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严立冬,刘昊昕,邓远建,屈志光[1](2021)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是推动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运用熵权法对2004—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生态投资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四种不同空间矩阵构建的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全国农业生态投资水平总体上呈现"东强-中次-西弱"的梯次格局,省域之间差距明显。(2)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地区呈现高高聚集特征,西部地区呈现低低聚集特征。(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农村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农村生态资源禀赋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具有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对本地区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具有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影响不显着。在未来政策制定上从全局来看要着眼于区域差异化管理、跨区域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合作。
李鹏飞,钦媛[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发展和提升地方戏曲艺术价值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对于打造文明乡村品牌建设和提升乡村居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有促进作用。为更好实现农村经济、文化及艺术发展协同推进,加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地方戏曲艺术创新能力,有益于更好重塑地方戏曲艺术形象,解决地方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对未来阶段进一步传承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霞[3](2021)在《以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经济的出现,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当前,我国正大胆尝试数字化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鉴于此,论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经济的出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数字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
栗智健,郎宏文,孙秀敏[4](2021)在《农业农村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助农村合作社转型探究》文中认为在"十四五"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中国全力建设数字化农业整体供应链背景下,利用学校教育、人才等各类资源,辅助农村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转化并完善管理体系,引导高校人才下乡助农实践,并提供生产、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以提高农户间合作生产、销售效率,能切实解决合作社数字化转型升级问题。
郭向东[5](2021)在《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粮食安全问题,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并受疫情冲击影响这一大背景下,在“十三五”收关、“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面临新的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如何有效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关联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以中国农产品价格、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VAR、非线性MS(M)-AR(p)、非线性MS(M)-VAR(p)等模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的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呈现出显着的长期记忆性特征。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对其不确定性的冲击反应较为显着,但是,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不确定性对其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都较为微弱。农产品价格指数在四种滞后阶数具体情况下,可以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冲击响应维持在正向水平;方差分解表明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时间序列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在四种滞阶数具体情况下,也对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的影响作用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上产生影响。方差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我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很大。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中国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而对中国林业、渔业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大。对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经济较难由“低速增长区制”向中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由“中速增长区制”攀升至“快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相对较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及技术优势。当中国农业经济步入“中速增长区制”与“快速增长区制”后也不易发生大幅下降,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时维持概率均较高,处于“低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大,处于“中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小,处于“快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居中,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需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总产值和中国GDP增长路径并不完全同步,农、林、牧、渔四部门经济的增长路径也各不相同。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的维持概率均较高;而转移概率都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惰性特征,不易改变所处的增长状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成功步入高速增长状态,会倾向于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一旦落入低速增长状态,将面对十分严峻的经济复苏挑战。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时变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却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微弱负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或“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农业与经济”系统中的结果不同;而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最强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具有长记忆性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相关学术体系。(2)本文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以农、林、牧、渔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样本,排除既往研究仅选取个别种类农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的局限性,补强了既往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本文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将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区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区制,并计算了不同区制间的转移概率、平均持续期和具体转移时间,以此分析判断中国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本文将研究金融问题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使用MS(M)-VAR(p)模型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处于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5)本文使用前述方法研究所得的结论,即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处于三中不同运行状态及三种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作用,丰富和完善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影响与作用的学术体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政策的制定者在实施农产品价格调控时应首先考虑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避免价格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社会成本,减损社会福利;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长记忆性特征,实施价格调控时要考虑政策的周期性和有效性。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而且农产品价格周期成分对宏观经济增长周期成分影响较大,政府应关注并监测“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非正常波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避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征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强烈相关性,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实施2004年以来的农业扶持政策,特别加强除渔业以外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支持力度。第四、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强烈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强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意识,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出口贸易的这一重要意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增加新的推动力,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驱动力问题。本文包括图66幅,表46个,参考文献328篇。
苗绘[6](2021)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我国人多地少,人地冲突严重,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肩负着全球22%人口的粮油供应重担。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农民耕种土地机械化程度低、土地收益低;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土地撂荒现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传统土地流转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流转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土地信托作为一种新型土地流转模式,以其稳定性、规范性、高效率规避了传统土地流转形式的缺点,能够促进农村土地高效有序流转。目前,在浙江绍兴、湖南益阳、福建沙县等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已经试点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在其他地区,受经济发展状况、金融业发达程度、农民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土地信托流转尚未得到推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土地流转为研究对象,以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和推广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国土地信托流转的发展现状、面临障碍及深层次原因,调研农户和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意愿并进行博弈分析,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高级模式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本文一方面丰富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种类、功能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描述,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本文更丰富了土地信托的相关研究,对于土地信托中的信托关系有了详尽的梳理,特别是对受托人制度提出了创新的思路,拓宽了受托人的范围,增加了受托人权利和收益的分析和阐述,使得土地信托理论更加丰富。实证上,本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选取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个村庄的农户1668个、全国信托机构68家开展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调查,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对农户、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影响最大的因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构建了农户、信托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土地信托四方博弈模型,分析各方的博弈诉求和博弈策略,探寻均衡策略和均衡利益。有助于寻求效率更高的策略,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实践中,本文提出的土地信托高级模式开发和受托人制度创新,以及将社会资本引入土地流转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配套服务保障机制,有助于解决目前土地信托面临的现实难题,帮助农村土地高效顺畅地流转。这不仅能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能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可操性,在我国农村地区应用,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研究包括七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提出土地流转信托问题,找准研究方向。第二部分,运用农业规模经济理论、信托理论、博弈论等原理,阐明土地信托理论基础。并界定土地信托内涵、要素,阐明从试点地区向全国推广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土地信托模式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阐明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现状,对既有土地信托模式的做法、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行效益评价。第五部分是开展农户、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流转意愿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先运用交叉分析法分析影响信托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因素;再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信托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最大的因子。之后用二元、多元Logistic模型对重要因素影响信托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是分析土地流转信托主体的博弈诉求和博弈策略,构建政府、农户、信托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方博弈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试点地区土地信托模式的效益进行检验。第七部分是创新提出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高级模式,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机制。本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一是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选取来自30个省1000个村庄的农户1668个进行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调查,同时选取来自全国的信托机构68家为样本进行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调查。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农户和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的最大影响因子,并用二元和多元Logistic模型对因子影响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博弈分析法,构建了政府、农户、信托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方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主体的诉求和博弈策略,阐明四方博弈主体的冲突和解决机制。以便寻求更高效率的土地信托流转对策,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三是用SWOT方法分析多种土地信托模式的优缺点,面临机遇和挑战。四是用案例分析法考察试点地区土地信托模式的做法、特色、经验和效益。本文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本文将信托和土地流转结合起来,研究我国土地流转信托问题。构建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托机构、政府土地信托四方博弈模型。并运用四方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的博弈决策和博弈冲突,寻求利益均衡点,使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行为选择达到“纳什均衡”。(2)创新提出土地集合信托高级模式,包括农地整合开发型和农业产业链型土地集合信托模式。一方面,高级模式中提出增设具有专业财富管理能力的农村金融机构为受托人、并设立土地信托银行来完善土地信托的主体,拓宽受托人范围、构建运营及盈利模式;一方面,高级模式中提出土地信托流转的融资模式,推进土地资本化。探索将金融资本引入土地信托流转的流程,并构建配套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支持模式;(3)构建“六位一体”的土地信托运行机制,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应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以便推进农村土地集合信托高级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和运用。本文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种类、功能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描述,对土地信托受托人资质范围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思路,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信托理论。本文提出农地整合开发型和农业产业链型集合信托高级模式、将金融资本引入土地流转过程,并构建配套的法律和金融等服务保障机制,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土地信托流转面临的现实难题,帮助农村土地高效有序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李杜悠悠[7](2021)在《考茨基的土地理论研究》文中认为
郭战通[8](2021)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迁与粮食生产研究(1979-2018)》文中指出
辛凯[9](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正莲[10](2021)在《黎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理论分析 |
(一)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空间溢出路径 |
1.农业生态系统空间流转。 |
2.农业生产要素流动。 |
3.各区域政策互动。 |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空间溢出效应 |
1.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
2.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
三、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
(一)研究方法 |
1.熵权综合指数法。 |
2.莫兰指数法。 |
3.空间面板模型。 |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三)空间权重矩阵的设计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评价结果 |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 |
1.空间相关性分析。 |
2.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困境及问题 |
1.1 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动力不足 |
1.2 地方戏曲艺术文化感染力缺失 |
1.3 地方戏曲艺术元素及艺术内容单一 |
2 乡村振兴发展对地方戏曲艺术影响 |
2.1 提升地方戏曲艺术文化传播能力 |
2.2 加速地方戏曲艺术文化资源整合 |
3 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推动地方戏曲艺术创新与传承必要性 |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路径 |
4.1 强化地方戏曲艺术发展政府扶持 |
4.2 拓展地方戏曲艺术文化资源获取渠道 |
4.3 加强地方戏曲艺术多元化产业发展融合 |
4.4 建立完善地方戏曲艺术发展产业生态 |
4.5 创新地方戏曲艺术传播发展新内容与新形式 |
(3)以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字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2.1 为农村地区的优质开发作出贡献 |
2.2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 |
2.3 推动城乡一体化开发 |
3 数字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
3.1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
3.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
3.3 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
3.4 电子商务培训系统不完善 |
4 以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
4.1 扩大农村网络覆盖范围 |
4.2 优化农村物流配送 |
4.3 加强电子商务培训 |
4.4 注重制度保障和因地制宜 |
5 结语 |
(4)农业农村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助农村合作社转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农村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2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农业合作社转型分析 |
2.1 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创新转型方向 |
2.2 农村合作社数字化转型展望 |
2.3 高校在新型数字农业转型中的作用 |
3 高校辅助农村农业合作社转型对策 |
3.1 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数字化相关教育资源 |
3.2 为产品销售方式转型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 |
3.3 引导高校学生下乡参与合作社数字化建设 |
4 结语 |
(5)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论文研究的历史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与实证研究逻辑框架 |
1.5.1 论文研究的技术线路 |
1.5.2 论文实证研究的逻辑框架 |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
1.6.1 概念界定 |
1.6.2 相关说明 |
2 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价格的文献回顾 |
2.1.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文献 |
2.1.1.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
2.1.1.2 农产品价格长记忆性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
2.1.1.3 其它有关农产品价格研究文献 |
2.2 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
2.3 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献回顾 |
2.4 农业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
2.4.1 关于农业金融与经济的文献回顾 |
2.4.2 关于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
2.4.3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
2.4.4 关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
2.4.5 农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
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农业发展理论 |
3.1.1 农业发展理论概述 |
3.1.2 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
3.1.3 农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
3.1.4 农业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运用 |
3.2 本文研究涉及的其它相关理论 |
3.2.1 农产品价格理论 |
3.2.2 经济周期理论 |
3.2.3 经济增长理论 |
4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与关联性检验 |
4.1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实证检验 |
4.1.1 长期记忆性分析方法 |
4.1.1.1 ARFIMA模型构建 |
4.1.1.2 FIGARCH模型构建 |
4.1.2 农产品价格的数据选择与描述 |
4.1.3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检验 |
4.2 农产品价格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
4.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
4.2.2 单位根检验 |
4.2.3 Granger因果关系的计量检验 |
4.2.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
4.3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价格及其波动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
5.1 农产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
5.1.1 农产品价格序列与中国经济增长序列的选取和描述 |
5.1.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5.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1.5 冲击响应函数估计与方差分解分析 |
5.2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
5.2.1 ADF单位根检验 |
5.2.2 影响的方向及影响作用的程度分析 |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2.4 冲击反应的时间变化路径刻画 |
5.2.5 影响的贡献程度判别 |
5.3 本章小结 |
6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判别 |
6.1 非线性MS(M) –AR(P)模型构建 |
6.2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数据选择 |
6.3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刻画 |
6.3.1 非线性MS(M)-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
6.3.2 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区制转移概率 |
6.3.3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处于各增长区制的平均持续期 |
6.3.4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不同增长区制间的转移路径刻画 |
6.4 本章小结 |
7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研究 |
7.1 非线性MS(M) -VAR(P)的模型设定 |
7.2 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及宏观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动态轨迹的刻画 |
7.3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
7.3.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
7.3.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
7.3.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
7.4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
7.4.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
7.4.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
7.4.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理论基础 |
2.1 农村土地信托的内涵和要素 |
2.2 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理论基础 |
2.3 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土地流转信托的必要性 |
2.4 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土地流转信托的可行性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经验借鉴 |
3.1 美国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做法及成效 |
3.2 日本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做法及成效 |
3.3 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国际经验 |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
4.1 中国土地资源及土地流转现状 |
4.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发展现状 |
4.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
第五章 信托主体参与土地流转信托意愿实证分析 |
5.1 农户参与土地流转信托意愿实证分析 |
5.2 信托机构参与土地流转信托意愿实证分析 |
第六章 土地流转信托中四方博弈模型构建 |
6.1 土地流转信托中的博弈主体及博弈策略 |
6.2 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方博弈模型 |
6.3 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信托机构三方博弈模型 |
6.4 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托机构与政府四方博弈模型 |
第七章 中国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模式创新及机制构建 |
7.1 中国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模式创新 |
7.2 中国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机制构建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农户参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意愿调查 |
2 信托机构参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意愿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 严立冬,刘昊昕,邓远建,屈志光.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研究[J]. 李鹏飞,钦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11)
- [3]以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究[J]. 李霞.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1(11)
- [4]农业农村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助农村合作社转型探究[J]. 栗智健,郎宏文,孙秀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19)
- [5]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郭向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与机制研究[D]. 苗绘. 河北大学, 2021
- [7]考茨基的土地理论研究[D]. 李杜悠悠. 西南大学, 2021
- [8]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迁与粮食生产研究(1979-2018)[D]. 郭战通.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9]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研究[D]. 辛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10]黎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杨正莲. 贵州民族大学, 2021