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微音诱发技术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耳蜗微音诱发技术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一、耳蜗微音电位诱发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陈建勇[1](2021)在《听障婴幼儿全面听力学诊断评估》文中提出婴幼儿全面而准确的听力诊断评估是进行精准干预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就婴幼儿全面的听力诊断评估涉及的病史采集、听力及基因、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决策、听力的近/远期随访选择的时机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王斌,杨华,陈晓巍,曹克利,高志强[2](2021)在《人工耳蜗技术:过去、现在与未来》文中研究指明人工耳蜗技术可以帮助绝大多数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力,此项技术最早始于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技术发展的方向包括单通道和多通道技术, 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单通道人工耳蜗研制成功, 1980年完成了国内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术, 1995年5月,完成国内第一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声电联合刺激人工耳蜗、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等, 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植入声电联合刺激人工耳蜗,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研究也位于国内前列.随着手术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人工耳蜗适应症逐渐放宽, 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研发成功术前电刺激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大量疑难复杂病例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国内外也积极开展单侧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神经性耳鸣的人工耳蜗植入应用研究以及机器人辅助下人工耳蜗植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于2020年报道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人工耳蜗植入.同时光学人工耳蜗的研究也进入实验阶段.本文综述了人工耳蜗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史、目前技术拓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人工耳蜗的技术进步提供参考.

王笑宁[3](202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耳蜗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OSAHS患者听功能变化特点;评估耳蜗电图在OSAHS患者耳蜗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01月~2021年01月就诊于我院未诉听力变化的中、重度OSAHS患者32例(64耳)为OSAHS组,另选取无OSAHS的健康成年人30例(60耳)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听阈、DPOAE及EcochG检测,比较两组间纯音听阈、DPOAE反应幅值、AP潜伏期和振幅、CM反应阈值的差异。结果:1.纯音测听检测:OSAHS组与对照组相比,纯音听阈在4k Hz、8k Hz、10k Hz、12.5k Hz、16k Hz听阈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POAE检测:OSAHS组与对照组相比,在0.75k Hz、1k Hz、1.5k Hz、2k Hz、3k Hz、4k Hz、6k Hz、8k Hz幅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cochG的AP:OSAHS组与对照组相比,AP潜伏期延长,振幅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CM的反应阈值: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患者在1k Hz、2k Hz、4k Hz的CM反应阈值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AHS可使患者出现隐性的听力损失,且以高频区域听力损失为主;2.应用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及耳蜗电图检测可发现OSAHS患者的听功能变化;3.耳蜗电图(EcochG)检测可用于OSAHS患者耳蜗功能的临床监测;4.CM反应阈值的变化可提示OSAHS患者耳蜗毛细胞受损情况。

张斯,王林娥[4](2021)在《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CAEP)是大脑对听觉刺激和电刺激在中枢听觉系统及外周听觉系统中产生的电位,可以反映认知、记忆、判断、思维等皮层功能。随着近些年人们对电生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对CAEP波形的客观判断已较准确。CAEP具有以下优势:反映的听觉传导通路较其他检测方式更完整;对自身产生的噪声耐受性强;其刺激持续时间较长,足以刺激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刺激声从言语声中提取经滤波后频响较好,能反映各频段听力情况(Andrea等,2005);

张陨雪,邓东舟[5](2021)在《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耳鼻喉专科的被动耳科听力检查,全称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用于客观评价听力、多发性硬化、脑死亡、脑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以及手术监护等[1-2]。主要的听觉诱发电位包括耳科中测听、听觉脑干反应、耳蜗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以及稳态听觉诱发电位等。该种检测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无创性等优势,在检查的过程中通常不需要患者配合,对婴幼儿以及昏迷患者的检查具有积极意义[3]。

令娜娜[6](2021)在《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余听力与内耳形态的相关性,探究术前残余听力对CI术后疗效的影响,揭示术前残余听力对CI患者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015年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383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ennaroglu内耳畸形分类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内耳结构正常组、EVA畸形组、EVA+IP-II畸形组、其他内耳畸形共4组,结果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残余听力分布情况,分析残余听力与内耳形态的相关性。对术前完成ASSR检查的患者分为有残余听力组和无残余听力组,评估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两组患者CI术后疗效的差异,分析术前残余听力阈值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影像学诊断本组病例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25.07%,最常见的三种内耳畸形为EVA畸形、EVA+IP-II畸形、IP-II畸形。2.术前听力学评估及残余听力情况: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及听力学检查确诊为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BR对残余听力的检出率为13.97%,ASSR对残余听力的检出率为60.12%。按内耳形态分类的内耳结构正常组、EVA畸形组、EVA+IP-II畸形组和其他内耳畸形共4组,各组间ABR阈值的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其中EVA畸形组与EVA+IP-II畸形组的ABR阈值比内耳结构正常组及其他内耳畸形组有更好的残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SR结果与此吻合,4组患者各频率残余听力的分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其中EVA畸形组与EVA+IP-II畸形组ASSR各频率的阈值比内耳结构正常组及其他内耳畸形组有更好的残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完成ASSR的242例患者,有残余听力组患者的声调、扬扬格词、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优于无残余听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不同内耳形态患者中残余听力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在内耳结构正常患者中,有残余听力患者的单音节字、韵母、声调、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优于无残余听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耳畸形患者的残余听力与术后疗效无类似的相关性,有残余听力患者与无残余听力患者的助听听阈、问卷评估及开放式言语识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阈值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CAP评分、SIR评分与ASSR各频率阈值及平均听阈呈负相关,声调与1.0kHz残余听力与的识别呈负相关,扬扬格词识别率与1.0 kHz、2.0 kHz、4.0kHz及平均听阈阈值呈负相关,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与0.5 kHz、1.0 kHz及平均听阈阈值呈负相关,余各频率未见相关关系。0.5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及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呈负相关,1.0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声调、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的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均呈负相关,2.0kHz及4.0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及扬扬格词识别率呈负相关,ASSR的平均听阈阈值与CAP评分、SIR评分、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的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1.EVA畸形及EVA+IP-II畸形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一致,且较内耳结构正常组、其他内耳结构畸形患者的残余听力好。2.残余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耳形态正常的CI患者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而对内耳畸形患者的CI术后疗效影响不明显。3.低频残余听力对CI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一定的正向益处,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听觉言语康复,术中保存残余听力也是术后康复的实际需要。4.对大多数ABR和ASSR未引出残余听力的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接受CI手术也可获得一定的疗效。5.接受CI手术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中,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25.07%,最常见的三种内耳畸形为EVA畸形、EVA+IP-II畸形和IP-II畸形。

王杰,张李芳,陈婧媛,陈彪,李永新[7](2021)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人工耳蜗术后长期听力康复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长期听力康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我院诊断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患者并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患者的临床资料、听力及颞骨影像检查结果。对其中12例患儿通过听觉行为分级标准量表(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量表(SIR)两种问卷进行规律随访评估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并将其与45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且结构正常的患儿术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46例患者(74耳)中,18例为单侧患病;74耳中36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引出(引出率为48.65%);61耳(64耳行CM检查)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CM)引出(引出率为93.85%);23耳DPOAE及CM均引出。12例CI患儿,于开机后当月、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CAP平均得分为0.58、1、2.33、3.1、4.5、5.2、5.6;相应SIR平均得分为分别为1、1、1.09、1.6、2.42、3.3。在这12耳中,5耳DPOAE未引出,并且该5耳其CAP平均得分为0.6、0.75、2.67、3、4.8、5.6、5.8,相应的SIR平均得分分别为1、1、1.25、1.75、2.6、3.6、3.75;在7耳DPOAE引出患儿中,其相应CAP平均得分为0.57、1.17、2.17、3.14、4.29、4.8、5.4,对应的SIR平均得分分别为1、1、1、1.5、2.29、3、3.6。结论 DPOAE的引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未引出不代表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缺失。对于ANSD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具有个体差异。

黄薇,黄爱萍,孙倩,许敏,宋英鸾,耿江桥,李红霞,温鑫,朱庆文[8](2020)在《耳蜗微音电位在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婴幼儿听力正常组,听神经病(AN)组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组在耳蜗微音电位(CM),耳声发射(OAE)的引出率以探讨经表皮电极测得耳蜗微音电位在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年龄3月龄至36月龄的婴幼儿,根据听力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其中听力正常组50人100耳,AN组25人49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组40人75耳,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耳声发射和耳蜗微音电位的引出率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OAE在听力正常组中的引出率是91%,在AN组中的引出率是75.5%,在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组中的引出率是0;CM在听力正常组中的引出率是96%,在AN组中的引出率是100%,在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组的引出率是0;分别进行OAE和CM的引出率的两两比较,听力正常组与AN组在OAE的引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531>0.05),听力正常组与AN组CM的引出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578>0.05),而AN组与极重度神经性聋组以及听力正常组与极重度神经性聋组OAE和CM的引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结论 CM和OAE都是评价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的客观听力学检查方法,由于CM可避免中耳功能的影响,因此在婴幼儿听力检查中比OAE更精准,尤其是当ABR在100nHL未引出或严重异常时,CM应当作为一项常规的检查项目来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

李楠楠,谢春成[9](2020)在《前庭神经鞘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前庭神经鞘瘤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术后极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出现和进展,可以及时发现术中危险操作,进而从功能层面及早地避免神经损伤,对于安全切除肿瘤、术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脑干和神经功能以及术后结果的预判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前庭神经鞘瘤生长特性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行为预测正在深入研究中,未来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与精准治疗将为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黄丽辉[10](2020)在《隐性听力损失及早期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耳聋作为人类常见的感觉障碍,可引起一定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作为人类更严重的潜在健康威胁愈发受到重视。HHL的症状较为隐匿,是一种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的缺陷,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率下降为其主要表现,但临床上常规听力学检查无法发现,因此关注HHL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现就HHL的定义、病理机制、临床听力学特点以及早期识别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1 HHL概述

二、耳蜗微音电位诱发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蜗微音电位诱发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人工耳蜗技术:过去、现在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耳蜗发展史
    1.1 早期阶段
    1.2 实用阶段
    1.3 国内研究历史
    1.4 人工耳蜗技术基础研究——言语策略
    1.5 人工耳蜗技术与耳聋基因研究
2 人工耳蜗技术拓展
    2.1 特殊病例人工耳蜗植入
    2.2 单侧聋人工耳蜗植入
    2.3 声电联合刺激
    2.4 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2.5 老年性聋与人工耳蜗
3 人工耳蜗发展趋势
    3.1 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
    3.2 全植入式人工耳蜗
    3.3 人工耳蜗与耳鸣
    3.4 光学人工耳蜗
4 展望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耳蜗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1.1 OSAHS组
        1.1.2 正常对照组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多导睡眠检测(PSG)
        2.2 鼓室导抗图检测
        2.3 纯音听阈检测
        2.4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
        2.5 耳蜗电图(EcochG)检测
        2.5.1 EcochG的AP检测
        2.5.2 EcochG的CM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两组各频率的纯音测听气导阈值比较
    3.两组各频率DPOAE反应幅值检测结果
    4.两组EcochG检测结果
        4.1 两组AP潜伏期和振幅比较结果
        4.2 两组CM反应阈值比较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听力学特点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听觉皮层诱发电位概念及原理
2 测试方法
3 临床应用
    3.1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3.2 婴幼儿听觉发育程度评估
    3.3 辅助诊断中枢听觉处理障碍
    3.4 听神经病患者的听觉功能评估
    3.5 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5)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关于听觉诱发电位的相关研究
    1.1 国外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2 国内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2 听觉诱发电位临床应用热点
    2.1 客观听阈评估———多种测试方法的联合应用
    2.2 术中监测———耳显微外科发展的要求
        2.2.1听神经瘤术中听力监测
        2.2.2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监测
        2.2.3 中耳手术术中听力监测
    2.3 听觉认知功能评价
        2.3.1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
        2.3.2 失匹配负波
        2.3.3 复合信号诱发的脑干反应
3 听觉诱发电位刺激信号的标准化

(6)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资料采集
    2.3 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 分组及比较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内耳结构发育与残余听力的相关性分析
    3.3 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内耳结构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5 术前残余听力程度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评估
    4.2 内耳形态与残余听力的相关性
    4.3 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人工耳蜗术后长期听力康复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试方法
        1.2.1术前检查
        1.2.2术后开机及随访
2结果
3 讨论

(8)耳蜗微音电位在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与材料
        1.3.1 资料采集
        1.3.2 听力检测方法
        1.3.2. 1 声导抗测听
        1.3.2. 2 听性脑干测试
        1.3.2. 3 听觉稳态测试
        1.3.2. 4 耳声发射测试
        1.3.2. 5 耳蜗微音电位测试
        1.3.3 影像学检查
        1.3.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对AN组患儿回顾性研究发现
    2.3 CM在各组中的引出率的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9)前庭神经鞘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中听神经监测
    1.1 BAEP
    1.2 CNAP
2 术中面神经监测
    2.1 自由肌电图监测
    2.2 直接神经刺激
    2.3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3 小结

(10)隐性听力损失及早期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HHL概述
    1.1 HHL的定义
    1.2 HHL的病理机制
2 HHL的早期识别
    2.1 HHL的临床听力学特点
        2.1.1 纯音听阈
        2.1.2 言语识别率
        2.1.3 ABR
        2.1.4 耳蜗电图
    2.2 HHL的早期识别方法
3 HHL的预防与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四、耳蜗微音电位诱发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听障婴幼儿全面听力学诊断评估[J]. 杨军,陈建勇.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05)
  • [2]人工耳蜗技术:过去、现在与未来[J]. 王斌,杨华,陈晓巍,曹克利,高志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8)
  •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耳蜗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笑宁.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张斯,王林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04)
  • [5]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进展[J]. 张陨雪,邓东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21(04)
  • [6]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令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7]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人工耳蜗术后长期听力康复效果分析[J]. 王杰,张李芳,陈婧媛,陈彪,李永新.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01)
  • [8]耳蜗微音电位在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中的应用[J]. 黄薇,黄爱萍,孙倩,许敏,宋英鸾,耿江桥,李红霞,温鑫,朱庆文.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4)
  • [9]前庭神经鞘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J]. 李楠楠,谢春成. 医学综述, 2020(15)
  • [10]隐性听力损失及早期识别[J]. 黄丽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7)

标签:;  ;  ;  ;  ;  

耳蜗微音诱发技术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