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10)在《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产国际东方战略是一个不成熟的革命战略,其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其局限性是中国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题目的选择以及论文研究的学术价值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基本内容并从东方战略的基本内容入手来剖析东方战略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从而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东方战略自身存在着两重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在华实施过程中,其积极性对于中国国民革命的推动: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援建黄埔军校、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促进工农运动发展、支持北方国民军等;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两重性引起了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及在华工作人员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解出现的分歧,主要围绕着国共两党合作方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认识、无产阶级独立性和共产党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了争论,由此形成了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及在华工作人员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两种主张。“三二○事件”之前,这两种主张基本上处于并存的状态,而且在客观上是互相补充,都在积极地全面贯彻着东方战略,推动着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三二○事件”之后,由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两种主张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尖锐起来,最后,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维经斯基和鲍罗廷的争论公开化,莫斯科支持鲍罗廷,从而完成了东方战略在华实践的重点转移——全面贯彻东方战略到不惜一切代价拉住资产阶级、维护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转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扩大会议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复杂形势盲目乐观,而对资产阶级的叛变缺乏警惕,因此,通过了脱离中国国民革命实际的决议。这个决议一方面要求中共急剧推进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尤其是土地革命,另一方面要求中共拉住资产阶级,依靠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来实现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其结果是加速了中国国民革命的失败。结束语中主要总结了共产国际东方战略指导中国国民革命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
曾成贵[2](2013)在《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鲍罗廷作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派驻中国的最重要的顾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促进国民党改组的完成,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亦因之获得实践平台。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构成上呈现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但继续保持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色彩。鲍罗廷深知国民党的复杂性,一开始就有加强左派,警惕右派进而战胜右派的思想准备。他以坚持联俄、反帝、开展国民革命为最大公约数,在变动的格局中,团结和发展左派势力,稳定和拉拢中间势力,排斥和打击右派势力,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努力坚持到底。以共产党员个人参加国民党的方式实现的国共合作,是联共(布)、共产国际的理论和战略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推翻军阀统治的目标将近实现,共产党的力量在革命运动中迅速壮大的情势下,随着共产国际战略激进化,要求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实质推进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革命武装,重新改造国民党上层机构,促进中国革命向非资本主义前途发展,不可能为国民党当权派所接受。革命形势已经深刻转变,国共合作格局必须相应转变,及时突破国共党内合作框架,但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没有及时转变,鲍罗廷选择了维持与武汉国民党继续合作,放弃实行激进政策,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鲍罗廷帮助国民党确立以党治军的理念,以苏联红军模式建立国民革命军。他参与筹建黄埔军校的谋划,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他在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问题上,做促进派,主张以北伐与农民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彻底摆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缚。这个时期,联共(布)和斯大林重视帮助中国革命阵营建立武装力量,把发展武装的着重点,放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身上,共产党人主要发挥的是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斯大林给鲍罗廷下达过武装工农的指令,鲍罗廷认为没有条件实施。鲍罗廷参与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实践了“以党治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一成立,他在国民党中的顾问事务就转换到这个新平台。国民政府建立后,政治委员会成为国民党指导政府的决策机构。鲍罗廷参与国民党政权从大元帅个人决断制到委员合议制的改造,参加政治委员会为成立国民政府的议事决策,还亲自起草、审查一系列关于政权、政务的规章、文电,并为政府人事安排提出重要建议。鲍罗廷掌握国际动态,及时为国民政府提供外交政策建议。国民党二届三次全会以后,国民政府机构的充实和共产党人参加政府,有鲍罗廷的运筹帷幄之功。共产党人参加政府,国共两党联席会的召开,使国共合作在党内合作的基础上添加几许政党联盟的色彩。鲍罗廷从中国历史和现状中把握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反复强调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有赖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完全解决。他的主张,有以共产国际革命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认识中国土地问题的一面。伴随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农民自发起来解决土地问题,他面对现实,主张经过农民自己的乡村自治,实现基层政权的转移,作为土地革命的保障,在没收和分配上,主张照顾到同盟者的利益。比起无条件没收和无规则分配的大众狂欢式的土地革命,鲍罗廷的方案显得保守,却具有切实可行性。农民的土地革命,如果没有政权和军队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是不能健康开展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投身革命运动,以其对革命的自觉认识为条件。来华前,鲍罗廷关于中国的知识近乎空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他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的了解,加强对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熟悉。他始终把唤醒民众,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知疲倦地到处演讲宣传,给人留下至深的印象。鲍罗廷虽拥有联共(布)和苏联政府的强大背景,但顾问的身份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总要与国共两党重要成员细心打交道。贯彻莫斯科的决策和意图,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要克服运作中的各种困难。鲍罗廷注意与中国领导人建立广泛而密切的个人关系,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于必要时玩弄一点权术,采取独断办法。通过个别间的说服和疏通,是他的风格和艺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乃多重原因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个1923年至1927年间,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提供理论、战略、方法的指导,苏俄政府提供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由于脱离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加以客观上力量对比的过于悬殊,最后并不能按照他们所设计的方案去实现。从这个角度说,鲍罗廷所担负的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国民革命应该以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为最佳选项,但结局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这个失败,归根到底,是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双重不足,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确的道路,终究还要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寻找。
王静,申长友[3](1993)在《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文中研究说明在大革命时期,苏联、共产国际为争取冯玉祥国民军加入国共统一战线,曾派遣大批人员赴华开展工作,瓦连京·特里福诺夫便是其中的一员。苏联《远东问题》(英文版)1990年第4期"历史上的空白点"专栏,披露了有关特里福诺夫的几则新材料,颇具史料价值,特将其一译出,供研究参考。
二、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学术价值 |
1.4 论文的框架和结构 |
1.5 文献研究综述 |
第2章 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 |
2.1 东方战略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
2.1.1 东方战略的提出 |
2.1.2 东方战略的基本内容 |
2.2 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两重性 |
2.2.1 东方战略的积极性 |
2.2.2 东方战略的局限性 |
2.3 东方战略在华实施的主要机构 |
2.3.1 共产国际、联共(布)之间的关系 |
2.3.2 东方战略在华实施机构——三驾马车 |
第3章 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推动 |
3.1 东方战略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3.1.1 越飞建议放弃孙吴联盟设想 |
3.1.2 马林提出国共“党内合作” |
3.1.3 鲍罗廷帮助国民党改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
3.2 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 |
3.2.1 鲍罗廷支持孙中山北上开展国民会议运动 |
3.2.2 共产国际“二月指示”推动工农运动发展 |
3.2.3 俄共(布)援建黄埔军校并支持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
3.2.4 俄共(布)支持北方国民军 |
第4章 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两重性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影响 |
4.1 东方战略两重性与中国革命问题认识上的矛盾 |
4.1.1 围绕国共合作方式上展开的争论 |
4.1.2 围绕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看法上的摇摆 |
4.1.3 围绕无产阶级独立性和共产党作用的争论 |
4.2 东方战略两重性与在华实践中的两种主张 |
4.2.1 关于中国革命实践的两种主张 |
4.2.2 两种主张的实践影响 |
4.3 东方战略在华实践中的重点转移 |
4.3.1 加拉罕“地段论”代表联共(布)内部的妥协倾向 |
4.3.2 联共(布)正式提出“争取喘息时间”的妥协方针 |
4.3.3 “争取喘息时间”导致组织和军事上的妥协 |
4.3.4 维经斯基与鲍罗廷的分歧公开化,莫斯科支持鲍罗廷 |
第5章 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的失败 |
5.1 国民革命紧急关头的东方战略 |
5.1.1 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 |
5.1.2 斯大林“挤干柠檬”主张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
5.1.3 鲍罗廷“西北论”埋伏下国民革命失败的隐患 |
5.2 汪精卫集团公开“分共”,国民革命失败 |
5.2.1 武汉地区形势恶化,鲍罗廷与中共以妥协来挽救危机 |
5.2.2 共产国际“五月指示”与中共中央改组 |
5.2.3 “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2)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前史 |
三 思路与方法 |
四 重点与难点 |
五 两点说明 |
第一章 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一 鲍罗廷来华前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初试 |
1. 共产国际、苏俄在中国寻找盟友 |
2. 国共合作模式的选择 |
二 国民党改组的强力推进 |
1. 鲍罗廷初识孙中山与国民党 |
2. 国民党改组的实际进展 |
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
2. 制定《中国国民党总章》 |
3. 国民党的新生 |
第二章 合作之初对国共磨擦的平复 |
一 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
1. 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务发展 |
2. 黄埔军校的创办 |
3. 工农群众运动的开辟 |
4.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澎湃 |
二 结构性矛盾的表面化 |
1. 共产国际的不同声音 |
2. 国共两党的政见差异 |
3. 扩张国民党的矛盾冲突 |
三 “弹劾共产党案”的消歇 |
1. 鲍罗廷受诘问 |
2. 国民党一届二次全会的折中 |
3. 起兵北伐与平定商团叛乱 |
第三章 发展左派势力维护统一战线 |
一 国民党组织分化的出现 |
1. 支持孙中山北上 |
2. 推动国民会议运动勃兴 |
3. 应对保守势力的麇集 |
二 国民政府的成立与纷争 |
1. 反帝大革命狂飙突进 |
2. 国民政府的成立 |
3. “廖案”处理及其后的政治变动 |
第四章 于分化中勉力坚持国共合作 |
一 反击西山会议派的不完全胜利 |
1. 排共抗俄的西山会议 |
2. 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再确认 |
二 蒋介石限共的党务整理 |
1. 中山舰事件前的政情研判 |
2. 鲍罗廷与《整理党务案》的通过 |
第五章 发动北伐与迁都武汉的运筹 |
一 发动北伐战争的争议 |
1. 南北政局变化中的酝酿 |
2. 鲍罗廷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出师 |
二 国民政府迁都的角力 |
1. 北伐初期政治方针的研讨 |
2. 迁都问题的提出与国民党中央各省区联席会议的决定 |
3. 国民政府迁移武汉的博弈 |
三 党内合作向政党联盟演变 |
1. 发展新的革命中心区 |
2. 共产党人加入国民政府 |
第六章 战略退却难挽国共破裂狂澜 |
一 进入紧急关头的战略选择 |
1. 革命根据地危机四伏 |
2. 鲍罗廷提出战略退却 |
二 中共战略方针的重大争论 |
1. 鲍罗廷与罗易的冲突与分歧 |
2. 中共五大未能克服当前危机 |
三 挽救失败的最后努力 |
1. 莫斯科出手:从蒋介石到汪精卫 |
2. 鲍罗廷坚持以退求存 |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曲终人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苏共(布)中央政治局特里福诺夫写于1926年3月前 |
四、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D]. 黄华. 吉林大学, 2010(08)
- [2]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D]. 曾成贵.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3]一位苏联顾问关于国民军的报告——瓦连京·特里福诺夫的中国档案[J]. 王静,申长友. 北京党史,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