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析篮球比赛节奏(论文文献综述)
宋陆陆,李茜,许宏龙[1](2020)在《篮球新规则改动对篮球技术运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分析NBA、CBA、西甲、俄超、巴西联赛等篮球比赛在新规则前后突破得分比例、转换进攻得分成功率等数据,得出各大联赛突破增长比例最多的依次是:CBA联赛、西甲联赛、俄超联赛、巴西联赛、NBA联赛;转换进攻得分成功率最多的依次是:CBA联赛、西甲联赛、俄超联赛、巴西联赛、NBA联赛,总结走步规则修改对于球员突破技术与转化得分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场均故意犯规阻止快攻次数,得出各大联赛故意犯规阻止快攻比例减少最多的依次是:NBA联赛、CBA联赛、西甲联赛、俄超联赛、巴西联赛,总结违体犯规规则修改对于比赛流畅程度与比赛节奏的影响,提出针对走步规则变化和违体犯规变化对篮球技术运用的建议。
马云龙[2](2020)在《学校、俱乐部在小篮球推广中的非衡结构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1月,中国篮协重启停滞多年的“小篮球计划”。同年教育部启动了校园篮球发展计划,在小学中学阶段大力开展和普及篮球运动。小篮球运动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姚明指出:小篮球运动的推广将以各级篮球协会、社会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全国各小学为支柱,搭建“教练员培训、技术标准、周末假期训练营、大数据”四个系统,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场助力的共同推动,真正把篮球运动推广到基层的少年儿童中去,成为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引入运动训练学中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将小篮球运动的推广认定为宏观的整体结构,将学校与俱乐部的小篮球推广现状视为小篮球运动推广结构的两项子系统。从二者各自推广的开展形式、教学现状、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类比分析论证二者在整体结构中的非衡现象及补偿的实现机制,运用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平衡补偿和非衡补偿途径,提出在小篮球推广非衡结构中的补偿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学校与俱乐部在小篮球推广的体系中,二者各自开展情况呈现非衡特征,具体体现在推广的形式,开展的教学现状,以及师资条件及硬件设施保障能力。2.学校在小篮球的推广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教学方面,学生学时保障不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缺乏考核与评价;二师资力量方面,篮球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体育教师接受小篮球培训不到位;三在场地与器材设施上,学校场地设施陈旧,器材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3.俱乐部在小篮球的推广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教学专业性强,利于学生水平同质化发展;二师资方面,俱乐部教练员专业性强,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三在硬件设施保障方面,专业化的保障能够满足训练需要。4.在小篮球推广的非衡结构中,校外篮球俱乐部的开展明显优于学校,将其视为优势子能力。运用非衡结构的补偿普遍性原理论证了优势子能力对薄弱子能力的补偿或代偿,即俱乐部通过教学、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补偿了学校在小篮球推广中的不足,并且通过这种补偿机制共同促进了小篮球的推广。5.运用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提出小篮球推广的非衡结构补偿对策,对于优势子能力的非衡补偿策略,即“扬长”—充分发挥俱乐部小篮球推广的自身优势。对薄弱子能力的平衡补偿策略,即“避短”—增强学校的小篮球推广能力,以此达到更好推广小篮球运动的目的。
郭浩杰[3](2020)在《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竞技体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中,录像分析技术就被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竞技领域当中,特别是录像分析在NBA联赛当中的成功运用,为我国职业篮球带来了发展和契机,2005年广东队率先引进了录像分析技术,拉开了我国职业篮球引进录像分析技术的大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录像分析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究其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录像分析人员的现状调查和对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分析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球队教练员、运动员、录像分析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录像分析剪辑的结构内容和特殊内容以及录像分析人员具备的要素;结合录像分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录像分析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得出如下结论:(1)在我们的联赛中,各自球队剪辑的内容有自己的录像资源库,没有一个共享平台,缺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2)目前,国内关于篮球录像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缺少对篮球录像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专业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缺乏对这个职业的了解,包括他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能、工作负荷、工作范围、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另外,现在从事录像分析这项工作的人员参差不齐,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3)在球队中的录像分析人员身兼数职,不仅要做好录像分析工作,而且还要做好录像工作。同时,很多录像分析人员在球队中还担任其他职务,如:助理教练、队务、其他等方面的职务。这就大大增加了录像分析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负荷。(4)录像分析人员应该具备篮球专业知识、视频分析软件的熟练使用、视频后期处理能力、外语能力、视频资料收集、视频摄制、品德素质、实践经历等要素。(5)录像分析剪辑的结构内容和特殊内容要求包括:跳球方面;球员的个人技术特点;外援方面;篮板球方面;最后一攻;失误方面;进攻(常规战术、边线球战术、底线球战术、快攻战术、破联防战术);防守(防挡拆方面、协防方面、退防方面、防低位方面、防守变化方面、防快攻方面、联防方面)等八个方面的结构内容和对方主要战术、发动战术的动作两个方面的特殊内容。
艾志远[4](2020)在《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研究》文中指出三人制篮球自2010年世界青奥会开始成为官方比赛项目走入人们的视野,经过国际篮联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三人制篮球正式加入东京奥运会成为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2019年11月,我国三人制篮球男队和女队同时获得东京奥运会三人制篮球参赛资格。但同时备战东京奥运会、力争取得更好成绩也成为我国三人制篮球面临的首要任务。综合分析前期世界三人制篮球赛事表现可以看出,我国三人制篮球男队和女队在竞技水平上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说此次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任重道远,道阻且长。2019年11月,中国篮协发布公告,为备战东京奥运会三人制篮球比赛向全社会招募三人制篮球国家集训队篮球运动员,标志着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工作正式开始。鉴于我国三人制篮球队首次备战奥运会及运动员选拔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充分调研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分别从选拔机制、测试内容和保障措施三个层面客观呈现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的基本内容,分析归纳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优化和完善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模式,为更好地提高三人制篮球队的竞技水平与运动成绩做出贡献,进而推进三人制篮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研究认为:(1)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过程中,存在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缺乏长效机制,选拔结果偶然性较大;运动员选拔测试标准存在主观倾向,选拔效果不尽如人意;运动员的选拔过于关注单人素质,团队协作仍有待加强;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政策保障乏力,运动员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2)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无法有机结合,存在主客观矛盾问题。三人制篮球的基础性研究不足,运动员评价模型及选材标准亟需完善,加强对接国际三人制篮球赛事标准,基于球队整体视角培育后备人才。部门协同强化政策保障需要优化,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共同发展。(3)我国三人制篮球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三人制篮球的发展与现状等应用型研究,对于三人制篮球的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三人制篮球实践。需进一步拓展三人制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得三人篮球运动理论与实践趋于平衡性发展。
吴莉婷[5](2020)在《我国高水平青年气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排球运动是我国趣味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性健身项目,参与群体由老年化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由于青年群体的参加,气排球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大大提升,对青年气排球比赛的得失分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气排球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本文以中国青年高水平气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超级杯”全国气排球联赛总决赛(青年组),男子组31支球队,女子组25支球队,共112场比赛作为本次调查的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水平青年气排球比赛在扣球、发球、拦网、对方失误、一传、防守等得失分因素和总体得失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高水平青年气排球比赛的得失分规律,探寻比赛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气排球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研究结果显示:1.高水平青年男子气排球比赛得分手段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对方失误得分、扣球得分、拦网得分、发球得分;失分项目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扣球失分、拦网失分、其它防守失分、发球失分、保护失分、一传失分、其它失分。在胜负结果上,胜队的对方失误得分与比赛胜利有直接关系,扣球是失分的主要因素;负队以扣球为主要得分手段,导致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也是扣球。各项指标中,在得分方面,扣球是最有力的得分手段,拦网是攻防兼备的武器,高质量的发球利于攻防,对失的增加,导致其成为主要得分手段;在失分方面,扣球的失误率最高,发球失误过多直接丢失主动权,拦网效果一般,一传和防守问题影响进攻的组织和效果。2.高水平青年女子气排球比赛得分手段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对方失误得分、扣球得分、拦网得分、发球得分、其它得分;失分项目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扣球失分、其它防守失分、保护失分、拦网失分、其它失分、一传失分、发球失分。在胜负结果上,胜队的对方失误得分与比赛胜利有直接关系,保护是失分的主要因素;负队以拦网为主要得分手段,导致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扣球。各项指标中,在得分方面,扣球战术打法单一,防守反击得分的成功率高,发球攻击性较弱,不易于得分,拦网效果较好,给对方攻手造成一定的压力,对失成为第一得分手段;在失分方面,各项技术水平不稳定,扣球技术尤为明显,失分所占比例最高,一传失误大多数是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或判断失误所导致,而防守起球效果影响反击的形成。3.针对得失分规律提出相应建议在扣球技术上,注重扣球手法的练习,提高扣球高度和突破攻的能力,丰富战术系统,使其灵活多变;在发球技术上,提高发球稳定性的同时,注重发球的攻击性,达到破坏对方一传的效果;在拦网技术上,加强拦网手型和起跳时机的练习,提高拦网高度,注重以进攻型拦网为主,防御型拦网为辅;在防守技术上,包括一传,应针对技术动作、防守取位等方面进行训练,加强接多变球的能力,提高防守速度;在自失问题上,规范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的稳定性和控球的准确性;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如提高核心力量、弹跳高度和移动速度等。
管良凯[6](2020)在《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篮球运动比赛中充满了各种身体对抗,场上发生的情况瞬息万变,技战术的灵活运用更加巧妙,而且攻防转换速度非常快,这就对篮球裁判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随着篮球比赛节奏的加快,篮球比赛水平的提高,对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等多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的阐述了对优秀篮球裁判员产生判罚准确性影响的每一个因素,提炼出培养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主观因素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同伴配合因素、裁判法选位观察因素、篮球规则的掌握因素、裁判法区域分工因素、执裁的感觉因素、身高因素、体能因素、内在心理压力因素、内在心理怯场因素。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客观因素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赛场环境照明因素、赛场环境温度因素、赛场环境色调因素、教练组和球员的施压因素、电视转播因素、现场观众的干扰因素、关键比分和时间节点因素。
付立瑶[7](2020)在《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篮球名言“防守赢得冠军,进攻赢得观众。”,强调夺冠中防守的重要性。CBA作为中国最好的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广东队在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中以11战全胜的战绩夺取总冠军,而全场紧逼防守作为广东队防守方式中最常用的防守战术。本文通过研究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广东队及其对手的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特征,探析中国最高水平篮球强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设计、运用、形式、效果等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学习中国男子篮球的最新防守发展趋势,给予中国各级篮球训练队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本文以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广东队与对手11场比赛使用全场紧逼防守的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广东队与对手的11场季后赛中全场紧逼防守特征情况为统计对象,统计好全场紧逼防守特征的相关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设计具有灵活性。战术过程是围绕本方球员基本条件,了解对手的基本情况和攻防特点,根据赛场情况的改变灵活设计的。2.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运用具有针对性。选择以对手掷端线球和为了进一步扩大两队之间分差为主的时机来针对对方运用全场紧逼防守战术,针对对手进攻特点运用某一种较多的全场紧逼防守战术方式为主。3.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形式具有多变性。广东队是以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为主,全场区域紧逼防守为辅的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在季后赛阶段赛中每一场改变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与全场区域紧逼防守组合不同比例,以及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战术不同形式的组合,使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形式不断变化,多变的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形式致使对手难以适应。4.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效果具有风险性。广东队通过每次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制造对手投篮不中、进攻犯规、进攻失误,减少对手在防守后的得分与自己防守犯规次数的方式,来提高防守成功率,且每场比赛以次数多,长时间,高强度的全场紧逼防守战术来降低风险率。
周浩[8](2020)在《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快攻是体现新时代篮球发展方向和运动特点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战术之一,是篮球战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的比赛得分方式之一,其中,快攻推进阶段是快攻战术得以顺利、高效进行的重要部分。篮球运动员在快攻推进过程中是多肢体结合,在多平面、多方向的运动过程,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具备多方向快速移动及急停急起的能力;此外,传球动作在同一时间内涉及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属于明显的多维度动作,然而,在篮球运动员的抗阻训练中却少有涉及多维度的训练动作。目的:本文以姿势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过程中技术动作特征,设计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有积极影响;通过对测试指标的分析,探究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产生影响的原因。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市第八中学篮球队24名队员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组采用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抗阻训练方案,本研究选取了“前抛实心球、叉腰立定跳、T形跑、3/4篮球场冲刺(有球、无球)、15m×2折返跑(有球、无球)、传球距离、两人短传快攻推进折返、三人快攻推进折返(短长传结合)、躯干前倾角度”共11项测试指标,并使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的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组间、组内的T检验。结果:在8周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后,实验组除了“叉腰立定跳”测试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其他测试指标均出现显着性变化;而对照组除了“叉腰立定跳”测试指标出现显着性变化,其他测试指标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结论:1、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的上下肢协同控制能力,有利于整体力量的发挥,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推进速度。2、实验组实验前、后的专项测试指标成绩均出现显着性提高,且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因此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于提升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推进速度有着积极的影响。3、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可以提高中学生运动员在移动过程中对于身体各部位的控制能力,主要体现为移动时躯干前倾角度的增大,对于提升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推进速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崔星晨[9](2020)在《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发展现状与推广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推动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改善我国篮球后备人才不足、发展水平欠缺等问题,中国篮协在2017年推出了“小篮球计划”,并启动了小篮球联赛。小篮球联赛将作为我国篮球赛事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专业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中国篮球的长远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比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天津市开展的小篮球联赛及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赛事相关的管理情况、赛事运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参赛的主要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天津市当前开展小篮球联赛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当前开展较好的大型体育赛事及其他小篮球赛事活动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天津市开展小篮球联赛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总结出相关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天津市篮球运动历史悠久,运动氛围好,为小篮球联赛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当前天津市官方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小篮球管理部门,使得天津市小篮球的发展缺乏组织性、系统性,资源缺乏统筹和引领。2.天津市小篮球当前赛事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缺乏足够吸引力。此外大众认可程度不高,除了小篮球联赛的参与者以外,没有得到更多人群的关注。3.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在场地球馆、场地设施、比赛用球的配备上较为完善,但整体来看,天津市的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全能够配备小篮球规则标准的设施,严重阻碍了小篮球在天津市的推广。4.2019年天津市篮协与卡尔美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将对天津市的各项篮球赛事给予有力的支持,但总体来看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的赞助商还不够,经费也仅仅只够维持赛事进行。在宣传推广上方式单一,缺乏足够吸引力,不利于小篮球赛事在天津的推广。5.当前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刚刚起步,赛事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赛事的主要参赛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实践来适应、提升。根据以上结论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推广对策:1.官方部门加大重视,完善组织管理机构;2.以点带面,打造天津特色小篮球赛事;3.丰富赛事活动4.培养专业的小篮球人才5.树立正确的学赛观念6.增加经费来源,加大宣传力度7.普及优化场地设施8.促进赛事联合,提升赛事水平。希望可以对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孙彬[10](2019)在《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篮球协会执行、由河南省各高校承办的一项重要赛事,其中本科甲组是针对河南省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赛,能客观反映出河南省普通大学生的篮球水平。由于大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性,全天的文化课学习是主流,因此本科甲组篮球队以组织课余训练的来提升运动成绩。本研究通过对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下篮球队课余训练的不足之处,同时为篮球队课余训练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有效的对策与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发挥课余训练的实效性起推动作用。本研究以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抽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进行调查,并运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纳。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路径:其一,教练员及运动员基本情况;其二,课余训练的计划、时间段、训练时长、训练频率、训练内容与强度;其三,运动员的选拔途径;其四,运动员训练动机及态度、参加业余比赛频次、学训矛盾、华光杯篮球赛事安排对运动员的影响;其五,主管部门资金投入情况、学校奖励机制、各级领导重视程度。经过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练员学历集中在硕士学历,年长教练员退居二线,导致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带队经验。教练员选拔没有综合考究,多数教练员无运动等级且是以直接任命的方式带队,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不高,教练员组成结构有待完善。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训练年限偏短,技能水平相对于乙组和丙组(体育专业和高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第二,大部分教练员会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但在周期训练中不能有效完成各周型所规定的训练任务。课余训练内容安排不合理,忽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且篮球队在平时课余训练负荷安排偏小,而赛前集训期间负荷安排过大,形成明显反差易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第三,运动员选拔途径单一,集中在校内比赛中选拔运动员;在进行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中,没有把心理测试作为选拔运动员的评价标准之一。第四,很大比例运动员对篮球热爱程度很高,课余训练比较积极,但部分运动员参加业余比赛频次较低,缺乏比赛经验及适应大赛环境能力;部分运动员不能平衡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矛盾导致运动员进行课余训练时出现缺勤现象,另一方面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本科组比赛通常放在暑假7月份,导致运动员期末考试备考期与训练关键期冲突,加剧了运动员学训矛盾。第五,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经费匮乏已成为一种常态,限制了篮球队的发展。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部分高校只重视申报,轻于建设。部分高校奖励机制不健全,教练员带队训练学校不能给予相对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教练员组织课余训练的积极性。篮球队在赛前集训期间相关领导重视度较高,而在篮球队平时课余训练期间对其有所忽略,相关领导对篮球队重视度上有待提升。对策建议:第一,教练员选拔要全面考核,对教练选拔采用竞聘的形式,加强岗位培训,进而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对于执教教练员可适当减少教学任务安排,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上。第二,教练员制定详细周期训练计划,并认真完成。教练员训练方法做到高效且有创新,并合理安排课余训练负荷,来提高训练效率。同时运动员应明确自己训练目标,杜绝盲目训练。第三,扩展运动员选拔途径,可发展高校篮球俱乐部和篮球社团建设来吸引更多有天赋运动员,利于优化运动员选材。在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中,应把心理测试作为运动员选拔标准之一。第四,合理安排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赛事时间,建议安排在周六日,以主客场积分制的方式进行比赛,更有利于赛事推广和运动员参与度;运动员应制定文化课学习与课余篮球训练时间安排表,合理分配学习和训练时间;运动队要主动创造比赛条件,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来增加训练和比赛经验。第五,学校相关领导制定相应制度来保障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时间、经费、篮球场地配置等问题;改善奖励机制,提高运动队课余训练积极性;鼓励运动队寻求校外赞助,充裕课余训练资金。
二、简析篮球比赛节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析篮球比赛节奏(论文提纲范文)
(1)篮球新规则改动对篮球技术运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录像观察法 |
1.2.3 数理统计法 |
1.2.4 对比分析法 |
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关于进攻时间和场地规则的修改 |
2.2 关于新规则的修改对篮球技战术影响 |
2.3 关于新规则修改对篮球训练的影响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主要规则变化 |
3.1.1“走步违例”的规则变化 |
3.1.2 关于违体犯规的规则变化 |
3.2 规则变化的主要意义 |
3.2.1 丰富运球员的进攻手段 |
3.2.2 树立运动员正确的防守节奏 |
3.3 走步规则修改前后的数据变化分析 |
3.4 违体犯规规则修改前后的数据变化分析 |
3.5 深入探究数据产生原因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加强篮球新规则的组织培训 |
4.2.2 关于走步的建议 |
4.2.3 关于违体犯规的建议 |
(2)学校、俱乐部在小篮球推广中的非衡结构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1.1.2 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
1.1.3 小篮球推广理论建立与升华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小篮球运动 |
2.1.2 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
2.2 小篮球运动文献综述 |
2.2.1 小篮球运动起源及发展研究 |
2.2.2 小篮球运动推广的研究 |
2.2.3 学校中小篮球运动开展的研究 |
2.2.4 俱乐部小篮球开展的研究 |
2.2.5 国外小篮球文献综述 |
2.3 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文献综述 |
2.3.1 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
2.3.2 理论应用研究 |
2.3.3 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拓展的宏观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小篮球推广体系中学校、俱乐部非衡结构概述 |
4.1.1 学校、俱乐部内涵 |
4.1.2 小篮球推广体系中学校、俱乐部非衡结构 |
4.2 学校小篮球运动推广现状 |
4.2.1 学校小篮球开展形式 |
4.2.2 学校体育教师师资条件 |
4.2.3 学校硬件设施条件 |
4.3 俱乐部小篮球运动推广现状 |
4.3.1 俱乐部小篮球开展形式 |
4.3.2 俱乐部教练员师资条件 |
4.3.3 俱乐部硬件设施条件 |
4.4 学校、俱乐部非衡结构补偿分析 |
4.4.1 小篮球推广体系非衡结构客观性原理及致因 |
4.4.2 二者在非衡结构中补偿的普遍性原理及分析 |
4.4.3 学校、俱乐部非衡结构补偿的实现机制分析 |
4.5 学校、俱乐部非衡结构补偿策略 |
4.5.1 非衡补偿途径—充分发挥俱乐部推广优势要素 |
4.5.2 平衡补偿途径—弥补学校小篮球推广薄弱要素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任务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录像分析的相关研究 |
1.3.3 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个案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3.1.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所使用的录像分析软件及反馈情况 |
3.1.2 录像分析人员的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
3.1.3 录像分析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
3.1.4 录像分析设备的硬件要求 |
3.2 录像分析剪辑的结构内容和特殊内容 |
3.2.1 录像分析剪辑的结构内容 |
3.2.2 录像分析剪辑的特殊内容 |
3.2.3 以青岛队为个案对录像分析剪辑的结构内容和特殊内容进行分析 |
3.2.4 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3.2.5 录像分析报告的撰写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4)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三人制篮球首次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时代契机 |
1.1.2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积极备战东京奥运会的现实之需 |
1.1.3 三人制篮球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的理论之困 |
1.1.4 自身篮球经历及资源与研究主题选取的兴趣使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分析 |
3.1.1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机制 |
3.1.2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的测试内容 |
3.1.3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的保障措施 |
3.2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过程中的问题 |
3.2.1 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缺乏长效机制,选拔结果偶然性较大 |
3.2.2 运动员选拔测试标准存在主观倾向,选拔效果不尽如人意 |
3.2.3 运动员选拔过于关注个人自身素质,团队协作仍有待加强 |
3.2.4 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政策保障乏力,运动员支持力度不足 |
3.3 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模式的优化策略 |
3.3.1 完善我国三人制篮球赛事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运动员后备人才库 |
3.3.2 加强三人制篮球的基础性研究,构建运动员评价模型及选材标准 |
3.3.3 对接国际三人制篮球赛事标准,基于球队整体视角培育选拔人才 |
3.3.4 优化部门协同、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选拔测试标准(男子) |
附录四 选拔测试标准(女子) |
附录五 综合评定细则 |
(5)我国高水平青年气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气排球比赛得失分的限定 |
1.3.2 有关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的研究现状 |
1.3.3 影响比赛成绩变化的成因研究 |
1.3.4 比赛成绩影响因素的应对研究 |
1.3.5 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对比分析法 |
2.2.6 相关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水平青年男子气排球比赛得分因素分析 |
3.1.1 扣球得分因素分析 |
3.1.2 发球得分因素分析 |
3.1.3 拦网得分因素分析 |
3.1.4 对方失误得分因素分析 |
3.1.5 小结 |
3.2 高水平青年男子气排球比赛失分因素分析 |
3.2.1 扣球失分因素分析 |
3.2.2 发球失分因素分析 |
3.2.3 拦网失分因素分析 |
3.2.4 一传失分因素分析 |
3.2.5 防守失分因素分析 |
3.2.6 其它失分因素分析 |
3.2.7 自失因素分析 |
3.2.8 小结 |
3.3 高水平青年男子气排球比赛总体得失分规律分析 |
3.3.1 总体得分规律分析 |
3.3.2 总体失分规律分析 |
3.3.3 总体技战术得失分对比分析 |
3.4 高水平青年男子气排球比赛得失分与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3.4.1 胜队得分项目与胜队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4.2 胜队失分项目与胜队总失分的相关性分析 |
3.4.3 负队得分项目与负队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4.4 负队失分项目与负队总失分的相关性分析 |
3.4.5 小结 |
3.5 高水平青年女子气排球比赛得分因素分析 |
3.5.1 扣球得分因素分析 |
3.5.2 发球得分因素分析 |
3.5.3 拦网得分因素分析 |
3.5.4 其它得分因素分析 |
3.5.5 对方失误得分因素分析 |
3.5.6 小结 |
3.6 高水平青年女子气排球比赛失分因素分析 |
3.6.1 扣球失分因素分析 |
3.6.2 发球失分因素分析 |
3.6.3 拦网失分因素分析 |
3.6.4 一传失分因素分析 |
3.6.5 防守失分因素分析 |
3.6.6 其它失分因素分析 |
3.6.7 自失因素分析 |
3.6.8 小结 |
3.7 高水平青年女子气排球比赛总体得失分规律分析 |
3.7.1 总体得分规律分析 |
3.7.2 总体失分规律分析 |
3.7.3 总体技战术得失分对比分析 |
3.8 高水平青年女子气排球比赛得失分与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3.8.1 胜队得分项目与胜队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8.2 胜队失分项目与胜队总失分的相关性分析 |
3.8.3 负队得分项目与负队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8.4 负队失分项目与负队总失分的相关性分析 |
3.8.5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高水平青年男子气排球比赛 |
4.1.2 高水平青年女子气排球比赛 |
4.2 建议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心理因素及身体素质 |
2.1.2 专业技能及临场经验 |
2.1.3 专业理论基础及职业道德 |
2.1.4 篮球裁判员的业余化向职业化发展 |
2.1.5 其他 |
2.2 国外研究 |
2.2.1 进攻性犯规的模糊性 |
2.2.2 社会认同度低 |
2.2.3 个性心理、生理特征 |
2.2.4 外界压力干扰 |
2.2.5 其他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4届山东省运动会篮球项目决赛裁判员基本情况 |
4.1.1 24届山东省运动会篮球项目决赛裁判员的性别、年龄结构 |
4.1.2 24届山东省运动会篮球项目决赛裁判员的地域分布 |
4.1.3 24届山东省运动会篮球项目决赛裁判员的学历结构 |
4.1.4 24届山东省运动会篮球项目决赛裁判员的职业分布 |
4.1.5 24届山东省运动会篮球项目决赛裁判员的执裁年限 |
4.2 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主观因素 |
4.2.1 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身体形态因素 |
4.2.2 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体能因素 |
4.2.3 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对裁判法的应用程度 |
4.2.4 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对篮球规则的掌握能力 |
4.2.5 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的内在心理因素 |
4.2.6 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对比赛的感觉 |
4.2.7 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主观因素的因子分析 |
4.3 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客观因素 |
4.3.1 教练组和球员的施压对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影响 |
4.3.2 现场观众的干扰对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影响 |
4.3.3 赛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影响 |
4.3.4 赛事转播对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影响 |
4.3.5 关键比分和时间节点对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影响 |
4.3.6 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客观因素的因子分析 |
4.4 提高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对策 |
4.4.1 倡导文明观赛,营造和谐赛场 |
4.4.2 强化教练员和队员对篮球规则的理解 |
4.4.3 促进裁判员之间业务的探讨交流 |
4.4.4 建立和完善裁判员管理制度 |
4.4.5 加强梯队建设,培养裁判员后备人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7)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3.研究技术路线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研究 |
(二)关于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研究 |
1.国内关于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研究 |
2.国外关于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研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专家访谈法 |
3.录像分析法 |
4.数理统计法 |
5.比较分析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设计特征 |
1.2018 -2019 赛季广东队的基本情况 |
2.2018 -2019 赛季季后赛广东队对手的基本情况 |
3.广东队根据比赛情况的灵活变化全场紧逼防守战术 |
(二)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运用特征 |
1.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时机特征 |
2.广东队根据季后赛对手进攻特点运用全场紧逼防守战术 |
(三)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形式特征 |
1.广东队在季后赛中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形式分类情况 |
2.季后赛广东队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形式特征 |
3.季后赛广东队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战术形式特征 |
(四)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效果特征 |
1.广东队的全场紧逼防守的防守次数 |
2.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成功率 |
3.广东队与对手的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防守失败率 |
4.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防守时间 |
5.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后对手得分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8)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研究综述 |
1.5.2 篮球快攻推进速度研究综述 |
1.5.3 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实验法 |
2.2.6 观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一般素质的影响 |
3.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素质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一般素质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1.3 对照组实验前后一般素质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1.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素质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2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的影响 |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专项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篮球专项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2.3 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专项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专项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3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躯干前倾角度的影响 |
3.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躯干前倾角度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3.2 实验组实验前后躯干前倾角度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3.3 对照组实验前后躯干前倾角度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躯干前倾角度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
3.4 讨论与分析 |
3.4.1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一般素质的影响分析 |
3.4.2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的影响分析 |
3.4.3 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躯干前倾角度的影响分析 |
3.4.4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发展现状与推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小学生篮球运动的研究 |
1.4.2 关于小学生相关篮球赛事的研究 |
1.4.3 关于小篮球联赛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赛事的相关研究 |
1.4.5 相关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篮球联赛的基本情况 |
3.2 小篮球联赛基本情况 |
3.2.1 小篮球联赛在全国开展的基本情况 |
3.2.2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开展的基本情况 |
3.3 小篮球联赛在天津市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1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的赛事理念情况分析 |
3.3.2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的组织管理与竞赛规程情况分析 |
3.3.3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主要参与者参赛情况分析 |
3.3.4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经费与赞助商情况分析 |
3.3.5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宣传情况分析 |
3.3.6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的安全保障情况分析 |
3.4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的优秀经验分析 |
3.4.1 篮球历史悠久,运动氛围良好 |
3.4.2 赛事经验丰富,小篮球人口发展迅速 |
3.4.3 篮球特色校增加,俱乐部培训机构发展迅速 |
3.4.4 联赛硬件设施完善,赛事吸引力高 |
3.5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5.1 官方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
3.5.2 赛区发展划分不明确,部分辖区赛事活动开展程度较低 |
3.5.3 竞赛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参赛人员性别比例失衡 |
3.5.4 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裁判员模式切换不准确 |
3.5.5 运动员学训冲突问题存在,大众认可程度有待提高 |
3.5.6 赛事宣传力度不足,奖励机制缺乏吸引力 |
3.5.7 赞助、经费投入不足,赛事亮点不足、场次活动偏少 |
3.5.8 赛事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训练内容及器材设施不完善 |
3.6 天津市小篮球联赛推广对策分析 |
3.6.1 官方部门转变理念、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合作 |
3.6.2 以点带面,丰富赛事活动,打造具有津门特色的小篮球联赛 |
3.6.3 丰富赛事形式、打造明星小球员,鼓励吸引更多青少年儿童参与 |
3.6.4 组织培养专业小篮球人才,给予可靠的后期发展保障 |
3.6.5 完善落实运动员等级制度,树立正确的学训、学赛观念 |
3.6.6 加大宣传力度与经费投入,积极寻求赞助合作 |
3.6.7 明确教学训练体系,促进学校社会俱乐部合作,完善器械设施 |
3.6.8 加强天津市赛事联合,建立阶梯式的篮球联赛体系,扩大社会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天津市篮球运动氛围良好,承办赛事经验丰富 |
4.1.2 天津市小篮球赛事组织机构不完善,各级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4.1.3 天津市开展的小篮球赛事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与吸引力 |
4.1.4 赛事硬件设施完善,但普及程度参差不齐 |
4.1.5 赛事赞助、经费投入不足,宣传推广缺乏力度 |
4.1.6 天津市赛事资源丰富,但小篮球赛事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
4.2 建议 |
4.2.1 官方部门加大重视,完善组织管理部门,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
4.2.2 以点带面,增设活动,打造津门特色的小篮球赛事 |
4.2.3 丰富赛事形式,打造培养专项小球员,吸引更多人参与 |
4.2.4 明确制度考核,提供有力保障,培养专业的小篮球人才 |
4.2.5 完善落实运动员等级制度,树立正确的学训观念 |
4.2.6 找准定位,增加赛事经费来源,丰富宣传推广形式 |
4.2.7 进一步优化赛事活动场地,加大力度普及小篮球场地设施 |
4.2.8 促进天津市赛事联合,明确小篮球发展规范,提升赛事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10)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课余训练概念界定 |
1.3.2 关于河南省高校篮球队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3.3 课余训练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3.4 关于篮球队课余训练开展现状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开展现状研究 |
3.1.1 赛事简介 |
3.1.2 开展历程回顾 |
3.1.3 发展现状及意义 |
3.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3.2.1 教练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2.2 运动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3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教练员现状分析 |
3.3.1 教练员选拔运动员现状分析 |
3.3.2 教练员课余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安排 |
3.3.3 教练员课余训练内容设置及周期安排 |
3.3.4 教练员课余训练负荷强度安排分析 |
3.3.5 教练员对运动员课余训练出勤情况满意度调查分析 |
3.3.6 教练员来源及专职化程度 |
3.4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运动员现状分析 |
3.4.1 运动员课余训练动机及态度 |
3.4.2 运动员课余训练目标分析 |
3.4.3 运动员每周参加课余训练次数及时间安排 |
3.4.4 运动员课余训练对学习的影响 |
3.4.5 运动员自发组织课余训练情况 |
3.4.6 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
3.4.7 运动员营养补充情况 |
3.5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保障性条件现状分析 |
3.5.1 篮球场地设施配置情况 |
3.5.2 运动队课余训练经费保障分析 |
3.5.3 领导重视度情况 |
3.5.4 参赛情况 |
3.6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分析 |
3.6.1 教练员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3.6.2 运动员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3.6.3 课余训练保障性条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运动员问卷 |
附录 B 教练员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简析篮球比赛节奏(论文参考文献)
- [1]篮球新规则改动对篮球技术运用影响研究[J]. 宋陆陆,李茜,许宏龙.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04)
- [2]学校、俱乐部在小篮球推广中的非衡结构补偿研究[D]. 马云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录像分析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队中的应用研究[D]. 郭浩杰.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4]我国三人制篮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运动员选拔研究[D]. 艾志远. 燕山大学, 2020(01)
- [5]我国高水平青年气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研究[D]. 吴莉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影响山东省优秀篮球裁判员判罚准确性因素的研究[D]. 管良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广东队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特征研究[D]. 付立瑶.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多维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攻推进速度的影响研究[D]. 周浩.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天津市小篮球联赛发展现状与推广对策研究[D]. 崔星晨.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10]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彬. 河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