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油对钩虫病作用的初步观察

荆芥油对钩虫病作用的初步观察

一、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效果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洁[1](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著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著:《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著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著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著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陈玉清,陈昌,黄荫豫[2](1962)在《治疗钩虫病药物综述》文中提出 一、前言钩虫的成虫寄生于小肠特别是空肠上部,在这里不断吸血,并且时常移动位置,造成新的创口,引起新的出血。据Tasker最近测定的结果,在轻度感染时,每100条美洲钩虫寄生所造成的每日失血量约为8毫升;十二指肠钩虫所造成的失血量更高。由于病人长期失血,往往导致缺铁性贫血症,大大地削弱了劳动力。使用有效药物治疗钩虫病,不但可以切断传染源,而且能恢复病人的健康和劳动力。化学药物最早应用在治疗钩虫病上的是麝香草酚,其时是1880年。这个药的毒性反应相

于丹萍,董国贤,钟育冲,李壬秋[3](1957)在《中药榧子对钩虫病疗效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一前言钩虫病散布于世界各地,Stoll氏曾于1947年收集各国文献中有关钩虫病调查资料作过初步估针:全世界约21亿人口(1940)中有455百万左右的人受有或重或轻的感染。中国及远东许多地方是受威染的严重地区,国内的统计材料以王氏1955年的报告较为全面,据云:在全国范围内,除内蒙自治区、山西、陕西、西北及西藏等地区目前尚无研究资料外,其他地区几皆有钩虫患者之存在或流行;在我国黄河以南诸省受染

湖南省零陵地区人民卫生服务站[4](1971)在《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效果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目前我区采用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达29671人,疗效甚好。现将双牌县用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的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一、土荆芥油的提取将鲜土荆芥切碎,置于制黄酒用的木桶中,每百斤药材加水30斤,密封后蒸馏,由桶旁出口流出的上层金黄色液体即为土荆芥油。用吸管将油吸出,贮存于密封的瓶内备用。

邢道荣,吴中兴,连惟能[5](1981)在《驱除肠道线虫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在人类寄生虫病中,肠道线虫—蛔虫、钩虫、蛲虫和鞭虫等的感染极为普遍。应用药物积极治疗病人和感染者,不仅对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而且对控制或消灭传染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应用植物药驱虫的历史相当悠久,如用土荆芥油、山道年、使君子及苦楝根皮等均可取得一定驱虫效果。而且还作了有效成分分析,象土荆芥油的驱蛔脑、使君子的使君子钾、苦楝树皮的川楝素等,都是我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药物的疗效不够理想,副作用有的较大,因此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合成药方面,过去生产的麝香草酚、四氯化碳、己雷锁辛、四氯乙烯、1-溴-2荼酚、次苯基二异硫氰酸盐等,亦因效果或毒性问题遂被少用或淘汰。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将目前的驱肠道线虫药物,按药物的化学组成分述如下:

肖树华[6](2009)在《我国抗蠕虫药物研究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抗蠕虫药物,包括抗线虫、吸虫和绦虫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并就在抗蠕虫药物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齐家梦[7](2019)在《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日报》是在1950年5月7日创办的,是当时海南地方政府的报纸,该报纸对于1950-1966年期间的黎族地区的社会状况有详细的报道。笔者选择了从《海南日报》相关报道的角度来研究1950-1966年期间的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情况。介绍了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以后,海南黎族地区开展了以农业科研为主的研究工作。第二章,论述了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贯彻党中央的方针和政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第三章从广播事业的普及、农村俱乐部的兴起、电影事业的开展、歌舞团的文艺汇演、各种层次的业余文娱活动、美术书法展览、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等十一个方面分析1950—1966年海南黎族地区文化事业开展情况。第四章从医疗防疫、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等9个层面分析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卫生事业开展情况。最后,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

周子静[8](1960)在《土荆芥的生藥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紹了土荆芥在民間的应用的情况,詳細地描述了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原植物的形态。并与洋土荆芥C.ambrosioides var.anthelminticum Gray作了比較。根据形态組織学的研究結果,对土荆芥的莖、叶、苞叶、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內部构造与粉末特征都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和洋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var.anthelminticum Gray作了組織粉末特征的比較,本文附有說明图片16幅。本文还报告了土荆芥揮发油的含量测定結果,对揮发油的此重、旋光度、折光率及药典所列各項規定进行了检查,并与洋土荆芥油作了对照比較。

山东省钩虫病防治研究组[9](1958)在《国产土荆芥油丸对钩虫病的疗效报告》文中提出 以前所用的土荆芥油均为舶来品,一般文献记载对钩虫病有效,但毒性很强,故临床使用不多,近国营张店新华药厂新制成土荆芥油丸剂,每丸含油0.18毫升,内含驱蛔素60%以上,据该厂动物试验:(1)家兔体重2.35公斤,灌药0.25毫升,观察4天,除灌药的当天有呕吐不进饮食外,以后精神、饮食均正常;(2)狗体重4公斤,灌药0.6毫升,观察一周,结果与以上家冤同。以上动物试验的剂量比成人(体重50公斤)所用的极量(中华药典规定)大5倍,无死亡。我组于58年4至7月份在莱阳县徐格庄乡采用国产土荆芥油丸驱治钩虫试验,观察其疗效与毒性反应,今将治疗结果报告于下,以供参考。

朱甲利[10](2021)在《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灾害频发,城乡缺医少药,各种地方病流行严重。同期,在全国卫生方针指导下,安徽各地通过扩充与建立防治组织和机构,培训各方力量进行调查摸底,中西医相结合开展治疗工作,进行重点试治并总结治理经验,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风俗习惯等,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各种地方病。这一系列举措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健康;重塑了民众的疾病观,传播了科学的防治观念;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群众的国家认同。

二、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效果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效果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著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我国抗蠕虫药物研究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线虫药物
    1.1 抗肠道线虫药物
    1.2 抗丝虫药物
2 抗吸虫药物
    2.1 血吸虫病
        2.1.1 锑剂[10, 11]
        2.1.2 非锑类化合物[11, 12]
        2.1.3 中草药[12, 14]
        2.1.4 预防血吸虫病药物[15-17]
        2.1.5 发展抗血吸虫新药
    2.2 其他吸虫病[11, 15]
3 抗绦虫药物
    3.1 肠绦虫病[11, 15]
    3.2 囊尾蚴病 (囊虫病) [11, 15]
    3.3 棘球蚴病
        3.3.1 阿苯达唑
        3.3.2 甲苯达唑
        3.3.3 吡喹酮
4 抗蠕虫药物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4.1 要重视发展新的抗蠕虫药物
    4.2 药物治疗方案要与时俱进
    4.3 疗效考核的方法和药物的疗效

(7)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
    五 研究现状
        (一)著作和期刊类
        (二)关于《海南日报》的相关报道
        1.科技类
        2.教育类
        3.文化类
        4.医疗卫生类
    六 内容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科技的事业
    一 海南黎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改革
    二 林业科技的发展
    三 渔业技术改革
    四 畜牧科研与推广
    五 工业技术革命运动
第二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一 幼儿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二 小学教育的普及
    三 快速发展的中学教育
    四 中等专业学校的创办
        (一)开办卫生学校
        (二)积极创办劳动大学
    五 师范教育的创办
    六 成人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一)干部教育培养和发展
        (二)扫盲教育的开展
        (三)职工教育的创办
    七 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
    八 自治州教育事业的其它相关情况
第三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文化事业
    一 广播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二 歌舞团的文艺汇演
    三 各种形式业余文娱活动的开展
    四 电影放映事业的开展
    五 报刊机构的成立与发行
    六 兴起的农村俱乐部
    七 新华书店送书下乡
    八 美术书法活动的开展
    九 琼剧团的文艺表演
    十 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十一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四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卫生事业
    一 黎族地区医疗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二 红十字会医防队的巡回医疗
    三 黎族草医与草药的采集
    四 积极开展疫病防治
        (一)麻风病的治疗
        (二)灭虐工作的开展
        (三)丝虫病和钩虫病、恙虫病的防治与调查
        (四)天花的流行与防治
        (五)痢疾的流行与防治
    五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六 除害防病活动的开展
    七 饮水卫生的改善
    八 医资力量的来源
    九 妇女保健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病的流行与分布情况
2 地方病的治理实践与特点
    (1)扩充领导组织,建立防治机构。
    (2)培训各方力量,进行调查摸底。
    (3)中西医相结合,开展治疗工作。
    (4)进行重点试治,总结防治经验。
    (5)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风俗习惯。
3 地方病的治理成效与影响
    (1)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民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2)重塑了民众的疾病观,科学的防治观念深入人心。
    (3)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群众的国家认同得到强化。

四、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效果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治疗钩虫病药物综述[J]. 陈玉清,陈昌,黄荫豫. 药学学报, 1962(01)
  • [3]中药榧子对钩虫病疗效的初步观察[J]. 于丹萍,董国贤,钟育冲,李壬秋. 哈医学报, 1957(01)
  • [4]土荆芥油治疗钩虫病效果的初步观察[J]. 湖南省零陵地区人民卫生服务站. 中草药通讯, 1971(02)
  • [5]驱除肠道线虫药物的研究进展[J]. 邢道荣,吴中兴,连惟能. 徐州医学院学报, 1981(04)
  • [6]我国抗蠕虫药物研究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05)
  • [7]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D]. 齐家梦.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土荆芥的生藥学研究[J]. 周子静. 药学学报, 1960(01)
  • [9]国产土荆芥油丸对钩虫病的疗效报告[J]. 山东省钩虫病防治研究组. 山东医刊, 1958(08)
  • [10]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J]. 朱甲利.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标签:;  ;  

荆芥油对钩虫病作用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