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班学员选材评价标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峰[1](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刘帆[2](2014)在《湖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田径运动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已获得2011-2013年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90所田径传统项目中学的相关体育部门领导、学校教练员与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湖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湖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近三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不少学校的体育经费已达到全年教育经费总额的2%以上。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要培养方式重点已不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是体育高考。考入理想的大学和个人兴趣爱好足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的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动机。3.家长对待子女参加体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有些独生子女的家长不愿意自己孩子从事专门的体育训练,即便孩子有运动天赋,也会遭到家长的反对。4.教练员的素质影响着学生学习与训练的效果,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奖惩机制,缺少培训和进修机会,部分教练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待加强。5.学校组织的训练形式比较单一,良好的训练方法与内容能使学生训练更加规范、有效,运动训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部分学校的场地和相关训练设施得不到满足。
张志成[3](2012)在《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考试办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运动技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科学文化知识、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的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有关体育竞赛、取得良好成绩,促进学校体育交流,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近年来我国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同时取得较好成绩,运动成绩突飞猛进,在世界综合大赛及单项锦标赛均有较好的名次,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拨招考制度并不完善,虽然近年有所变化,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改革、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制度便是当务之急。本论文以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研究相关的三类人群为研究对象,依据教育公平论、教育均衡论为理论指导,借鉴域外国家的经验启示,精细化的剖析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问题,其中针对社会、家长、考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会议、赛会、信件进行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解归纳总结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奢望能给予相关部门及关注的人群一点点启示、参考与借鉴。本文的结构框架分为摘要、导论、理论依据、域外研究、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实证研究、结论共七章,全方位递进式的阐述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总结出以下结论:1.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报考条件应由高校掌握;2.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项测试由高校负责;3.统一高考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分层次、多样化的有效措施;4.招考规模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重要保障;5.公平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改革、完善的前提。
关晶[4](2019)在《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义的体育保险由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组成。20世纪初,商业体育保险在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重点保障运动员的意外伤害风险。随着经济水平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体育保险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在防范体育风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我国社会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保障普通运动参与者面临的体育受伤风险,并为职业运动员提供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方面的保障。2000年初,我国商业保险市场上也陆续出现了保障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体育保险产品。2016年初,我国实施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然而,我国社会体育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商业体育保险的发展尚不成熟,且残疾人福利保障起步较晚,保障群体有限,体育保险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现状和瓶颈。总结发现我国体育保险存在法律制度基础薄弱、基层组织分散、保险市场环境、体育保险精算技术有待完善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阐明发展体育保险的必要性,本研究从体育运动和社会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入手分析。具体来说,本研究以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群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水平。其次,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利用率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了解决实证研究中可能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并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采用了三种实证方法,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本研究得出了体育运动对未成年人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有显着的提高作用,在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业水平上均有明显体现。此外,社会体育保险可以显着提高未成年人群体医疗资源使用率,对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群体影响程度更大。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我国社会体育保险对个人健康水平提升上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保险的保障能力,发挥商业体育保险补充作用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对极端体育风险的保障作用。为了为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进一步参考借鉴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经验,同样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以及经验借鉴。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体系具有发展完善、体育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中介公司相互配合、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普及、体育类数据公开度高以及商业体育保险产品丰富等特点。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建议。首先,体育保险发展依赖于完善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制定《体育保险条例》、《体育保险实务手册》、《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详述了《体育保险条例》和《体育保险实务手册》的制定方法与主要内容,进一步以校园足球为例,详述了《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制定细节。为了保证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落实,本研究提出了多部门协调配合推进体育保险和健全的社团组织的重要性。其次,体育保险的发展需要考虑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并进的发展思路。针对需求侧,本研究提出了鼓励和推广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和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针对供给侧,由于商业体育保险是我国体育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发展商业体育保险市场全面且细致的建议方案和落实办法。具体包括:设置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产品科学定价;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针对每一点建议,逐一展开,以期建议切实可行。最后,体育保险的发展应该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建设我国体育保险“三步走”方案。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将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加以整合,建立体育保险框架的雏形;第二阶段是补充完善阶段。针对不同群体没有被满足的体育风险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初级体育保险的内容,使之逐步成熟和完善;第三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完备的体育保险应该探索纳入长期护理费用和心理疾病保障,并广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进体育保险安全网构建。
董庆勇,陈蓉,肖焕庚,龚美华,张学忠,王栋良,周志颂[5](1990)在《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班学员选材评价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我国大规模地开展科学选材工作已多年,各地亦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综合评价标准,在测试指标的选择、综合评价标准中的权重等问题方面看法虽不尽一致,但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于科学地完成淘劣取优的选材任务,仍以其简便,客观而显示了它特有的实用价值。全省运动校统一选材"标准"不仅可以提高招生质量,并且可以在各校间实施横向"标准"化比较,便于决策管理部门统筹全省项目布局,避免有限经费的无谓消耗,提高成材率。
陈锐[6](2017)在《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体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政府推动公共体育场的建设与设立起始于民国时期。此时期的公共体育场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是深刻认识民国时期体育历史的重要视角之一。但是,目前民国体育历史研究中,对公共体育场研究较为薄弱,多忽略了公共体育场作为组织机构的特征,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成果缺失。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法、个案法、访谈法,结合组织社会学理论、组织共生理论对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一)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设立是当时社会的一种进步,是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存教育制度基础上开始建立与发展的,它弥补学校体育的不足,为“不入学校者”包括失学儿童、离开学校的学生、一般民众无论男女提供体育运动场所,设有组织机构,对民国时期的体育运动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二)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局部探索期、初步繁荣期、艰难发展期。推动设立公共体育场的历史动因分别是教育变革、强国诉求、抗建需要。三个阶段公共体育场建设与设立的地域范围有所不同,探索期主要是江苏省内各县以及各省中心城市,初步繁荣期全国普遍设立,战争环境下大后方及非战争安全区域普遍设立,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定程度得到恢复。公共体育场的组织机构历经了行业协会到以省立公共体育场为中心的历程。同时,也适应社会教育中心机构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教育中心机构共生以及与学校从局部尝试到逐渐体系化共生发展的过程,公共体育场核心职能之一社会体育指导通过社会教育综合机构、学校以及独立组织机构得到实现。政府对建设与设立公共体育场的认识也历经了逐渐适应历史环境成熟的过程。(三)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各个阶段具有共生性与独立性,外来性与民族性,教育性与民众性,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历史基本特征,体现了西方异质物在我国从移植到内化适应具体历史环境独特的概貌。通过三个阶段政府的积极倡导,公共体育场场地设备以多种形式遍布全国各地,提供了民众体育运动及社会教育的空间;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培养了人才;促进了运动会的普遍开展;产生了专业化的社会体育组织机构;推动了现代体育观念与思想的传播。(四)虽然民国时期政府意欲向“不入学校者”提供场所,通过独立专业人员指导。但是,指导功能由民众教育综合机构及学校实现较多。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独立组织机构主要存在于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环境较好,体育专业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探索期公共体育场独立组织机构组织目标定位不清,普遍缺乏稳定性。但是,公共体育场指导、推广等功能也开始显现。初步繁荣期省立公共体育场与部分县立公共体育场独立组织机构体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以推广社会体育为唯一目标,并形成了以省立公共体育场为中心的组织体系。独立设立组织机构的县立公共体育场并不仅仅存在以省立公共体育场为中心的组织体系中,在全国以江苏省数量最多,组织机构最为健全。在战争环境下,部分大后方及安全地区省立公共体育场组织机构发挥着对县立公共体育场的指导作用,独立设置的县立公共体育场仍然在推动当地社会体育的发展。(五)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发展经验给予我们主要的启示有: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首要因素;增强公共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推进中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需要专业化的人员作为管理者;公共体育场馆需要向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当今体育场馆应当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综合性多样开发,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社会体育的推行需要体育场组织管理机构消除壁垒“和谐共生”。
梁守礼[7](1990)在《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上的总结报告》文中指出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同志们!为期三天的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甘肃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就要胜利结束了,我代表论文报告会领导小组就这次论文报告会做以简要总结。这次论文报告会,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以及体委系统一、二大队,接待站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报告会的工作,进度很顺利,圆满完成了任务,达到了予期的目的,取得了应有效果,从总体上看,报告会开的好、开的成功。
陈倩倩[8](2012)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修改完善,教育评价是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反馈的重要作用。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方案指出本专业能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课程总目标也作了相应的变化,教学目标的调整顺应了时代要求。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贯彻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教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访谈田径教研室资深教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五个部分对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首先了解了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教学的基本现状;第二部分,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修术科课考试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08级田径专修术科达标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存在的问题,参考专家访谈意见,对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做出重新构建。为完善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田径专修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上指导田径专修课教学,为不同学制同类水平的田径专修教学评价提供参考。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从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来看,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的内容与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其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2.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技评评价标准的实施不够统一,受各授课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技评评价主体较单一。3.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达标选项类别较均衡,特别是对于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性相对较强的学生来说,过分追求考核项目的均衡性易造成学生不及格,达标考试时要把好专项关,把专项成绩的考核列入术科考试内容,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通过对08级田径专修学生达标考核成绩的分析,结合专家访谈意见,参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修改达标考核项目的起评分,初步制定了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达标标准与运动训练专业专项评分标准。(见附件四、五)5.由于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学校安排的课时不同,在计算成绩时,两专业技评与达标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研究建议: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培养目标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更好的实现考核与培养目标的统一。2.田径专修课的考核过程要中融入现代考核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评价手段,尽快推行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形式和手段,注重学生综合成绩的考核,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其更人性化、合理化、实用化。3.本文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完善田径专修课程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客观的为田径专修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提供参考,有条件的加以运用。
王晓雷[9](2020)在《本体感觉引导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提倡强身健体后,全民运动形成热潮,健身运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背景下,球类运动成为了热门活动,其中乒乓球作为中国国球,更是深受广大人群的青睐。乒乓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够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近视。而且,乒乓球运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然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发育关键时期,运动系统、运动器官尚未成熟。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乒乓球学习,对以后的乒乓球教学训练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本上人体所有的动作行为都要依靠激活肌肉,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在大脑做出判断后做出相应的控制行为,控制动作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说人在运动中都能判断身体四肢所在的空间位置。现在本体感觉对多数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都有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是本体感觉与乒乓球运动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中加入本体感觉引导训练这一新的训练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济南市某乒乓球俱乐部40名小学乒乓球学员采用本体感觉引导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经过九周训练,两组学员技能水平均有显着性提高。实验组采取本体感觉引导教学训练后,实验组学员的本体感觉能力比对照组学员的本体感觉能力提升效果更为明显。(2)进行本体感觉辅助训练后,实验组学员击球准确性、动作完整性较对照组提升更为明显,明显提高了乒乓球正手击球动作的规范性和正手单球的连续性。(3)经过相同时间的训练,实验组学员在控球能力、击球时间、击球点和动作稳定性等方面的进步速度更快一些。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本体感觉引导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员建立动作定型、掌握基本技术。建议:(1)本体感觉训练在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本次实验的测试指标不够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本体感觉引导训练方面的实验设计尚不成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来探讨。(2)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应注重通过本体感觉进行技能训练,同时增加本体感觉训练的多样性,增加更多的关于本体感觉的辅助训练,增加训练过程的乐趣,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使学员更快的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术,提升乒乓球运动技能水平。(3)在进行乒乓球教学训练或者相关实验研究时,要注意训练的连续性。(4)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训练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赵守斌[10](2018)在《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是运动员运动生涯中重要的教育者与指导者,在运动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专业水平、教育理念、训练方法及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所执教球队的训练质量、技战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等。面对校园足球教练员短缺的问题,加大对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训,持续推进教练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促进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初步解决了本省校园足球教练员短缺的问题,但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培训工作在实践和探索中前进。2.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形式多样,主要有国家级培训(校园足球骨干教师培训、优秀教练员培训、优秀退役运动员培训等)、中国足协等级(D、C、B、A)教练员培训、市级培训、地区级培训和赴国外培训等。不同培训之间存在着重复培训,培训各部分之间衔接不够紧密。3.尚未建立校园足球教练员等级培训,建议构建小、初、高、大学四级教练员培训体系。4.培训内容大都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足球专项知识、足球专项实践三方面内容。实际培训内容呈现出碎片化,不够系统和完整,各类培训内容未呈现阶梯状设置,培训过程中都存在培训内容的本土化改造问题。5.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对象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平均学历本科以上,平均年龄35岁左右,男性占95%以上,应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着重惠及基层体育教师群体。6.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讲师较少,具备培训资质的讲师更少,主要由高校专业教师组成,对讲师队伍的培训工作还比较少,应不断同体育部门交流与合作,加强讲师队伍建设与培训。7.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制度尚不健全,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操作,考核制度宽松且为谁培训谁考核,未有第三方介入,专项教练员培训和再继续教育制度还未建立。应当树立“教练员团队”观念,构建校园足球教练员团队。8.教练员网络培训交流互动平台还未建立,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相结合,建立及时、高效、同步的互联网培训平台。
二、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班学员选材评价标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班学员选材评价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专家访谈法 |
2.3.3 数理统计法 |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
3.1 数据与方法 |
3.1.1 数据的收集 |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
3.1.3 分析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
4.1 数据与方法 |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
4.2 研究结果 |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
5.1 数据与方法 |
5.1.1 研究思路 |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
6.1 数据与方法 |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
6.1.2 分析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湖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田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田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1.2.3 湖南省田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1.2.4 对已有研究述评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1.3.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1.3.3 田径后备人才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发展概况 |
3.1.1 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起源及发展研究 |
3.1.2 湖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概况 |
3.2 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田径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 |
3.2.1 运动训练现状 |
3.2.2 教练员现状分析 |
3.2.3 文化课教学现状 |
3.2.4 运动员动机及家长支持现状 |
3.2.5 学校管理体制现状 |
3.3 影响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
3.3.1 运动训练及竞赛体制因素 |
3.3.2 教练员水平因素 |
3.3.3 文化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因素 |
3.3.4 社会价值取向及社会影响力因素 |
3.3.5 学校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体制因素 |
3.3.6 生源质量与数量因素 |
3.4 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田径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对策 |
3.4.1 积极探索“体教结合”下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
3.4.2 加强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 |
3.4.3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管理 |
3.4.4 完善学校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制度 |
3.4.5 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教学设施和训练环境 |
3.4.6 完善运动员升学优惠政策,赢得家长支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3)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7 号”文件精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
1.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
1.1.3 教育公平的需要 |
1.1.4 承接、备战世界体育大赛的的需要 |
1.1.5 社会、家长、考生的需要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论域 |
1.3.1 概念域的界定 |
1.3.2 时间域的界定 |
1.3.3 空间域的界定 |
1.4 研究综述 |
1.4.1 我国教育公平的研究综述 |
1.4.2 我国高校招生现状的研究综述 |
1.4.3 我国普通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综述 |
1.4.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意义的综述 |
1.4.5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研究综述 |
1.4.6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研究综述 |
1.4.7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考的论述 |
1.4.8 中、美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比较 |
1.5 研究对象 |
1.5.1 教育行政机关人员 |
1.5.2 大学抽样办法与原则 |
1.5.3 中学教练抽样与原则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访谈法 |
1.6.3 问卷调查法 |
1.6.4 比较研究法 |
1.6.5 逻辑分析法 |
1.6.6 数理统计法 |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的内容 |
1.8 本章小结 |
2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理论依据 |
2.1 教育公平论对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解析 |
2.1.1 教育公平的界说 |
2.1.2 教育公平概念 |
2.1.3 教育公平论的内涵解读 |
2.1.4 教育公平论 |
2.2 教育均衡论对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解析 |
2.2.1 教育均衡的界说 |
2.2.2 教育均衡概念 |
2.2.3 教育均衡论 |
2.3 教育公平论、教育均衡论在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中的体现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域外考察 |
3.1 美国高考制度的概述 |
3.2 日本高考制度的概述 |
3.3 韩国高考制度的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历史回顾 |
4.1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历史背景 |
4.2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 |
4.2.1 1986 年—1995 年,试办阶段 |
4.2.2 1996 年—2005 年,不断修正发展阶段 |
4.2.3 2006 年—2011 年,努力建设发展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分析 |
5.1 对我国普通高校发展规模及招生规模的分析 |
5.1.1 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规模分析 |
5.1.2 我国普通高校的地区数量分布分析 |
5.1.3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的分析 |
5.2 对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分析 |
5.2.1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学校及项目的分布 |
5.2.2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高校数量变化分析 |
5.3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项目发展变化分布分析 |
5.3.1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项目变化的分析 |
5.3.2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项目分类情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实证研究 |
6.1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
6.1.1 访谈的目的 |
6.1.2 访谈对象 |
6.1.3 访谈提纲 |
6.1.4 访谈结果 |
6.2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调查问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6.2.1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规模及态度的分析 |
6.2.2 制约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发展因素的分析 |
6.2.3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报名条件限制的分析 |
6.2.4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测试的调查结果分析 |
6.2.5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办法等问题进行分析 |
6.2.6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及高校自主命题的分析 |
6.2.7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项目限制的分析 |
6.2.8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公平”的分析 |
6.2.9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方向的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 |
7.1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报考条件应由高校掌握 |
7.2 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项测试由高校负责 |
7.3 统一高考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分层次、多样化的有效措施 |
7.4 招考规模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重要保障 |
7.5 公平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改革、完善的前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1创新点1 |
1.4.2创新点2 |
1.4.3创新点3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2.1 体育风险识别与统计研究 |
2.2 体育风险管理与体育保险研究 |
2.3 体育运动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
2.3.1 体育运动对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
2.3.2 体育运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 |
2.4 体育健康保险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
2.5 总结与评价 |
第3章 体育保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体育风险与体育风险管理 |
3.1.2 体育保险 |
3.1.3 体育保险公司 |
3.1.4 体育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 |
3.1.5 体育保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
3.2 理论基础 |
3.2.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3.2.2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
3.2.3 价格均衡与供求定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体育保险的演变与发展瓶颈 |
4.1 发展历程 |
4.2 我国体育保险现状 |
4.2.1 社会保险 |
4.2.2 残疾人保障 |
4.2.3 职业运动员互助保险和保障 |
4.2.4 商业体育保险 |
4.3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瓶颈 |
4.3.1 法律制度瓶颈 |
4.3.2 组织制度瓶颈 |
4.3.3 保险市场瓶颈 |
4.3.4 技术支持瓶颈 |
4.3.5 社会发展瓶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学业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5.2 实证方法 |
5.2.1 固定效应模型 |
5.2.2 工具变量法 |
5.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5.3 体育运动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
5.4 体育运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5.5 体育运动对学业水平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以体育健康保险为例的实证分析 |
6.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6.2 实证方法 |
6.2.1 固定效应模型 |
6.2.2 工具变量法 |
6.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6.3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使用情况影响 |
6.3.1 医疗资源使用率变化机制 |
6.3.2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
6.4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
6.4.1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
6.4.2 体育健康保险影响健康水平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演变及其经验借鉴 |
7.1 英国体育保险 |
7.1.1 英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
7.1.2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
7.1.3 残疾人保障 |
7.1.4 英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
7.2 美国体育保险 |
7.2.1 美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
7.2.2 美国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险计划 |
7.2.3 残疾人保障 |
7.2.4 美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
7.3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发展趋势 |
7.3.1 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社会福利体系发展完善 |
7.3.2 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 |
7.3.3 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
7.3.4 体育受伤数据追踪和统计研究丰富 |
7.3.5 商业体育保险产品十分丰富 |
7.4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演进的经验借鉴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路径与相关建议 |
8.1 制定并落实体育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
8.1.1 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
8.1.2 推动体育保险法律法规落实 |
8.2 鼓励公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
8.2.1 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 |
8.2.2 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 |
8.2.3 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 |
8.3 提高商业体育保险市场水平 |
8.3.1 设立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 |
8.3.2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
8.3.3 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 |
8.3.4 体育保险产品的科学定价 |
8.3.5 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 |
8.3.6 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 |
8.3.7 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 |
8.4 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 |
8.4.1 整合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 |
8.4.2 体育保险补充发展阶段 |
8.4.3 体育保险全面推进阶段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9.1 主要结论 |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残疾人两项补贴 |
附录B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运动相关标准 |
附录C 美国高中足球受伤率统计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及研究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公共体育场的探索 |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探索设立公共体育场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袁西洛江苏省内设立公共体育场建议书 |
第三节 北洋政府公共体育场相关法令法规及重要教育会议议决案 |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概况 |
第五节 北洋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历史特征 |
第六节 北洋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南京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初步繁荣 |
第一节 南京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初步繁荣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南京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法规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三节 南京中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概况 |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历史特征 |
第五节 南京政府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争环境下公共体育场的艰难发展 |
第一节 战争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战争环境下公共体育场法规的完善 |
第三节 战争环境下公共体育场艰难发展概况 |
第四节 战争环境下公共体育场历史特征 |
第五节 战时环境下公共体育场的历史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典型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上海县西门外公共体育场(1915-1927) |
一、创建过程 |
二、组织机构 |
三、体育运动的推广 |
第二节 江苏镇江省立公共体育场(1931-1936) |
一、开办及发展历程 |
二、组织机构 |
三、社会体育的推广 |
第三节 福建省立公共体育场(沙县)(1938-1942) |
一、历史沿革及内迁 |
二、组织机构 |
三、社会体育的推广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特征与启示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特征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作用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的历史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
附录1 民国时期着名公共体育场场长及指导员生平 |
附录2 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图片一览 |
附录3 部分公共体育场统计表 |
文中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8)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
1.1.3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概念界定 |
1.3.1 田径运动的定义 |
1.3.2 田径专修课的定义 |
1.3.3 “术科”的定义及特点 |
1.3.4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
1.3.5 运动技术评价与运动成绩达标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课开展现状分析 |
3.1.1 田径专修学生对学校提供田径专修术科学习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
3.1.2 田径专修教师现状分析 |
3.1.3 田径专修课程教学时数与所占学分分析 |
3.1.4 田径专修课教学内容分析 |
3.1.5 田径专修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分析 |
3.2 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现状分析 |
3.2.1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的内容分析 |
3.2.2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时间与组织形式 |
3.2.3 田径专修术科达标考试项目标准及器械规格 |
3.2.4 田径专修学生对术科考试标准的认识分析 |
3.2.5 田径专修教师对术科考试标准的认识分析 |
3.3 08 级田径专修学生术科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3.1 男子 100 米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3.2 男子跳高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3.3 男子标枪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3.4 男子跳远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3.5 男子铅球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3.6 男子跨栏达标考试成绩分析 |
3.4 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田径专修考试的考核与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的现象 |
3.4.2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过程中的技评标准不统一,达标起评分标准偏高 |
3.4.3 术科考试评价方式较单一,过分追求达标考核成绩 |
3.4.4 田径专修术科达标考试的内容不全面 |
3.5 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构建 |
3.5.1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构建的基本原则 |
3.5.2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形式与内容的确定 |
3.5.3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技评与达标标准的制定 |
3.5.4 田径专修术科考试要求及评分方法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7.附件 |
8.论文作者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本体感觉引导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的发展现状 |
2.2 本体感觉的发展和定义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体感觉与运动项目的研究概述 |
2.3.1 本体感觉在运动项目的应用探究 |
2.3.2 本体感觉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二阶段训练前乒乓球稳定性技术测试结果对比 |
4.2 第二阶段训练前乒乓球技术评定测试 |
4.3 训练第六周两组学员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
4.4 训练第六周两组学员技术评定成绩比较分析 |
4.5 训练第九周两组学员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
4.6 训练第九周两组学员技术评定成绩比较分析 |
4.7 训练第六周与第九周两组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
4.8 训练第六周与第九周两组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本体感觉引导有利于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基本技术的掌握 |
5.2 利用本体感觉引导教学训练有助于提高学员的本体感觉能力 |
5.3 小学乒乓球教学中运用本体感觉引导法有助于提高训练积极性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校园足球师资现状 |
1.1.2 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情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校园足球教练员 |
2.1.2 培训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的发展 |
4.2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现状 |
4.2.1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制度 |
4.2.2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形式 |
4.2.3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内容 |
4.2.4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对象 |
4.2.5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等级划分 |
4.2.6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管理 |
4.2.7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评价 |
4.3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特色及成果 |
4.4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4.1 等级培训制度衔接的问题 |
4.4.2 还未建立各专项教练员培训制度 |
4.4.3 教练员培训等级划分及晋升相关问题 |
4.4.4 教练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存在的问题 |
4.4.5 教练员的实践效果不理想 |
4.4.6 教练员网络培训尚未开展 |
4.5 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体系发展对策 |
4.5.1 培训制度的衔接与统一 |
4.5.2 校园足球教练员等级划分 |
4.5.3 完善各专项教练员培训 |
4.5.4 修编各级教练员培训内容 |
4.5.5 加强讲师队伍培训和管理 |
4.5.6 加强教练员培训班管理 |
4.5.7 建立足球教练员培训发展机构 |
4.5.8 建立教练员培训网站服务平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
四、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班学员选材评价标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2]湖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帆.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研究[D]. 张志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D]. 关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班学员选材评价标准的研究[A]. 董庆勇,陈蓉,肖焕庚,龚美华,张学忠,王栋良,周志颂.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6]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研究[D]. 陈锐.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上的总结报告[A]. 梁守礼.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8]哈尔滨体育学院田径专修术科考试内容与方法的研究[D]. 陈倩倩.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2(10)
- [9]本体感觉引导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 王晓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10]甘肃省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研究[D]. 赵守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