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子寿命测井在江汉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腾飞,赵立斌,张大伟,张洁,许东东,王辰昊,曹康,孟伟秋[1](2021)在《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在哈国K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受边外污水超注的影响,处于水驱开发特高含水阶段的K油田存在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和挖潜难度大的问题。本文综合应用C/O测井、中子寿命测井、GR时间推移测井、临井电阻率对比等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开展了剩余油挖潜及分布规律分析工作。油藏北部受沉积韵律影响,正韵律储层下部动用,反韵律储层整体动用;南部受边外污水回注影响较大,以整体动用为特征;隔夹层在油藏南部发育,剩余油在稳定夹层顶部富集;平面上排状井网的中间采油井排剩余油富集。基于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挖潜措施,对K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田蕾[2](2018)在《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港油田绝大部分区块目前已经进入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剩余油纵向、横向分布高度分散。在寻找接替储量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情况下,老区的综合治理、剩余油挖潜成为大港油田控水稳油最经济可行的稳产措施。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试验资料,建立形成一套符合大港油田地质特点的全谱饱和度测井综合解释方法,以便更加准确便捷地测取地层参数,进一步提高资料的解释符合率,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准确依据。本文利用大港油田岩心资料,在对碳氧比测井、中子寿命测井和氧活化测井等三种常规测井技术,以及碳氧比和中子寿命双测井模式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图版,对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的经验公式和解释参数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油、水、气层的判别标准。在现场6井次的实际应用中,测井解释结果与实际情况都很相符,能够准确有效地判断油水界面、识别气层、判别水淹层等。本文通过对全谱饱和度测井经验公式的修正和解释参数的合理选取等,建立完善了符合大港油田实际的解释方法,将为大港油田准确确定地层含油饱和度以及剩余油富集区和层段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刘萍,高振涛,李晓娇,马晓静,岳伟,刘俣含,马彪,丁瑞霞[3](2018)在《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在大王庄油田的应用》文中指出大王庄油田处于开发后期,掌握剩余油情况至关重要,单一饱和度测井方法难以满足精细解释评价的需要。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集碳氧比能谱、氯能谱、中子寿命、氧活化测井技术于一体,一次下井能录取多条测井曲线,在低矿化度、高泥质情况下能准确识别水淹层。文章介绍了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原理、技术特点、资料解释原理等,并创新性地把全谱饱和度测井数据与常规测井数据有机结合,分层位制作了大王庄油田的交会解释图版,制定了新的解释标准,显着提高了全谱测井的解释符合率;有效反映了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情况,为识别水淹层、寻找潜力层、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的挖潜增储提供了可靠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欢庆,石成方,胡海燕,吴洪彪,曹晨[4](2018)在《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主要油区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有大约40%~60%的储量需要在该阶段采出。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有效开发的最基础工作,因此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对于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规律性认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详细的中外文文献调研,结合典型油田实践经验总结,系统介绍了目前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5个方面主要问题。认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多信息综合剩余油表征技术和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相关研究等属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5个关键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几种新技术和方法。指出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趋势集中在断裂体系精细解释、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技术、测井水淹层解释、优势渗流通道研究和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技术等5个方向。
黄华,余嫦娥,张士万,王春连,张连元[5](2016)在《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的深层卤水矿化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层富矿卤水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卤水层的矿化度是评价卤水品位和开展卤水试水及采卤重要的参数,而卤水层矿化度的计算一直是一个难题。文章推导了地层水电阻率法和中子寿命测井法2种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矿化度的方法,分别适应于低矿化度和高矿化度卤水,应用这2种方法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深层卤水矿化度进行了计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仲艳华,魏大农,冯爱国,袁明前[6](2015)在《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江汉油田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汉油田先后推广应用了中子寿命测井FC731型、SMJ-A型、SMJ-B型、SMJ-C型和SMJ-D型等测井仪器。总结了生产实践中时间推移测井、测-注-测测井、测-堵-测测井等施工工艺,对于确定油井纵向剩余油分布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经验。
徐亚军[7](2014)在《中子寿命测井层位自动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子寿命测井是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重要的测井方法。通过中子寿命测井解释出的结果可以为准确确定高含水层位、储层水淹状态提供保障性的资料,方便油田了解不同类型油层的剩余油潜力、了解剩余油分布,从而制定或调整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对于油田增加开发产量与提高开采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提高中子寿命测井识别层位准确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井工艺上,对中子寿命解释的研究却很少。中子寿命测井解释方法粗糙、简单,人工校深测井曲线,校深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很低;而且对于层位的解释各解释人员解释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准确性得不到保障。提高该方法的解释精度及解释效率成为油田开发迫切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分级特征提取的方法对测井曲线进行深度校正,采用SMOTE算法及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对层位自动识别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中子寿命测井的测量存在的深度上的误差,而且是针对测量不同地层信息的两条曲线校深,根据专家校深的经验,提出了基于分级特征提取的测井曲线校深的方法。利用测井曲线顺序性的特点,对测井曲线进行分级特征提取并进行深度校正,一级匹配是对待校深曲线与标准曲线的曲线段进行分类匹配,二级匹配是利用曲线的相似性进行匹配,最终实现了曲线校深。2.针对标准SMOTE算法的特点及其在非均衡数据应用中存在的缺点,提出“基于非均衡数据改进的SMOTE算法”,主要针对SMOTE算法样本类别模糊、忽略了边界样本的重要性与没有对噪声点进行有效处理等缺点对SMOTE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对安全点、边界点和噪声点分别处理,以达到样本均衡的目的,为下一步中子寿命分层做好数据准备。3.对中子寿命层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人工判断层位的经验,提取可用于分类的特征参数,采用二叉树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测井层位进行分类。经过实验证明该分类精度能够满足实际的要求。最后结合实际,将前面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到中子寿命层位自动识别中。
苑刚[8](2012)在《大老爷府油田水驱规律评价》文中提出大老爷府油藏是95年投入开发的低阻低渗砂岩油藏,经过17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到高含水采油期,含水达到93%,采收率只有11%,需要深化对水驱规律的再认识,提高水驱油效率,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尽管水驱特征与水淹规律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表现理论上已经明晰,其基本研究方法也已经形成,并不断的补充新技术,然而,并未实现理论与大老爷府油藏的有机结合。本论文针对已经进入高含水采油期但是采出程度很低的大老爷府层状构造油气藏,通过开展分层产出状况研究、注采关系研究、地应力场分布状况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数值模拟等工作,明晰了平面、层间、层内水驱规律,进而有效指导了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实现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大老爷府层状构造油气藏水驱规律研究,形成了一种适合大老爷府油藏的相对系统的水驱规律研究方法,实现了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指导大老爷府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张锋[9](2009)在《我国脉冲中子测井技术发展综述》文中提出脉冲中子测井是以脉冲中子源产生快中子,与井眼和地层物质元素原子核发生作用,通过记录γ射线或热中子,从而进行含油饱和度、孔隙度及水流量等地质和工程参数确定的测井技术。概述了国外几种饱和度测井和氧活化水流测井技术及国内对仪器的引进和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内中子寿命和碳氧比能谱测井仪的研发历程,并对我国脉冲中子测井技术的发展前景和突破口进行了阐述。
王炯[10](2008)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到2003年底,我国已探明的低渗透油(气)藏储量约占全国总探明储量的26.1%,其中87%为低渗透油藏。随着开发战略由一类储层(常规储层)向二、三类储层(非常规储层)转移,低渗透油藏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战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储层特性(孔隙结构复杂、毛管压力高、泥质含量高等)决定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油藏剩余油监测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以中原油田卫81断块沙四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剩余油监测技术的整体性、系统性为目标,从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两个方面,开展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类似油藏,取得良好挖潜效果。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单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为基础、以油藏剩余油一体化监测为中心,开展了以区块为单元的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充分发挥“集成作用”的优势,提出由点→线→面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技术思路、方法并在文25、文51、濮城南区沙二下、胡12、文33块沙二下等区块进行了推广应用。2、针对低渗透储层特性特征,开展了储层参数研究、水淹层精细解释方法及水淹级别划分标准研究。在水驱油岩电实验基础上,用电阻率相对值法,通过区块测井参数与解释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精细解释模型,形成了以产水率为主要参数的水淹层分级定量解释技术,解决了混合液电阻率求取困难的问题。3、根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性,开展了单项剩余油监测技术的完善与改进研究。改进了中子寿命测井施工工艺,提出了泥质校正法进行碳和氧(C/O)定量解释新思路。4、针对有、无注水剖面资料两种情况,开展了分层注水水量分配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小层累积注水量动态劈分的新方法,并研制了自动劈分软件。5、将剩余油监测新技术—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应用到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中,实现了从线到面的监测,拓宽了剩余油监测的范围;在综合考虑注采井组或渗流单元生产史的基础上,开展了应用数值试井方法确定平面压力场分布研究。
二、中子寿命测井在江汉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子寿命测井在江汉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饱和度测井技术研究 |
2.1 饱和度测井技术及原理 |
2.1.1 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 |
2.1.2 中子寿命测井技术 |
2.1.3 氧活化测井技术 |
2.2 测井影响因素 |
2.2.1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
2.2.2 碳氧比模式下的测井影响因素 |
2.2.3 中子寿命模式下的测井影响因素 |
2.2.4 氧活化模式下的测井影响因素 |
2.3 碳氧比和中子寿命测井双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 |
3.1 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参数 |
3.1.1 全谱饱和度测井碳氧比数据处理方法 |
3.1.2 中子寿命数据滤波方法 |
3.1.3 测井解释参数的建立和修正 |
3.2 基于碳氧比值的流体性质判别标准 |
3.2.1 油、水、干层定性分析 |
3.2.2 油、水、干层定量识别标准 |
3.3 全谱饱和度测井综合解释方法研究 |
3.3.1 综合解释方法(一)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解释 |
3.3.2 综合解释方法(二)中子寿命测井资料解释 |
3.3.3 综合解释方法(三)氧活化测井定性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谱饱和度测井现场应用 |
4.1 全谱饱和度资料与其他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
4.2 全谱饱和度解释方法的应用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在大王庄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王庄油田地质概况 |
2 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技术 |
2.1 测井原理 |
2.2 特点及优势 |
3 资料解释 |
3.1 解释原理 |
3.2 解释标准 |
3.3 综合解释 |
4 现场应用 |
4.1 判别水淹层 |
4.2 识别未动用油气层 |
4.3 剩余油评价 |
5 结论 |
(4)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关键问题 |
1.1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1.2 储层非均质性 |
1.3 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 |
1.4 多信息综合剩余油表征技术 |
1.5 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相关探索 |
2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趋势 |
2.1 断裂体系精细解释 |
2.2 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技术 |
2.3 测井水淹层解释 |
2.4 优势渗流通道描述 |
2.5 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技术 |
3 结论 |
(5)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的深层卤水矿化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水电阻率法 |
1.1 计算原理和方法 |
1.2 适用范围 |
2 中子寿命测井法 |
2.1 计算原理 |
2.2 计算方法 |
3 应用实例 |
4 结论 |
(6)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江汉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中子寿命测井技术的发展 |
2中子寿命测井技术监测剩余油饱和度 |
2.1常规剩余油饱和度监测 |
2.2开发调整井判断水淹层(应用) |
2.3 “测-注-测”测井方法 |
2.4时间推移测井判断油水界面变化 |
2.5了解注入剖面的吸水情况 |
2.6稠油井中找窜 |
2.7特殊井监测应用 |
3结论 |
(7)中子寿命测井层位自动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子寿命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
1.2.2 测井曲线校深研究现状 |
1.2.3 非均衡数据分类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中子寿命测井解释 |
2.1.1 中子寿命测井原理 |
2.1.2 基本测井工艺 |
2.1.3 人工解释方法和要点 |
2.2 SMOTE 算法 |
2.2.1 非均衡数据分类 |
2.2.2 SMOTE 算法简介 |
2.3 支持向量机 |
2.3.1 支持向量机简介 |
2.3.2 支持向量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级特征提取在中子寿命测井深度校正中的应用 |
3.1 测井曲线的校深原理 |
3.1.1 中子寿命测井曲线简介 |
3.1.2 中子寿命测井曲线人工深度校正原理 |
3.2 测井曲线分段 |
3.2.1 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 |
3.2.2 曲线分段方法及分析 |
3.2.3 基于重要点的曲线分段 |
3.3 分级特征提取 |
3.3.1 曲线段分类 |
3.3.2 曲线段相似性 |
3.4 相关实验与实现 |
3.4.1 曲线分段 |
3.4.2 分级特征提取 |
3.4.3 实现效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非均衡数据改进的 SMOTE 过采样算法 |
4.1 非均衡数据的欠采样方法 |
4.2 中子寿命层位特征提取 |
4.3 SMOTE 算法分析 |
4.3.1 SMOTE 算法原理 |
4.3.2 SMOTE 算法的优缺点 |
4.4 基于非均衡数据的改进 SMOTE 算法 |
4.4.1 SMOTE 算法在非均衡样本中的应用 |
4.4.2 现有的一些改进方法 |
4.4.3 SMOTE 算法改进 |
4.4.4 算法描述 |
4.5 SMOTE 处理非均衡数据的评价 |
4.6 相关实验 |
4.6.1 二维数据实验 |
4.6.2 中子寿命数据实验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二叉树支持向量机的中子寿命层位自动识别 |
5.1 多类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
5.1.1 一对多法 |
5.1.2 一对一法 |
5.1.3 DAG 方法 |
5.1.4 二叉树方法 |
5.2 二叉树多类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
5.2.1 类间易分性计算 |
5.2.2 二叉树支持向量机的构建 |
5.3 核函数 |
5.4 应用效果及分析 |
5.4.1 类间易分性计算 |
5.4.2 核函数及参数的选择 |
5.4.3 非均衡数据处理效果 |
5.4.4 应用实例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大老爷府油田水驱规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老爷府油田区域地质概况 |
1.1 地理位置 |
1.2 构造特征 |
1.3 储集层特征 |
1.4 油藏类型 |
1.5 流体特征 |
第二章 大老爷府油田开发历程 |
2.1 油田概况 |
2.2 油田开发历程 |
第三章 水驱规律评价方法及认识 |
3.1 分层产出状况研究 |
3.1.1 分层产出状况研究方法 |
3.1.2 注采关系研究方法 |
3.1.3 水驱规律认识 |
3.2 监测资料分析应用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水驱规律认识 |
3.3 地应力场分析研究 |
3.3.1 应力场分布状况 |
3.3.2 应力场与裂缝间的关系 |
3.3.3 水驱规律特征分析 |
3.4 水淹层解释 |
3.4.1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4.2 水驱规律特征分析 |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3.5.1 层内非均质特征 |
3.5.2 层间非均质特征 |
3.5.3 平面非均质特征 |
3.5.4 储层非均性综述 |
3.6 数值模拟 |
3.6.1 各砂组水驱规律分析 |
3.6.2 水驱规律认识 |
3.7 水驱规律综合评价 |
3.7.1 平面上水驱规律 |
3.7.2 层间水驱规律 |
3.7.3 层内水驱规律 |
第四章 水驱规律的应用及效果 |
4.1 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
4.2 应用实例 |
4.2.1 优化注水技术方法 |
4.2.2 优化注采综合调控 |
4.2.3 开展不同井网试验 |
4.2.4 指导措施选井选层 |
4.3 综合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我国脉冲中子测井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脉冲中子测井技术[1-2] |
1.1 脉冲中子饱和度测井 |
1) 碳氧比能谱测井 |
2) 中子寿命测井 |
1.2 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 |
1.3 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 |
2 国外脉冲中子测井技术的进展 |
2.1 国外研发的脉冲中子测井仪[4-10] |
1) 储层饱和度仪RST和RST-Pro |
2) RMT测井仪 |
3) RPM测井仪 |
4) PND-S测井仪 |
5) PNN测井仪 |
2.2 国外脉冲中子测井仪的引进及其在我国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3 我国脉冲中子饱和度测井仪器的研发进展 |
3.1 中子寿命测井仪器 |
3.2 碳氧比能谱测井仪 |
3.3 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仪 |
4 我国脉冲中子测井技术的发展前景 |
1) 多功能脉冲中子饱和度测井技术 |
2) 随钻脉冲中子测井技术 |
3) 可控源补偿中子孔隙度测井技术 |
(10)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油田开发后期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任务和特点 |
1.3 国内外剩余油监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剩余油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剩余油监测技术的研究 |
1.3.3 剩余油监测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
1.5.1 主要工作量 |
1.5.2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区块开发地质特征 |
2.1 工区位置 |
2.2 油藏开发状况 |
2.2.1 油藏开发简历 |
2.2.2 存在的问题 |
2.3 油藏基本特征 |
2.3.1 构造特征 |
2.3.2 地层层序 |
2.3.3 沉积特征 |
2.3.4 岩石结构特征 |
2.3.5 成岩作用特征 |
2.3.6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
2.3.7 储层非均质性 |
2.3.8 储层润湿性 |
2.3.9 流体特性 |
2.4 储层评价与储量计算 |
2.4.1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
2.4.2 储量计算 |
小结 |
3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
3.1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 |
3.1.1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基本原理 |
3.1.2 储集层测井解释的概念模型 |
3.1.3 储集层水淹程度划分方法 |
3.2 岩电实验 |
3.2.1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孔隙结构对测井评价的影响 |
3.2.2 注入水矿化度 |
3.2.3 岩电参数实验结果 |
3.2.4 水驱岩电试验结果 |
3.3 水淹油层测井显示特征 |
3.3.1 水淹油层的地质特征 |
3.3.2 水淹油层测井显示特征 |
3.4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3.4.1 岩性参数 |
3.4.2 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
3.4.3 储层饱和度解释模型 |
3.5 水淹级别的判别 |
3.6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及效果评价 |
3.6.1 测井资料的二次处理 |
3.6.2 新井水淹层二次解释及效果评价 |
小结 |
4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
4.1 套管井剩余油测井技术 |
4.2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原理 |
4.2.1 中子寿命测井原理 |
4.2.2 碳氧比测井原理 |
4.3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影响因素 |
4.3.1 中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
4.3.2 碳氧比测井资料影响因素 |
4.3.3 渗钆(硼)中子寿命测井施工工艺及改进 |
4.4 套管井单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 |
4.4.1 中子寿命解释方法 |
4.4.2 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 |
4.5 剩余油饱和度解释处理软件研制 |
4.5.1 中子寿命处理解释模块 |
4.5.2 碳氧比处理解释模块 |
4.6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
4.6.1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
4.6.2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精度评价 |
4.6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适用性评价 |
4.6.1 常用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仪器性能及应用 |
4.6.2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低参透油藏应用中的适用性评价 |
小结 |
5 分层注水量监测技术研究 |
5.1 注水剖面测井精细解释 |
5.1.1 注水剖面测井原理 |
5.1.2 同位素注水剖面污染校正 |
5.1.3 注水剖面精细解释 |
5.2 小层吸水状况与渗透率关系 |
5.2.1 小层吸水渗透率下限图版的制作 |
5.2.2 结果及应用 |
5.3 小层累积吸水量劈分技术 |
5.3.1 水量劈分方法研究 |
5.3.2 动态劈分方程 |
5.4 劈分方法在卫81 块的应用 |
小结 |
6 数值试井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平面剩余油监测中的应用 |
6.1 数值试井理论研究 |
6.1.1 数学模型 |
6.1.2 网格剖分 |
6.1.3 网格离散 |
6.1.4 解释方法及步骤 |
6.1.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6.2 技术改进与提高 |
6.3 现场应用情况及适应性评价 |
小结 |
7 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中的应用 |
7.1 测量原理和方法 |
7.2 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的测量 |
7.3 储层三维电阻率反演理论和方法 |
7.3.1 点供电源理论电位 |
7.3.2 线供电源理论电位 |
7.3.3 非均匀介质电位分布的数值计算 |
7.3.4 三维反演理论 |
7.4 数据预处理 |
7.4.1 视电阻率计算和处理 |
7.4.2 自然电位处理 |
7.4.3 套管漏电流校正 |
7.5 剩余油饱和度评价 |
小结 |
8 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评价 |
8.1 剩余油整体监测思路 |
8.1.1 剩余油分布规律 |
8.1.2 剩余油监测系列的优化 |
8.2 剩余油整体监测方案 |
8.2.1 编制思路 |
8.2.2 监测方案部署 |
8.2.3 剩余油监测结果分析 |
8.3 卫81 块综合治理 |
8.3.1 卫81 块综合治理原则及对策 |
8.3.2 卫81 块综合治理方案部署 |
8.3.3 方案实施步骤及要求 |
8.3.4 卫81 块综合治理开发指标对比 |
8.4 推广应用及效果分析 |
8.4.1 文51 块 |
8.4.2 文33 块沙二下 |
8.4.3 文25 块 |
8.4.4 濮城南区沙二下 |
8.4.5 胡12 块 |
小结 |
9 认识及下步研究工作 |
9.1 主要认识 |
9.2 下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人个简历 |
四、中子寿命测井在江汉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在哈国K油田的应用[A]. 赵腾飞,赵立斌,张大伟,张洁,许东东,王辰昊,曹康,孟伟秋.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册), 2021
- [2]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田蕾.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3]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在大王庄油田的应用[J]. 刘萍,高振涛,李晓娇,马晓静,岳伟,刘俣含,马彪,丁瑞霞.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6)
- [4]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J]. 陈欢庆,石成方,胡海燕,吴洪彪,曹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6)
- [5]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的深层卤水矿化度方法研究[J]. 黄华,余嫦娥,张士万,王春连,张连元. 矿床地质, 2016(06)
- [6]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江汉油田的应用[J]. 仲艳华,魏大农,冯爱国,袁明前. 测井技术, 2015(02)
- [7]中子寿命测井层位自动识别的研究[D]. 徐亚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大老爷府油田水驱规律评价[D]. 苑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 [9]我国脉冲中子测井技术发展综述[J]. 张锋.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9(S1)
- [10]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D]. 王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江汉油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