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中无线接入系统的性能及组网方式

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中无线接入系统的性能及组网方式

一、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陶旸[1](2015)在《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推广普及,在通信领域,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开始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系统性能和组网方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的实际,对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进行研究。

张小川[2](1997)在《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文重点阐述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800MHz频段无线分组接入系统的设备性能及组网方式:

窦开明[3](2019)在《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及组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接入传统配电网,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继电保护产生巨大影响,配电网的稳定监控变得尤为重要。基于全球定位时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能实时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具备对电网进行稳定监控的能力。业界研究提出以微型多功能同步相量测量单元(μMPMU)为基础构建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可实现对配电网进行实时的监测和保护。本文对配电网WAMS的数据通信规约和通信网接入方式两个问题开展了分析和研究。通过介绍国内外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配电网应用的现状,对IEE C37.118系列标准和IEC 60870-90-5标准为代表的国际同步相量数据传输标准和国内GB/T26865.2-2011实时动态数据传输协议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配电网远动规约IEC 60870-5-101中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pplication Service Data Unit,ASDU),给出一种融合同步相量数据和配电网“三遥”数据的配电网WMAS通信规约扩展方案,该方案有效扩展了μMPMU的遥控功能,并采用多Socket技术实现μMPMU和主站之间的可靠通信,对μMPMU在配电网中的推广具有一定实用价值。针对配电网WAMS通信业务需求特点,结合业务数据流的类型,通过业务流量计算方法,计算配电网WAMS典型的流量需求。分析相量数据传输各部分的延时组成,得到各部分的延时范围,结合配电网WAMS的不同应用,给出不同业务数据传输的时延需求。为研究配电网WAMS通信网接入技术,分析了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公网、无线专网以及5G不同通信技术的特点,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测试验证。结合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网选择要求,给出了具体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层组网方案,通过试点区的部署情况初步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栾林林[4](2013)在《支持高速切换的TD-LTE信令的设计及其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时分-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Long Term Evolution,TD-LTE)的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提供语音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业务、公共信息查询和列车视频图像监控业务。由于高铁列车运行速度比较快,当列车时速达到350公里/小时,10公里的基站间距,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从一个基站移动到另外一个基站的时间在100秒左右,导致每100秒将发生一次切换,小区的频繁切换容易引起网络连接的断开和掉话,导致网络的性能下降。论文介绍高速铁路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切换算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物理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的测量。首先研究了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的参考信号的产生,其次介绍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物理层仿真链路平台搭建,分析仿真链路平台中一些模块算法实现的瓶颈;再次通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测量算法的介绍来说明链路仿真是如何实现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的测量;最后通过MATLAB物理层链路级仿真平台对比不同测量带宽和用户终端(UE)的移动速度对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测量结果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基于高速铁路环境的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A3事件触发切换算法的优化。通过对常规的A3事件切换判决准则的研究,提供了两种基于用户终端(UE)速度的A3事件触发切换判决准则的优化算法。然后,介绍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级仿真平台的搭建,最后,系统级仿真证明提出的两种优化的切换算法有效提高了切换成功率。第三部分研究高速铁路环境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切换算法和基于目标小区预承载的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切换算法。分析了常规的基于A3事件触发切换判决准则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终端(UE)地理位置的切换判决算法方法和一种基于目标小区预承载的切换判决算法。这两种算法能够改进系统切换性能,减少无线链路失效(RLF)的发生概率,同时消除乒乓切换(PPHO)的发生。并且对长期演进(TD-LTE)系统的信令流程图进行了优化。系统级仿真证明这两种技术方案能够明显提高切换成功率,并且可以缩小切换带的覆盖长度,有利于降低小区边缘的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质量。第四部分研究高速铁路环境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的软切换算法。总结前面几种硬切换机制的缺陷,针对高速铁路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专网的特点,提出时分-长期演进(TD-LTE)系统的软切换算法。并且重新设计了支持软切换算法的长期演进(TD-LTE)系统的信令流程图。系统级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切换过程的掉话、断路现象,降低切换失败率。

张小川[5](1997)在《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在公用分组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上采用800MHz频段固定无线分组接入系统应注意的问题及组网方式

陈维俊[6](2016)在《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文中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老旧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手机上网等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的需求,于是4G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高速率及高带宽用于满足用户越来越平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LTE技术俗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所说的4G技术,它是由3GPP组织定制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3GPP所提出的整体4G解决方案为无线接入技术LTE加上核心网络架构EPC,而整体网络体系的名称实际为EPS,由于LTE名称使用起来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宣传推广更加方便,目前面向普通用户的宣传统一使用LTE来称呼整个系统。而实际运营中的4G系统有FDD-LTE与TDD-LTE两种,FDD-LTE与TDD-LTE其实是双工方式的不同,这两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TDD-LTE技术是我们国家大力推广发展的技术。本文首先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且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讲起,通过对历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单介绍来了解4G技术的由来及发展前景、研究意义,接着第二章会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先会从4G的无线接入技术开始讲起:TDD-LTE、FDD-LTE。接着是4G技术的核心网部分,新老核心网的对比、同网融合运行及升级替换等。第三章节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现网的本地网无线侧情况,从GSM、TD-SCDMA、TDD-LTE现网的融合组网情况说起,再到现网的组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网中LTE建设中需要考虑问题,如LTE网络质量规划、LTE网络覆盖问题、LTE网络容量归属、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及干扰等问题,最后讨论未来LTE网络的发展方向及前景。第四章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4G下的EPC核心网的组建,现网中2G/3G与4G核心网的融合,接入4G后一些业务处理上的变化及EPC核心网的一些功能上的改进与改变。4G网络下的传输网的介绍,先会从最基础的传输技术开始讲起,初步介绍现在已经成熟使用的传输技术及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如早期成熟的SDH技术以及从3G时段开始慢慢普及的PTN技术。以及当接入网速率提高后传输网如何提供高带宽的保证及对应4G网络特性的传输网相应的改造。第五章将会介绍4G网络下的语音解决方案:作为全IP的数据网络下对语音通信的几种解决方案,及CSFB、单卡双待、VoLTE这几种方案之间的相互对比,最后找出4G网络各阶段合适的语音解决方案。最后一章将会分析4G网络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大运营商如何建设才能最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同时考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会有那些技术提升和革新。

王磊[7](2020)在《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安全及其软件无线电实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智慧监狱是司法部建设数字法治与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在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监管场所各项业务融合,最大限度地汇聚整合、感测分析监管改造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而无线通信违禁品一直是监管场所安全管理的难题。目前监管场所大多使用以警用数字集群系统为代表的窄带集群通信系统和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其带宽和传输速率不足以支持智慧监狱建设的海量及高速的视频、图片等数据传输通信需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带宽和可靠的安全机制等特点,可提供高效可靠的语音、数据和视频通信,基本满足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网络需求,实现监管场所物理安全隔离、数字开放可控的目标。然而现今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网络为面向公网通信的网络架构,采用通信设备商的专用硬件,架构封闭且扩展困难。相对于无线专网建设架构复杂,建网成本与维护成本高。监管场所在设施维护及技术保障上力量薄弱、缺乏通信专业人员。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通信系统的开放化、通用化、模块化和标准化。软件无线电系统相比传统的通信系统具有开发成本低、灵活选择组网频段和带宽、系统易调试和易升级等特点。本论文通过分析SDR不同软硬件平台的优劣,研究了基于通用处理器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实现方法和基于开源平台OpenAirlnterface(OAI)的LTE开发技术。针对监管场所无线环境和实地调研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无线屏蔽环境下的LTE专网独立安全部署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监管场所的无线通信问题,研究分析无线专网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软硬件选型。分析对比现有专网使用的各技术标准、LTE专网的部署方式和不同方案的优劣势,研究了基于通用处理器(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GPP)的SDR的系统基本结构与实现方法。2.针对监管场所的安全通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DR的LTE专网无线通信系统。通过OAI与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USRP)搭建LTE专网软硬件开发平台。对模块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LTE核心网络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并实现了符合专网精简架构的S1接口功能子模块。通过对专网各模块间消息传递的层间接口进行优化,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同时针对监管场所干警的操作需求,编写自动化脚本,降低监管场所干警的操作难度与工作量。最后在实验室环境搭建了无线专网原型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和安全性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设计达到了监管场所专网数字开放可控、物理安全隔离的目标。3.针对基于SDR的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可靠运行需求,研究并设计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多维高斯分布的专网运行异常检测系统。若采用的传统通信技术运维方式,专网运维对于监管场所使用者干警的专业性要求过高。本论文基于搭建的无线专网平台和SDR通用设备,结合干警实际运维需求,研究了基于信息技术运维的异常检测方法。利用设计的专网原型系统,模拟监管场所各类使用场景采集构建正常样本数据集并进行标注,利用SVM分类模型时加入遗传算法进行训练获得超参数全局寻优。最后通过模拟各类异常情况下,采集异常样本与未经训练的正常样本组成测试集,检测本文设计系统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异常检测准确率显着提高。

魏志成[8](2014)在《基于GPRS的矿井提升机工况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机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监测设备之一,它能否稳定可靠地运行关系到矿山安全生产大局,关系到人员生命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对其运行工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提升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分析,说明提升机在运行过程中各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并对各系统在保证提升机安全运行具体功能要求方面进行细致剖析。之后,建立提升机运行状态故障树。通过对故障树的分析,确定提升机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故障因素间的关系,以此确定能够充分表征提升机运行状态所需的最小监测参数集。监测参数的确定是系统成功开发的基础。针对现有提升机监测系统网络组建复杂,数据传输稳定性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移动网络进行远程数据传输。系统构建过程中,首先对现场利用无线移动网络(GPRS)进行数据传输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对系统组建的详细过程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系统所需的软件开发语言及硬件设备,并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介绍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本文重点对无线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之后分别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主要完成硬件设备选型和硬件平台搭建。软件设计主要完成GPRS数据发送软件和远程监测平台软件的开发及网络中心数据库的设计。系统软件使用VB语言开发,数据库选择SQL server2008开发。通过现场搭建提升机监测平台,将实时监测数据存入现场服务器。利用自主开发的数据甄选发送软件,将现场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系统规定的发送格式打包,并通过GPRS模块发送至网络中心远程监测平台。自主开发的远程监测平台与现场数据甄选发送软件配套使用,完成数据包的接收、处理和数据的显示、存储等功能。针对系统设计目标及现场实际情况,软件增加部分自动化功能,包括数据甄选发送软件开机自启动、超时无指令自动发送等。远程监测平台实现GPRS模块登录状态检测、掉线自动挂断、自动重新接入,故障数据报警和实时数据存储。此外,该平台可对GPRS模块进行远程配置。本课题开发了一套基于移动网络的提升机运行工况远程监测系统,并已投入实用。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本文设计的提升机无线远程监测系统功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目标和工业应用标准。目前,该系统已在某矿副立井提升机监测系统上成功应用。该系统的应用,使现场长期存在的因有线网络不稳定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问题得以解决。

刘嘉盛[9](2019)在《LTE网络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目前室内无线覆盖相对薄弱,仅仅依靠室外宏基站的覆盖已经不能满足用户上网流量爆发式增长的通信需求。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大规模新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大型商业中心和写字楼。因此,通过建设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来解决室内信号覆盖问题已受到电信运营商的重视。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组网中使用的无源器件、天线、馈线、有源设备的功能用途、技术参数,为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组网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2)研究了LTE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组网方式及其设计方案。(3)提出了室外宏基站和室内小基站综合覆盖人流密集区域的实施方案,解决了LTE网络室内、外覆盖问题,满足了用户覆盖需求和运营商的网络容量需求。(4)以一个新建写字楼进行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覆盖为案例,从工程建设项目的需求分析、组织设计、系统仿真、工程实施、设备开通入网、工程测试验收全流程进行了工程实践,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

兰洁[10](2019)在《LTE-R网络设计及性能研究 ——以西成客专为例》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以极为迅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铁经济”,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配套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稳定性好、可靠性强、冗余率高、容灾性强的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保障列车控制与调度等信息的实时传输,也是高速列车安全、可靠、舒适运行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均以GSM-R系统为主要技术。但GSM-R属于窄带通信,不仅敷设成本较高,网络优化复杂度也非常高,满足业务需求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目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管内已经开通了九条GSM-R网络覆盖线路,承担着语音呼叫、调度命令信息传送、无线车次号传送以及列控信息传送等业务。西成客专是2012年建设的、利用GSM-R网络进行列车通信及控制的G网线路,但随着客运量、货运量的不断增大,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多山地区和隧道区域,保证列车定位精准、联控持续是通信部门重点盯控的工作内容,更是整个列车运行系统的核心。随着客货量的不断攀升,GSM-R系统对日益发展的铁路带宽需求捉襟见肘,对视频监控、乘客信息等业务的拓展也难以满足。本文首先从LTE的概况出发,详细论述LTE技术的网络结构和OFDM及多天线等关键技术,阐明LTE在现阶段的技术成熟程度,对比LET-R与GSM-R的差异和优劣性,分析西成客专使用GSM-R技术的弊端和短板,提出西成客专LTE-R的设计思路。针对西成客专地理环境、功能速度等因素的特点,就目前常用的几种网络组网方式进行比对,设计符合西成客专实际情况的核心网和无线网组网方案,结合西成客专的客运实际和未来的扩容需求,对网络容量进行评估设计。由于西成客专途经隧道较多,且具有长大坡道等地理因素,故分别对列车通过平原地区及隧道地区的网络覆盖需求进行分析、合理设计。挑选西成客专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隧道,针对开阔地区、短隧道、中长隧道以及长隧四种环境下天馈系统的连接进行规划,通过图形的形式展示天馈的配置及连接。最后对设计的西成客专LET-R网络的各项性能进行研究,保证所设计的网络在移动性管理、信令处理等列车运行方面的可靠性,通过分析越区切换过程中存在的切换过早、过晚及乒乓切换问题,对西成客专LTE-R切换成功率进行研究,对在列车进行寻呼、计费以及位置区域更新方面深入研究,保证西成客专LTE-R系统设计合理。

二、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无线调制技术
2 无线接入的方法与系统构成
    2.1 地面无线信道方式
        2.1.1 点对点接入方式
        2.1.2 点对多点的接入方式
    2.2 利用卫星信道接入
3 结论

(3)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及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3 面向配电网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
        1.3.1 配电网WAMS简介
        1.3.2 配电网和WAMS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同步相量通信规约研究
    2.1 同步相量相关标准的发展
    2.2 国际同步相量相关标准
        2.2.1 IEEE C37.118 系列标准
        2.2.2 IEC61850-90-5 标准
    2.3 GB/T26865.2-2011 数据传输协议
        2.3.1 数据传输方式
        2.3.2 实时通信的数据传输格式
        2.3.3 实时通信流程
    2.4 IEC60870-5-101 规约
        2.4.1 应用服务单元
        2.4.2 总召唤和遥控过程
    2.5 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扩展方案
        2.5.1 扩展帧格式
        2.5.2 扩展通信启动过程
        2.5.3 扩展遥控过程
        2.5.4 循环遥测遥信数据传输
    2.6 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实现
        2.6.1 帧的构建
        2.6.2 实时通信设计
        2.6.3 软件界面
        2.6.4 软件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网WAMS通信需求分析
    3.1 配电网WAMS通讯业务特点
        3.1.1 从业务的类型角度分析
        3.1.2 从业务数据流角度分析
    3.2 配电网WAMS通信业务需求
        3.2.1 不同业务流量的计算方法
        3.2.2 时延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通信网主要接入方式
    4.1 配电通信网接入网
    4.2 EPON接入
        4.2.1 EPON的工作原理
        4.2.2 EPON的组网模式
    4.3 工业以太网接入
        4.3.1 工业以太网的技术特点
        4.3.2 工业以太网接入模式
    4.4 电力线接入
        4.4.1 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
        4.4.2 PLC接入技术特点
    4.5 LTE230MHz接入
        4.5.1 LTE230MHz的系统构成
        4.5.2 LTE230MHz覆盖范围和数据传输安全
        4.5.3 LTE230MHz专网测试
    4.6 5G移动通信技术
        4.6.1 5G应用场景及其性能指标
        4.6.2 5G对配电网WAMS的价值
        4.6.3 5G通信测试
    4.7 配电通信网接入方式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网构架
    5.1 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网选择整体要求
        5.1.1 光通信技术的原则
        5.1.2 无线通信技术的原则
    5.2 配电网WAMS网络总体构架设计
    5.3 不同接入方式部署设计
        5.3.1 EPON接入方式
        5.3.2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入方式
        5.3.3 光与载波融合接入方式
        5.3.4 光与无线专网融合接入方式
        5.3.5 通信接入网经济性
    5.4 上海临港示范区配电通信接入网方案
        5.4.1 临港示范区配电网建设背景与通信网现状
        5.4.2 通信组网总体架构
        5.4.3 无线基站部署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支持高速切换的TD-LTE信令的设计及其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长期演进系统架构
        1.2.1 接入网系统架构
        1.2.2 无线接口协议架构
    1.3 长期演进系统切换过程
        1.3.1 切换测量
        1.3.2 测量报告评估准则
    1.4 研究历史与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测量的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物理层仿真研究
    2.1 引言
    2.2 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的参考信号
    2.3 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物理层仿真链路搭建
        2.3.1 长期演进系统的物理层参数概述
        2.3.2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测量的仿真链路搭建
        2.3.3 空间信道模型扩展
    2.4 物理层仿真链路算法研究
        2.4.1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测量的算法研究
        2.4.2 仿真链路参数设置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1 参考信号平均接收功率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2.5.2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测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事件触发的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的切换算法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事件触发的切换判决准则
    3.3 基于列车速度的层三滤波优化设计方案
    3.4 基于用户终端速度的事件触发切换判决准则的优化
        3.4.1 基于列车速度的切换参数优化的设计方案
        3.4.2 基于列车速度的统计特性触发时延TTT的优化设计方案
    3.5 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级切换仿真平台介绍
        3.5.1 时分-长期演进系统仿真平台概述
        3.5.2 时分-长期演进系统仿真平台软件架构
        3.5.3 时分-长期演进系统切换过程的仿真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1 切换性能评判尺度
        3.6.2 仿真参数设置
        3.6.3 层三滤波仿真结果分析
        3.6.4 基于用户终端速度的切换参数优化的仿真结果分析
        3.6.5 基于用户终端速度的统计特性事件触发的优化的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的切换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切换判决算法
        4.2.1 实施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切换算法的前提条件
        4.2.2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切换算法提出的基本概念
        4.2.3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切换算法的实施过程
        4.2.4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切换判决过程
    4.3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算法的切换信令流程
        4.3.1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基站间接口的切换信令流程
        4.3.2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基站和移动管理实体/服务网关间接口的切换信令流程
    4.4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切换中断时延分析
        4.4.1 基于竞争的后向切换
        4.4.2 基于无竞争的后向切换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目标小区预承载的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的切换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预承载的切换判决算法
        5.2.1 实施基于预承载切换算法的前提条件
        5.2.2 基于预承载切换算法提出的基本概念
        5.2.3 基于预承载切换算法的实施过程
        5.2.4 预承载的触发判决过程
    5.3 基于预承载算法的切换信令流程
        5.3.1 基于预承载的基站间接口的切换信令流程
        5.3.2 基于预承载的基站和移动管理实体/服务网关间接口的切换信令流程
    5.4 基于预承载的切换中断时延分析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铁路环境时分-长期演进系统的软切换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时分-长期演进软切换判决算法
    6.3 时分-长期演进软切换算法信令流程图
        6.3.1 基于基站间接口的软切换信令流程
        6.3.2 基于基站和移动管理实体/服务网关间接口的软切换信令流程
    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与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对照表
变量对照表
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6)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架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4G技术
    2.1 LTE本地网技术
        2.1.1 LTE产生背景
        2.1.2 LTE技术介绍
        2.1.3 TD LTE与FDD LTE
        2.1.4 全球LTE的发展状况
        2.1.5 本章小结
    2.2 4G核心网EPC
        2.2.1 EPC简要介绍
        2.2.2 EPC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移动本地网无线组网分析
    3.1 组网现状
    3.2 GSM、TD、LTE融合现状
    3.3 LTE发展方向
        3.3.1 LTE网络质量规划
        3.3.2 LTE的网络覆盖
        3.3.3 LTE无线网络容量规划
        3.3.4 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分析
    3.4 浙江移动4G无线网络维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移动4G核心网与传输网分析
    4.1 浙江公司4G网络下的核心网
        4.1.1 4G核心网EPC
        4.1.2 EPC网络下的智能化增强
        4.1.3 EPC网络下的计费方式
    4.2 浙江移动传输网介绍
        4.2.1 4G下的传输网支持
        4.2.2 PTN介绍
        4.2.3 PTN组网与业务模型
        4.2.4 LTE下的PTN保护方案
        4.2.5 LTE的传输配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4G技术下的语音业务解决方案
    5.1 CSFB方案
    5.2 单卡双待方案
    5.3 VoLTE解决方案
    5.4 三方案对比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安全及其软件无线电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和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无线专网方案设计
    2.1 监管场所下的LTE无线专网方案
        2.1.1 面向特殊行业应用的无线专网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演进
        2.1.2 LTE专网通信组网方案
    2.2 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
        2.2.1 软件定义无线电概述
        2.2.2 基于通用处理器的SDR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R的LTE专网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监管场所无线通信需求分析
    3.2 基于SDR的LTE软件平台
    3.3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3.4 LTE专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4.1 eNB模块设计
        3.4.2 MME模块设计
        3.4.3 网关模块设计与实现
        3.4.4 HSS模块设计
    3.5 LTE专网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所环境网络运行异常检测方法与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面向SDR专网的异常检测方法
    4.3 网络运行数据库建立
        4.3.1 网络运行数据采集
        4.3.2 数据标注与分析
    4.4 基于多维高斯分布和SVM的异常检测系统设计
        4.4.1 专网异常检测系统结构
        4.4.2 系统工作流程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SVM参数寻优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GPRS的矿井提升机工况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状态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小结
第二章 提升机结构原理与故障分析
    2.1 引言
    2.2 矿井提升机基本结构
    2.3 矿井提升机工作原理
    2.4 提升机安全运行要求和可能故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引言
    3.2 远程监测技术与方法
    3.3 系统设计目标
    3.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4.1 系统结构分析
        3.4.2 系统结构设计
    3.5 系统监测内容设计
    3.6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
        3.6.1 系统开发技术
        3.6.2 系统开发语言选择
        3.6.3 系统开发环境
    3.7 数据传输方式选择
        3.7.1 GPRS简介
        3.7.2 GPRS网络结构
        3.7.3 GPRS业务接入与分组数据传输过程
        3.7.4 GPRS的特点
        3.7.5 GPRS组网方式选择
    3.8 系统功能设计
        3.8.1 系统的分析流程
        3.8.2 现场数据采集模块
        3.8.3 现场监测模块
        3.8.4 现场数据存储模块
        3.8.5 服务器数据甄选模块
        3.8.6 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3.8.7 数据远程监测控制模块
    3.9 小结
第四章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硬件组成
    4.3 传感器选择及其供电系统
    4.4 通信总线
    4.5 现场工控机和信号输入板卡
    4.6 现场WEB服务器
    4.7 GPRS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4.7.1 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块选型及串口标准选择
        4.7.2 主要技术参数及功能说明
        4.7.3 SIM卡选择
        4.7.4 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块配置
    4.8 数据接收端硬件配置及要求
    4.9 小结
第五章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说明
    5.3 现场组态王监测平台设计
    5.4 现场服务器数据库设计
    5.5 数据甄选发送软件设计
        5.5.1 软件功能设计
        5.5.2 软件设计思想与流程图
        5.5.3 软件与GPRS无线数传模块通信
        5.5.4 数据发送格式说明
        5.5.5 数据甄选发送软件
    5.6 数据中心软件设计
        5.6.1 数据中心平台功能设计
        5.6.2 软件设计思想与流程图
        5.6.3 数据中心基础平台设计
        5.6.4 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5.7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5.7.1 SQL数据库设计
        5.7.2 数据保存与更新
    5.8 移动设备应用软件
    5.9 小结
第六章 试验与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室试验
        6.2.1 试验系统
        6.2.2 试验内容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现场实验
        6.3.1 试验系统
        6.3.2 试验内容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系统应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主要结论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LTE网络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LTE网络关键技术
    2.1 LTE网络概述
    2.2 LTE网络构成
    2.3 关键技术
        2.3.1 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
        2.3.2 多天线MIMO技术
        2.3.3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技术
        2.3.4 干扰抑制ICIC技术
第三章 LTE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工程建设原则
    3.1 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建设方式
        3.1.1 新建分布系统
        3.1.2 改造分布系统
        3.1.3 天线设置要求
        3.1.4 共建共享原则
    3.2 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建设类别
        3.2.1 无源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
        3.2.2 有源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
        3.2.3 室内光纤分布系统
        3.2.4 泄漏电缆分布系统
    3.3 分布式室内天线系统设备的应用
        3.3.1 馈线应用原则
        3.3.2 天线应用原则
        3.3.3 器件应用原则
        3.3.4 数字直放站的应用原则
    3.4 配套线缆布放原则
        3.4.1 GPS天线布放原则
        3.4.2 馈线布放原则
        3.4.3 电源线布放原则
第四章 LTE网络分布式室内天线系统设计
    4.1 分布式室内天线系统设计依据
    4.2 分布式室内天线系统设计指标
    4.3 LTE网络覆盖设计要求
        4.3.1 三层覆盖方式
        4.3.2 室外宏基站覆盖室内
        4.3.3 室内深度覆盖
    4.4 LTE网络信号源选型
        4.4.1 中兴设备
        4.4.2 爱立信设备
        4.4.3 信号源功率设计
    4.5 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天线布放设计
        4.5.1 覆盖指标要求
        4.5.2 分场景布放原则
        4.5.3 多系统合路设计
        4.5.4 传输损耗设计
        4.5.5 天线口功率设计
        4.5.6 切换区域设计
    4.6 网络系统参数设计
        4.6.1 TA规划设计
        4.6.2 PCI规划
        4.6.3 无线网络同步
第五章 分布式室内天线系统实施案例
    5.1 某高档商住楼工程概述
        5.1.1 无线网络勘察情况
    5.2 设计规划
    5.3 站点基本指标
        5.3.1 话务模型
        5.3.2 覆盖模型测算
        5.3.3 信号源规划
        5.3.4 材料清单
        5.3.5 投资估算
    5.4 分布系统覆盖设计
        5.4.1 平面图及系统图设计
        5.4.2 系统仿真
    5.5 工程测试
第六章 小基站室内外立体覆盖的工程实现
    6.1 小基站的介绍
    6.2 新设备室内室外结合覆盖工程实践
        6.2.1 工程覆盖情况
        6.2.2 QCELL小基站分布式室内天线系统建设方案
        6.2.3 新型室外小基站IMACRO建设方案
        6.2.4 开通运行情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LTE-R网络设计及性能研究 ——以西成客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及LTE的发展状况
        1.2.1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
        1.2.2 LTE的发展状况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2 LTE通信系统
    2.1 LTE网络结构
    2.2 LTE组网方式
    2.3 LTE关键技术
        2.3.1 OFDM技术
        2.3.2 多天线技术
    2.4 西成客专GSM-R的局限性及应用LTE-R方案的提出
    2.5 本章小结
3 西成客专LTE-R网络设计
    3.1 西成客专LTE-R网络组网设计
        3.1.1 核心网组网设计
        3.1.2 无线网组网设计
    3.2 西成客专LTE-R网络容量设计
    3.3 西成客专LTE-R网络覆盖设计
        3.3.1 西成LTE-R站址选择
        3.3.2 平原地区覆盖设计
        3.3.3 隧道地区覆盖设计
        3.3.4 天馈系统连接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西成客专LTE-R性能研究
    4.1 西成客专LTE-R系统可靠性分析
        4.1.1 移动性管理
        4.1.2 信令处理
    4.2 西成客专LTE-R切换成功率分析
        4.2.1 切换过早问题
        4.2.2 切换过晚问题
        4.2.3 乒乓切换
    4.3 其他性能分析
        4.3.1 寻呼
        4.3.2 计费
        4.3.3 跟踪区域更新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研究[J]. 陶旸.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03)
  • [2]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无线接入系统性能及组网方式[J]. 张小川.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7(01)
  • [3]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及组网技术研究[D]. 窦开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支持高速切换的TD-LTE信令的设计及其优化的研究[D]. 栾林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2)
  • [5]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在公用分组网中的应用[J]. 张小川. 电信技术, 1997(07)
  • [6]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D]. 陈维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7]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安全及其软件无线电实现技术[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于GPRS的矿井提升机工况监测系统研究[D]. 魏志成.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9]LTE网络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嘉盛.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LTE-R网络设计及性能研究 ——以西成客专为例[D]. 兰洁.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中无线接入系统的性能及组网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