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六种新的粘孢子属(Myxospora: Bivalia)

川西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六种新的粘孢子属(Myxospora: Bivalia)

一、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粘体虫属六新种(粘孢子纲:双壳目)(论文文献综述)

柳阳[1](2014)在《碘泡虫属的修订及中国部分碘泡虫物种的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粘体动物(Myxozoa)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能导致鱼类重大病害的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污染。碘泡虫(Myxobolus)是粘体动物的最大类群,全世界报道850多种,我国记录320多种。本文运用形态学、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碘泡虫属的分类地位,系统整理了我国的碘泡虫种类,并对采集到的12种碘泡虫进行了鉴定和补充描述。主要结果如下:一、碘泡虫属与尾孢虫属的分类关系研究:(1)本文发现丑陋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turpisrotundus)、苍梧碘泡虫(M. tsangwuensis)、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口腔碘泡虫(M. oralis)的部分孢子具有与尾孢虫类似的尾突。孢子发生研究显示碘泡虫的尾突与尾孢虫的尾突均由壳瓣基部延伸形成,说明碘泡虫尾突与尾孢虫尾突具有共同的来源和发育过程。(2)利用碘泡虫、尾孢虫及相近种属的18S r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碘泡虫与尾孢虫在系统发育树上交替聚在一起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支,说明碘泡虫属和尾孢虫属均非单系类群。(3)进化分析发现碘泡虫与尾孢虫的祖先种类不具有尾突,尾突是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并且尾突分化事件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独立发生了多次。同时,本文发现祖先种类分化出尾突之后还可以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再次失去尾突重新形成无尾的种类。综上所述,尾突并非尾孢虫特有的形态特征亦不能代表尾孢虫之间的亲缘关系,无法作为区分碘泡虫属和尾孢虫属的分类指标。经典分类学依据尾突建立的尾孢虫属是一个无效属,加之其与碘泡虫具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又无其他形态差异,应将其并入碘泡虫属。二、中国碘泡虫物种的整理:(1)完善我国碘泡虫物种名录:将我国记录的30种尾孢虫、8种粘体虫修订入碘泡虫属;通过对我国碘泡虫物种进行系统梳理,厘定11物种,其中同名异物9种,同物异名1种,无效种1种,取消41种中国无效记录。(2)明确每个物种的典型宿主和寄生部位:根据首次描述时的宿主为典型宿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每个碘泡虫种类的典型宿主和寄生部位。根据上述结果建立了中国碘泡虫名录,包括326个碘泡虫种类,寄生于中国115种淡水鱼类,1种海水鱼类,其中寄生鲫、鲤的碘泡虫种类最多,分别为52种和25种。三、12种碘泡虫的鉴定与补充描述:(1)厘定寄生异育银鲫体表、鳃、鳍条的碘泡虫为丑陋圆形碘泡虫(M. turpisrotundus)而非圆形碘泡虫(M. rotundus)。(2)厘定寄生我国鲤鳃丝的碘泡虫为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而非异型碘泡虫(M. dispar)。(3)鉴定寄生异育银鲫咽部的碘泡虫为洪湖碘泡虫新种(M. honghuensis sp.n.)。(4)鉴定寄生异育银鲫口腔上颌的碘泡虫为口腔碘泡虫新种(M. or alis sp. n.)。(5)依据本文采集种群对山东碘泡虫(M. shantungesis)、野鲤碘泡虫(M. koi)、鲤肠碘泡虫(M. cyprinicola)、吴李碘泡虫(M. wulii)、瓶囊碘泡虫(M.ampullicapsulatus)、倪李碘泡虫(M. nielii)、多涅茨碘泡虫(M. doneci)、鳜碘泡虫(M. sinipercus)等8种碘泡虫的孢子形态、超微结构、寄生特性及18S rDNA序列进行了补足性重描述。

韩小燕[2](2012)在《四川岷江流域中段常风经济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活体观察及干银染色法,运用国际间统一特定方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方法对16种车轮虫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重描述,此类车轮虫隶属于寡膜纲、缘毛目、游走亚目、车轮虫科中的三个属,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8、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 (Rabbe,1950) Sramek-Husek,1953和三分虫属Tripartiella Lom,1959。其中车轮虫属有14种:即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 Chen&Hsish,1984、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merguei (Wallengren,1897)、急尖车轮虫Trichodina acuta Lom,1961、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mutabilis Kazubski&Migala,1968、显着车轮虫Trichodna nobilis Chen,1963、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 Kulemina,1968、单型车轮虫Trichodina uniforma VanAs&Basson,1989、卡氏车轮虫Trichodina kazubskiVan As&Basson,1989、拟鲤车轮虫Trichodina prowazeki Grupcheva&Lom,1980、马氏车轮虫Trichodina matsu Basson&Van As,1994、乌莱车轮虫Trichodina wulaiVan As&Basson,1994、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 Lom,1970。小车轮虫属有1种,即周从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 Sramek&Husek,1953;三分虫属有1种:即大型三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 Basson&Van As,1987。分别讨论了不同种群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中的马氏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拟鲤车轮虫为四川地区的新记录种;寄主鱼--鲢是喙状车轮虫的宿主新记录。乌莱车轮虫为国内新记录种。本研究是首次对四川岷江流域中段常见经济鱼类寄生车轮虫的系列调查工作,提供了16种车轮虫的形态学数据并做了详细的描述。

顾泽茂[3](2007)在《鱼类锥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锥虫是一类寄生于所有脊椎动物血液中的鞭毛类原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锥虫经吸血水蛭传播广泛寄生于各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但鱼类锥虫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并不清楚。本论文以中国鱼类锥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厘定了我国部分鱼类锥虫,研究了鱼类锥虫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为获得纯净的虫体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本论文还探索了鱼类锥虫的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含锥虫黄鳝血液在pH7.4的51%Percoll分离液作用下,经2.9×103 rpm离心15 min后,除去大部分血细胞,然后通过DEAE-纤维素层析柱,获得纯化的鳝锥虫。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还可以作为鳝锥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手段之一。2.首次采用重组气溶素蛋白分离血液内锥虫。分离的锥虫用PGSS重悬,在4°C可存活3-4天,与未用气溶素作用的血液中锥虫存活时间相当,表明重组气溶素蛋白对锥虫没有毒害作用。3.选用13个形态特征值对寄生乌鳢和沙塘鳢的锥虫进行了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学分析,通过与相似种比较鉴定,将这些锥虫暂定为鳢锥虫。沙塘鳢作为新记录寄主第一次被发现和报道。4.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寄生牛山湖鳜鱼的锥虫。这种锥虫与前人描述的鳜锥虫具有很大的形态学相似性,暂定为鳜锥虫。选用13个形态特征值对鳜锥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及与相似种的比较。同时,比较了鳜锥虫与相似种18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并在构建的分子系统系统发育树中确定了鳜锥虫的位置。5.寄生黄颡鱼和鲤鱼的锥虫都被认为是黄颡锥虫。通过现行形态学标准分析发现,寄生牛山湖黄颡鱼的锥虫有两种形态:Trypanosoma sp Pseudobagri和T. sp,寄生鲤鱼的有一种形态T. sp Carpio,而且三形态种的形态特征值差异很大。T. sp Carpio与鳜锥虫不仅形态学特征十分相似,而且18S rDNA序列的相似性也极高(99.99%),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中,二者聚成一枝,形成姊妹群,因此,二者可能是同一种类。T. sp Pseudobagri为第一次发现的形态种,与Marv克隆株锥虫的18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8%,在系统树中聚成姊妹群,怀疑二者可能是同一基因种。T. sp处于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鱼类锥虫枝的最底部,且与其他鱼类锥虫的18S rDNA序列差异达到3.5-5.8%,暂定为黄颡锥虫。以上结果也表明鱼类锥虫没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6.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黄颡锥虫的超微结构,发现锥虫表膜是一种三层结构的单位膜,外覆盖着一层糖蛋白的外套。鞭毛、鞭毛与身体黏附区及外周微管与其他锥虫的相似。在电镜图片中,动核、胞核、线粒体及空泡等细胞内含物均被观察到。但超微结构的异同在锥虫的进化关系研究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并不确定。7.以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进行了鱼类锥虫的系统发育分析,系统树中引入了7个我国鱼类锥虫的18S rDNA序列。所有的鱼类锥虫聚成一枝,海水鱼类锥虫与淡水鱼类锥虫形成姊妹关系。我国鱼类锥虫内分两个群。

冉江波[4](2006)在《嘉陵江下游鲶类鱼寄生虫区系》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对嘉陵江下游江段的鲶类鱼寄生虫区系进行调查,解剖观察了12种鱼共259尾,检出各类寄生虫33种,包括鞭毛虫3科3属5种;纤毛虫5科5属6种;粘孢子虫4科4属7种;单殖吸虫1科3属5种:复殖吸虫3科3属3种;绦虫1科1属1种;线虫1科1属1种;棘头虫2科2属2种;桡足类1科2属3种。并在光泽黄颡体内发现一粘孢子虫新种——马氏粘体虫(Myxosoma mai sp.nov.)。该新种寄生在光泽黄颡的肝脏、肾脏和生殖腺。孢子壳面观多为梨形,后部圆,向前逐渐变细,最宽处位于孢子后部近1/2处;有的孢子前部和后部略偏向一侧。孢子壳片光滑,厚度一致。缝面观呈纺锤形,缝脊直。孢子后端具有明显突出的膜状鞘,长度为孢子长的1/2以上,甚至与孢子等长,宽度比孢子最宽处略窄,后部形状多样,呈弧形、截形或略尖。在组织中的分散孢子皆具有明显的膜状鞘,而孢囊里的部分孢子不具有此结构或不明显。孢子具囊间突,大而明显,两极囊大小略有差异,梨形,前后排列,极丝清晰,盘绕5—6圈。 从鱼类寄主组成,寄生虫种类组成和感染情况等方面阐述了嘉陵江下游鲶类鱼寄生虫的区系特点,以及讨论了寄生虫对本地区渔业的影响。寄生虫感染主要集中在瓦氏黄颡、光泽黄颡、南方鲶、大鳍鳠,其中瓦氏黄颡是易感鱼种。从寄生虫感染的总体情况来看,以复殖吸虫、棘头虫和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为高,这与鲶类鱼的栖息环境和食性以及寄生虫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与过去的调查相比较,除了鲶恒河绦虫的感染率(59.1%)和感染强度25(12-43)都显着较高以外,其他虫种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明显较低,一些以前报道过的虫种在这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宿主鱼资源的减少和江河水的污染可能是其原因。

罗芬,张其中[5](1999)在《重庆市北碚区养殖鲤鲫寄生粘孢子虫区系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 年9 月至1999 年1 月对重庆市北碚区养殖鲤、鲫寄生粘孢子虫区系进行了初步调查,在被检查的32 尾鲤和75 尾鲫中,获得的寄生粘孢子虫经整理鉴定,共有10 种,其中见于文献的有9 种,1 种为新种.同时分析了该区系的特点.

马成伦,董新民,王慈生[6](1998)在《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Ⅲ.碘泡虫(粘孢子纲:双壳目)》文中研究指明记述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碘泡虫属MyxobolusButschli40种。中华倒刺鱼巴Barbodes(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异鳔鳅鱼它GobiobotiabeulengeriTchang,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prenanti(Tchang),宜昌鳅鱼它GobiobotiaichangensisFang,刺鳞犁头鳅LepturichthysnicholiHera,石斑鱼兆Coraglaniskishnouyei(Kimura),白甲鱼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Aau-vageetDabry),四川白甲鱼Variorhinus(Onychostoma)angustristomatusFang,银飘鱼PseudoleubucasinensisBleeker,大口鲇SilurusmeridionalisChen,细体鱼危LeiocasispratiGunther,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davidi(Sauvage)为我国新寄主。

马成伦,董新民,王慈生[7](1998)在《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Ⅱ.四极虫、球孢虫、冠孢虫和粘体虫(粘孢子纲:双壳目)》文中认为记述四川省四极虫ChloromyxumMingazini3种,球孢虫SphaerosporaThelohan1种,冠孢虫MitrasporaFujita3种,粘体虫MyxosomaThélohan6种。四极虫2新种,即黄颡四极虫,新种ChloromyxumpelteobagrusMa,sp.nov.,马边四极虫,新种ChloromyxummapiensisMaetZhao,sp.nov.。冠孢虫1新种Mi-trasporachangkiangensisMa,sp.nov.。

马成伦,董新民,王慈生[8](1998)在《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 Ⅰ两极虫和楚克拉虫(粘孢子纲:双壳目)》文中研究指明记述原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两极虫MyxidiumButschli8种,楚克拉虫ZschokkelaAuerbach6种。楔形两极虫MyxidiumcuniformeFujita,卡氏两极虫MyxidiumkagayamaiKudo,鲑两极虫MyxidiumtrutaleLeger,畸形两极虫MyxidiummonstruosumSchulman为我国新记录。楚克拉虫2个新种,即沙鳅楚克拉虫,新种ZschokkelabotiaeMa,sp.nov.,银飘楚克虫,新种ZschokkelapseudolaubucaMa,sp.nov.。长薄鳅、华鲮、长鳍吻鱼句、细体鱼危为新寄主。

马成伦,赵元莙[9](1996)在《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文中认为本文记述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40种,包括7新种,即泉水两极虫,新种Myxidiumsemilabeisp.nov,鼻腔两极虫,新种Myxidiumnasalisp.nov.,裂腹两极虫,新种Myxidiumschizothoraxisp.nov.棒花两极虫,新种Myxidiumabbottinaesp.nov.,岩鲤两极虫,新种Myxidiumprocyprisisp.nov,会东两极虫,新种Myxidiumhuidongensesp.nov.,裂腹楚克拉虫,新种Zschokkellaschizothoraxisp.nov.。印纹碘泡虫MyxobolusimpressusMiroshnichenro为我国新记录。

赵元莙,马成伦[10](1994)在《中国西部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的记述(粘孢子纲:双壳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新疆与四川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7种,即阿勒泰两极虫、白甲两极虫、宁南两极虫、楚克拉虫、杜氏粘体虫、宜宾碘泡虫、鲈尾孢虫,除杜氏粘体虫和鲈尾孢虫外,其余5种为新种。本文是首次对新疆地区粘孢子虫研究的报道。

二、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粘体虫属六新种(粘孢子纲:双壳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粘体虫属六新种(粘孢子纲:双壳目)(论文提纲范文)

(1)碘泡虫属的修订及中国部分碘泡虫物种的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粘体动物的起源与分类地位
        1.1 粘体动物的起源
        1.2 粘体动物的分类地位
    2 粘孢子虫经典分类学研究进展
        2.1 粘孢子虫经典分类系统
        2.2 中国粘孢子虫经典分类学研究进展
    3 粘孢子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3.1 基因序列分析在粘孢子虫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3.2 粘孢子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4 碘泡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碘泡虫属与尾孢虫属的分类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透射电镜观察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测序
        2.4 系统发育与进化分析
    3 结果
        3.1 孢囊中具有尾突孢子的形态学观察
        3.2 尾突的形成过程研究
        3.3 系统发育与进化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碘泡虫种类的整理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12种碘泡虫的鉴定与补充描述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光学显微镜观察
        2.3 电子显微镜观察
        2.4 组织学观察
        2.5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测序
        2.6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果
        3.1 丑陋圆形碘泡虫的厘定
        3.2 贝壳碘泡虫的厘定
        3.3 洪湖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3.4 口腔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3.5 山东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6 野鲤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7 鲤肠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8 吴李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9 瓶囊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10 倪李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11 多涅茨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12 鳜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4 讨论
        4.1 丑陋圆形碘泡虫的厘定
        4.2 贝壳碘泡虫的厘定
        4.3 洪湖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4.4 口腔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4.5 8种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四川岷江流域中段常风经济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形态分类学方法
        2.2.2 样本统计与处理
第3章 四川岷江流域常见养殖经济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第4章 川渝地区鱼类寄生虫的研究进展概况(综述)
    一、川渝地区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报道
    二、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三、棘头虫的分类学研究
    四、鱼类寄生粘孢子虫
    五、川渝地区纤毛虫的研究
参考文献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
致谢

(3)鱼类锥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锥虫的形态特征
        1.1.1 表膜(pellicle)
        1.1.2 细胞核(nucleus)
        1.1.3 动基体(kinetoplast)
        1.1.4 鞭毛(flagellum)和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
        1.1.5 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 简称VSG)
    1.2 锥虫的生活史
    1.3 鱼类锥虫的同质异形现象(pleomorphism)
    1.4 锥虫形态学研究历史及分类地位
    1.5 分子系统发育及其方法
        1.5.1 分子系统学诞生的背景
        1.5.2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分子标记
        1.5.3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
        1.5.4 系统发育推断方法
    1.6 锥虫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
        1.6.1 锥虫的起源
        1.6.2 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
        1.6.3 锥虫的进化
    1.7 鱼类锥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现状
    1.8 国内鱼类锥虫的研究现状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鱼类锥虫的分离
    第一节 用Percoll 试剂和DEAE-纤维素层析柱分离纯化鳝锥虫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实验鱼
        2.1.2.2 锥虫稀释缓冲液(PGSS)
        2.1.2.3 Percoll 分离液
        2.1.2.4 层析洗脱缓冲液(PSG)
        2.1.2.5 含虫血样品制备
        2.1.2.6 离心
        2.1.2.7 过柱、洗脱
        2.1.2.8 红细胞和锥虫计数
        2.1.3 结果
        2.1.3.1 不同转速、不同时间离心对红细胞去除和锥虫存留的影响
        2.1.3.2 用Percoll 试剂和DEAE-纤维素52 从自然感染鳝锥虫的黄鳝血液中分离锥虫
        2.1.3.2.1 镜检结果
        2.1.3.2.2 分离锥虫回收率
        2.1.3.2.3 过柱锥虫回收率
        2.1.4 讨论
    第二节 重组气溶素分离鱼类锥虫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实验鱼
        2.2.2.2 锥虫稀释缓冲液(PGSS)
        2.2.2.3 含虫血样品制备
        2.2.2.4 离心
        2.2.2.5 重组气溶素蛋白的制备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章 形态学再描述鳢锥虫(Trypanosoma ophiocephali Chen,1964)和在沙塘鳢的新记录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用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再描述鳜锥虫(Trypanosoma siniperca Chang,1964)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薄血片制作
        4.2.3 虫体纯化
        4.2.4 DNA 提取
        4.2.5 185 rRNA 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4.2.6 PCR 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4.2.7 阳性克隆检测和测序
        4.2.8 185 rDNA 序列分析和排序
        4.2.9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3 结果
        4.3.1 形态学观察及种的鉴定
        4.3.2 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厘定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 Dogiel et Achmerov, 1959)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薄血片制作
        5.2.3 虫体纯化
        5.2.4 DNA 的提取、185 rDNA 序列的扩增和测定
        5.2.5 185 rDNA 序列分析和排序
        5.2.6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5.3 结果
        5.3.1 分类描述
        5.3.2 分子鉴定
        5.3.2.1 序列分析
        5.3.2.2 系统发育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超微结构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本收集
        6.2.2 薄血片制作
        6.2.3 虫体纯化
        6.2.4 电镜样品制作
    6.3 结果
        6.3.1 光镜观察
        6.3.2 电镜观察
        6.3.2.1 表膜、鞭毛及相关附属结构
        6.3.2.2 动基体-线粒体
        6.3.2.3 细胞核
        6.3.2.4 细胞质内含物
    6.4 讨论
第七章 鱼类锥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样品采集
        7.2.2 薄血片制作和形态学观察
        7.2.3 虫体纯化及基因组DNA 的提取
        7.2.4 18S rRNA 基因序列的扩增、纯化及测序
        7.2.5 18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和比对
        7.2.6 系统发育分析
    7.3 结果
        7.3.1 形态学描述
        7.3.2 18S rRNA 基因部分序列
        7.3.3 系统发育分析
    7.4 讨论
        7.4.1 形态学鉴定
        7.4.2 鱼类锥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7.4.3 中国淡水鱼类锥虫的系统发育位置
        7.4.4 宿主特异性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嘉陵江下游鲶类鱼寄生虫区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综述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寄生虫及其宿主种类
    3.2 虫种记述
        3.2.1 动鞭毛纲Zoomastigophorea
        3.2.2 纤毛虫Ciliata
        3.2.3 粘孢子纲Sporozoa
        3.2.4 吸虫纲Trematoda
        3.2.5 绦虫纲Cestoidea
        3.2.6 线虫纲Nematoda
        3.2.7 棘头虫纲Acanthocephala
        3.2.8 甲壳纲Crustacea
4、讨论
5、图版
6、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粘体虫属六新种(粘孢子纲:双壳目)(论文参考文献)

  • [1]碘泡虫属的修订及中国部分碘泡虫物种的分类学研究[D]. 柳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2]四川岷江流域中段常风经济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D]. 韩小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12(10)
  • [3]鱼类锥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 顾泽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03)
  • [4]嘉陵江下游鲶类鱼寄生虫区系[D]. 冉江波. 西南大学, 2006(10)
  • [5]重庆市北碚区养殖鲤鲫寄生粘孢子虫区系调查[J]. 罗芬,张其中.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2)
  • [6]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Ⅲ.碘泡虫(粘孢子纲:双壳目)[J]. 马成伦,董新民,王慈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4)
  • [7]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Ⅱ.四极虫、球孢虫、冠孢虫和粘体虫(粘孢子纲:双壳目)[J]. 马成伦,董新民,王慈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
  • [8]四川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 Ⅰ两极虫和楚克拉虫(粘孢子纲:双壳目)[J]. 马成伦,董新民,王慈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2)
  • [9]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J]. 马成伦,赵元莙.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1)
  • [10]中国西部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的记述(粘孢子纲:双壳目)[J]. 赵元莙,马成伦. 动物分类学报, 1994(03)

标签:;  ;  ;  ;  ;  

川西鱼类寄生粘孢子虫——1.六种新的粘孢子属(Myxospora: Bivali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