路中的设备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
4.3 TIA的集成理念 |
4.4 S7-1200PLC的用户程序结构 |
4.4.1 模块化编程 |
4.5 大体积恒温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MCGS组态设计 |
5.1 引言 |
5.2 MCGS嵌入式组态环境的组成与特性 |
5.3 大体积恒温控制系统的MCGS人机界面实现方法 |
5.3.1 MCGS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思路 |
5.3.2 MCGS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方法 |
5.3.3 用户策略的编写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现场调试 |
6.1 PID控制 |
6.2 PID调节过程 |
6.3 实验结论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PLC控制程序梯形图 |
附录C 恒温控制系统电路图 |
四、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测试项目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乳制品的有关物理测试项目说明[J]. 乳胶研究所. 特种橡胶制品, 1970(S1)
- [2]填料对天然橡胶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D]. 崔宝平.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3]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帅.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大体积恒温系统的精确控制[D]. 王晟. 昆明理工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