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辉[1](2015)在《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连城县作为福建省传统的甘薯产业区,发展紫色甘薯这一特色产业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方式,对连城紫色甘薯生产基本概况、加工利用现状和市场销售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制约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存在品种类型单一、品种来源不明、优质种苗缺乏、收获期集中、高产栽培技术缺乏等生产方面的问题;及种植结构不合理、价格波动大、专用型品种缺乏、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加工周期短等加工利用方面的问题;同时,销售方面也存在销售渠道方式单一、销售队伍素质差、产品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较落后等问题。论文进一步从自然条件、产业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品牌营销优势、科研实力优势、政府重视、交通便利和种植效益比较优势等角度,对连城发展紫色甘薯产业的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一是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建设设想,争取政府扶持;鼓励企业介入;加大科研与技术投入。二是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建设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育种研究和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和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紫色甘薯加工利用技术;现代理念发展紫色甘薯产业。
李小洁[2](2014)在《2013年合浦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秋,合浦县试点以桂薯二号作对照,对广西新选育和引进的12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结果显示,12个参试品种中,桂能05-6鲜薯产量最高,达39 603.75 kg/hm2,比对照增产49.06%;桂经薯09-7干薯产量最高,达11 109.88 kg/hm2,比对照增产77.94%;桂经薯09-7干物率最高,达37.0%;桂薯131的熟食味最好,评分为77.5分。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适应性广,宜作为食用、加工型,能源型或饲用型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品种有:桂经薯09-27、桂经薯09-7、桂薯131、桂能0903-35、东皇1号、桂能05-6;其余品种适应性较差,产量低,综合性状较差,不宜在当地推广。
王逍[3](2007)在《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文中指出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农业民族,其主体人口分布于我国广袤的东南山区。基于畲族经济较之东南区域经济严重滞后的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区以惠明寺村为中心的畲族村落群经济变迁之田野调查,为畲族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较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对畲族经济问题的关注,无论是从畲族研究的时代要求和学术使命,抑或从民族平等、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维度来审视,均具有较强的现实紧迫性。本文采取以惠明寺村为深度田野个案、以周边六个畲村为田野参照物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首先从畲族与市场关系的历史变迁切入田野对象(第一章),然后勾勒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及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图像(第二、三章),再着力聚焦于惠明寺村人如何在各种力的交错互动中,通过惠明茶的复兴而逐步走向市场,进而阐析其走向市场的动力与阻力(第四、五、六章),同时选取田野参照村落的若干经济面相,与惠明寺村进行共性及个性的比较(第七章)。最后,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互观照和畲族历史与现实深度评估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第八章):一、依托畲区资源禀赋、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从传统与现代整合的角度,实现畲区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商品化农业转变,是畲族经济转型的方向。二、超越“耐劳杂作、弗事商贾”的传统农本意识,淡化“山野自足、于世无求”的族群封闭心理,强化多维度的族群互动等观念和实践层面的文化自觉,是畲族经济转型的内在活力。三、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为优化畲区产业结构、加快畲族人力资源建设、完善畲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等提供制度性支持,是畲族经济转型的外在条件。
戴清堂[4](2006)在《恩施优势作物马铃薯、甘薯、魔芋种薯产业化实践与发展》文中认为本文针对西南山区特别是武陵山区马铃薯、甘薯、魔芋大面积生产中的问题而言。由于作物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芋)推广不足、坡耕地利用不够、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和恩施州农科院魔芋研究所的品种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优良品种推广、脱毒种薯(芋)生产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利用恩施生态资源和科研资源,形成了高产优质品种脱毒种薯(芋)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链条,实现了财政增收、农民致富、单位发展的三重效果。 抓住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就抓住了科技兴农的关键,本项目的有效实施既是马铃薯、甘薯、魔芋产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是开发山区边际性土地的需要,又是国家对生物质原料大量需求的迫切要求;既是科研单位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措施。具有显着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刘赵康,潘伟平,周吉忠,吴松标,何齐钱[5](2004)在《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鹤溪、雁溪、沙湾、英川、景南等乡镇农技站通过连续3年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徐薯43-14,苏薯7号,徐薯551,徐薯2-2和徐薯34,苏薯3号等6个甘薯新品种。这几个品种具有产量高,出粉率佳,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等优点,可以在浙西南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刘慧云,蓝育林,林昌庭[6](2003)在《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文中认为通过连续5年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适应浙江西南山区种植的徐薯43-14、苏薯7号、徐薯551、徐薯2-2、徐薯34、苏薯3号等6个甘薯新品种。这几个品种具有产量高、出粉率佳、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等优点,可以在浙江西南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吴跃林,黄旭,林昌庭,林敏莉[7](2002)在《浙西南山区脱毒甘薯增产效果研究初报》文中认为积极推广脱毒甘薯是争取提高甘薯单产、品质和种植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认真探索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2001年和2002年在英川、沙湾、鹤溪、金钟、鸬鹚、大均等乡镇开展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脱毒甘薯不但发棵早、茎叶生长快、结薯早、大中薯率高,而且薯形光滑,抗逆性强,增产效果好。因此,很值得在浙西南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章仁田,丁贤劼,吴建华[8](1993)在《浙西南山地丘陵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潜力》文中研究指明 浙西南山地丘陵农业区域包括丽水地区的丽水、龙泉2个县级市和云和、景宁、青田、庆元、遂昌、松阳、缙云和温州市的永嘉、文成、泰顺等10个县.它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土地总面积2.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1.65%.本地区山岭起伏,山峰林立,低中山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5.7%.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且远离大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199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74公斤,比全省平均少101公斤.
王河川[9](2021)在《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马铃薯泉云4号在闽南地区的最佳播种期,为马铃薯泉云4号的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以马铃薯泉云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20日(Ⅰ期)、11月4日(CK)、11月19日(Ⅱ期)、12月4日(Ⅲ期)、12月19日(Ⅳ期)5个播期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马铃薯生育期、产量、生物学特性、茎叶生长和块茎发育的影响,并对各播期的气象资源量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泉云4号在闽南冬季种植,各播期间株高、茎粗和单株鲜薯质量间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早播茎叶易徒长,晚播植株前期生长较缓慢、长势弱,后期块茎均膨大缓慢,产量偏低,均不利于丰产。11月19日(Ⅱ期)种植的马铃薯茎粗最粗(12.4mm),播后75~90d日增鲜重快速增重,单株块茎质量(683.0g·株-1)最重、产量(35 655.0kg·hm-2)最高。本试验条件下,在闽南冬种马铃薯泉云4号以11月19日播种为最佳播期,提前播种及过度推迟播种均不利于马铃薯泉云4号产量提高。
周虎[10](2020)在《《民法典》项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问题浅议》文中指出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虽然《民法典》专章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了规定,但内容仍然较为原则性。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本文通过讨论民法典下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上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从而探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屋的制度发展。
二、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国内外甘薯产业与研究概述 |
1.1 国内外甘薯生产概况 |
1.1.1 国外甘薯生产概况 |
1.1.2 国内甘薯生产概况 |
1.2 国内外甘薯加工和消费现状 |
1.2.1 国外甘薯加工和消费概况 |
1.2.2 中国甘薯加工和消费概况 |
1.3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
1.3.1 国外发达国家甘薯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
1.3.2 国内甘薯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
2.1 连城紫色甘薯生产基本概况 |
2.1.1 紫色甘薯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 |
2.1.2 种植基地建设呈规模化发展 |
2.1.3 紫色甘薯新品种的种植面积逐渐上升 |
2.2 连城紫色甘薯消费和加工现状 |
2.2.1 连城紫色甘薯消费概况 |
2.2.2 连城县紫色甘薯加工的概况 |
2.3 市场销售状况 |
3 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紫色甘薯生产的问题 |
3.1.1 品种类型单一,收购价格波动大 |
3.1.2 品种来源不明 |
3.1.3 优质种苗缺乏 |
3.1.4 收获期集中 |
3.1.5 缺乏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
3.2 紫色甘薯加工利用存在的问题 |
3.2.1 紫色甘薯种植结构不合理 |
3.2.2 优质紫色甘薯专用型品种缺乏 |
3.2.3 加工工艺和技术比较落后 |
3.2.4 资源的利用率低 |
3.2.5 加工周期短 |
3.3 紫色甘薯市场销售的问题 |
3.3.1 销售数量价格和销售方式、渠道方面的问题 |
3.3.2 企业管理、销售队伍素质和信息化程度方面的问题 |
3.3.3 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问题 |
4 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4.1 自然生态条件优势 |
4.1.1 土壤条件 |
4.1.2 气候条件 |
4.2 甘薯产业优势 |
4.3 龙头企业带动优势 |
4.4 品牌营销优势 |
4.5 科研实力优势 |
4.6 政府高度重视 |
4.7 便利的交通和网络 |
4.8 种植效益比较优势 |
5 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对策 |
5.1 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
5.1.1 争取政府扶持 |
5.1.2 鼓励企业介入 |
5.1.3 加大科研与技术投入 |
5.2 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
5.2.1 加强育种研究和种苗生产基地建设 |
5.2.2 建立完善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
5.2.3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
5.2.4 提升紫色甘薯加工利用技术 |
5.2.5 现代理念发展紫色甘薯产业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紫色甘薯新品种选育与引进 |
6.2.2 脱毒种苗繁育与种苗基地建设 |
6.2.3 紫色甘薯加工标准体系建设 |
6.2.4 建立健全紫色甘薯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
参考文献 |
(2)2013年合浦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实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薯产量 |
2.2 干薯产量 |
2.3 品质 |
2.3.1 熟食味。 |
2.3.2 干物率。 |
3 品种评述 |
3.1 桂011-113 |
3.2 桂011-787 |
3.3 桂011-827 |
3.4 桂04-53 |
3.5 桂09-75 |
3.6 桂能05-6 |
3.7 桂能0903-35 |
3.8 万薯5号 |
3.9 桂经薯09-27 |
3.1 0 桂经薯09-7 |
3.1 1 东皇1号 |
3.1 2 桂薯131 |
4 结论 |
(3)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的选择 |
第三节 相关学术谱系梳理 |
第四节 资料、思路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从游耕到定耕:汉族市场的边缘人 |
第一节 游耕与迁徙:游离于汉族市场之外 |
第二节 拓荒与定耕:汉族市场有限的辐射 |
第三节 市场边缘化与畲区经济、文化的滞后性 |
小结 田野聚焦的背景与田野结论的参照 |
第二章 拓荒与生存: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 |
第一节 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 |
第二节 惠明寺院——惠明寺村落变迁中的文化符号 |
第三节 汤夫人崇拜及其社区功能意义 |
小结: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中的悠悠禅意 |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 |
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功能模式变迁 |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与市场关系变迁 |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与经济生活变迁 |
小结:国家政治场域中的村落经济与市场 |
第四章 走向市场的惠明茶(上) |
第一节 互动——复兴惠明茶 |
第二节 重展新姿的惠明茶 |
第三节 惠明寺茶场的承包与转让 |
小结 惠明茶从沉沦僻壤到重展新姿 |
第五章 走向市场的惠明茶(下) |
第一节 惠明茶的大规模复兴 |
第二节 卷入茶叶市场经济大潮的惠明寺人 |
第三节 市场进程中的憧憬与困境 |
小结:嵌合在传统之中的市场之路 |
第六章 走向市场的动力与阻力 |
第一节 走向市场的源动力 |
第二节 深入市场的客观制约因素 |
第三节 市场进程中文化惯习的正负功能 |
小结:曲折漫长的市场进程 |
第七章 来自田野参照物的比较 |
第一节 经济变迁同步相似的敕木山村 |
第二节 惠明茶经济效应辐射的周湖村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东弄村经济图像 |
第四节 畲汉互动较多的杂居村落双后岗 |
第五节 被城市化辐射的旱塔村 |
第六节 惠明寺人先祖故地包凤村 |
小结 田野参照物与惠明寺村的共性及个性 |
第八章 结语: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畲族经济转型 |
第一节 畲族经济转型的方向——依托资源禀赋、改造传统农业 |
第二节 畲区经济转型的内源性因素——经济主体的文化自觉 |
第三节 畲族经济转型的外源性因素——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跋语 |
(4)恩施优势作物马铃薯、甘薯、魔芋种薯产业化实践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国内外现状 |
1.2.技术发展趋势 |
2.产业化的作用与意义 |
2.1.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
2.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 |
2.3.促进马铃薯、甘薯和魔芋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
2.4.开发山区边际性土地,形成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
2.5.加速优质马铃薯、甘薯及魔芋品种区域化推广应用 |
2.6.独特自然条件的必然选择 |
3.产业化市场前景分析 |
3.1.马铃薯市场前景分析 |
3.1.1.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关联度分析 |
3.1.2.马铃薯市场需求分析 |
3.2.甘薯市场前景分析 |
3.2.1.甘薯种薯产业关联度分析 |
3.2.2.甘薯市场需求分析 |
3.3.魔芋市场前景分析 |
3.3.1.魔芋种薯产业关联度分析 |
3.3.2.魔芋市场需求分析 |
4.产业化实施方案 |
4.1.总体思路 |
4.1.1.技术路线 |
4.1.2.技术特点 |
4.1.3.产品指标 |
4.1.4.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
4.2.已完成的工作 |
4.2.1.品种筛选 |
4.2.2.快繁技术筛选 |
4.3.技术来源情况 |
4.3.1.马铃薯、甘薯承担课题及获奖情况 |
4.3.2.魔芋课题及获奖情况 |
5.建设方案 |
5.1.产能规模 |
5.2.建设的主要内容 |
5.3.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3.1.设备选型 |
5.3.2.技术经济指标 |
5.4.建设工期、进度安排 |
5.5.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
5.5.1.环境现状 |
5.5.2.污染因素分析 |
5.5.3.环境保护措施 |
5.6.外部配套条件 |
6.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
6.1.经济效益分析 |
6.1.1.固定资产成本和费用估算 |
6.1.2.生产成本和费用估算 |
6.1.3.销售收入和利润估算 |
6.1.4.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的计算 |
6.1.5.不确定性分析 |
6.1.6.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
6.2.社会效益分析 |
6.2.1.充分利用了恩施州独特的气候资源 |
6.2.2.有效开发利用了山区边际性土地 |
6.2.3.有效推动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
6.2.4.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国家富民生态家园项目的建设 |
6.2.5.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
6.2.6.有效促进了恩施州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 |
7.讨论 |
7.1.实现了品种推广、种薯(芋)生产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
7.2.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7.3.综合利用生产设备,降低生产成本 |
7.4.存在的问题 |
7.4.1.脱毒种薯生产成本仍然较高 |
7.4.2.专用品种缺乏 |
7.4.3.产业链短,经济效益差 |
7.4.4.流通影响因素明显,商品化程度低 |
7.4.5.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表现 |
2.2 抗逆性 |
2.3 食味 |
3 品种述评 |
3.1 徐薯43-14 |
3.2 苏薯7号 |
3.3 徐薯551 |
3.4 徐薯2-2 |
3.5 徐薯34 |
3.6 苏薯3号 |
3.7 苏薯8号 |
3.8 徐薯18 |
3.9 徐薯P3-4 |
3.1 0 徐薯552 |
(9)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地概况 |
1.2.2 试验设计 |
1.3 气象资料的采集 |
1.4 项目测定方法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生育期的影响 |
2.2 不同播期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资源量的比较 |
2.3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产量的影响 |
2.4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5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茎叶生长的影响 |
2.6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块茎发育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民法典》项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问题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法典》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 |
2 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
2.1 合同有效说 |
2.2 合同无效说 |
2.3 折中说 |
3 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屋制度探索 |
3.1 宅基地法定租赁权的设立 |
3.2 建立宅基地房屋确权登记制度 |
4结语 |
四、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连城紫色甘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金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7)
- [2]2013年合浦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 李小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9)
- [3]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D]. 王逍. 厦门大学, 2007(09)
- [4]恩施优势作物马铃薯、甘薯、魔芋种薯产业化实践与发展[D]. 戴清堂.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5]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 刘赵康,潘伟平,周吉忠,吴松标,何齐钱.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S2)
- [6]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 刘慧云,蓝育林,林昌庭.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S2)
- [7]浙西南山区脱毒甘薯增产效果研究初报[J]. 吴跃林,黄旭,林昌庭,林敏莉.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S2)
- [8]浙西南山地丘陵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潜力[J]. 章仁田,丁贤劼,吴建华. 中国马铃薯, 1993(01)
- [9]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泉云4号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 王河川. 福建农业科技, 2021(09)
- [10]《民法典》项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问题浅议[J]. 周虎. 四川农业科技,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