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目录组织规则(草案)

汉语拼音目录组织规则(草案)

一、汉语拼音字顺目录组织规则(草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恺怡[1](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许念一[2](2015)在《中国汉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汉字规划视为汉语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因此上述观点不仅反映了汉字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也维护了汉语规划研究的完整性。然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汉字问题,我们也应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并强调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汉字规划研究”作为论文选题,集中解答了以下五方面问题。(1)为何要开展专门性的汉字规划研究?汉字规划的属性和定义是什么?(2)中国汉字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古今演变?(3)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汉字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4)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是什么?其划分依据和理论内涵又是什么?(5)当前的中国汉字规划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虽然汉字规划对汉语规划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但其独立性也十分显着。换言之,汉字规划兼具依附性和独立性两重属性。这一观点可由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来证实。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社会交往、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播是汉字规划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汉字规划在国家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方面是汉语规划的有益补充,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规划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体表意性和文化传承性赋予了汉字规划超越汉语规划的特殊功能优势——教育启蒙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汉字规划的独立性也十分鲜明。据此,我们应在承认汉字规划依附性的基础上,强调和重视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并将汉字规划作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加以界定。所谓汉字规划,是指政府、社团、学者或个人通过颁行汉字政策、制定汉字法律、编写汉字规范等方式,对汉字的政治地位、本体要素(主要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社会使用、国内教育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前瞻性的动态引导与调节,旨在妥善解决与汉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古到今,中国汉字规划先后经历了启蒙与成长、变革与探索、改革与稳进等阶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汉字规划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体系,实践范围也不断扩大,全面涵盖了汉字地位、汉字字形、汉字字音、汉字字量、汉字字序、汉字典籍、社会用字、汉字教育、汉字传播和汉字社会活动等规划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如下:启蒙时期(先秦时期)的汉字规划内容简单、形式原始;成长时期(秦代-清代)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统一,服务于专制统治;变革与探索时期(民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改良,突出汉字普及;改革与稳进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宏观引导,强调汉字规范。除中国大陆外,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也值得探讨与学习。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双文政策和繁简由之,台湾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繁体为正和简体为用,日本的规划经验表现为分门别类和注重应用,韩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教育为先和韩汉并用,新加坡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全面简化和数位教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顺时简化和简化推广。中国汉字规划具有政治范畴、社会范畴、教育范畴和传播范畴四个主要范畴。四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为:第一,避免了类型划分的弊端;第二,与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相互照应,突出了本文的理论主线;第三,有助于揭示中国汉字规划的本质与规律。四大范畴的理论内涵为:政治范畴是指汉字的政治地位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显隐之辨、民国时期的存废之争和新中国时期的文字平等为代表;社会范畴是指汉字的社会使用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统一、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和新中国时期的汉字标准制定为代表;教育范畴是指汉字的国内教育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强权、民国以后的汉字启蒙和近年来的汉字能力建设为代表;传播范畴是指汉字的海外传播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字教学和2000年以后的汉字推广为代表。当前的汉字规划问题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传播问题。其中,政治问题包括字母词的地位界定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社会问题包括繁体字的境内使用、地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网络用字管理和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教育问题包括汉字教育安全维护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传播问题包括简化字的境外推广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我们建议:在开展字母词地位界定时,应明确字母词的性质,区分字母词的政治地位和功能地位。在开展汉字国际地位规划时,应避免文字霸权主义,积极应对大国文字的挑战,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规划核心。在开展繁体字的境内使用规划时,应理清简繁字关系,巩固简化字的社会通用地位,制定专门性的“繁体字表”,开展多种类型的繁体字活动。在开展地名用字规划时,应将规范观与实用观相结合,地名选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政府、公众、企业利益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开展人名用字规划时,应吸取他国的规划经验,开展人名用字动态监测,完善人名用字法规建设,研制推荐性人名用字表。在开展网络用字管理时,应认清网络新字的作用与性质,对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在开展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时,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汉字信息法律建设,注重汉字信息行业升级。在维护国内汉字教育安全时,应提高汉字教育安全意识,重视各阶段的汉字教育,合理部署外文教育战略。在提升全民汉字书写能力时,应正视“提笔忘字”问题,加强汉字书写教育,勿忘汉字文化之根。在完善简化字的境外推广时,应摒弃简繁对立的错误观念,发挥简化字固有的形体优势,增加简化字文化介绍。在开展对外汉字传播规划时,应增强宏观政策引导,构建对外汉字传播模式,开辟汉字文化走廊。

王爱云[3](2014)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既是对近代以来在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下兴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扬弃。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其中的合理部分,扬弃、摒弃其中的激进、错误主张,使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为中国百年文字改革上最辉煌的一章。论文以1949-198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和改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客观评价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并深刻分析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中的缺陷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代语言文字工作有所启示。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本选题的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文字改革的历史。先是梳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五四时期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字改革思潮和文字改革运动中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情况,然后追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文字改革的主要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字改革思想和理论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探索的继承、扬弃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所推行的文字改革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当代中国开展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战略认识。一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理论、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理论以及对文字发展规律的认识等;二是阐述文字改革的时代需求,主要分析当时中共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当时世界范围内拼音化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章记述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梳理中共在领导文字改革过程中如何确定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文字改革工作如何掀起高潮、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两年徘徊时期在低潮中蹒跚前行,展现新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第四章考察1979-1986年党对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进行的反思和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方针的调整。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是否要继续推进文字改革工作等问题的反思,以及根据新形势需要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所做出的调整,包括废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制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完成文字改革工作的拨乱反正;召开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重点由文字改革转向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五章按专题概述1986年以后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由于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文字改革,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不作全面深入研究,而是从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并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积极开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新局面这五个方面来概述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第六章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作出总体评价。论文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成就和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分析当代文字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启示。结束语部分主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字改革等问题的继续探索,即“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进行评述,并对如何大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

曾晓洁[4](2011)在《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国家和个体而言,母语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汉语母语教育总是夹杂在语文教育当中,难以一窥全貌,为此,本论文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演进情况进行了集中研究。本论文的三个基本概念是“母语”、“母语教育”和“现代”。在分析既有分歧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教育视角,将我国的“母语”厘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样,“母语教育”这一概念也就得到了相应界定,不再与“语文教育”、“母语教学”、“汉语教育”产生混淆。关键词“现代”则主要取其与“传统”相对之意,所以下限一直延伸到现在,而在比较了社会母语教育和学校母语教育的各项标杆性事件之后,考虑到教材白话化在母语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突出地位,我们把上限定在了出现第一本白话性质教科书的1897年。作为一项史的研究,历史文献在整个写作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支撑作用。而在观照历史文献之时,则主要采用一种社会学的眼光和比较的视角,先确定出现代以来母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然后在分析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对典型事件做出定性判断,并据此进一步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历史进行整体分期。此外,笔者还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做了可能的穷尽归纳,将精确化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本研究当中。全文除绪论外,包括七章和一个余论。第一章相当于全文的总论,讨论了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性和现代母语教育致力普及与螺旋提升的两个特点。从第二章开始直到第七章,每章集中写一个时期,分别是:开创期(1897~1928)、探索期(1929~1950)、突进期(1951~1965)、畸变期(1966~1977)、恢复期(1978~1989)、转型期(1990~)。每一章的写作,都分为三节进行,第一节是各种相关背景的集中介绍与分析,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该期的社会母语教育和学校母语教育,具体讨论之时,主要围绕该期的典型事件或有特征性的变化展开述评。第二章“开创期”以民众化和科学化为思想主导,进行了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书面语的改革和旨在统一标准语音的国语运动,白话文、官话、汉语知识在此影响下进入了学校教学,母语教育的测验与实验也出现了一个高潮,母语教学因此从传统走向了现代。称1929年到1950年为“探索期”,是因为此期母语教育确实在沿着开创期的精神继续前行,但由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政权分治和战乱频仍的影响之下,母语教育在此期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以前的发展节奏,高度的使命感、民族自信力和《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的着名社论,合力带领母语教育进入了一个“突进期”。在拼音化思想基础上提出先行简化和全国推普,书写方式彻底改为横排左起,全力推进语法修辞教学,进行汉语独立设科实验,特别凸显语言工具观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志在快速提升全民母语能力与建设健康纯洁祖国语言的革命斗志。可惜,动荡的文革阻断了这一发展,此期的政治挂帅让学校母语教育基本退场,不仅不太涉及基本能力培养,就连起示范作用的语文教材语言也一片僵化俗化,社会用语也以火药味儿极浓的斗争化语言和“假大空”的话语模式为主导,母语教育进入了一个不进反退的“畸变期”。文革结束到1989年之间,母语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就在全力复元至文革前的目标导向与教育水平,所以我们称之为“恢复期”。而进入90年代以后,人文思想开始对“科学主义”进行反拨,语言规范观由此从匡正渐变为引导,网络语言成为不断发力的持续热点,在“语感中心说”以一种反“工具观”的姿态迅速崛起的同时,语法教学遭遇了近百年发展以后的“无用论”质疑,而口语教学也以名称更替的方式开始关怀话语主体的言说幸福。毫无疑问,经过百余年发展之后,汉语母语教育又进入了个新的“转型期”。基于以上对于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整体思考,余论部分提出了个理想母语能力模型,该模型由具有一定层级性的六个要素构成。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既没有平衡地发展各能力要素,也较少考虑各要素问的级性差异,是一种不太理想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关注母语能力的内部要素及其层级差异,有助于学校母语教育走向一条高效途径。

武利红[5](2009)在《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逐渐增长,对海量无序、质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已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难题,图书情报界人士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其中包括书目控制的成功运用。一些研究者已经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概括性的,且比较分散。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探究,不仅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发展有所裨益,而且便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书目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网络信息资源为控制对象,重点放在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书目控制上。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以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即选择控制、描述控制、检索控制、规范控制)为主线,一条是以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模式(即搜索引擎模式、网络资源指南模式、学科信息门户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为辅线,对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内容范围内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文中附有图2幅,表27个。全文约17万字,共分为四大部分、七章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第1章)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是在借鉴传统书目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借鉴传统的书目控制理论,首先要对书目控制的基本概念、相关概念、内容范围以及任务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必要性、概念、内容范围、原则和模式。尤其是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内容范围的确定和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的提出,使得本文有了坚实的立足点。笔者认为,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选择控制、描述控制、检索控制和规范控制四个方面;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主要模式有搜索引擎模式、网络资源指南模式、学科信息门户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等四种模式。这部分研究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2-5章)分析研究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的选择控制问题、描述控制问题、检索控制问题和规范控制问题。下面分述如下:第2章分析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控制问题。选择控制是进行其它控制的前提和基础。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就是要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冗余和不稳定的信息资源进行控制,以选择效用信息。选择控制主要表现在资源选择原则、资源收集范围、资源选择标准和资源评价标准中。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其选择控制是不同的。笔者对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选择控制进行了分别研究。对各种模式的选择控制的研究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选择控制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搜索引擎是在一定的选择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上,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选择控制。因此,笔者也对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都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选择控制,他们的选择控制是逐步提高的。数字图书馆的选择控制优于学科信息门户的选择控制;学科信息门户的选择控制优于网络资源指南的选择控制;网络资源指南的选择控制优于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最不理想。第3章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问题。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就是要对每个“收录”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记录、描述、排列。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不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使得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控制面临着许多困难:难以选定信息源与描述内容、难以判定版本、难以确定有关日期、难以一次完成等。针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笔者分别研究了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描述控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描述控制的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从总体上看,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都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控制,而且数字图书馆和学科信息门户的描述控制优于网络资源指南和搜索引擎的描述控制。搜索引擎的描述控制最不理想,但它也给用户提供了基本的描述内容。第4章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检索控制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的揭示来实现的,其重点是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形式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除了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还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检索控制方法。笔者依次研究了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控制。对各种模式的检索控制的研究也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其不同模式的检索控制特点,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对网络信息资源都进行了一定的检索控制,而且其检索控制多优于其它控制。第5章分析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规范控制问题。规范控制历来是书目控制的重要内容,重点是通过确定标目范围、统一标目形式及建立参照关系来实现目录的揭示与集中和查询功能。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其规范控制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笔者分别对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规范控制进行了研究。对各种模式的规范控制的研究同样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的规范控制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搜索引擎提供的某些功能起到了规范控制的作用,因而,搜索引擎也进行了规范控制。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规范控制。笔者认为,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控制时,应该借鉴传统的规范控制的经验,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寻求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的新方法,对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控制。第三部分(第6章)主要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工作的广泛开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需求的增加,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后,应该朝着面向对象全球化、控制模式融合化、描述控制简单化、书目控制合作化的方向发展。第四部分(第7章)是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王雅戈[6](2007)在《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 ——兼论民国索引史》文中提出民国农业文献,通常是指中华民国时期产生的与农村社会、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内容相关的各类文献的总称,有时也泛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农业文献。狭义地说,民国农业文献仅指1912年至1949年期间国内的农业文献,且不包括翻印或重印的古籍文献以及国外的文献。广义而言,民国农业文献指产生于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内的,甚至上溯到鸦片战争前后时期的,与中国农业问题内容相关的各种类型、各个国家、各种语言文字的农业文献。本文所研究的民国农业文献,具体指近代以来中国国内产生的汉文文献。限于条件和项目任务,外文文献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均不包含在本研究范围之内。民国农业文献是中国文化典籍史上特定阶段(民国时期)、特定领域(农业历史)所产生的文献,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农业文献记载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是研究民国时期农业、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民国农业文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损耗,大部分已经纸张松脆、结块,有的已经失去了使用的可能性;在翻阅或利用过程中,还经常发生人为损坏或遗失现象,有的甚至已经不复存在;加之纸质文献的查询、阅览、传播局限很大,开发利用极为不便。因此,在传统方式收藏、整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化文献整理技术手段,系统地收集、整理民国农业文献,传播和利用民国农业文献,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相关的公共服务水平,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也是农史学界以至国家范围内信息资源保护和文献开发刻不容缓的重要研究任务。本文采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组织的理论和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研究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的整理。(1)民国农业文献索引史研究。索引是治学的利器,是传统方式下最有力的信息组织基础工具之一。本文对民国文献索引史进行了回顾,并以万国鼎先生的索引成就为主线,研究民国农业文献索引史。万国鼎先生的索引学成就主要有索引排检法、索引学理论、索引教育、索引编纂、主持索引机构工作等方面,本文对他的索引学成就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万国鼎先生在“索引运动”理论研究和索引排检法研究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他编纂的《新桥字典》和他领导编纂的《农业论文索引》进行了重点评析。研究民国农业文献索引史的启示是,图书内容索引和期刊主题索引是整理民国农业文献、研究民国农业问题的有力工具,其索引思想,索引原理、技术、方法,对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可以提供参考。(2)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研究。重点研究了民国农业文献索引自动编纂、民国农业文献电子图书编纂、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建设和民国农业文献主题网关构建等方面的内容。①民国农业文献索引的自动编纂。主要研究了机编索引的步骤与方法,对索引之星、WORD索引软件和自编语词索引软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索引排序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中国茶叶问题》索引编纂为例,对机编索引的方法和索引软件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经过研究认为,索引是以信息资源中知识单元的标记符号——主题概念或语词等微观内容为对象,通过标引词或词串的方式,指引内容的检索,对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开展农史研究具有一定作用。②民国农业文献电子图书编纂。对电子图书的存储格式进行了综合评介,分析了民国农业文献电子图书编纂的意义和技术要点。以民国农业图书《中国茶叶问题》和金陵大学学位论文《二十种柑橘类果树比较形态及杂交育种之初步研究》为例,应用Easy CHM软件,对民国农业文献电子图书编纂进行了实验。③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馆藏为主要对象,建立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档案资料、地方文献等6种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类型有题录型、全文型、图像型、图文对照等类型。④民国农业文献主题网关构建。系统论述了主题网关的理论和方法,得出了主题网关是优质网络资源信息服务的精选器和精确导航器的结论,对主题网关建设中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元数据制定、主题和分类标引、可视化检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茶文献主题网关构建为例,对民国农业网络资源的信息组织进行了实验。民国农业文献主题网关的构建对提高农史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有必要扩大构建的范围。总而言之,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实证调研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验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信息组织技术,对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进行了试验,开展了大规模的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将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民国农业文献的数字化整理,对于农史学科而言,是引入一种新方法、新技术,是一种移植创新;对于情报学而言,是本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某一具体学科实际应用的探索,是一种实践创新。希望本研究对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和农史研究有所裨益。

俞君立,黄葵[7](2002)在《中国百年文献分类学名着研究(下编)》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至今中国文献分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名着。本文下编研究 2 0世纪下半叶我国文献分类学的名着 ,这一时期的名着约有1 30种 ,包括论着约 1 0 0篇 (部 )、图书分类法 2 2部、着者号码表 7部

尤蓉锦[8](1997)在《日文图书目录规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文图书目录规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尤蓉锦(四川联合大学图书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日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各图书馆收藏、流通日文图书资料越来越多。不只限于影印本,就是原版书也在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

王松林[9](1994)在《标准化编目工作中一项被忽视的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白国应[10](1988)在《关于我国图书分类学论文的分析(二)》文中研究说明 第七,对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关于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通过探索,基本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大家认为:图书分类必须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图书分类.但是图书分类又不完全相同于科学分类.因为从研究对象

二、汉语拼音字顺目录组织规则(草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拼音字顺目录组织规则(草案)(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2.1 成立背景
        2.1.1 现实需求
        2.1.2 成立条件
    2.2 重要人物
        2.2.1 负责人
        2.2.2 主要作者
        2.2.3 其他人员
    2.3 出版工作概况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3.1 期刊出版
        3.1.1 字母的选择
        3.1.2 声调问题
        3.1.3 隔音问题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4.1 机构调整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4.2.1 拼音教学
        4.2.2 注音出版物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6.2.2 中文的信息化
7 结语
参考文献

(2)中国汉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汉字规划的界定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文字规划
        一、何为“语言规划”
        二、语言规划中的“文字规划”
    第二节 汉语规划与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与汉语规划的关系
        二、汉字规划附属地位的利与弊
    第三节 汉字规划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一、汉字规划的依附性
        二、汉字规划的独立性
    第四节 汉字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一、汉字规划的基本问题
        二、汉字规划的理论反思
第二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与成长
    第一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
        一、汉字规划的启蒙标志
        二、启蒙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成长
        一、汉字规划的封建指令
        二、汉字规划的成长演进
        三、成长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三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变革与探索
    第一节 汉字规划的变革背景
        一、切音字运动
        二、“万国新语”之争
        三、汉字简化思潮
    第二节 汉字规划的探索领域
        一、汉字地位
        二、汉字字音
        三、汉字字形
        四、汉字字量
        五、汉字教育
        六、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四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改革与稳进
    第一节 改革阶段(1949年-1966年)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改革历程
    第二节 稳定阶段(1972年-1999年)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稳定历程
    第三节 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推进历程
    第四节 改革与稳进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五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他者经验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
        一、香港、澳门地区
        二、台湾地区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
        一、日本
        二、韩国
        三、新加坡
        四、马来西亚和泰国
第六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划分依据
        一、“范畴”与“类型”
        二、理论依据
        三、现实依据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政治范畴
        一、显隐之辨
        二、存废之争
        三、文字平等
    第三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社会范畴
        一、汉字统一
        二、汉字改良
        三、汉字标准
    第四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教育范畴
        一、汉字强权
        二、汉字启蒙
        三、汉字能力
    第五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传播范畴
        一、汉字交流
        二、汉字教学
        三、汉字推广
第七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政治思考
        一、字母词地位界定
        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
    第二节 社会思考
        一、繁体字的境内使用
        二、地名用字规范
        三、人名用字规范
        四、网络用字管理
        五、汉字信息产业建设
    第三节 教育思考
        一、汉字教育安全维护
        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第四节 传播思考
        一、简化字的境外推广
        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汉字规划的学术界定
        二、汉字规划的历史经验
        三、汉字规划的国际视野
        四、汉字规划的理论范畴
        五、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汉字规划的理论构建
        二、汉字规划的实践探索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专着部分
    二、论文部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2. 海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视野
    1.1 近代以来以救国图强为初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1.1.1 清末文字改良主义思潮与实践
        1.1.2 20世纪初激进主义文字改革主张及汉字存废之争
        1.1.3 四时期至二三十年代涌动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运动
        1.2.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字改革的关注
        1.2.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试验拉丁化新文字
        1.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1.3 本章小结
2 当代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2.1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2.1.1 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2.1.2 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
    2.2 新中国成立后推进文字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2.2.1 新中国建设对文字改革的迫切需求
        2.2.2 拼音化文字改革的世界趋势
    2.3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全面展开
    3.1 设立机构,高屋建瓴、全盘规划文字改革
        3.1.1 文字改革机构的设立
        3.1.2 文字改革方针和方案的确定
        3.1.3 整风运动中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
        3.1.4 中共中央调整确定文字改革三大任务
    3.2 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文字改革工作的高潮
        3.2.1 《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
        3.2.2 掀起推广普通话热潮
        3.2.3 汉语拼音广泛应用
    3.3 文字改革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
        3.3.1 修订《汉字简化方案》,编印《简化字总表》
        3.3.2 汉字整理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3.3.3 推广普通话工作持续进行
        3.3.4 扩大汉语拼音应用,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
    3.4 “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文字改革在低潮中蹒跚
        3.4.1 文字改革的中断与周恩来努力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3.4.2 拟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3.4.3 重新恢复推广普通话
        3.4.4 恢复推行汉语拼音,努力扩大汉语拼音应用
        3.4.5 启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3.5 本章小结
4 文字改革的拨乱反正和调整
    4.1 文字改革工作的复苏
        4.1.1 充实文字改革领导机构,重申文字改革方针
        4.1.2 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4.1.3 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开展“注·提”教学实验
        4.1.4 各行各业踊跃推广普通话
        4.1.5 汉字信息处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4.2 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和反思
        4.2.1 改革开放对文字改革提出新要求
        4.2.2 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研究新时期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
        4.2.3 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
        4.2.4 对文字改革的再思考
    4.3 文字改革工作的里程碑
        4.3.1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4.3.2 废除“二简字”,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4.4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发展
    5.1 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5.1.1 调整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
        5.1.2 与时俱进,创新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5.1.3 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规划
        5.1.4 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5.2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5.2.1 推普工作方针的调整
        5.2.2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举措
    5.3 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5.3.1 加强社会用字管理,巩固汉字简化成果
        5.3.2 整理现行汉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5.4 继续完善并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
        5.4.1 发布、修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5.4.2 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5.4.3 扩大汉语拼音在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5.5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建设成绩显着
    5.6 本章小结
6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总体评价
    6.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
        6.1.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的继承、扬弃与发展
        6.1.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扬弃的过程
    6.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6.2.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6.2.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慎重而严谨
    6.3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成就
        6.3.1 对推进新中国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6.3.2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6.3.3 对汉字和华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6.3.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成果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6.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不足
        6.4.1 文字改革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的毛病
        6.4.2 汉字简化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6.4.3 文字改革工作一度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处理
    6.5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启示
        6.5.1 文字改革必须处理好文字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6.5.2 文字改革必须遵循文字发展规律
        6.5.3 文字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结束语 积极推进中国语文现代化探索
    1. 关注社会语文生活,积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2. 继续推动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科学发展
    3.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与总体概况
    第一节 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
        二、社会时代思潮
        三、母语本体认识
        四、个体语言环境
    第二节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概况
        一、致力普及的社会母语教育
        二、螺旋提升的学校母语教育
第二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开创期(1897~1928)
    第一节 科学民主与母语教育走向现代
        一、母语教育的民众化追求
        二、母语教育的科学化诉求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国音"统一与书面语下移
        一、切音字运动及其影响下的国语运动
        二、白话文的艰难获胜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开始关注生活用语与母语规律
        一、儿童本位下的"国语"取代"国文"
        二、听说训练走进课堂
        三、母语本体规律开始受重视
        四、母语教育测验、实验出现高潮
第三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探索期(1929~1950)
    第一节 政权分治与母语教育的分途探索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扫除民众文字障碍的理念与实践
        一、大众语运动与新文字运动
        二、平民母语教育与扫盲运动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国统区的追求综合与革命根据地的简单实用
        一、追求综合素养的课程纲要
        二、汉语知识系统化的尝试
        三、"国文程度"的讨论与写作语体化
        四、实用型的革命根据地母语教学
第四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突进期(1951~1965)
    第一节 民族振奋与母语教育的突进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汉字改革与语音统一的全面突围
        一、汉字拼音化的折中之路
        二、"普通话"的概念确定与多角度推广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语言工具观引领下的高歌猛进
        一、指向高效的汉语课程独立
        二、起步发展的汉语拼音教学
        三、声势浩大的识字教学改革
        四、着力凸显的语法教学
        五、借势而生的语文"工具观"
第五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畸变期(1966~1977)
    第一节 政治挂帅与母语教育的异化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政治高压下的语用歧路
        一、语言斗争化倾向
        二、话语模式"假大空"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政治主导与农村倾向
        一、语言训练基本退场
        二、写作教学"一枝独秀"
        三、教材语言僵化俗化
第六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恢复期(1978~1989)
    第一节 百废待举与母语教育的复元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国家规划下的回归与调整
        一、重谋健康纯洁的语言美运动
        二、经历拼音化余波后的汉字涅盘
        三、逐渐恢复的推普工作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语言工具观的再次兴盛
        一、"双基"的恢复与修正
        二、教学语法新体系诞生
        三、语言教学序列的科学追求
第七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转型期(1990~)
    第一节 人文复兴与母语教育的转型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由匡谬正俗转向偏重引导
        一、语言规范从匡正到引导
        二、网络语言成为讨论热点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母语特质与言语幸福的世纪探问
        一、是否要"淡化语法"的讨论
        二、"语感中心说"的提出与质疑
        三、从聚焦能力的"听说"到兼及言语幸福的"口语交际"
余论:学校汉语母语教育的历史评析与未来之路
    一、理想的母语能力结构及其级性差异
    二、现代以来学校母语教育的历史评价
    三、母语能力培养体系的未来建构
结语
附录(一至五)
后记

(5)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方法
        0.3.2 本文的创新
1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概述
    1.1 书目控制概述
        1.1.1 书目控制及其相关概念
        1.1.2 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
        1.1.3 书目控制的任务
    1.2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概述
        1.2.1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必要性
        1.2.2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
        1.2.3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原则
        1.2.4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模式
2 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控制
    2.1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概述
        2.1.1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的难度
        2.1.2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的原则
        2.1.3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2.2 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
        2.2.1 搜索引擎选择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2.2.2 搜索引擎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网络资源指南的选择控制
        2.3.1 网络资源指南选择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2.3.2 网络资源指南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4 学科信息门户的选择控制
        2.4.1 学科信息门户选择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2.4.2 学科信息门户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5 数字图书馆的选择控制
        2.5.1 数字图书馆选择控制概述
        2.5.2 数字图书馆选择控制的现状
        2.5.3 数字图书馆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 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
    3.1 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控制概述
    3.2 搜索引擎的描述控制
        3.2.1 搜索引擎描述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3.2.2 搜索引擎描述控制实例研究
    3.3 网络资源指南的描述控制
        3.3.1 网络资源指南描述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3.3.2 网络资源指南描述控制实例研究
        3.3.3 网络资源指南描述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4 学科信息门户的描述控制
        3.4.1 学科信息门户描述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3.4.2 学科信息门户描述控制实例研究
        3.4.3 学科信息门户描述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5 数字图书馆的描述控制
        3.5.1 MARC格式
        3.5.2 DC格式
        3.5.3 CORC格式
4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
    4.1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控制概述
    4.2 搜索引擎的检索控制
        4.2.1 搜索引擎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4.2.2 搜索引擎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3 网络资源指南的检索控制
        4.3.1 网络资源指南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4.3.2 网络资源指南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 学科信息门户的检索控制
        4.4.1 学科信息门户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4.4.2 学科信息门户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5 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控制
        4.5.1 数字图书馆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4.5.2 数字图书馆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 网络信息资源的规范控制
    5.1 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概述
    5.2 搜索引擎的规范控制
        5.2.1 搜索引擎规范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5.2.2 搜索引擎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3 网络资源指南的规范控制
        5.3.1 网络资源指南规范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5.3.2 网络资源指南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4 学科信息门户的规范控制
        5.4.1 学科信息门户规范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5.4.2 学科信息门户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5 数字图书馆的规范控制
        5.5.1 数字图书馆规范控制的现状
        5.5.2 数字图书馆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发展趋势
    6.1 面向对象全球化
    6.2 控制模式融合化
    6.3 描述控制简单化
    6.4 书目控制合作化
7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6)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 ——兼论民国索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及创新之处
2 民国农业文献现状与数字化进展
    2.1 民国农业文献现状
        2.1.1 民国农业文献的范畴及其保存现状调查
        2.1.2 民国农业文献类型及规模分析
    2.2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研究进展
        2.2.1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2.2.2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2.2.3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的技术方法
3 民国农业文献索引史研究
    3.1 民国文献索引史重要典籍研究
        3.1.1 我国近代索引史的开山之作——《老解老》评析
        3.1.2 中国近代索引史的里程碑——《引得说》研究
    3.2 近代文献索引研究的先驱——万国鼎索引成就研究
        3.2.1 索引运动
        3.2.2 万国鼎的农业文献索引编纂实践及其学术成就
        3.2.3 索引排检工具——《新桥字典》评介
    3.3 民国时期农业文献索引的典范——《农业论文索引》
        3.3.1 《农业论文索引》内容评介
        3.3.2 《农业论文索引》的标题词评介
        3.3.3 《农业论文索引》的特点
    3.4 小结
4 民国农业文献索引及电子图书编纂
    4.1 民国农业文献索引开发方案设计
    4.2 民国农业图书索引编纂
        4.2.1 机编语词索引
        4.2.2 机编主题索引
    4.3 索引软件应用与开发
    4.4 机编民国农业图书索引示例——《中国茶叶问题》索引编纂
    4.5 民国农业文献电子图书编纂
        4.5.1 电子图书的理论与实践
        4.5.2 民国农业文献电子图书编纂
        4.5.3 电子索引改进
    4.6 小结
5 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建设
    5.1 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开发平台简介
    5.2 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建设
        5.2.1 民国农业期刊篇名数据库
        5.2.2 民国农业图书书目数据库
        5.2.3 民国农业报纸全文数据库
        5.2.4 民国农业档案全文数据库
        5.2.5 民国农业学位论文图像数据库
        5.2.6 民国地方志图-文数据库
    5.3 小结
6 民国农业网络信息组织——主题网关构建
    6.1 主题网关的理论探讨
        6.1.1 优质网络资源信息服务的精确导航器:主题网关
        6.1.2 主题网关改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6.1.3 主题网关开发
    6.2 民国农业网络信息主题网关构建——以茶主题网关构建为例
        6.2.1 茶类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
        6.2.2 茶主题网关的元数据制定
        6.2.3 茶主题网关的信息组织
        6.2.4 茶主题网关中嵌套搜索引擎
        6.2.5 茶主题网关的二次文献功能
    6.3 茶主题网关检索示例
    6.4 小结
7 结语
附录1:《农业论文索引》标题表
附录2:《民国农业论文索》二级标题词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中国百年文献分类学名着研究(下编)(论文提纲范文)

1 20世纪下半叶我国文献分类学着名论着
    1.1 新图书分类法刍议 杜定友着, 载《文物参考资料》, 1950年第1卷第8期
    1.2 图书分类法问题研究资料
    1.3 图书怎样分类 刘国钧着, 开明书店, 1953年
    1.4 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5 关于图书分类表的几个基本问题 大型图书分类表综合工作组编, 1959年
    1.6 汉语拼音着者号码表资料选辑 北京图书馆科学方法研究部编, 1960年
    1.7 检索工作和国际十进分类法 丁珂着,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1961年
    1.8 图书分类法的路向 杜定友着, 载《图书馆》, 1962年第2期
    1.9 分类法与标题法在检索工作中的作用——在检索方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1.10 主题法与分类法 丘峰着, 载《图书馆工作》, 1976年第1期
    1.11 新中国图书分类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12 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 刘国钧着,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1.13 分类法的发展趋势简论 侯汉清着, 载《情报科学》, 1981年第1期
    1.14 图书分类学 白国应编着,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1年
    1.15 情报检索语言 张琪玉编着,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年
    1.16 图书分类 李严、史永元、张涵、侯汉清、马张华编着,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年
    1.17 图书分类法评论选集 皮高品着, 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印行, 1983年
    1.18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修订研讨会文集 《中图法》编委会, 1985年
    1.19 图书分类学
    1.20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第3版) 类目复分方法及其疑难解释
    1.21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
    1.22 图书分类工作手册
    1.23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发展路向研究
    1.24 新学科文献分类手册
    1.25 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
    1.26 阮冈纳赞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27 文献信息分类学
    1.28 论20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
    1.29 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
    1.30 我国情报语言20年来的进步与向21世纪前进的目标
    1.31 中国情报检索语言50年研究
    1.32 我国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发展与近期目标研究
    1.33 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与主题法
    1.34 面向21世纪的情报语言学
    1.35 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2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着名文献分类法
    2.1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2.2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
    2.3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 科学出版社, 1958年
    2.4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2.5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2.6 中国档案分类法 中国档案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 档案出版社, 1987年
    2.7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3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着名的着者号码表
    3.1 笔划起笔着者号码表 王凤翥编着,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印, 1954年
    3.2 汉语拼音着者号码表 袁涌进、周树基编, 油印本, 1959年
    3.3 通用汉语着者号码表 刘湘生主编 海洋出版社, 1992年

四、汉语拼音字顺目录组织规则(草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 许念一. 武汉大学, 2015(03)
  • [3]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 王爱云. 武汉大学, 2014(06)
  • [4]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 曾晓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1)
  • [5]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D]. 武利红. 武汉大学, 2009(09)
  • [6]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 ——兼论民国索引史[D]. 王雅戈.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4)
  • [7]中国百年文献分类学名着研究(下编)[J]. 俞君立,黄葵.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02)
  • [8]日文图书目录规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J]. 尤蓉锦.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7(03)
  • [9]标准化编目工作中一项被忽视的工作[J]. 王松林. 图书馆学研究, 1994(06)
  • [10]关于我国图书分类学论文的分析(二)[J]. 白国应. 江西图书馆学刊, 1988(03)

标签:;  ;  ;  ;  ;  

汉语拼音目录组织规则(草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