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柴拉干[1](2021)在《蒙古族小学低段诗歌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诗歌是小学低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载体之一,诗歌的教育价值不言而喻。蒙古族小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能体会诗歌意境与内涵,同时还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近年来,对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部分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的研究不多见。根据《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统一要求,从2021年秋季开始,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一、二年级开始使用国家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新情况下,探索低年级诗歌教学有效策略,具有率先尝试丰富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方法的理论意义,也有改善低年级诗歌教学现状、提升蒙古族小学诗歌教学质量、促进蒙古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意义。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帮助解决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在培养蒙汉双语人才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绪论部分,简述了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面临的新情境与诗歌在培养学生方面体现的教育价值。第二部分,概要梳理了诗歌与儿童成长的相关理论,包括中国古代“诗教”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加深了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后,对其所使用教材的诗歌选编情况进行了梳理概括,为下一步探索有效策略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通过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教师访谈,概括总结出当下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部分,从教师教学方面提供了策略,为诗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致力。第六部分,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为例,设计一篇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案例,将总结出的教学策略运用于具体实际教学中,以进行检验和评估。教科书中选录的诗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诗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诗歌教学能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加强文化认同感,能促进蒙古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笔者希望本研究能有效促进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蒙古族学生蒙汉兼通打好基础。
田若楠[2](2021)在《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小学建筑设计起步和发展比较晚,关于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有待完善。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校园里,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社交等行为发生的最主要场所即为建筑的公共空间。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紧密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我国小学建筑中,对心理发展特点的关注有限,基于发展心理学而进行设计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极其缺乏,所以如何改善小学建筑的公共空间,使得其能真正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这件事情的紧迫性不言而喻。本论文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结合发展心理学展开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激发和促进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及成长为目的。试图为营造真正能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参考。通过研究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发现其思维发展特点随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因此将他们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是6—8岁(低年级)、9—10岁(中年级)和11—12岁(高年级)。低年级儿童思维表现出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中年级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一个转折期或关键期,其思维发展正是处于从形象性到抽象性进行过渡的阶段;高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抽象性、随意性等特点。根据通过分析得出的不同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儿童空间心理需求,针对低、中、高年级儿童提出不同的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和有针对性的策略。并通过张家口市马路东小学的设计进行实践检验。
宋佳[3](2020)在《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绵阳市A小学为例》文中指出“绘本”被誉为“幼年儿童的第一本书”和“伴随儿童的第一本书”,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有的学校开设了“绘本”这一门学习课程。基于符合儿童身心特征的图画设计,配以贴近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主题,“绘本”以其特有的形式涵盖着儿童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儿童兴趣阅读的主要读物。除此之外,“绘本”还通过故事生动地传递着知识,深入浅出地描述着道理,能够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能力,可谓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近年来“绘本”阅读教学受到国内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有所关注与发现。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以探索和发现“绘本”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和研究新型的“绘本”教学策略为主,力争能够将“绘本”教学策略提升至一个新台阶。让儿童受益于新型的“绘本”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和充分地展示内心世界,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低年级儿童身心的发展。本文拟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就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主要概念、相关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立足于具体学校绵阳市A小学,对低年级“绘本”课程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小学一二年级的部分学生,部分“绘本”教师,及部分家长。调查方法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课堂实例研究等多种形式。从而全面地了解到了A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现状及相关情况。第三部分通过调查的结果,具体分析目前“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积极探索新型的“绘本”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形成新型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策略,让儿童能够直接受益于“绘本”教学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连珠[4](2020)在《小学生校园欺凌中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 ——以番禺区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欺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发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欺凌问题是学生之间的冲突与攻击,这一现象和行为的萌芽期应在更早的阶段。加之,近年来校园欺凌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愈发恶劣,并呈低龄化态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更应受到关注和介入。关注低年级学生攻击行为问题,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观念迫在眉睫。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划分出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夫妻关系等)、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班主任及教师教育方法、同伴影响等)、外界媒体(电视、电影、游戏等)、个体身心差异(生理、心理)、社工介入研究五个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而小学低年级阶段社工介入的实务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小组介入低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的实务过程,探索其可行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工小组工作介入低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攻击行为儿童的行为矫正,从源头改善将来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隐患。在介入前,笔者通过访谈法对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关于班级学生欺凌及攻击行为”的现状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真实需求和开展小组的必要性。其次,基于行为认知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小组方案的设计,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小学低年级攻击行为。最后评估和探讨小组实务的效果,并对本次小组进行反思。本次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低年级学生攻击行为方面效果显着,科学回应需求;以游戏为依托,增强趣味性;逐步赋权,助人自助等独特的成效优势,且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社工能很快融入。但由于部分成员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使小组成效的发挥受到一定阻力。对此,笔者结合本次小组的实务经验,归纳出小组工作介入小学低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的教育路径,在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以学生实践参与为主,家长课堂为辅的路径,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观念,从源头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校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蔺双[5](2020)在《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Q市F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场所,它们均担负着教育儿童的责任,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更好融合,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手段,更是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的需求。小学生自制能力欠缺,尚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家长和教师有较强依赖性,他们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约束与要求,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因而研究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家校合作有深刻的意义。本研究参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家校合育现状调查问卷、赵澜波的北京市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状况调查表等资料,将家校合作分为认识、家校关系、意愿、领域、方式和效果评价六方面,并从认知与行动两个大维度比较分析;同时选取Q市某小学一二年级家长和教师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收集信息,通过SPSS中的频率统计、均值、方差等分析该校家校合作的常见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家校合作在班级内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各因子均值较高。但从均值和方差数值来看家校合作存在被动现象,存在家校双方对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合作主动性、双方地位不平等,家校合作领域片面化、家校合作途径虽多但表面化及效果与评价时效性差的问题。研究者从家庭、学校、教师和社会四层面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家庭层面:对家庭的教育职能认识不清和工作生活忙碌无暇顾及;学校层面:忽视沟通的双向性和缺乏相关培训课程;教师层面:教师工作量饱和和沟通合作技能匮乏;社会层面:缺乏相关政策制度、传统的教育观念误区和成绩至上的社会风气。为完善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研究者提出策略:联合双方力量,增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增强双方参与度,调动家校合作主动性;推进平等合作,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提升合作能力,拓宽家校合作的领域和途径;健全合作体制,保障家校合作的效果。
王洁[6](2020)在《对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殊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源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化。《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制定和颁布表明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识字教学的基础地位。落实新课标是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对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识字教学进行研究适应了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新课标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特教学校课程的变革与重构等相关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首先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由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智力落后儿童识字规律分析,对培智学校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理想状态有了基本认识:培智学校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以生活为核心”,明确开放而适性的识字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生活”,丰富识字教学的资源;“多措并举”,优选识字教学方法“以评价促发展”,多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进而,通过对L培智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形同虚设,忽视梯度设计,难以体现“识写分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施中,分层教学实施不利,难以提供个别化支持,识字内容局限教材,教学方法强调直观性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经历的重要性,课堂问题频发,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依据不足,评价方式单一。就其原因,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差异性太大,给教学带来困难;课标缺位,教学无据可依;汉字本身特点,增加学生识字难度;教师教学理念以及能力还有待提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师识字教学理念。第二,钻研课标,落实“基于标准的教学”。第三,基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增强识字教学的针对性,为不同需要学生制定更适合的识字教学方案。第四,分析教材,充分发挥生活世界的教育价值。第五,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第六,综合运用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识字过程与识字结果。
王沛文[7](2020)在《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未来人格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小学阶段系统的性教育几乎为零。因为缺乏防范性侵知识,不能正确看待理解性行为及两性关系,而导致青少年性侵案件频发、堕胎比例增高等,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的性教育开展已刻不容缓。但性教育不同于传统知识的讲授,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大量敏感词汇,按照传统方式讲授会使人感觉羞涩、难过。缺乏适合性教育开展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空间是导致性教育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降低学生在性教育过程中的羞涩程度,提高性教育授课参与度为目的,通过实验等方式,探讨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性教育教学组织、空间模式及教学空间物理环境。首先对国际颁布的性教育文件和国内的性教育政策进行了整理,分析整理了国内外性教育的理论和空间方面的研究。在总结性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国内现阶段较权威的性教育课程课件进行梳理,整理出课件的主要知识点和课程的羞涩程度,并针对于羞涩内容进行了课程敏感度研究。进而在小学进行性教育授课实验,通过对性教育中儿童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的研究,观察并总结小学阶段儿童在性教育课程中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提出小学阶段性教育教学空间上存在的问题。接着分别从小学阶段性教育的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和教学空间物理环境两个方面,通过在西安地区部分小学进行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适合小学生的性教育教学组织、空间模式(包括人际关系距离和性别区分、班级规模、游戏空间面积等)及教学空间物理环境(包括教学空间色彩环境、教学空间的边界围合程度、教学空间的边界透明度和教学空间的光照环境等)。最后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教学空间设计提出相应的策略,归纳了适应不同教学情况的两种性教育教学空间模式。本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没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与性教育发展同步或超前,运用环境心理学,探讨适宜的性教育模式与教学环境。研究可推动我国性教育的开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可降低儿童羞涩度的性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性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
戴莉芳[8](2020)在《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越来越成为了国家和人民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儿童一生的发展中起着启蒙的作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教学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伴随着儿童身体机能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小学校园中,教室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场所,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原本为“应试教育”打造的符合“编班授课制”教学模式下的室内教学空间已经不再适应和满足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为小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温馨、丰富、新颖的室内教学空间,对提高学生专注力与高效的学习至关重要。论文以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心理学作为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分析出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创色出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室内教学空间环境。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章的第一章绪论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分别为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章第二章和第三章。首先探讨儿童心理学理论及其与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关系。通过对儿童主体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界定,同时对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提取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并总结出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分析出儿童心理学对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影响与价值体现,进一步论证儿童心理学理论引入到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性。紧接着对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进行探究,首先对小学室内教学空间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概括,并从中提取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主要的教学理念下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接着对我国对于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国家设置规定和各类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本地区现有的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前正在使用中的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现状,并总结出不足之处,为后面的设计实践和改造具有现实意义。第三部分为文章第四章。从儿童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析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首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再对影响空间设计的空间布局、环境要素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儿童心理学介入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的策略。第四部分为文章第五章,通过设计实践,将前文研究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方案中,营造一个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
孙慧芹[9](2020)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实现“三维”目标的统整。然而,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理论研究不足、教学实践效果不佳、学生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者在梳理国内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认识基础,并调研了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以叶圣陶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2011版课标中“读整本的书”的相关标准以及“期望理论”“心理场效应理论”“驱力——诱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心理学观念为指导。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养成阅读习惯,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研究者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兴趣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内驱力,以习惯养成为最终目的,围绕如何改进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一问题,根据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了为期两年行动研究。第一阶段是尝试和探索阶段,通过构建“阅读共同体”、强化“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第二阶段是改进和提高阶段,通过亲子阅读、趣味引领、尊重差异、多元评价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阶段是深化和完善阶段,通过强化“阅读场”、消除“阅读倦怠”等改进措施,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本次行动研究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知识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品质,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教育目标。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建议:把握低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目标;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运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估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
李娇娇[10](2020)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谣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一种文学题材形式,其内容浅显、结构整齐、节奏明快;且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本论文重点研究童谣教学的独特价值,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童谣教学的优化策略,为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工作者提供最切实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六项内容。本论文的提出以传统文化的需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基点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对小学低年级童谣教学进行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主要从童谣及其特点、价值、方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根据童谣的趣味性、教育性、生活性来阐述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童谣教学有着启迪儿童的心智、促进语言发展、扩大生活经验、培养美好情感、锻炼孩子的意志能力、完善儿童品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基于童谣的特点、价值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出童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偏离,忽视童谣的主题;教学方法单调,忽视童谣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片面,忽视童谣的情感性;教学评价单一,忽视童谣的多元性。针对童谣教学问题,笔者深刻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儿童观有偏差、童谣教学观模糊、教学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第四部分针对性的总结概括优化策略:设置明确的童谣教学目标、改善童谣教学内容、丰富童谣教学方法、童谣教学评价多元化、提升教师童谣教学的专业素养。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族小学低段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诗歌与儿童成长的相关理论支撑 |
(一)中国古代“诗教”理论 |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二、蒙古族小学低年级儿童学情与教材分析 |
(一)蒙古族小学低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
1.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 |
2.掌握书面语言的过渡期 |
3.健康人格美的形成期 |
(二)蒙古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诗歌接受水平综述 |
1.汉语学习情况 |
2.听与说的情况 |
3.读与写的情况 |
(三)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诗歌分析 |
1.教材诗歌编排情况 |
2.模块相辅相成情况 |
3.统编教材使用情况 |
三、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 |
(一)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的实施 |
2.问卷的设计 |
3.数据的分析 |
(二)低年级儿童学习诗歌存在的问题 |
1.新语言学习较困难 |
2.语言环境相对欠缺 |
3.知识储备不够充足 |
(三)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教学目标制定偏重识字 |
2.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
3.自身诗歌素养有待提高 |
(四)学校与家庭存在的问题 |
1.相关诗歌教学资源的缺乏 |
2.教学设备使用情况不理想 |
3.考试评价体系问题 |
四、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策略 |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
1.启发式教学模式 |
2.开放式教学模式 |
3.新媒体教学模式 |
(二)丰富诗歌教学方法 |
1.诵读教学法 |
2.体验式教学 |
3.游戏教学法 |
(三)拓展诗歌教学维度 |
1.拓展诗歌教学广度 |
2.拓展诗歌教学长度 |
3.拓展诗歌教学效度 |
(四)提高教师诗歌素养 |
1.强化专业本领 |
2.提高反思意识 |
3.教科研一体化 |
五、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案例——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 |
(一)课前准备 |
1.备“材”——教材 |
2.备“人”——学生 |
3.备“书”——板书 |
4.备“具”——教具 |
(二)课中实施 |
1.动“口”——诵读 |
2.创“境”——情境 |
3.动“手”——仿写 |
(三)课后巩固 |
1.练——作业 |
2.观——格物 |
3.思——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1-2 年级选诗辑录 |
附录二 蒙古族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现状 |
1.1.3 目前我国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学龄初期儿童 |
1.3.2 小学建筑公共空间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发展心理学 |
2.1.2 儿童心理学 |
2.2 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
2.2.1 学龄初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
2.2.2 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
2.2.3 学龄初期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及人际关系 |
2.2.4 学龄初期儿童品德的发展 |
2.3 不同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及空间心理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目前我国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3.1 调研案例分析 |
3.1.1 石家庄市赞皇县李峤小学 |
3.1.2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
3.1.3 上海嘉定桃李园实验学校 |
3.1.4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 |
3.1.5 调研案例结果分析 |
3.2 问卷调研 |
3.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2.2 问卷统计结果 |
3.2.3 问卷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 |
4.1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4.1.1 区分阶段原则——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
4.1.2 提供选择原则——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理论 |
4.1.3 引导交往原则——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 |
4.1.4 贴近自然原则——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理论” |
4.2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4.2.1 功能布局 |
4.2.2 公共空间的形式 |
4.2.3 公共空间内元素的形状 |
4.2.4 公共空间的尺度 |
4.2.5 公共空间的色彩 |
4.2.6 公共空间的界面 |
4.2.7 公共空间的设施 |
4.2.8 公共空间的环境氛围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张家口市马路东小学 |
5.1 项目概况 |
5.2 设计理念 |
5.3 设计构思 |
5.4 马路东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
5.4.1 室内公共空间 |
5.4.2 半室外空间 |
5.4.3 室外公共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不同阶段儿童对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的需求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绵阳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1.“绘本”的特点优势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
2.本研究中的A小学的育人理念及育人价值的要求 |
3.个人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
(二)文献综述 |
1.与“绘本”相关的研究综述 |
2.与“绘本”教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1.小学低段 |
2.“绘本”与“绘本”教学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3.儿童眼动跟踪研究理论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六)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绵阳市A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生“绘本”学习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二)教师“绘本”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三)学生家长“绘本”理解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四)“绘本”教学课堂观察实例 |
二、绵阳市A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绘本”教学现存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三、小学低段“绘本”教学改进策略 |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
(二)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优秀绘本 |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课程认同 |
(四)凸显学生主体,助力学生成长 |
(五)学校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策略 |
(六)家校共育,充分发挥课程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生校园欺凌中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 ——以番禺区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外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 |
2、社工介入学生行为问题方面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校园欺凌 |
2、攻击行为 |
(二)理论依据 |
1、认知行为理论 |
2、生态系统理论 |
3、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三、A校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 |
(一)A学校学生行为问题现状 |
1、对象与方法 |
2、调查结果 |
(二)小学生攻击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1、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的主体及情境 |
2、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类型及案例分析 |
3、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四、小组工作介入低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实务开展过程 |
(一)小组方案制定 |
1、需求与问题界定 |
2、小组主题框架 |
3、小组目标设置 |
(二)招募与遴选 |
(三)小组的实施过程及分析 |
1、初期:加强信任,营造氛围 |
2、中期:情境学习,强化理念 |
3、后期:结果展示,分享收获 |
(四)小组工作介入评估 |
1、过程评估 |
2、结果评估 |
五、研究反思与期望 |
(一)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攻击行为的成效优势 |
1、科学安排,巩固效果显着 |
2、模仿与学习,同伴影响力大 |
3、涵盖生态系统,实现助人自助 |
4、继续关注,综合评估 |
(二)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攻击行为的问题反思 |
1、社工儿童教育经验不足 |
2、小组活动秩序有待提升 |
(三)研究结论与期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期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Achenbach 的儿童行为量表-前测后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服务满意度调查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Q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家校合作实效性较差 |
2.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需求 |
3.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1.参与式管理理论 |
2.社会互赖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法 |
3.访谈法 |
一、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小学低年级 |
2.家校合作 |
3.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 |
(二)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原则 |
1.目标一致原则 |
2.地位平等原则 |
3.尊重学生原则 |
4.弹性渗透原则 |
5.活动多元原则 |
6.持续稳定原则 |
(三)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价值 |
1.整合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
2.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成长 |
3.有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 |
二、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调查 |
(一)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问卷调查 |
1.调查对象及内容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的访谈 |
1.访谈对象 |
2.访谈结果分析 |
三、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家校双方对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家校双方合作主动性欠缺 |
(三)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 |
(四)家校合作领域片面化 |
(五)家校合作途径虽多但表面化 |
(六)家校合作效果与评价时效性差 |
四、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家庭层面 |
1.家庭的教育职能认识不清 |
2.工作生活忙碌无暇顾及 |
(二)学校层面 |
1.忽视沟通的双向性 |
2.缺乏相关培训课程 |
(三)教师层面 |
1.教师工作量饱和 |
2.沟通合作技能匮乏 |
(四)社会层面 |
1.传统的教育观念误区 |
2.成绩至上的社会风气 |
3.缺乏相关政策制度 |
五、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优化策略 |
(一)联合双方力量,增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
1.开设家长课堂,正确认识家长角色 |
2.开展漂书活动,形成科学教育观 |
3.搭建交流平台,深化家校合作的认识 |
(二)增强双方参与度,调动家校合作主动性 |
1.以活动为基点增强全体家长的参与度 |
2.科学分配教师工作时间保障家校合作的开展 |
3.建立考核机制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
(三)推进平等合作,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 |
1.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推进家校平等合作 |
2.多方人员组成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事 |
(四)提升合作能力,拓宽家校合作的领域和途径 |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沟通合作技能 |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合作领域 |
(五)健全合作体制,保障家校合作的效果 |
1.相关部门出台良好合作的标准 |
2.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效果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低年级阶段家校合作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二 小学低年级阶段家校合作调查问卷(家长)的编制 |
附录三 小学低年级阶段家校合作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四 小学低年级阶段家校合作访谈提纲(领导) |
附录五 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案例 |
致谢 |
(6)对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 |
二、适应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需要 |
三、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识字教学 |
二、生活语文 |
三、培智学校 |
四、低年级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的量化分析 |
(一)总体趋势 |
(二)主题分布 |
二、文献的质性分析 |
(一)关于识字教学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识字教材的研究 |
(三)关于识字教学要素的研究 |
(四)关于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
(五)关于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识字教学的“应然状态” |
第一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分析 |
一、对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 |
二、实施建议 |
第二节 基于教材的分析 |
一、整体结构分析 |
二、教材对识字量的要求 |
三、教材对识字内容的选择 |
四、教材对生字的编排 |
第三节 基于智力落后儿童识字规律的分析 |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 |
二、智力落后儿童身心发展特征 |
三、智力落后儿童识字特点 |
四、智力落后儿童识字的困难与障碍 |
第四节 识字教学“应然状态”的启示 |
一、“以生活为核心”,明确开放而适性的识字教学的理念 |
(一)把握生活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
(二)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
(三)弹性设计教学目标,实施生活化教学,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
(四)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支持性策略,实施层次化教学 |
(五)遵循先认后写、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
二、“关注学生生活”,丰富识字教学的资源 |
(一)基于学生生活,打通学科联系 |
(二)基于学生生活,沟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
三、“多措并举”,优选识字教学方法 |
四、“以评价促发展”,多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 |
第三章 对识字教学“实然状态”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L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强调知识维度,三维目标形同虚设 |
(二)教学目标忽视梯度设计,难以体现识字教学原则 |
二、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分层教学实施不利,难以提供个别化支持 |
(二)教学内容局限教材,忽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
(三)强调教师教法的直观,忽视学生经历的重要性 |
(四)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
三、教学评价依据不足,评价方式单一 |
第三节 对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共性与差异带来的挑战 |
二、课标缺位,识字教学无据可依 |
三、汉字本身特点,加大教学难度 |
四、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第四章 识字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
一、创新识字教学的理念,树立生活化的教育观 |
二、钻研课标,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
三、重视个别化教育计划,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
四、分析教材,拉近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
五、遵循“识写分流”的教学原则,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
六、综合运用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 |
1.1.2 社会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性教育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性教育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关于性教育空间的建设及研究 |
1.3.1 性教育博物馆 |
1.3.2 韩国性教育空间上的启示 |
1.3.3 适应性教育的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
1.4 我国性教育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1 我国性教育现状 |
1.4.2 性教育的特殊性 |
1.4.3 学校缺少性教育教育空间 |
1.4.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5.1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目标 |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分析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6.3 可行性分析 |
1.7 研究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7.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2 性教育相关概念界定和儿童心理行为 |
2.1 性和性教育 |
2.1.1 关于“性”的概念研究 |
2.1.2 性教育的内涵 |
2.1.3 中国性教育发展历史 |
2.1.4 性教育的阶段和内容 |
2.2 儿童性教育的相关概念 |
2.2.1 青少年儿童的定义 |
2.2.2 儿童性教育和全面性教育 |
2.2.3 全面性教育的内容 |
2.3 儿童心理健康和“协同教育”理念 |
2.3.1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与儿童性教育 |
2.3.2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和“协同教育”理念 |
2.4 心理驱动下儿童在空间中的行为与引导 |
2.4.1 人的情绪能力 |
2.4.2 心理驱动引发儿童的行为 |
2.4.3 儿童对于建筑空间的认知 |
2.4.4 儿童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
2.4.5 儿童在教学空间中的行为引导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性教育课程的小学教学环境现状调查 |
3.1 国内性教育课程分析 |
3.1.1 小学性教育课件内容和《国际性教育指导纲要》对比研究 |
3.1.2 小学性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组成对比研究 |
3.1.3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模式研究 |
3.2 性教育课件的性敏感度调查研究 |
3.2.1 对社会和学校问卷调查 |
3.2.2 学生对于性教育课程羞涩表现 |
3.2.3 小学中性教育课程实验调查结果 |
3.2.4 现有性教育课件羞涩程度分类 |
3.3 性教育教学与现有教学空间的矛盾 |
3.3.1 学生在性教育课程中课堂参与表现 |
3.3.2 小学性教育教学空间中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问题 |
3.3.3 小学性教育教学中教学空间物理环境问题 |
3.3.4 小学教学空间在性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实验研究 |
4.1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人际关系距离与性别区分 |
4.1.1 性教育课程中人际距离关系的影响 |
4.1.2 性教育课程中性别的影响 |
4.1.3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人际距离与性别实验 |
4.2 适应游戏教学的性教育教学班级规模 |
4.2.1 游戏可提高性教育授课教学的参与度 |
4.2.2 游戏与讲授结合模式课程参与人数研究 |
4.2.3 性教育课件时长与班级规模的研究 |
4.3 适应性教育教学的游戏空间设计 |
4.3.1 性教育游戏的空间需求 |
4.3.2 自由活动式游戏空间 |
4.3.3 活动空间与展示空间结合 |
4.3.4 围坐组团式空间 |
4.3.5 小组讨论空间、展示与分享空间结合 |
4.3.6 固定座位游戏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5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物理环境实验研究 |
5.1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色彩环境研究 |
5.1.1 色彩联想实验原理 |
5.1.2 色彩联想实验色彩选择 |
5.1.3 色彩联想实验 |
5.1.4 性教育空间色彩环境验证实验 |
5.2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边界围合程度研究 |
5.2.1 空间边界围合程度影响 |
5.2.2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边界围合程度实验 |
5.3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边界透明度研究 |
5.3.1 空间边界透明度影响 |
5.3.2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边界透明度实验 |
5.4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光照环境研究 |
5.4.1 光照强度对心理舒适度影响 |
5.4.2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调研 |
5.4.3 小学阶段性教育教学空间光照环境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模式及其设计研究 |
6.1 性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及空间设计 |
6.1.1 人际关系距离与性别组合 |
6.1.2 班级规模控制 |
6.1.3 适宜班级规模下座位布局与面积 |
6.1.4 适宜游戏空间面积 |
6.1.5 适宜性教育的教学空间模型 |
6.2 性教育教学空间物理环境设计 |
6.2.1 色彩环境设计 |
6.2.2 空间边界围合程度设计 |
6.2.3 空间边界透明度设计 |
6.2.4 光照环境设计 |
6.3 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教学空间模式 |
6.3.1 共享游戏空间与单元授课空间组合模式 |
6.3.2 运用性教育隔板改造传统教学空间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论文主要工作 |
7.1.2 论文结论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教学模式的转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儿童心理学理论及其与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关系 |
2.1 儿童主体研究 |
2.1.1 儿童年龄界定 |
2.1.2 儿童的社会地位 |
2.2 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儿童心理学概述 |
2.2.2 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2.2.3 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
2.2.4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
2.3 儿童心理学对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影响与价值体现 |
2.3.1 儿童心理学对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影响 |
2.3.2 儿童心理学对小学室内教学空间的价值体现 |
2.4 儿童心理心理学引入到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
2.4.1 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应更加重视儿童作为使用者的需求 |
2.4.2 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
2.4.3 儿童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探究 |
3.1 小学室内教学空间发展概述 |
3.1.1 小学室内教学空间发展历程 |
3.1.2 影响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发展的因素 |
3.1.3 当前教学理念下的室内教学空间设计 |
3.2 当前我国室内教学空间分类与特征 |
3.2.1 我国教学空间分类 |
3.2.2 各类教学空间的特征 |
3.3 小学教学空间调研与分析 |
3.3.1 小学教学空间实地调研分析 |
3.3.2 调研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
4.1 小学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 |
4.1.1 心理特征 |
4.1.2 生理特征 |
4.1.3 行为特征 |
4.2 空间布局的相关概念研究 |
4.2.1 空间布局的要求 |
4.2.2 空间布局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3 影响小学室内教学空间布局因素 |
4.3 小学室内教学空间中影响儿童心理的环境要素研究 |
4.3.1 光环境的影响 |
4.3.2 色彩要素的影响 |
4.3.3 装饰材料要素的影响 |
4.4 室内空间安全性研究 |
4.4.1 关于行为安全的认知 |
4.4.2 儿童行为特征潜在安全隐患 |
4.4.3 室内空间安全性设计要点 |
4.5 儿童心理学介入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策略 |
4.5.1 满足基本功能需求 |
4.5.2 提高空间舒适度 |
4.5.3 符合学生发展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儿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实践 |
5.1 设计理念 |
5.2 设计原则 |
5.2.1 特殊性原则 |
5.2.2 趣味性原则 |
5.2.3 安全性原则 |
5.3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实践 |
5.3.1 项目背景分析 |
5.3.2 项目位置 |
5.3.3 项目概况 |
5.3.4 空间布局 |
5.3.5 设计要素分析 |
5.3.6 效果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研究综述 |
(二)国外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研究综述 |
(三)现状研究总结与趋势 |
三、核心概念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行动研究法 |
四、研究的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重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五、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认识基础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思想指导 |
(一)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启发 |
(二)课标中“读整本的书”内涵 |
二、整本书阅读的儿童心理认知 |
(一)动机理论及启发 |
(二)多元智力理论及启发 |
(三)心理场效应理论及启发 |
(四)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启发 |
三、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养成 |
(一)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
(二)着眼“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二章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研 |
一、现状调研设计 |
(一)调研的对象 |
(二)调研的目的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调研的内容 |
二、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低年级整本书阅读兴趣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二)低年级整本书阅读行为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三)低年级整本书阅读动机和评价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四)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环境氛围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三、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
(一)忽视对阅读兴趣的激发 |
(二)缺少对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 |
(三)阅读教学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
一、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和探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阅读兴趣的培养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观察结果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二、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提高阅读能力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观察结果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 |
三、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化和完善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第三轮行动研究措施:阅读习惯的养成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观察结果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五)改进措施 |
第四章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和建议 |
一、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 |
(一)提高了知识与能力 |
(二)提升了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
(三)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
二、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建议 |
(一)把握低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目标 |
(二)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 |
(三)运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
(四)利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估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 |
结语 |
一、行动研究回顾 |
(一)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不够 |
(二)对教师整本书阅读指导能力有要求 |
二、研究展望 |
(一)开发整本书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多元智力” |
(二)设计整本书阅读手册,指导学生阅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需求 |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本质诉求 |
三、当前小学童谣教学现状未得到系统关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童谣 |
二、童谣教学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童谣及其特征的研究 |
二、关于童谣与教育的研究 |
三、小学语文童谣教学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童谣特点与童谣教学的价值 |
第一节 童谣特点 |
一、生活性 |
二、教育性 |
三、趣味性 |
第二节 童谣教学的独特价值 |
一、促进儿童的语言认知发展 |
二、培养儿童的美好情感 |
三、锻炼儿童的意志能力 |
四、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偏离,忽视童谣的主题 |
二、教学内容片面,忽视童谣的情感性 |
三、教学方法单调,忽视童谣的趣味性 |
四、教学评价单一,忽视童谣的多元性 |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观偏差 |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童谣教学观模糊 |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
四、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 |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设置明确的童谣目标 |
一、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教育 |
第二节 改善童谣教学内容 |
一、品析语言,凸显童谣童真 |
二、精读情节,彰显童谣童趣 |
三、拓展文本,深挖童谣哲理 |
第三节 丰富童谣教学方法 |
一、情境巧设再现童谣之美 |
二、诵读感受童谣情感之深 |
三、角色扮演体验童谣之乐 |
四、丰富实践传承童谣之髓 |
第四节 童谣教学评价多元化 |
一、关注发展性评价 |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
三、多视角评价童谣教学 |
第五节 提升教师童谣教学的专业素养 |
一、主动了解和研究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
二、提高教师对童谣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
三、提升教师对童谣的解读能力,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
四、丰富教师对童谣的理论储备,树立正确的童谣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族小学低段诗歌教学研究[D]. 柴拉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田若楠.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3]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绵阳市A小学为例[D]. 宋佳. 西南大学, 2020(05)
- [4]小学生校园欺凌中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 ——以番禺区A小学为例[D]. 连珠.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Q市F小学为例[D]. 蔺双.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对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D]. 王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D]. 王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小学室内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 戴莉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D]. 孙慧芹. 江苏大学, 2020(05)
- [10]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研究[D]. 李娇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