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堤建设,永保蓝蓝——钱塘江标准海堤建设拉开帷幕

海堤建设,永保蓝蓝——钱塘江标准海堤建设拉开帷幕

一、建设海塘 永保安澜——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拉开序幕(论文文献综述)

朱凌[1](2020)在《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意匠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是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顶峰时期,而明清时期浙北传统园林,代表了浙江地区造园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造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使得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逐渐与现代人居建设产生了脱节,不少学者将眼光投向现代化园林建设的同时,认为传统园林营造仅仅局限在方寸之间且手法落后,无法为现代造园所用从而忽略对其研究。因此,笔者本着基于传承优秀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发扬传统园林风采的态度,研究明清浙北私家园林。现在对于传统园林的研究存在三点问题:一是以园论园,着眼于单个园林的营造技法,忽视了其所在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二是对传统园林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特征归纳上,缺少对现代造园的启发的探索;三是对于传统园林造园意匠在实践中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上升到实践层面。因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意匠展开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历史背景,自然、政治、经济、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浙北园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园林体系,在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中以自然式山水园林的营造为最具特色,其中以郭庄、留余山居、安澜园、绮园、小莲庄最为典型。(2)明清浙北私家园林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是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结合。从传统园林的现代应用的角度可以将其归纳为“意”与“匠”,其中意为设计主题,匠可从设计过程角度解读为场地分析、空间布局、要素营造、文化植入、活动策划五个阶段。(3)基于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意匠,从现代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现代造园造园意匠论归纳总结,并在北京世园会浙江园中得以实践。

张岩鑫[2](2019)在《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文中认为所谓海战,指海军兵力在海洋进行的战役和战斗;海防,指在国家领海,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本文中的海防作战,可等同于岸防作战,或者反登陆作战。这是因为清政府忽视海权和领海防御的重要性,故一般直到外敌侵入海岸,方才着手组织抵抗。先是外国舰队入侵中国,后来发展为列强在中国海面为瓜分中国而战。反映在海战绘画上,就是中国人绘制的多是海防画,外国人绘制的多是进攻海战画。在没有摄影术的时代和摄影术发明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西方商船和战舰都有画家随行远航;在中英、中法海战中,西方舰队都配有专门的测绘船、绘图师和随军画家,以图像和绘画的形式记录战事现况。这些图像和绘画作品是当年西方媒体极为重要的战事报道依据,也为列强侵华提供了第一手地理、军事和文化情报资料,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整体梳理了晚清海战岸防的历程基础上,搜集、复制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珍藏的绘画图像资料,直观地再现了晚清海战岸防的历史,晚清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中国的水师和海军,在中外一系列海上战争和登陆/反登陆战争中,曾多次征讨外敌、抵制入侵与收复故土。唐、元时期中国水师东征朝鲜、日本,目的是确立中国在东亚地位;明末出师朝鲜,是为了协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而郑成功水军攻打台湾,则是从荷兰侵略者手里夺回故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由于中国沿海的倭寇之患,促进明朝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岸防的强化,中国沿海倭乱逐渐平息。在抵抗外寇的过程中,中国沿海岸防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十五至十八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展开早期殖民侵略活动,古老而封闭的中国,成为欧洲殖民者扩张、攫取利益的目标。中国的岸防体系、海上力量、海疆危机,乃至整个国家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与对外海战与岸防。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海路门户,频繁侵犯中国领海。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水师不堪一击,难以招架各国海军的进攻。清政府有鉴于此,通过购买外舰、自造军舰,从北洋水师船队到铁甲舰队,建立起数支近代化舰队。如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舰船交锋,中法甲申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的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晚清中国对外岸防作战: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华南、东南沿海防务与岸防作战,清军连连损兵折将,英军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广州几乎为不设防城市;三次大沽口之战,除第二次可称之为完全的胜利外,均遭失败,英法列强得以长驱直入杀入京师,强迫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期间台湾、镇海防务与岸防作战,基隆防卫作战,镇海防卫作战,澎湖防卫作战,除了澎湖沦入法军手中外,占据基隆为担保品、占领镇海军港和消灭南洋三舰均未能实现。中法战争中的几次胜利,胜在守备,却没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威海卫防务与岸防作战,日军分别在花园口、荣成湾登陆,最终攻下旅顺、威海卫两座军港,将北洋舰队逼入绝境。纵观晚清政府组织的历次岸防作战,基本上都失败了。对外海战与岸防双双失利,除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外,从军事角度,即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军事制度、作战思想三个层面,是晚清海战岸防失败的重要原因:败因之一:军事器物层面的差距。武器装备性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晚清中国无论是武器质量、武器配备还是武器研发制造,均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理念,一些先进中国人零星、自发的开始从事枪械、战船、水雷、大炮等武器的研发与制造。虽然在总体的落后中也有局部的领先,如中法战争中基隆、镇海战役清军武器配备就曾占据优势,但是面对英法日等海军强国,无论是岸防作战、还是海上作战,中国水师无力接敌,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无法抗击优势强敌,只能将制海权拱手相让。何时开战、在何地开战,战争主动权完全为列强所操控。败因之二:军事制度层面的缺失。一是战争准备、动员机制缺失,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统治者既不重视战争准备,上下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又出于防范民众的考虑,不敢放手发动民众一同抵御侵略,战争动员能力严重匮乏。战前疏忽大意、对敌情缺乏了解;临战游移不定、疏于战备,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准备不足的两大集中表现;二是战役指挥、调度体系不灵。近代海军作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新军种,理所当然应成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调度机构。然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几支舰队,全都具有私属性和地域性,各支舰队互不统属。晚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能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海军指挥机关,几支海军各自为政;三是官兵缺乏训练,腐败气息浓重。晚清时期,中国军队腐化堕落,训练无常,官兵的战斗素养缺乏,战斗意识低下。军队编制不合理,驻防地域广大,分布松散,指挥混乱,兵种单一。军事制度的落后,很难与初步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外国侵略军队相抗衡。败因之三:军事思想层面的落后。晚清中国之所以“败在海上”,思想意识根源在于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海权思想,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控制整个世界的最高战略层面。而晚清统治者则固守“口岸防守”的消极观念,致使海洋成为中国国防藩篱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清政府海权意识淡薄、海防战略的滞后,宏观方面既无科学的国防战略规划与近代海权观念的指导;又无具体完整的海防作战方针、目标计划、以及战争实施的措施。微观方面,军队缺乏战役战术布置、战斗意识培养;战术保守落后、海陆协同作战不足,岸防作战战术呆板单一。作战意志方面,士兵缺乏家国意识,不知为谁而战;将领各怀私心,临战难以用命。综上因素,一遇海上战事,固守“重陆轻海”的观念,忽视海洋权利的维护,导致海战、岸防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非但不主动出击,制敌于海上,反而将制海权拱手让与敌人,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项露林[3](2019)在《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文中认为清代长江上游航道在铜铅转运、稳控边疆和民生商贸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然受自然条件影响,其通航能力十分受限,因此乾隆朝以后航道整治工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这些工程规模或大或小,或由官方主导或由民间力量兴办,成为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典型场域。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史,就是一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史。本文即以清代长江上游航道为特定的时空研究范围,通过考察官方与民间力量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合作与博弈,多维度地凸显传统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及关系内涵。论文以乾隆年间的金沙江航道工程和嘉道年间的川江航道工程为研究案例。其中,金沙江航道工程以雍乾年间“滇铜京运”为特殊历史背景,是具有鲜明政治象征意义的国家工程。帝国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亲自主导,滇省督抚官员负责具体实施,集中体现出国家意志强力推动和社会层面被动适应的过程。然而实际上,该工程虽然长期深入夷寨聚居区,但并未酿成部分朝野人士所担忧的族群冲突,反而因水道运输条件的改善受到沿岸百姓商贾的欢迎。虽然受国家话语权的影响,朝廷对工程效用另有评价,然从实际成效和引起的社会效应来看,该工程依然取得了不俗功绩,凸显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嘉道年间由商人李本忠家族推动的川江航道整治工程则是清代民间力量主导大型公共工程的突出案例。李氏家族独立承担了工程出资、工程实施及后期维护诸项事宜,而川江沿岸地方官府积极配合整肃施工环境、监督施工过程以及工程完竣后的验勘和议叙等环节。作为民间商人身份的李本忠家族选择与地方官府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并擅长利用国家权威震慑弹压地方反对势力,这种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互动关系在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一案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说,本文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为论文开篇,讨论了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金沙江、川江自然水文条件,历史通航及清以前水道整治情况,并重点从清代国家和社会层面探讨了整治金沙江和川江航道的历史逻辑;第二、三章集中探讨了“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决策、筹备和实施过程。雍、乾之际,滇省力陈所面临的以铜运为主的紧迫形势,向朝廷奏请开浚金沙江航道并在乾隆初年获得批准,该工程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象征意味,成为乾隆皇帝亲自监督实施的国家工程,显现出“滇铜京运”为推动金沙江航道工程付诸实施的核心话语和理由;第四章则阐述了嘉、道年间湖北商人李本忠家族主导川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过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作为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公共工程的突出案例,李氏家族与地方官府的互动方式和过程尤为值得关注,而民间力量主导、地方官府配合成为川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最大特色;第五章以李本忠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一案作为典型个案,试图藉此探讨清代地方社会中的“官”、“商”、“民”关系。归州官府、李本忠和世居山民三方经过数年的拉锯战,终于成功封禁阴阳山确保了治滩的彻底性,此案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凸显到极致;第六章研究了金沙江和川江航道工程的经费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项工程在经费来源、列支事项和使用上都有较大差别,呈现出官方和民间力量主导工程各自的鲜明特点;第七章从“国家”与“社会”话语角度集中讨论了两项工程的评价问题。对于金沙江工程,朝廷从肯定、质疑到验勘处置,经历了戏剧般的转变,而社会层面则给予了积极评价。对于川江工程,朝廷进行了两次议叙嘉奖,以示国家层面认可,而社会层面则争先向地方官府请示勒石,以彰善行。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乾、嘉时期清朝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面加强到日渐趋弱的嬗变过程。乾隆初年清朝政府积极介入公共领域,政府职能全面加强,而后随着王朝国家形势变化,政府开始从社会公共事务中撤退,所留真空被逐渐成长的民间力量填补;而以李本忠家族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则凸显出清代民间力量在“公共领域”的崛起。作为地方精英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阶层倾向于与国家权力达成合作,藉此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同时达到提升商人形象和地位的目的。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一变化既表明了商人精英在传统上的突破,也暗喻了该群体的时代局限性。

余心月[4](2019)在《汪仲洋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汪仲洋其人其诗:第一部分探讨汪仲洋生平和着作。生平着墨最多,经过考证推知汪仲洋卒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着作也由两种补为六种。第二部分为汪仲洋交游考,讲述了他与士人群体的交游,重点介绍了他与林则徐、颜检两人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探讨汪仲洋《心知堂诗稿》的主要内容。根据诗歌题材将其分为题画诗、咏物诗、即事诗、交游诗、纪游诗、咏史诗、哀悼诗、政事诗八类,其中政事诗记载了汪仲洋任职浙江时的几件案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第四部分阐述汪仲洋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五部分探究汪仲洋的诗学渊源和影响。

曾晓敏[5](2019)在《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研究”是以奉贤地域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作为依据,把奉贤博物馆展陈空间做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语境建构的视角进行剖析,从整体上把握奉贤地区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脉络,以设计文化的大视域,整合学科交叉,对奉贤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语境建构进行研究。本设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设计需求报告,在上海市政策的需求下,奉贤区重点区域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实施包括奉贤区城市博物馆新建工程。奉贤城市博物馆新馆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着眼未来,努力建设以一座融历史性、艺术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地标性博物馆。奉贤城市博物馆将会是奉贤的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承载空间,通过这个空间,塑造奉贤的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奉贤的历史文化魅力,弘扬奉贤地方人文精神,促进奉贤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二是理论研究报告,主要从博物馆展陈空间、语境建构以及空间语境建构的形式要素进行相关的研究。首先,针对博物馆展陈空间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是对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的相关研究,总结并提出空间语境建构概念;再次,分析空间语境建构的形式要素。最后,对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整理出各方案展陈设计亮点,对自己的设计有借鉴意义。三是设计过程报告,首先对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进行了前期分析,根据前期分析,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海塘文化,进行了设计语境策划,分析了设计思路、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受众情况、布展主题、空间语境体系、设计元素及色彩提炼。第一展厅主题定位《奉海史脉崇文敬贤——奉贤历史文化陈列》,第二展厅主题定位《海国长城——中国海塘史陈列》。最后,进行了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语境建构设计,对展陈效果进行了空间语境的分析。通过奉贤城市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对展陈空间语境建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语境的视角尝试探寻出新的思路与方法,让设计者可以用另一种视角和思维的方法进行博物馆展陈设计,希望此篇文章能对今后博物馆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学术价值。

郭奥林[6](2018)在《清代乾隆朝圆明园营建活动研究》文中提出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自创建以来,营建活动几乎从未停辍,尤其以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最为密集和频繁。长期以来,由于地上实物遗存较少,档案文献浩繁、分布散乱,针对乾隆朝营建活动的相关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通过梳理乾隆朝圆明园、长春园营建相关档案史料(内廷档案、御制诗文、绘画、舆图),实测图纸,历史照片、考古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遗址现状踏勘,围绕圆明园、长春园内新建、改建、添建等营建活动,从背景、前期准备、人员、经费、流程、构思、营建过程、材料、工艺、以及后期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从而更加立体、鲜活的呈现乾隆朝圆明园、长春园的营建活动,在进一步廓清园林格局变迁的同时,探寻营建活动背后的诱因及其体现的工官制度。

邓俊[7](2017)在《水利遗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水利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技术、文化内涵,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借鉴。水利遗产分布的地域广泛、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合理保护得到各方关注,同时也面临建设性破坏与保护的尖锐冲突。水利遗产价值在认知方面同样存在诸多误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规范约束。本论文将水利遗产的研究置于国际通行的遗产视野之下,总结和借鉴国内相似的行业性遗产发展,试图系统性搭建水利遗产的架构,并采用实例验证构建的理论及分类的可行性、适用性,以期为我国水利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提供可资借鉴的成果。论文主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和国内外遗产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遗产保护实践。在此基础上,基于水利遗产调查的结果,从功能、文化形态分析我国水利遗产特点,遗产分类、遗产构成,以及遗产科学与文化价值要素,为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工程类水利遗产价值识别的难点和规划编制保护原则的确定。第二部分,选择了两个古代水利工程实例,验证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两个水利遗产典型案例一是太湖溇港工程,二是新疆伊犁皇渠。从区域历史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中完成水利工程沿革分期,解决始建、完备和延续进程中模糊不清的历史;通过工程历史研究,实地考察,理清工程整体布局、工程体系、管理体制、水文化的时空差异,对遗产价值认定,提炼出价值要素。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两处水利遗产的文化内涵、遗产构成和价值评定,并提出保护与利用对策。论文以两种不同工程类型、不同遗产类型的古代水利工程作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认知价值的最根本需求。太湖溇港工程是太湖平原主要工程类型,具有排水、灌溉、水运等效益,至今仍在使用并发挥效益,太湖溇港见证了太湖平原两千多年来从滩涂到粮仓的历史。新疆皇渠是多沙河流引水灌溉工程,是清代护卫西部边疆,发展农业的重要水利建设,关键工程屡经改建,目前留有部分遗址。论文通过对两类遗产的研究,以期从工程、管理、组织管理、岁修制度、民间祭祀和水神崇拜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认知水利工程在兴建、完善和维系中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相关性,阐释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性技术与文化价值。

郑晓光[8](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雪[9](2017)在《北洋时期铁路警察职能研究 ——政府在铁路时代的权力表达》文中提出铁路为一国政治统一之工具,为战争决胜之势力,为一国经济繁荣之指数,为灌输文明普及教育之利器,乃国家之命脉是也。而铁路警察有维护铁路安全与保护客商生命财产之重责,实是铁路之保护者和铁路安全之维系者,与铁路交通关系甚重。中国铁路警察,始于晚清,伴随着铁路的兴起而产生,原为护路而设,由各路根据自身所需,适时而设,故初无统一之规划。因而,晚清兴办路警十余年来,一直存在管理混乱、名称各异、服制参差、饷银不一等问题,虽有整顿,却也无济于事。进入北洋初年,时局稍稳,政府加强对路警事业的管理和渗透,铁路警察有了进一步发展。路警教育兴起,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也多有完善,其种类亦随着路警职能的完善及细化而得到了明确区分。但随着政权的频繁更迭,此起彼伏的军事冲突,中央政府权力没落,地方军阀的势力则愈加膨胀,将魔掌伸向铁路,铁路一度为地方军阀把持,铁路警察也就成了其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铁路警务陷入停滞。而后,凭借着临城劫车案的东风,有了短暂的发展,却也是昙花一现。铁路警察,是铁路系统内拥有公权力的执法主体,在铁路区域内依法开展执法工作。在车站,铁路警察有维持站台、票房秩序,协助检查旅客票证;扫除铁轨上之障碍,确保行车安全;保证车厂、工料、货栈安全;区域内巡逻,预防打击危害行车安全的行为;看管铁路系统内的案犯及货物等职能。在车厢及铁路沿线,铁路警察则身负重责。北洋时期,政治腐败没落,以致政府对社会全面失控。各种军阀势力不断进行各种错综复杂的分化组合,致使纷争不止,大部分地区都深罹战争,加之天灾不断,百姓贫苦不堪,为求活路,纷纷上山为冦,各地匪情愈演愈烈,中华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匪国”。传统的劫夺已不再满足于匪徒,火车也就成了土匪们劫夺的新目标,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随之发生,给中国路警上了生动的一课。路警职能也随之增加了武装护车和沿线驻防两项,并开始借助于地方军队的力量以防匪患,铁路警察的执法权开始旁落于地方军队之手,执法主体地位亦开始慢慢丧失。维护铁路交通秩序和铁路界限内的公共安全,自是铁路警察原有之职能,乃服务于客货,随着路务的发达及路警教育的普及,铁路警察的服务意识渐强,时常得客商及路局嘉奖。但铁路为营业收入之部门,有收入就有贪污腐败,乃中国之通病,铁路又如何能够幸免?铁路警察手中握有执法权,在贪污腐败成风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的制度缺失,铁路警察利用职务之便,大行权力舞弊之情事,实乃职能之缺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铁路工人逐渐学会了以罢工的形式与路局作斗争,并且随着工人思想觉悟的提高,铁路工人有了争自由、争民主和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意识,开始动摇反动军阀的统治。铁路警察有很强的政治属性,作为政府在铁路时代的权力表达者和维护者,也就成为反动军阀的助力和帮凶,开始助纣为虐,配合军警稽查党人,武力镇压、破坏铁路工人的罢工运动,破坏革命,为铁路警察职能蒙上了反动的面纱。

吕晓青[10](2016)在《直隶总督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研究》文中认为方观承是清前期任职时间最长的直隶总督,也是乾隆朝“五督臣”之一。在他督直的近二十年间,尤为重视直隶地区的水患治理。永定河是直隶地区最大的河流。清代,国家对永定河的治理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以治河为焦点,直隶总督与直隶总河之间的权力纷争致使直隶总督的治河权逐渐扩大,以致乾隆十四年,直隶总督兼管直隶河务,自此,方观承总揽直隶地区的治河权,期间他尤为关注永定河的治理问题。永定河水患灾害频繁,方观承从“临灾救治”和“锐意根治”两个层面对永定河进行了系统的治理。在临灾救治过程中,方观承亲临河工勘察情况,并能在最短时间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堵筑漫口,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强大,并实行灾后赈济,以维护直隶地方社会的稳定。同时,方观承在高宗“一劳永逸”治河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根治永定河的实践。他勇于突破前人的治河方略,提出改移永定河下口的决策;其方案在受到朝中非议之时,能够力排众议,坚定改移下口的决心;在实施改移永定河下口的过程中,对永定河的疏浚体系,工程设置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强了永定河的防汛工程。方观承根治永定河的实践,是国家治理永定河决策过程中的体现,反映了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方观承对永定河的治理,是永定河治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保障了京畿地区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此外,通过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的实践,体现了其身为经世官僚的重要素质:勤恳务实的治河精神、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节省经费的治河观念等,十八世纪的经世官僚的努力对盛世局面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建设海塘 永保安澜——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拉开序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海塘 永保安澜——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拉开序幕(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意匠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4.1 明清:时段的划分
        1.4.2 浙北:地域的范围
        1.4.3 私家园林:历史的概念
        1.4.4 造园意匠:技艺的传承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现状
        1.6.1 古籍中关于明清时期浙北地区自然人文环境及园林的着作
        1.6.2 近现代文献、书籍中关于明清浙北自然人文环境的研究
        1.6.3 浙北各地方园林史、园林特色研究
        1.6.4 小结
2 浙北私家园林发展背景
    2.1 明清前浙北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2.2 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的外部环境及其影响
        2.2.1 自然环境
        2.2.2 政治环境
        2.2.3 经济环境
        2.2.4 人文环境
    2.3 明清时浙北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2.4 小结
3 明清浙北私家园林传统造园意匠分析
    3.1 明清浙北私家园林营造概况
        3.1.1 造园的选址
        3.1.2 造园的参与者
        3.1.3 造园的观念
    3.2 明清浙北着名私家园林意匠分析
        3.2.1 宋庄
        3.2.1.1 选址江湖,自得清净
        3.2.1.2 布局大气,宅园分离
        3.2.1.3 模山范水,宛自天开
        3.2.2 留余山居
        3.2.2.1 选址山林,真石为界
        3.2.2.2 因地制宜,坐拥江湖
        3.2.2.3 巧于因借,融园入景
        3.2.3 安澜园
        3.2.3.1 城市山林,疏密有序
        3.2.3.2 农耕之趣,皇家风采
        3.2.3.3 园以文存,诗情画意
        3.2.4 绮园
        3.2.4.1 布局疏朗,古意盎然
        3.2.4.2 山水相依,园桥增色
        3.2.4.3 景题点睛,山水意境
        3.2.5 小莲庄
        3.2.5.1 水乡韵味,空间有序
        3.2.5.2 园中之园,景中寓理
        3.2.5.3 园商结合,中西合璧
4 从明清浙北私家园林看现代造园意匠论
    4.1 传统造园意匠和现代造园意匠论
    4.2 明清浙北私家园林的“意”
        4.2.1 师法自然——设计的基底
        4.2.2 以人为本——设计的宗旨
        4.2.3 诗情画意——设计的思路
    4.3 明清浙北私家园林的“匠”
        4.3.1 场地分析
        4.3.2 空间布局
        4.3.3 要素营造
        4.3.4 文化植入
        4.3.5 活动策划
    4.4 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意匠的价值
        4.4.1 传统造园的艺术借鉴
        4.4.2 现代造园的传承启示
5 现代造园意匠论的应用——北京世园会浙江园方案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北京世园会背景
        5.1.2 浙江园概况
    5.2 设计主题
    5.3 场地分析
    5.4 空间布局
    5.5 要素营造
        5.5.1 因地制宜的掇山理水
        5.5.2 自然节约的植物配置
        5.5.3 精在体宜的浙派建筑
    5.6 文化植入
    5.7 活动策划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概述
    三、资料搜集与运用
    四、概念界定与论文创新
第一章 近代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
    一、征讨外敌:对外扩张、抵制入侵与收复故土
    二、抵御外寇:抗倭与明代海防的强化
    三、西人东进:“大航海时代”来临与中国海疆危机初现
第二章 晚清海军建设与中外舰队交战
    一、从水师船队到铁甲舰队
    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舰船交锋
    三、中法甲申海战
    四、中日甲午海战
第三章 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与对外岸防作战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华南、东南沿海防务与岸防作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
    三、中法战争期间台湾、镇海防务与岸防作战
    四、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威海卫防务与岸防作战
    五、庚子之役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
第四章 败因检讨之一:器物层面的差距
    一、武器质量、性能方面的差距
    二、武器数量、配备方面的差距
    三、武器研发、制造方面的差距
第五章 败因检讨之二:制度层面的缺失
    一、战争准备、动员机制缺失
    二、战役指挥、调度体系不灵
    三、军队训练、编组制度落后
第六章 败因检讨之三:思想层面的不足
    一、海权、海防思想的诸多不足
    二、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
    三、陆军、海军战斗意志薄弱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逻辑:“国家-社会”研究范式的反思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基本史料
第一章 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长江上游自然水文和历史通航情况
        一、自然条件与水文特征
        二、历史通航:商贸、军事和人员往来
    第二节 清以前长江上游航道整治情况
        一、金沙江水道开浚动议
        二、川江航道整治概况
    第三节 铜铅京运:清中期国家币材需求与滇铜黔铅开发转运
        一、滇铜转运亟待开辟新运道
        二、川江航道成为铜铅京运的瓶颈
    第四节 民间商贸:康、乾时期长江上游市场和川江水道的利用
        一、长江上游商贸的兴盛——以常关为中心
        二、川江险滩阻碍作用日益凸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官方力量:“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一)
    第一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决策过程
        一、铜运、边控与民生:滇省力陈金沙江工程的紧迫性
        二、工程获准:金沙江工程与车洪江——牛栏江工程预期效用比较
    第二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实施筹备
        一、工程经验:滇省通粤水路、通川陆路工程的试修
        二、工程查勘规划及各项筹备工作
        三、绘制和上呈《金沙江全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方力量:“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二)
    第一节 金沙江航道主体工程的建设过程
        一、庆复试修和张允随接办工程
        二、工程遭遇质疑乾隆皇帝下旨重勘
        三、宋寿图、陈克复总理上游工程并告竣
        四、董廷扬、来谦鸣总协理下游工程试修与兴工
        五、迎难而上:续开上游最险十五滩
    第二节 分运京铜:金沙江航道辅助工程的兴修
        一、盐井渡通川河道工程
        二、罗星渡通川河道工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力量:商人李本忠家族与川江航道整治工程
    第一节 李本忠家族治滩概说
        一、李本忠家族治滩初心和工程概况
        二、《平滩纪略》的撰写和刊行
    第二节 官民互动:李本忠家族整治川江航道
        一、提交申请治滩文书,获得沿江官府批准
        二、全力推进工程实施,定期汇报工程进度
        三、工程完竣呈报清册,各级官府议叙奖励
        四、个案呈现:初赴归州试凿牛口、泄滩工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本忠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案中的“官”“商”“民”关系——以《平滩纪略》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李本忠捐买阴阳山的初衷及官府的态度
    第二节 命令与抗争:官府、山民之间的来回拉锯战
        一、初步接触:官府验明田契和山民隐瞒辩解
        二、“弱者的武器”:山民邀价反抗和官府被迫让步
        三、国家暴力:官府动用刑罚和山民最终妥协
    第三节 入官封禁:实施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及最后功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经费:“国家-社会”视角下金沙江和川江工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工程经费的来源
        一、金沙江工程:铜息官银和运脚银
        二、川江工程:李本忠独立捐资和“祥兴”商号经营
    第二节 工程经费列支事项
        一、金沙江工程:夫匠工价与官员养廉银
        二、川江工程:匠夫工价、煤炭与封山禁垦银
    第三节 工程经费的使用
        一、金沙江工程:滇省统筹支出定期奏报朝廷
        二、川江工程:编制工程清册以备官府查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评价:“国家-社会”话语下金沙江和川江工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家话语:金沙江与川江工程的殊异评价
        一、金沙江工程:成效遭质疑和最终验勘处置
        二、川江工程:官府逐级上报和朝廷嘉奖议叙
    第二节 社会视角:民间对金沙江与川江工程的积极评价
        一、金沙江工程:民族关系融洽与沿江民生改善
        二、川江工程:商贾行旅往来传诵和川楚士绅请示勒石
    第三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实际效用探究
        一、凿滩实效:对金沙江航道工程本身效果的检视
        二、铜斤试运:朝廷检验工程成效的应有标准
    本章小结
结语 国家与社会:公共工程、政府职能与商人精英
    一、从“国家”到“社会”:乾嘉时期清朝政府职能由强趋弱
    二、突破传统:清代商人主导大型公共工程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土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汪仲洋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仲洋生平及着作考略
    第一节 汪仲洋生平考
        一 求学科考(1777—1817)
        二 宦海浮沉(1817—1841)
        三 魂留他乡(1842—1844)
    第二节 汪仲洋着作考
第二章 汪仲洋交游考
    第一节 汪仲洋与下层士人的交游
    第二节 汪仲洋与中层士人的交游
    第三节 汪仲洋与上层士人的交游
第三章 汪仲洋诗歌内容分析
    第一节 题画诗
    第二节 咏物诗
    第三节 即事诗
    第四节 交游诗
    第五节 纪游诗
    第六节 咏史诗
    第七节 哀悼诗
    第八节 政事诗
第四章 汪仲洋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语言平易自然
    第二节 善于运用典故
    第三节 想象奇特
第五章 汪仲洋诗学渊源和影响
    第一节 汪仲洋诗学渊源
    第二节 汪仲洋诗歌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上海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作品图片
    1.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作品图片
        1.1 设计版面
    2.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过程图片
        2.1 展陈空间设计语境策划过程
        2.1.1 奉贤历史文化陈列厅
        2.1.2 中国海塘文化陈列厅
        2.2 设计元素推导过程
        2.3 平面布置推导过程
        2.4 方案具体设计过程
        2.5 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成果
        2.5.1 平面布置图
        2.5.2 方案展示及分析
        2.5.3 展品展项展示
第二部分:上海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报告
    1.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需求报告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奉贤区重大项目规划
        1.1.1 上海奉贤地区规划发展的新需求
        1.1.2 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需求
        1.2 项目场地的需求——奉贤城市博物馆场地分析
        1.2.1 区域概况与资源分析
        1.2.2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1.3 文脉延续的需求——奉贤历史文化与海塘文化的延续
        1.3.1 奉贤历史文化体系与人文脉络
        1.3.2 奉贤与中国海塘文化专题梳理
        1.4 课题研究框架
    2.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理论研究报告
        2.1 关于博物馆展陈空间的研究总结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对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的相关研究
        2.2.1 语境建构的概念及其发展
        2.2.2 展陈空间语境建构概念的提出
        2.3 空间语境建构的形式要素
        2.3.1 展陈装置的形式
        2.3.2 材质肌理的表现
        2.3.3 视觉色彩的传达
        2.3.4 光影效果的烘托
        2.4 博物馆展陈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2.4.1 国外案例分析
        2.4.2 国内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过程报告
        3.1 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的前期分析
        3.1.1 区域位置
        3.1.2 项目概况
        3.1.3 功能分析
        3.2 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语境策划
        3.2.1 设计思路
        3.2.2 设计目标
        3.2.3 设计原则
        3.2.4 受众分析
        3.2.5 布展主题
        3.2.6 空间语境体系梳理
        3.2.7 设计元素及色彩提炼
        3.3 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与语境建构设计分析
        3.3.1 记忆碎片——奉贤博物馆室内展陈空间平面设计分析
        3.3.2 崇文敬贤——奉贤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厅设计语境
        3.3.3 海国长城——奉贤博物馆中国海塘文化陈列厅设计语境
        3.4 本章小结
    4.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总结
        4.1 设计总结
        4.1.1 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理念得以体现
        4.1.2 奉贤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特色
        4.1.3 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4.2 后续改进的设想
        4.3 课题研究的展望
5.参考文献
    5.1 书籍
    5.2 学位论文
    5.3 学术期刊
6.附录
7.致谢

(6)清代乾隆朝圆明园营建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概念解释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收获与未尽事宜
        1.6.1 收获
        1.6.2 未尽事宜
第2章 圆明园、长春园变迁史概述
    2.1 营建背景
    2.2 圆明园、长春园变迁史
        2.2.1 圆明园变迁史
        2.2.2 长春园变迁史
    2.3 营建活动概况
第3章 圆明园、长春园内的新建活动
    3.1 方壶胜境
        3.1.1 营建活动
        3.1.2 空间布局与艺术
    3.2 鸿慈永祜
        3.2.1 营建背景
        3.2.2 营建活动
        3.2.3 空间布局
    3.3 含经堂景区
        3.3.1 新建含经堂
        3.3.2 新建蕴真斋和霞翥楼
        3.3.3 拆挪蕴真斋改建淳化轩
        3.3.4 含经堂景区后期修缮活动
    3.4 西洋楼景区
        3.4.1 新建谐奇趣
        3.4.2 新建西洋楼东部各景
        3.4.3 添建远瀛观并制铜版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圆明园、长春园的添建与改建活动
    4.1 廓然大公改建活动
        4.1.1 改建背景
        4.1.2 改建活动
        4.1.3 园林艺术
    4.2 四宜书屋改建安澜园
        4.2.1 营建背景
        4.2.2 营建活动
    4.3 思永斋添建小有天园
        4.3.1 营建背景
        4.3.2 营建活动
        4.3.3 写仿手法
    4.4 如园添建活动
        4.4.1 营建背景
        4.4.2 营建活动
        4.4.3 造园艺术
    4.5 狮子林添建活动
        4.5.1 营建背景
        4.5.2 新建活动
        4.5.3 造园艺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乾隆朝皇家园林营建工程管理制度
    5.1 清代乾隆朝工官制度
        5.1.1 工官制度
        5.1.2 清代内务府
        5.1.3 圆明园工程处
        5.1.4 圆明园经费来源
    5.2 皇家园林营造体系与管理制度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乾隆朝圆明园史料汇编
    附录二-乾隆朝圆明园御制诗统计表
    附录三-年代对照表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水利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水利遗产概念和内涵研究
        1.2.2 水利遗产的基础性研究
        1.2.3 水利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案例选择的理由
第二章 理论框架构建
    2.1 遗产概念界定
        2.1.1 国际上“遗产”等相关概念的演进
        2.1.2 国内“文化遗产”概念的应用
        2.1.3 其他行业性遗产对水利遗产的借鉴
    2.2 水利遗产概念界定
        2.2.1 水利遗产现状调查
        2.2.2 各类工程与遗产的时空分布特性
        2.2.3 水利遗产的界定
    2.3 水利遗产理论基本构架
        2.3.1 水利遗产的内涵与特点
        2.3.2 水利遗产的架构和分类
        2.3.3 水利遗产的评价要素
    2.4 小结
第三章 太湖溇港水利遗产研究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研究现状述评
    3.2 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3.2.1 沿革阶段研究
        3.2.2 多方合作的溇港管理
    3.3 溇港水利遗产构成
        3.3.1 溇港水利遗产价值认定及现状调查
        3.3.2 工程性遗产构成
        3.3.3 非工程性遗产构成
    3.4 保护与利用探讨
        3.4.1 保护与利用思路
        3.4.2 保护与利用建议
    3.5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皇渠水利遗产研究
    4.1 基本情况
        4.1.1 地理人文背景
        4.1.2 研究现状述评
    4.2 皇渠沿革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4.2.1 皇渠创建期的讨论
        4.2.2 皇渠及灌区工程体系形成期
        4.2.3 工程管理体质
    4.3 皇渠水利遗产构成及保护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北洋时期铁路警察职能研究 ——政府在铁路时代的权力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主要对象及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设计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北洋时期铁路警察发展概观
    第一节 北洋时期铁路警察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晚清时期铁路警察事业的萌芽
        二、清政府整顿铁路警察
    第二节 北洋时期铁路警察发展阶段
        一、初兴阶段(1912——1916)
        二、停滞阶段(1916——1923)
        三、复兴阶段(1923——1927)
    第三节 北洋时期铁路警察的种类及组织机构
        一、北洋时期铁路警察的种类
        二、北洋时期铁路警察的组织机构
第二章 站警勤务——铁路警察在车站的权力表达
    第一节 车站守望
        一、站台守望:维持站台秩序
        二、票房守望:维持票房购票秩序
        三、轨道守望:扫除障碍,及早预防
        四、厂栈守望:确保工料、车厂和货栈安全
    第二节 站区巡逻
        一、及时巡逻,排除隐患
        二、着手处置,打击抑制不法行为
    第三节 人货看管
        一、看管案犯,做好交接
        二、看管货物,保障客商权益
第三章 保安队勤务——铁路警察在车厢及沿线的权力表达
    第一节 车上勤务
        一、察言观色,保护旅客
        二、守护行李及货物,谨防盗抢
    第二节 武装护车
        一、武装护车之源起
        二、武装护车之实态
    第三节 沿路驻防
        一、严防匪乱,维护行旅安全
        二、铁路执法权的部分旁落
第四章 北洋时期铁路警察职能评析
    第一节 职能之正向:铁路警察服务意识渐强
        一、应旅客之需,适时增撤路警及整饬路警服装
        二、铁路警察得力,得路局及客商嘉奖
    第二节 职能之缺陷:铁路警察权力舞弊
        一、利用职务之便,损害铁路部门和他人利益
        二、利用职权之便,搜刮旅客财物
        三、互相指控:以王杨案为代表的铁路警察权力舞弊案
    第三节 职能之反动面:稽查党人,破坏革命
        一、建立严密的检查制度,配合地方军队及警察稽查党人
        二、打击镇压铁路工人的罢工行动,破坏革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10)直隶总督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史上永定河治理概况
    1.1 永定河流域
    1.2 清以前的永定河水患与治理
    1.3 清前期永定河的水患治理(1698-1749)
        1.3.1 永定河治理发轫(1698-1722)
        1.3.2 永定河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1723-1735)
        1.3.3 乾隆前期永定河治理体系的完善(1735-1749)
    1.4 方观承督直前的治水经历
第二章 临灾救治:方观承初治永定河水灾
    2.1 南岸三工漫口的起因
    2.2 三工漫口的治理过程
        2.2.1 实地查勘漫口态势
        2.2.2 堵筑漫口陷入僵局
        2.2.3 堵筑方案的反复筹议
    2.3 处理水灾善后事宜
        2.3.1 长短期结合的赈济措施
        2.3.2 审理误工案遭斥责
第三章 锐意根治:改移永定河下口的尝试
    3.1 初改河下口
        3.1.1 勇于突破:提议改移河下口
        3.1.2 力排众议:坚定改移下口的决心
        3.1.3 谨慎规划:改移前后的筹备
    3.2 水灾复起
        3.2.1 永定河下游的危机及应对
        3.2.2 南埝漫口与治理
        3.2.3 正堤漫口合龙方案之争
    3.3 再改河下口
第四章 方观承督直后期的治河困境
    4.1 治理漫口屡次失误
    4.2 延误治河罪被化解
第五章 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的为政理念
    5.1 勤政务实的精神
    5.2 以民为本的理念
        5.2.1 控制堤埝内居民数量
        5.2.2 权衡河滩淤地分配
        5.2.3 惩办旗人侵吞河滩淤地
    5.3 节省经费的观念
        5.3.1 减少永定河工程经费
        5.3.2 经费收入途径多元化
        5.3.3 减少河神庙的修建费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建设海塘 永保安澜——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拉开序幕(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浙北私家园林造园意匠及其应用[D]. 朱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2]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D]. 张岩鑫. 吉林大学, 2019(10)
  • [3]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D]. 项露林. 云南大学, 2019(09)
  • [4]汪仲洋及其诗歌研究[D]. 余心月.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奉贤城市博物馆展陈空间语境建构研究[D]. 曾晓敏.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6]清代乾隆朝圆明园营建活动研究[D]. 郭奥林. 天津大学, 2018(04)
  • [7]水利遗产研究[D]. 邓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7(01)
  • [8]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北洋时期铁路警察职能研究 ——政府在铁路时代的权力表达[D]. 夏雪. 苏州大学, 2017(04)
  • [10]直隶总督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研究[D]. 吕晓青. 河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海堤建设,永保蓝蓝——钱塘江标准海堤建设拉开帷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