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青铜器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

举办青铜器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

一、举办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曹成铭[1](2018)在《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铜时代是古代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古至今,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作为研究中国青铜器及青铜时代的重要构成部分,依托于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群体而发展,历经百年,传承有序。1949年以来,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作为中国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群体中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完成了大量珍贵青铜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为各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人员,极大地缓解了当时文物保护领域人才紧缺的状况,为中国各地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四十年,学界多侧重引进国外文物保护理念及新型修复材料,关注取样分析、仪器检测及保护方案设计等研究;对于人数相对较少的文物修复群体,存在关注度不足、研究成果较少、发掘不够深入、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等问题;对这期间逐步产生、动态发展的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的形成发展、工艺特点及传承影响未曾关注。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能够填补学术空白,丰富文物修复群体研究资料,同时符合国家发掘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科学技术史学科视角,以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传统工艺、统计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调查与访谈、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六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进行学科交叉下地群体研究,从历史源流、群体特征、工艺特点、教育传承等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细致探讨。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各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全面地阐释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源流。对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进行考述,探究古代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的缘起以及各历史时期青铜器仿制技术的变化。及至近代,中国各地区青铜器修复流派及其发展状况,着重阐述古铜张派传承脉络及其技术特点。其次,通过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进行概念界定,阐明这一群体与古铜张派内在关联逻辑。进而以这一群体形成发展的时间脉络为轴,师承关系为代,划分成各不同阶段,归纳为形成、发展、推广三大时期,以此厘清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形成历史及发展脉络,探析其不同时期的形成背景、选拔条件及传承谱系。由此从文化水平、学前基础、性别构成、地区分布、年龄分布、工作领域等多维度进行群体特征分析,探寻其关联性及相似性,使这一群体研究丰富立体。再次,以科学技术史学科视角,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具备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工艺特点归纳研究。着重将这一群体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率先引入的新工具、新材料及创新运用的新方法进行分段探究。引入当代古铜张派上海传人青铜器修复实例,以期通过各修复环节详释最新修复动态及修复步骤,侧面印证上述探究的工艺特点。最后,对这一群体研究进行归纳及延伸。总结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良性发展态势背后,早期与当代教育理念,多种传承模式以及半世纪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效。从而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与现实环境下的实践意义。本研究认为,目前国内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存在部分史实考述不足、修复群体谱系梳理不清、修复工艺研究力度欠缺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对于文化事业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本研究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历史渊源、群体特征、工艺特点、教育传承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同时是对古铜张派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研究的有益补充。就实践而言,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工艺革新为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其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也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人才培养积累了可兹借鉴的经验。此外,在本研究基础上,可将研究对象从青铜器修复群体扩展至瓷器、古籍等文物修复群体,有助于实现对文物修复群体全面系统的研究。

俞蕙,刘守柔[2](2017)在《传统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装裱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对我国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名录建设、技艺保护、技艺传承、非遗成果等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所需的指导思想与路径。同时,回顾了我国修复人才培养的历程与现状,并重点探讨当前国内院校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裴世东[3](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韩凯英,赤银忠[4](2016)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魅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的统计,2005年我国馆藏文物的数量达到了2000多万件,其中百分之七八十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而文博行业的专业修复人才却不到500人。八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达到了近四千所,馆藏文物品种丰富,数量增加,而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的不足一直是各地区文博行业存在的一大难题,地处中原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河南亦不例外。近年来,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馆藏可移动文

李瑞亮,靳鹏[5](2014)在《浅谈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博物院为例》文中认为青铜器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古已有之,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为集焊接、整形、补配、作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北京派(北派)和苏州派(南派)为代表的两大技术派别。北派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为中心,南派以安徽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为中心。南北两派在修复技法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兼有各自特色,涌现出金云松、金润生、金满生、张泰恩等一批青铜器修复大师,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鹏宇[6](2019)在《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的理念转变与实践》文中提出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对铸造缺陷青铜器的熔补修复行为,到了宋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这项技艺发展成熟,并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理念原则的指导和规范,青铜器的修复行为往往是一种经验性的实践。随着现代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成熟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修复技艺逐渐吸收新材料、新技术,向着规范化、科学化转变。作为新一代青铜器修复人员,不仅要脚踏实地继承传统修复技艺,更需要从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升华,使技术工艺更加科学、规范。

王琪琳[7](2013)在《试论京派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文中认为古代青铜器的修复是通过运用整形、拼对、焊接、补配、去除有害锈、封护及做旧随色等科学技术手段,使破损的青铜器恢复原貌的一门科学。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是从古代仿制工艺中衍生出来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调研与口述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搜集大量相关资料,查找到京派历代传承人发表的论着及文字性总结,采访五位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人,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京派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发展脉络的资料,最后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更加全面而客观地阐释修复技艺的传承历史。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绪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包括三章。绪言部分主要介绍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现状及其传承的重要性,并简要叙述了文物修复和古代青铜器修复的定义及其分类。正文部分的第一章系统梳理了京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发展沿革。在回顾以往历朝各代修复技艺发展的基础上,以民国至今各个时段的代表人物为线索,分析各个时代的修复特点,全面展示出传统修复技艺在不断进步。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发展现状,同时总结归纳出当今修复行业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针对前一章提出的传统修复技艺面临科学化的问题,引入具体修复实例来论述传统技艺如何科学化发展并试图探索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和谐共融的途径。最后结语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观点和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于传统技艺如何发展的问题,指出不仅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需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加以融合,使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张安华[8](2015)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除了在本国范围内的传递与传承外,还离不开对域外各国各民族的传播与交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包含了书法、篆刻、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和园林。历史上不同的时期,针对域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门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活动和海外影响力也不同。从传播学的视域出发来思考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媒介、方式、路径和效果问题,结合古今重要的艺术传播现象和传播事实,对各门类传统造型艺术作综合性地宏观把握,当是研究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崭新视角。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是由审美、文化、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人角度看,向域外传播艺术是满足审美需要、传达思想或谋生赢利的手段;从国家层面讲,则是为了宣扬本国文化、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或文化贸易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要实现对外传播离不开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传递艺术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有效的艺术传播方式,现阶段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印刷传播、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基本方式,随着技术进步、新媒体不断出现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剧,运用跨媒体、多媒体传播艺术信息的综合传播方式是大势所趋。现当代以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传统造型艺术可以依靠以下几种基本路径来实现对外传播:展示路径、市场路径、收藏路径、教育路径、旅游路径、艺术路径以及国际移民等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效果是对国外受众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的总和。从微观的效果而言,一是域外的受众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批评、研究等认知意识显着增强;二是在认知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可能会引发外国受众的观念乃至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域外的艺术家会主动效仿中国艺术风格。就宏观的传播效果而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除了要让国外受众了解、认识中华文化艺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增强中国艺术品的海外吸引力和中国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促使我国文化艺术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曹成铭,万俐[9](2018)在《浅析古铜张派上海传人教育传承及发展成效》文中认为传统青铜器修复按照不同地域衍生出各地独特的修复特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作为古铜张派青铜器修复流派的一支,在近六十年的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及教育传承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并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总结其早期与当代教育理念,多种传承模式及取得地发展成效,将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可兹借鉴的经验。

宋纪蓉[10](2018)在《故宫文物医院——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我从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大学校园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这座皇家院落环境幽静,内涵丰厚,启迪思索。作为建在古代皇宫里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不但收藏了186余万件(套)文物,同时还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特有的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书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书画临摹复制、古钟表修复、宝玉石雕刻与镶嵌、囊匣制作、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技艺等,其中前四项已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技艺,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是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的,有着完整的工艺技术流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完善了现代分析检测和科学研究实验室,为各类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诊断依据,确保文物在"故宫文物医院"延年益寿。

二、举办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举办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1)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 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相关研究
        (二) 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相关研究
        (三) 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流派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考述
    第一节 古代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发展历史
        一、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溯源
        二、汉唐时期青铜器仿制与作伪技术发展
        三、宋元时期青铜器仿制与作伪技术兴盛
        四、明清时期青铜器仿制与作伪技术繁盛
    第二节 近代青铜器修复流派及发展现状
        一、北京派
        二、苏州派
        三、潍坊派
        四、西安派
    第三节 古铜张派历代传承及技术特点
        一、古铜张派历代传承
        二、古铜张派修复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界定标准
    第二节 形成时期
        一、北京学徒阶段
        二、上海谋生阶段
        三、上海博物馆工作阶段
    第三节 发展时期
        一、教学传授阶段
        二、参与修复阶段
        三、独立工作阶段
    第四节 推广时期
        一、执教全国青铜器修复培训班阶段
        二、前往新乡市博物馆指导青铜器仿制阶段
第三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传承谱系及群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传承谱系梳理研究
        一、形成背景
        二、选拔条件
        三、传承谱系梳理研究
    第二节 群体特征分析
        一、文化水平
        二、学前基张
        三、性别构成
        四、地区分布
        五、年龄分布
        六、工作领域
第四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工艺革新及成果
    第一节 新工具领域革新及成果
        一、革新除锈工具
        二、创新整形工具
        三、自制完备修复工具
    第二节 新材料领域革新及成果
        一、革新粘接焊接材料
        二、革新翻模材料
        三、缓蚀封护材料研究
    第三节 新方法、理论领域革新及成果
        一、探索创新整形方法
        二、革新焊接方法
        三、革新翻模方法
        四、创新塑形雕刻工艺
        五、革新补配工艺
        六、革新作旧工艺
        七、探究青铜器纹饰规律理论
第五章 当代古铜张派上海传人青铜器修复实例
    第一节 准备阶段
        一、文物基本信息及病害特征
        二、修复设备、工具及材料
        三、修复技术路线
        四、复原绘图
    第二节 修复阶段
        一、清洗除锈环节
        二、整形环节
        三、焊接粘接环节
        四、翻模制模环节
        五、补配环节
        六、随色作旧环节
第六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传承模式及发展成效
    第一节 早期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
        一、早期教育理念
        二、早期传承模式
    第二节 当代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
        一、当代教育理念
        二、当代传承模式
    第三节 发展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传统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修复技艺的起源与演变
2保护传承情况
    2.1名录建设
    2.2技艺保护
    2.3技艺传承
    2.4技艺成果
3修复技艺保护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路径
    3.1修复技艺保护传承的目的是科学保护文物
    3.2修复技艺保护传承要基于技艺的全面发掘与整理
4修复技艺人才培养
    4.1人才培养历程及现状
    4.2院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结束语

(3)《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南省文物局连续举办四届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省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综合技能
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魅力
三、河南省青铜器保护修复培训班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推广
四、有计划地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五、培训效果良好, 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

(5)浅谈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博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
2. 主要价值
    (1) 历史价值
    (2) 文化价值
    (3) 工艺价值
3. 发展现状
4. 保护措施

(6)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的理念转变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的沿革
2 中国近代青铜器传统修复的现状
3 结束语

(7)试论京派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1章 京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发展沿革
    1.1 古代青铜器修复技术的起源及相关技术的历史发展
    1.2 京派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开创者
    1.3 民国时期的修复艺人代表
    1.4 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人代表
        1.4.1 高英先生与他的培训班
        1.4.2 赵振茂其人与他的《青铜器的修复技术》
        1.4.3 贾玉波师傅与他的修复之家
    1.5 现代的修复技艺传承人代表
        1.5.1 勇于探索的白荣金先生
        1.5.2 抢救国宝的赵家英先生
        1.5.3 善于总结的霍海峻先生
        1.5.4 紧跟时代的贾文忠先生
        1.5.5 勤于积累的贾文熙先生
第2章 京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京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发展现状
        2.1.1 培训班的集中培训
        2.1.2 各类协会、论坛的建立与开展
        2.1.3 高校的教育培养
    2.2 京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存在的问题
        2.2.1 传统的修复工艺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面临失传的危险
        2.2.2 修复人才的缺乏
        2.2.3 现代化的冲击
第3章 京派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的具体案例
    3.1 京派青铜器修复之焊接工艺
        3.1.1 M11:72青铜觚的概况
        3.1.2 焊接的种类
        3.1.3 对M11: 72青铜觚的观察与分析
        3.1.4 焊接前的准备
        3.1.5 焊接的全部过程
    3.2 京派青铜器修复之去除有害锈及封护
        3.2.1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去除有害锈的对比
        3.2.2 氧化银封闭法的概述
        3.2.3 使用氧化银封闭法对井叔鼎(M152:15)去除有害锈封护
    3.3 京派青铜器修复之做色工艺
        3.3.1 青铜簋修复概况
        3.3.2 准备工作
        3.3.3 做旧的具体流程
        3.3.4 做旧过程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1、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2、对外传播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对现状的思考及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历史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先秦——对外传播的最初尝试
        二、汉唐——对外传播的陆路繁盛
        三、宋元——对外传播的海路繁盛
        四、明清——对外传播的高潮衰退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晚清——被动对外传播的高峰
        二、晚清民国——中国的主动对外传播
    第三节 当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崭新起点
        二、文革——对外传播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对外传播走向繁荣
第二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
    第一节 审美动因
        一、艺术创作是面向他者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是召唤他者的审美对象
        三、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
        一、思想依靠艺术传播来传达
        二、宗教借艺术传播宣扬教义
        三、风俗习惯带动艺术的传播
    第三节 政治动因
        一、艺术家个人政治责任
        二、国家文化外交的手段
        三、文化软实力竞争需要
    第四节 经济动因
        一、艺术职业收益的需要
        二、对外文化贸易的推动
        三、经济地位提升的要求
第三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式
    第一节 艺术媒介
        一、艺术媒介的形态
        二、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艺术的人际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展示传播方式
    第三节 印刷传播与影视传播
        一、艺术的大众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印刷传播方式
        三、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
    第四节 网络传播
        一、艺术的网络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综合传播方式
第四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
    第一节 展示路径
        一、艺术品外展
        二、开放性展示
    第二节 市场路径
        一、画廊的展销
        二、艺术品拍卖
        三、艺术博览会
    第三节 收藏路径
        一、博物馆收藏
        二、私人的收藏
    第四节 教育路径
        一、来华留学教育
        二、海外艺术教育
    第五节 旅游路径
        一、文化遗产地旅游
        二、旅游纪念品销售
    第六节 艺术路径
        一、借助传统表演艺术传播
        二、依靠现代设计艺术传播
第五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受众意识的增强
        一、审美意识的增强
        二、批评意识的增强
        三、研究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仿效
        一、东亚造型艺术的全盘“唐化”
        二、欧洲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格
        三、现当代西方艺术的中国基因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提升
        一、中国艺术品海外影响力提升
        二、中国艺术家国际知名度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976-2014年兵马俑外展一览表
    附录B 2003-2004年法国“中国文化年”重点艺术展览项目
    附录C 全球中国艺术藏品丰富的收藏机构一览表
    附录D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主要学者及着述
    附录E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研究中国书法的主要学者及着述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9)浅析古铜张派上海传人教育传承及发展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
    (一) 早期教育理念
    (二) 早期传承模式
        1. 馆内师承制
        2. 培训班制
二、当代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
    (一) 当代教育理念
    (二) 当代传承模式
        1. 馆内师承制
        2. 地方培训班制
        3. 高校合作培养制
        4. 个人师承制
三、发展成效

四、举办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D]. 曹成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2]传统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 俞蕙,刘守柔.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3)
  • [3]《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4]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魅力[J]. 韩凯英,赤银忠. 文物修复与研究, 2016(00)
  • [5]浅谈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博物院为例[J]. 李瑞亮,靳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09)
  • [6]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的理念转变与实践[J]. 张鹏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S2)
  • [7]试论京派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D]. 王琪琳.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8]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D]. 张安华. 东南大学, 2015(08)
  • [9]浅析古铜张派上海传人教育传承及发展成效[J]. 曹成铭,万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2)
  • [10]故宫文物医院——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J]. 宋纪蓉.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8(06)

标签:;  ;  ;  ;  ;  

举办青铜器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