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冶金、化工、煤炭业国家重点企业经营良好(论文文献综述)
郑雅宁[1](2020)在《管理者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管理者作为企业战略的领导者和设计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第一源泉。良好的内控控制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不同的内部控制会影响管理层作用的发挥。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和工业原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鉴此,本文将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管理者特征、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管理者特征、内部控制的交互调节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厘清三者间的作用机理与相关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管理者特征与企业价值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管理者的平均年龄对企业价值正向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显着,主要是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管理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管理者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任职时间、经济或金融专业背景对企业价值正向影响,然而管理者拥有相关工作经验会导致企业价值降低,其影响是负向的。(2)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是当代企业强化管控的重要手段,具有管理的本质特征,即创造价值。本文研究结果也正好验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显着地提升企业价值。(3)管理者特征与内部控制的交互调节作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内部控制指数与管理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任期、经济与金融背景之间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而且是显着的,说明内部控制指数与管理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任期、经济与金融背景之间存在“叠加效应”,企业管理者财务工作经验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之间的回归系数为负,这意味着企业管理者财务工作经验与企业内部控制指数间不存在“叠加效应”。本文进一步丰富了煤炭行业管理者特征、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对企业甄选管理者、强化内部控制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薛萍[2](2020)在《Z集团战略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集团是枣庄市国有控股大型集团,煤炭业为其传统主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形势下,Z集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快推进非煤产业,全力构建煤业和非煤两轮驱动的产业格局。然而Z集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和集团发展战略相脱节问题,严重制约了集团战略实施。由此,研究Z集团战略转型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对于推动集团现有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现阶段Z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产生原因;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管理实践经验,分析出和集团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和建议,以解决Z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各优化措施的实施保障。研究结果表明,Z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问题主要在人力资源规划、薪酬与激励、绩效考核、员工招聘及培训几个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集团发展战略转型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因此,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和集团发展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措施,并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文化保障三方面对一系列优化措施的实施做了保障分析。最后,研究得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果滞后于集团发展战略,将造成战略执行受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将人力资本的竞争力提升到前所未的层次,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上所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的相互结合是现阶段摆在企业面前,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情况。
高一鸣[3](2020)在《秦港第二港务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之一,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从事煤炭装卸作业的专业化公司,秦港二公司亟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煤炭业务竞争战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秦港二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适合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的竞争战略,通过对秦港二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秦港二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现状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的竞争战略,明确战略重点,并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秦港二公司竞争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依据。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对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上对竞争战略进行了解释。结合了国内外有关竞争战略的研究成果及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对秦港二公司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科技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探讨秦港二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其次,对秦港二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了解企业煤炭业务现状及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和财务资源能力的现状。再次,构建SWOT矩阵,明确秦港二公司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现状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目标,明确秦港二公司的战略重点。最后,从集中发展中小型客户、提高管理和作业效率、为客户提供特色产品、开发增值服务四个方面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并提出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研究可以为秦港二公司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刘田田[4](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文中指出本文在综合考察准格尔旗地区的煤炭开发、移民迁徙与区域城镇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材料,详细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煤田的勘探、开发与现代化转型过程。同时,揭示了因准格尔煤田的开发,薛家湾从落后山村到现在新兴城镇的社会变迁过程。尝试以此研究为准格尔旗地区在煤炭业与地方互动关系上的研究作一定的补充和推进,为建国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城镇化变迁历程提供典型案例,并为北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清至民国时期,准格尔旗地区的煤炭业主要以民间组织的小规模、分散性开采为主,受制于矿务政策、交通因素与开采技术的制约,当地的煤炭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量较少,煤炭业发展较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煤炭资源供应紧缺,为准格尔旗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准格尔煤田历经初步勘探、正式立项到转型发展三大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据准格尔煤田地质勘探报告可知,准格尔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之一,对缓解国内煤炭资源紧缺有重要意义。1986年前后,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准格尔煤田建设项目,即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包括煤矿、电站和铁路的综合建设项目。伴随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下的准格尔煤田产业,既实现了煤炭工业开发与经营的跨越式发展,也推动了准格尔旗由贫困旗县向现代化工业强县的巨大转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文章将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出发,以准格尔煤田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地方居民与煤田建设退休职工进行访谈,并展开地方居民关于准格尔煤田建设对薛家湾镇社会影响的问卷调查。结合口述资料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呈现准格尔煤田所在地—薛家湾依煤而兴的城镇发展历程。在准格尔煤田建设的推动下,地方商业、服务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大量移民群体集聚于薛家湾镇,促进了新兴工业型城镇—薛家湾镇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变迁,增强了外来人口与地方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生态治理方面,准格尔煤田坚持“煤炭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积极采取防护治理措施,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准格尔旗各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薛家湾最终由过去的传统村落演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工业型小镇。
阙宏伟[5](2019)在《去杠杆对煤炭上市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煤炭业经历了 2002年至2012年的黄金10年后,煤炭业每况愈下。为了根治煤炭业在黄金时期由于盲目扩张导致的过度杠杆经营问题,2016年国家正式对煤炭业开展“去杠杆”改革工作。这次改革的短期目标是使煤炭业戒除过度依赖杠杆经营的恶习,长期目标则是使煤炭企业能够提高自身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基于此种背景,深入探究去杠杆对于煤炭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在深入解读“去杠杆”的相关政策基础上分析煤炭业的现状;再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指导下进行实证分析,以内部资金、债务资金、权益资金这三方面的资金作为投入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经营规模作为产出指标,选取RESSET数据库中由中信行业划分标准划分的30家煤炭上市企业2013-2017年共5年的数据,利用DEA-BBC模型测算出30家煤炭上市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再以资金使用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杠杆率作为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市场份额、GDP增速作为控制变量,利用Eviews9.0对30家煤炭上市企业2013-2017年共5年的数据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后确定使用随机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杠杆率对资金使用效率显着为负,说明去杠杆可以提高煤炭上市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当前去杠杆政策对于煤炭上市企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结合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当前煤炭业应该继续坚持实行去杠杆政策,确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本结构;深度挖掘资本市场,着力发展股权融资;坚决去产能,创建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先进煤炭行业。
王泽[6](2019)在《煤炭业债券违约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债券融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之一,自2008年以来,其融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股票融资规模,强有力地支持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债券市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风险和问题。在我国债券市场上发生首例实质性违约后的几年时间里,违约债券的数量和涉及金额快速增长,且涉及的债券品种众多。截至2018年底,我国信用债市场有存量债券23,532只,票面金额共计28.51万亿元,债券数量占整个债券市场的89.81%,债券余额占整个债券市场的61.61%。目前已发生违约信用债209只,占整个债券市场违约只数的85.31%,涉及发行主体87家,违约债券金额高达1,775.05亿元。可见信用债在债券存量和违约数量上都在整个债券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信用债违约的行业分布中,煤炭与消费用燃料行业(以下简称“煤炭业”)违约只数最多且涉及金额高达上百亿元。因此,煤炭业的信用债违约具有典型性,且煤炭业信用债大规模集中违约的原因值得探讨。本文的研究利用了文献研究法、机器学习法和实证研究法。首先结合煤炭业信用债违约的实际情况选取模型样本,从微观、行业、宏观三个不同角度选取模型指标。接着说明指标的分布情况并对异常指标值和异常样本进行处理。其次,本文进行模型设计,包括随机森林模型主要参数的设置和分类不平衡问题的处理。通过对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煤炭业信用债违约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进而获取了最优指标组合,该组合即煤炭业信用债违约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本文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指标偏相关分析,得到指标的违约区间。由模型结果得到的煤炭业信用债违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发行时的债项评级、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公司规模、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比。再次,本文将模型结果运用到永泰能源信用债违约的典型案例中,得到公司指标偏相关度,接着结合公司指标偏相关度分析了该公司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启示。本文研究的指标丰富,在对异常指标值和异常样本处理后再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煤炭业信用债违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违约区间,并运用模型结果来分析典型案例,本文为今后的此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覃剑锐[7](2019)在《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成因及处置研究 ——以新集能源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成为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我国煤炭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僵尸化情况严重。本文选取25家A股上市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从行业层面和案例层面对煤炭业僵尸企业的成因和处置展开研究。先从内部、外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煤炭业11家僵尸企业的僵化成因,然后基于不同成因对其逐一进行处置策略的选择分析。在行业分析的铺垫之下,对案例公司新集能源的成因展开剖析并对其兼并重组处置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评价,以期扼制僵尸企业的形成和加快僵尸企业的出清。通过对成因的深入研究得出:煤炭业僵尸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盈利能力缺失,盈利能力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自身竞争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水平低下,其中案例公司新集能源僵尸化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一煤炭业务抗风险能力弱;政府补助和银行续贷是煤炭企业僵尸化的直接成因;退出机制不健全是煤炭企业僵尸化的恶化原因。针对不同成因对处置策略进行选择分析得出: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没有挽救价值,应果断选择破产退出处置策略;市场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企业,应选择兼并重组或者政策扶持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竞争力较强但经营管理存在短板的企业,选择托管经营处置策略,依托优质企业的管理优势摆脱僵尸困境。案例公司新集能源被兼并重组后依托于兼并方的优势合理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短期市场反应高涨,财务绩效明显提升。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成因角度,建议企业打破资源及环保限制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上下游产业联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政府干预和完善退出机制;从处置角度,建议按照不同成因对僵尸企业进行分类处置,大力促进企业间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朱采薇[8](2018)在《中国神华与中煤能源财务绩效差异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主要的工业原料,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呈现大幅度波动。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了同为央企的中国神华与中煤能源的财务绩效差异及成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有关提升煤炭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建议。这对提高我国煤炭业经营能力、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工作成果及结论如下:(1)本文首先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煤炭业现状,从资本使用、管理能力、股东权益和资产利用等维度,建立了煤炭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其次,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在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时,采取专家打分法,对十个指标进行赋权,然后建立模型,对目标公司进行财务绩效的综合分析,分别得出影响该公司财务绩效的因素强弱。(2)应用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从单项指标的两两对比和整体的指标体系评价两方面对中国神华与中煤能源的财务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无论是从单项指标,还是从整体绩效水平来看,中国神华的数据均优于中煤能源。(3)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选取的案例公司财务绩效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了我国煤炭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差异的成因,从而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煤炭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案例公司的财务绩效差异,主要受煤炭资源禀赋、机械自动化水平及先进程度、企业多元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案例公司的财务绩效差异成因分析对煤炭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升煤炭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姜一[9](2018)在《煤炭上市企曼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之前,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分析大多以所有行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煤炭行业的研究较少。随着煤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煤炭行业在经营规模上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开展多元化经营。因此本文针对煤炭上市企业为研究依据,丰富了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视角,为我国煤炭企业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通过总结多元化经营的定义与内涵,采用文献综述法梳理了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相关文献,并以我国煤炭行业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5家企业2003-2016年的经营数据为样本,分为煤炭市场繁荣阶段与低迷区间,运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分组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其工作成果和主要研究如下:(1)我国煤炭行业的许多上市企业涵盖了多元化活动,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绩效。从总体样本区间来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呈显着的负相关,也就说明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绩效。并且煤炭市场繁荣阶段即2003-2011年期间也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但在煤炭市场低迷区间即2012-2016年负相关效应已不显着。(2)开展相关多元化时,煤炭市场低迷区间即2012-2016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并且显着相关。在我国煤炭上市企业在样本总体区间以及煤炭市场繁荣期间,相关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成正比,但不显着。(3)在开展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时,非相关的多元化会损害企业利益,即两者成负相关的关系。所以当核心业务未发展成熟时,不要轻易选择开展非相关多元化。我国煤炭上市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投资与经营时应合理规划企业战略,尤其在去产能的攻坚阶段,国家支持鼓励煤炭兼并整合。所以应逐步适当的发展多元化应立足原有业务,与相关行业加强合作,利用资源优势,减少成本的投入,实现产业链上游和下游高效衔接。
刘文惠[10](2017)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山西煤炭业危机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煤炭大国中,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山西省,作为中国的煤炭大省,资源储备丰富且开采历史悠久。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世界近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山西的煤炭资源被世人发现和关注。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产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从2010年底以来,随着煤炭价格不断走低,使得整个山西的绝大部分煤炭企业陷入危机,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至2015年,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势头仍持续下挫,致使很多煤企在工资的发放上不能守时,大部分工人面临转岗分流再就业的困境。与此同时,“一煤独大”的山西省的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也随之下滑,整体经济不景气。本论文以山西煤炭业发展危机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回顾了山西煤炭业辉煌历史及重要贡献,深入剖析了山西煤炭业近期面临的发展危机,系统分析了山西煤炭业辉煌转危机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山西煤炭业发展危机的对策。
二、冶金、化工、煤炭业国家重点企业经营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冶金、化工、煤炭业国家重点企业经营良好(论文提纲范文)
(1)管理者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管理者特征 |
2.1.2 内部控制 |
2.1.3 企业价值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高层梯队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价值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管理者特征对企业价值的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 |
3.2 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 |
3.2.1 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分析 |
3.2.2 基于内部控制目标角度的分析 |
3.3 管理者特征和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 |
3.3.1 管理者特征和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协同影响的机理分析 |
3.3.2 相关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4.2.1 研究变量定义 |
4.2.2 模型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管理者特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3.2 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3.3 管理者特征与内部控制交互作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4 结果讨论与建议 |
5.4.1 实证结果汇总 |
5.4.2 相关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2)Z集团战略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 |
2.1.1 企业战略转型 |
2.1.2 战略转型的基本理论 |
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2.1 人力资源 |
2.2.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
2.2.3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
2.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第3章 Z集团战略转型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3.1 Z集团战略转型 |
3.1.1 Z集团概况 |
3.1.2 Z集团战略转型 |
3.1.3 Z集团战略转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
3.2 Z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现状 |
3.2.1 Z集团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
3.2.2 Z集团人力资源招聘现状 |
3.2.3 Z集团员工培训现状 |
3.2.4 Z集团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现状 |
3.2.5 Z集团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状 |
3.3 Z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Z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其战略转型的制约 |
3.3.2 员工招聘存在的问题 |
3.3.3 员工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4 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3.3.5 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Z集团战略转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 |
4.1 实施与集团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定位与规划 |
4.2 完善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 |
4.3 完善与集团发展战略匹配的培训与开发 |
4.4 完善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管理 |
4.5 建立与集团战略相一致的薪酬激励体系 |
第5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措施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文化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Z集团人力资源调查问卷 |
致谢 |
(3)秦港第二港务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秦港二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科技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购买者议价能力 |
2.2.2 供应方议价能力 |
2.2.3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2.2.4 替代品的威胁 |
2.2.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港二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基本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组织机构设置 |
3.2 企业煤炭业务现状 |
3.2.1 煤炭业务基础设施 |
3.2.2 煤炭吞吐量 |
3.2.3 煤炭业务流程 |
3.3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
3.3.1 年龄结构 |
3.3.2 学历与职称结构 |
3.3.3 特种技术人员现状 |
3.4 企业财务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 |
4.1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1.5 煤炭业务SWOT矩阵 |
4.2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目标 |
4.2.1 吞吐量目标 |
4.2.2 利润目标 |
4.2.3 货源目标 |
4.3 秦港二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3.1 竞争战略选择的原则 |
4.3.2 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提出 |
4.4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期划分及战略重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
5.1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1 集中发展中小型客户,提高市场份额 |
5.1.2 完善煤炭业务管理,提高管理和作业效率 |
5.1.3 优化煤炭装卸作业,为客户提供特色产品 |
5.1.4 开发增值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
5.2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 |
5.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 |
5.2.4 建立煤炭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
5.2.5 建立煤炭业务绩效考核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范围界定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新中国成立前准格尔旗的煤炭业 |
(一)煤炭资源概况 |
(二)煤炭的开采与发展 |
二、建国以来准格尔旗的煤炭业—以准格尔煤田为例 |
(一)勘探阶段:1950-1980 |
(二)立项阶段:1980-1990 |
(三)转型发展:1990-2002 |
(四)历史经验 |
三、准格尔煤田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
(一)外来移民群体的在地化 |
(二)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三)污染与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5)去杠杆对煤炭上市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债务杠杆率过度的相关研究 |
1.3.2 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相关研究 |
1.3.3 去杠杆对企业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去杠杆的相关概念 |
2.1.1 杠杆的概念及分类 |
2.1.2 去杠杆的内涵及方式 |
2.2 资金使用效率相关概念 |
2.2.1 资金使用效率概念 |
2.2.2 资金使用效率测度方法 |
2.3 资本结构MM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煤炭业上市企业现状分析 |
3.1 去杠杆政策分析 |
3.1.1 市场化债转股政策 |
3.1.2 混合所有制政策 |
3.2 我国煤炭业上市企业杠杆现状分析 |
3.2.1 我国煤炭业上市企业杠杆现状 |
3.2.2 我国煤炭业上市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 |
3.2.3 我国煤炭业上市企业杠杆率高的成因 |
3.3 去杠杆对煤炭上市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
第四章 煤炭业上市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测算 |
4.1 DEA评价模型阐述 |
4.2 指标体系选择 |
4.3 数据来源 |
4.4 测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去杠杆对煤炭业上市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
5.1 模型选取 |
5.2 指标构建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核心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数据来源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模型设立与选取 |
5.6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性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6)煤炭业债券违约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模型 |
2.1 研究相关概念 |
2.1.1 信用债 |
2.1.2 债券违约 |
2.2 研究相关理论 |
2.2.1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随机森林模型 |
2.3.1 分类器和组合分类器 |
2.3.2 决策树 |
2.3.3 Bagging算法 |
2.3.4 随机森林 |
第3章 样本选取与指标确定 |
3.1 样本选取 |
3.2 指标选取 |
3.2.1 微观角度 |
3.2.2 行业角度 |
3.2.3 宏观角度 |
3.3 指标分布统计 |
3.4 异常值诊断 |
3.4.1 替换异常指标值 |
3.4.2 剔除异常样本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型设计与模型结果 |
4.1 模型设计 |
4.1.1 选取ntree |
4.1.2 选取mtry |
4.1.3 不平衡问题的处理 |
4.2 模型结果与分析 |
4.2.1 指标重要性排序 |
4.2.2 指标偏相关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型结果运用与分析——以永泰能源为例 |
5.1 案例介绍 |
5.1.1 公司概况 |
5.1.2 公司债券违约情况 |
5.2 模型结果运用 |
5.3 结果分析 |
5.3.1 公司债券违约原因 |
5.3.2 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对煤炭企业的启示 |
6.2.2 对行业组织的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成因及处置研究 ——以新集能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1.2 创造性破坏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僵尸企业的概念和识别方法 |
2.2.2 僵尸企业的成因和危害 |
2.2.3 僵尸企业的处置原则和方法 |
2.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成因分析和处置研究 |
3.1 我国煤炭业的主要特点 |
3.1.1 高资源依赖度 |
3.1.2 环保限制型产业 |
3.1.3 行业集中度低 |
3.2 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识别 |
3.2.1 本文采用的僵尸企业的定义 |
3.2.2 样本选取和识别方法说明 |
3.2.3 煤炭业僵尸企业的识别 |
3.3 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成因分析 |
3.3.1 内部成因分析 |
3.3.2 外部成因分析 |
3.3.3 煤炭业僵尸化成因小结 |
3.4 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处置研究 |
3.4.1 煤炭业僵尸企业的主要处置方式 |
3.4.2 煤炭业僵尸企业基于成因的处置策略选择 |
第4章 新集能源僵尸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
4.1 新集能源简介及僵尸化现状 |
4.1.1 新集能源简介 |
4.1.2 新集能源僵尸化现状 |
4.1.3 新集能源僵尸化的危害 |
4.2 新集能源僵尸化成因分析 |
4.2.1 内部成因分析 |
4.2.2 外部成因分析 |
4.2.3 新集能源僵尸化成因小结 |
第5章 新集能源兼并重组处置策略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 |
5.1 新集能源的兼并重组处置策略概述 |
5.1.1 兼并方——中煤集团简介 |
5.1.2 新集能源与中煤集团兼并重组方案介绍 |
5.2 新集能源的兼并重组处置策略分析 |
5.2.1 处置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5.2.2 处置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分析 |
5.3 新集能源兼并重组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
5.3.1 短期市场反应 |
5.3.2 财务绩效表现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基于僵尸企业成因研究的建议 |
6.2.2 基于僵尸企业处置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识别判定表 |
致谢 |
(8)中国神华与中煤能源财务绩效差异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1.2.2 煤炭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与案例公司介绍 |
2.1 基本理论 |
2.1.1 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
2.1.2 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3 国外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
2.1.4 国内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
2.2 案例公司介绍 |
2.2.1 煤炭行业整体情况介绍 |
2.2.2 中煤能源介绍 |
2.2.3 中国神华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案例公司财务绩效的比较分析 |
3.1 案例公司财务绩效指标发展演变与比较分析 |
3.2 单项评价指标选取 |
3.2.1 设计的一般原则 |
3.2.2 单项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 单因素比较分析 |
3.4 综合分析 |
3.4.1 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公司财务绩效差异的成因分析 |
4.1 多元经营战略差异 |
4.2 资源禀赋差异 |
4.3 技术水平差异 |
4.4 人力资源差异 |
4.5 安全生产条件差异 |
4.6 启示及建议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9)煤炭上市企曼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多元化定义 |
2.1.2 多元化分类 |
2.1.3 企业绩效 |
2.2 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炭业发展现状与多元化经营特点 |
3.1 煤炭业发展概况 |
3.1.1 煤炭业相关政策的变迁 |
3.1.2 煤炭业现状发展分析 |
3.2 煤炭业多元化经营分析 |
3.2.1 煤炭上市企业多元化动因 |
3.2.2 煤炭上市企业多元化经营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度量依据与说明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 研究假设 |
4.4 变量定义与指标选择 |
4.4.1 自变量 |
4.4.2 因变量 |
4.4.3 控制变量 |
4.5 描述性统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回归分析 |
5.1 相关性分析 |
5.2 回归性检验 |
5.2.1 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回归分析 |
5.2.2 多元化类型与企业绩效回归分析 |
5.3 政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山西煤炭业危机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山西煤炭业危机发展困境理论概述 |
2.1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
2.1.1 矛盾对立面转化规律理论 |
2.1.2 否定之否定规律理论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2.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性构想 |
第三章 山西煤炭业辉煌发展历程 |
3.1 山西煤炭业发展历史阶段 |
3.1.1 1840 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山西煤炭业 |
3.1.2 1949 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山西煤炭业 |
3.1.3 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的山西煤炭业 |
3.2 山西煤炭业的历史贡献 |
3.2.1 山西煤炭业对全国的经济贡献 |
3.2.2 山西煤炭业对全国的社会贡献 |
3.2.3 山西煤炭业对全国的文化贡献 |
第四章 山西煤炭业近期发展危机 |
4.1 山西煤炭业自身危机 |
4.1.1 煤炭销路阻滞 |
4.1.2 同业竞争和替代 |
4.1.3 附加价值提升困难 |
4.2 山西煤炭业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 |
4.2.1 矿区地表环境恶化 |
4.2.2 燃煤导致碳排放性空气质量下降 |
4.2.3 污水排放导致的地表、地下水污染严重 |
4.3 山西煤炭业衍生的社会危机 |
4.3.1 煤炭业衰退带来的就业问题 |
4.3.2 煤炭业经济效益下降扩散效应 |
4.3.3 煤炭业衰退挫伤山西民众信心 |
第五章 山西煤炭业发展辉煌转危机的原因 |
5.1 昔日辉煌与今日危机的理论原因 |
5.1.1 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认识和把握不足 |
5.1.2 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和把握不足 |
5.2 山西煤炭业实践中路径依赖 |
5.2.1 煤炭作为我国支柱能源地位长期未有变动 |
5.2.2 煤炭作为山西支柱产业地位不易被取代 |
5.3 山西煤炭业不景气的政策因素 |
5.3.1 摆脱煤炭单一结构产业政策长期缺位 |
5.3.2 煤炭产业政策执行中存在偏差 |
第六章 应对山西煤炭业发展危机的对策 |
6.1 发挥发展理论的产业指导作用 |
6.1.1 避免再次辉煌转危机发展陷阱 |
6.1.2 深刻认识和挖掘发展理论的指导作用 |
6.2 规避山西煤炭业发展路径依赖 |
6.2.1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山西煤炭业发展规模 |
6.2.2 提升煤炭高附加价值延伸产业链 |
6.2.3 拓宽非煤炭新兴产业增长点 |
6.3 利用好国家宏观发展优惠政策 |
6.3.1 利用好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 |
6.3.2 探索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山西发展新机遇 |
6.3.3 综合利用好其它有利于山西发展的相关政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冶金、化工、煤炭业国家重点企业经营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者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例[D]. 郑雅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Z集团战略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研究[D]. 薛萍. 青岛大学, 2020(02)
- [3]秦港第二港务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高一鸣. 燕山大学, 2020(01)
- [4]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D]. 刘田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去杠杆对煤炭上市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D]. 阙宏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煤炭业债券违约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D]. 王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我国煤炭业僵尸企业的成因及处置研究 ——以新集能源为例[D]. 覃剑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中国神华与中煤能源财务绩效差异及成因分析[D]. 朱采薇.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9]煤炭上市企曼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D]. 姜一.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10]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山西煤炭业危机与对策研究[D]. 刘文惠. 山西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