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认知的功能

论道德认知的功能

一、论道德认识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钟青苹[1](2020)在《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文中指出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构建关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其道德人格发展状况更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综合国力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儒家修身思想是集其人格构建目标、内容、途径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中国道德规范的深厚内生动力。儒家修身道德人格目标、内容、途径对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人格追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形成正确道德认知和情感,培养长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儒家修身思想概念、主要内容、理论逻辑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的内容进行论述,梳理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厘清了“是什么”的问题;从目标、内容、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宝贵财富,论证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内生文化基因和当代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指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要加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影响。最后落脚到“怎么做”的问题上,以问题为导向,从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主要途径几个方面,紧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

高红[2](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学校德育变革深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本研究拟以社会道德现状为立足点,以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的变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从社会、学校、家庭视域入手,探析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现状和原因,旨在寻求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支持路径,进而吁请人们关注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最终为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提供更为深厚的社会学支持。本文主体内容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式地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二部分主要以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为依据,扼要阐述了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第三部分主要从社会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社会道德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述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运用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入手,阐论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从社会与学校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学校道德教育的育德功能尚未充分显现、教师对学生优良社会道德引导的忽视、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第六部分主要结合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现实困境,从学校、学校与社会合作、教师、家庭的角度出发,为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可行性路径作了推究与论述。

张梦莹[3](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时代发展提升实践育人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充分落实到行动上,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下,明确了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知行不统一问题,提出了贯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路径。第一章引言,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和整合了,国内外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论述了文章主要研究方法,阐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相关概述。阐述了“知行合一”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行合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构成;贯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必要性等四方面内容。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理想信念与现实追求,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取舍,道德认识和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存在的知行不统一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知行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多元文化思潮的消极影响;社会功利化的影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不足;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存在单一和不完善。第四章贯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路径。从教育理念注重“知行转化”,丰富实践教育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知行并重”的育人评价机制四方面进行了论述。

王皓[4](2019)在《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交往不仅确证人的本质,而且决定人的发展。网络交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了交往范围,改变了传统交往的主体观念,实现了交往的真正平等。网络交往一方面解放人们的精神世界,拓展交往范围,让人们充分展现个性,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如人际关系疏离、道德缺失、网络沉溺、信息污染、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交往基本情况及其道德品质发展状况,试图提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建议。首先,本研究对交往与网络交往、道德品质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解析,网络交往是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通过网络接触而产生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并影响行为主体的活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行为。网络交往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提供了更加开放平等的环境、拓展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内容、对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交往中师生网络交往圈层、同辈人网络交往圈层、陌生人网络交往圈层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相应的价值。其次,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网络交往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交往多于现实交往,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网络交往目的主要包括情感型、工具型和兴趣型;网络交往圈层包括师生、同辈人、陌生人网络交往圈层。大学生网络交往中道德品质发展情况表现为:价值观不稳定,道德认知易受他人影响;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立场不确定,难以情感共鸣;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是使道德认知更加丰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道德情感体验多元化,情感信奉不够稳定;道德行为具有示范作用,仍有道德失范行为。最后,围绕大学生道德品质结构的知、情、行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树立明确的道德品质发展目标;二是构建多维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三是发挥网络交往圈层作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道德行为情感;四是制定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形成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杨晓辰[5](2019)在《司马光道德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是人通过反思自我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主观认识,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约束的作用。正是因为道德的约束力量,才使得人们日常的生产实践活动得以有序展开。因此对于道德相关问题的探索,一直受到古代士人的重视。司马光正是一位重视对道德问题探索和研究的代表人物,其着作《资治通鉴》开篇就明确阐述了“德胜于才”的观点。作为北宋中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司马光在政治上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对北宋后期政局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道德问题上的探索和主张,不仅涉及其对个人生存、政治发展相关问题的认识,更与其对世界根本运动发展规律的观察产生直接的关联。对其政治思想、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类发展根本问题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司马光对道德涵义的理解是其整体思想体系构建的关键。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道德思想涉及广泛,在司马光对社会诸多领域存在发展的观点阐释中,都体现出其对道德问题的重视。从其对道德问题阐述情况来看,主要围绕实现君主道德、践行士大夫职责和对基层宗族伦理关系塑造三个方面对人道德行为诉求,来阐述其相关的道德思想问题。其中对君主的道德要求是其道德思想内容的核心,司马光认为君主形成对社会发展规律完整且合理的认知,是实现道德的根本诉求即形成和谐天人关系的关键。因此司马光以君主能够“正心”,在确立起能够正确认知世界存在根本的先决主观条件下,实现对社会整体发展方向的正确掌握,作为对君主的道德内容要求。对士大夫阶层,司马光确立以忠君、尽责为基础的道德原则,目的在于辅佐君主形成最为合理的道德认知。至于基层宗族方面,司马光所阐述的道德问题主要立足于对家族成员关系和谐的维护,以保证社会基层构建的合理有序,为社会发展提供基本的秩序保障。司马光对于君主、士大夫、基层宗族的具体道德内容的要求,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其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司马光道德思想的确立,源于在其丰富的政治实践经历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世界存在的根本看法。司马光通过多年的政治实践经验总结,认为君主实现其职能是社会前进发展的根本。在与其他士大夫政治合作交流中,司马光认为士大夫职责的根本在于辅佐君主实现其道德与职能。在其客观世界构成的观察中,司马光认为世界存在的根本是合理有序的,体现在现实社会之中就是建立以君权为核心,等级层次鲜明的阶级社会,可以说司马光道德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等级色彩。

孙健[6](2019)在《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道德治理”始见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道德治理进行了强调与重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支撑和动力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道德治理问题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构成性要素。道德治理作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形式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性要素,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方略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的时代语境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价值与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本理论依据,在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协同研究法和功能研究法相统一,探讨了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问题。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主要界定了道德治理的内涵,并对与之相关的概念做了辨析,阐释了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回顾与反思的研究。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道德建设和道德治理实践的梳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实现“治理”转向的进程中的经验,即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并且从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德法兼治、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对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进行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三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分析了道德治理实践在物质条件、领导保障、道德现状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的现实挑战。四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基本路径的研究。主要是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

鄂丽美[7](2020)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心工程。其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全面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党和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幼儿的茁壮成长与健康发展。近年来,不断出现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中的虐童事件,使得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极其重要。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以及调查研究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明确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与基本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有关师德建设的思想,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建设思想内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梳理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及新时代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并深刻探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办好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石,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的发展,带动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观、儿童观、保教观、自我发展观4个内容,12个维度,44个基本问题。然后,采取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数据,将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均值得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整体状况。重点围绕调查的结果,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足、园方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以及幼儿园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参与度不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的成因,为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梳理和分析部分国家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措施,主要总结和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做法,挖掘可供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借鉴和参考的有益成分。第五部分,提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建立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完善幼儿园师范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激发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自我提升。使社会、学校、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得到整合,共同促进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与健全化发展。

马丽丽[8](2019)在《批评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施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批评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学校教育最常规的教育方式,亦是学校道德教育不可逃避的伦理责任。批评教育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有效推动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校德育之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在“赞扬教育”“迁就教育”“无批评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学校批评教育备受争议,遭受着内涵不清、旨趣不明的理论困境以及难以摆脱的“缺席”“失范”乃至不合时宜的现实困境。故此,从教育生态学的视域出发,厘清批评教育的真正内涵,摸清当前学校批评教育的真实状况,进而探讨批评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施路径,不仅是把握批评教育本质、理解批评教育实质、构建良好批评教育生态的根基性工作,也是一项以学校批评教育为抓手、深入剖析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窥视问题背后德育论学科体系建设实况之迫在眉睫的学术任务。通过对多个地市区县的中小学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当前的学校批评教育之所以陷入纷繁复杂的多重窘境,一方面是由于有关教师批评权的法律法规和救济机制不够完善,使得作为批评者的教师要么走向“随意批评”的误区,要么踏入“批而不评”的弯路;另一方面,作为被批评者,学生又常对外界的批评怀有某种畏惧或抗拒心理,加之其又未养成自我批评、改过迁善的习惯,客观上加剧了批评教育生态的恶化。因之,要使学校批评教育摆脱当下的困顿之境、彰显其德育价值,必须“三管齐下”:既要保证教师批评权的顺利实施,又要赋予学生反批评的权利,通过与家庭教育的“联姻”,做好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角色转换,逐步构建开放、互动的批评教育生态。

唐会丽[9](2019)在《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班文化是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它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内容丰富的鲁班传说,形式多样的匠心发明,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创新进取、注重实践的鲁班精神,以及追求技术“能”和“巧”的鲁班信仰,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鲁班文化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实现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推动力。目前,虽然鲁班文化的德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鲁班文化自身建设缺失、德育功能发挥不足、实现途径单一等。通过具体分析影响鲁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原因,综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德育发展的需要,为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鲁班文化德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本论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背景和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概述,主要阐述了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内涵、鲁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体现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现实审视,总结了当前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则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探索实现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具体路径。

刘丛灵[10](2019)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识、判断、选择、评价道德情境,都离不开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以及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的发展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理性的内涵更趋向于情感的体验和习俗的传承。情感理性是伦理发展的主流,但“情理”却并不是通过个体独立、主动的分析与认知得到的。如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使思维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如何判断道德情境的合理性、如何产生合理的道德行为,都需要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对实践能力的指引,它能从认识和行为两方面促进学生理性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认识上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实践。道德理性的实践成果最终变成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道德理性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然而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却陷入困境,一味的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理性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根源上的阻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道德理性概念的溯源以及道德理性构成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理性贯穿于思维过程中,包括认识、选择、判断、评价。从道德理性的结构中不难发现道德理性的培养应该围绕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评价进行。学校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和培养困境凸显出“研究”是道德理性发展的核心,道德本身包包含研究的成分,研究性也是道德理性的重要属性之一。道德主体自主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道德情境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也是培养道德理性的切入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关于道德问题的自主价值判断,回归对价值的诉求,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而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研究性学习,正是以研究为核心发展道德理性的良好载体。鉴于此提出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道德理性的新路径。本论文从目标层面、内容层面、过程层面、方法层面、主体层面、评价层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构想,以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道德行为从目标层面更加关注道德理性的发展;从内容层面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过程层面更加关注思维运动过程;从方法层面更加关注主动探究与思考;从主体层面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评价层面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的管理作用以及社会的支持作用,是确保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道德理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论道德认识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道德认识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相关概述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相关概述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概念界定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逻辑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内容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涵义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本质目标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内在联系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目标内在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内容一脉相承
        (三)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一致指向人的自主修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一)“君子”修身目标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信念提供了文化土壤
        (二)“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准则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自省内求,躬行践履”的修身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提供了路径方法借鉴
第三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内生文化基因影响: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及表现
        (二)当代现实影响: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缺乏及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先天不足:儒家修身思想的教育不充分
        (二)后天干扰: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自主性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的缺失
第四章 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基本原则
        (一)融入与借鉴原则
        (二)传承与创新原则
    二、内在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内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
        (一)借鉴“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提升大学生道德认识
        (二)借鉴“君子”目标追求的精神榜样,淬炼大学生道德意志
        (三)借鉴“自省、慎独、力行”的修身方法,养成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三、外在实现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主要途径
        (一)推进儒家修身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搭建平台
        (二)促进儒家修身思想在社会的传播,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良好氛围
        (三)增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全方位浸润,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掺揉融通的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数据统计表
附录2 关于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德育变革是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路径
        2.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3.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道德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整体图景
    (一)评价我国社会道德发展整体图景的方法论依据
        1.价值观立场
        2.认识方法论
    (二)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
        1.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
        2.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
二、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道德启蒙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
    (二)社会教育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域
    (三)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
三、我国社会道德发展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分析
    (一)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变革的影响
    (二)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课程变革的影响
        1.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学科课程的影响
        2.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影响
        3.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三)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主体变革的影响
        1.社会道德对教师的影响
        2.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
    (四)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评价变革的影响
    (五)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
四、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
        1.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目的的功利化
        2.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对象的边缘化
        3.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的形式化
    (二)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道德资源的忽视
        1.学校对社会道德育人作用的忽视
        2.学校对优良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不充分
        3.学校缺乏对不良社会道德的抵御机制
    (三)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不力
        1.教师自身道德素质需要提高
        2.教师的德育方法单一乏力
        3.教师德育评价方式保守落后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
        1.家长的道德素养尚待提升
        2.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3.家庭德育的内容尚需拓展
        4.家长的角色定位尚需明晰
        5.家长的教育方式仍需完善
五、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有效路径
    (一)社会应彰显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1.明晰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的目的
        2.正确处理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3.提高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的实效性
    (二)学校应主动挖掘社会道德资源
        1.学校要重视社会道德的育人作用
        2.深入挖掘优良社会道德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3.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道德的影响
    (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
        1.提升道德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2.更新德育方法,加深道德理解
        3.优化教育评价,丰富道德体验
    (四)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
        1.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2.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3.明晰社会道德影响,准确定位教育角色
        4.采用多元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现状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相关概述
    一、“知行合一”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哲学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观
    二、“知行合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知”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二)“知”与“行”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知行合一”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构成
        (一)教育理念的“知行合一”
        (二)教育方法的“知行合一”
        (三)教育内容的“知行合一”
        (四)教育评价的“知行合一”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三)有利于思政小课堂结合社会大课堂,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存在的知行不统一问题
        (一)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与现实追求上存在知行背离
        (二)大学生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取舍上存在知行分离
        (三)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上存在知行脱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知行不统一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功利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忽略学生主体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知行不统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环境功利化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多元化思潮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的单一和不完善
第四章 贯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的路径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的以“知”为主向“知行并重”转化
        (一)以知促行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三)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丰富实践教育内容
        (一)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行全学科育人
        (二)运用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学习活动
        (三)运用社区、志愿组织等社会资源开展实习体验
    三、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一)开展道德体验教学、促进学生道德知行合一
        (二)开展社会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社会行为能力
        (三)以学校社团为载体拓展校园实践平台
        (四)运用大数据搭建学生网络教育实践平台
    四、建立“知行并重”的育人考核评价机制
        (一)理论考核与实践评价相结合
        (二)静态评价与动态考察相结合
        (三)开设诚信考场、创新考试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网络交往相关概念解析
    2.1 交往的内涵
    2.2 网络交往的内涵及特点
        2.2.1 网络交往的内涵
        2.2.2 网络交往的特点
    2.3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与圈层
        2.3.1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
        2.3.2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圈层
    2.4 理论基础:马克思交往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3.1 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内涵
        3.1.1 道德品质的内涵
        3.1.2 道德品质发展过程
        3.1.3 大学生道德品质结构及其发展
    3.2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
        3.2.1 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提供了更加开放平等的环境
        3.2.2 拓展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内容
        3.2.3 对大学生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价值
        3.3.1 师生交往圈层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价值
        3.3.2 同辈交往圈层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价值
        3.3.3 陌生人交往圈层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影响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1 调查问卷的内容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4.2 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
        4.2.1 网络交往多于现实交往,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4.2.2 网络交往目的主要包括情感型、工具型、兴趣型
        4.2.3 网络交往圈层包括师生、同辈人、陌生人网络交往圈层
    4.3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道德品质现状
        4.3.1 价值观不稳定,道德认知易受他人影响
        4.3.2 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立场不明确,难以情感共鸣
        4.3.3 更倾向在网络上展示自己,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失范行为
    4.4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4.4.1 道德认知更加丰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4.4.2 道德情感体验多元化,情感信奉不够稳定
        4.4.3 道德行为具有示范作用,仍有道德失范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对策与建议
    5.1 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树立明确的道德品质发展目标
        5.1.1 较强的道德认知能力
        5.1.2 坚定的道德行为情感
        5.1.3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2 构建多维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5.2.1 构建多维内容体系,建立大学生全面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
        5.2.2 构建多维方法体系,提升大学生辨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发挥网络交往圈层作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道德行为情感
        5.3.1 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影响,引导大学生道德情感认同和情感信奉
        5.3.2 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凝聚向心作用,形成道德意志情感
        5.3.3 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激励大学生行为习惯情感的养成
    5.4 制定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形成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5.4.1 制定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
        5.4.2 健全网络道德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司马光道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本文对司马光道德思想涵义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司马光道德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第一节 家庭环境对于司马光道德品质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经历对司马光道德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与学者的思想交流对司马光道德思想形成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司马光道德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司马光“善恶混”的人性论
    第二节 追求尽善的发展观
    第三节 司马光中和思想与其道德思想的关联
    第四节 《潜虚》尊卑有序的“世界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司马光道德思想主要内容布局
    第一节 对构建基本人伦关系的内容阐释
    第二节 对于促进政治发展的道德问题阐释
    第三节 实现和谐天人关系的相关内容阐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司马光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宗族道德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士大夫道德修养的内容要求
    第三节 君主道德的内容要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相关概述与理论
    2.1 道德治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厘定
        2.1.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
        2.1.2 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1.3 道德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2 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2.2.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2.2.4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理论
        2.2.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管理理论
        2.2.6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3.1.2 改革开放新时期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3.1.3 新时代道德治理的实践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经验
        3.2.1 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
        3.2.2 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3.2.3 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
        3.3.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
        3.3.2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3.3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3.4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德法兼治
        3.3.5 道德治理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
    4.1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
        4.1.1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4.1.2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4.1.3 道德状况的日益好转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坚定的信心
        4.1.4 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丰富了道德治理实践的文化资源
    4.2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现实挑战
        4.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突与博弈对道德治理实践形成挑战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考验
        4.2.3 社会治理相对滞后给道德治理实践提出难题
        4.2.4 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增添变数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基本路径
    5.1 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
        5.1.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5.1.2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5.1.3 加强公职人员政德教育
    5.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
        5.2.1 优化经济结构
        5.2.2 转换增长动力
        5.2.3 完善经济治理体系
    5.3 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
        5.3.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2 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5.3.3 加强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
    5.4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
        5.4.1 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
        5.4.2 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话语体系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
        5.5.1 加快道德领域问题立法
        5.5.2 建立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
        5.5.3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状况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2.1.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及目的
    2.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体
        2.2.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2.2.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及其关系
    2.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指导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师德建设的思想
        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思想
    2.4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5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及时代价值
    3.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
        3.1.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3.1.2 改革开放新时期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3.1.3 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趋向
    3.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3.2.1 办好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石
        3.2.2 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的发展
        3.2.3 带动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
        3.2.4 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全面发展
        3.2.5 助推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
    3.3 本章小结
4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状况的调查分析
    4.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4.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调查
        4.2.1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观调查分析
        4.2.2 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调查分析
        4.2.3 幼儿园教师的保育观调查分析
        4.2.4 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发展观调查分析
        4.2.5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整体性分析
        4.2.6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4.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足
        4.3.2 幼儿园职业道德建设及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4.3.3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
        4.3.4 幼儿园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参与度不够
    4.4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成因
        4.4.1 社会转型引发价值变迁的影响
        4.4.2 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弱化
        4.4.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人本精神缺乏
        4.4.4 学校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与教育理念
    4.5 本章小结
5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国外实践
    5.1 美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5.1.1 美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5.1.2 美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5.2 日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5.2.1 日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5.2.2 日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5.3 韩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5.3.1 韩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5.3.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具体路径
    6.1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6.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6.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6.2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
        6.2.1 完善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
        6.2.2 从实际出发避免职业道德建设目标过于理想化
        6.2.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循序渐进
    6.3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6.3.1 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设计
        6.3.2 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及道德环境
        6.3.3 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及培训
        6.3.4 完善幼儿师范学校和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
        6.3.5 激发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自我提升的动力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批评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批评是教育的应有内涵
        2.日常德育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批评
        3.当下批评教育的开展遭遇多重困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批评
        2.批评教育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一、批评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一)批评教育的概念厘定
        1.批评教育的概念与运行系统
        2.批评教育与惩罚教育的异趣
        3.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共生
    (二)批评教育的多维视域
        1.关爱意义的批评教育
        2.指导意义的批评教育
        3.督促意义的批评教育
        4.矫正意义的批评教育
二、批评教育的依据与分类
    (一)批评教育的依据
        1.批评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2.批评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3.批评教育的社会学依据
    (二)批评教育的分类
        1.基于批评对象的划分
        2.基于批评取向的划分
        3.基于批评时机的划分
三、批评教育的道德教育价值
    (一)批评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
        1.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
        2.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3.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4.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5.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批评教育有益于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
四、学校教育实践中批评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批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时有“缺席”
    (二)批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失范”现象频发
        1.批评教育深陷“泛化”误区
        2.批评教育滞于“批而不评”
        3.批评教育“不合时宜”
    (三)开放互动的批评教育生态尚未得以构建
        1.当前的批评教育生态缺乏开放性
        2.当前的批评教育生态缺乏互动性
五、学校批评教育遭遇多重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害怕外界批评且不愿进行自我批评
        1.学生害怕外界批评
        2.学生不愿进行自我批评
    (二)教师害怕承担批评的法律后果和道德风险
        1.教师害怕承担批评的法律后果
        2.教师害怕承担批评的道德风险
        3.大众媒体对批评后果关注过度、推波助澜
    (三)家长对批评教育的理解容易走向极端
        1.“溺爱型”家长很少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
        2.“严苛型”家长过多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
六、学校批评教育摆脱现实困境的实施路径
    (一)国家层面:保证教师批评权的有效行使
        1.完善教师批评权的立法
        2.健全教师批评权的救济机制
    (二)社会层面:构建开放互动的批评教育生态
        1.建设开放的批评教育生态
        2.建设互动的批评教育生态
    (三)个人层面:做好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1.做一个理想的批评者
        2.做一个合格的被批评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学生访谈提纲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3.3 不足之处
第2章 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概述
    2.1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内涵
        2.1.1 鲁班文化的基本内涵
        2.1.2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内涵
        2.1.3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特征
    2.2 鲁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2.2.1 鲁班文化促进了德育建设
        2.2.2 德育推动了鲁班文化传承与创新
    2.3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德育资源
        2.3.3 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
第3章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体现
    3.1 鲁班传说丰富人的道德认识
        3.1.1 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3.1.2 提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3.2 鲁班匠心触动人的道德情感
        3.2.1 提高人的荣誉感
        3.2.2 增强人的责任感
    3.3 鲁班精神锤炼人的道德意志
        3.3.1 下定可行的决心
        3.3.2 树立坚定的信心
        3.3.3 培养不渝的恒心
    3.4 鲁班信仰塑造人的道德行为
        3.4.1 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3.4.2 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3.5 鲁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3.5.1 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3.5.2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第4章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现实审视
    4.1 鲁班文化的德育实践成果
        4.1.1 以鲁班信仰为核心的行业文化得到认可
        4.1.2 以鲁班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得到建设
    4.2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4.2.1 鲁班文化的自身建设缺失
        4.2.2 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不足
        4.2.3 实现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途径单一
    4.3 影响鲁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原因
        4.3.1 主体参与不够积极
        4.3.2 传承载体不够丰富
        4.3.3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第5章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5.1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原则
        5.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主体
        5.1.2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深入实践
        5.1.3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优化内涵
    5.2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条件
        5.2.1 国家对鲁班文化的整合与推动
        5.2.2 社会对鲁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2.3 个人对鲁班文化的认同与内化
    5.3 鲁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5.3.1 树立人性化的德育理念
        5.3.2 创新科学化的德育方法
        5.3.3 创建多样化的德育载体
        5.3.4 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10)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缺乏道德理性导致的社会问题
        (二) 学生道德理性缺乏的现状
        (三) 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认识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有关道德理性的相关研究
        (二) 有关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以及研究性德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2章 道德理性: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道德理性的解读
        (一) 道德理性的溯源与内涵界定
        (二) 道德理性的结构分析
        (三) 道德理性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关系
    二、发展道德理性的时代价值
        (一) 价值多元碰撞中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 学生成长对道德理性的需求
        (三) 公民生活对道德理性的呼唤
第3章 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性遭遇的培养困境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
        (一) 道德理性与道德可教性
        (二) 知行合一地培养道德理性
        (三) 反思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二、阻碍道德理性培养的学校德育问题分析
        (一) 学校方面: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
        (二) 教师方面:缺乏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三) 学生方面:二元道德思维范式的深入
        (四) 教材方面:缺乏对道德理性的关注——以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政治教材为例
    三、对培养道德理性困境的思考
        (一)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弊端
        (二) 研究——发展道德理性的切入点
第4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能路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之于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分析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二) 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
        (三) 研究性学习对于道德理性培养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新定位:基于发展道德理性的思考
        (一) 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德育的视角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三、其他德育方法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道德理性层面的借鉴与补充
        (一) 德育方法的探讨
        (二) 其他德育方式带来的启示
第5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构想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构想
        (一) 目标层面:关照道德理性的发展
        (二) 内容层面:关照现实生活
        (三) 过程层面:注重思维过程
        (四) 方式层面:自主探究
        (五) 主体层面:学生为主体
        (六) 评价和反馈层面:全方位
    二、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条件
        (一) 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 学校的管理作用
        (三) 社会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论道德认识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D]. 钟青苹. 暨南大学, 2020(04)
  • [2]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D]. 高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D]. 张梦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王皓.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5]司马光道德思想研究[D]. 杨晓辰. 河北大学, 2019(04)
  • [6]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D]. 孙健.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鄂丽美.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批评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施路径[D]. 马丽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 唐会丽.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10]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D]. 刘丛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论道德认知的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