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内肿瘤与三叉神经痛(附10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周勤仁,康东,杨晓黎,成振林[1](2019)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相关因素》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原发性TN患者施行MVD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MVD治疗原发性TN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疼痛完全消失101例,疼痛明显缓解16例,未愈3例;60例单纯受动脉压迫,57例合并静脉压迫,3例无明显责任血管,合并静脉压迫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除率较单纯动脉压迫者低[73.7%(42/57)比86.7%(52/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支(V2)疼痛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除率较其他疼痛分布区患者低[13/19比87.1%(8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2疼痛的患者,责任血管多自三叉神经的腹侧压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压迫和V2疼痛是影响MVD治疗原发性TN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静脉压迫、V2疼痛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为独立危险因素,V2疼痛的患者,其责任血管多自三叉神经腹侧压迫三叉神经,这成为难治性V2疼痛新的研究方向。
曾义军[2](2017)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放射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指发生于三叉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无确切病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典型的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呈电灼、针刺、撕裂样,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疼痛常无法忍受,且反复发作。疼痛多发生于单侧,常有扳机点表现,洗脸、刷牙、说话、剃须等可诱发,发作间期同正常人一样。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仍处于各种假说阶段。疾病早期可用药物治疗,但疾病进展后几乎所有药物均无效。现代医学百年来发明了数种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二线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依据“微血管压迫假说”试图解除压迫的手术—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另一类是部分毁损三叉神经感觉传入纤维的疗法—伽玛刀放射外科(Gamma Knife Radiosurgery,GKS)治疗是其代表。由于PTN的病因学机制仍处于假说阶段,两大类治疗方式的拥护者互不相让,最终治疗方式的选择基本上根据各个医疗中心的条件及医生个人的经验,或根据患者对三叉神经痛有限的认识而决定。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哪类疗法效果更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高等级的临床医学证据。尽管近十年来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关于各种疗法的技术文档和疗效分析,但是这些文章有两大缺陷:(1)几乎所有的原创论文都是某类疗法的拥护者对于该疗法的分析与报道,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色彩浓厚[1];(2)95%以上的文章都是回顾性病例报告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论证强度低,难以避免选择性偏倚[2-6]。基于目前国内外对三叉神经痛疗法的研究现状,我们客观分析了现有三叉神经痛疗法研究的缺陷,认识到客观评价三叉神经痛疗法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循证医学上论证强度更大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用以比较微血管减压手术和伽玛刀放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优劣。研究目的:通过一项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疗效,对比两种疗法在不同时间点的疗效、并发症、死亡率等,观察两种治疗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更高级别的理论依据,为个体化评估自身疗效与风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单双号随机分组将所选病例随机分组至微血管减压术(MVD)组和伽玛刀放射外科(GKS)治疗组,并充分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收集从2015年04月01日至2016年04月01日期间收入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纳入时注意筛除(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2)具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的病例,无法耐受手术或伽玛刀治疗者,或拒绝手术或伽玛刀治疗患者;(3)曾经在院外接受过手术或毁损等治疗的病例;(4)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病例分组在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条件下,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到两个组。在治疗前详细记录所有病例的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史长短、疼痛分布及涉及范围、过去的用药是否有效、有效时间、用药种类、用药剂量,疼痛性质、是否存在非典型症状、超薄层(0.5mm)MRI扫描是否有血管压迫的阳性发现,BPI疼痛-生活质量量表。MVD组病例接受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若未发现血管压迫也不能做三叉神经的感觉根切断。并详细记录术中发现:如血管压迫类型、是否合并静脉压迫、压迫点与脑干距离、有无神经压迫切迹、有无神经萎缩、术中有无发生出血等意外。GKS组详细记录放射范围剂量等高线,放射总剂量,病例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程度和不适反应。两组病例在治疗后短期住院期间都由治疗组外的独立评估员客观记录治疗效果、并发症的情况、死亡率、治疗费用等。随访疗效的评价:在治疗后的不同时点(1月、3月、6月、1年)由治疗组外的独立评估员客观记录病例的BPI疗效-生活质量量表,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并记录两种治疗方案中并发症、死亡率的发生及治疗总费用等。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527例病例,其中有14例符合研究病例因不同意随机分组而未纳入研究,51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完成治疗,其中MVD组256例,GKS组257例。最终完成术后随访1年的病例共441例,其中MVD组220例,GKS组221例,72例患者未完成随访(失访、脱落或退出)。1.MVD组男性93例,女性127例,男女比1:1.36,平均年龄56.03岁,右侧116例,左侧104例。平均病程5.47年,病程≥5年96例,病程<5年124例,患支单支137例,两支69例,多支14例。GKS组男性93例,女性128例,男女比1:1.38,平均年龄60.98岁,右侧123例,左侧98例。平均病程4.96年,病程≥5年84例,病程<5年137例,单支150例,两支60例,多支11例。MVD组与GKS组两组病例中,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及患支差别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2.MVD患者术中发现无明显责任血管压迫15例,静脉血管压迫26例,动静脉血管压迫3例,动脉血管压迫176例。术中发现受血管不同程度压迫191例,无明显血管压迫29例。MVD术后无效的10例病例中,2例为动脉血管压迫,8例为非动脉性压迫,两者差异显着(P<0.05)。10例无效患者血管压迫程度显示无明显血管压迫及轻度血管压迫(0级和Ⅰ级)占9例,而Ⅱ级和Ⅲ级程度压迫MVD术后只有1例无效,两者差异显着(P<0.05)。3.GKS组定位时发现患侧有明显责任血管者105例,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者116例,治疗时测量三叉神经根暴露长度≥7mm 153例,暴露长度<7mm 68例。随访1年结果发现17例治疗无效病例中三叉神经根暴露长度<7mm的12例,≥7mm的5例,两者差异显着(P<0.05)。4.MVD组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有38例合并有高血压病,经MVD治疗后21例高血压症状消失,GKS组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有53例合并有高血压病,经GKS治疗后有17例高血压症状消失。两组差别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5.MVD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有化学性脑膜炎、脑脊液漏、面部麻木、面瘫、角膜反射减退,GKS的常见并发症为面部麻木和角膜反射减退。两组病例的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后疗效无差异(P>0.05)。6.MVD组术后与GKS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缓解比较均有明显差别,但两组间术后随访1年时无显着差别。术后随访1年时MVD组治愈率明显高于GKS组,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缓解率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7.两组病例随访1年,MVD组治疗无效10例,复发1例;GKS组治疗无效17例,复发2例。两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复发患者中性别、年龄、患侧、患支及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程≥5年复发率明显高于病程<5年患者,两者有显着差异(P<0.05)。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时间相关的疼痛缓解率MVD高于GKS。9.MVD平均治疗费用6586.31美元,GKS为2327.44美元,明显高于GKS,是GKS的2.8倍,差异显着(P<0.05);而MVD的每治愈1例患者的平均成本为7639.17美元,GKS为9117.24美元,MVD低于GKS,差异显着(P<0.05)。结论:1.MVD与GKS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均安全有效,MVD组术后即时疗效明显高于GKS组,随访1年MVD治愈率明显高于GKS,差异显着(P<0.05)。2.两者疗效与性别、年龄、患侧、患支及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与病程呈负相关。非动脉性压迫行MVD术后预后比动脉性压迫差,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程度越低,手术效果越差。三叉神经根显露越长,GKS疗效越明显。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MVD及GKS治疗PTN的同时,也可以缓解血管紧张性高血压。4.MVD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GKS,而MVD的每治愈1例患者的平均成本低于GKS,MVD的成本效益优于GKS。
李艳,左欣鹭,秦红军,杨立强,武百山,岳剑宁,杨惠婕,倪家骧[3](2015)在《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分支定位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指导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TN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C型臂X光机扫描下确定卵圆孔,根据患者疼痛反应以及X线影像,调整射频针方向与深度,直至达卵圆孔内约3 mm。对照组根据给予电刺激时患者出现病变部位强烈的疼痛或感觉异常、肌肉抽动,确定针尖部位位于病变支。试验组分别于眶上孔、眶下孔、颏孔连接经皮记录电极,分别给予高、低频电刺激,多功能电流记录仪记录各支电位。以波幅较其他支波幅显着增高,确定针尖位置位于病变支。记录术后即刻、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VAS及范围、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第1周及第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疼痛VAS评分、麻木范围及复发情况。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完整随访53、47例。结果试验组术后即刻疼痛消失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1周及1、3、6个月疼痛消失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麻木VAS分别为(7.3±1.4)、(8.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0,P<0.001)。对照组术后即刻、48 h、1周及1、3个月麻木超出预期范围患者比例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后48 h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恶心、复视、皮肤麻木及咀嚼肌无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患者于术后2周复发,试验组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电刺激患者反应引导穿刺技术比较,C型臂X光机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指导射频卵圆孔穿刺,病变支定位准确性较好,术后麻木超出预期范围的风险降低。
赵林,万成福,宋涛[4](2015)在《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6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CT引导下按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损毁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156例患者在CT引导下均可成功精确穿刺卵圆孔,结合电生理定位可精确做到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损毁。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P<0.05)。随访12个月有效率高达94.9%。6个月时复发5例,12个月时复发8例。结论 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试验能够精确定位卵圆孔及神经分支,射频热凝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权俊杰,屈建强,周乐,张熙[5](2014)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疼痛消失76例,减轻6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662个月,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3例,脑脊液耳漏1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面瘫2例,听力下降2例,耳鸣3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规范娴熟的手术操作,积极应用监测技术,神经内镜的辅助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李向男[6](2014)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解剖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穿刺路径中卵圆孔及海绵窦内部的解剖结构,以及卵圆孔和海绵窦内部结构的毗邻关系,测量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时在三维CT影像上的安全穿刺深度及角度,建立CT影像穿刺模型,为三维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卵圆孔穿刺及保护穿刺路径中临近的神经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2比较CT三维成像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徒手穿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应用灌注有彩色硅胶的20例(40侧)成人头颅标本,均沿眉弓上缘至枕外粗隆上缘1cm水平锯开颅盖骨,完整取出大脑和间脑,在显微镜下观察海绵窦外侧壁及其内部结构,测量卵圆孔的大小、海绵窦内部神经血管与卵圆孔的关系,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观察穿刺针在颅底的位置,在CT成像上测量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和角度。测量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x s)表示。2在临床研究中,选择48例在CT引导下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后行射频热凝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以21例徒手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后行射频热凝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变化情况,分别于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1在解剖学研究中,海绵窦为中颅窝底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海绵窦的最长径为(19.52±2.32)mm,海绵窦的最宽径为(10.26±2.49)mm,海绵窦的最高径为(11.49±1.85)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5段,主要分支有3个,颈内动脉上缘距离海绵窦底高度(10.30±3.13)mm,卵圆孔距离颈内动脉最短距离(13.43±2.98)mm,卵圆孔距离颈内动脉最短距离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41.73±8.49)°,卵圆孔距离颈内动脉最短距离连线与听眦面的夹角为(59.20±7.87)°。海绵窦外侧壁脑神经从上向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其内侧是展神经。动眼神经上缘距离海绵窦底高度(10.39±2.39)mm,卵圆孔距离动眼神经最短距离(13.40±2.90)mm,卵圆孔距离动眼神经最短距离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46.71±9.27)°,卵圆孔距离动眼神经最短距离连线与听眦面的夹角为(51.76±7.58)°。滑车神经上缘距离海绵窦底高度(10.36±2.43)mm,卵圆孔距离滑车神经最短距离(12.71±3.40)mm,卵圆孔距离滑车神经最短距离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42.19±10.25)°,卵圆孔距离滑车神经最短距离连线与听眦面的夹角为(51.38±6.60)°。展神经上缘距离海绵窦底高度(9.82±2.05)mm,卵圆孔距离展神经最短距离(12.69±2.92)mm,卵圆孔距离展神经的最短距离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46.23±7.85)°,卵圆孔距离展神经的最短距离的连线与听眦面的夹角为(52.13±5.79)°。卵圆孔位于中颅窝,内有三叉神经下颌支穿过,卵圆孔的长径为(6.80±1.04)mm,宽径为(3.77±0.98)mm。建立的安全的CT影像穿刺模型数据为由体表穿刺点至卵圆孔段深度为(77.23±6.13)mm,卵圆孔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段长度为(14.07±2.03)mm,穿刺针与冠状面的夹角为(37.10±8.91)°,穿刺针与矢状面的夹角为(30.30±5.91)°,穿刺针与听眦面的夹角为(62.18±7.70)°。2在临床研究中,治疗组术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穿刺径路中,建立安全的CT影像穿刺模型,对保护海绵窦及其内部血管神经具有重要意义。2三维CT引导及其影像穿刺模型的建立能够精确定位卵圆孔,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使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更加安全,技术得到推广。
李顺,廖丽君,张达颖,许周亮,胡馨[7](2014)在《CT引导下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痛患者24例,CT薄层扫描(0.75 mm)引导下一根穿刺针精确抵达圆孔外口处,另一穿刺针则进入卵圆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1例术后12个月第Ⅲ支复发,1例术后16个月第Ⅱ支复发。结论: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定位精确、疗效可靠、安全简易,为治疗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任祖东,李明,戴荣权,吕文革,朱庆宝,周夏,舒志强[8](2013)在《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者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并行MVD治疗,术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压迫静脉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并长期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于动脉压迫者有不同特点,术后早期疼痛治愈率较动脉压迫者低,且有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根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术中根据静脉的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只要分离彻底,减压充分,多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王涛,刘飞,刘荣华,卿学军,史开垠[9](2013)在《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情况,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组28例,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组32例,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优于射频热凝组;两组的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首选微血管减压术,而射频热凝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或有开颅手术禁忌症者。
王国飞[10](2013)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STN)。是由于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它可继发于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等疾患。以桥小脑角(CPA)肿瘤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最多见。目前开颅切除肿瘤是唯一可以被认为是针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治疗的外科治疗手段,但开颅手术危险性极大,某些不愿手术或对开颅手术依从性差的病人不能接受手术,或者由于老年体弱、合并严重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患者已经进入癌症晚期,当我们考虑必须借助外科手段去治疗这部分患者时,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且轻微,甚至有时仅仅是为了缓解症状。Mullan等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报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由于该技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此后在许多国家得以广泛开展,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临床报道较少,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更未见报道,本文旨在介绍采用PMC方法治疗一组57例STN患者的初步体会。材料及方法:自2005年l月至2012年6月,共采用PMC微创外科治疗STN患者57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证实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因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24例,脑膜瘤13例,听神经瘤13例,带状疱疹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颅骨骨瘤1例,鼻咽癌1例,小脑左侧动静脉畸形1例。对行手术治疗的57例继S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总结归纳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症状、体征、手术情况及术后疼痛缓解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57例患者共行59次手术,其中2例分别术后1年和2年后疼痛复发再次行2次手术。治疗后疼痛即刻完全缓解52例,有3例疼痛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6.5%,疼痛无缓解者2例(3.5%)。1例为对侧脑膜瘤压迫引起,术后效果良好。肿瘤切除术后复发1例,肿瘤切除后疼痛部分缓解,后加重又行PMC治疗,疼痛缓解;听神经瘤继发TN1例,PMC术后2年复发再次行手术,疼痛缓解;脑膜瘤继发TN1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行PMC术,疼痛缓解;以上两例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另有一例脑膜瘤STN开颅手术探查后认为风险极大未能切除,后又改为PMC术,效果满意。治疗后患者感到同侧轻度感觉减退52例,占91.2%;同侧张口受限、咀嚼肌无力52例,占91.2%,症状多于l~3个月内好转消失或良好耐受,围手术期并发口角疱疹7例,占12.3%,术后1周左右恢复。无角膜感觉缺失及角膜反射消失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099月,平均疼痛缓解时间46个月。截止随访时间内9例(15.8%)术后复发,4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后缓解,5例药物保守治疗可以控制症状。本组患者平均住院6.9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1、对于比较年轻的、不典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CT或MRI是非常有必要的。2、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方法,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开颅手术,经历其他多种方法治疗不理想的,经皮手术治疗及开颅术后复发的STN患者,PMC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二、颅内肿瘤与三叉神经痛(附10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肿瘤与三叉神经痛(附10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放射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含量估计 |
1.3 患者来源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设备及材料 |
1.7 研究方法 |
1.8 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MVD组结果 |
2.2 GKS组结果 |
2.3 MVD组与GKS组的结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荣誉和奖励 |
(3)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分支定位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6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 |
三、影像学检查 |
四、手术治疗 |
结果 |
讨论 |
(6)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 |
1.2.2 海绵窦内走行的血管和神经 |
1.2.3 卵圆孔的相关解剖 |
1.2.4 安全穿刺深度及角度的三维 CT 影像模型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操作方法 |
2.1.4 观察项目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疗效评价标准 |
2.2.2 患者一般情况 |
2.2.3 不同定位方法穿刺时间及成功率 |
2.2.4 术后疗效 |
2.2.5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
3.1 MVD |
3.2 PTR |
3.3 GKS |
3.4 PRT |
3.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术后随访 |
1.4 疗效评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疼痛部位 |
3. 既往情况 |
4.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颅内肿瘤与三叉神经痛(附10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相关因素[J]. 王斌,周勤仁,康东,杨晓黎,成振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04)
-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放射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D]. 曾义军.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4)
- [3]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分支定位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J]. 李艳,左欣鹭,秦红军,杨立强,武百山,岳剑宁,杨惠婕,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2015(32)
- [4]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6例疗效分析[J]. 赵林,万成福,宋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5(04)
- [5]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J]. 权俊杰,屈建强,周乐,张熙.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05)
- [6]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解剖与临床研究[D]. 李向男.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7]CT引导下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疗效观察[J]. 李顺,廖丽君,张达颖,许周亮,胡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01)
- [8]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 任祖东,李明,戴荣权,吕文革,朱庆宝,周夏,舒志强.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3(05)
- [9]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比较[J]. 王涛,刘飞,刘荣华,卿学军,史开垠.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05)
- [10]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D]. 王国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