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一、实习教学课堂化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领,张金宝,朱玉琴[1](2021)在《借鉴CDIO-OBE理念“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新工科深融合实践育人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鉴CDIO-OBE理念,面向产业的"学践研创赛"培养实践育人模式,从"研究现状和企业调研分析"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进一步"构建新工科深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并以"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为核心,不断地深化改革、深入创新,深度转型,通过校政企城合作,按照"八个共同"推进新工科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谭强[2](2016)在《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12所中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实问题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等方面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它们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内部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子系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子系统,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作为逻辑起点,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的全域视觉出发,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要求和整体目标。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数是多方面的系统的问题;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应该从职业教育系统出发,在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结构、功能、理论框架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探讨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者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出发,以终身教育思想、目标课程模式、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软系统方法论为主要研究工具,综合应用文献计量法、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提出问题---相关文献研究---明确目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案例研究---归因分析---思路变革---对策研究---总结反思”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二是理论分析,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与结构进行分析;三是问题表征,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对问题表征进行分析;四是个案调查研究,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例进行个案调查研究;五是问题归因,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现状进行归因分析;六是理念变革,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的梳理;七是对策研究,从现代课程理论出发,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与概念模型进行对比的结果,提出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技术线路、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对策研究;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及政策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综述、概念模型建构、理论研究、现状调查、问题表征、归因分析、理念变革探讨、对策研究以及研究反思。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本质应该是中高职课程结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应然状态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必然状态,即应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的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适应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两者独立发展,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或者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之路。只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衔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衔接,才能有效搭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与能力不断提升的成长通道,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要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强化基本定位,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才能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说,中高职课程衔接正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历史诉求,它贯穿了我国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体现了从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到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实践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宏伟目标的具体要求,它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诉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开展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成果进一步夯实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热点逐渐集中,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为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第三、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问题归因。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点、衔接基础、衔接核心、衔接主体、衔接保障和升学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层次断层、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诸多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具体表征体现在:一是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二是课程内容:内容取向层次性差,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三是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四是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在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内外动力等维度进行归因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归因主要在于:一是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二是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三是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四是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内外动力不足。第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思路。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出发点,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应该遵循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次,根据目标课程模式理论,本研究认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本路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首先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改革,打破学科课程,建立工作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不是对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明确工作实践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而不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再次,应该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四是保障措施方面,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与课程标准、配置合理的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编制机制、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霍崇基[3](2015)在《“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四十多天的赴德职教进修和两年来中德职教网络交流,深入了解我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新的职业标准和行动导向教学法有深刻的认识,深刻感受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法律保障,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深入,在德国职业教育不断更新,并推动国家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机械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知识,而且在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改变了很多,使一直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及规律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定位",基本上得到解决。

王永毅,汤勇[4](2014)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文中认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应用已经很多年了,但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剖析,发现其在中国的专业化应用不能采用形式上的简单移植,而应采取根本要素的移植。从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个环节剖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提出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系统化、实训基地工厂化、实习环节课堂化的三个转变。

张玮[5](2014)在《浅析技工院校《钳工工艺学》一体化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体化教学法是技工院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针对钳工一体化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钳工一体化教学思路,旨在培养出大批能够掌握先进工艺和各种技术的高技能钳工人才。在一体化教室,通过教、学、做,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

陈超杰[6](2012)在《在专业实训车间教学中引入“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专业实训车间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操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车间教学往往存在教学成效低下、学生学无兴趣、教师教无成效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为此,导入"车间课堂化"有效教学新模式,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陈利[7](2012)在《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形式探讨》文中提出技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技工教育的特点是以生产实习为主,为培养出具有适应新形势要求、具有现代化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科学地、灵活地运用生产实习教学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多年的实践中,广大职教工作者探索总结出多种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本文就生产实习教学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潘淑杰[8](2012)在《实习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文中研究指明实习教学"课堂化"是实习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不仅符合职业学校实习教学的任务和特点,而且,提示了实习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环节,强调了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教学重点,为实习教学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李明忠[9](2011)在《浅谈实习教学“课堂化”的基本模式》文中认为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有同有异。从传授知识技能角度看都是"教"与"学"的关系,但在教学管理、教学环节、教学方针、教学条件等方面又有较大差异。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衔接,避免二者的脱节现象,近年来提出了把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集于一人的一体化教学思路,在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作为一种过渡阶段,首先推行了生产实习教学"课堂化"。

游文明,尹晨,池寅生,孙庆东,徐小青[10](2011)在《“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偏重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片面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对象的状况、学习效果、学生认知能力等都方面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探究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门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校应该为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工作现场结合起来,融工程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中,让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压力直接转变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动力。

二、实习教学课堂化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习教学课堂化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借鉴CDIO-OBE理念“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新工科深融合实践育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个性化需求与共性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匹配不到位
    (二)实践环节相对弱化,落实不到位
    (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指导不到位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耦合不到位
    (五)能力培养体系没有形成,突出不够
三、具体措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实践育人体系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夯实工程能力培养基座
    (三)重建“基础+应用+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四)推动实践育人平台建设,聚合校政企城资源
    (五)打造多元化实践模块,丰富活动载体
    (六)完善实践质量评价体系
    (七)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培养国际化人才
四、改革目标
    (一)加大实践,强化能力
    (二)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三)深化改革,实践育人
    (四)双创融合,学科融合
    (五)理实融合,突出实践
五、创新之处
六、结束语

(2)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12所中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三不两难”困境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
        (三)为什么要运用SSM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二)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三) 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四)文献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衔接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
    四、理论基础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价值追求:终身教育理念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石: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系统依据:SSM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分析
    一、课程结构与中高职课程特征
        (一)课程的结构要素
        (二)中高职课程的共同特征
        (三)中高职课程的差异特征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诉求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政策诉求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国际经验诉求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诉求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框架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内容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结构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特征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价值功能分析
第二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工具
        (三)样本选择
        (四)调查实施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课程目标衔接描述性分析
        (二)课程内容衔接描述性分析
        (三)课程实施衔接描述性分析
        (四)课程评价衔接描述性分析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表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 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
        (二)课程内容:内容取向整合性差 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
        (三)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 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
        (四)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 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
第三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一、个案情境描述
        (一) 区域环境描述
        (二)学校环境描述
        (三)专业背景描述
    二、个案现状调查
        (一)课程目标描述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三)课程实施描述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三、个案相关系统的根定义和概念模型建构
        (一) 相关系统的根定义
        (二)概念模型建构
    四、比较与变革
        (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学历层次建设是关键
        (二)中高职院校合作流于形式,深度内涵合作是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不够全面,了解学生是根本着力点
        (四)重视教师培训停于表面,落实方案是质量保障线
第四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传统观念的惯性
        (二)现实环境的作用
        (三)国家政策的滞后
    二、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一)我国教育体系的限制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缺陷
        (三)高等职教院校的缺位
    三、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
        (一)我国招生考试制度的局限
        (二)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缺位
        (三)国家职业资格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
    四、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动力不足
        (一)中高职衔接的规模不足
        (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
        (三)教师衔接能力动力不足
第五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念与思路变革
    一、普通性与职业性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普通性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职业性表征及变革
    二、由补充走向主流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补充性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流性表征及变革
    三、由宏观走向微观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宏观化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微观化表征及变革
    四、由零乱走向系统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零乱化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系统化表征及变革
第六章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基本原则:忠实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满足人民群众教育的需求
        (三)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四)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二、技术路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衔接模式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与趋势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历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举例研究
    三、内容设计: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
        (二)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
        (三)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
        (四)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
    四、保障措施: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
        (三)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专业目录编制机制
        (四)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第七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
        (三)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症结归因
        (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系统设计思路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视角局限
        (二)研究样本局限
        (三)成果应用局限
    三、研究展望
        (一)研究问题热点化
        (二)研究人员广泛化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 着作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论文类
        (四) 其他类
    二、外文类
附录
    附录 1:中高职课程衔接高职学院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2: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职学校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3: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问卷(高职学生)
    附录 4: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问卷(中职学生)
    附录 5:中高职课程衔接访谈提纲
    附录 6: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纲)
    附录 7: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录)
    附录 8:关于五年制高职大专联合办学协议书
    附录 9: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纲)
后记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3)“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背景
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建立
三、根据区域市场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确立课程体系
四、实施面对面的指导, 开展“教、产、研、学、训”教学。
五、取得的成效
六、成果的应用情况
七、结束语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安排与职业教育特点不匹配
        1.1.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1.1.3 教材标准无法统一
        1.1.4 教育学知识在教师中应用水平不高
    1.2 校内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2.1 实训条件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1.2.2 实训人员素质有待不断提高
        1.2.3 教学团队亟待由双结构型向双师型转变
    1.3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3.1 在企业实习的概念、目的不清晰
        1.3.2 实习教育环节与上岗就业界限不明确
        1.3.3 企业义务教育有待深化
2 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2.1 课堂教学系统化
        2.1.1 岗位需求分析要科学化
        2.1.2 对课堂教学内容、时间要精细化
    2.2 实训基地工厂化
        2.2.1 实践教学中情景设置要注重真实性
        2.2.2 课堂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
        2.2.3 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
        2.2.4 教师技能提升要客观化、具体化
        2.2.5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要全员参与
        2.2.6 改变传统教学计划安排,建立有中国特色的 教学体系
        2.2.7 对学校实训基地聘用的师傅定期更换
    2.3 实习环节课堂化
        2.3.1与大型企业合作
        2.3.2 与企业合作要具体化
        2.2.3积极寻求行业支持
        2.2.4国家对企业服务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明确
        2.2.5企业意识要更新
        2.2.6职业教育延长一年完成学业
        2.2.7增设晚班正规学制教育

(5)浅析技工院校《钳工工艺学》一体化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及解决有关理论与实习教学中的问题
2 钳工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2.1 课堂车间化的教学方法
    2.2 车间课堂化的教学方法
    2.3 解决了教学设备和学生不对等性的矛盾
3 钳工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3.1 钳工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
    3.2 钳工一体化教学中实行教学流程
        3.2.1 工件设计如图1
        3.2.2 主要知识点
        3.2.3 拟订工艺步骤
        3.2.4 每个小组完成以上知识后, 各个组长上台发言总结本次组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和工艺路线。
        3.2.5
        3.2.6
        3.2.7
        3.2.8 收取工件测量评分, 指出问题较多的环节和改进措施。

(6)在专业实训车间教学中引入“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剖析教学现状, 引入“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
二、探究教学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
    1.“车间驻扎校园”。
    2.“课堂开进车间”。
    3.“开辟众泰课堂”。
    4.“架设汽修服务区”。
三、“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不断完善“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
    1. 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融合转变。
    2. 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 重视个别化学习。
    3. 注重教学模式本身的可操作性。
    4. 从注重知识、技能的发展到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

(7)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形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实习教学形式概述
    1. 课堂化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2. 校办工厂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3. 校外工厂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4. 厂校结合的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二、生产实习教学形式的新变化
    1. 课堂化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2. 产品化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3. 岗位化生产实习教学形式

(8)实习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习课的“课堂化”教学发挥了主课堂的优势
    1、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充分发挥模拟教学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实习课的教学质量
二、完善实习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1、认真组织教学, 严格教学秩序
    2、提高讲课水平, 发挥课堂效益
    3、准确操作示范, 做到“五个双边”
    4、抓住巡回指导环节, 力求提高整体操作水平
三、创造必要的条件, 增大“课堂化”的教学的实效
    1、实习课必须配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场
    2、实习课要有足够的教学设备
    3、坚持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一员化

(9)浅谈实习教学“课堂化”的基本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心备课, 设计课堂结构
二、讲授指导, 明确课题内涵
三、演练示范, 感知操作要领
四、个人实践, 灵活多样指导
五、技能小结, 促进全面提高

(10)“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
    1.1 双化教学的定义
    1.2 双化教学的特点
    1.3 双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双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保障
    2.1 构建“三层次、两互动、一平台”的课程体系
    2.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2.3 培养一支“双师素质型”的教师队伍
    2.4 重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2.5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3 双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空间

四、实习教学课堂化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借鉴CDIO-OBE理念“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新工科深融合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 王凤领,张金宝,朱玉琴. 高教学刊, 2021(28)
  • [2]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12所中高职院校为例[D]. 谭强. 西南大学, 2016(01)
  • [3]“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J]. 霍崇基. 赤子(上中旬), 2015(24)
  •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 王永毅,汤勇.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05)
  • [5]浅析技工院校《钳工工艺学》一体化教学[J]. 张玮. 科技视界, 2014(03)
  • [6]在专业实训车间教学中引入“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为例[J]. 陈超杰. 中等职业教育, 2012(24)
  • [7]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形式探讨[J]. 陈利. 职业, 2012(29)
  • [8]实习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J]. 潘淑杰. 才智, 2012(05)
  • [9]浅谈实习教学“课堂化”的基本模式[J]. 李明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3)
  • [10]“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J]. 游文明,尹晨,池寅生,孙庆东,徐小青.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02)

标签:;  ;  ;  ;  ;  

课堂实践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