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菌植物“天麻”栽培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徐锦堂[1](2013)在《我国天麻栽培50年研究历史的回顾》文中提出回顾近50多年我国天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以及有性繁殖播种方法的发展历程,介绍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及天麻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我国天麻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提高单产,适当控制种植面积;拓宽天麻药用途径,大力开展保健食品市场;研究和探索伴栽天麻树种的种类,人工营造速生树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大力开展团队协作。
辽宁省药材研究所天麻栽培研究小组[2](1975)在《天麻人工栽培试验初步总结》文中认为 一、天麻人工栽培的意义: 天寐(Gastrodia Clata Bi)又名赤箭,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味干,性微寒,能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通经脉、强防骨,主治风湿腰膝痛,四肢痉挛,半身不遂,眩晕头痛,小儿惊(疒间)等症,
周铉[3](1973)在《食菌植物“天麻”栽培探索》文中提出 一、为什么要栽培天麻? 天麻是一种主产我国的野生中药,它是医治神经系统疾病及脑系保健的重要药物;近数年来,用天麻综合治疗高血压病,也有显效。由于天麻需要量日益增加,而野生量却逐年减少,供求矛盾不断扩大。为了保
刘天睿,陈向东,王忠巧,张薇薇,宋明海,徐万雷,兰进[4](2020)在《天麻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建议》文中指出天麻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增智、健脑、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等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已经发表的有关天麻成分及分析、天麻栽培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对国内主要天麻产区调研,提出了天麻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天麻产业发展建议,旨在为今后天麻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冉孝琴[5](2014)在《贵州天麻萌发菌优良菌株的筛选》文中认为贵州为传统天麻产区,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在全省主要天麻产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一直以来,采用的萌发菌都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或陕西汉中地区的紫萁小菇和石斛小菇,这些萌发菌对推动贵州天麻有性繁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导致很多产区外来萌发菌与天麻种子的亲和性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天麻有性繁殖的产量;收集并选育出适宜贵州不同天麻产区的本地优良萌发菌,是解决环境适宜性和与天麻亲和性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开展天麻种子自然萌发和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萌发菌资源收集和优良萌发菌菌株筛选及应用。试验结果如下:1、揭示乌天麻和红天麻种子自然萌发和生长发育特性,建立野生萌发菌收集方法。采用4℃保存、室温保存、鲜种等3种不同方式处理的红天麻和乌天麻种子原生地播种,通过不同时间取样,观察统计种子的萌发率、死亡率和萌发生长指数。实验结果表明:天麻种子6月播种8月份有较高的萌发率,9月份种子萌发生长指数高;不同温度处理天麻种子其相对萌发率、死亡率、生长指数差异显著;常温储存种子萌发生长指数显著小于4℃储存与鲜种,4℃储存与鲜种之间萌发生长指数相近。结论:因此在5、6月份选择鲜种或短时间冷藏种子播种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在9月份利于采样,可以获得理想的萌发菌分离材料。2、在采用单菌丝团分离法分离天麻原球茎菌根真菌的试验中,得出了不同致密度菌丝团萌发所需时间不同,大多数萌发的时间在36h,菌丝团剥离出来后将移入一新的无菌水中在18℃中进行孵育萌发后才再将其吸取在小块培养基上培养,可以减少内生细菌的污染。将孵育的温度控制在18℃同时孵育的水中加入青霉素和庆大霉素,且延长菌丝团的孵育时间。结果表明:在18℃时,细菌生长缓慢,双抗抑制细菌生长,菌丝团在18h开始萌发,41h大量菌丝团都萌发,少量的致密菌丝团未萌发。3、将收集的13个小菇属真菌与本室分离获得的1个小菇属真菌,共14个小菇属真菌,将其进行生长势、遗传多样性、萌发菌胞外酶酶活性的比较、遗传稳定性比较、与红天麻种子进行促萌发效果间的比较,筛选出4个优良的菌株。通过萌发菌菌丝尖端脱毒,进行萌发菌菌株的复壮。
王贺,许京秋,徐锦堂[6](1992)在《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菌丝由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皮层细胞经纹孔侵入大型细胞。初期大型细胞的原生质膜凹陷,同时细胞壁产生乳突状加厚阻止菌丝侵入。当菌丝侵入大型细胞以后,凹陷的质膜将菌丝紧密包围,大量由单位膜围成的小泡聚集在其周围。随后这些小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并将其内含物释放到菌丝周围的空间中,凹陷质膜逐渐膨大成为一个包围菌丝的消化泡。小泡和消化泡中均具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产物,证实其分别相当于植物溶酶体系统中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菌丝在消化泡中被彻底消化。
唐科民[7](2013)在《昭通天麻DNA条形码研究及药用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l.)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树兰族(Trib. Epidendreae)、天麻亚族(Subtrib. Gastrodiinae)天麻属(Gastrodia R.Br.)腐生草本植物,无根无绿叶,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 ex Fr.) Karst.)共生。天麻以块茎入药,是主产于我国的名贵中药,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用药历史。《中国植物志》记载天麻属在我国分布有13种,昭通地区所分布的主要为天麻(G. elata Bl.)的4个变型,即红天麻(G. elata Bl. f.elata)、绿天麻(G. elata Bl. f. viridis Makino)、乌天麻(G. elata Bl. f. glaucaS.Chow)、黄天麻(G. elata Bl. f. flavida S. Chow)。本文综合应用了形态学、DNA条形码技术和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对昭通天麻黄、绿、乌3个变型的分类进行了研究。此外,我们也对昭通天麻不同变型共生真菌的种类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麻的形态分类研究昭通天麻植物形态特征差异明显,从株高、花色、茎秆颜色以及块茎表型性状可直观对天麻3个变型——乌天麻、黄天麻、绿天麻进行形态分类。3个变型天麻块茎表型性状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乌天麻个体较大,与黄天麻和绿天麻差异明显,且乌天麻遗传变异稳定,可作为栽培天麻的优质种源。天麻块茎各表型性状变型间变异大于变型内变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变型间变异是天麻的主要变异来源;天麻药材由于经过加工炮制,3个变型之间的药材形态特征已经很接近,形态鉴别困难。2.昭通天麻的DNA条形码研究分析比较了ITS、matK、rbcL、trnH-psbA、trnL-F五个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在天麻不同变型内和变型间的鉴别效果,并对组合片段ITS+rbcL的鉴定效果进行了评估。在天麻ITS、rbcL、matK和trnH-psbA基因中,仅ITS和rbcL得到扩增,但变型内变型间没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上述通用条码不适合作为昭通天麻种下变型DNA条形码的研究,但是ITS序列可作为不同居群天麻的分子鉴别研究;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和trnH-psbA的成功扩增,推测天麻叶绿体仍未退化完全。从ITS序列分析得出,黄天麻与乌天麻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绿天麻与黄天麻,乌天麻与绿天麻亲缘关系最远;天麻ITS序列在变型内和变型间大部分个体变异较小,仅有少部分个体变异较大,变异主要发生在ITS1区;就变型内来说,绿天麻的遗传变异最大,乌天麻和黄天麻遗传变异较小,乌天麻和黄天麻遗传稳定,有利于天麻的遗传育种。昭通天麻与贵州大方天麻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陕西汉中天麻的亲缘关系却相对较远,不同来源相同变型天麻的ITS序列差异明显,而相同来源不同变型间的ITS序列同源性较高。天麻共生菌不是单一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大部分是蜜环菌属(Armillaria spp.)的其他种,各蜜环菌种与各变型天麻的共生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天麻共生菌可能还含有小菇属(Mycena)真菌,但是未发现有小菇属真菌紫萁小菇(Myeena osmundieola Lange)存在。3.昭通天麻药用成分研究经HPLC检测,各变型天麻天麻素含量:干品乌天麻>鲜品红天麻>鲜品黄天麻>鲜品绿天麻>鲜品乌天麻;对羟基苯甲醇含量:鲜品绿天麻>鲜品红天麻>鲜品黄天麻>鲜品乌天麻>干品乌天麻;腺苷含量:鲜品红天麻>干品乌天麻>鲜品黄天麻>鲜品乌天麻>鲜品绿天麻;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干品乌天麻>鲜品乌天麻>鲜品绿天麻>鲜品黄天麻>鲜品红天麻。鲜品天麻的天麻素含量均低于干品天麻,药用天麻以炮制加工后的成品麻为佳。不同变型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腺苷和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但暂未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性。
何海艳,王玉川,丁培超,胡德分,余显伦,杨成巧[8](2018)在《天麻种植生态气候条件及增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种植一直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健康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天麻作为一种拥有2 000多年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如今又走上了保健品和新资源食品的行列,开发应用市场巨大,潜力无限,近年来更是掀起了种植及研究的热潮。天麻是一种高度特化的兰科植物,生长习性较为特殊,因此,对于天麻的种植条件以及产量等的提升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基于此,从气候条件的选择出发,提出有效增加天麻产量的具体实施方法,为我国中草药行业天麻生产领域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李志英[9](2007)在《缩短天麻栽培周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Gastrodia elata Blmue.)为兰科多年生共生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是主产于我国的名贵中药。天麻入药虽然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对天麻形态形成及生活史的研究只半个世纪,本文分别以云南乌天麻(Gelata Bl.F.glauca S.Chow)的箭麻和宜昌红天麻(Gelata Bl.F.elata)的种子为试材,利用不同海拔高度(100~1500m)的气候差异,应用控温技术,分三个阶段研究缩短天麻一代栽培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第一阶段:天麻种子形成有性种麻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第二阶段:天麻种子形成箭麻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第三阶段:天麻种子到种子所需要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研究结果表明:将天麻箭麻→开花→种子→白麻这一生长发育阶段,调控并固定在任一时间或季节里,可将云南有性乌天麻种麻的生长期由17个月缩短到7个月,有性乌天麻箭麻的生长期由28个月缩短到17个月;将有性乌天麻种子的生长周期由36个月缩短到24个月,将宜昌红天麻由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由24个月缩短至15月以内,且保持天麻的品质不变。试验证明,应用现代科技方法和设施,能将自然界的红天麻一代生活史完成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由24~36个月(3~4年),缩短到15月以内。
张光红[10](2017)在《嵌入地方社会中的“物” ——以滇东北雄村天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是人类学研究的一大主题。人类学视域下,以物作为研究对象其成果丰富,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有大量研究,主要包括:把物作为社会进步的标识;以物作为分类原则;探知物的整体性形貌;探讨物的交换价值和流动;物的符号表述和象征隐喻。作为物的天麻在生物学、医药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由来已久,而将其纳入人类学领域探究至目前为止仍属空白,这对把天麻视为最重要的物的雄村社会,不得不说乃是一大遗憾。本文以滇东北彝良县雄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考察天麻的社会历史、生命传记和文化隐喻,以天麻为切入点进而加强对地方群体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探究,并描述天麻在村落社会中的作用。通过对社会主体于具体生境下利用文化与天麻形成的耦合的探究,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体以物而建构的地方性文化和社会结构。文章包含了导论、论文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论主要包括人类学“物”的研究范式、天麻的研究现状、渊源和该文的研究方式。主体部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首先,探究天麻于特定环境中被持有主体所赋予的象征隐喻;其次,探讨天麻于村民社会中对持有主体生活的影响和安排;第三,通过对天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记述,考察人们是如何用天麻慨念化了自我与他人;第四,讨论嵌入地方社会中的天麻对当地社会矛盾的消弭和天麻持有主体社会的整合。结语部分,归纳前人不足,总结文章研究状况,指明未来研究方向。对前人研究进行探究,阐述本文的思考,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食菌植物“天麻”栽培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菌植物“天麻”栽培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麻栽培50年研究历史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栽培技术的研究历程 |
1.1 天麻从野生变家栽的研究 |
1.2 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的研究 |
1.3 天麻有性繁殖播种方法的研究 |
1.4 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及天麻形态学的研究 |
2 天麻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
3 对发展天麻生产的建议 |
3.1 提高单产, 适当控制种植面积 |
3.2 拓宽天麻药用途径, 大力开发保健食品市场 |
3.3 研究和探索伴栽天麻树种的种类, 人工营造速生树种,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
3.4 大力开展协作加强团结, 经常互相交流研究心得和经验, 使天麻科研和生产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为我国医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4)天麻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天麻栽培 |
2.1 天麻栽培发展史 |
2.1.1 野生天麻驯化及天麻人工无性栽培 |
2.1.2 天麻种子萌发菌及天麻有性繁殖 |
2.2 天麻栽培 |
2.2.1 栽培场地的改变 |
2.2.2 改变栽培材料 |
2.2.3 天麻栽培及蜜环菌 |
3 天麻分子生物学研究 |
4 天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天麻野生资源减少 |
4.2 天麻栽培生产规范化水平不高 |
4.2.1 无性繁殖方面 |
4.2.2 有性繁殖方面 |
4.3 天麻“两菌”生产落后 |
4.3.1 “两菌”来源混乱 |
4.3.2 “两菌”菌种厂不规范 |
4.4 抵御风险能力弱 |
4.5 科技薄弱 |
5 天麻产业发展建议 |
5.1 野生天麻资源保护和利用 |
5.1.1 加大天麻野生资源保护宣传 |
5.1.2 建立野生天麻保护区 |
5.2 推进天麻栽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
5.3 规范天麻“两菌”生产和销售 |
5.4 拉伸天麻产业链,打造品牌 |
5.4.1 提升天麻初加工水平 |
5.4.2 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
5.4.3 建立天麻商业流通体系 |
5.5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
5.6 促进天麻产业成为助推脱贫致富重要支柱产业 |
(5)贵州天麻萌发菌优良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天麻种子原生地萌发和生长特性研究进展 |
1.2 天麻种子萌发与萌发菌的关系 |
1.3 天麻种子萌发菌多样性研究现状 |
1.3.1 天麻种子萌发菌分离方法研究现状 |
1.3.1.1 组织块分离 |
1.3.1.2 单菌丝团分离 |
1.3.2 天麻种子萌发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
1.3.3 天麻种子萌发菌的分类研究现状 |
1.4 天麻种子萌发菌应用研究进展 |
1.4.1 天麻萌发菌菌种的来源 |
1.4.2 优质萌发菌菌种的鉴别 |
1.4.3 天麻种子萌发菌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
1.5 贵州天麻生产发展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应用前景 |
第二章 天麻种子自然萌发和生长特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计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温度储藏对天麻种子活力的影响 |
2.2.2 天麻种子自然萌发过程 |
2.2.3 天麻种子自然死亡特性 |
2.2.4 天麻种子自然萌发特性 |
2.2.5 天麻种子自然生长发育特性 |
2.2.6 各个播种点经纬度、海拔和植被等情况 |
2.2.7 不同播种点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2.2.8 种子萌发和生长与播种点海拔、气候植等相关性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单菌丝团分离方法的优化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内生细菌对菌丝团萌发生长的影响 |
3.2.2 孵育时间对菌丝团萌发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团萌发率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第四章 小菇属萌发菌的筛选及应用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菌落培养特征及显微形态观察 |
4.2.2 菌株遗传稳定性 |
4.2.3 菌株胞外酶活性变化 |
4.2.4 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
4.2.5 萌发菌室内共生萌发实验研究 |
4.2.6 萌发菌应用于天麻栽培试验研究 |
4.2.7 萌发菌提纯复壮研究 |
4.2.8 相关性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结论 |
4.3.2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昭通天麻DNA条形码研究及药用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天麻的分类研究 |
1. 天麻植物的分类学简史 |
1.1 天麻的本草考证 |
1.2 我国天麻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
1.3 天麻属植物形态特征 |
1.4 天麻及其种下变型的分类概述 |
2. 昭通天麻的来源组成及特征 |
3. 昭通天麻 3 个变型块茎的表型性状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昭通天麻 DNA 条形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改良 CTAB 法提取天麻不同部位 DNA |
2.2 天麻药材总 DNA 提取 |
2.3 PCR 扩增效率及测序成功率 |
2.4 数据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昭通天麻药用成分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含量测定 |
2.2 腺苷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 DNA 条形码的研究概况 |
1.1 DNA 条形码技术的概念 |
1.2 植物 DNA 条形码候补片段的研究 |
1.3 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流程 |
2. 兰科植物 DNA 条形码的研究 |
3. 天麻属的研究背景 |
3.1 天麻的本草考证 |
3.2 天麻种质资源研究 |
3.3 天麻不同变型的分类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 |
3.4 天麻共生菌研究 |
3.5 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天麻种植生态气候条件及增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种植的生态气候条件 |
1.1 菌存在的必要性 |
1.2 温度、湿度的影响 |
1.3 光照以及风吹的影响 |
1.4 土质以及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2 天麻增产技术介绍 |
2.1 产地选择优化 |
2.2 种植时间的优化选择 |
2.3 有性繁殖技术对于增产的影响 |
2.3.1 优良两菌的选择 |
2.3.2 优良麻种的选择 |
2.4 人工气候调节 |
3 结语 |
(9)缩短天麻栽培周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天麻研究进展 |
1.1 天麻种类与分布 |
1.1.1 天麻种类 |
1.1.2 天麻分布 |
1.2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天麻的形态学特征 |
1.2.2 天麻的解剖学特征 |
1.2.3 天麻的生活史 |
1.2.4 天麻的繁殖 |
1.2.5 天麻的药材性状 |
1.3 天麻与蜜环菌的关系 |
1.3.1 蜜环菌研究进展 |
1.3.2 蜜环菌的作用 |
1.3.3 蜜环菌的生长发育规律 |
1.4 天麻的生态学特性 |
1.4.1 天麻生长与海拔的关系 |
1.4.2 天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
1.4.3 天麻生长与水分的关系 |
1.4.4 天麻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
1.4.5 天麻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
1.4.6 天麻生长与坡向的关系 |
1.4.7 天麻生长与植被状况的关系 |
1.5 天麻化学成分 |
1.5.1 化学成分 |
1.5.2 提高天麻化学成分含量的措施 |
1.6 天麻育种栽培技术与方法 |
1.6.1 国外对天麻的研究 |
1.6.2 国内对天麻的研究 |
第二章 缩短天麻栽培周期的研究 |
2.1 目的意义 |
2.2 试验材料 |
2.2.1 天麻 |
2.2.2 蜜环菌菌材 |
2.3 试验地点 |
2.4 试验方法 |
2.4.1 自然条件下人工栽培天麻方法 |
2.4.1.1 箭麻的采挖、选择与保存 |
2.4.1.2 箭麻的移栽及栽后管理 |
2.4.1.3 授粉采果 |
2.4.1.4 播种准备 |
2.4.1.5 播种方法 |
2.4.1.6 播种后的管理 |
2.4.2 利用不同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差异调控天麻生长发育 |
2.4.3 人工调控天麻生长发育进程与时间历期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天麻自然生长发育进程与时间历期 |
2.5.2 利用不同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差异调控天麻生长发育进程的效果 |
2.5.3 室内调温、调湿对天麻生长进程的影响 |
2.6 结论与讨论 |
2.6.1 栽培基质对天麻生长的影响 |
2.6.2 温度对天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6.3 不同栽培条件对天麻一代生活史的影响 |
2.6.4 结论 |
参考资料 |
致谢 |
附录 |
(10)嵌入地方社会中的“物” ——以滇东北雄村天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回顾 |
(一)人类学视域下“物”的研究范式 |
(二)天麻来源及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地理基础 |
(一)位置与地势 |
(二)气候与土壤 |
(三)交通与运输 |
第二节 生物状况 |
(一)人口现状 |
(二)职业状况 |
(三)乡村人口移动 |
第三节 天麻:雄村最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式 |
(一)天麻的传统种植方式 |
(二)引进的天麻种植技术 |
第二章 天麻的象征隐喻 |
第一节 作为权力的天麻 |
第二节 作为财富的天麻 |
第三章 自我与他者叙述中的天麻 |
第一节 天麻的颜色分类 |
(一)白色与生命 |
(二)红色与好运 |
(三)青色与不幸 |
第二节 作为自我的本地麻和作为他者的外地麻 |
(一)当地人眼中的天麻 |
(二)本地天麻与外地天麻:本地人与外地人 |
第四章 社会生活中的天麻对村民的安排 |
第一节 生计方式的调适 |
(一)雄村传统生计模式 |
(二)具体生境下乡村生计方式的转变 |
第二节 嫁娶的选定 |
(一)嫁娶时间的选择 |
(二)嫁娶对象的流变 |
第三节 基层集市的调适 |
(一)初期基层市场——“小市”与“走买”的出现 |
(二)集期的选择 |
第五章 天麻于乡村社会中的整合性 |
第一节 作为神圣的物 |
(一)祭祖之物 |
(二)祭神之物 |
第二节 基于具体生境下而形成的地方性社会规范 |
(一)天麻与小偷 |
(二)地方性社会规范的形成及治理功能 |
第三节 天麻种植过程中换工习俗对社会的整合 |
(一)减少经济支出促使家庭结构完整 |
(二)加强村民联系、缓减社会矛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食菌植物“天麻”栽培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麻栽培50年研究历史的回顾[J]. 徐锦堂. 食药用菌, 2013(01)
- [2]天麻人工栽培试验初步总结[J]. 辽宁省药材研究所天麻栽培研究小组. 辽宁中医, 1975(02)
- [3]食菌植物“天麻”栽培探索[J]. 周铉. 中草药通讯, 1973(05)
- [4]天麻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建议[J]. 刘天睿,陈向东,王忠巧,张薇薇,宋明海,徐万雷,兰进.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4)
- [5]贵州天麻萌发菌优良菌株的筛选[D]. 冉孝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1)
- [6]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J]. 王贺,许京秋,徐锦堂.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92(06)
- [7]昭通天麻DNA条形码研究及药用成分分析[D]. 唐科民. 云南中医学院, 2013(02)
- [8]天麻种植生态气候条件及增产技术[J]. 何海艳,王玉川,丁培超,胡德分,余显伦,杨成巧. 南方农业, 2018(36)
- [9]缩短天麻栽培周期的研究[D]. 李志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嵌入地方社会中的“物” ——以滇东北雄村天麻为例[D]. 张光红. 贵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