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钴、铜的镍铁合金中镍的快速络合滴定(论文文献综述)
戚汝楠,邓秀珍,钱位成,段汝宁[1](1967)在《含钴、铜的镍铁合金中镍的快速络合滴定》文中认为 随着钙镁磷肥的迅速发展,附产了大量的高磷镍铁,为了开展综合利用,探讨回收镍之新途径而提出了高磷镍铁中提炼镍铁合金的工艺流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试验,已炼出合乎要求的镍铁合金。转炉吹炼工艺要求对镍铁合金中含镍量之测定必须快速准确。镍的现有测定方法尚不够理想和快速。有的操作繁复,费时冗长,有的则未考虑钴、铜
刘婉蓉[2](2010)在《低品位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磁选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品位硫化镍矿的开采枯竭,低品位红土镍矿的利用日益受到关注。红土镍矿具有含镍低、矿石组成复杂、风化现象严重等特点,决定了处理红土镍矿工艺复杂、成本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本论文以国内某一地区的红土镍矿为原料,采用了氯化离析-磁选工艺富集红土矿中的镍钴,并用此工艺处理了其他类型的红土镍矿。通过氯化离析—磁选工艺基本原理分析以及对矿物中镍、钴和铁氯化离析的热力学分析可以得出,在中性或弱还原气氛条件下,矿石中的镍、钴和铁等金属氧化物都可以被氯化剂释放的氯化氢氯化生成对应的氯化物,然后其氯化物蒸气在炭粒表面被离析得到金属单质或合金,同时氯化剂得到再生,离析后的焙砂经过磁选而得到镍钴富集精矿。对国内某低品位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磁选实验结果表明:原矿粒度0.12~0.15mm,氯化钙用量按氯计算为原矿的8%,还原剂粒度为0.18~0.25mm,用量为原矿的6%的物料配比下,经过1000℃、90min的氯化离析反应,得到的焙砂细磨至0.038~0.048mm,并在3000Gs扫选再1000Gs精选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磁选镍精矿产品,指标为镍品位6.47%,镍回收率86.75%,钴品位0.224%,钴回收率65.37%。国外某矿区的三种不同矿层的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磁选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矿层的红土镍矿在氯化离析过程中消耗的药剂用量不太一致,但都能使精矿中镍富集8倍以上,钴富集6倍以上,且褐铁矿型的红土镍矿能使镍的收率达到90%以上,钴的收率接近70%。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氯化离析—磁选工艺可以选择性的富集镍钴并降低硅、镁的含量,显著降低了药剂的使用量和后续净化过程的处理量,这对我国储量丰富的红土镍矿资源以及全球其他红土镍矿矿区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组[3](1977)在《分析化学中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文中研究指明 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在亿万年的发展中,人类与其生成的环境,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当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如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过程中,人类改造了环境,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比如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残毒问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方国桢,方梅,林维明[4](1997)在《滴定分析》文中认为这是本刊定期评述中“滴定分析”的第3篇。内容含目视滴定、物理化学滴定、示波滴定、非水滴定等,覆盖1994.9~1997.6在国内发表的文献353篇。
邹龙,刘荣丽,易师,徐拓[5](2016)在《钕铁硼永磁材料电镀液检测技术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钕铁硼材料电镀镀锌液、镀铜液和镀镍液中检测项目的常用方法,针对方法的局限性,介绍了一些新开发的检测技术。通过对NdFeB永磁材料上电镀所用镀液检测技术的研究,阐明了建立自动提供分析结果的在线分析(on-line)技术,同时依托现有设备开发多元素同时测定的方法,以及建立电镀液检测项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是钕铁硼材料电镀镀液检测未来发展方向。
龙华[6](2016)在《氧化镍矿硫酸浸出液中钴镍镁分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镍矿硫酸浸出液中钴镍镁常共存,通常采用皂化P507分离钴镍工艺,该工艺存在引入杂质离子、工艺流程长、造成废水排放等问题。本文先采用氧化镁沉淀法从硫酸溶液中将钴镍与镁分离,再采用P507-N235无皂化萃取体系分离钴和镍,研究钴镍与镁沉淀分离和钴镍萃取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工艺条件,以及钴镍沉淀机理、氧化镁回收和萃取过程水相损失,并对比P507-N235体系和钠皂化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镍效果。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钠皂化P507体系分离钴和镍,相比O/A=2:1时分相效果好,但钴和镍几乎完全萃取,较难实现钴和镍的分离;O/A从2:1下降到1:30,钴和镍萃取率均降低,但镍萃取率下降的幅度较大,故β(Co/Ni)逐渐升高;在O/A≤1:1条件下,萃取分相时间较长,均大于1h。相比O/A为1:30时,β(Co/Ni)为119.6,可以实现钴和镍的初步分离;负载有机相用0.05mol/L的硫酸在O/A为3:1的条件下经三级洗涤,共萃的镍可以完全洗下;洗涤后的负载有机相用0.25mol/L的硫酸在O/A为2:1的条件下经两级反萃,钴可以反萃完全。钴镍萃取率均随料液中Mg2+浓度的增大而降低。钠皂化P507体系分离钴镍镁,钴、镍和镁萃取率随O/A的减少而降低,但镍和镁萃取率下降的幅度较大,故β(Co/Ni)和β(Co/Mg)逐渐升高。(2)P507-N235体系萃取分离钴和镍,钴萃取率随料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变小,而镍增加幅度较小。增大相比O/A,钴和镍萃取率都逐渐增大,但钴萃取率增加幅度比镍萃取率增加幅度大;水相平衡pH值随料液pH的增大先升高后几乎保持不变,但不随O/A的变化而变化。增大有机相P507用量(煤油用量相应减少),钴萃取率先逐渐增大后又减小,镍萃取率缓慢升高;萃取分相时间随P507用量和O/A的增大而延长,随N235用量增大先延长后缩短。在硫酸介质中,N235不参与Co和Ni的萃取反应,但可以萃取P507释放的H+和硫酸介质中原有的H+,因此可以用N235调节水相酸度。萃取过程水相损失随料液初始pH值的降低、O/A和N235用量的增大而增多,但N235用量的影响相对较大。P507-N235体系分离钴和镍的适宜条件是:料液相初始pH为4.6,相比O/A为2:1,有机相组成P507 30%,N235 15%,磺化煤油为55%。一级萃取钴萃取率为41.5%,镍为1.6%,分离系数β(Co/Ni)为42.53。经过五级错流萃取,钴萃取率达到97.1%,镍为15.9%。采用水作为负载有机相的洗涤溶剂,O/A为4:1,洗涤时间为2min,经两级洗涤镍可以洗涤完全,Co的损失率为2.45%;采用0.05mol/L硫酸作为负载有机相的反萃溶液,O/A为2:1,反萃时间为5min,经两级反萃后钴反萃率接近100%。P507-N235体系的E-pH曲线不同于皂化P507体系,P507-N235体系在平衡pH 4-4.8范围内钴萃取率较高,而平衡pH>4.6后钴萃取率不再增加反而下降,镍萃取率较高的pH范围在pH>4.9以上。P507-N235体系钴萃取率和钴镍分离系数β(Co/Ni)比皂化P507体系低,但萃取分相时间较短,且洗涤和反萃所需酸度较低。镁对P507-N235体系分离钴和镍影响显著,为避免Mg2+对钴镍分离的影响,需控制料液中Mg2+浓度不大于0.1g/L。(3)氧化镁沉淀法从含钴镍镁的硫酸溶液中回收钴镍,平衡pH、氧化镁用量和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升高温度和降低氧化镁用量可以减少沉淀产物中镁的含量。钴镍和镁分离的适宜条件为:氧化镁用量nMgO:(nNi+nCo)为2.0,反应时间为2h,反应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300rpm,在该条件下钴沉淀率为99.5%,镍沉淀率为97.2%,镁沉淀率为0.2%,反应后溶液平衡pH为8.9。(4)氧化镁沉淀法回收钴镍过程可能涉及两类反应,即氧化镁与溶液中氢离子反应和金属离子的水解反应;平衡pH越高(氧化镁用量越多),沉淀产物中氧化镁的夹带量也越多。钴镍沉淀物可用0.05mol/L硫酸进行溶解,所得溶液pH值为4.7,金属离子含量:Co0.11g/L,Ni0.99g/L,Mg5.2mg/L。钴镍沉淀产物的硫酸浸出溶液,可采用P507-N235体系(组成P507 30%,N235 15%,磺化煤油为55%)进行萃取分离钴和镍,其分离效果与不含镁的钴镍溶液分离效果相同。因此,可采用氧化镁沉淀法和P507-N235体系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钴镍镁,该过程无污染、钴镍损失少、无碱液消耗和无废水排放。
赵欢娟,杨军红,刘厚勇,王小静,高明明[7](2020)在《ICP-AES测定钨镍铜合金中镍、铜含量》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采用氢氟酸-硝酸溶解钨铜合金样品,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钨镍铜合金中镍、铜元素的分析方法。对溶解酸选择、基体影响、谱线选择等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基体钨影响测定结果,采用基体匹配消除基体钨的干扰,优选出231. 604 nm、341. 476 nm为镍的分析谱线,324. 752 nm、327. 393 nm为铜的分析谱线。在优化条件下对钨镍铜合金样品进行测定,系列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在0. 999以上,镍元素的检出限为0. 0021%,铜元素的检出限为0. 0035%,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小于2%,回收率为98. 00%~103. 00%。
潘秉锁[8](2003)在《稀土对提高电镀金刚石钻头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近数十年来金刚石工具的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已在地质勘探、石油开采、建筑材料加工、宝玉石加工、医疗保健、塑料制品模具制造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金刚石工具制造方法中,电镀法具有独特的优点,在探索和研究不用高温制造金刚石工具的方法方面是最有前途的方向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电镀金刚石工具,电镀金刚石钻头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其制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金刚石钻头生产周期长、质量不甚稳定、适应范围窄等。通过从配方到工艺的研究获得快速电镀金刚石钻头的研究成果,提高钻头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件迫切而有意义的事情。电镀金刚石钻头一般采用金属镍或镍钴合金作为胎体材料。虽然在表面工程中镀镍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金刚石钻头所要求的镀液和镀层的性能与这些表面工程领域研究的镀液和镀层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电镀金刚石钻头制造工艺研究中,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研究。稀土元素独特的 4f层电子结构使得稀土金属或合金具有独特的功能,稀土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电镀方面,稀土已在镀铬、镀锡等镀种中获得了成功的工业应用,但到目前为止稀土在镀镍中的应用报道还很少,而有关稀土对镀层机械性能影响及其在电镀金刚石工具方面的应用的报道还没有。本文的目的是借鉴稀土在电镀中的成功应用经验,把稀土引入电镀金刚石钻头的制造中,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获得电镀金刚石钻头的最佳电镀工艺条件,以解决当前电镀金刚石钻头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电镀金刚石钻头的快速、优质生产。通过分析,选择稀土添加量、镀液硫酸钴含量、温度、电流密度、镀液pH为影响镀层和镀液性能的因素,每个因素各研究了四个水平,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安排。在电镀中,金属镀层的性能是由镀液组成及电镀工艺参数决定的。作为金刚石钻头的胎体材料,镀层所应具备的性能与表面工程中要求的镀层性能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从而对镀液性能的要求也就不同。分析认为,用于制造金刚石钻头的镀液要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深镀能力的要求则可以稍低,而在镀液稳定性、电流效率、腐蚀性等方面的要求则是与表面工程一致的。在镀液性能方面,本文主要考虑了镀液分散能力、深镀能力、电流效率等指标。分散能力采用远近阴极法测定。在试验范围内,镀镍液的分散能力随稀土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基本镀液(分散能力为-7.7%)相比,添加稀土的镀镍液的分散能力有很大的改善,可克服普通镀镍液分散能力差的不足。温度对镀镍液的分散能力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镀液温度的升高,镀液的分散能力也逐渐提高。这可能与温度升高使镀液的导电能力提高有关。深镀能力采用内孔法测定。添加稀土后,镀液深镀能力下降。镀液的pH值对深镀能力有很大的影响,pH值从3升高到4.5时,深镀能力提高了31.6%。当pH 值低于4.0时,pH的影响尤其明显。硫酸钴的加入对深镀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而温度对镀液的深镀能力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这些因素对镀镍液深镀能力和分<WP=6>散能力的影响可以从镍的沉积机理——金属羟合络离子假说来解释。镀液的电流效率通过比较各空白镀液中氢析出的极化曲线评定。镀液底液中氢在玻碳电极上析出的极化曲线表明,随着底液中稀土浓度的升高,氢的析出电流降低。因此,稀土元素的加入有抑制析氢反应的作用,从而可提高镀液的电流效率。本文认为,稀土对镀液性能的影响可能与电沉积过程中阴极附近pH值升高而导致的稀土阳离子水解有关。稀土阳离子的水解对阴极的局部pH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了镍的水解;稀土阳离子的水解产物在阴极的吸附则有一定的增加阴极极化作用。镀液的循环伏安曲线表明,稀土的加入没有改变镍电结晶时的极化类型,即本体沉积时阴极过程由电荷传递步骤控制,异相沉积时由成核步骤控制。初始电位为-0. 5V、阶跃电位在-0.85~-1.05V vs. S.C.E之间的单电位阶跃实验结果显示,稀土的加入也没有改变镍电结晶的成核形式和生长方式,电结晶仍按瞬时成核和三维生长方式进行,但稀土可以促进镀层在垂直于基体方向上的生长速度。镀层机械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镀层的实用价值与应用范围,因此在镀层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它们进行测试,以确定合理的工艺条件。由于工作条件和作用不同,作为钻头胎体材料的镀层应具备的性能也与普通镀层不同。本文通过分析,选择镀层硬度、耐磨性、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内应力和孔隙率等性能作为研究指标,也对镀层的物相、成分、表面形貌及镀层对金刚石的包镶进行了研究。镀层的硬度采用显微压入硬度法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钴加量的增加,镀层的硬度有很大的提高,但当硫酸钴添加量超过10g/L时,镀层硬度基本上维持不变。硬度增大的原因是加入的钴离子能和镍离子在阴极共沉积,形成了镍钴固溶体。从镀层中的钴含量随镀液中硫酸钴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研究的镀液体系中当镀层中钴含量低于17%左右时,镀层硬度随钴含量的增加而快速升高;钴含量再增加时,硬度基本不变。镀层硬度随镀液操作温度的变?
马冲先,李莎莎,王岩[9](2011)在《金属材料分析》文中认为评述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国内在金属材料分析领域的现状及进展概况。内容包括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光电直读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位统计分析及电化学方法等其他分析方法、气体元素的分析、标准和标准样品等,涉及文献390篇。
杨毅,杨谅孚[10](2013)在《冶金分析工作十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昆明冶金研究院分析测试部自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在质量管理及分析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含钴、铜的镍铁合金中镍的快速络合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钴、铜的镍铁合金中镍的快速络合滴定(论文提纲范文)
(2)低品位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磁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镍的性质和用途 |
1.3 镍资源及开发现状 |
1.3.1 镍矿资源 |
1.3.2 镍资源开发现状 |
1.4 镍的生产与消费 |
1.4.1 镍的生产 |
1.4.2 镍的消费 |
1.5 镍红土矿处理工艺 |
1.5.1 火法冶金及生产实例 |
1.5.2 湿法冶金及生产实例 |
1.5.3 火法-湿法冶金工艺 |
1.5.4 氯化冶金工艺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流程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国内红土镍矿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
2.1.2 国外1~#低品位红土镍矿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
2.1.3 国外2~#低品位红土镍矿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
2.1.4 国外3~#低品位红土镍矿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4 实验流程 |
2.5 主要评价指标 |
2.6 元素分析 |
2.6.1 Ni、Co的分析 |
2.6.2 全铁的分析 |
2.6.3 SiO_2的分析 |
2.6.4 MgO的分析 |
2.6.5 CaO的分析 |
2.7 样品表征与检测 |
2.7.1 XRD分析 |
2.7.2 TG-DTA分析 |
2.7.3 SEM分析 |
2.7.4 EDS分析 |
第三章 氯化离析原理研究 |
3.1 氯化离析过程的反应 |
3.2 氯化离析过程主要化学反应的Δ_rG_T-T图 |
3.3 镍铁合金生成 |
3.4 离析产物的处理 |
第四章 国内某红土镍矿的氯化离析-磁选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国内某红土镍矿氯化离析条件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原矿物料粒度研究 |
4.2.2 氯化剂种类研究 |
4.2.3 氯化剂用量研究 |
4.2.4 还原剂种类研究 |
4.2.5 还原剂用量研究 |
4.2.6 还原剂粒度研究 |
4.2.7 离析温度研究 |
4.2.8 离析时间研究 |
4.3 国内红土镍矿磁选结果与讨论 |
4.3.1 焙砂磁选粒度研究 |
4.3.2 磁场强度研究 |
4.4 氯化离析-磁选产物结果与讨论 |
4.4.1 氯化离析-磁选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4.4.2 氯化离析-磁选产物的物相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磁选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其他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结果与讨论 |
5.2.1 国外1~#低品位红土镍矿研究 |
5.2.2 国外2~#低品位红土镍矿研究 |
5.2.3 国外3~#低品位红土镍矿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钕铁硼永磁材料电镀液检测技术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钕铁硼电镀液检测技术现状 |
1. 1 镀锌液 |
1. 1. 1 锌离子质量浓度的测定 |
1. 1. 2 氯离子质量浓度的测定 |
1. 1. 3 钾离子质量浓度的测定 |
1. 1. 4 硼酸质量浓度的测定 |
1. 2 镀镍液 |
1. 2. 1 镍的测定 |
1. 2. 2 杂质铁和铜的测定 |
1. 3 镀铜液 |
1. 3. 1 铜离子的测定 |
1. 3. 2 焦磷酸根和磷酸根的测定 |
1. 3. 3 Cl-离子的测定 |
2 钕铁硼电镀液检测技术的展望 |
(6)氧化镍矿硫酸浸出液中钴镍镁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镍钴概述 |
1.1.1 镍概述 |
1.1.2 钴概述 |
1.2 含钴、镍和镁浸出液分离方法 |
1.2.1 化学沉淀法 |
1.2.2 溶剂萃取法 |
1.2.3 离子交换法 |
1.3 钴镍分离萃取剂 |
1.3.1 酸性萃取剂 |
1.3.2 胺类萃取剂 |
1.3.3 混合萃取剂 |
1.4 本课题研宄意义和研宄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分析检测方法 |
2.2.1 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
2.2.2 P507浓度测定 |
2.2.3 P507皂化率测定 |
2.3 相关参数计算 |
2.3.1 萃取率 |
2.3.2 分配比 |
2.3.3 分离系数 |
2.3.4 洗涤率 |
2.3.5 反萃率 |
2.3.6 沉淀率 |
2.4 实验方法 |
2.4.1 料液配制 |
2.4.2 有机相 |
2.4.3 萃取分离 |
2.4.4 钴镍沉淀 |
2.5 红外光谱分析 |
2.6 X射线衍射分析 |
2.7 热重-差热分析 |
第三章 钠皂化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镍 |
3.1 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和镍 |
3.1.1 P507体系萃取钴 |
3.1.2 P507体系萃取镍 |
3.1.3 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镍 |
3.2 皂化P507体系分离钴镍研究 |
3.2.1 皂化P507的制备 |
3.2.2 相比O/A对钴镍分离的影响 |
3.2.3 负载有机相的洗涤与反萃 |
3.3 皂化P507体系分离钴镍镁 |
3.3.1 Mg~(2+)浓度对钴镍分离的影响 |
3.3.2 相比O/A对钴镍镁分离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507-N235体系萃取分离钴镍 |
4.1 钴镍萃取分离 |
4.1.1 料液pH值的影响 |
4.1.2 相比O/A的影响 |
4.1.3 P507用量的影响 |
4.1.4 N235用量的影响 |
4.1.5 多级萃取 |
4.2 洗涤与反萃 |
4.2.1 洗涤 |
4.2.2 反萃 |
4.3 钴镍萃取过程中水相损失 |
4.3.1 萃取条件的影响 |
4.3.2 萃取分相过程静置时间的影响 |
4.4 Mg~(2+)浓度对钴镍分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化镍矿浸出液中钴镍镁分离 |
5.1 氧化镁沉淀法回收钴镍研究 |
5.1.1 钴镍与镁分离 |
5.1.2 沉淀机理分析 |
5.1.3 沉淀产物的溶解 |
5.1.4 氧化镁回收 |
5.2 钴镍沉淀物酸溶液中钴镍的分离 |
5.2.1 萃取 |
5.2.2 洗涤 |
5.2.3 反萃 |
5.3 钴、镍和镁分离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ICP-AES测定钨镍铜合金中镍、铜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1.4 校准曲线的绘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溶样酸的选择 |
2.2 分析谱线的确定 |
2.3 基体干扰及校正 |
2.4 线性方程、线性范围与定量限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回收试验 |
3 结论 |
(8)稀土对提高电镀金刚石钻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镀金刚石钻头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2 镀镍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镀镍溶液及镀层结构 |
1.2.2 电镀镍基合金 |
1.2.3 镀镍添加剂 |
§1.3 稀土在电镀中的应用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添加稀土电镀金刚石钻头镀液性能研究 |
§2.1 电镀金刚石钻头镀液及其性能要求 |
§2.2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选择 |
§2.3 镀液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镀液分散能力和深镀能力 |
2.3.2 试验结果分析 |
2.3.3 稀土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2.4 稀土对镍电结晶过程的影响 |
2.4.1 阴极过程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
2.4.2 稀土对镍电结晶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添加稀土电镀钻头胎体材料机械性能研究 |
§3.1 镀层的成分分析 |
§3.2 镀层硬度 |
§3.3 镀层的耐磨性 |
§3.4 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
3.4.1 测试结果 |
3.4.2 镀层与基体间结合强度测试结果讨论 |
§3.5 镀层的内应力 |
§3.6 镀层的孔隙率 |
§3.7 镀层的物相分析 |
§3.8 镀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3.9 工艺条件优选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镀金刚石钻头的成型工艺及室内外钻进试验 |
§4.1 电镀金刚石钻头成型工艺 |
§4.2 电镀金刚石钻头室内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设备及条件 |
4.2.3 试验用岩样 |
4.2.4 试验结果 |
§4.3 电镀金刚石钻头野外试验 |
4.3.1 钻头情况 |
4.3.2 野外试验矿区简介 |
4.3.3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成分测试 |
4.3.4 试验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金属材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量法和滴定分析法 |
2 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 |
3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5 光电直读光谱法 |
6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7 其他分析方法 |
8 金属中气体分析 |
9 标准和标准物质 (标准样品) |
(10)冶金分析工作十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质量管理 |
2 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 |
2.1 滴定法 |
2.1.1 氧化还原滴定法 |
2.1.2 络合滴定法 |
2.1.3 酸碱滴定法 |
2.2 光度法 |
2.3 极谱分析法 |
2.4 光谱分析法 |
2.4.1 原子吸收光谱 |
2.4.2 原子荧光光谱法 |
2.4.3 X射线荧光光谱 |
2.4.4 发射光谱 |
2.5 其他 |
3 结语 |
四、含钴、铜的镍铁合金中镍的快速络合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钴、铜的镍铁合金中镍的快速络合滴定[J]. 戚汝楠,邓秀珍,钱位成,段汝宁.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5)
- [2]低品位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磁选工艺研究[D]. 刘婉蓉. 中南大学, 2010(03)
- [3]分析化学中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J]. 云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组. 云南冶金, 1977(04)
- [4]滴定分析[J]. 方国桢,方梅,林维明. 分析试验室, 1997(06)
- [5]钕铁硼永磁材料电镀液检测技术与展望[J]. 邹龙,刘荣丽,易师,徐拓. 电镀与精饰, 2016(02)
- [6]氧化镍矿硫酸浸出液中钴镍镁分离研究[D]. 龙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4)
- [7]ICP-AES测定钨镍铜合金中镍、铜含量[J]. 赵欢娟,杨军红,刘厚勇,王小静,高明明. 山东化工, 2020(15)
- [8]稀土对提高电镀金刚石钻头性能的研究[D]. 潘秉锁. 中国地质大学, 2003(02)
- [9]金属材料分析[J]. 马冲先,李莎莎,王岩. 分析试验室, 2011(02)
- [10]冶金分析工作十年回顾[J]. 杨毅,杨谅孚. 云南冶金,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