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纤维》1997~1998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董占军,邢凯[1](2021)在《职能与生产方式变迁: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几个关键阶段数据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百年来,我国工艺美术发展久经波折、历久弥新,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工艺美术状况截然不同。在经历承载使命、重组合作、曲折发展、重大转型、繁荣腾飞几个阶段,工艺美术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满足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化需要贡献艺术力量。本文分析了不同时期工艺美术行业数据,更进一步了解工艺美术百年发展历程。
张婕[2](2021)在《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文中指出
曹杰[3](2020)在《福建小三线职工群体生产生活研究(1964-1980)》文中研究指明
张萌[4](2020)在《全球贸易隐含纸浆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纸浆贸易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纸浆生产正面临原材料紧缺、环境污染治理、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挑战。在国内原材料供应收紧而纸类产品需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准确测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隐含纸浆的流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已经成为有效评价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纸浆贸易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判断其未来走势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隐含纸浆”这一概念表示一定时期内某国家或地区在整个生产消费活动中,由其最终需求所引致的该国(地区)对纸浆的直接和间接消费总量,并充分借助Eora数据库的技术优势,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全球贸易隐含纸浆,同时从国家层面研究贸易隐含纸浆的流动情况,然后根据结构分解模型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三个方面探讨主要国家贸易隐含纸浆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纸浆生产和消费活动开始增多,贸易隐含纸浆出口量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的出口量开始减少,隐含纸浆的主要贸易活动开始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规模效应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纸浆出口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发达国家贸易隐含纸浆出口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相关贸易政策提供几点建议:第一,以出口贸易隐含纸浆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生产技术的优化,提高纸浆的使用效率、提高技术效应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当进一步控制规模效应带来的纸浆输出,适当调整本国贸易结构,多出口隐含纸浆消耗率低的商品;第二,作为净进口国部分发达国家,应当为纸浆出口国提供更多技术上的支持,推动全球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第三,中国在加大人工林培育的同时还应当促进纸浆进口多元化。
罗家枝[5](2020)在《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教育以应用型专业为依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量工程人才。1949-1966年是共和国工程教育的起步探索和奠基阶段,这十七年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十七年”,是新生政权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开拓性地开展工程教育的艰难探索的十七年。在这十七年里,工程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计划性特征,完成了从学习苏联向自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奠定了共和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基本格局。论文运用历史研究、制度分析及案例研究方法,以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变迁动力、变迁路径、变迁策略方面,剖析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以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核心的变迁过程。学科目录式管理是政府征用学术权力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统一规划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社会分工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和历史性特征。基于对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动力、路径及策略选择的分析,研究认为,1949-1966年我国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是政府强制力规范下,以具体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为根本遵循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是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以谨慎的态度审视前十七年工学建制过程是跨越工科制度建设“卡夫丁峡谷”的重要战略抉择。剖析这十七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给我们理解和预测学科制度变迁以重要启迪:以学科专业目录为核心的渐进式变革是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是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根本推动力量,各利益主体需求的变更直接推动其变革;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来势汹汹,工科作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由“公共利益”向“共同利益”转变、多主体共同参与成为学科制度变革的重要考量。
李宜婧[6](2020)在《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日益突出,美国向中国不断施压挑起争端的行径与美国对日本发动贸易摩擦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对比研究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探索贸易摩擦的成因、历史阶段及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及其成效,不仅有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发展自身经济有现实意义,而且由于美日贸易摩擦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两次摩擦的性质不同对研究贸易摩擦具有重要价值。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各个阶段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比贸易摩擦的性质、形成原因、冲突领域、变化过程和应对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美国在贸易摩擦中采取的典型手段,尝试推导出贸易摩擦发生的共性规律,结合对日美、中美之间纺织品贸易谈判进行案例分析。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将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与世界总体变化形势结合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意义上把握贸易摩擦的本质特征和形成原因,从而减轻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导致摩擦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日本经济扩张时期对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且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和日本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增强,让美国感到威胁和不满,主动挑起贸易摩擦。根据时间线索和摩擦焦点的变化,日美贸易摩擦可以分为初发时期、频发时期以及全面升级时期,中美之间的摩擦可划分成微观贸易摩擦阶段、贸易摩擦的政治化阶段和宏观贸易摩擦阶段。另外,随着中日两国产业升级变化,摩擦领域也从低附加值产业扩展至高附加值产业。尽管两次贸易摩擦存在时代背景、政治形态等不同,但二者在模式上的相似性,以及日本在应对贸易摩擦过程中经验上的先验性,对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发展自身经济有一定参考价值。
任颖[7](2020)在《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1949-197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中国丝绸行业及丝绸设计的发展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价值的丝绸设计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丝绸产业及丝绸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辉煌历史,对于当代丝绸创新设计来说也是宝贵的文化基因库。此外,其对于丝绸设计史、丝绸品种史、丝绸工艺史等的研究均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丝绸样本档案整理考察的成果相对匮乏,对于该时期丝绸样本及档案的保护传承及体系化和数据化的应用,亦已成为该领域极需关注的课题。有鉴于此,此文从新中国丝绸样本的归类、整合入手,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新中国初期丝绸设计档案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数据库的构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此研究主要分为四个章节。首先对新中国丝绸设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做了简要的概括,其二归纳了新中国丝绸设计的技术特征,新品种、新花色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特征,肯定了新中国丝绸发展的价值与目前研究实践工作的优势所在。其三以新中国丝绸的设计观念、设计群体以及档案展开分析,提出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整理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丝绸档案的整理归类,重点论述了新中国丝绸档案对当代设计的价值所在,以及数据库构建的必要性与应用途径,并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性创新设计尝试。
张鹏[8](2020)在《科技对戏曲发展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的舞台沿革和新兴媒体科技的影响,至今仍然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纵观传统戏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它不仅为戏曲的发展和传播拓宽了道路,也为戏曲的创新和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戏曲与科技的融合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门古老的艺术为了能够符合现代社会、新兴受众的审美需求所做出的不断努力。本文将就科技与戏曲融合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种种表现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和阐述科技在不同时代对戏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对于戏曲舞台、戏曲舞台表演、戏曲传播、受众观念和戏曲科技的未来等来做出论述。科技对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新材料、新设备的助力下,大大丰富了戏曲舞台和演员演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科技拓展了戏曲的传播渠道,借助电视、电影、新媒体技术等进行的广泛传播,不仅使得戏曲传播更加快速、高效,而且受众也更易获取戏曲内容;受到新传播方式的影响,受众的戏曲欣赏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戏曲传播逐渐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和泛众传播倾斜;科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会形成新的艺术形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戏曲电视、戏曲电影、戏曲动画、3D戏曲、VR戏曲、AR戏曲等多种新戏曲艺术形式,推动了戏曲现代化传播的不断深入。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将戏曲特性和科技特性结合起来进行评判,把握科技融合的度,始终以科技服务戏曲为目的,从多方面推动戏曲的发展。根据现在的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大胆的推测:不久的将来,传统戏曲将会进入沉浸式传播和全方位普及的新体系中。研究表明,戏曲的发展历史体现出了戏曲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而戏曲的现代化发展、传承与复兴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未来戏曲的发展,应该更加突出戏曲的主体地位,并在科技的有效运用下,戏曲将会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利器,被大众所欣赏和接受。
李子秦[9](2019)在《中国行业内要素错配:测算、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市场化程度差异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素错配是阻碍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重要原因,解决要素错配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三个市场化程度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表性行业2011-2013年要素错配程度进行测算,分析比较造成它们错配的原因,来探寻导致中国行业内要素错配形成的深层根源,并以此为根据为未来改革方向提出建议。按市场化程度由低至高本文将代表性行业依次确定为烟草、汽车制造与纺织业。在要素错配的测算上,本文提出了全新的以收益生产率(TFPR)对物质生产率(TFPQ)回归的残差来衡量要素错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三个代表性行业的要素错配程度使用2011-2013年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进行估算,我们发现这三个行业要素错配程度由低至高也依次为烟草、汽车、纺织。在无要素错配存在的情况下2013年它们可获得的潜在TFP增长率分别为52.9%、492.6%、588.4%。本文提出的错配测算方法使得对于要素错配形成的原因变得更加容易分析,应用这一方法以及通过在回归中加入描述企业性质的不同变量,文章中对各代表性行业内要素错配形成的原因做了充分而扎实的实证研究。发现所有制仍是造成我国要素错配的重要原因:三个行业中国有企业都获得了最多的要素资源、政策支持,外资企业较民营企业来说也占据了过量生产要素,而民营企业的处境最为艰难。纺织业尽管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私有企业也依然处于要素错配中最不利的位置。所有制与市场化程度也会影响要素错配的持续性,市场化程度最低的烟草行业要素错配持续性最强,其当年要素错配95%的变动都可以由上一年的要素错配解释,而与此同时汽车与纺织业分别只有24%、30%的要素错配变化能由上一年的要素错配解释。本文发现所有制之所以能在市场化程度适中和较高的行业中影响要素配置,尤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仍然缺乏。因为普遍而言这些行业中企业的退出同生产要素缺乏而不是技术水平低下的关系更密切,只有民营企业的退出概率会随技术水平降低而增加,说明国有企业即使在这些行业中占比较低也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还是存在无效率“吸血”、占用要素资源的现象。除所有制外,本文还发现三个行业中的出口企业,包括出口的私有企业平均都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要素,被给予了融资与产出扩大上的支持,出口与否也是形成要素错配的原因之一。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纺织业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要素错配程度也最高,对此通过纺织和烟草行业相同实证项目间的比较,我们发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当中的确还另外存在一些与市场化程度较低行业不同的能够引起错配的因素。首先如企业年龄,在市场状态下企业会因年龄的增长自然形成获取要素资源的优势。其次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会引起要素错配。由于造成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因素除先天比较优势不同外,还包含各地被给予的政策不一致的因素,即改革与开放的程度不完全相同的因素,所以就此点而言纺织业要素错配程度最高正是只进行了行业内、局部性的市场化改革与外部全面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二者之间矛盾的体现。本文的研究结论蕴藏着重要的政策意涵。由于所有制同我国要素错配的形成与持续联系最为密切,市场化程度不足、民营经济处境依然艰难是阻碍我国TFP提高、产出增加的最大障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依然势在必行。但同时所有制并不是要素错配形成的唯一原因,所以要素错配的治理还需要适当收敛外向型经济、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加强反垄断建设、打击寻租活动等手段的共同配合。
许辰可[10](2019)在《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制约,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等问题。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创新,对推动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转型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纺织产业的监管在不断加强,但有些企业仍不了解相关环境政策实质,忽视了生态创新的关键目标。因此,全面分析纺织产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其政策工具组合对企业生态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创新至关重要。不同类别的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因产业环境而异,基于具体产业背景研究环境政策对生态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国内外纺织产业背景下分析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深入探究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纺织产业相关环境政策,评估我国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体系,结合政策工具与我国纺织产业特征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探索我国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补充和丰富我国纺织企业的生态创新相关理论;(3)探索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关系研究,揭示“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行为——企业绩效”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探索在纺织产业背景下,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为政府与纺织企业推进生态创新的管理与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本研究选取从1989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中央政府层面颁布的118条纺织产业相关的环境政策,运用内容分析方法构建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维度;进一步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12家纺织企业深度访谈,构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测量量表;经过小样本前测对问卷进行修正后,对225家纺织企业进行实证调研,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中的假设进行了检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如下:本研究首先基于内容分析,提出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市场型政策与自愿型政策构成,其中命令控制型政策包括污染治理检查、许可与审批、标准与禁令;市场型政策划分为补贴、罚款、环保税;自愿型政策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公布与公众参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研究提出的纺织产业环境政策测量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其次,构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在扎根理论视域下对纺织企业深度访谈数据分析,认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由产品生态创新、工艺生态创新与管理生态创新三个维度构成。其中产品生态创新包括再生材料作为原材料、产品易于再回收再利用和减少产品能源消耗量;工艺生态创新包括清洁技术、使用新能源、回收利用废水废气;管理生态创新包括积极参与生态创新活动、员工生态培训、推行可持续文化与为生态创新投入高比例资金。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本研究构建的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测量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最后,分析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生态创新在环境政策与经济绩效所起的中介作用。运用结构方程对研究模型进行拟合与修正,研究发现自愿型政策对纺织企业产品生态创新、工艺生态创新与管理生态创新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产品生态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对工艺与管理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市场型政策对企业三类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企业管理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产品与工艺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自愿型政策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命令控制型政策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揭示我国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行为——企业绩效”这个“黑匣子”,对完善纺织产业相关环境政策与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造纤维》1997~1998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纤维》1997~1998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职能与生产方式变迁: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几个关键阶段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921年至新中国建立:承载民族经济发展使命,服务生活方式转变 |
2.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工艺美术合作化运动,生产与组织方式转型 |
3.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立足系统化、现代化、国际化生产,服务国家经济战略发展需要 |
4.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经历重大转型,服务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
5.21世纪之后:工艺美术产业快速发展,承担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
6.结语 |
(4)全球贸易隐含纸浆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1 贸易隐含纸浆的概念与内涵 |
2.2 关于贸易隐含纸浆的测算研究 |
2.2.1 生命周期评价 |
2.2.2 投入产出分析法 |
2.3 关于贸易隐含纸浆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
2.4 全球纸浆贸易基本情况研究 |
2.5 总结 |
3 2010-2018 年全球纸浆生产及贸易基本情况概述 |
3.1 全球纸浆生产情况 |
3.2 全球纸浆进出口贸易情况 |
3.2.1 全球纸浆出口贸易 |
3.2.2 全球纸浆进口贸易 |
3.3 总结 |
4 全球贸易隐含纸浆的测算研究 |
4.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 贸易隐含纸浆的足迹分析 |
5.1 各国贸易隐含纸浆的消费情况 |
5.2 各国贸易隐含纸浆的进出口情况 |
5.3 隐含纸浆的净贸易流量分析 |
5.4 隐含纸浆的主要贸易足迹 |
6 主要国家贸易隐含纸浆的影响因素分解 |
6.1 结构分解模型 |
6.2 各国贸易隐含纸浆出口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
6.2.1 第一阶段(1990-2000 年) |
6.2.2 第二阶段(2000-2015 年) |
6.3 各国贸易隐含纸浆进口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
6.3.1 第一阶段(1990-2000 年) |
6.3.2 第二阶段(2000-2015 年)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1990-2015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纸浆产量(单位:立方米) |
附录B 1990-2015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纸浆消费足迹(单位:立方米) |
附录C 1990-2015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隐含纸浆出口量(单位:立方米) |
附录D 1990-2015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隐含纸浆进口量(单位:立方米)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
(二)建国初十七年工学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
二、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阶段划分 |
(一)建国前学科制度与学科分类设置 |
(二)1949-195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体系初步确立 |
(三)1957-1960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的反思与微调 |
(四)1961-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的独立探索与修订 |
三、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动力及路径 |
(一)建国初工学蓬勃发展的背景 |
(二)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动力 |
(三)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路径及策略选择 |
四、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
(一)建国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科设置概览 |
(二)建国初十七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变迁 |
(三)建国初十七年哈工大工学变革动因及路径分析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动力层面 |
(二)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路径层面 |
(三)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层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三) 研究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六、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 国家利益 |
(二) 利益集团 |
(三) 经济实力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
(一) 重商主义理论 |
(二)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
(三) 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 |
(四) 新型贸易保护理论 |
第二章 日美贸易摩擦的回溯与梳理 |
第一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 |
第二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缓和 |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回溯与梳理 |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时间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 |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 |
第四章 案例研究:日美、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 |
第一节 日美纺织品贸易谈判 |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 |
第五章 日美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异同分析与日本应对经验总结 |
第一节 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共性 |
第二节 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殊性 |
第三节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选择背景 |
第四节 日本的主要策略选择分析及效果评估 |
第五节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二) 英文文献 |
(三) 日文文献 |
(7)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网站与数据库 |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一)研究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四)研究的框架 |
第一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和丝绸档案形成的社会背景 |
一、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工商业的资产结构优化 |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和丝绸档案形成的经济背景 |
一、立足外销、多创外汇的时代选择 |
二、计划经济下丝绸业的恢复和发展 |
第三节 新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和丝绸档案形成的文化背景 |
一、丝绸设计的人文环境 |
二、丝绸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路径 |
第二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技术、品种与市场特征 |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技术特征 |
一、丝绸产品使用功能的拓展 |
二、印花、提花工艺及机械设备的技术进步 |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品种特征 |
一、丝绸产品品种大类划分的确定与扩充 |
二、丝绸新品种、新花色的创新及统一规格 |
第三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市场特征 |
一、对外贸易及贸易对象的演变 |
二、满足内销以及按需供应 |
第三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观念、设计群体、及设计档案现状 |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观念确定及发展 |
一、丝绸设计原则和思路的需求转变 |
二、丝绸产品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群体形成与发展 |
一、丝绸设计师的群体形成与发展 |
二、丝绸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
第三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设计档案的创设及类型 |
一、丝绸设计企业档案的形成与归类 |
二、丝绸设计师档案的建立与追踪 |
第四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设计运用研究 |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产品档案的考察与整理 |
一、相关博物馆中新中国丝绸设计产品档案的收集和归类 |
二、本课题研究中丝绸档案的考察与整理 |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产品档案的当代价值、数据库构建与实验性创新 |
一、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当代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
二、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数据库建构与运用推广 |
三、在数据库基础上的实验性创新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新中国丝绸设计数据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表 1-表 20) |
(8)科技对戏曲发展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三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四 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统戏曲与科技的融合 |
第一节 科技与戏曲道具 |
一 戏曲绝活中的砌末 |
二 现代戏曲中的道具 |
第二节 科技与戏曲服饰 |
一 科技改变行头的制作方式 |
二 科技丰富戏衣的舞台表现 |
第二章 20世纪戏曲与科技 |
第一节 机关布景与现代舞台 |
一 机关布景 |
二 声、光、电在戏曲舞台的综合呈现 |
第二节 戏曲与电影 |
一 戏曲与电影结合的历史 |
二 戏曲电影是戏曲化和影视化的统一 |
第三节 戏曲与电视 |
一 电视戏曲——戏曲传播的工具 |
二 戏曲电视——新的戏曲艺术形态 |
第三章 21世纪戏曲与科技 |
第一节 戏曲与现代剧场 |
一 开放式戏台和封闭式剧场 |
二 多媒体环境下的新式剧场 |
第二节 戏曲与现代动画技术 |
一 动画与戏曲融合的发展历史 |
二 动画特性对戏曲传播优势分析及成功案例 |
第三节 戏曲与3D技术 |
一 3D技术戏曲电影发展简述 |
二 3D戏曲的效果呈现 |
第四节 VR技术助力戏曲传播 |
一 VR的概念与戏曲实践 |
二 从VR技术的特性看戏曲传播 |
第四章 科技促生新型戏曲受众观 |
第一节 传统受众与新型受众欣赏戏曲的不同 |
一 戏曲受众欣赏习惯的转变 |
二 培养戏曲受众的审美能力 |
第二节 科技推动戏曲传播方式的转变 |
一 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 |
二 分众化向泛众化转变 |
三 新型传播方式对当代戏曲传承发展的思考 |
第五章 科技对戏曲发展的反思与启发 |
第一节 反思科技在戏曲中的应用 |
一 科技与戏曲之间的矛盾——以3D技术为例 |
二 戏曲传承重在内容和观念的传承 |
第二节 VR技术、AR技术与戏曲结合的畅想 |
一 新科技拓展戏曲的传播方式 |
二 新科技丰富戏曲的互动形式 |
三 新科技助力戏曲的学习方式 |
四 新科技丰富戏曲的舞台表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行业内要素错配:测算、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市场化程度差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
1.2 研究路线、研究方法与全文结构 |
1.3 本文的创新与可能的贡献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要素错配概念的提出及国内外文献回顾 |
2.1.1 要素错配概念的诞生背景 |
2.1.2 要素错配产生的原因 |
2.1.3 国内研究成果及进展 |
2.2 TFPQ与 TFPR概念的提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3章 错配测算模型的由来及设定 |
3.1 HK模型的由来 |
3.1.1 从Dixit与 Stiglitz到 Melitz |
3.1.2 Hsieh与 Klenow的沿袭与改动 |
3.2 HK模型的思路与解读 |
3.2.1 生产函数、利润最大化与要素边际产品 |
3.2.2 TFPQ与 TFPR |
3.2.3 行业生产率与要素错配 |
3.2.4 为什么要使用美国制造业的数据 |
3.2.5 没有产出数据下的计算以及消除要素错配后的生产率红利 |
3.3 本文的改进与实证说明 |
3.3.1 本文测算要素错配程度所用模型 |
3.3.2 数据、指标的说明与关键参数校准 |
3.3.3 按照市场化程度选取代表性行业的说明 |
第4章 低市场化程度行业内的要素错配:以烟草行业为例 |
4.1 烟草行业要素错配程度的测算 |
4.1.1 烟草行业专卖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概况 |
4.1.2 消除要素错配后烟草行业的潜在TFP增长率 |
4.1.3 以残差衡量的烟草行业的要素错配 |
4.2 烟草行业要素错配的持续性及成因分析 |
4.2.1 烟草行业要素错配的持续性 |
4.2.2 出口的烟草企业获得了更多要素资源吗? |
4.2.3 烟草行业的所有制、隶属关系与要素错配 |
4.2.4 烟草行业的要素错配与企业年龄、地域 |
4.3 本章小结 |
4.4 附录:对于4.2.3 节中部分回归结果高度相似现象的解释 |
第5章 适中市场化程度行业内的要素错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
5.1 汽车制造业要素错配程度的测算 |
5.1.1 汽车制造业准入改革简史及出口情况简介 |
5.1.2 消除要素错配后汽车制造业的TFP增长红利 |
5.1.3 以残差衡量的汽车制造业要素错配 |
5.2 汽车制造业要素错配的持续性及成因分析 |
5.2.1 汽车制造业要素错配的持续性 |
5.2.2 出口的汽车制造企业获得了更多要素资源吗? |
5.2.3 汽车制造业的所有制与要素错配 |
5.2.4 汽车制造业的动态周转、技术水平与要素错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市场化程度行业内的要素错配:以纺织业为例 |
6.1 纺织业要素错配程度的测算 |
6.1.1 从计划走向市场——纺织业改革大事记 |
6.1.2 消除要素错配后纺织业的TFP增长红利 |
6.1.3 以残差衡量的纺织业要素错配 |
6.2 纺织业要素错配的持续性及成因分析 |
6.2.1 纺织业要素错配的持续性 |
6.2.2 出口的纺织企业获得了更多要素资源吗? |
6.2.3 纺织业的所有制与要素错配 |
6.2.4 纺织业的动态周转、技术水平与要素错配 |
6.2.5 纺织业的要素错配与企业年龄、地域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综合分析与结论 |
7.1 市场化程度相异行业间的比较分析 |
7.1.1 要素错配程度与持续性的比较分析 |
7.1.2 要素错配形成原因的比较分析 |
7.2 结论与对策 |
7.2.1 结论与政策意涵 |
7.2.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学术论文 |
(10)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与视角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结构安排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生态创新的概念、维度与测量 |
2.1.1 生态创新的发展背景 |
2.1.2 生态创新的概念 |
2.1.3 生态创新的维度 |
2.1.4 生态创新的测量 |
2.2 环境政策的内涵与分类 |
2.2.1 环境政策的内涵 |
2.2.2 环境政策的分类 |
2.2.3 政策认知的内涵 |
2.3 生态创新绩效的分类与测量 |
2.3.1 创新绩效 |
2.3.2 环境绩效 |
2.3.3 经济绩效 |
2.4 环境政策、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
2.4.1 环境政策对生态创新的影响 |
2.4.2 生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5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 |
2.6 现有文献总结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研究 |
3.1 内容分析方法 |
3.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3.2.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收集 |
3.2.2 细化分析单元 |
3.2.3 形成分析类别组合 |
3.2.4 评判与记录 |
3.2.5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分析 |
3.3.1 环境政策演进过程 |
3.3.2 环境政策主体的协同度 |
3.3.3 环境政策目标 |
3.3.4 环境政策工具分析 |
3.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扎根理论的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与作用效果研究 |
4.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
4.2 研究方案 |
4.3 研究过程 |
4.3.1 数据收集 |
4.3.2 数据处理 |
4.4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范畴挖掘与提炼 |
4.4.1 开放式编码 |
4.4.2 主轴式编码 |
4.4.3 选择式编码及研究框架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框架构建 |
5.1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 |
5.2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关系 |
5.2.1 命令控制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
5.2.2 市场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
5.2.3 自愿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
5.3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 |
5.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 |
5.5 假设汇总与框架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6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前测 |
6.1 问卷设计 |
6.1.2 问卷设计过程 |
6.1.3 问卷的基本内容 |
6.2 测量条款形成 |
6.2.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的初始测量条款 |
6.2.2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初始测量条款 |
6.2.3 纺织企业经济绩效的初始测量条款 |
6.2.4 纺织企业统计特征的测量 |
6.3 小样本测试 |
6.3.1 小样本问卷对象选择 |
6.3.3 小样本检验与结果 |
6.3.4 问卷初始测量量表的修改 |
6.4 本章小结 |
7 纺织企业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 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描述 |
7.1.1 问卷对象选择 |
7.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7.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7.2.2 信度检验 |
7.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7.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3.1 初步数据分析 |
7.3.2 初始模型构建 |
7.3.3 中介作用模型 |
7.3.4 修正模型 |
7.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小结 |
7.4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7.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7.4.2 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的政策工具构成与测量 |
8.1.2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划分 |
8.1.3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
8.1.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纺织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
8.1.5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作用路径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人造纤维》1997~1998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职能与生产方式变迁: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几个关键阶段数据统计分析[J]. 董占军,邢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05)
- [2]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D]. 张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3]福建小三线职工群体生产生活研究(1964-1980)[D]. 曹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全球贸易隐含纸浆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研究[D]. 罗家枝.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D]. 李宜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1949-1976)[D]. 任颖.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科技对戏曲发展的作用研究[D]. 张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国行业内要素错配:测算、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市场化程度差异视角[D]. 李子秦.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 许辰可.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