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

一、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中民[1](2021)在《对“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民主化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伊斯兰主义、军人干政、身份政治三个典型问题,分析它们对"阿拉伯之春"的影响。首先,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治转型表明,伊斯兰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伊斯兰主义既可以支持民主,也可以反对民主。其次,军人干政在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异常复杂,对其进行评价应客观具体。就本文选取的三个案例而言,军人干政的形式、程度和作用各不相同:在突尼斯,军队基本未干预民主转型;在埃及,军队对政治转型进行全程干预并且不断变换角色;在也门,军队部落化导致了政治转型碎片化。最后,本文研究了身份政治对阿拉伯国家民主化的复杂影响。在国家内部,身份政治是阿拉伯国家冲突性和竞争性政治的重要认同来源和社会机制。在地区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泛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政治思潮,导致地区国家基于身份政治决定外交政策甚至干涉他国事务,导致某国的民主进程被外部干预阻断。总之,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异常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赵云云[2](2020)在《历史遗产、制度选择与转型绩效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宪制工程学硏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底中东北非地区发生政治变局以来,许多国家陷入了内战和动乱之中,而突尼斯虽然在经济社会秩序上的状况仍不明朗,但实现了基本的政治稳定。突尼斯不仅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同时也处于伊斯兰文化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因此其制宪进程软着陆的成果就更值得深思。本文从突尼斯的宪制工程设计入手,探索突尼斯政治制度改革的历史渊源和宪制建设中各方力量的博弈和妥协,同时考察2013年之后的转型绩效,进而分析突尼斯政治转型中的制度因素。本文认为,突尼斯通往宪法的路上不仅有丰厚的制度遗产加持,同时也有理性的政治精英的合理行动。此外,突尼斯单一制、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多党制的制度设计呈现出低度向心型民主和低度共识型民主的样态,因此不仅有利于处理多元文化国家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强化了政府治理能力,进而有利于国内政治的稳定。虽然突尼斯国内目前的政局较为平稳,但是仍面临着经济低迷、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稳定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其未来的政治进程还有待于我们持续关注。

汤向晖[3](2020)在《土耳其政党政治研究(1991-2002)》文中研究表明土耳其作为中东地区民主化程度最高的伊斯兰国家,其政党政治发展经历了从一党制到多党制再到正义与发展党一党独大的演变路径,体现出土耳其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民主政治完善过程的高度结合。其中,在20世纪90年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联合政府更迭频繁、政党制度日益分裂、意识形态两极分化,种种政治乱象一定程度上为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并长期执政奠定历史基础。本文研究的20世纪90年代的政党政治,既是对祖国党近十年单独执政的反思,又为正义与发展党连续执政提供历史根据。本文通过对1991-2002年间土耳其政府更迭频繁原因探析,明确该阶段政党政治的主要特征,以此说明该阶段在土耳其民主化进程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影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篇章结构等内容,重点对国内外学界关于政党学理论、土耳其政党政治研究和政治民主化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同时为了较为科学详细的研究土耳其政党政治的问题,将国外内主流政党学理论进行说明并在研究中具体应用。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土耳其共和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土耳其共和国自1923年建国至本文讨论的20世纪90年代,其政党政治经历从一党制时期、多党制产生时期、多党制发展时期以及政党政治稳定的四个时期。对土耳其政党政治各阶段发展特点与影响土耳其民主化进程的内外部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第二章全面梳理20世纪90年代联合政府时期主要政党发展谱系。对20世纪90年代活跃在土耳其政坛并组成联合政府的政党进行介绍,其中包括共和人民党、正确道路党、繁荣党、民族行动党、民族左翼党、社会民主平民党等,并结合政党学中政党类型的分类对其起源、发展、意识形态、执政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土耳其20世纪90年代联合政府时期政权更迭的过程。利用土耳其的选举制度与选举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联合政府时期的议会与总统选举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政党联合组阁与政权更迭过程以及历届联合政府的执政实践,并从土耳其选举制度、政党的发展、政党执政能力的政党政治角度与传统的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出发深入探究历届联合政府政权更迭的原因。第四章主要论述土耳其20世纪90年代政党政治特征与其对土耳其的历史影响。主要从政党制度特征、联合政府特征、政治民主化、政党形象四方面入手分析土耳其20世纪90年代政党政治特征,并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联合政府的弱势地位对土耳其民主化进程以及正义与发展党连续执政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结语。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政党政治的研究,分析该阶段政党政治的主要特征,说明该阶段作为土耳其政党政治发展与完善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其为正义与发展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奠定历史基础,并为正义与发展党长期执政提供政治经验与实际参考。土耳其政治发展路径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典型政党体制与民主制度的关系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以重要借鉴。

王梦婷[4](2020)在《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萨拉菲主义以回归先知的道路、追溯前三代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为宗教理想,严格遵守《古兰经》和圣训、坚持“认主独一”、反对对伊斯兰教义的创新,这些构成了萨拉菲主义的核心思想。进行萨拉菲主义宣教、参与政治活动和发动圣战这些构成了现代萨拉菲运动的基本环节。黎巴嫩萨拉菲派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双重倾向,它既是萨拉菲主义思想向外传输的工具,同时也是激化黎巴嫩教派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萨拉菲主义在黎巴嫩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黎巴嫩的政治发展,圣战萨拉菲主义的崛起又加深了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此同时,随着黎巴嫩萨拉菲主义宣教的深入发展,一个以黎巴嫩为基础的萨拉菲跨国网络也逐渐形成。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研究了黎巴嫩萨拉菲主义及其影响: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诞生背景。黎巴嫩萨拉菲主义是伊斯兰复兴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伊斯兰复兴主义在黎巴嫩地区的具体表现,并与黎巴嫩的政治宗教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发展历程,黎巴嫩萨拉菲主义主要可以分为“寂静”萨拉菲主义、激进萨拉菲主义和圣战萨拉菲主义。1946年萨勒姆·沙哈尔在黎巴嫩发起萨拉菲运动,推动了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黎巴嫩的进程,萨拉菲主义于这一时期在黎巴嫩兴起,萨拉菲主义者也逐渐登上了黎巴嫩政治舞台。第三章主要阐明了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影响。黎巴嫩萨拉菲主义实际上是伊斯兰复兴主义在黎巴嫩地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但它同广义上的伊斯兰复兴主义又有所区别。一方面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继承了古典萨拉菲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结合了黎巴嫩自身的历史、社会环境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是黎巴嫩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内,黎巴嫩萨拉菲主义增强了逊尼派群体的政治力量,其中圣战萨拉菲主义的影响力尤甚。在国外,黎巴嫩萨拉菲主义成功向欧洲输出并成为了全球萨拉菲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圣战萨拉菲主义力量与全球圣战萨拉菲主义之间产生了合流,成为了威胁国际安全的一支重要因素,并深切地影响着中东的地方安全。第三部分是结语部分,从宏观上概述了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本质,指出黎巴嫩萨拉菲主义与伊斯兰复兴主义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其本质具有现代性特征,是伊斯兰复兴主义在黎巴嫩的具体化表现,也是黎巴嫩现代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黎巴嫩萨拉菲主义既有对传伊斯兰教传统的继承也有突破,它融汇了黎巴嫩的历史与现实在黎巴嫩逐渐发展开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宗教力量,并对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杨玉龙[5](2019)在《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文中指出民族是现代人类社会最为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之一,民族政治对于当代世界有着重要影响,民族问题关涉相关国家政治稳定与族际和谐,与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内在关联。中东地区自古至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民族共同体,其中较为特殊的是非国家主体民族的库尔德人,库尔德民族对于寻求其民族权利平等化与库尔德自治等政治诉求构成了中东库尔德问题的重要内涵。自奥斯曼帝国晚期以降,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雏形诞生于帝国中心城市和库尔德斯坦部落社会,自此出现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发展进程对现当代中东国际政治和相关国家政治稳定等产生了多层面影响。因此,对于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运动历史与现实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其考察和研究立足于历史问题,并且要关照当代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演进。本文以中东库尔德民族政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作为研究起点,分述中东四国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与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剖析其内部发展动力和对外关系,分析中东国家库尔德政党间的内在政治关联和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以历史学为基础研究方法的同时,审慎地借鉴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为本文的论述和阐述创造更加客观和中立的立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和结论主要论述研究缘起和研究观点。正文由六章组成,主要论述了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运动的三个主要问题:早期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库尔德民族运动产生、现代库尔德政党创立与政治演变、当代库尔德政党的政治转型及其政治理念。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奥斯曼帝国晚期及其解体前后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在帝国内部的孕育与产生。本章认为,奥斯曼帝国中心城市的库尔德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部落贵族家庭和库尔德政治活动家是第一代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创始者和传播者,为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奠定了历史基础。第二章分阶段论述了土耳其建国初期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以及库尔德民族运动在共和国政治中的复兴进程,重点论述了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意识形态及其游击战争,以及土耳其政府应对库工党问题采取的多重策略。本章认为,土耳其建国后凯末尔政府制定的“一族一国”国家建构模式及其实行的土耳其化政策是引起库尔德民族运动抗争和复兴进程的根本原因,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及其激进政策和行为手段是对土耳其政府民族同化政策的激烈反抗。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土耳其库工党政治转型以及库尔德和平进程产生、发展及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章认为,厄贾兰被捕宣告了库工党游击战争和军事政策的失败,库工党进入政治转型期,并形成了扁平化和伞状化的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组织,实现了库工党政治体系、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整体转型。同时,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执政后在政治和法律层面承认了部分库尔德民族权利,2009年后打开了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大门。但是,库尔德和平倡议并未形成实质性政治共识,双方的关键性政治分歧以及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的地区形势变化导致库尔德和平进程暂时搁浅。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现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起源,以及伊拉克库尔德政党运动演变进程的早期阶段。本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进入政党化时期,巴尔扎尼家族的部落主义权威与现代库尔德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结合生成了伊拉克库民党。50至80年代期间,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主要存在两个主要矛盾,其一是库尔德政党与伊拉克政府之间民族和解进程的失败及其军事冲突;其二是伊拉克库民党和库爱联党之间的民族政治分裂与相互内耗,这些因素导致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陷入低潮期。第五章主要论述了1991年以来伊拉克库区自治与政治体系建构,以及当代伊拉克库区政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认为,1991年海湾战争为伊拉克库区自治创造了历史性条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新伊拉克联邦制建构为伊拉克库区政治体系合法化和一体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全面支持,由此,伊拉克库区历史性地产生了高度自治的政治体系。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叙利亚和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和现状问题,其中侧重于研究和阐释当代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格局,以及目前西库尔德斯坦自治相关问题。本章认为,叙利亚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发展进程是叙利亚库民联党政治方面崛起的主要因素,厄贾兰的民主邦联主义思想和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政治指导是叙利亚库民联党的主要政治理念和实施其罗贾瓦自治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目前北叙利亚联邦的政治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一度成为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中心,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传统伊朗库尔德政党走向衰败化和分裂化,新兴政党政治影响力有限。总之,本文以中东库尔德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为中心,以纵向历史演变脉络和横向案例分析论述了一系列关于现当代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和库尔德政党运动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

张洋[6](2019)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城市之根,也是城市的灵魂。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及城市的文化,实际上是以更综合、更系统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文脉及其实质的问题。阿拉伯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布局、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等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伊斯兰哲学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城市这个被称为“文化容器”的载体。两者是相辅相依,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于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端、发展、衰落和复兴的轨迹,不仅可以揭示中东城市建设与发展脉络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主导的这一基本规律,也从中看出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是如何在城市得到发展、传承并重新焕发生机的。本文选取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城市——开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开罗城市的塑造作用,以及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结了开罗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揭示了开罗城市能够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原因,分析了开罗在文化传承中的经验教训、面临的未来挑战及其进行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文章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做了界定。正文部分,第一章通过对伊斯兰城市起源的追溯,介绍了伊斯兰城市的类型、城市形态的构成元素、城市的布局特点,并揭示了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即伊斯兰城市体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伊斯兰城市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第二章主要是对中世纪开罗的研究,主要涵盖从福斯塔特、阿斯卡莱、格塔伊尔作为阿拉伯帝国的行省都城,到开罗作为独立地方王朝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首都的城市发展历程。本章研究了开罗的建筑特色和布局特点,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城市管理、经济和文化制度,城市的社会分层、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开罗的文化传统,分析了中世纪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地位以及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心的原因。第三章是对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罗的研究。一个统一的奥斯曼帝国为开罗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导致了开罗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颓靡和文化创新上的停滞。与此同时,伊斯兰政治文化、建筑文化、护卫朝觐传统以及阿拉伯学术都在开罗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开罗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延续性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开罗的城市制度是典型的伊斯兰框架下的城市制度。第四章研究的历史时期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七·二三革命”前,在这一时期开罗经历了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改革、伊斯梅尔的城市革新以及殖民时期的城市化改造,开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新城与旧城相对而立的二元城市格局。在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之下,阿拉伯世界开始以开罗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和伊斯兰教改革、复兴思潮。本章在介绍了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分析了开罗能够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复兴、改革中心的原因。第五章介绍了当代开罗的发展建设,开罗在阿拉伯世界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形态的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尝试进行了“文化传承系统”的建构,其次在该框架下,通过前面二至五章的介绍和梳理,分析了开罗千年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主体、传承的环境、传承的内容以及传承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优势与劣势。优势有:传承主体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及近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意识;传承环境上得益于开罗建成之时其它较早扎根文化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开罗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承内容上,吸收了各类文化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传承方式上,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并以街区为载体进行文脉的传承。劣势有:传承主体文化上的保守性,传承主体间文化上的断层;本地近代以前一成不变的社会结构、本国当今持续下降的文化影响力、纷乱不安的地区局势和全球化浪潮裹挟的新殖民主义蔓延,构成了传承环境的不利方面;传承内容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本身宗派主义、专制主义、神权主义、蒙昧主义等积弊严重,面对新时代挑战创新乏力;传承方式上,资金困难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过分依赖外援,教育资源匮乏使城市文化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社交媒体对文化传承具有双刃剑作用。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要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要加强中国城市与其它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

王浩[7](2018)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调整的双重逻辑及其互动》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的对华战略一直以来都是由安全与经济两个核心维度构成的,它们分别反映出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两种逻辑。因此,这两种逻辑的互动决定了美国对华战略的走向。从安全维度看,战略制衡和战略克制是两种基本形态;从经济维度看,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为两类政策取向。基于此,安全与经济的不同组合形塑出美国历史上的三种对华战略:地缘政治逻辑主导下的遏制(战略制衡+经济民族主义,1949—1971年)、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逻辑交互主导下的接触(战略克制+经济自由主义,1972—2008年)以及双重逻辑共同作用下的对冲(战略制衡+经济自由主义,2009—2016年)。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对华战略已转化为国内政治逻辑主导下的挂钩(战略克制+经济民族主义)这一新形态。然而与此同时,一种以地缘政治逻辑为基础的强硬对华战略思维正在成为美国主流政策精英的共识,并逐步开始作用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外交实践。因此,美国对华战略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地缘政治—国内政治双重逻辑的互动和博弈。

刘中民,郭强[8](2018)在《伊斯兰哈里发制度:从传统理想到现实困境》文中指出在伊斯兰教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哈里发制度经历了从早期政治实践及其理想化到中世纪的历史倒退,再到近现代重建"哈里发国家"的诉求与实践以及2014年"伊斯兰国"重建所谓"哈里发国家"的历史逆动,其历史演变和影响的复杂性亟待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予以澄清。中世纪伊斯兰宗教学者所阐释的哈里发制度是根据四大哈里发时期的政治实践进行总结的理想原型,他们围绕设立哈里发的必要性,哈里发的理想人格、产生方式、权力来源、决策方式等问题形成了某些共识,但也存在严重分歧。在中世纪,理想的哈里发制度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异变,突出表现为哈里发世袭制、人格严重退化、宗教权威弱化、专制独裁以及"哈里发国家"分裂、多个哈里发并存等残酷现实。近代以来,无论是近代的复兴运动和改革主义,还是现代伊斯兰主义,都不同程度地有重建"哈里发国家"的思想诉求和政治实践,但无一获得成功。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重建所谓"哈里发国家"的实践,则完全是打着宗教旗号行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之实的历史逆动。历史和现实表明,哈里发制度的适应性和正当性日趋丧失,任何重建哈里发制度的实践都背离了社会现实和时代潮流,也无法获得实现。如何解决僵化与理性、分裂与团结、宗教与国家等矛盾的关系,是伊斯兰文明复兴与重建必须解决的问题。

蒲月欣[9](2017)在《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伊斯兰复兴运动再次在印尼活跃起来,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印尼的政治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后苏哈托时期,在印尼的几次政治选举中伊斯兰政党复兴势头有增无减,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对印尼国内政治的变化发展有推进或阻碍的作用,而且还作用于印尼同周边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关系。本文以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影响。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的宽松,促使印尼伊斯兰政治得到发展。后苏哈托印尼伊斯兰政治主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伊斯兰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伊斯兰政党的地位慢慢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原有伊斯兰政党不断巩固壮大,新兴伊斯兰政党也纷纷崛起;第二,伊斯兰政治的发展壮大也推动了一些新兴的较为激进的伊斯兰政党政治地位的提升。印尼伊斯兰的复兴打破了原有的“一党控制三党制”政党格局,并遏制印尼专制政府的产生。与此同时,运动也改变着印尼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一方面推动了各国之间伊斯兰组织的交流和穆斯林的民间往来;另一方面加强了极端宗教组织之间的联系,间接地推动了各国之间反恐合作机制的建立。本文认为,后苏哈托时代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是促成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主要动力。中国应在国际伊斯兰事务的处理中保持理性的态度,不参与西方国家反国外伊斯兰主义的斗争,对国内恐怖暴力的激进伊斯兰主义予以坚决反对。

马润[10](2017)在《“伊斯兰恐惧症”的根源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90年代初,“伊斯兰恐惧症”这个词汇开始出现在西方的学术报告以及媒体中,迄今已有二十余载,西方世界的“伊斯兰恐惧症”愈演愈烈。西方世界“伊斯兰恐惧症”的根源是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叠加的直接后果,其中的主客观因素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究和揭示的。自公元7世纪初政教合一体的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对抗与博弈几乎成为了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主旋律。早期西方对中东地区长达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之后漫长的殖民统治与肆意掠夺,使得双方都产生了深深的积怨与隔阂,也因此埋下了西方对伊斯兰世界仇视的种子。20世纪60-7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及革命输出,使得伊斯兰世界再次成为了西方世界关注的焦点。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断加强对伊斯兰国家的干预,加深了彼此间的敌对。冷战终结后,基地组织极端分子发动了针对美国的“9 · 11”恐怖袭击,使得西方世界对于伊斯兰教的恐惧到达空前的程度。“9 · 11”之后,美国对伊斯世界先后发动了两次反恐战争及推行“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并通过对伊斯兰的刻意负面宣传来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改造”(打击)—“回应”(报复)的恶性互动模式,使得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非正向”的关系加速发展。2010年底爆发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导致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政局持续动荡,内乱、冲突和叙利亚的代理人战争交错重叠,使得国内的难民数量不断攀升并向周边的欧洲国家流散,欧洲国家的“伊斯兰恐惧症”甚嚣尘上。中东地区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长期干预下,动荡与战乱局势成为了“常态”,并最终催生了新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它在中东地区频繁的制造恐怖袭击,在西方大国的强力围剿下进行了全球战略转移并鼓动其他国家的恐怖分子开展“独狼式”恐怖袭击,西方世界被恐怖主义的阴霾深深的笼罩。从根源而言,伊斯兰世界的守旧与落后,西方世界在其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及其“文化优劣”理念下的肆意干涉,“改造-还击”已经成为当今双方关系的主要模式,“伊斯兰恐惧症”在此土壤上落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对“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民主化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伊斯兰主义与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
    (一) 突尼斯模式:伊斯兰主义与民主化、世俗化的包容与妥协
    (二) 埃及模式:伊斯兰主义与民主化、世俗化的对抗与冲突
二、 军人干政与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
    (一) 突尼斯方式:军队基本未干预民主转型
    (二) 埃及方式:军队对政治转型进行全程干预并且不断变换角色
        第一,军队对埃及政治转型的干预的全面性。
        第二,埃及军方对政治转型尤其是民主化影响的复杂性。
    (三) 也门方式:部落化的军队与碎片化的政治转型
三、 身份政治与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
    (一) 巴林:教派问题对民主化的消极影响
    (二) 叙利亚和伊拉克:作为族群问题的身份政治
结 语

(2)历史遗产、制度选择与转型绩效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宪制工程学硏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三、研究思路
        (一) 基本假设
        (二) 研究内容
        (三) 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方法
        (一) 国别案例研究法
        (二) 比较历史分析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 政治制度
        (二) 政治转型
        (三) 转型绩效
    二、理论基础
        (一) 历史制度主义
        (二) 宪制工程学理论
    三、“政治制度设计与转型绩效”的分析框架
        (一) 政治制度设计与转型绩效的逻辑关联
        (二) 宪制工程学视角下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
        (三) 民主政体下政治稳定的制度设计
第二章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制度遗产
    一、突尼斯的近代政治发展与变迁(1836-1956)
        (一) 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开端:侯赛因王朝1861年政治改革
        (二) 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政治格局
    二、“受控制的民主”:哈比卜·布尔吉巴任内的威权政体
        (一) 突尼斯宪制原则的基本确立
        (二) 一党独大和行政主导:“受控制的民主”的形成
        (三) 布尔吉巴威权政体的历史根源
    三、“总统的民主”:本·阿里任内的后威权政体
        (一) 突尼斯宪制制度的改革举措
        (二) 橡皮图章与“总统的民主”的形成
        (三) 国内矛盾的加剧与威权政体的退场
第三章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制度选择
    一、乱中求稳:2011年制宪议会选举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党的胜出
        (一) 突尼斯变局后的混乱与短暂的权力真空
        (二) 制宪议会的召开与三党联合执政局面的形成
    二、步履维艰:2014年正式议会选举与世俗政党的回归
        (一) 伊斯兰复兴运动党的执政困局与各方势力的妥协
        (二) 新宪法的落地与转型过渡期的结束
    三、突尼斯宪制工程的构筑与实际的制度安排
        (一) 国家性问题:单一制的制度设计
        (二) 政党制度:温和多党制与联合执政
        (三) 政府形式:半总统制与半议会制的权力分配
第四章 突尼斯政治转型绩效的评价
    一、民主政体持续存在
    二、民主品质有待提升
    三、经济发展独立性低
    四、治理绩效尚需改进
第五章 宪制工程学视角下的突尼斯政治转型:一个理论反思
    一、制度变迁中的历史遗产与理性选择
    二、政治转型中的制度设计与政治稳定
    三、多元文化国家的民主化:超越相互冲突的逻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3)土耳其政党政治研究(1991-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源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概况
    0.3 理论与现实意义
    0.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 1923-1991年土耳其政党政治的演变
    1.1 土耳其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转变
        1.1.1 共和人民党的一党统治
        1.1.2 民主党的威权统治
        1.1.3 军事政变下动荡的多党制
        1.1.4 文官政治恢复下的多党制
    1.2 影响土耳其政党政治演变的诸因素
        1.2.1 经济体制转轨
        1.2.2 军人政治传统
        1.2.3 政治伊斯兰运动兴起
        1.2.4 美苏冷战的遗产
2 1991-2002年间主要政党发展谱系
    2.1 左翼政党发展谱系
        2.1.1 共和人民党
        2.1.2 民主左翼党
        2.1.3 社会民主平民党
    2.2 右翼政党发展谱系
        2.2.1 祖国党
        2.2.2 正确道路党
        2.2.3 民族行动党
        2.2.4 繁荣党
3 1991-2002年政党政治的具体实践
    3.1 联合政府成立与平稳发展
        3.1.1 1991年议会选举与德米雷尔联合政府
        3.1.2 奇莱尔联合政府的执政实践
    3.2 伊斯兰政党主导联合政府
        3.2.1 1 995年议会选举与繁荣党短暂组阁
        3.2.2 繁荣党主导的联合政府
        3.2.3 2·28军事政变与联合政府解体
    3.3 短暂的少数派的联合政府
    3.4 联合政府的执政失序
        3.4.1 1999年议会选举与少数派联合政府
        3.4.2 三党联合政府的执政失序
4 1991-2002年政党政治的特征及影响
    4.1 1991-2002年政党政治的特征
        4.1.1 政党制度的过渡性
        4.1.2 联合政府的“短暂特征”
        4.1.3 政党体制变化与民主政治的完善
        4.1.4 传统政党形象的严重破坏
    4.2 1991-2002年政党政治的影响
        4.2.1 正义与发展党的上台执政
        4.2.2 新时期经济政策的转型
        4.2.3 “既东又西”的多元化外交路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综述
        0.1.1 国外研究现状
        0.1.2 国内研究现状
    0.2 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历史基础
    1.1 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发展
        1.1.1 哲马鲁丁·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
        1.1.2 穆罕默德·阿布杜的理性主义思想
        1.1.3 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的宗教改革思想
    1.2 当代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
        1.2.1 赛义德·阿布·阿拉·毛杜迪的政治伊斯兰理论
        1.2.2 赛义德·库特布的极端主义思想
        1.2.3 奥萨马·本·拉登的圣战思想
    1.3 黎巴嫩政治宗教的发展现状
        1.3.1 现代黎巴嫩的政治变革
        1.3.2 黎巴嫩各教派的分布状况
        1.3.3 黎巴嫩的对外关系
2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发展历程
    2.1 黎巴嫩的“寂静”萨拉菲主义
        2.1.1 萨勒姆·沙哈尔领导的“寂静”萨拉菲主义
        2.1.2 赛义德·穆罕默德·基比的“寂静”萨拉菲思想
    2.2 黎巴嫩的激进萨拉菲主义
        2.2.1 法特希·雅坎与伊斯兰协会
        2.2.2 赛义德·沙班与伊斯兰统一运动
        2.2.3 达伊·伊斯兰·沙哈尔的激进萨拉菲思想
    2.3 黎巴嫩的圣战萨拉菲主义
        2.3.1 游击联盟
        2.3.2 伊斯兰启示组织
        2.3.3 “基地”组织在黎巴嫩的分支机构
3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1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历史地位
        3.1.1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本质
        3.1.2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连续”与“突破”
        3.1.3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现代性特征
    3.2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国内影响
        3.2.1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与什叶派真主党
        3.2.2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跻身逊尼派政治舞台
    3.3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国际影响
        3.3.1 萨拉菲主义与叙利亚内战
        3.3.2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的反以活动
        3.3.3 黎巴嫩萨拉菲主义与全球萨拉菲主义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库尔德研究学术史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与现代库尔德民族运动
    第一节 晚期奥斯曼帝国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的起源
        一、谢赫乌拜杜拉动乱及其性质辨析
        二、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起源
        三、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组织的孕育和出现
        四、早期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特征及局限性
    第二节 自治或建国:库尔德斯坦独立进程的历史机遇及其失败
        一、奥斯曼帝国解体与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的产生
        二、库尔德斯坦高度自治或独立建国失败的原因
第二章 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的兴起
    第一节 现代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产生与演变
        一、土耳其建国与谢赫赛义德动乱
        二、亚拉拉特动乱与德西姆事件
        三、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复兴的背景
        四、土耳其国家政治发展与库尔德民族复兴运动进程
    第二节 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与早期政治发展进程
        一、土耳其库尔德斯坦工人党的建立
        二、土耳其库工党游击战的历史兴衰
        三、土耳其库工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的历史演进
        四、土耳其库工党与伊拉克库尔德政党的复杂性关系
        五、20 世纪90 年代土耳其政府应对库工党问题的政策与举措
第三章 土耳其库工党的政治转型和库尔德和平倡议进程
    第一节 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与库工党的政治转型
        一、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社会政治理念及其建立
        二、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内部组织结构
    第二节 正发党对库工党问题的政策
        一、正发党对于库工党问题政策的提出
        二、正发党政府提出库尔德和平倡议的动机及其举措
    第三节 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产生、演变和失败
        一、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启动
        二、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第二阶段
        三、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第四节 叙利亚危机对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影响
        一、叙利亚危机对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影响
        二、科巴尼战役的国际政治影响
        三、叙利亚危机以来正发党对库尔德和平倡议政策的变化
第四章 现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运动进程
    第一节 谢赫马赫穆德运动与南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论争
        一、南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的产生与论争
        二、谢赫马赫穆德的政治野心及其动乱的失败
    第二节 现代伊拉克国家的形成与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兴起
        一、现代伊拉克国家形成与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发展
        二、早期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的局限性
        三、巴尔扎尼家族与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的建立
    第三节 伊拉克库尔德政党的政治发展与武装斗争
        一、伊拉克中央政府与库民党的政治冲突与内战的爆发
        二、伊拉克库民党的分裂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二元化特征
第五章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治及其政治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与库区政治体系的建构
        一、伊拉克库区政治体系建构与政党政党格局的变化
        二、伊拉克库区自治政治体系的运行
    第二节 伊拉克联邦制构建与库尔德自治政治体系的合法化
        一、伊拉克联邦制的确立与库尔德地区政府的统一进程
        二、近年来伊拉克库尔德政党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库尔德执政党对于伊拉克库区的治理与建设
        四、伊拉克库区政府的准外交政策及其总体外交形势
    第三节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独立公投”政治与当代库尔德民族分离主义
        二、伊拉克库尔德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部落因素及其影响
        三、伊拉克库区军事安全部门派别化的历史、现状及其影响
第六章 叙利亚和伊朗的库尔德政党运动进程
    第一节 叙利亚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萌生与库尔德政党运动演进
        一、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叙利亚库尔德政治运动的萌生
        二、叙利亚库尔德地区自治运动的背景、演进和失败
        三、库尔德人与叙利亚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四、叙利亚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
    第二节 当代叙利亚库尔德政党格局与罗贾瓦自治
        一、当前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格局
        二、罗贾瓦地方自治的形成
        三、叙利亚库民联党罗贾瓦自治的意识形态
        四、叙利亚库民联党与美国的合作:共同利益的不稳定同盟
        五、土耳其对于叙利亚库民联党的强硬政策
    第三节 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产生
        一、希穆科动乱的兴起及其性质辨析
        二、马哈巴德共和国的建立与伊朗库尔德民主党的兴起
        三、马哈巴德共和国衰亡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伊朗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与发展现状
        一、伊朗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
        二、加塞姆卢的民主思想与伊朗库民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1991 年海湾战争后伊朗库尔德政党的政治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文章创新点和难点
    四、关于本文“伊斯兰城市”、“文化”和“开罗”的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伊斯兰城市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一、伊斯兰教与城市的关系
        二、伊斯兰城市的源起和类型
    第二节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和布局
        一、伊斯兰城市形态的典型元素
        二、伊斯兰城市布局特点
    第三节 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
        一、伊斯兰城市体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
        二、伊斯兰城市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世纪的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中世纪开罗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一、从福斯塔特到开罗
        二、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的建立和发展
        三、阿尤布王朝时期对开罗的扩建
        四、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开罗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开罗城市形态和布局对伊斯兰文化的体现
        一、伊斯兰开罗的建筑特色
        二、伊斯兰开罗的布局特点
    第三节 开罗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城市制度
        一、管理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文化制度
    第四节 开罗的城市社会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城市的社会分层体现伊斯兰价值观
        二、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五节 开罗城市的传统文化
        一、官方节庆文化
        二、民俗文化
        三、民间信仰文化
        四、民间政治文化
    第六节 中世纪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一、中世纪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地位和贡献
        二、中世纪开罗传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有利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奥斯曼统治下的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挑战
        三、开罗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制度的传承
        一、对多层次城市管理制度的传承
        二、对城市社团制度的传承
        三、对瓦克夫制度的传承
        四、对开罗城市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开罗对伊斯兰城市社会结构的传承
        一、开罗社会结构的一脉相承
        二、开罗乌里玛的社会协调功能
        三、社会结构的延续性及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第四节 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
        一、对伊斯兰政治文化的传承
        二、对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传承
        三、对伊斯兰朝觐文化的传承
        四、对阿拉伯学术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开罗的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
    第一节 开罗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一、拿破仑入侵时期开罗的发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改革与开罗城市发展
        三、伊斯梅尔的城市革新
        四、殖民时期的开罗城市发展进程
    第二节 近代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形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开罗在“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三、开罗成为伊斯兰改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心
    第三节 近代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复兴、改革中心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刺激因素
        二、社会变革因素
        三、文化主体因素
        四、传播条件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开罗城市在新时期的发展
        一、纳赛尔时期城市规划的开启
        二、萨达特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三、穆巴拉克时期开罗全面的新城建设
    第二节 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一、20 世纪70年代前
        二、20 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三、新世纪的影响力
    第三节 当代开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一、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
        二、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三、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
        四、开罗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研究——“伊斯兰的开罗”
    第四节 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器物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制度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观念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罗文化传承系统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开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系统构建
        一、文化传承系统构建及原则
        二、开罗文化传承主体分析
        三、开罗文化传承环境分析
        四、开罗文化传承内容分析
        五、开罗文化传承方式分析
    第二节 开罗的文化传承系统评价
        一、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优势
        二、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劣势
    第三节 开罗城市文化传承的启示
        一、城市现代化发展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前提
        二、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
        三、注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城市为载体加强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互鉴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开罗历史发展年表
附录二:大开罗地区高等学校列表
附录三:1947-2016 年大开罗地区人口统计

(9)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背景与发展
    第一节 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背景
        一、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全球化大背景
        二、中东国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三、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后苏哈托时期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与变化
        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实质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表现
        三、印尼伊斯兰的激进主义
        四、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
第三章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对国内政党的影响——“一党控制三党”到多党制
        一、伊斯兰政党在政治体制内影响扩大化
        二、伊斯兰政党的重组与分化
    第二节 对族群关系与印尼社会的影响
        一、对印尼人与华人关系的影响
        二、对印尼当地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东盟及中东国家关系的影响
        一、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印尼与东盟关系的影响
        二、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印尼与中东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对与中国国家关系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印尼两国的人文交流
        二、影响中国对印尼的战略实施
    第三节 对与美国国家关系的影响
        一、两国反恐态度转变
        二、两国反恐合作加强
    第四节 地区反恐合作机制的构建
        一、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
        二、加强多边交流合作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关于印尼伊斯兰与政治关系的延伸思考
        一、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政治的发展
        二、印尼未能成为伊斯兰国家的原因
    第二节 关于印尼与中国的伊斯兰问题的思考
        一、对中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示
        二、对中国处理国内伊斯兰教问题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伊斯兰恐惧症”的根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西方“伊斯兰恐惧症”的表现及现实肇因
    第一节 美国“伊斯兰恐惧症”的表现
        一、美国伊斯兰教及穆斯林族群的发展历史
        二、美国“伊斯兰恐惧症”的根源与表现
    第二节 欧洲“伊斯兰恐惧症”的表现
        一、欧洲伊斯兰教及穆斯林族群的发展历史
        二、欧洲“伊斯兰恐惧症”的溯源与外在表现
第二章 西方“伊斯兰恐惧症”的历史根源
    第一节 宗教溯源: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立教传统
    第二节 历史纠葛:中世纪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
    第三节 理论基石: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第三章 伊朗伊斯兰革命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第一节 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第二节 伊朗伊斯兰革命及其革命输出
    第三节 从“伊斯兰威胁论”到“文明冲突论”
第四章 “9·11”恐怖袭击与美国的反恐战争
    第一节 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与“9·11”恐怖袭击
    第二节 美国反恐战争的地缘政治目的
    第三节 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后遗症”
    第四节 “阿拉伯之春”的影响
第五章 西方媒体与“伊斯兰国”助推“伊斯兰恐惧症”
    第一节 西方媒体失真宣传深化了“伊斯兰恐惧症”
    第二节 中东难民对西方国家的冲击
    第三节 “伊斯兰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战略转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对“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民主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 刘中民. 国际政治研究, 2021(06)
  • [2]历史遗产、制度选择与转型绩效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宪制工程学硏究[D]. 赵云云. 苏州大学, 2020(03)
  • [3]土耳其政党政治研究(1991-2002)[D]. 汤向晖. 辽宁大学, 2020(01)
  • [4]黎巴嫩萨拉菲主义研究[D]. 王梦婷. 辽宁大学, 2020(01)
  • [5]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D]. 杨玉龙. 西北大学, 2019(04)
  • [6]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D]. 张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调整的双重逻辑及其互动[J]. 王浩.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03)
  • [8]伊斯兰哈里发制度:从传统理想到现实困境[J]. 刘中民,郭强.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03)
  • [9]后苏哈托时代印尼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影响研究[D]. 蒲月欣. 华侨大学, 2017(10)
  • [10]“伊斯兰恐惧症”的根源探究[D]. 马润. 云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