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化工原理实验室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冒爱荣,许伟,郁桂云,吴静,颜秀花,丁建飞,邵荣[1](2021)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教育理念。阐明了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特点,论述了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途径。通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中隐性的思政教育,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了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康敏,朱彬,谢波,周海[2](2021)在《参加贵州省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的总结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作者结合所在学校学生参加化工实验大赛的情况,分析了学校在基础设施、学生能力、教学与比赛指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化工原理理论、实验以及虚拟仿真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翠娟,冯尚华,张建平,何春红,张艳霞[3](2021)在《在线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与探索——以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仿真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和化工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疫情爆发期间,这两门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教学情境的完善,教学实施与展开,教学评价和教学优化等,并与线下教学模式作比较。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掌握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的工程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科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科意识,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地方院校工科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邓延平,李鑫,谢君,卢其明[4](2021)在《“新工科”及“新农科”双重背景下农林高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在"新工科"及"新农科"双重背景下,培养符合新时代及未来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林科技及管理人才是农林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从"强化农林工程意识和工程观念"、"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塑造人文精神"、"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和"夯实工匠精神"等五个方面,就如何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农林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
孙智慧,刘洋,张卫红,杨连利[5](2021)在《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该文阐述了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对化工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比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也会增强。同时,大赛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李恒[6](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赵鹬,杨勇[7](2021)在《《化工原理》课程的通用原理教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化工原理》是一门量大面广的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相关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由于本课程公式较多、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仅对某个具体公式或具体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能通透的理解。本文从探索整门课程中通用原理的角度,对该门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探索多个单元操作之间的一些共通处理方法,比如操作线方程式全部都是由物料衡算推导而来、贯穿于整门课程的工程观点、单元操作通用研究方法(因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等,并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对整个课程能够综合性地通透理解,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提供一定的有益帮助。
高波,刘嘉栋,韩芸,张海涵[8](2021)在《“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文中认为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以膜分离章节为切入点,聚焦于常见的微滤膜,录制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微滤膜的制备全过程演示实验视频,并在该章节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课堂上教师就学生不能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述,课后采用在线文档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修读学生对本次教学改革活动的反馈意见。此次教学改革使得本科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科研实验。100%的学生均表示该演示实验提升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97%的学生表示推广该种教学模式将提升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83%的学生表示提前接触此类科研内容将提升其继续深造的意愿。
单良[9](2021)在《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的优化及载氧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热解耦合化学链气化系统,是结合煤固体热载体热解技术而提出的一种联产焦油和合成气的固体燃料化学链气化耦合工艺,该系统通过载氧体循环为煤热解提供热量,煤热解半焦与含酚废水作为化学链气化的原料和气化剂,实现了煤炭的梯级转化与能量高效利用。本文针对耦合系统核心反应单元——煤焦化学链气化单元,从热力学可行性分析、工艺条件优化以及Fe基复合载氧体的制备与测试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1)通过热力学软件对Fe2O3载氧体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气化温度为900℃、水碳比为0.2:1、氧碳比为1:1,并且依据热量衡算的要求,对Fe2O3/Al2O3载氧体中惰性载体负载量进行调控,Al2O3的负载量为74%;(2)通过固定床实验,开展了对煤焦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工艺参数(氧碳比、气化温度以及水蒸气流量)的筛选以及其气化机理的探究。结果表明,当氧碳比为1:1,水蒸气流量为0.03 m L/min,气化温度为900℃时,煤焦化学链气化反应获得较高的碳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分别为93.42%和85.48%;水蒸气及载氧体的增多,既可以提高煤焦的碳转化率,但同时会消耗合成气,导致合成气选择性降低;气化温度的提高能够促进煤焦气化反应的进行,提高CO和H2的产率,但高温下载氧体易出现烧结问题。此外,煤焦、载氧体与水蒸气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会随着煤焦气化反应的进行而有所变化。(3)通过固定床实验,研究了活性助剂的种类及比例对Fe基复合载氧体煤焦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助剂的添加能够提高载氧体反应活性,但高活性的载氧体也会深度氧化合成气,造成合成气选择性的降低。对于Fe-Ni复合载氧体来说,Ni基负载为15%的载氧体气化性能最佳,碳转化率为95.65%,合成气选择性为85.81%;对于Fe-Cu复合载氧体而言,Cu基负载为10%的载氧体气化性能最佳,碳转化率为96.07%,合成气选择性为84.06%;此外,两种复合载氧体在煤焦气化反应前后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烧结和团聚现象,载氧体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姜影[10](2021)在《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21年辽宁省正式实施“3+1+2”高考选科模式,这种选考模式在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科目选择困难。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进行合理选科,本研究依托职业兴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等理论,结合实证调研,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的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论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界定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等概念,了解了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依据成绩进行选科,学生渴望知晓高校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等内容。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看法等。针对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选择原则、选择策略、选择思路。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确立了5种课程主题,并对5种课程主题下的15个课题全部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每种课程主题下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实践。实践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两种途径获得课程反馈与评价。结果表明:本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类职业和专业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是否选择化学作为未来报考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
二、建设化工原理实验室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化工原理实验室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
2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途径 |
2.1 强化育德意识,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
2.2 坚持立德树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
2.3 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2.4 化解“谈化色变”,弘扬“美丽化工”理念 |
2.5 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
2.6 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2.7 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
3 结 语 |
(2)参加贵州省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的总结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工实验大赛的基本情况 |
2 参加化工实验大赛突显的问题 |
2.1 基础设施方面 |
2.2 学生方面 |
2.3 教学与比赛指导方面 |
3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
3.1 理论教学 |
3.2 实验教学 |
3.3 虚拟仿真 |
4 结语 |
(3)在线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与探索——以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仿真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线实验课程的教学准备 |
1.1 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 |
1.2 教学情境和完善 |
2 在线实验课程的教学实施 |
2.1 教学展开与教学体会 |
2.2 教学评价与成绩考核 |
3 在线实验课程的教学优化 |
4 结语 |
(4)“新工科”及“新农科”双重背景下农林高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强化农林工程意识和工程观念 |
2 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
3 塑造人文精神 |
4 激发创新创业兴趣 |
5 夯实工匠精神 |
6 结 语 |
(5)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
1.1 工程实践能力增强 |
1.2 创新能力增强 |
1.3 实验安全意识增强 |
1.4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
2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
2.1 提高实践能力,建设双师队伍 |
2.2 加强交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
3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
4 结束语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7)《化工原理》课程的通用原理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物料衡算方程的应用 |
2 工程意识或工程观点 |
3 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 |
4 总结 |
(8)“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面课程问题 |
二、寻求解决方案 |
三、效果初步显现 |
四、展望 |
(9)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的优化及载氧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煤气化概述 |
1.1.1 煤气化技术简介 |
1.1.2 煤气化原理 |
1.1.3 煤气化工艺 |
1.2 化学链气化技术概述 |
1.2.1 化学链气化原理 |
1.2.2 化学链气化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
1.2.3 化学链气化的研究现状 |
1.3 载氧体的研究进展 |
1.3.1 载氧体的性能要求 |
1.3.2 载氧体的选择 |
1.3.3 铁基复合载氧体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煤焦固定床化学链气化实验 |
2.3 实验原料及载氧体的制备 |
2.4 载氧体表征方法 |
2.5 产物分析 |
2.5.1 气化产物分析 |
2.5.2 碳转化率、残炭率以及合成气选择性计算 |
3 基于Fe_2O_3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热力学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反应过程中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
3.3 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模拟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模型建立 |
3.3.3 模拟计算条件 |
3.4 煤焦化学链气化模拟结果及讨论 |
3.4.1 氧碳比的影响 |
3.4.2 水碳比的影响 |
3.4.3 温度的影响 |
3.4.4 气化反应器能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Fe_2O_3载氧体煤焦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气化条件对煤焦化学链气化的影响 |
4.2.1 水蒸气流量的影响 |
4.2.2 氧碳比的影响 |
4.2.3 温度的影响 |
4.3 煤焦化学链气化的机理研究 |
4.3.1 水蒸气对煤焦化学链气化的影响 |
4.3.2 水蒸气对载氧体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Fe基复合载氧体气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性能的影响 |
5.2.1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
5.2.2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居里温度的影响 |
5.2.3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气化性能的影响 |
5.3 Fe-Ni复合载氧体的气化性能研究 |
5.3.1 Ni基负载量对煤焦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
5.3.2 载氧体的分析 |
5.4 Fe-Cu复合载氧体的气化性能研究 |
5.4.1 Cu基负载量对煤焦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
5.4.2 载氧体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要求 |
2.学生发展需要 |
3.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4.化学学科发展需要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教育 |
2.课程 |
3.课程设计 |
(二)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2.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三)理论基础 |
1.职业兴趣理论 |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格发展理论 |
5.终身教育理论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1.问卷编制与发放 |
2.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四、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
(一)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念 |
(二)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
1.宏观层面 |
2.微观层面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
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
4.课程主题确定 |
5.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
(四)高中化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
1.主题一:前沿科学型 |
2.主题二:分析检测型 |
3.主题三:生活应用型 |
4.主题四:化工生产型 |
5.主题五:绿色环保型 |
五、课程实践及效果评价 |
(一)实践对象 |
(二)具体方案 |
(三)教学实践 |
1.前沿科学型——合成化学 |
2.分析检测型——法医化学 |
(四)效果评价 |
1.学生评价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题教学设计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建设化工原理实验室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冒爱荣,许伟,郁桂云,吴静,颜秀花,丁建飞,邵荣. 广州化工, 2021(22)
- [2]参加贵州省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的总结与思考[J]. 康敏,朱彬,谢波,周海.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3]在线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与探索——以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仿真实验为例[J]. 张翠娟,冯尚华,张建平,何春红,张艳霞. 山东化工, 2021(20)
- [4]“新工科”及“新农科”双重背景下农林高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邓延平,李鑫,谢君,卢其明. 广州化工, 2021(18)
- [5]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 孙智慧,刘洋,张卫红,杨连利. 山东化工, 2021(17)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7]《化工原理》课程的通用原理教学探索[J]. 赵鹬,杨勇. 广东化工, 2021(14)
- [8]“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J]. 高波,刘嘉栋,韩芸,张海涵. 大学教育, 2021(07)
- [9]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的优化及载氧体研究[D]. 单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姜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