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杭燕南[1](2021)在《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下)》文中提出六、上海着名的麻醉学专家1.朱也森教授——口腔、整形麻醉学分会创始人及困难气道管理专家/syttxzz/articleFiles/2021/17/04/images/2096-8019-17-04-018-F001c.png"/>点击查看大图图1朱也森教授/syttxzz/articleFiles/2021/17/04/images/2096-8019-17-04-018-F001c.png"/>
杭燕南[2](2021)在《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1844年2月初(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上海开埠的同时, 英国传教士洛克哈脱(Lock Hart)正式创建了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 至今已有176年历史。上海共有8所百年以上的医院, 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上海, 为满足西医外科手术的需要, 麻醉也逐渐开展起来, 1849年上海仁济医院在氯仿(chloroform)麻醉下施行颈部肿瘤切除手术。当时缺乏麻醉专科医师, 从事麻醉的医务人员大多数是护
周润泉[3](2021)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对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的92例患者。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有48例(实验组),其余44例患者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包括组内与组间)术前、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情况,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运用时间(4.25±1.19)天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63)天(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31)。术后6个月,实验组LAD(32.64±3.76)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3.60±3.68)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1.81±4.73)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FS(64.86±4.23)%、左室短轴缩短率LVEF(36.04±2.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和左心功能的近期改善。
彭雪茹,沈旭慧[4](2020)在《瑜伽式呼吸训练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瑜伽式呼吸训练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某科室护理小组分管的186例心脏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92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呼吸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瑜伽式呼吸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伤口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与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病人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伤口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下床活动早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肺不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结论]瑜伽式呼吸训练可缩短病人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预防肺不张,对病人康复有积极意义。
王鹏[5](2020)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常规胸正中切口心脏停跳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两组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就诊,明确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52例,分别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常规胸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组)25例,年龄(36.36±15.60)岁,体重(55.28±11.78)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9.32±5.21)mm;对照组(常规胸正中心脏停跳手术组)27例患者,年龄(36.17±19.89)岁,体重(50.11±17.23)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8.52±8.69)mm。分别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手术时间(min)、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min)、术中输血量(ml);术后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机辅助时间(h)、术后24小时引流量(ml)、ICU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住院天数(d)、围术期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完成顺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呼吸机辅助时间[(10.80±4.70)h比(14.28±6.13)h,t=2.282,P=0.027]、监护室(ICU)时间[(28.19±9.15)h比(46.54±21.51)h,t=4.053,P=0.000]、术中输血量[(216.00±172.43)ml比(366.67±227.02)ml,t=2.679,P=0.010]、术后24小时引流量[(146.32±157.78)ml比(315.37±251.87)ml,t=2.893,P=0.006],住院天数[(14.84±3.33)d比(19.48±7.46)d,t=2.933,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残余漏、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不仅取得了传统手术的疗效,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陶哲[6](2020)在《胸横肌平面阻滞对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TTP)阻滞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瓣膜置换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双侧TTP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4、5肋间隙行双侧TTP阻滞,B组不做处理,两组患者麻醉方法相同,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于麻醉前(T1)、CPB前(T2)、术毕(T3)、术后12h(T4)及术后24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β内啡肽(β-EP)浓度。记录术后6h、12h及24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以及012h和12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肺部并发症及心衰发生率。结果:1.与T1时刻比较,两组患者Ang-Ⅱ均从T2开始升高,T3达到高峰(P<0.01),A组患者T5时刻降至正常水平;与B组比较,A组T3、T4及T5时刻Ang-Ⅱ水平均低于B组(P<0.01)。2.与T1时刻比较,两组患者β-EP均从T3开始升高,T4达到高峰(P<0.01),与B组比较,A组T3、T4及T5时刻β-EP水平均低于B组(P<0.05或P<0.01)。3.A组患者术后6h和12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4.A组术后012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B组(P<0.05)。5.A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双侧TTP阻滞可降低CPB下瓣膜置换患者应激反应并为该类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樊歌[7](2020)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正性肌力药物在预防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停药时机背景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常采用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临床常规通过静脉泵注多巴胺和米力农预防CHD术后LCOS。然而,临床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预防性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停药指南,往往由临床医生凭经验停药或逐渐减量停药。目的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PRAM)研究简单CHD开胸直视手术后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比较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和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对简单CHD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正性肌力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简单CHD的患儿84例。所有病例均在超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CPB)下进行,术后行食管超声检查确定手术成功,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四组:1.5h组,3h组,6h组(分别对应返回CICU后正性肌力药物维持时间为90min、3h、6h)和对照组(对应返回CICU后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24h)。应用PRAM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连续观察24小时。记录分析四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入CICU后1h,3h,6h,9h,12h,18h和24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动脉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术后1天超声心动图结果、LCOS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5h组、3h组、6h组和对照组各21例,四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组、3h组、6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24小时的血气分析结果(SvO2、pH、Lac和BE-B)、术后1天的超声心动图结果(EF,FS,LVD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HR、RPP存在交互作用(P<0.05),6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RPP、CCE、HR、DBP、MAP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停药前相比,停用正性肌力药物1h后,3h组的SBP较前升高,SVRI较前降低(均P<0.05);6h组停药后DBP较前降低,HR减慢,RPP下降(均P<0.05)。结论简单CHD术后超快通道麻醉患儿术后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安全可行。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可减轻心肌氧耗;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最佳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第二部分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矫正心内畸形。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有文献报道复杂CHD术后LCOS发生率高达25%。CHD术后发生LCOS的新生儿、婴幼儿及儿童,死亡风险大大增加。临床医生通过病人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器官灌注情况来判断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不够准确。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评估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探究复杂CHD术后早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液体治疗和药物治疗依据。目的应用PRAM监测技术观察复杂CHD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为术后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复杂CHD并顺利实施外科手术的患儿46例进行观察性研究。所有患儿术后返回CICU后均采用Mostcare监护仪(核心技术为PRAM)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进入CICU即刻(Oh)、4h、8h、12h、16h、20h、24h、36h和48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复杂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关系。结果46例复杂CHD中8例(17%)患儿出现LCOS,其中5例(11%)仅表现为CI≤2 L/(min·m2),3例(6%)患儿出现少尿、肢端湿冷等LCOS临床表现。在患儿入室后早期CI明显下降,在入室后4h达最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在12h时达到高值。CI在4h时显着低于Oh(P<0.05)和16h(P<0.05)。患儿DBP在入CICU后4h时低于入室即刻(Oh)(P<0.05)、8h和12h;在24h、36h、和48h时DBP低于Oh(均P<0.05)。dp/dtmax在入室后先呈下降趋势,在4h时达最低点,后呈上升趋势,在20h、36h、48h时显着高于4h(P<0.05)。CCE在入室后整体呈上升趋势。CCE在Oh时显着低于20h、24h、36h和48h时(均P<0.05)。PPV在入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36h时显着低于Oh(P<0.05)。SVRI在Oh到48h之间呈下降趋势,在入室后Oh时显着高于12h、20h、24h(均P<0.05)。CI与DBP、PPV呈正相关,与HR呈负相关。CCE与dp/dtmax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4小时dp/dtmax、CI最低,术后24小时内PPV高于参考值,提示术后早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容量管理是必要的。
周嘉[8](2018)在《针刺麻醉临床实践60年历程回顾》文中指出针刺麻醉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麻醉方法。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经过60年的历程,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不断完善与进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展了中医理论,并将针灸推向了世界。本文回顾了针刺麻醉60年来临床实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初创期、快速推进期、沉淀巩固期和新发展期4个阶段进行梳理。针刺麻醉从单独用于手术到针药复合麻醉再到运用于整个围术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正从单纯的镇痛镇静向围术期脏器保护、改善手术预后方面不断发展创新。针刺麻醉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并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张立涛[9](2018)在《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啶在小儿体外循中的脑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发病人群多集中在婴幼儿及青少年[1],其发生率与遗传因素、服用药物、宫内感染及接触理化毒物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先心病的检出率日益升高。先心病中仅有少数可以自然恢复,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并发症会逐渐增多,病情也会逐渐加重。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是纠治先心病的主要方法。自1953年第一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宣告成功,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迅速,日臻完善的神经系统监测技术、敏感性与特异性更高的生化监测指标、体外循环设备的更新换代、灌注方法不断改进使手术的率越来越高,最近的大样本研究表明[2],尽管先心病手术的复杂性有所提高,然而术后的院内死亡率低于3%。矛盾在于体外循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日趋升高,研究表明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3%,其远期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行为异常、注意力分散和多动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3]。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研究成为新热点。脑组织具有高代谢,但能量储备低,对缺血缺氧耐受能力差等特点,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微血栓、炎症因子以及氧自由基都可能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目前常见的脑保护药物有依达奉拉、尼莫地平、硫酸镁、糖皮质激素等,其脑保护机制为清除全身及脑组织氧自由基、减轻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细胞钙内流,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活性等,但药物联合应用的给药方法、药物之间的量效关系等仍然是科学研究的难点。乌司他丁和右美托咪啶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常用的辅助用药,两者在化学结构以及药理特征方面都不相同,两者联合使用能否通过不同的途径更好的抑制体外循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炎症性损伤而产生脑保护作用,为本课题的关键点。乌司他丁是从新鲜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能够抑制多种蛋白水解酶活力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等多种丝氨酸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组织蛋白酶G等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瀑布样炎症级联反应、清除氧自由基、调节免疫功能等,对多种脏器产生保护作用。曹立军等[4]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密度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增强突触素表达而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右美托咪啶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目前已经在重症监护室的镇静以及程序镇静等方面取得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其通过降低缺血缺氧区脑组织儿茶酚胺的水平,抑制细胞钙离子内流,降低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活性,对神经系统发挥保护作用。乌司他丁和右美托咪定单独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两者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协同或者强化作用,是否进一步降低体外循环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氧自由基水平以及脂质过氧化程度而起到更好的脑保护作用的报道很少。本实验通过单独和联合应用乌司他丁与右美托咪定,以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二者在脑保护方面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或强化作用,为改善术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方法1 一般资料选取36例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ASA ⅠⅡ,年龄212月,体重310 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乌司他丁组(U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啶组(B组),每组各9例。四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心电图、凝血功能、生化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3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麻醉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进入手术室之前都不使用术前用药。患儿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20.4mg/kg,枸橼酸芬太尼10 μg/kg,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置呼吸参数为: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2530次/min、吸呼比为1:1.5、吸入氧浓度50%60%。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1%2%,并分别于切皮和劈胸骨时、体外循环开始前、体外循环复温后、体外循环停机后静注追加咪达唑仑0.10.2 mg/kg,罗库溴铵0.3 mg/kg,枸橼酸芬太尼10 μ g/kg。U组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 10 000u/kg,复温后和停机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 5000 U/Kg。D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右美托咪啶1 μ g/kg,然后以0.5 μ g/kg/h速度维持直到手术结束。B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 10 000 U/kg和右美托咪啶1 μ g/kg,之后右美托咪啶以0.5 μg/kg/h速度维持直到手术结束,术中复温后及停机后分别再次静脉注射乌司他丁 5 000 U/Kg。对照组与同一时点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3标本采集每个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30 min(T1)、复温后30 min(T2)、停机后30 min(T3)、停机后4 h(T4)、停机后24 h(T5)5个时间点经颈内静脉同步抽取3 ml血液,血液经过离心处理2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注入无菌硅化塑料管,密封置于-80℃冰箱冻存备检。4观察及检测指标术中常规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输血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浆S100β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浓度。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由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法比较每组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数据双因素方差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比较。以P<O.05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四组患儿一般情况的比较四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心功能、脑发育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儿在手术类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血清TNF α浓度与C组比较,U组、D组在T1血清TNF α浓度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T2、T3、T4、T5血清TNF α浓度均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B组血清TNF α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U组与D组比较,血浆TNF α浓度在各时间点无显着变化(P>0.05);与U组、D组比较,B组血浆TNF α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3血清IL6浓度与C组比较,U组、D组在T1血清IL6浓度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T2、T3、T4、T5均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B组血清IL6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U组与D组比较,血浆IL6浓度在各时间点无显着变化(P>0.05);与U组、D组比较,B组血浆IL6浓度在各时间点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S100β浓度与C组比较,U组、D组、B组血浆S100β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D组与U组比较,血浆S100 β浓度在各时间点无显着变化(P>0.05);与U组、D组比较,B组血浆S100β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5血清内BDNF浓度与C组比较,U组血清BDNF浓度在各时间点无显着变化(P>0.05),D组、B组血清BDNF浓度在T1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T5等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U组与B组比较血清BDNF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1体循环开始后至停体外循环后4小时,各组组内血浆中IL-6、TNF α较术前T1升高且为递增形式,说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激活炎性反应。2体循环开始后至停体外循环后24小时,各组组内血浆中S100β、BDNF较术前T1升高,说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脑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3单独使用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中各时间点IL-6、TNF α、S100β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但乌司他丁对血浆BDNF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乌司他丁能够抑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炎症反应同时降低S100 β浓度而达到脑保护作用。4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中IL-6、TNF α、S100β浓度除T1外均明显降低(P<0.05)且血浆BDNF浓度明显升高(P<0.05)说明右美托咪啶既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又能减轻缺血性脑损伤。5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啶组或乌司他丁组与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组比较,血浆中IL-6、TNF α、S100β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血浆BDNF浓度明显升高(P<0.05),说明两者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周嘉,陈彤宇,袁岚,沈卫东,池浩,宋建钢,吴瑶瑶,周文雄,陈文婷,王兰,唐炜,钱中佳,葛文,徐建俊,郭丰,王永强,王珂,马文,傅国强[10](2017)在《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文中研究表明"浅睡眠、无气管插管和保留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药复合麻醉新模式"是作者团队在既往针刺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新模式。与气管插管的传统麻醉方式比较,具有麻醉药用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康复快等特点,可作为现代麻醉的有益补充,给传统针刺麻醉手术的实际应用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将针药复合麻醉新模式下的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利于在全国进行推广,作者团队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依托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与机体保护机制研究》子项目——针药复合麻醉模式创新与应用,形成"无气管插管针药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
二、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3)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微创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瑜伽式呼吸训练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干预方法 |
1.2.1 制定呼吸训练方案 |
1.2.2 对照组 |
1.2.3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病人康复现状 |
3.2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康复进展 |
3.3 瑜伽式呼吸训练可促进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病人的康复 |
(5)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胸横肌平面阻滞对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药品、试剂、耗材和器材 |
2.2.1 主要药品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器材和耗材 |
2.3 方法 |
2.3.1 试验分组 |
2.3.2 术前准备 |
2.3.3 麻醉方法 |
2.3.4 TTP阻滞 |
2.3.5 CPB方法 |
2.3.6 观察指标 |
2.3.7 ELISA法检测Ang-Ⅱ和β-EP浓度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激素水平 |
3.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和镇痛泵按压情况 |
3.4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正性肌力药物在预防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停药时机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针刺麻醉临床实践60年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初创期 (1958年—1966年) |
2 快速推进期 (1967年—1979年) |
3 沉淀巩固期 (1980年—2004年) |
4 新发展期 (2005年至今) |
5 结语 |
(9)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啶在小儿体外循中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准备 |
1.1 病例选择 |
1.2 术前准备及用药 |
1.3 呼吸及心理训练 |
2 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案 |
2.1 取穴原则 |
2.2 刺激方法 |
2.3 干预时机 |
3 麻醉前准备 |
4 麻醉前用药 |
5 麻醉诱导和维持 |
5.1 针刺复合药物麻醉的诱导方案 |
5.2 针刺复合药物麻醉的维持方案 |
6 术中处理 |
6.1 手术操作 |
6.2 体外循环管理 |
7 术中麻醉管理 |
7.1 意识管理 |
7.2 循环管理 |
7.3 呼吸管理 |
7.4 转气管插管的指证 |
7.5 体温管理 |
7.6 转流后意识与呼吸的恢复问题 |
8 术后处理与监护室管理 |
8.1 血流动力学监测 |
8.2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
8.3 呼吸系统的管理 |
8.4 消化系统的管理 |
8.5镇痛的管理 |
8.6 整体护理 |
四、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下)[J]. 杭燕南.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4)
- [2]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上)[J]. 杭燕南.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3)
- [3]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D]. 周润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瑜伽式呼吸训练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研究[J]. 彭雪茹,沈旭慧. 全科护理, 2020(29)
- [5]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D]. 王鹏.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胸横肌平面阻滞对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D]. 陶哲. 南昌大学, 2020(08)
- [7]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樊歌.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针刺麻醉临床实践60年历程回顾[J]. 周嘉. 针刺研究, 2018(10)
- [9]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啶在小儿体外循中的脑保护作用[D]. 张立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J]. 周嘉,陈彤宇,袁岚,沈卫东,池浩,宋建钢,吴瑶瑶,周文雄,陈文婷,王兰,唐炜,钱中佳,葛文,徐建俊,郭丰,王永强,王珂,马文,傅国强. 世界中医药,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