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ET/AL/CPP复合蒸煮袋(论文文献综述)
戢得蓉,王艺融,段丽丽,石晶晶,张飞[1](2021)在《不同包装材料对怪味鸡丝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常见包装材料对传统川菜怪味鸡丝品质的影响,为研发传统川菜怪味鸡丝包装产品进行包装材料的筛选。方法选取PA+PE、PA+CPP、PA+PE+CPP复合包装袋,以及铝箔蒸煮袋、透明玻璃罐等5种材料对怪味鸡丝进行包装,在低温(0~4℃)条件下贮藏1~7 d,比较5种包装材料对怪味鸡丝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由质构、色差综合来看,PA+PE+CPP材质包装的鸡丝色泽与组织状态最佳;所测样品的菌落总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得到抑菌效果优劣顺序,铝箔蒸煮袋>PA+PE+CPP复合包装袋>PA+CPP复合包装袋>PE+PA复合袋>透明玻璃罐>不包装;挥发性盐基氮以及过氧化值都呈上升趋势,包装后产品相较于不包装对照组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铝箔蒸煮袋与PA+PE+CPP复合包装袋包装的怪味鸡丝的保鲜效果相对较好。结论铝箔包装袋可以更好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怪味鸡丝产品的氧化,可以用作怪味鸡丝产品的外包装材料。
官铃淇,蔡翔宇,陈璐,张勤军,程娟,余稳稳,吕春秋,吴玉杰,胡长鹰[2](2021)在《聚酰胺/聚丙烯蒸煮袋中2,4-二氨基甲苯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向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测定尼龙/聚丙烯(polyamide/castpolypropylene,PA/CPP)蒸煮袋中2种初级芳香胺(primary aromatic amines,PAAs)物质2,4-二氨基甲苯(2,4-diaminotoluene,2,4-TDA)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diaminodiphenylmethane,4,4’-MDA)向4%乙酸食品模拟液的迁移量,并研究不同热处理及杀菌方式(巴氏杀菌、蒸、煮、高温灭菌、紫外杀菌)对蒸煮袋中这2种物质向4%乙酸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C-MS/MS检测2,4-TDA和4,4’-MDA迁移量的检出限均不大于0.02μg/kg,定量限均不大于0.05μg/kg,满足欧盟标准中对于PAAs限量的检测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除紫外杀菌对2,4-TDA和4,4’-MDA的迁移无显着影响外,巴氏杀菌、蒸、煮、高温灭菌均会促进PA/CPP蒸煮袋中2,4-TDA和4,4’-MDA向4%乙酸溶液的迁移,迁移量随着迁移温度的升高显着增加(P<0.05)。根据迁移结果可知,在对蒸煮袋包装的食品进行杀菌处理时,紫外和巴氏杀菌是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另外,在对蒸煮袋包装的食品进行加热时,相比煮,蒸是更为安全的一种加热方式。而在121℃高温灭菌15 min条件下,2种PA/CPP样品袋中4,4’-MDA的迁移量分别达到2.733μg/kg和3.113μg/kg,均高于欧盟正在修订的对单个PAAs的迁移限量(0.002 mg/kg),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可见,当利用PA/CPP蒸煮袋包装食品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胶黏剂中PAAs的迁移量及食品安全的影响值得重点关注。
徐萌,高达利,张师军[3](2021)在《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技术进步与升级》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常用的包装高分子材料性能及优缺点,结合新型的加工方法和材料领域最新进展,分别讨论了双向拉伸聚乙烯、流延聚乙烯、聚丙烯薄膜、LISIM法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和聚酯薄膜等包装材料;综述了多层复合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对未来食品包装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包装材料将向高阻隔、低重量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而采用复合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能够实现高性能包装材料的制备。
赵有中[4](2020)在《无溶剂复合技术应用领域及未来拓展空间》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介绍了无溶剂复合技术的在通用型软包装材料上的应用现状;同时,对无溶剂复合技术在功能型软包装材料和其他相关应用领域的未来市场拓展空间进行了简要分析。
刘莉丹[5](2020)在《热处理与阻隔性包装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烧肉是一种典型中式菜肴,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红烧肉等相关肉制品的研究多集中于菜肴制作过程,软包装产品相关研究较少。热处理、真空包装是常温储藏软包装红烧肉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基于我国消费者的热食习惯,复热是必要环节,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展红烧肉货架期与品质保持研究,确定对红烧肉品质特性保持最好的热处理方式、包装材料和复热方式。研究结果如下:(1)热处理组合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工艺小火炖煮60 min为对照,对比火炖煮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后121℃20 min杀菌5个处理组的差异,确定最接近传统红烧肉做法的工艺。炖煮45 min+杀菌组和60 min+杀菌组样品的色泽最接近对照组;炖煮45 min+杀菌组、炖煮60 min+杀菌组肥肉和皮的弹性、凝聚性最接近对照组;炖煮45 min+杀菌组样品电子鼻检测结果最接近对照组;杀菌和炖煮会降低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炖煮45 min+杀菌组感官得分在各处理组中最高。综上所述,红烧肉在杀菌前经过小火炖煮45 min比其他炖煮时间效果好。(2)包材阻隔性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种阻隔性不同的包装材料:聚酯/铝/聚酰胺/高温聚丙烯(简称H)、镀Si O2聚酯/聚酰胺/高温聚丙烯(简称M)、聚酰胺/高温聚丙烯(简称L)包装红烧肉持续检测其在常温储藏下的品质变化以确定各组样品的保质期。在升温加速模拟条件下,每3个月测定一次微生物、水分、感官品质、氧化程度指标,每12个月测定一次风味成分。储藏期间,3组样品均无菌落生长;H组的L*,a*,b*值、水分含量下降程度最低,L组下降程度显着高于H和M组(P<0.05);3组样品蛋白质羰基值先升高再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均升高,H组最缓慢,L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电子鼻能够明确辨别各组挥发性风味成分,三组区别主要在无机硫化物、氮氧化物、芳香化合物和有机硫化物、醇类;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显示三种包材内样品在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多,与对照相比,在贮藏前期H、M组化合物浓度降低,后期升高,L组挥发性物质浓度一直升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感官评价结果显示,3组可被接受的期限分别为:H组24个月,M组18个月,L组3个月。H适合用于红烧肉的长期保藏。(3)复热方式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复热组红烧肉样品L*降低;a*升高,b*降低,感官评分和氧化程度均升高。开袋自加热和微波比闭袋自加热和水浴更有助于改善软包装红烧肉复热后的色泽。4个复热组红烧肉样品在电子鼻和GCMS测定结果上的差异未能影响人的感官评分,4个复热组样品在口感、香气、滋味的感官评分无显着差异,均适合作为软包装红烧肉的复热方式。
张光华[6](2020)在《耐蒸煮铝塑膜用复合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对于聚醚型聚氨酯胶黏剂、脂肪族聚酯型聚氨酯胶黏剂以及聚氨酯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涉及到芳香/脂肪共聚型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相对较少,这类聚氨酯高温下具有相当优异的耐蒸煮性能。本论文介绍了一种耐蒸煮的聚氨酯胶黏剂的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能够耐121℃蒸煮的多层铝塑复合膜。在PET的基础上以间苯二甲酸(IPA)、己二酸(AA)、乙二醇(EG)、新戊二醇(NPG)为原料,钛酸四丁酯(TBOT)、磷酸三乙酯(TP)为稳定剂和催化剂,通过改变IPA和AA的含量,合成了六种不同的聚酯多元醇。该聚酯多元醇中间苯二甲酸中的刚性苯环结构为其提供一定的耐热性能,长链结构的的己二酸以及带有支链结构新戊二醇为其提供一定的耐水解性能。实验探讨了聚酯多元醇最佳合成条件,包括酯化温度、缩聚温度、醇酸比等。测试了聚酯多元醇的酸值、羟值、吸水率、Tg等性能,以及聚酯的分子量(GPC)、热失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DSC)、核磁共振H谱(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以六种聚酯多元醇为聚氨酯的软段,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固化剂,制得耐蒸煮型的聚氨酯胶黏剂,比较了六种聚氨酯胶黏剂的耐热性能以及耐水解性能,最终选择综合性能良好的PU-4来制备耐蒸煮铝塑复合膜。在80℃条件下固化32 h制备多层铝塑复合膜,对制得的铝塑复合膜进行了耐蒸煮的实验,结果表明,PU-4聚氨酯胶粘剂制作的铝塑复合膜完全可以满足121℃条件下耐蒸煮1 h的使用条件。
李肖婵[7](2020)在《即食风味小龙虾的复合保鲜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美味又营养,是我国水产市场上最畅销的淡水虾之一。因受地域和季节性的影响,大多只能以鲜活的方式进行销售,这限制了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因小龙虾食品高蛋白和高水份,极易受微生物的污染而腐烂变质,难以长期保存。鉴于此,为解决小龙虾食品易于腐败变质和货架期短的迫切问题,本论文以鲜活小龙虾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即食小龙虾,于37℃下贮藏,结合杀菌温度、真空包装材料、复合保鲜剂等进行抑菌和保鲜实验,这对即食小龙虾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感官特性、理化特性和菌落总数为指标,比较不同反压杀菌温度的处理对即食小龙虾产品品质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反压杀菌温度。研究表明:110℃反压杀菌20 min的即食小龙虾产品的品质较优,微生物存活率较低。(2)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真空包装材料(Ⅰ:PA/CPP;Ⅱ:PA/PE/RCP;Ⅲ:PET/AL/NY/CPP;Ⅳ:PET/AL/PA/CPP)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Ⅳ号包装袋包装的即食小龙虾的氧化速率最慢,感官评价最高。(3)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以菌落总数和TVB-N值为评价指标,得出最佳的保鲜剂配比,即当ε-聚赖氨酸0.22 g/L、山梨酸钾0.90g/L、脱氢乙酸钠0.45 g/L、Nisin0.45 g/L时,防腐保鲜效果最好。采用此优化的复合保鲜剂处理小龙虾,经Ⅳ号包装袋包装,110℃反压杀菌20 min,放于37℃下贮藏,研究即食小龙虾产品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添加复合保鲜剂的小龙虾拥有更长的保质期,且在货架期终点没有检测到大肠杆菌和致病菌。
李肖婵,林琳,郑静静,姜绍通,陆剑锋[8](2020)在《不同复合包装材料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有效延长即食小龙虾的货架期,探讨了4种不同复合包装袋(PA/CPP、PA/PE/RCP、PET/AL/NY/CPP、PET/AL/PA/CPP)对30℃贮藏温度下即食小龙虾(110℃反压杀菌20min)品质的影响。将即食小龙虾进行真空包装后,以感官特性、理化性能、微生物等作为评价指标,比较1个月内不同复合包装袋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PET/AL/NY/CPP复合袋的感官评分最优且始终大于5分;4种复合袋包装的即食小龙虾的硬度和咀嚼性值均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显着降低(p<0.05),但是弹性和回复性差异不显着(p>0.05);PET/AL/PA/CPP复合袋包装的即食小龙虾具有较低的TBA值,即脂肪氧化程度低于其他3种复合包装袋的;PA/CPP复合袋包装的即食小龙虾在贮藏后期感官评分低于不可接受值5分,其保鲜效果在4种复合包装袋中最差。
路婉秋[9](2019)在《超高压处理对PE膜中功能性添加剂扩散的影响》文中认为超高压处理技术(high-pressure processing,HPP)是近年来开始应用的一种非热处理食品杀菌技术,通常采用100 MPa以上的静水压力处理预包装食品以实现冷杀菌、延长食品保质期。基于对超高压会引起材料破损、材料中添加剂过度迁出等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超高压处理下包装膜的传质特性受到了研究者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对超高压处理下包装膜中添加剂扩散的研究有限且结论存在分歧,对于超高压下包装膜中添加剂的扩散机理的探索尚且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本课题通过实验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超高压处理下聚乙烯(PE)分子量、添加剂种类等对PE膜中添加剂的扩散影响机理,分析超高压处理对PE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超高压对PE膜中添加剂扩散的作用机理并建立表征压力、PE分子量对其扩散影响的扩散系数模型。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包括:(1)超高压下PE分子量对PE膜中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扩散的影响对四种PE分子量的PE膜进行不同压力、保压时间的超高压处理后,通过迁移实验研究PE膜中抗氧化剂BHT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压力、PE分子量是影响PE膜中BHT扩散的显着因素;压力越高、PE分子量越大,BHT的扩散系数越小;超高压处理的保压时间对BHT扩散的影响不显着。通过对聚乙烯分子量的测定,获得了聚乙烯重均分子量的数值;对反映聚合物材料本身特性的压力-体积-温度(PVT)关系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PE的耐压缩能力不同,PE分子量越低,体积收缩率越大,则自由体积变化率越大,因此BHT的扩散系数显着降低。基于自由体积理论,从PE的自由体积、链段运动能力两方面探讨了压力、PE的分子量对BHT扩散影响的机理。超高压使PE的体积收缩,排出PE基体内一部分自由体积;PE分子量越高,其基体内分子链间的缠结度越高,本体黏度越大,链段运动时的内摩擦越大,链段运动越困难,致使BHT的活动受到限制。(2)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超高压下PE膜中BHT的扩散机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超高压下,BHT在不同分子量的PE中的扩散系数及扩散轨迹,PE自由体积、链段活动性以及其分子量依赖性。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下,BHT在PE中的扩散系数随压力增加、PE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实验所得结果一致;PE分子量较低时,BHT的扩散系数受压力的影响更大;PE基体的自由体积分数、PE链段的运动能力均随压力增加而降低,且de Gennes的蠕动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超高压下PE链扩散系数对PE分子量的依赖性;超高压下BHT在PE内跳跃频率较低,跳跃步长缩短,随着PE分子量增加,BHT的扩散范围减小,在PE基体的自由体积中作往复运动的时间更久,然后随链段运动进行缓慢的蠕动式扩散。(3)超高压下不同添加剂在PE膜中扩散特性的研究对含有4种添加剂(BHT、UV-P、UV-327和UV-531)的PE膜进行不同压力参数的超高压处理后,通过迁移实验研究PE膜中四种添加剂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常压下,添加剂的分子量越大,其扩散系数越小;在超高压力下,4种添加剂的扩散系数均呈现不同幅度的降低;同时在压力水平较低时,添加剂分子量越小,扩散系数降低越显着;当压力较高时,4种添加剂的扩散系数值均下降50%左右。但是BHT和UV-P的分子量相近,UV-P的扩散系数却高于BHT的扩散系数,因此仅依赖添加剂的分子量解释其扩散性能的差异是不全面的。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表明,在超高压处理下,添加剂的分子量、范德华体积、回转半径、形状因子等拓扑结构参数影响着添加剂的扩散速度。在高压下,PE与添加剂间的相互作用力略有增加但不显着。(4)超高压作用下PE分子量对PE膜中添加剂扩散影响的模型表征以Piringer扩散系数预测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表征超高压作用下PE分子量对PE膜中添加剂扩散的Piringer-HP预测模型。该模型引入影响包装膜结构特征的两大显着因素—压力及PE分子量,定义了压力作用因子和PE分子量因子并引至聚合物的特征参数项AP中。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的实验结果对Piringer-HP模型进行参数识别。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Piringer-HP扩散系数模型能够有效描述超高压作用下不同分子量的PE膜中抗氧化剂BHT的扩散过程。
穆罡,张一敏,毛衍伟,朱立贤,牛乐宝,罗欣[10](2019)在《高阻隔塑料包装材料在肉与肉制品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包装材料是影响肉制品品质与货架期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产品流通渠道和销售半径。目前,高阻隔包装材料在肉制品包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肉制品包装中常用高阻隔材料的特点及其对肉制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尚未有系统深入的总结、对比和分析。因此,总结了肉制品包装中常用的高阻隔材料的种类、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包装材料对肉制品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同时概述了纳米材料、活性包装等新型包装材料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肉类产品包装材料上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二、PET/AL/CPP复合蒸煮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AL/CPP复合蒸煮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包装材料对怪味鸡丝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怪味鸡丝制备工艺 |
1.2.2 微生物指标 |
1.2.3 感官测定 |
1.2.4 色差测定 |
1.2.5 水分测定 |
1.2.6 质构测定 |
1.2.7 p H的测定 |
1.2.8 挥发性盐基氮值的测定 |
1.2.9 过氧化值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落总数 |
2.2 感官评价 |
2.3 色差 |
2.4 水分含量 |
2.5 质构 |
2.6 p H值 |
2.7 过氧化值 |
2.8 TVB-N值 |
3 结语 |
(2)聚酰胺/聚丙烯蒸煮袋中2,4-二氨基甲苯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向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标准溶液配制 |
1.3.2 仪器条件 |
1.3.3 制袋 |
1.3.4 初筛 |
1.3.5 巴氏杀菌 |
1.3.6 蒸煮 |
1.3.7 高温灭菌 |
1.3.8 紫外灭菌 |
1.3.9 2,4-TDA和4,4’-MDA迁移量的计算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质谱条件优化 |
2.2 线性方程、LOD及LOQ结果 |
2.3 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结果 |
2.4 迁移结果 |
2.4.1 初筛结果 |
2.4.2 巴氏杀菌对2,4-TDA和4,4’-MDA向4%乙酸溶液迁移的影响 |
2.4.3 蒸煮工况对2,4-TDA和4,4’-MDA向4%乙酸溶液迁移的影响 |
2.4.4 高温蒸汽灭菌对2,4-TDA和4,4’-MDA向4%乙酸溶液迁移的影响 |
2.4.5 紫外杀菌对2,4-TDA和4,4′-MDA向4%乙酸溶液迁移的影响 |
2.4.6 工况对2,4-TDA和4,4’-MDA向4%乙酸溶液迁移的影响 |
3 结论 |
(3)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技术进步与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常用的包装高分子材料性能及优缺点 |
1.1 PE薄膜 |
1.2 PP薄膜 |
1.3 PA薄膜 |
1.4 PET薄膜 |
2 复合包装材料用途及性能 |
2.1 高阻隔化 |
2.2 减重化 |
2.3 绿色化 |
3 结语 |
(4)无溶剂复合技术应用领域及未来拓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软包装材料上的应用现状 |
1.1 无溶剂复合技术干轻包装上的应用 |
1.2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重包装上的应用 |
1.3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透明蒸煮包装上应用 |
1.4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纸塑包装上的应用 |
1.5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常规软包装材料应用上的常见技术问题 |
1.5.1 内层PE膜的爽滑性问题 |
1.5.2 镀铝材料的复合问题 |
1.5.3 油墨相容性问题解决 |
1.5.4 无溶剂复合对常规无溶剂胶黏剂要求 |
2.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功能型软包装材料上的应用趋势 |
2.1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含铝蒸煮包装上的应用 |
2.2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镀铝水煮包装上应用 |
2.3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耐―介质‖包装上的应用 |
3. 无溶剂复合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市场拓展空间 |
(5)热处理与阻隔性包装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烧肉概述 |
1.1.1 红烧肉简介及研究现状 |
1.1.2 红烧肉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2 热处理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
1.2.1 肉制品在炖煮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
1.2.2 热杀菌对肉制品品质影响 |
1.3 肉制品常用的软包装材料 |
1.4 肉制品复热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炖煮时间对杀菌后红烧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色泽分析 |
2.2.2 质构分析 |
2.2.3 微观结构分析 |
2.2.4 电子鼻分析 |
2.2.5 游离氨基酸分析 |
2.2.6 感官评价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包装材料阻隔性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包装材料对红烧肉菌落总数的影响 |
3.2.2 包装材料对红烧肉色泽的影响 |
3.2.3 包装材料对红烧肉水分含量的影响 |
3.2.4 包装材料对红烧肉羰基含量的影响 |
3.2.5 包装材料对红烧肉TBA的影响 |
3.2.6 电子鼻检测结果 |
3.2.7 GC-MS检测结果 |
3.2.8 感官评价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热方式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热方式对红烧肉色泽的影响 |
4.2.2 复热方式对红烧肉TBA值的影响 |
4.2.3 复热方式对红烧肉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4 电子鼻检测结果 |
4.2.5 GC-MS检测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耐蒸煮铝塑膜用复合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 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氨酯简介 |
1.1.1 聚氨酯性能特点 |
1.1.2 聚氨酯的分类 |
1.2 聚氨酯胶黏剂的配方设计 |
1.2.1 异氰酸酯基本反应 |
1.2.2 聚氨酯的分子设计 |
1.2.3 配方用量计算 |
1.3 复合膜粘接机理 |
1.4 耐蒸煮型聚氨酯改性 |
1.4.1 物理改性 |
1.4.2 化学改性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部分 |
2.2.1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
2.2.2 聚氨酯胶黏剂的合成 |
2.2.3 耐蒸煮铝塑复合膜的制备 |
2.3 聚酯多元醇的表征 |
2.3.1 酸值测试 |
2.3.2 羟值测试 |
2.3.3 固含量测试 |
2.3.4 分子量测试 |
2.3.5 结构表征 |
2.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4 聚氨酯胶黏剂的表征 |
2.4.1 吸水率测试 |
2.4.2 结构表征 |
2.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5 耐蒸煮铝塑复合膜的性能测试 |
2.5.1 剥离强度测试 |
2.5.2 持粘性能测试 |
2.5.3 耐蒸煮性能测试 |
第3章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聚酯合成条件确定 |
3.2.1 反应温度的确定 |
3.2.2 醇酸比的确定 |
3.3 聚酯样品吸水率测定 |
3.4 聚酯样品耐热性能测试 |
3.5 蒸煮对聚酯样品分子量的影响 |
3.6 聚酯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3.7 聚酯样品红外光谱分析 |
3.8 聚酯样品核磁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耐蒸煮聚氨酯胶黏剂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聚氨酯表征 |
4.2.1 聚氨酯红外光谱分析 |
4.2.2 聚氨酯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4.3 聚氨酯吸水率测定 |
4.4 聚氨酯耐热性能测试 |
4.5 复合膜固化条件确定 |
4.5.1 聚氨酯胶黏剂固化剂种类的选择 |
4.5.2 复合膜固化温度的确定 |
4.5.3 复合膜固化时间的确定 |
4.5.4 复合膜完全固化时间确定 |
4.5.5 聚氨酯胶黏剂固化剂用量的确定 |
4.6 耐蒸煮性能测试 |
4.6.1 蒸煮对聚氨酯接触角影响 |
4.6.2 复合膜极限蒸煮温度测定 |
4.6.3 复合膜极限蒸煮时间的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即食风味小龙虾的复合保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龙虾概述 |
1.2 我国小龙虾养殖与加工现状 |
1.2.1 小龙虾养殖现状 |
1.2.2 小龙虾加工现状 |
1.3 即食水产品研究现状 |
1.3.1 即食小龙虾产品发展前景 |
1.4 虾制品防腐保藏技术研究进展 |
1.4.1 病原体的伤害及相应杀菌技术的应用研究 |
1.4.2 包装技术与包装材料的发展 |
1.4.3 食品防腐剂的发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反压杀菌温度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即食小龙虾的生产工艺 |
2.2.2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2.3 感官评价的方法 |
2.2.4 质构的测定 |
2.2.5 TVB-N的测定 |
2.2.6 p H的测定 |
2.2.7 色差的测定 |
2.2.8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反压杀菌温度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2.3.2 反压杀菌温度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2.3.3 储藏期内的胀袋情况 |
2.3.4 反压杀菌温度对质构的影响 |
2.3.5 反压杀菌温度对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影响 |
2.3.6 反压杀菌温度对p H的影响 |
2.3.7 反压杀菌温度对色差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包装材料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落总数的测定 |
3.2.2 感官评定的方法 |
3.2.3 质构的测定 |
3.2.4 TBA的测定 |
3.2.5 色差的测定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耐高温蒸煮袋的市场价格 |
3.3.2 复合包装袋对菌落总数变化的影响 |
3.3.3 复合包装袋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4 复合包装袋对质构的变化影响 |
3.3.5 复合包装袋对硫代巴比妥酸(TBA)的变化影响 |
3.3.6 复合包装袋对色差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保鲜剂对即食小龙虾货架期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设计 |
4.2.2 TVB-N的测定方法 |
4.2.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4.2.4 K值的测定 |
4.2.5 风味的测定 |
4.2.6 大肠杆菌和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测定 |
4.2.7 数据的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设计 |
4.3.2 复合保鲜剂对TVB-N值的影响 |
4.3.3 复合保鲜剂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4.3.4 复合保鲜剂对K值的影响 |
4.3.5 复合保鲜剂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4.3.6 复合保鲜剂对大肠杆菌、致病菌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不同复合包装材料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即食小龙虾的生产工艺 |
1.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
1.3.3 感官评定的方法 |
1.3.4 质构的测定 |
1.3.5 TBA的测定 |
1.3.6 色差的测定 |
1.3.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耐高温蒸煮袋的市场价格 |
2.2 菌落总数的变化 |
2.3 感官评分的变化 |
2.4 质构的变化 |
2.5 硫代巴比妥酸(TBA)的变化 |
2.6 色差的变化 |
3 结论 |
(9)超高压处理对PE膜中功能性添加剂扩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高压处理对包装膜中添加剂迁移的影响 |
1.2.2 超高压处理对包装膜吸附作用的影响 |
1.2.3 超高压处理对小分子在包装膜中渗透的影响 |
1.2.4 超高压处理对包装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扩散系数的研究 |
1.3.1 扩散系数的理论模型 |
1.3.2 扩散系数的实验方法 |
1.3.3 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1.3.4 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 |
1.3.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第二章 超高压处理下PE分子量对PE膜中BHT扩散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超高压处理后迁移试验中BHT的浓度校正 |
2.2.5 超高压处理下聚乙烯薄膜中BHT扩散系数的估算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2.3.2 聚乙烯的分子量与其PVT关系 |
2.3.3 超高压处理中压力参数对BHT扩散的影响 |
2.3.4 超高压处理中保压时间参数对BHT扩散的影响 |
2.3.5 聚乙烯分子量对BHT扩散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压处理下PE分子量对BHT在 PE膜中扩散影响的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3.2.1 力场选择 |
3.2.2 模型构建 |
3.2.3 体系平衡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模拟体系的验证及平衡的判定 |
3.3.2 超高压处理、PE分子量对BHT扩散系数的影响 |
3.3.3 超高压处理、PE分子量对PE自由体积的影响 |
3.3.4 超高压处理、PE分子量对聚乙烯链段运动性的影响 |
3.3.5 超高压下BHT的扩散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下不同添加剂在PE膜中扩散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超高压处理后迁移试验内添加剂的浓度校正 |
4.2.5 超高压处理下聚乙烯薄膜中添加剂的扩散系数的估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BHT、UV-P、UV-327和UV-531 的标准曲线 |
4.3.2 超高压处理中压力参数对添加剂扩散的影响 |
4.3.3 添加剂的特性对其在PE膜中扩散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高压下不同添加剂在PE中扩散机理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5.2.1 力场选择 |
5.2.2 模型构建 |
5.2.3 体系平衡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模拟体系的验证及平衡的判定 |
5.3.2 超高压处理对PE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5.3.3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添加剂的扩散系数的影响 |
5.3.4 超高压处理对PE的自由体积的影响 |
5.3.5 超高压处理对PE与添加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5.3.6 添加剂的结构对其扩散的影响 |
5.3.7 超高压处理下添加剂的扩散轨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高压处理下添加剂在PE膜中扩散的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超高压下包装膜扩散系数模型的建立 |
6.2.1 Piringer-HP模型聚合物的特征参数的构建 |
6.2.2 Piringer-HP模型的模型系数表征 |
6.3 超高压下PE膜扩散系数模型的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高阻隔塑料包装材料在肉与肉制品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阻隔包装材料的分类与发展 |
2 高阻隔包装材料对肉制品氧化及货架期的影响 |
2.1 高阻隔类塑料材料对肉品氧化影响 |
2.2 高阻隔包装材料对微生物的影响 |
3 高阻隔纳米包装材料新型技术与发展 |
4 活性包装材料对肉制品品质影响 |
5 展望 |
四、PET/AL/CPP复合蒸煮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包装材料对怪味鸡丝品质的影响[J]. 戢得蓉,王艺融,段丽丽,石晶晶,张飞. 包装工程, 2021
- [2]聚酰胺/聚丙烯蒸煮袋中2,4-二氨基甲苯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向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分析[J]. 官铃淇,蔡翔宇,陈璐,张勤军,程娟,余稳稳,吕春秋,吴玉杰,胡长鹰. 食品科学, 2021(20)
- [3]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技术进步与升级[J]. 徐萌,高达利,张师军. 中国塑料, 2021(03)
- [4]无溶剂复合技术应用领域及未来拓展空间[J]. 赵有中. 塑料包装, 2020(04)
- [5]热处理与阻隔性包装对红烧肉品质的影响研究[D]. 刘莉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耐蒸煮铝塑膜用复合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光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即食风味小龙虾的复合保鲜工艺研究[D]. 李肖婵.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不同复合包装材料对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J]. 李肖婵,林琳,郑静静,姜绍通,陆剑锋. 中国调味品, 2020(03)
- [9]超高压处理对PE膜中功能性添加剂扩散的影响[D]. 路婉秋. 江南大学, 2019(11)
- [10]高阻隔塑料包装材料在肉与肉制品中的应用进展[J]. 穆罡,张一敏,毛衍伟,朱立贤,牛乐宝,罗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